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 用菜肴包做外卖引争议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用半成品“菜肴包”制作标准餐食,并非外卖餐饮的特色,可以说是一些标准快餐的统一做法。在能否使用菜肴包做外卖方面,国家目前尚未有相应规定。有消费者认为,关键是品质,只要符合食品健康标准,可节约时间。新时代,新的模式和产品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对消费者来说,用半成品“菜肴包”制作标准餐食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消费者在外卖网站上购买的“外卖”,很有可能是用半成品“菜肴包”加热后做成的。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用半成品“菜肴包”制作标准餐食的不仅有外卖店,还有一些快餐食品连锁店。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半成品菜肴包有速度快、卫生好、菜品出品标准等优点,且只要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菜肴包是无需担心的。不过,这类加工方式是否应当“明示”,则目前尚未有相关规定。
调查
外卖店套餐为菜肴包加热制作
一家外卖店的服务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店里的米饭套餐基本都是使用菜肴包再加工而成的,“这样出品比较标准,口味一致且速度快,顾客好评更多。”该外卖店表示,这些菜肴包不是外卖专用的,店内堂食使用的也是同样的菜肴包,“这样保证了口味,而且这些菜肴包都是总部配送的,实际上更干净、美味。”
另一食品领域的人士表示,像吉野家、和合谷、一品三笑等快餐店,也会使用这样的半成品进行加热。“这并非外卖餐饮的特色,可以说是一些标准快餐的统一做法。”也有消费者表示,航空餐、高铁餐等实际上都是在中央厨房加工后,再在交通工具上加热的。还有人表示,“这种可能更适合做外卖,菜品和做法更适合打包,口味也相对更重一些。”
追访
部分消费者认为平台应公示加工办法
对于这种菜肴包,有消费者认为“我觉得这种方式可以接受,关键是品质,只要符合食品健康标准就好,因为可以节约门店成本、节省制作时间。新时代,新的模式和产品是不可避免的。”还有的表示,“吃这种快餐就希望每次吃的味道一样,总部做好再配送可以保证这点,我觉得挺好。但希望菜肴包符合相关的食品法规就好,卫生最重要。”
但也有消费者表示,“听到这种加工办法还是挺震惊的,平台是不是应该公示一下,具体的做法是什么?”还有的表示“如果是这样,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去网上买些半成品来就好了?我要吃的不是方便米饭。”
对此,饿了么方面表示,按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第37号令,“网络订餐平台的餐饮经营商户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商户加工制作的食品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
关注
电商出售半成品一份仅5元左右
那么这种“菜肴包”究竟是什么呢?
在一些电商网站,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搜索“外卖半成品”“外卖菜肴包”,可以出现多个结果,包含各种口味的,如台湾卤肉、香菇滑鸡、红烧排骨、咖喱鸡肉、梅菜扣肉等,一份10种口味的菜肴包套餐售价50元左右。消费者只需将其蒸或煮10分钟或微波加热5分钟即可食用,配上一份米饭就成为一个米饭套餐,十分方便。
北青报记者在淘宝上输入“外卖菜肴包”,立即出现一串相关链接。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武汉一家商家的土豆牛肉,220克一袋,10袋才58元,计算一下每袋不到6元;另一家盖浇饭料理包,10袋仅49.9元,每袋不到5元。在京东上输入“外卖菜肴包”,所看到的链接和淘宝稍微有不同,以一份一份的居多,牛肉味的一份盖浇饭有5.2元的,也有12元的,200克一份的香卤鸡腿19.5元……
有疑似外卖商家的买家评价表示,“原本都自己动手现炒的,实在忙不过来,朋友介绍了该品牌料理包,合作一年多了。现在又新开了一个店在用的,店家还送了料理包加热设备,特别是客服很热情,有新品都给我申请送过来品尝。外卖平台图和海报图都给我提供,太方便了,非常感谢。”店家表示,“许多繁华地段的商场都是无油烟的,还有不能用明火的,都在用料理包。”
热点
能否使用菜肴包做外卖尚未有相关规定
那么,外卖以及部分快餐店用菜肴包加工的做法行不行?符不符合相关规定?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在能否使用菜肴包做外卖方面,国家并没有做出相应规定。对于产业端,这是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差异化经营的一种做法;对消费者来说,其实食品安全的隐患相对来说是比较大。“我认为不该提倡这种做法,因为这里面其实包括二次污染、二次配送的卫生隐患。”(记者 温婧)
源:光明日报
图集
10月20日,工人在河北省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一家乐器企业加工乐器。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河北省武强县周窝村坚持以文化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依托周窝村良好的乐器产业基础和民居特色,着力打造了有吸引力、高品位的音乐小镇,用音符奏响了村民的致富生活。
