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你想喝一杯鹿丸鲜奶,打开大众点评搜索“鹿角巷”,可以在北京搜索到82家相关商户。一模一样的鹿角logo,大同小异的招牌系列,但其中是官方正品的只有一家。
如果时光倒流,在2017年筹备开店时,鹿角巷创始人邱茂庭最想做的事应该是提前半年注册商标注册。毕竟那时候正是新式茶饮创业最火的时候,如今估值数十亿的喜茶、奈雪的茶尚在起势阶段,而鹿角巷的起点并不低,2013年在台湾创立,在短短几年之间拓展至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地,进入内地之前,就已经具备网红品牌潜质。
但鹿角巷低估了商标注册的时间流程,只给这个环节留了一个月时间。2017年9月,鹿角巷在上海开设内地首店,门店一度排队2小时以上,吸引各大网红纷纷打卡,毫无意外地也引来了众多山寨店。
邱茂庭曾无奈地提到:“现在鹿角巷7千家,都不是我家。”
经过两年多的拉扯,近日正牌鹿角巷终于拿下了43类商标的注册权,但它显然已经错过了奶茶业大爆炸式发展的最好时光。
鹿角巷保卫战
在中国商标网上查询“鹿角巷”的商标,共有462条结果,其中申请时间最早的是创始人邱茂庭于2017年8月1日申请的第43类商标,此类商标范围包括食品和饮料服务,是餐饮业开店必备。内地商标的注册一直是个相对费时的过程,快则大半年,慢则要一两年,而鹿角巷只在开业前给自己留了一个月,显然远远不够。
鹿角巷商标流程 来源:中国商标网
早就盛名在外的鹿角巷在进入内地之前,就有一些“模仿者“。这些模仿者不仅借用鹿角巷的logo来开店,还极具“生意头脑”地抢注商标。就跟之前MUJI被北京棉田抢注了“无印良品”商标一样,在经历十年的拉锯战后,日方还是输给了北京无印良品,不得已在部分商品中去掉了“无印良品”的描述。
基于先来后到的时间原则,即便邱茂庭是正牌台湾鹿角巷的持有者,这次申请于2018年5月18日被商标总局以“有近似商标”的理由驳回。尽管公司立刻提出异议,但此时的鹿角巷已在内地爆火,在提出异议的几个月间隙内,有将近5000多个鹿角巷商标的抢注发生,上一次这么激烈的抢注事件,还是关于“茅台”。
今年3月,鹿角巷在来之不易的公示期内又收到了13家公司的异议,这些异议多是山寨公司拖延的手段,但也意味着鹿角巷要逐家进行答辩,来表明自己的“正牌”身份。这一辩,又是半年。
在两年多艰难的商标申请过程中,鹿角巷维权耗资近千万,也错过了新式茶饮快速发展的两年。
茶饮市场鱼目混珠
在遍地开花的奶茶界,鹿角巷不是唯一遭受山寨困扰的品牌。
创立于广东省江门市的本土品牌“皇茶ROYALTEA”,为摆脱山寨大军的追捕,在招牌正热时改名“喜茶HEYTEA”。可以“答疑解惑“的答案茶本身却很“迷”,各类商标权分别握在不同公司手上。8月底,拿到数千万Pre-A轮融资的南京茶饮品牌“汴京茶寮”也迫于山寨,改名叫“伏見桃山”。
当品牌陷入商标风波时,维权往往费时费力,到底是什么催生了在茶饮品牌中如此多的山寨大军?
