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楼下的肯德基安格斯牛肉汉堡已经很久没有 3 层肉饼的选项了。那种牛肉堆成山、一口塞不下的满足感实在太解压,我很怀念它。我不止一次构思过如下大胆的想法:管它是小程序还是自助点餐机,拉开大门就直奔柜台:「您好,1 层肉饼的汉堡 3 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对,当然是安格斯的。」然后理直气壮地请服务员把 3 片肉饼堆进 1 个堡,取餐的那一瞬间必须用眼光投递:我就吃 3 层汉堡怎么了?我买我乐意。
当然现实中的我绝不会这么越界。从小受过的教育告诉我,去别人家做客,多道谢、多帮忙,千万别给人添麻烦。去餐厅吃饭自然也是这个道理,提供什么,就选什么,非要挑战菜单之外的东西,并不礼貌 —— 像《城市英雄》上演的在午餐时段强行点早餐的情节,连想都不敢想。
< class="pgc-img">《城市英雄》中餐厅经理拒绝了主角威廉强行点早餐的要求,被以枪支威胁,惊慌失措。? 《城市英雄》
>城市英雄威廉被设定在一个莫须有的世界,离了婚,失了业,又在一个上午,被抢劫。他只是想去吃个早餐,平复他临近失控的情绪。偏偏快餐店在 3 分钟前切换到了午餐模式,经理瑞克挂着职业假笑拒绝了威廉想点早餐的要求。感到生活处处不顺的威廉终于被引爆,干脆亮出一把微型冲锋枪和瑞克谈了谈心,最终买到了自己的「乐意」。
好在威廉与他的世界纯属虚构,现实中的宾主关系很难紧绷到电影般的剑拔弩张。但荒诞总是真实世界的映射,就像威廉进店点餐时就提醒瑞克「顾客永远是对的」—— 提供服务的人在想尽办法满足顾客的需求,而顾客仅仅用钱就能买到「特权」—— 这句话已经沉淀成真实商业环境里的普世真理。
< class="pgc-img">>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顾客是上帝」被当作餐饮服务中的一条神圣原则,出现在中国大小餐厅的墙上、员工培训手册或服务指南上。1990 年代的学者也默认了在中国餐饮业的服务交往行为中,本身就存在服务人员与顾客地位的不平等。虽然公众早就意识到这种不平等存在问题,但在时代语境下,这句话也无可厚非,其字面下隐藏的其实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餐饮行业迫切想与世界接轨。
「上帝」其实从东方来。1980 年代末,「クレーマー」(Claimer 的音译,指的是「以投诉换取一些不合理诉求的消费者」)一词出现,「お客様は神様です」(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同时被赋予了充满铜臭味的新含义:允许顾客做任何事,且不必因此付出代价。如今的日本,这种围绕着取悦客户的商业理念已经根深蒂固,极少有人再去追溯它的原意:艺术家三波春夫(Minami Haruo)在 1961 年创造这句话的时候,指的是将他的观众比作神明,这样他就能像在神社前祈祷那样,用最纯洁的心灵,为他们奉献完美的表演。
< class="pgc-img">马歇尔 · 菲尔德(Marshall Fields),马歇尔百货创始人,在 19 世纪中后期提出「顾客永远是对的」。? Wikipedia
>回溯更久远的商业史,顾客的地位起初远未高贵如斯,他们的权利也并非不受约束。1852 年,波特 · 帕尔默(Potter Palmer)创立的百货公司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他别出心裁地关注顾客体验,开创性地设计了「接受任何不满意的顾客退货退款」的条款;几年后,他的合伙人马歇尔 · 菲尔德(Marshall Fields)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让渡了一部分商业利益,在消费中产生的任何问题,解决方案都交给顾客决定。而后者,第一个将「顾客永远是对的」这句话植入消费者心中。