1、小村庄改头换面
周窝村位于武强县城西南,有村民256户,959人。
2012年,周窝村依托乐器产业,引入北京璐德文化公司,计划将周窝村打造成“周窝音乐小镇”。“‘音乐小镇’是啥?”不少村民面露困惑。
从北京抵达周窝村,璐德公司负责人、后来的音乐小镇创始人董玉戈坦言,自己“如坠原始生活”,房前,生活污水直排,道路坑洼,村里每两天只放一个小时的自来水。
眼前这一切,与音乐小镇的定位显得格格不入。
董玉戈从头规划。她住在金音乐器集团的办公楼,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有时候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村里的老百姓不知道董玉戈会把这里变成什么样,但他们知道村子将从此旧貌换新颜。
董玉戈和北京798艺术中心的设计师朋友对周窝村的民居院落做了单体规划设计,按照“一门一景、一户一品、体现灵性、各具特色”的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合音乐文化元素。一期投资8000多万元,对81套民居进行改造,临街的,改成咖啡馆、手工乐器工作室、文化艺术品商店;不临街的,改成别具风格的民居客栈。
同时周窝村还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谋划打造,以文化产业推动脱贫攻坚、带动新农村建设。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翻修,升级改造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又建设了服务中心、中心敬老院,并在村里普及了卫生厕所、健康厨房等。还购置了垃圾箱、垃圾转运车、洒水车等保洁设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转运站,成立专职卫生保洁队伍,建立日常清扫和保洁制度,实现了垃圾统收统运、日产日清,清扫保洁常态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如今站在周窝村十字街头,环眼四顾,墙面、街道、院落、雕塑……处处可见音乐元素,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
2、造出多种业态
1989年,村民周国芳联络北牌村陈学孔在周窝村建成武强县通达乐器厂,并逐渐发展成为金音乐器集团。金音乐器集团自创立以来,从一个生产乐器配件的乡镇企业,逐渐发展壮大,产量位居全国西管乐器生产企业前列。
在金音乐器集团做工的多是附近村民,很多村民曾在金音集团下属的乐器厂务工,参与乐器配件的生产、组装、抛光等。但至于什么是萨克斯,以及萨克斯到底能吹出什么声音,不少村民并不知道。
“要想将周窝发展起来,人才是最重要的,必须从孩子抓起。”董玉戈想得长远,她为此创办了璐德国际艺术学校。
起初,小地方搞“国际艺术”并不被看好。但事实胜于雄辩,几年后,从刚开始的二三十名学生到现在的600多名学生,璐德国际艺术学校靠口碑赢得了信赖。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要学会一种乐器,接受音乐的熏陶,白天学文化课,晚上学艺术特长。这所学校向维也纳音乐学院成功输出了4名人才。
学校既培养人才,也汇聚人才。90后王伟是被吸引来的音乐人之一,晚上在璐德学校教授钢琴课,白天则在音乐小镇的咖啡屋驻唱、创作。几年下来,他手中已诞生《小镇情缘》等10余首原创歌曲。
为让更多的音乐人聚集到周窝,在这里创作出好的作品,2017年,董玉戈引进北大青鸟音乐集团,在周窝创建大学生音乐创业与创意基地,建设音乐人创作室,举办大学生音乐训练营、音乐节等活动。自2012年开始,每年5月的麦田音乐节和8月的吉他文化节成了周窝音乐小镇的固定活动。节庆期间,大批国内外知名演奏家、歌唱家莅临小镇,每年可为周窝带来游客20多万人次。
3、奏响致富乐章
走进金音萨克斯公社,58岁的村民郭玉管正在为游客演奏《南泥湾》。乐曲悠扬,令人陶醉,赢得了游客的热烈掌声。
郭玉管在金音乐器集团工作了20年,负责给乐器抛光。她开始是在金音萨克斯公社上班。家里除了3亩地的收入,每月在这里能拿到近2000元的工资。郭玉管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学习新的乐曲,向游客介绍乐器、演奏。“只要吹起萨克斯,就特别享受这种感觉。”
郭玉管已经学会了几十首曲子,并成为周窝村西洋乐队的一员。“音乐让人变得更年轻,也成了村民的收入来源。”郭玉管说。
和郭玉管一样,很多村民都成了武强璐德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原来去北京打工的人多,现在除了在金音乐器集团打工,其他大多服务于餐饮、家庭旅馆,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培训。”董玉戈说,村民永远是音乐小镇的主角。
在北京、天津的乐器圈打拼多年的周窝村村民周卫仓,把目光转回了家乡。在周窝,他开设了一家“伊萨奴”萨克斯制作销售工坊,作为音乐小镇创业者,享受免租金和减免两年税收的优待。“每月售出50余支专业级、400余支普及型萨克斯,生意妥妥的”。
周卫仓不仅卖乐器,还免费教乐器。音乐小镇也因此组建了一只三四十人的“农民乐队”。周窝村的村民自此真正玩起了音乐。
近年来,董玉戈通过培训等方式,一直在培养当地的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音乐素养,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音乐小镇。音乐小镇的人气节节攀升。
如今,周窝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跃动的音符正在这里谱写出致富新乐章。(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责任编辑: 尹世杰
