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消费激发夏日经济新活力
阅读提示
连日来,多地高温天气持续。面对炎炎夏日,人们通过选购清凉商品、享受室内娱乐活动、选择天气凉爽的目的地出游等方式避暑消夏,相关消费活动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手持遮阳伞、脖挂小风扇、身着防晒服……近期,一些地区迎来高温天气,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全副“捂”装的市民,他们化身夏日“战士”,仿佛在进行一场与高温的较量。
自7月15日入伏以来,“炙烤模式”下,消夏降温成为夏日消费热点,各种防晒降温商品销量大增、室内消夏活动备受欢迎、避暑胜地旅游热度攀升……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市民消费的热情在酷暑下愈发高涨,花式追求“清凉一夏”,激发出夏日经济新活力。
清凉商品应对烈日“烤”验
炎炎夏日,热浪来袭,电器城的大门仿佛成了通往清凉世界的入口。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市朝阳区某电器城,空调、电扇、冰箱、冰柜等家电被整齐摆放在商场最显眼的位置,巨大的广告牌上闪烁着“夏日清凉,尽在掌握”字样,前来选购的顾客络绎不绝。
“6月开始就是空调销售的高峰期了,7月购买和置换新机的顾客比6月还多了一倍。”空调专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仅如此,空调安装的“档期”也紧张起来。在北京昌平安装了5年空调的赵师傅告诉记者,“桑拿天”是业务量最大的时候,天气一热,安装新机和维修旧机的需求几乎翻了一番。“我过去20天安装了88台空调,昨天一天就安了8台,现在订单已经排到3天后了,接下来才是最忙的时候。”赵师傅说。
借助夏日清凉消费机遇,多地开启新一轮促销,购物券、以旧换新等优惠推动加快释放消费潜力。京东数据显示,空调销售额6月环比增长超过400%,7月以来,空调品类销量环比提升超过50%。
制冷电器迎来销售高峰的同时,防晒产品也备受追捧。苏宁易购数据显示,7月以来,冰袖、防晒服、遮阳帽、遮阳伞等商品销量同比提升超过200% 。
“现在很多防晒服都使用凉感面料,款式也做了改良,既有高颜值又透气舒适。”正在某防晒品牌门店选购商品的小刘说,今年入夏以后,她购入的几件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的防晒服成了日常通勤穿搭的首选。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不少运动类、休闲类品牌纷纷布局防晒领域,防晒服正从单一的功能性服饰演变为年轻一代的潮流单品,国内防晒服市场整体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消夏活动解锁惬意时光
“在夏天的夜晚走进北京胡同的小酒馆,边看奥运会边小酌一杯,太City了。”95后北京市民罗先生告诉记者,进入夏季后,白天宅家,晚上出门是他的娱乐休闲模式。伴随气温持续走高,夜晚外出享受清凉成为民众消暑的新选择。“现在是暑假,又赶上奥运会,我们这里每天晚上过来吃夜宵看比赛的顾客比之前翻了一倍,基本上每天都要忙到后半夜。”北京市东城区某烧烤店服务员告诉记者。
室外“蒸笼”室内玩雪,滑冰滑雪等室内娱乐活动成了不少市民游客清凉度夏的新宠。
“室外接近40℃的体感,室内直接降温到冬季,滑冰场真的是夏季福音!”滑冰爱好者李女士说。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长楹天街的室内滑冰场看到,像李女士这样选择在室内消暑的人不在少数。一家室内大型冰雪世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暑期以来,每天来滑雪的客人明显增多,场馆设置了不同种类的滑雪优惠门票,还开展了适合青少年群体的滑雪夏令营。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7月以来,“室内水上乐园”搜索量同比增长43%;“室内滑雪场”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20%,“室内滑雪”主题相关的笔记攻略数同比增长130%。
伴随室内消夏避暑受到大众喜爱,不少室内场馆也随之推出了各种活动,丰富市民游客的体验。在后海胡同的一家书法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体验者们可以穿上汉服在室内喝茶、练习书法、体验荷花花束手作;在各大文博场馆,精心策划的印章收集等特色活动给人们的参观游玩增添了一份欢乐。
避暑出游营造夏日“松弛感”
“远离都市喧嚣,寻一处清凉地”的避暑游需求,在高温刺激下节节攀升。正在呼伦贝尔避暑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带家人来此避暑是她每年夏天的习惯。“这里不仅风景好,还方便自驾,是适合全家出游的好地方,更主要的是气温只有20度左右,晚上居然还有点冷。”王女士说。刚结束川西旅行的王先生也表示,旅途中既清凉又能欣赏到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让他感到十分松弛。
多平台数据显示,随着夏季的到来,避暑旅游目的地的热度持续增长。根据携程数据,7月以来,避暑相关搜索量环比增长55%,其中张北坝上草原的搜索量近1个月增长了976%,承德避暑山庄近3个月搜索量增加810%。以伊春、哈尔滨、大兴安岭等为目的地的酒店预订数量增幅均超50%。在大众点评等平台还出现了周边小镇避暑出游的新趋势、新玩法,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