19 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商业环境,强迫销售、欺诈广告、虚假标签肆虐。围绕顾客强化消费体验,确实有效地帮助企业快速建立信誉,培养出一批忠实顾客。但值得注意的是,顾客行使「永远正确」的特权,只是被预设在交易发生后,解决纠纷时,这与客户的品味无关。事实上,当有利可图时,销售自然会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也不必单独为此设计一条口号。
< class="pgc-img">「顾客就是上帝」被奉为服务行业的黄金准则。即使商家知道顾客的要求不合理,也会尽量满足。? Pinterest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商业形态也随之细分,「顾客永远是对的」逐渐被一些察觉有利可图的人故意曲解,进而变成顾客打破边界、要求更多的借口。当下,这句口号显然已经不那么合时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能看到不少新晋「上帝」奇特的需求和商家的抱怨。
< class="pgc-img">>一位开西餐厅的朋友遇到最不能理解的事情是,一位客人从大众点评上下单了一套季节限定套餐,没有与餐厅联系,就直接上门。不走运的是,当天位置全部售出,也没有临时取消的订单,客人当场就把他们投诉了。他说这套餐明明随时都能买到,凭什么不能随时吃。员工向他努力解释了页面上的提示,「请提前与餐厅联系确认用餐时间」,但基本属于徒劳。
我常去的川菜餐厅,常常有客人喜欢点菜单上没有的东西(这或许受到民间苍蝇馆子喜欢看食材点菜的影响)。现在老板已经不怎么接受这样的要求了,一是因为准备的食材有限,没有太多可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接了单,可能会影响正常的餐品售卖,二是菜单上没有的菜,厨师如果不是经常做,也会有点手生,往往出品不那么令人满意。如果因此招来差评(其实还真不少),那更是得不偿失。
< class="pgc-img">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大众的发声渠道越来越多,网上常见对餐厅的差评投诉。? sfceurope.com
>还有一件事记忆犹新:一位主厨朋友经营的是社区型意大利餐厅。那天是周一,刚好轮到他休息,但当天有位客人备注了素食,他忘记和副厨叮嘱单独为她准备。没想到,这位客人竟然是个大网红,回头就在大众点评发了一星差评。他明白问题确实是自己疏忽,所以没有太辩解。然而权衡了利弊后,他公开决定不再接待素食客人。没想到又被这位客人变本加厉的网暴,说他选择性歧视,拉着一批新注册的账号继续打差评,还发了微博和抖音。主厨被这种负面影响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度想关闭餐厅。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不过大多数老板的选择还是蜜抓苍蝇,和气生财。毕竟,和难缠的上帝打交道,除了难以预测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之外,还可能影响员工,干扰团队稳定。单薄的行业利润率逼着他们不得不继续为上帝服务,强忍憋屈。
< class="pgc-img">手持《服务员的咆哮》的餐厅服务员。? flickr.com
>但如今早已不是布里亚 · 萨瓦兰(Brillat - Savarin)在《厨房里的哲学家》一书中写「招待客人就是让自己为他的幸福负责」的年代,越来越多的餐厅厌倦了为让所有客人满意而如履薄冰,甚至服务员都揭竿而起 —— 从 2004 年起在个人博客疯狂吐槽餐厅、同事与奇葩客人的服务员 Steve Dublanica 因创作非虚构畅销书《服务员的咆哮》(有的读者甚至将这本书与安东尼 · 波登的《厨室机密》相提并论)而走红,也意味着当代餐厅面临的严重不对等的宾主关系,已经被摆到了明处。
一些事不对劲了起来,社会在变、商业在变、顾客也在变,而「满足顾客需求创造体验」的商业思维依然没跳出怪圈。既然没有办法挑选客人,那有没有办法让服务尽可能提高效率、体现价值呢?一开始的答案很简单:为服务标上价格 —— 这是资本主义商业环境中自然发生的选择。然而,200 多年过去,人们根据自己的实力来「采买」服务,真的就能各取所需了吗?
