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为天,不论贫富贵贱,人都要吃饭,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餐饮行业创业。
但岂不知餐饮行业是风险最大的,大部分的餐饮店生命周期、都不会超过3年。
这除了同质化竞争及运营成本高以外,跟市场两极分化以及需求变化有关!
在这种趋势下,80%的餐饮店都将被淘汰。未来想生存必须认清这3个趋势!
1、品牌聚合度加强
2、数字化餐饮时代来临
3、想生存有3条路
< class="pgc-img">>一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常开的餐饮店有这两大类。
第一种是投资个百八十万,开个餐馆靠自己一家人打理,不说发大财,赚点小钱还是比较容易的。
第二类是靠自己的手艺,打造特色小吃,一般夫妻两个人都可以做的。只要手艺好,不怕巷子深。
不过市场总是残酷的,随着市场品牌度加强,餐饮行业出现了两极分化。
在过去投资几十万在二三线城市,开个餐馆可以养活一家人,但是现在很难实现了。
大量的连锁品牌餐饮,开始进入三四线城市,通过品牌效应、服务特色、规模化运营,可以降维打击传统的餐饮店。再加上消费者对饮食的安全意识加强,所以更愿意为品牌餐饮店买单。
< class="pgc-img">>那是不是我们开个特色小吃就可以了呢?现在的小吃店要么被淘汰,要么与大的连锁企业合作。
因为如果你无法实现规模化连锁和品牌化经营,手艺再好,都无法建立竞争壁垒。
如你在当地开个小餐馆生意很火爆,那么品牌企业很快就会盯上你,会派研发人员去试吃,复制你的产品。
然后通过资金实力,供应链优势,直接复制你的产品,打造新连锁模式,全国开连锁店。
当然如果你只是某一个产品做得比较好,连锁企业会自己复制你的产品,在自己的连锁系统推广。
所以在未来传统的餐馆都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餐饮企业。
二
在未来大的餐饮品牌是不是就可以横扫整个市场了呢?当然不是,餐饮连锁企业,未来想要生存,必须在规模化品牌化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转型。
就是通过互联网做线上连接,数据中台打通所有的信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同时依托云计算把数字变成数据。
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围绕人的需求去提供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的效率。
如今阿里巴巴已经入局餐饮行业,通过数字化经营模式,在上海开了6家早餐店。
他们的店都在地铁口附近,只有10-30平米,主要是为人们解决吃早餐的刚需问题。
< class="pgc-img">>顾客可以在上班的路上,通过手机下单,然后到店就可以直接在保温柜取餐。
数字化的餐饮店,既帮助顾客节约时间,用2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订单,又可以减少对空间的浪费,一家10-30平米的店,就可以在一天卖出500份产品。
由此可见,任何行业都无法一劳永逸,传统的餐饮连锁企业,未来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做数字化转型!
< class="pgc-img">>三
那么对于传统的餐饮企业来说,具体该如何做数字化转型呢?