36氪研究院联合奈雪的茶发布的《2019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指出,到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近500亿。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现制茶饮门店数量达到41万家,较上一年增长了74%。
茶饮产品成为爆款只在转眼之间,而创始人的商标意识却跟不上这个速度。鹿角巷就因未规划好申请商标日期,陷入两年困境,茶颜悦色的商标注册有图形漏洞,至今对于“茶颜悦色”商标的43类注册权目前仍在异议中。除此之外,前阵子茶颜悦色也因商标保护不到位,被中国留学生在首尔抢注,表面上宣称替品牌“出海”,实际也是看中背后的利益。
茶颜悦色的商标情况 来源:中国商标网
此外,奈雪的茶、喜茶、鹿角巷这部分新式茶饮均采用直营店模式经营,一是因为这类茶饮制作工序相对复杂,二是原料品质的不稳定性非常高,无法采用加盟制。
而对手却是拥有无数商标注册经验的快招公司。“快招”即“快速招商”,这类公司擅长包装和营销,利用爆款品牌注册的空窗期,将相关名称商标全部注册,借助原品牌的势能对外开放加盟,吸引不明真相的创业者投资,收取加盟费和其他物料费用。
许多创业者在生意萧条不得不关店时,也不知道自己加盟的是一个“山寨”公司。茶饮头部品牌喜茶一年只能开一两百家直营店,而具有成熟经验的快招公司在半年内可铺设三百家门店,翻过年就能做到上千家,门店遍布全国,以压倒性的数量优势围攻正品,鹿角巷就是典型的快招公司受害者。
在内外压力作用下,山寨大军日益猖獗,消费者陷入真假难辨的漩涡中。山寨可以复制门店陈设和logo,却无法让你尝到一模一样的口味,在这样的围攻下,鹿角巷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渐渐被拉低,在山寨的围攻下成为爆款的“牺牲品”。
错失红利期的鹿角巷
现在的的新式茶饮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疯狂增长,由于竞争激烈,已经进入稳定的成长期。而经过两年跟山寨品牌的商标消耗战,一开始占据优势的鹿角巷已经渐渐被赛道上的其他品牌落下。鹿角巷深圳万象湾首店在山寨围攻下经营增长困难,在租金的压力下被迫关闭,使得2019年鹿角巷的门店数出现个位数的负增长。在打假过程中,对于整个品牌印象的消耗更为严重,有些时候好不容易摘掉了两三家山寨店的牌子,却被误认为是品牌自身经营不善。
从2015年12月到2019年2月,新式茶饮品牌涉及的亿元级别融资事件达到8起,但那时鹿角巷还忙着给山寨摘牌。
何况,如今的现制茶饮已经早就不是单纯的饮品店了。相较于传统茶饮,新式茶饮更强调在原材料选择、生产流程、门店运营上创新,换句话说,跑得快的奶茶店早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奶茶店,而是向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看齐。卖奶茶之外,也卖酒、卖面包,甚至是卖衍生品。
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例,这两家公司的品牌包含了快速迭代的口味、空间,乃至于与其他品牌的联名快闪店等越来越丰富的要素。茶颜悦色虽然没有达到如此丰富的层次,但其凭借营销牢牢占据社交网络的高地,与长沙的地域性绑定,塑造了自己口味稀缺品的形象,同样成功吸引了不少资本的目光。
鹿角巷目前只有鹿丸鲜奶系列称得上是爆款,单单凭借产品的口味无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记,想要在目前激烈的茶饮市场进一步扩大品牌,急需资本的推力。但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等头部已牢牢占据资本市场的先机,凭着盗版猖獗“声名在外”的鹿角巷在商标战之后想要拿到大额融资的机会渺茫。
鹿角巷接下去要打的扩张战,看起来比保护商标还要难得多。
本文头图来自鹿角巷官方微博
习记者 杜春娜
济南的奶茶店有多“卷”?近日记者发现,在山师东路不到百米的距离内,就分布着十多家不同品牌的奶茶店。面对奶茶赛道中各类品牌的强势竞争,山东本地奶茶该如何突围?