< class="pgc-img">>2023 年,我的一位外教朋友托尼结束了在成都的长居生活,回到纽约。他偶尔会给我打电话吐槽很多生活上的不惯。印象最深的是他被家乡文化冲击了:「上周末去了个餐厅,居然找我要 30% 的小费!20% 我都觉得太疯狂了,见鬼!」在没有小费文化的中国,我向他发去了一个「同情」的表情。
服务最早的标价,就被称之为小费(Tip)。它的前身是中世纪英国庄园主给优秀仆人的额外奖励,至 18 世纪中期就已经演变出商业形态:一些伦敦咖啡馆会在桌上放置一个写着「To Insure promptitude(意思是『确保及时』),简写为 T.I.P. ,小费的词源」的碗,顾客向碗中投下硬币,咖啡很快就能送到桌上。但同时代并不多的记载显示,这可能并非普遍现象。碗里的赏钱,也并不和服务员直接挂钩。
< class="pgc-img">19 世纪末,从欧洲旅行而归的美国人带回了小费文化。? restaurant-ingthroughhistory.com
>19 世纪末,高收入的美国人从欧洲带回了小费文化,起初他们给小费的动机也不是因为服务,而是显摆他们去过国外旅行,懂得欧洲习俗(本质上是对上层阶级行为的模仿)。很快,「服务可以单独定价」的文化习俗和美国商业社会完美适配,迅速站稳脚跟。在小费制度搭建的宾主关系里,服务员用心努力,有钱人获得自尊。从经济上来说,小费文化也确实为服务从业者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
但餐厅老板对于小费的态度一直很纠结。一方面,它确实对餐厅经营大有裨益:小费直达员工,员工有足够的动力提升服务品质,这是商业社会对「一分钱一分货」的承诺和实践。另外,小费由客人根据服务品质自行决定多少,不显示在菜单上,这样能让餐厅的价格看起来比较有竞争力。老板乐在其中:控制了成本,员工增加了收入,服务品质提升,还给客人留下好印象,是个多赢局面。
< class="pgc-img">1915 年 1 月出版的《西雅图星报》报道了慈善家安妮·摩根(Anne Morgan)的反小费行动。? 7shifts.com
>另一方面,小费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了各种问题。通常小费都归服务人员所有,过去 100 年间,小费的比例连同物价一起水涨船高,逐渐拉大了前厅和后厨之前的收入差距,对于团队稳定而言,这显然不是一件好事(现在很多烹饪学校毕业生,选择前厅当服务员而不是去厨房)。
但老板也不敢贸然挂出「本店不收小费」的牌子。老板首先要考虑的是把服务费包含进菜单价格,这会让餐厅看上去很贵,削弱竞争力。更可怕的是,这种变化很可能导致餐厅最好的服务员另谋高就 —— 人员变动对老板来说,更加棘手。尽管目前已经有大量群体认识到小费文化的桎梏,但要想摆脱它,不是朝夕之功。
< class="pgc-img">如今,许多国家的餐厅开始收取服务费,金额占餐费的 10%~20% 不等。? Latimesfood
>托尼还告诉我,这次回来,他发现美国餐厅普遍开始收服务费(Service Fee,它和小费的区别在于,这笔钱直接由餐厅收取和分配),还有些五花八门的新名目,比如「福利费」「员工健康费」「最低生活工资费」等。他猜想这可能是疫情期间不能堂食导致的收入下降,餐厅为了自保不得不做出的改变。但问题是,小费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继续和服务费并行,客人只是在重新调整给小费的策略。美国式的宾主关系仍旧存续,但看上去更加畸形了。
< class="pgc-img">>多年来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常常讨论小费与服务费之间孰优孰劣,希望校正被小费带偏的服务商品化意识,让商业中的宾主关系稍微回归正轨。但现在看来,后者未必是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假设像中国大多数餐厅这样,小费和服务费都不存在了,一切都会更好吗?答案似乎也不明朗。
在《服务员的咆哮》的附录里,作者写下了「如何成为好顾客的 40 个技巧」,和小费直接相关的仅有 6 条(他是小费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其余内容涉及了订餐、用餐迟到与「放鸽子」(不提前取消亦未出现),挑选座位,如何带好小孩,如何在点菜、点酒时表达需求,如何礼貌与服务员沟通,如何正确买单等,全都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象。
