推进雅安文化旅游发展,雅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特别邀请西安广播电视台丝路频道开展雅安文旅专题报道,同时邀请古都西安的多家旅行社,开展的深度采风活动。
▲考察团在天盖寺
走进蒙顶山
< class="pgc-img">>2019年12月12日,“古都西安”采风团走进蒙顶山景区考察调研蒙顶山景区旅游资源。西安华商国际旅行社、西安广通旅行社、西安山海假期旅行社、四川懒虫国旅等多家旅行社及西安广播电视台丝路频道、成都电视台等媒体参与到此次考察当中。
此次考察交流过程中,在金牌讲解员的带领下,一行人参观了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天盖寺、阴阳石麒麟、皇茶园、甘露井等核心景区,并壮着胆子体验了一次蒙顶山特色的“树冠漫步”丛林探险项目。
▲考察团在博物馆
▲考察团体验“树冠漫步”
身着汉服的考察团小姐姐置身于蒙顶山的雨雾之间,就像是穿越了一般,别有一番风光。
▲考察团游览景区
核心景区游览结束后,考察团返回天盖寺,在皇茶楼观看双人茶技表演,品一碗蒙顶甘露,学习盖碗茶的茶礼。此行的考察团来宾纷纷表示,蒙顶山景区拥有好山好茶好风光,云雾缭绕更似人间“仙境”。
▲考察团观看“龙行十八式”表演
最后考察团一行人与蒙顶山景区副总郭友文在茶源堂共同参与座谈会,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蒙顶山景区的特色与内涵,并为蒙顶山景区往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
世界茶文化“圣山”
< class="pgc-img">>蒙顶山茶文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这里种下七株茶树,开启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从唐代开始至清(1911年),蒙顶山有着延续1169年的千年贡茶史。除此之外蒙顶山还有以“禅茶一味”为核心内涵的禅茶文化;还有仙茶故乡的仙茶传奇及跨越横断山脉的行走奇迹的茶马古道。
▲皇茶园
< class="pgc-img">>▲古道背夫
蒙顶山位于北纬30°,海拔900-1500米,常年烟雨蒙蒙,雨雾茫茫,自古就有“西蜀漏天,中心蒙山”之说,蒙顶山之名也因此得来。但其特殊气候条件却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生态环境,所产茶叶品质特佳。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起唱响了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圣山”这一称号。
▲蒙顶茶园
相信“古都西安”考察团此行,一定对蒙顶山茶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此后也会使更多朋友能够了解蒙顶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而蒙顶山所代表的中国茶文化,也将借这次机会走向“古都西安”,得以传播。
意盎然,又到了每年的春茶上市之时。说到中国的茶,人们往往会马上想到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等等,人们概念中只有南方才出产茶叶。
稍懂茶的人知道,中国有四大茶产区:
-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地
- 西南茶区,涵盖四川、重庆、贵州、西藏等地
-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以北、雪峰山以东区域
- 江北茶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区域
显然,从茶区分布地域来看,中国北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某些区域也产茶。山东省是中国最北端的产茶省,青岛市、日照市就产茶。
再拿地处西北的陕西省来说。
去年的热播剧《唐朝诡事录》,开篇第一个诡案,就是“长安红茶”案。
剧中的长安红茶,受到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达官贵人们的追捧,被誉为“仙茶”,风靡一时,价格昂贵。
< class="pgc-img">>事实上,长安不属于产茶区。但这并不代表长安没有茶,没有茶文化。
相反,长安以及“陕茶”,自古就在中国茶文化及茶产业的版图中,占有重要席位。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陕西是中国早期的茶叶种植中心,是古代“茶马交易”国策的实施地和重要市场,是茶文化的传播中心。
陕西茶文化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绵延至今。
位于陕西省咸阳的西汉景帝阳陵,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茶叶实物。西汉时,陕西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也把中国的茶叶推向了国际市场。