十米遇一店
商圈中奶茶店扎堆
在济南市的山师东路与文化东路的交叉口,沪上阿姨、茶百道、冰雪时光、阿水等六家奶茶店就位于此处。在距离它们三十米左右的地方,正分布着蜜雪冰城、一点点、本宫的茶等五家奶茶店。这些奶茶店分属于十家奶茶品牌,它们彼此之间相距不到十米,甚至成为邻居紧挨着。
“山师东路上好像是挺多奶茶店的。”正在购买某奶茶的大二学生小姜告诉记者,一路走来她确实碰到了不少奶茶店。“现在这条街上奶茶店倒闭了几家,以前的奶茶店更多。”“霓裳的舞”奶茶店店员表示,这里简直可以被称为奶茶一条街。
为什么这些奶茶店都竞相来山师东路呢?记者注意到,山师东路的位置极佳,不仅临近山东艺术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两所高校,附近又有多个小区,人流量密集。“相比其他地方,该地的客流量挺大,而且受众也很明确,都是年轻人,所以我选择在这里开店。”其中一家奶茶店店主称。
“客流量大”成为了众多店铺不约而同选择的原因,本地品牌“冰雪时光”也不例外。作为“奶茶一条街”中的一员,记者还发现,“冰雪时光”品牌仅在宽厚里就有10家店,印象济南更有11家店,各商圈之间的店面相距也不过十几米。“这些地方的客流量大。”冰雪时光总经理助理刘先生说,在这些商圈尽可能多地开店,不仅能够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也能抢占市场份额。
“山师东路作为一个年轻人比较钟爱的时尚圈,如果奶茶品牌不来这里开店,不在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展现自己,那么自身的品牌效应将会受到影响。”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副教授张晴认为。
同时,“像山师东路这样的商圈,附近的年轻人多,吸引的消费群体会更多。相对而言,品牌在这里会有比较好的宣传效果和营销效果。”张晴告诉记者,这也是一个集群效应。大家都来这里买,如果某一奶茶店的人多,那么消费者就会去另一个奶茶店买,所以形成了一种区域优势的吸引力。“奶茶店的扎推也可以促进它们之间的竞争,激励它们更好地发展。”
奶茶店竞争白热化
本地外地品牌疯狂扩张
十几个品牌在百余米赛道中同时竞争,其激烈程度不难想象。29日上午十点左右,“茶百道”的店员早早地就忙碌了起来。店内四位店员分工明确。一位店员负责招呼顾客和外卖小哥,其他店员调制奶茶。“从早上十点开始,外卖就已经很多了。”“茶百道”的一位店员称。
10分钟不到的时间,就有十多位消费者和六七位外卖小哥光顾“茶百道”。其中,一位学生模样的顾客一下买了五杯果茶,而一位外卖员一口气拿走了五杯饮品。
“我家孩子就喜欢喝它家的水果茶。”在“茶百道”家购买饮品的济南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可能是因为它家的饮料比较甜,相对来说更适合孩子的口味。
“只需要看店铺内的工作人员有多少,就能看出奶茶店的生意好坏与否。”某平台的外卖小哥李先生表示,有些奶茶店有四位店员,有些店只有一位工作人员。
记者在与李先生的交流中了解到,李先生在一年多以前成为了茶百道的加盟商。据他介绍,茶百道在2019年时先入驻了长清,之后便慢慢地进入到济南各地,如今它在济南的加盟店也已经开到了几十家。
在山师东路的十一家奶茶店中,山东本土奶茶店——“冰雪时光”因其性价比高也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欢迎。“我们平时基本上都是从蜜雪冰城、冰雪时光等店里买奶茶。”大二学生小曲说,这些奶茶的性价比更高一些,加上她对这些奶茶很熟悉,所以平时也不会尝试其他奶茶了。
成立于2014年的冰雪时光是山东土生土长的奶茶品牌。如今,它已经在全国开了2700多家店,辐射广东、江苏等全国30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在济南市内,其门店已经入驻到印象济南、宽厚里等地。
“我们在济南已经有200多家店了。”冰雪时光总经理助理刘先生告诉记者,冰雪时光能够发展迅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追求产品的极致性价比。“我们讲究原料优质、产地要好,从而提高产品的口感,在此基础上,重视产品的价格。”
竞争中求突围
品质和价格备受关注
在竞争逐渐激烈的情况下,不同的奶茶品牌也在寻求各自的发展策略,寻求突围。
“奶茶的发展也是在竞争下逐渐变得丰富和健康,最明显的就是原料的变化。”相关人士表示,最初的奶茶大都是用奶精和果粉冲泡而成,调制简单,口感单一;之后,鲜茶与鲜奶被用作奶茶的制作原料;再到后来,奶盖系列又风靡一时。如今,奶茶里还可以加入紫薯、芋泥、燕麦等粗粮,并且其小料更为丰富,仙草、椰果等都被加入了奶茶中。
以目前的奶茶为例,“冰雪时光”推出“板栗芋圆奶茶”“板栗珍珠奶茶”“椰果奶茶”等不同口味的奶茶。“茶百道”于十月初左右推出了新品“双喜葡萄冻冻”。此外,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令的变化,各奶茶店也纷纷推陈出新,抢占市场份额。比如柿子季、板栗季等,不同品牌就会推出相关的产品吸引眼球。
“消费者现在更关注健康,对于他们来说,如今奶茶的口感与品质是最重要的。我们只要做得好喝、健康,就不用担心竞争的问题。”山师东路的“沪上阿姨”老板说。据中研普华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国奶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公众不仅追求美味的食物,还要求健康的食物,茶饮市场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随着奶茶竞争的白热化,部分奶茶店也在改变发展策略,纷纷转向下沉市场争抢顾客。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41.9%新式茶饮消费者可接受的最高客单价在16-20元之间。如今,喜茶、奈雪的茶等面向中高端市场的奶茶品牌,也在降低饮品价格,不断推出20元以内的饮品。并且,包括喜茶在内的一些奶茶品牌还开通抖音直播间,售卖优惠饮品。