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地处福建中北部的三明市是闽江的发源地,境内峰峦叠嶂,林海滔滔。三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12%,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 1500 个/立方厘米,连续四年居“中国绿都”评价榜首,拥有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 3 个世界级和 200 多个国家级旅游品牌。
图为三明市区。周志鸿 摄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三明吸氧一次。
在三明,有一则大众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万寿岩前精彩三元,古韵虬城食赏沙县,人间桃源心灵永安,绿海明珠观鸟明溪,太极水城怡养清流,客家祖地红色宁化......”
这是在“中国绿都·最氧三明”文旅主品牌下,三明构建“一县一品一特色”文旅产业体系的真实写照。
将乐县常口村依山傍水,村口石碑上镌刻着“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9个大字。林文斌 摄
近年来,三明市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林长制,推动林权有序流转、合作经营和规模化管理,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提高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整体价值。2021年,三明市被列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2022年,获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
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三明主动融入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局,培育“森林康养+观鸟休闲、中医理疗、教育研学”新业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40个,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林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方式增加收入,2023年营业额达19亿元。同时发展花卉苗木30.8万亩,带动从业农民2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2.7万元。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占可支配收入的近1/3。
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12%,连续四年居“中国绿都”评价榜首。黄海 摄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三明看一次林博会。
作为大陆唯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林博会”)已成为推进两岸林业改革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平台。
图为11月6日,第十八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展会现场。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林博会于每年11月6日—9日举办,坚持“以林为桥、沟通两岸、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办会思路,已吸引台胞超100万人次来交流,引进190多家台企。
在三明,台湾“茶王兄弟”邓国权、邓国光创办茶叶公司,与当地林农合作,还将美人茶制成抹茶;台商吴森源探索“洗衣式”兰花组培新模式,创建了大陆规模最大的精品国兰繁育中心;两岸老人简文通与马义坤扎根清流赖坊镇,将2000亩荒山变成樱花山;“台二代”彭安源接力父辈事业,携手当地青年将传统美人茶园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
位于将乐县高唐镇的常口村,远山如黛,碧水流过金溪。2021年5月18日,在全国首批林业碳票的签发仪式上,常口村领取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
图为皮划艇、桨板爱好者在福建省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的金溪上开展水上运动。 中新网记者 张斌 摄
常口村所在的将乐县是全国知名的“深呼吸小城”,将乐县以体育经济为龙头、以青山绿水为载体,不断发掘体育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成功吸引国家蹼泳队、中国女子水球队等将训练基地设在将乐,并连续举办多次全国蹼泳锦标赛、全国水球锦标赛,有效激发了当地餐饮、住宿、旅游、观光等消费活力,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体育发展之路。
图为沙县寻根追味小吃街美食飘香,烟火气浓。叶菀淇 摄
来到三明,怎能不吃沙县小吃?