陕西省宝鸡的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唐代宫廷茶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茶具。唐德宗时,在国都长安设立了贡茶院。
< class="pgc-img">>当时长安是中国的茶文化之都,也是世界中心之一。茶文化通过遣唐使等渠道,向日本、朝鲜等地区传播。
当然,长安的这些茶,并不全部来自南方,因为陕西也有茶区。“陕茶”的代表,是陕南的绿茶和咸阳的茯茶。
中国最北缘的茶树自然生长区--陕南
陕南茶区,包括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商洛、安康三市,种茶历史悠久,是汉茶文化发祥地之一。
< class="pgc-img">>这里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附近,属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高。
茶树适宜生长于北纬30°以内、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的地区。
地处北纬33°一线附近的陕南,则是我国最北缘的茶树自然生长区。而且,这里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远离污染,具有茶树生长的优良生态环境。
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巴国献茶周武王,其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
这里说的“西乡月团”是载于史籍的中国最早的贡茶,西乡县至今是汉中茶区的核心区域。
“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把山南茶区(包括陕南)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首。
唐代,茶叶是金州(今安康市)的“土贡”,作为土特产进献给朝廷。
< class="pgc-img">>居住在西北以及西藏地区的人们,主食牛、羊肉、奶酪,气候干燥、高寒,缺乏蔬菜水果。于是,便用茶叶做成奶茶、酥油茶,化解油腻,消食健胃,御寒补水。
西北地区流传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由此,民间就自然产生了边境贸易集市,其中就有用西北的马匹等换取南方的茶叶。
唐朝晚期,朝廷为了扩充军队,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急需大批马匹。于是,朝廷专门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换取西北少数民族的马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互市”,也称为茶马贸易。
“茶马交易”不但可以巩固边防,还利于安抚、统治边民,密切中原与少数民族关系。朝廷还可以从中抽取赋税、充实国库。
于是,茶叶就成为国家战略物资,由朝廷专设“茶马司”经营管理。
< class="pgc-img">>宋代,为了抗击契丹、辽、夏、金、蒙古等北方善骑射的军队侵扰,茶马互市非常繁荣。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汉中买茶,熙河易马”。
明代,茶马互市继续实行,朝廷每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
清代,兴安知府叶世卓写下了“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名句,赞美安康的紫阳名茶。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陕南已是中国江北茶区北缘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
陕南绿茶有三个代表性的品牌:汉中仙毫、紫阳毛尖、商南泉茗,分别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代表。
< class="pgc-img">>它们外形挺秀匀齐,细嫩显毫,色泽翠绿,汤色清澈鲜明,鲜爽回甘,茶香持久。而且,富含天然锌、硒、氨基酸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这些优质名茶,曾多次在国内外茶叶评比中获得殊荣,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丝路黑金--泾阳茯茶
古都长安既是茶叶的重要消费市场,也是“茶马交易”的中心枢纽。
京畿之地的泾阳(今咸阳市泾阳县),地势平坦,有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以及冶峪河流经,水陆交通便利,就成为茶叶的仓储、加工、物流中心。
南方的茶叶运至泾阳,经过筛选、加工制作,再转运西行、贸易。