专家声音:
奶茶已具备社交属性
可以探索成为文化标签
奶茶已经成为目前社会中的现象级产物。随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引起网友的热议,奶茶不仅仅是一杯单纯的饮料,用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其社交属性也愈发明显,成为传递关怀的物质载体。
来自51信用卡研究院的《谁的日常“续命水”》报告显示,作为职场中坚力量的80后、90后们在奶茶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奶茶社交的背后,意味着职场人渴望并在努力建立一种平等、轻松、积极、更具沟通性的职场氛围。”对此,张晴认为,
“正如老年人之间会互送鸡蛋牛奶,年轻人之间会互送奶茶。这就让奶茶成为了一种满足社交需求,传递关怀的物质载体。”
除了社交,如今,奶茶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代表。作为奶茶中最具城市代表性的品牌之一,成立于2013年的茶颜悦色,也已经成为了长沙这座城市的标签。
“目前本地的奶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发展路线比较相似。”张晴谈到,山东本地的奶茶品牌要实现更好地发展,它们可以努力挖掘自身的独特性,并且融合区域文化内涵,把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作为自身的发展策略。
国传统的茶叶,按照发酵程度与制作工艺,可以分为六大门类,分别是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与乌龙茶,它们各具特色,背后也都藏着丰富的故事。时至今日,饮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小小的茶叶对于我们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这些故事可能并不一定为人所熟知。比如,现在特别火的“抹茶”是怎么来的?从一次意外中诞生的红茶,又为何最终遍布世界各地?接下来的这篇文章,将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带你了解红茶与绿茶这两种茶叶背后缤纷的文化。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4月1日专题《吃茶千面》的B04-B07。
「主题」B01丨吃茶千面
「主题」B02-B03丨新茶旧话
「主题」B04 |绿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茶叶
「主题」B05丨红茶:从意外走向世界的茶叶
「主题」B06丨白茶与黑茶:温和的现代饮品
「主题」B07丨黄茶与乌龙茶:命运迥异的“弃儿”与“宠儿”
「文学」B08丨《策兰传》:隔着“栅栏”与策兰相遇
绿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茶叶
绿茶是茶叶中最庞大的分类,占据了茶叶生产总量的70%。如今,正逢清明时节,第一批“明前茶”应该已经采制完成,这是每到春季都会被茶商炒起来的概念,然而,明前茶真的就意味着高档茶叶吗?在中国占据主流地位的绿茶,到了隔海的日本,又衍生出了什么变化呢?
绿茶历史悠久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它在发酵程度上属于不发酵茶(发酵程度在5%以下),比较接近茶叶本真的味道,而且由于古代制茶技术尚不完善,从神农尝百草直到春秋战国,食用方式基本都是之前提过的“吃茶”。随着冲茶技术的发展,绿茶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饮品,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很多名茶,都来自于绿茶家族,例如西湖龙井和碧螺春。当然,这两种茶叶能够跻身中国名茶的前两位,还是沾了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的光,比如碧螺春,本来的名字叫做“吓煞人香”,传说因为采摘时过于娇嫩,茶农担心会在筐子里被碰烂,于是专门交由少女装在怀里带回,冲茶的时候所谓的茶香清香体香交织一体,又名“女儿香”,估计是连庸俗的乾隆都听不下去了,知道这个名字后觉得不雅,下令改名为碧螺春。
绿茶的分布范围十分广阔,几乎中国的每个地方都能找出具有特色的绿茶。在宁静的室内,人们沏上一杯茶叶,品鉴其中的茶色、浮叶与香气。为了一杯口感上乘的绿茶,人们对每个细节精雕细琢,包括沏茶使用的水,工具,以及茶叶采摘的时间。说到这一点,就得提一下绿茶中负有盛名的“明前茶”和“雨前茶”。
“明前茶”指的是清明节之前采摘的茶叶,而“雨前茶”指的则是清明之后谷雨之前采制的茶叶,二者都属于春茶,因为据说经过整个冬天的沉淀,此时的茶叶养分充足,又比较鲜嫩,深受爱茶人士的喜爱。这其中,明前茶要更为珍贵,大多数茶树在清明节前并不能生长出符合采摘标准的茶叶来,所以数量比较稀少。那么,明前茶的质量真的名副其实吗?
