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工作后,一般试用期是1到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工作上会出现各种问题,适应会比较难。你自身的能力,在此段时间也很难发挥。如何进行快速适应?就是要经营同事圈。
第一、入职后确认自己的专职老师后,赶紧请他吃饭。酒桌上的拜师,仪式感有了,你理字上就做到了;从情感上,吃人最短,你懂的。一般能当你老师的,都是业务骨干或者是负责人,说话都有分量的,你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他拥有系统思维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上也不会逊色。如此和他绑定后,他就要对你的成长负责了,自然日后会方便很多,出了问题也会罩着你。
第二、没事给同事带个早饭,工作茶歇的时候偶尔买点健康的小零食或者饮料。你的同事们自然不会拒绝你的。这样会提升你的欢迎度。因为你的专职老师不可能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天天盯着你。此时混出一个好人缘,遇到问题请教的时候,别人就能多告诉你一点点。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别人还可能主动地提示你,让你少走弯路。这比没人管,犯了错误挨批评,加班更正不好吗?等实习期三个月过后,都对你留下好印象。当你正式入职调研时,同事们就都会夸你,最起码不会骂你吧。
其实这点钱早晚都得花,就如做生意要投入本钱的道理是一样的,花在经营同事圈上,获得同事的提携和帮助上是非常划算的。主席在抗美援朝问题上说得好:“打得一拳开,免得摆拳来”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大气的人,会获得上天的眷顾的。
月薪4000,要请同事喝奶茶么?# 最近这个话题上了热搜,其实在上学期间同学之间也有互相请喝杯奶茶的时候,进入了职场也会遇到这种情况,这都属于人际关系的维护。
而热搜展示的这个例子,应届生去实习,月薪只有4000块,如果请部门每位同事一杯奶茶总共就要500块,花费太高;但如果不请是不是会显得没有情商,太小气?
那到底要不要请同事喝奶茶?应届生第一份工作又该注意哪些社交规则?
要不要请同事喝奶茶?
其实不止喝奶茶这件事。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中还有可能经常遇到一些人际交往的事情,比如帮同事拿个快递,帮同事打印一份文件等等。这些事情看似很小,但都是关乎着职场社交。
网上一位同学的分享:自己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在参加公司的活动时中了一个奖项,当时那个奖项是一瓶酒,价值2000多块。
然后部门里就开始有人怂恿他中午请大家吃午餐汉堡。但其实如果请部门吃饭,那金额就要超过奖项的价值。而且那个奖项也不是现金,那位同学最终就没有请大家吃汉堡。
超出自己能力的社交,都是无效社交。尤其对于应届生来说,刚毕业本来就没有积累财富,如果只靠这种利益驱动维护同事关系,那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帮助。
职场上还是要讲工作、讲效率的地方,如果过度浪费金钱、浪费时间去搞人际关系,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发展。
所以说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那这奶茶最好不要请。
职场上应注意的社交技巧
应届生初入职场,难免要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比起学校里同学之间的关系要更复杂,更需要用心去经营。
1、一切以工作为重
职场上的社交还是以工作为先。只有把工作处理好,才是对自己更长远的发展有益处的事情。
职场上应该更看重高效率的完成手头上的工作,交接到手的工作努力做好,先积淀实力,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如果你的工作能力不强,那也不会得到同事的真正认可。职场上更看重的是实际行动来表达,积极完成份内的工作,慢慢累积经验,实力也提升了。初入职场磨练挣钱的本领更重要。
2、与同事相处要掌握好分寸
还记得我参加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和一位同事的关系特别好,经常一起吃饭,出去玩。
最初他让我帮他拿过几次快递,我一开始觉得关系好就帮忙了,后来有了快递他就一直让我帮忙拿,我也不好拒绝,但其实内心特别反感。
再后来,他因为经常迟到,被批评、被扣工资,于是就让我帮忙打卡。初入职场的我也不懂这种事的风险,还是觉得关系好,就帮忙了。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公司查到了“代打卡”这件事,对我们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念在我是刚进入公司,没有做辞退处理。
后来我就不敢帮他打卡了,但他不仅没有对我表达歉意,甚至有点怨恨我。最终他还是因为经常迟到的问题被劝退了。自此我们再也没有联系。
所以职场上和同事相处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否则害人害己。职场也需要界限感,有些同事关系注定不能走得太近。不要把所有的同事都当成朋友,更不能为了维护这种同事关系而做一些违反公司要求、违法乱纪的事情。
3、职场上做事要有原则,不轻易妥协
职场上总会有1-2个“小圈子”存在。这种小圈子里的小团体总会有一些利益交集。
如果是一个正向的小团体,大家拥有相同兴趣爱好和融洽的关系,共同促进成长,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这固然是好的。这样的圈子会带给你一定的帮助。
但若不是正向的团体,也不必硬融进去。在职场上要有原则,不必为了融入某个团体而不断妥协。做到真诚待人,不参与,不在意任何小团体也可以在职场上获得发展。
保持中立,不介入任何小团体纷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依然可以在职场乘风破浪。
这是职场上社交的最基础的原则,但职场上的社交也远远不止于此,需要同学们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把握好“度”,形成自己的职场社交理念。
留言说说,你认为还需要注意哪些职场社交规则?
各位同学对校招了解么?你知道校招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么?你知道现在的热门岗位都有什么,具体工作是什么么?
现在前往求职补给站,一起 #视频# 看校招。查看快戳:一分钟了解一个热门岗位,六十秒弄懂一个校招名词,五分钟了解一些招聘内幕→智联招聘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查看~
段时间,微博上的一则热搜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一个月薪4500没有提成的实习新人发出了灵魂提问:入职第一天,老板半开玩笑说要请部门喝奶茶,该答应吗?