< class="pgc-img">在美国,通常小费是消费金额的 15%~20%。? eater.com
>对于不单独以价格体现品质的服务,对于双方显然都有更高的要求。换句话说,目前大多数宾主关系中,一些人不知道作为顾客身份的行为边界在哪儿,一些商家不清楚自己应当服务到什么程度才叫适度,双方其实都不太明晰自己权责,才落得现在市场上这样一种混乱局面。
而文化层面的问题似乎更无解。William R. Scott 曾经在他的小费文化研究中提出这样一个公式:小费是四分之一的慷慨加二分之一的骄傲再加四分之一的恐惧。它直接点破了这种「宾主关系」的核心:真心想要给予服务人员的感谢(慷慨)、一种根植在潜意识的主仆阶级关系以及歧视(骄傲)、以及懂得并受到社会规范监督的自律(恐惧)。
慷慨和恐惧以金钱为载体,骄傲则大象无形,它渗透进每一个存在阶级差异的领域。只要阶级差异一天没有消失,服务方和被服务方都有可能在维护「骄傲」中形成默契关系 —— 这或许就是那个「跳不出的帕尔默怪圈」,顾客将永远是对的,永远是上帝。
< class="pgc-img">>托尼在回到纽约之前,我请他去成都的老字号「盘飧市」吃个告别饭。托尼不认识餐厅名字中间那个字,我告诉他,老成都叫它盘「cān」市,但普通话应该读「sūn」,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诗人杜甫款待朋友的一首诗《客至》。
杜甫对来访的朋友说,院子里的小路已经很久没有打扫过,门头简陋,终于等到朋友到来;可惜市场太远,没备什么好菜,虽然有酒,也不是什么极品鲜酿,但这仍然是一片心意;贵客前来,邀着隔壁邻居一起开怀畅饮,他的人生极乐事,也不过如此了。
< class="pgc-img">成都著名的腌卤店「盘飧市」,名字取自杜甫《客至》诗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有点成都
>托尼说他喜欢这个名字,要把这个故事带回去讲给学生听。我也是第一次认真研究这首诗的意义,他忽然意识到,这个世界或许不存在完美的宾主关系,但至少有过那么一种可能,宾主尽欢,充满诗意。
参考资料:
《中国餐饮服务大典》,陈光新
《Be My Guest Reflections on Food, Community, and The Meaning of Generosity》,Priya Basil
《Piccadilly to Pall Mall: Manners, Morals, and Man》,Ralph Nevill · Charles Edward Jerningham
《Tipping: An American Social History of Gratuities》,Kerry Segrave
《The Economics of Tipping》,Ofer H. Azar
《The Itching Palm:A Study of the Habit of Tipping in America》,William R. Scott
《Waiter Rant: Thanks for The Tip - Confessions of a Cynical Waiter》,Steve Dublanica
《Celebrity Chef Vows to Open Steak Restaurants and Will Ban Vegans for Life After Clash with Activist》,Daily Mail Australia
礼本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然而因婚礼服务方的工作瑕疵造成现场状况频出,新人可以拒绝支付尾款吗?近日,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法院宣判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判决被告陈某按合同服务费用的90%支付原告某餐饮公司。