其实,季节只是判断茶叶质量的标准之一。清明之前采摘的茶叶的确更加鲜嫩,但具体质量如何,还要考虑茶叶自身的品质,当地的气候等等,比如一些高山茶树,生长缓慢,清明节前采摘就明显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另外,每一年的气候都会有所差异,如果清明节前的光照与气温状况并不理想,那么,也还不如让茶叶在树上多呆几个月,让它们成长得更为饱满一些。即使采摘到了优质的茶叶,茶厂的加工手法也会影响茶叶的品质。所以,只看采摘季节,就断言明前茶是上等茶叶的观点,毫无疑问是片面的。
纪录片《茶叶中国》截图。
在加工方面,绿茶一共有四大分类,分别是炒青、烘青、晒青以及蒸青。炒青指的是在茶叶杀青后,利用手工锅炒、滚筒炒干机等方式加工而成的茶叶;烘青则使用炭火或烘干机进行烘焙;晒青使用的是传统日晒方法,不过这种加工方式较为粗糙,因此晒青的绿茶基本只用作毛茶,用于茶饼、沱茶的加工原料。最后一类是蒸青,利用水蒸气的热量来破坏茶叶中的酶,从而完成茶的发酵。蒸青技术在中国有很古老的历史,不过后来,蒸青技术出产的茶叶渐渐稀少,反而由日本发扬起来,如今日本的主流绿茶,基本都是蒸青茶。
日本在12世纪之前便已经从中国引进茶叶,可惜日本民众并没有养成喝茶的习惯,直到13世纪初期,在荣西禅师的推广下,饮茶之风才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盛行。当时荣西禅师在《喝茶养生记》中推广茶叶的原因是“在中国,人皆好茶,是故心脏病痛少有,而人皆得长寿。但观我国人多菜色,瘦骨嶙峋。究其缘由,盖不喝茶也”。荣西禅师在日本选了个地方培育他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籽,这个地方的土质非常理想,光照条件也很难得,由此出产的茶叶至今都是日本茶叶中的上品。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宇治。
在灾难频发的日本,喝茶除了荣西禅师所说的强身健体之用外,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人的精神慰藉。借助泡一盏茶的工夫,享受一下静谧的时光。类似的心理治愈在现代历史中也经常看到,例如二战时期丘吉尔要求保证英国居民即使在被轰炸期间也能够喝到一杯热茶,以此来增强人们的信心,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德国的芬达,美国士兵的可口可乐,虽然饮品不同,但原理也是一样的。因为需要用喝茶来起到抚慰内心世界的作用,所以,日本人并不介意在喝茶的过程中投入大量时间,并为此增添了大量的仪式感。从沏茶的方式,再到使用的茶具,茶道由此在日本盛行。
在16世纪,被誉为日本茶道大师的千利休更是运用自己在幕府中的地位,将茶道进一步规范化。他认为不同的季节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喝茶,所有茶具(茶碗、茶筅、水勺、茶勺)都必须轻拿轻放。之前日本普通人偏爱的茶具是中国的釉碗,而千利休本人更偏爱日本岛内烧制的乐烧茶碗。此后,日本人对茶具风格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读者不太清楚乐烧茶碗是什么样子的话,那么另外一件事情是,千利休发起的这个改变,在日本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风格——侘寂风,就能大概明白不加修饰的乐烧碗是什么样子了。
但在此时,日本茶道以抹茶道为主。也就是借鉴宋朝的点茶法,将茶叶变成茶粉,然后冲饮。而在18世纪中期,另一个盛行的茶道流派煎茶道正式出现。煎茶道的关注点和抹茶道恰好相反,抹茶道崇尚喝茶的仪式感与过程,对场景、器具、动作的要求都很高,而煎茶道崇尚茶叶本真自然的味道。相传煎茶道的祖师是名为“卖茶翁”的柴山元昭,他在京都卖茶的时候,就是烧一碗开水,等水煮沸,然后直接抓一把茶叶投入。这个简单质朴的喝茶方式立刻受到了日本民众的欢迎。
《茶的真实历史》,作者: (美)梅维恒 / (瑞典)郝也麟,译者: 高文海,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6月。