在沙县区夏茂镇,穿过绿树掩映的木质廊桥“龙凤桥”,就到了“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这里的古樟树群、小吃民俗馆、生态旅游慢道等景点,不时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沙县区是全国南方重点林区,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300万立方米,是福建清新闽中游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全国唯一以闽楠天然种群及其种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罗卜岩保护区。沙县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县城、全国优秀旅游县、省级生态县等殊荣。
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青山绿水。黄海 摄
炎炎之日,来三明避暑是极好的。
在三元区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这里保存了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密度最高的天然格氏栲森林,年平均气温为19.9℃。在离森林公园不远处的岩前镇岩前村,福建境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的居住遗址——万寿岩傲然耸立。它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活动的历史提前到 20 万年,对研究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意义重大。
在“千年古县”泰宁县,暑期正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总面积 234.87 平方公里的泰宁丹霞地貌是“中国丹霞”系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国际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泰宁县致力于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陆续打造了大金湖、上清溪、九龙潭等 10 大优质景区,开发了耕读李家、豆香崇际、渔跃水际等文旅康养精品项目。
图为泰宁金湖大赤壁。黄文斌 摄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永安。
想体验电影《十面埋伏》的竹林侠境,那得来“中国笋竹之乡”永安市。永安市竹林资源丰富,有享誉海内外的“闽西八大干”之永安笋干,还有建于明朝年间、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旧址——“笋帮公栈”。
永安已建成福建省最大、全国前列的闽笋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吸引了周边地区笋商前来入驻交易,已入驻商户 204家,年交易额约 22 亿元。
永安九龙竹海。李储全 摄
如果你是一名观鸟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明溪。明溪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候鸟停歇地和夏候鸟繁殖地,亦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区域,每年南来北往的候鸟和当地历史分布的留鸟构筑了丰富的鸟类资源,发现或记录有野生鸟类 337 种。
目前,明溪全县建有五大观鸟基地,规范化精品观鸟点 31 个,每年吸引国内外3 万多名观鸟爱好者到明溪观鸟旅游,开展绿色营、自然营、亲子营等活动,探索出一条生态观鸟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明溪当地村民与白鹇。江月兰 摄
清溪环绕,碧水洄流。
在国家级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清流县,当地有着“海西最大鲜切花种植基地”美誉。2023 年花卉苗木总产值达 60.6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26.4 亿元。
清流县把花卉基地与乡村游有机结合,编排了“清流文化养心游”、“清流温泉养生游”、“清流闽台文化交流游”等 3 条精品旅游线路,推行“花卉+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图为清流九龙湖。三明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闽、赣、汀“三江”源头的闽赣边界中部,宁化县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客家祖籍地、红军长征出发地,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目前,宁化已开发水土保持生态旅游线路 3 条,培育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及人家 3 个(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
地处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的水土保持科教示范园。林文斌 摄
沿着闽江溯流而上,就到了闽江之源建宁县。
建宁县是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有“闽地之母、闽山之巅、闽水之源”之美称,这里阳光充沛、空气清新,农旅融合正成为建宁县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建宁县是“中国建莲之乡”,当地以“为荷而来”为主题,连续多年举办采摘季、赏花季、花海跑(骑行)等系列活动,开发果树认养、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系列产品,带动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等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你想探寻福建之美,建宁不可错过。
位于建宁濉溪镇大源村的坪上梯田莲海,经世界纪录认证(WRCA)官方审核,被确认为“世界最大的梯田莲海”,是福建省最佳赏花地之一。王之梦 摄
在朱子故里尤溪县,当地正立足朱子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推行“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研学” “旅游+养生”“旅游+乡村振兴”, 不断丰富全域旅游内涵。
尤溪县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美丽中国十佳典范城市等称号。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 663.71 万人次,同比增长 45.0%。当地在 A 级景区创新孵化康养医养、职工疗休养、休闲运动等新业态,制定出台落实职工疗休养政策,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尤溪联合梯田层层叠叠,稻香弥漫。陈幼辉 摄
福建名茶无数,美人却只在高山。
大田县是“中国高山茶之乡”“中国美人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大田美人茶年产量 4300 吨,占全国美人茶产量的 70%以上,是国内面积最大的美人茶生产基地。
大田发挥“林深水美茶香”的优势,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结合红色茶旅康养、茶文化休闲体验、土堡民俗、研学基地等文化,开发茶园体验游、茶园养生游、茶区自驾游,创建了大仙峰 茶美人 4A 景区和五龙山生态茶园、灵动济阳 2 个 3A 涉茶景区,年收入超亿元。
三明市大田县屏山乡大仙峰茶美人4A景区。苏晋锻 摄
AI也去了趟三明
来看看AI眼中的三明
中国绿都·最氧三明
这里远离雾霾
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饱含负离子
这里山青水秀
睁开眼看到的都是秀美山川
静心洗肺深呼吸
人这一辈子
一定要去看看三明的“无价之宝”!
作者:雷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