投稿人是一个刚刚工作的职场新人,称请一次奶茶花掉近500块,真心让人有点hold不住,为此这位职场新人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向被投稿的博主询问是否有便宜大碗适合办公室的下午茶分享,以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
作为初来乍到的新人,和同事搞好关系常常是首要的必修课题。努力让自己合群是件好事,但遇上超出能力范围的社交“潜规则”,也应该硬着头皮配合吗?答案是否定的。
职场上这三个社交毒鸡汤,信了你就输了。
毒鸡汤1:
“打肿脸也要充胖子”,大方才能混得好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喜欢和大方不计较的人交朋友。
职场亦然。所以在职场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仿佛也会陷入一种误区,仿佛对同事大方,舍得花钱,才能赢得的大家的喜爱。
所以,请客吃饭、张罗零食下午茶就成了想要融入团队的新人们的“制胜法宝”,哪怕因此会加重自己的经济负担,也咬牙硬撑着。
这种维系职场社交的方式有用吗?有用,但有时候也不是那么有用。
陈宇为了和同事搞好关系,每个月至少有一半的工资会用在和同事社交上。为了在同事间有一个好的口碑,他常常请客,看似左右逢源人缘极佳,却在一次投票评先进中,败给了另一位技术强、口碑硬的同事。
其实,从陈宇身上就可以很好的看出,用请客撑起来的人际关系,是没有底气的。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可以一呼百应,但是在用能力和结果说话的职场中,就完全使不上作用。
良性的职场社交关系,不是一方一味的讨好付出,如果掌握不好度,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就像陈宇在那次评选之后消停了一段时间,便有同事在茶余饭后开玩笑说“陈宇最近变得小气了”,这让本就在反省自己社交方式的陈宇更是吃了一个哑巴亏,真是有苦说不出。
有一句俗语,叫做“升米恩,斗米仇”。
当你开始无限制的大方,只管一味对别人好,结果就是,你不但得不到好的回报,反而别人觉得理所应当,越来越不把你当回事,自然也就失去了别人对你原有的尊重。
没有节制和底线的大方,只会让自己变成“讨好型”人格,不但得不到回报,还会失去应有的尊重,成为最不重要的小透明。
毒鸡汤2:
“见鬼说鬼话”,高情商才能游刃有余
很多人认为,会说话就是高情商,尤其是能说会道,不论什么场合都能施展开来的人。
但是在职场中的高情商,不是会拍领导马屁、阿谀奉承,而是能够将话说到点子上,不仅让人容易接受,还能够化解尴尬,给人以体面。
杜月笙的“三碗面”,就很好阐释了职场上真正高情商的表现:
所谓“人面”,就是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都要表示尊重;
所谓“场面”,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让人觉得自己被重视;
所谓“情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和面子,给予别人尊重,才能予己尊重。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在《情商》一书中提到:如果问我们时代最需要的两种道德立场是什么,那就是自我克制和同情心。
其实会说话,只是高情商的一种体现。只会说漂亮话,靠着溜须拍马获得利益,是被包装成高情商的精致利己主义,并不真诚。
曾经知乎上有过一个提问:“什么是真正的高情商”。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诚恳。
职场上的交往和互动是一朝一夕积累起来的,你可以伪装一时,却不能伪装一世,不真诚的虚伪总有被戳破的那天,只会说好话虚与委蛇,工作能力不行,为人处世跟不上,也一样会被淘汰出局。
孔子曾告诫自己的学生:“交往花言巧语、阳奉阴违的人,有损无益。”
当你今天因为自己在职场上的投机取巧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熟不知别人在心底早已将你划线出局。
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尊重,才是职场社交中,高情商的正确打开方式。
毒鸡汤3:
结交“有用”的圈子,才能更快升职加薪
朋友在工作之余,给自己报了一个提升学历背景的MBA。在这个班级中,可谓各行各业“大佬”云集,是个名副其实的“黄金”人脉圈。
在一开始,朋友也是跃跃欲试,觉得在这样的人脉圈中,一定可以为自己博得一席之地,从而扶摇直上开启新的职场篇章。
但现实却很快打了脸。和大佬们相比,朋友的职级相对较弱,资历也尚欠,短短几个来回,便被大佬们摸清了底细,在无任何有用的资源置换下,朋友在班级里很快被边缘化。
而认清了这一现实的朋友,也踏踏实实回到之前的学习状态,唯有把握住自己可以把握的,提升自己,才是慢慢向更好的圈子靠近的最佳方式。
诚然,在当下激烈的竞争中,优质的人脉,会给职场人带来最为直接的利益。
所以结交厉害的人,努力挤进大佬们的圈子,是大多数人心生向往的。
但是在名利场中,从来都是利益的等价交换,如果自己本身没有能拿来置换的价值,也是无用的。更莫论这种刻意势力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想不到的后患。
所谓圈子不同,当能力还够不到更高的圈子时,哪怕有一个不错的平台,也无法强融进去。更莫论带着自己的小心思去结交,也势必不会有好结果。
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曾经发过这样一条朋友圈:真正的朋友是“无用”的。
这里的无用,是不掺杂功利心,是那些愿意无条件帮你,不图回报的人。
带着功利心和面具在职场社交中,也早晚有一天会被人看清伪装,继而被冠上不真诚,“踩高捧低”的帽子。
没有人喜欢被别有用心的对待,怀着不单纯的目的去接近别人,强行融入,到头来也只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如同哈维·麦凯曾经说过:建立人脉关系就是一个挖井的过程,付出的是一点点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财富。
经营良好的职场社交关系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万物皆有章法,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真诚待人,踏实待事,就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