当然,抹茶道在后来也有更新。它所使用的末茶,很成功地将中国自宋朝后就失传的冲制方法继承了下来,而且,如今的甜点制品中,抹茶也是非常契合年轻人的口味。其实,真正使用抹茶道冲制出来的纯茶,口感要比煎茶法苦涩许多,很多人第一次尝试的话未必能够适应。另外,如果是自己想要制作茶点,购买抹茶粉的话,一定要注意,只有使用蒸青技术制造出的末茶,才能被称为抹茶粉,其他发酵手段制造的绿茶末茶,只能被称为绿茶粉。随着化学技术的更新,想要从外观上区别二者已经有些困难,但只要记住一点,抹茶粉和绿茶粉虽然只是发酵方式不同,价格却是天壤之别,抹茶粉的价格应该是绿茶粉的上百倍。
红茶:从意外走向世界的茶叶
如果说,绿茶是东亚饮品的形象大使,那么,红茶的身影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从中国到东南亚、北美、非洲,都能经常看到红茶的身影。这个在意外中诞生的茶叶,随着茶叶知识的普及,已经成为国际化的饮品。
明末清初时期,一支军队路过福建武夷桐木村,占据了当地的茶厂。士兵们没有地方睡觉,就露天睡在茶厂堆积满地的茶叶上,第二天等士兵们走后,茶农们发现士兵们躺了一夜的茶叶已经变红,为了避免损失,茶农们勉强将这些“劣等茶”烘干冲泡,低价出售。冲出来的茶叶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松香味。
当地人都知道这是制作失败的绿茶,没有人愿意买来喝。他们可能没有想到,没过几年,这种失败的茶叶将风靡全球,并且成为清朝对外贸易的主要货物之一。它的名字就是红茶。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欧洲茶叶,都是以红茶为基底,但其实,作为最早大规模与中国进行茶叶贸易的国家,英国人接受红茶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当茶叶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传入欧洲的时候,英国人在东南亚还没有统治权,所以只能从荷兰人那里转手购买茶叶。这个来自东方的神秘树叶在欧洲旅行者的描述中,变成了极为珍贵的奢侈品,它可以治疗疾病,延缓衰老,同时又象征着文明、休闲与教化。再加上对于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技术,被中国历代王朝视为高等国家机密,欧洲人除了能从商人那里拿到现成的茶叶外,对茶叶的原料,种植地,种类等等知识都一无所知。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极为有限,16~17世纪,葡萄牙人选择从日本进口茶叶,然而,随着丰臣秀吉的灭教运动,大量欧洲基督徒在日本被屠杀,茶叶贸易也近乎中断。
1650年,英国1磅茶叶的价格在6~10英镑左右,换算成今天的价格,就等于500~850英镑,也就是说,当时在英国最便宜的茶叶,大概也卖到了相当于今天4000元/斤的价格。这还是随着贸易量增加,茶叶价格回落的结果。等到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与清政府接触,从官方渠道批量进口茶叶,英国茶叶的价格才跌到了1英镑以下。然而,对于从中国进口的茶叶,英国人一直搞不太懂品质问题,总觉得中国茶叶的质量不是特别稳定。
《茶叶帝国》,作者: (英)马克曼·埃利斯 / 理查德·库尔顿 / 马修·莫格,译者: 高领亚 / 徐波,版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5月。
1717年,托马斯·川宁(就是今天TWININGS品牌的创始人)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茶室。他的商业法宝是推出了不同种类的调配茶,至于创制调配茶的原因,就是因为不同茶叶之间的口感差异极大。川宁的孙子曾经解释过祖父的这一做法,“如果拿出二十箱茶来细细品茶,他会发现每箱味道各有不同:有的浓而涩,有的淡而浅……通过将不同箱里的茶叶混合搭配,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比任何一箱茶叶都可口的混配茶。另外,这一做法还是确保茶叶质量稳定的唯一途径”。同时代英国船员也在自己的见闻录中记载,与中国商人打交道时要提高警惕,有些茶叶颜色发黑,一看就知道不会是什么好茶。但其实这种茶,极大可能就是中国生产的红茶。