2023年1月,陈某与某餐饮公司签订了“一站式”婚宴宴会服务合同,约定了婚宴时餐饮公司须提供的各项服务及费用,服务费用合计53082元,包含定金3000元。但婚宴当天,餐饮公司记错了午餐桌数、弄错了婚礼音乐,令陈某非常生气。宴席过后,陈某以餐饮公司提供的服务存在瑕疵为由,拒绝支付服务费尾款50082元。此后,双方虽进行多次协商,但均未达成共识。餐饮公司遂将陈某诉至法院,要求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全额服务费。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餐饮公司履行了服务合同中约定的餐饮及典礼服务,被告陈某拒绝支付服务费用于法无据。但原告提供的服务确实存在一定失误,亦应当承担相应违约责任,根据其过错程度,酌情承担10%的违约责任。法院遂判决被告陈某按合同总额的90%承担费用,扣除定金后支付原告尾款44773.8元,剩余5308.2元由原告自行承担。该判决现已生效。
来源:人民法院报
记者 刘 洋 通讯员 谭成易 王昱聪
月17日下午,由商务部、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以下简称食餐会)圆满落下帷幕。为期3天的展会期间,展览面积达10万平米,汇集了约1800家企业,4万余件食餐品牌。八年光阴,食餐会伴随行业发展不断淬炼升级,再次向业界展示了作为“食餐行业内贸流通领域重要平台”的品牌魅力与展会效益。
强复苏,展会人次创新高
作为打造“2023消费提振年”的重要活动之一,食餐会无论在办展规模、观众质量、产业链接、品牌效应等各方面都超越预期。3天的食餐会现场人潮络绎,各个展位前均排起长队,累计参展观众达到21.54万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展会期间实现现场交易额及意向订单共计约61.2亿元。在江苏、云南特色产品推介会上,20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共识,签约金额达到2.68亿元;“味道湖南”活动期间,湖南新十年食品有限公司、湖南佳宴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采购商与供应商签约合作,签约金额达5000万元。
强展示,食餐知名品牌汇聚
本届展会有省外江西、海南、云南、山西、江苏等20个省、市组团,省内长沙、湘潭、衡阳、常德等11个市州的名优特食品和餐饮集中亮相展会,现场还打造了韩国馆、香港馆、澳大利亚馆和泰国馆。中粮集团、现代农业集团、轻工盐业集团、今麦郎、唐人神、安井、道道全、浏阳河集团等食餐品牌悉数参展。
山西的陈醋、海南的椰子汁,陕西的肉夹馍,广西的螺蛳粉,云南的七彩米,黑龙江的木耳和干货……各种美食佳肴纷至沓来。
南县小龙虾、津市牛肉米粉、衡阳鱼丸、手感麦夫、武岗卤菜、隆回辣酱、新邵腊制品……各市州特色引人垂涎。
葡萄牙的红酒、卢旺达的干辣椒、韩国馆的休闲零食、香港馆的港式奶茶……品尝异国美食风味。
强引领,促进行业变革
本届展会活动更加丰富、创新,更加聚焦于展商所关注的行业问题及热点,注重活动对行业的指导和风向标作用。
展会期间举办了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创新发展大会、第四届中国餐饮数字化发展大会、第三届中部品牌力量食董会发展论坛等论坛活动,共议食品餐饮产业在质量提升、创新科技、传播推广等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出路与对策。
第六届中国咖啡师团体锦标赛华中赛区、首届中国咖啡烘焙团队赛长沙站、2023中国湘菜大师名师晋级赛、淡水鱼争霸赛等激烈竞赛,实现展商与观众的双向互动。
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金奖颁奖典礼评出“最受消费者喜爱品牌奖”等奖励,致力于打造“食餐好味道”。
强引流,打造宣传矩阵
为迎合新消费主力,与时俱进,食餐会紧抓流量密码,联合抖音、小红书、天猫、快手等,打开展商与展会、平台与品牌更深度的创新合作模式,其中抖音总曝光1.3亿,同城热榜TOP2,小红书曝光量达到60W+,私域社群人数达到1.5W。现场各展台开设直播间,利用淘宝、抖音、快手直播等推介展会产品,扩大展会传播声量,实现“数字食餐会”。此外,第八届食餐会打造线上线下联合宣传矩阵,三十余家中央、省、市媒体,上百名记者到现场报道食餐会盛况。
据悉,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将于2024年9月6-8日继续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潇湘晨报实习记者李轩子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