在储存、加工的过程中,人们偶然发现,一种黑茶品类“黑毛茶”中,长出了金黄色的星状斑点。
原来,泾阳临山靠水,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
黑毛茶经过长途运输、受到沿途湿暖环境的影响,又在泾阳储存之后,就发酵、繁殖出了菌类。
当时人们觉得把这些长有“霉菌”的茶叶扔弃可惜,就尝试性地泡茶饮用。发现它竟然香气四溢,茶汤橙红透亮,回味醇厚,对人体也没伤害。
于是,人们就把这些茶叶留下使用,并把金黄色的星状斑点冠以一个形象而且高大上的美称--金花。
这种黑毛茶被运送到泾阳之后,压制成茶体紧结、便于储运的方砖形状,称为"泾阳砖"。
< class="pgc-img">>由于它是在暑热伏天加工,故名"伏茶";寄生在松树根上的块状黑色菌类植物,被人们称为“茯”;这种茶与中药茯苓有相似的口感和功效。于是这种茶就被称为“泾阳茯砖茶”“泾渭茯茶”“咸阳茯茶”。
其实,这种“金花”在现代生物学中称为“冠突散囊菌”,在自然界中只有灵芝才有,是一种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的曲霉菌,属于国家二级保护菌种。
“金花”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多种酶,促使茶叶发生复杂的代谢,分解成人体容易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
同时,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逐步氧化,进而产生茶红素、茶黄素和茶褐素,使得这种茶具有特殊的外观、汤色、气味和口感。
咸阳茯茶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具有发花工艺的发酵茶。按基本分类和再加工方式分类,它属于黑茶类、紧压茶类。
当地人不断总结、探索,改善制作工艺,形成了独有的“茯茶”。由于外形和口味独特,很快名声远扬。
在不产茶的中国北方,“咸阳茯茶”成为一朵傲立于世的奇葩。于是,“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茯茶”成为茶界的行话。
外地人也尝试生产茯茶。但因为气候、环境和工艺等原因,始终制作不出令人满意的“金花”。
这也应了民间所说的泾阳茯茶“三不离”:离不开泾阳的水,离不开泾阳的气候,离不开泾阳茶人的工艺。
咸阳茯茶沿着丝绸之路输往西域、欧洲,广受青睐,被誉为“丝路黑金”。
到了清代,全国各地茶商纷纷到泾阳销售茶叶、开厂制茶。泾阳的全国茶叶集散贸易中心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茶产业如火如荼。
到民国时期,泾阳的茶产业仍然兴旺,城内有裕兴重、鼎祥林、聚成德等茶庄近百家,茶业从业者多达一万多人。
2021年5月,咸阳茯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和商品,在产茶大国的中国,茶叶市场大局已定,而且竞争激烈,新茶品、地域品牌很难出头。
“陕茶”如何利用自然优势和历史人文资源,在激烈竞争中继往开来,再现辉煌,开拓未来?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春日寻茶记#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已近不惑之年的薛山长,如今最喜欢的是这样一种状态:诗词唱和。所以于秀秀书院直播间内讲解诗词,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古人写诗填词,皆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欲讲解古诗词,必得先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有诗为证”的来龙去脉--例如:“与三山人夜话”:
< class="pgc-img">>“静谈云鹤趣,高会两三贤。
酒思弹琴夜,茶芳向火天。
兔裘堆膝暖,鸠杖倚床偏。
各厌池笼窄,相看意浩然。”
长安雅士薛佩生邀终南隐士不还师傅,周山人,在终南山太乙峪冷香斋品茶,抚琴,弈棋,赏画,子清姑娘歌舞助兴。
此诗作者李群玉,字文山。唐宣宗大中年间入长安献诗,得宰相裴休推荐,授弘文馆校书郎。今《全唐诗》有其诗三卷。《唐才子传》称其“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 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
李群玉是如此人品做派,那么他的云鹤趣,会高贤,吃酒,弹琴,饮茶,厌倦官场,思归山林……种种意趣,一读之下,便即了然。
单是自己读通了还不够,薛山长所希望的,还要将古人此等诗情雅趣一则还原于直播间内,二则亦借此传扬出去,影响更多的同道中人。
< class="pgc-img">>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是不难的。有琴,有棋,有茶,有书,有画,有笔墨纸砚,有爱诗之心大约就够了,然则薛山长所求的,还在于将诗人所讲述的故事演绎清楚,其中的文气流动脉络分明细微转折一定是需要费心费神理会完全的,不然如何口若悬河分享于直播间内诸雅士?