直到后来,英国人才知道红茶与绿茶不同,从而引起了喝红茶的兴致。英国牧师约翰·奥文顿从中国旅行回国后,向英国人介绍中国有三种茶叶:武夷茶、松萝茶和饼茶,其中武夷茶被中国人推崇为第一”。由此,英国人开始了喝上等武夷红茶的风潮。
不过,由于清政府对茶叶知识的绝对保密,大部分英国人并不知道不同种类的茶叶是加工导致的区别,还误以为有单独的绿茶树、红茶树等等。
红茶制作工序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萎凋和发酵。萎凋的目的是散发掉茶叶中含有的水分,主要有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和加温萎凋三种方式,现代红茶生产多以最后一种方式为主。发酵过程是要催逼出茶叶内含有的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这也是红茶会呈现暗红色的原因。按照制作工艺和茶叶用料,人们习惯将红茶分为三种,分别是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要额外一提的是,很多人会将工夫红茶写为“功夫红茶”,其实二者含义并不一致,而且闽南方言中“工夫”和“功夫”的发音也不一样,正确的写法应当是“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是常见的出口商品,后者多用于袋泡茶。作为出口的大宗茶叶,红茶在19世纪影响到的国家并不仅有英国。从雍正五年与沙俄签订条约起,中国开始与俄国通商,红茶也就此传入俄国。对于身处寒带的俄国人而言,红茶是理想的保暖饮料,与英国人不同,俄国人嗜喝浓茶,还会在大剂量红茶中加入果酱、柠檬片、白兰地或者朗姆酒,再搭配面包、烤饼等点心,几乎可以作为一顿正餐。
法国人饮用红茶的模式和英国相似,注重闲适感,会在红茶中加入牛奶与糖或者鸡蛋,在家中举行茶会,并配置烘焙甜点。印度人则几乎在饭后必须要喝一杯由红茶制作的奶茶,其制作方法也很独特,将红茶、牛奶、丁香、小豆蔻一起放入锅中煮,再将配料倒掉,制作出这种名为“马萨拉茶”的饮品。
红茶与各种原料间理想的匹配度让它风靡世界。19世纪,英国人为了能够保证红茶的供应量,积极鼓励殖民地种植茶叶,并且随着淘金潮开始向其他地区推广饮茶文化。19世纪末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成为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国家。在种植地方面,除了鼓励印度与锡兰的红茶种植互相竞争之外,英国人还在非洲国家开辟了茶叶种植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就是肯尼亚。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今天的肯尼亚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红茶生产国,不过受限于土壤及气候条件,肯尼亚红茶的质量并不理想,虽然产量极大,但大部分只能用于茶包原料。
在红茶种植兴起的浪潮下,如何打响自己的品牌成为红茶商家需要苦思冥想的事。在这方面,当年的优胜者毫无疑问是立顿。据说立顿是个每天24小时都要构思红茶宣传的狂热者,有一次立顿所在的货船出现了故障,船长告诉乘客们要向海中抛弃掉一些货物,立顿马上表示愿意将自己的红茶全部扔掉。在扔掉装红茶的箱子之前,他在每个箱子上写上立顿公司的名字。这些被扔到海中的箱子顺着洋流漂浮到了阿拉伯半岛,在海滩拣到它们的阿拉伯人冲饮后立刻迷上了这个饮品,立顿用几乎零投资的方式打入了阿拉伯市场。鉴于立顿本人除了是个广告大师外也是个吹牛大师,所以他口中这个故事的真伪有待证明。不过,红茶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与争奇斗艳的形势,由此可见一斑。
《有茶气:谬误与传说中的中国茶》,作者: 曾园版本: 湖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6月。
作者|宫子
编辑|张进,刘亚光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