必须要做到这3点:数据化经营,数据收集,第二数据决策。
在未来所有的餐饮店,必须要做到数字化经营,实现堂食、外卖、零售多种经营方式。
对于到店就餐顾客来说,可以依托线上系统,实现在线点餐通,这样不但可以方便顾,而且也可以把消费信息变成可以度量可视化的数字。
如每个顾客点的菜品价位、数量、整体消费金额,成本,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在后台显示。
其次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餐饮店,必须要有外卖的部分,这除了可以借助团购平台增加客流量以外,也可以借助平台获取更多新客,满足人们宅生活的需求。
同时也要做好老客户营销,可以把线下的客户、团购平台的客户,都导入会员系统,或者小程序系统与顾客建立实时连接,这样可以为二次营销做好铺垫。
< class="pgc-img">>在传统的餐饮店,所有的经营基本都还停留在信息化的状态,就是客户点餐完全靠服务员去记录,通过信息与后厨连接,实现前后互通。
但这种经营模式,不但效率低,而且前端服务、中间的烹饪,后端的收银都无法连接,更不能提升服务品质,提升整体的业绩。
在数字化时代,不论是消费者在前端点餐,还在后厨、收银、服务员,整个经营流程都是在在线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
因为在信息化时代,所有的经营信息可以在线,但无法集合在一起,无法相互打通。
但数字化时代,可以依托数据中台,把所有的经营信息打通,集合在一起形成可度量、可视化的数字。
同时在数字化时代,也可以借助云计算,把所有的信息、数字分布式储存和运算,形成大数据。
餐饮企业有了大数据以后,可以根据数据情况去推出新的产品或者做产品的优化。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通过点餐吸引、外卖系统或者会员及小程序系统,设置可互动的板块,收取顾客的反馈。
同时当我们实现数字化经营以后,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看清所有的经营情况和食材需求。
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去做订单式的采购,降低损耗,提升现金流速度。
其次也可以根据大数据,了解每个店和每个产品消费情况,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通过线上系统(会员、外卖、小程序等)做精准的营销活动,激活老客户二次消费,提升整体业绩。
经记者:范芊芊 每经编辑:张海妮
2024年过半,中国餐饮行业的“内卷”还在加剧。一个例子是价格战从咖啡品牌打到了中餐品牌,例如7月22日股价跌10.26%的九毛九(HK09922,股价2.920港元,市值41.28亿港元),其主力军“太二酸菜鱼”品牌客单价第二季度降至60元价格段,回到了7年前的水平。
“内卷”之下,一向坚持只做直营的不少餐饮品牌近一年也在开放加盟(包括“海底捞”“老乡鸡”“奈雪的茶”等),“出海”成为越来越多中国餐饮品牌的探索方向。
在日前举行的一场圆桌讨论上,来自不同品类及产业链环节的餐饮人共同探讨了中国餐饮行业的现在与未来。有头部企业创始人认为,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将中国餐饮产品卖给在海外的中国人,而是要卖给当地的外国人。也有餐饮供应链企业创始人认为,未来优秀企业的迭代速度将会放缓,而那些靠机会、运气或信息不对称挣钱的企业的迭代速度则会加快。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范芊芊 摄
“加盟模式”加速
从“奈雪的茶”到“海底捞”,加盟模式成为餐饮企业“求变”的一个路径。
餐宝典研究院院长、餐饮分析师汪洪栋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相较于加盟模式而言,直营模式的优势在于品控管理,但与此同时其也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相对来说会限制门店的扩张速度;而“加盟模式则对标准化、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盟店管理方面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也就是说,企业在直营模式下更关注门店经营,在加盟模式时则需要更关注供应链及标准化建设、加盟商管理等方面。那么当加盟模式成为大势所趋,品牌与加盟商之间究竟该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
梁熙桐是火锅行业新顶流“朱光玉火锅馆”的创始人。在梁熙桐看来,品牌一方面要使加盟商盈利并保持盈利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要对门店、供应链进行监控和管理,在这一模式下,加盟商与品牌在后期可能会出现分歧。
由此,他认为资源型项目模式或许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什么是资源型项目,即由加盟商来提供商场、资金或人脉等资源,由品牌方来提供产品、供应链、营销等,从而形成一个共同开发的合作模式。”
“中餐出海”加速
“加盟模式”是如今餐饮行业正在探索的一条路径,出海则是另一条。实际上,中国餐饮企业出海也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近两年随着出海企业越来越多,热度逐渐攀升。