终南山下开元风雅,长安雅士薛佩生和果子姑娘一起品茗,抚琴,手谈,赏画。#终南山 #古琴 #围棋
茶圣陆羽于中华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尊崇无比,读《大唐茶诗》,也必定有不能错过的陆羽茶诗,比如《四标诗》:
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标,
推能归美为德标,
居闲趣寂为道标。
此诗所提出的天人合一、推能归美、居闲趣寂体现了陆羽的精神追求,后来发展成为他的茶道思想,概括为“精行俭德”并写入《茶经》。
< class="pgc-img">>日本茶道所推崇的“和敬清寂”之境界,也未尝不是以陆羽“居闲趣寂”为基础而延伸拓展出来的。有“精行俭德”之人,才有“和敬清寂”之境界。
长安雅士薛佩生访终南逸士新梅仙姑,在终南山沣峪口正念营地品茗,抚琴,弈棋,赏画。
秀秀书院直播间内每日的诗词讲解,类似于是两三个小时的一种文化演讲。偶有人讲书院素日所拍短视频、每日直播之风格与李亚鹏有相似之处--似与不似且不论,于书院而言,是倾15年之功研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然后再将其弘扬出去,仅此而已。
< class="pgc-img">>所以秀秀书院直播也“带货”,所带之“货”却与众不同--是 一种因雅士茶道而引发的生活方式。雅士之言行举止,起坐行立,皆有章法可循。此等章法自何处而来?自然是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修习之中。修习既成,于直 播间的展示便自然而然,文人没有不喜欢的,但凡有向雅之心的,也一定会喜欢。薛山长每日直播间讲诗,所以有那许多围观者、参与者--百十个人同时在线也许不算太多,然而于书院来讲,已经觉得是莫大的动力,也更觉得所担负的责任之重。
直播间早茶时间,泡茶饮茶,也引发不少好奇猜想:薛山长到底饮的什么茶?饮用最多的是两款,皆是来自“仙茶故乡”蒙顶山。绿茶是蒙顶甘露,是“雅女”秀秀老师于春和景明之时亲手制作的;红茶是红袖添香--川红的一种,甜香适口自不必提,单听其名,诸位是否已颇觉其中诗情蕴藉之美?
< class="pgc-img">>直播时也会有诸多互动。因为薛山长常于终南山中拍视频,关于终南山隐士修行的许多问题便相应而生,又因为常住长安城内,许多对于十三朝古都的话题也常被提问谈起,所有的问题最后会总归到一个诗词的主题上去--也许正因如此,许多爱好诗词,颇能自己赋诗填词的一些同道中人,所以有每日八点守候秀秀书院直播间的习惯,他们乐意同薛山长,西西老师一起去探讨中华诗词文化之美。
受终南山人紫薇姑娘之邀,长安雅士薛佩生和惜同公子、无极道人在终南山屈氏香坊听香,品茗,抚琴,手谈,赏画。
偶尔也去关注一下直播间朋友的情况,会发现他们当中有相 当一部分是语文老师之属,应当说,无一例外地都具备对于中国文字的极度敏感和高度审美的修养。此一类人喜欢《大唐茶诗》实在是太自然不过的。喜欢喝茶的人 也喜欢,喜欢美学空间的也喜欢,喜欢汉服,喜欢妆造,喜欢琴棋书画,喜欢高雅生活、向往高雅生活的人也会喜欢,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毋庸置疑是一个“精神 贵族”的圈子。
< class="pgc-img">>于“精神贵族”的圈子里做直播,和诸位的互动自然也要“不流于俗”。
要挂画,挂《听琴图》; 要听古琴曲,听《潇湘水云》、《流水》、《广陵散》,要有薛山长亲笔书写的瘦金体“红袖添香”或是“蒙顶甘露”,还有许多围棋术语,如《当湖十局》、范西 屏、施襄夏等等,此类术语初闻也许觉得陌生,久而久之,其实会变了口头禅一样的,随时随地可以脱口而出。有了此类口头禅,在书院直播间互动起来就非常方 便,所以诸君一到直播间都会说一句:“薛山长好,付姑娘来访”;或是“薛山长好,西安二郎来访”……..如此主客欢聚交流的一种体验,应当是直播间的朋友都喜欢的。所以接下来的对诗环节,点赞、评论或是送花,就是意料之中事了。
< class="pgc-img">>短视频都会去讲完播率。书院如今每一短视频底下的评论动 辄高达几千条,当很多人愿意看评论,去参与评论的过程中,完播率自然是极高的。直播其实也是一样,也是要求每个人能在直播间持续待够一个时间点,当互动极 其热烈,诗词唱和,讲究平仄押韵之时,其中的酝酿、等待、对答的过程,自然而然地会让很多人留在直播间,甚至会去截屏,去喝彩。
< class="pgc-img">>最后,薛山长希望,许多真正有才的文人们都能到秀秀书院的直播间内,诗词唱和,诗词接龙。诸位去比赛,去讨论,最后再经编辑整理,将所有的“有诗为证”摘录下来,使秀秀书院直播间真正成为人人喜闻乐见的传播“诗情茶韵”之美的一方“心灵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