今年以来宣布出海的中国餐饮品牌就不少,其中就包括“袁记云饺”。7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袁记云饺”方面获悉,其海外首店将会率先登陆新加坡。截至今日,袁记食品已与新加坡当地的餐饮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黄记煌”“周黑鸭”算得上布局海外市场比较早的中国餐饮企业。“黄记煌”创始人黄耕、“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也分享了他们对中国餐饮出海的最新看法。
关于“如何正确认识中国餐饮出海”话题,黄耕和周富裕提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将中国餐饮产品卖给在海外的中国人,而是要卖给当地的外国人。
而要想把中餐卖给海外市场的当地人,这显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饮食习惯及文化方面的差异。黄耕提到,不能用“自嗨”的心态,而要用融入的心态去看待中餐服务于各个国家的消费者,基于每个国家不同的饮食文化对产品进行优化。
周富裕表示,前期对于不同海外市场的口味及文化差异调研很关键:“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去年我们去非洲,发现非洲的人特别喜欢吃我们的产品,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让人)兴奋的事。”
除了对饮食文化差异的市场调研,汪洪栋还对记者提到,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团队建设、供应链建设等方面也是中国餐饮企业出海所面临的挑战。“袁记云饺”方面也对记者表示,其海外门店的筹备包括商标注册、特许经营合规、合作伙伴挑选、团队的本土化等方面。
“优胜劣汰”加速
无论是从直营模式转变为加盟模式,还是从国内市场走向海外市场,均是中国餐饮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调整策略,寻求新的增量空间。
这背后实际上也折射出:在如今的餐饮行业,新企业跑出来的概率越来越低,现有企业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身策略,否则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在行业红利期时,新企业只要做得不差就有可能跑出来,而如今新企业想要跑出来并持续做下去的话,就要求产品、定价、供应链、管理等均没有短板,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汪洪栋对记者表示。
未来餐饮行业的两极分化将会愈发严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是申唐产业创始人唐申的观点。申唐产业深耕餐饮行业已22年,系餐饮味道整体解决方案专业服务商。在唐申看来,“未来优秀企业的迭代速度将会放缓,而那些靠机会、运气或信息不对称挣钱的企业的迭代速度则会加快”。
抱有对行业的敬畏心,踏踏实实做好产品与服务,这是长期主义所践行的理念。梁熙桐也感慨地称,据他观察,这一两年内不少餐饮人太过浮躁,更多站在B端的角度,考虑成本,考虑如何更快地进行门店扩张,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的,“我们应该更多地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应该如何做,品牌应该如何做”。
每日经济新闻
《爱尔兰时报》报道,自去年9月爱尔兰政府将餐饮业的增值税率从9%提高到13.5%以来,爱尔兰的餐饮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据行业游说团体爱尔兰餐馆协会统计,在增值税上调后的11个月里,全国已有577家餐厅倒闭。
这一倒闭速度远超该行业的正常淘汰率,1月份的倒闭数量更是达到了101家,而去年同期仅有18家。Nash 19和Tung Sing中餐馆等知名餐厅也未能幸免。
根据德勤会计事务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餐饮业的倒闭率同比增长了88%,达到77家。该公司指出,增值税率的提高是导致大量餐厅倒闭的关键因素,同时高昂的保险、能源费用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加剧了行业的困境。
这些数据还仅仅是涵盖了有限责任公司,不包括个体经营者。
而爱尔兰政府则认为,疫情期间的支持措施使去年破产率保持在低位,因此目前的倒闭潮也反映了市场的自然调整。
餐馆协会的数据显示,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约有245家餐馆倒闭,占总数的40%左右。
该协会引用经济学家Jim Power的研究称,每家餐厅的倒闭平均对经济造成136万欧元的损失。该协会认为,提高增值税率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比财政部称将税率降低回9%所需的5.45亿欧元还要多。
餐馆协会呼吁爱尔兰政府重新考虑增值税率政策,警告如果不恢复到9%的税率,随着夏季结束,餐饮业将在淡季迎来新一轮的倒闭潮。
餐馆协会首席执行官Adrian Cummins表示,尽管一些餐饮企业希望通过夏季的旺季度过难关,但现实是,许多企业仍然处于危机边缘,只有降低增值税率才能避免更大规模的倒闭潮。他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以防止餐饮业陷入更深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