避暑游受到热捧的当下,一些出行目的地也在抢抓“凉”机,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以有“中国凉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该市与海南、重庆、武汉等城市建立“候鸟式”养老联盟,开辟农业观光游、林果游、花卉游等不同特色的游玩场景,吸引游客旅居。
“清凉消费”为消费市场带来更多人气,对于激发夏日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业内人士表示,在进一步挖掘和整合资源,打造更多创新性消费场景和模式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好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为夏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记者 陈骁 刘儒雅)
来源: 工人日报
奇妙知识季#
一
张可久说:“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屠隆说: “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
春色如此美好,正是踏青赏花喝茶时光。“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元,张可久《题惠山寺》)。春茶激起了我们的感官世界,也勾起了文人墨客的无边诗词。
< class="pgc-img">>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一唐.杜甫《重过何氏》其三
杜甫到何将军私家园林故地重 游,忆起昔日的一幕幕春景茶情:夕阳西下,山林中落日余晖闪着光芒,在平台上,金色光斑稀稀疏疏。斜靠在石栏上,任晚风轻抚,茶香袅袅沁人心脾。一时诗兴起,桐叶作为纸,信笔题诗。衣架上翠鸟在清唱,钓丝上蜻蜓在休息,它们似乎也沉醉在这最美的春光里。
< class="pgc-img">>自诩是“别茶人”的白局易在春夜泛舟太湖。不由地想起每年春天的茶山行旅。
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
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龙头画舸衔明月,鹊脚红旗蘸碧流。
为报茶山崔太守,与君各是一家游。
-唐,白居易《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
< class="pgc-img">>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代表春天的生机勃发,又充满平和之气。
古有文人墨客迎着好春光,邀三俩好友,到绿野仙踪,煮水煎茶,吟诗作对。今有茶人踏青游水,在宋徽宗“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的意境里,用一杯茶的力量去感知生命的意义,将自己完全投入到自然界中,达到忘我之境。
< class="pgc-img">>陆羽在《茶经》里就有提到品茶除了室内之外,还可在“松间石上”、“瞰泉临涧”,以天地为席,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 “户外茶席”吗?
南宋的罗大经在《山静日长》中写过一个光影浮动的春日山居“茶席”。他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品之。“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则是春末初夏里天然的啜茗背景,更有“鸟鸣山更幽”的清静和品茶之喜悦。
< class="pgc-img">>此情此景,更让人向往春光里的一杯茶。可以到梅花树下、山泉鸣涧边,布席吃茶。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正是春天茶席里最美的底色。
< class="pgc-img">>三
从唐代吕温的《三月三茶宴序》我们可见古人春日茶宴的景象。
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唐,吕温《三月三茶宴序》
< class="pgc-img">>每年的三月三日,依然是旧时天气。春日至山林雅集,宴饮踏青。
在花香撩人,庭下花坛和清风拂面的环境下参加茶宴和歇息,各种闲云野鹤的姿态都毫无拘束地释放出来。沏上一壶琥珀之色的香茶,分注乳色素杯,茶亦醉人,虽琼浆玉液也难赋闲情。 于此迷人春色中让一杯茶拉近人与天地距离,有如羽化登仙,身边 至交好友均为红尘外的高雅之士,面对此情此景,已然忘言。
< class="pgc-img">>春日雅集是古代文坛的盛事,在百花盛开的和煦春光里饮茶交流,令春天充满了无限情趣。万物复苏,是时候踏上春风,出来寻找气味相投的茶友们。
< class="pgc-img">>一杯茶里,能看山水,可通人情,茶的清朗宁静,淡泊空灵,是文人的清雅之趣。春日暖阳,布茶席啜茗茶。三五好友因茶而聚,在春天的茶会里交汇相融。
心的归宿,
也许就在这碗茶汤里,
慢慢浮现。
< class="pgc-img">>喜欢自由落体的滑翔,安于水面之上的浮力,顺势而为,无需励志,自然沉溺于市井之中,享受世俗的朴素与安逸。我身旁的朋友们,多少做点贸易,比开厂悠闲,于是无事生非,喜欢借着各种名义聚,生日请、生娃请、升职请、辞职请、乔迁请、打牌赢了请、做个好梦也请,最后日本夫人回国陪女儿读书也要请。来而不往非礼也,大家接着回请。渐渐地形成了酒肉群,邀请者在群里升旗,响应者举拳。每次饭局,都是老半天,回到家,眼皮都睁不开。但思想放空,活在真空,像不像很有境界?
现在可好,疫情来了,小区封了,再也没有人来请你吃饭,就坡下驴,我也卸下回请义务。坐在家里天天望着天空翻白眼,干嘛呢?守着夫人,喝茶呗!
先喝刚到的新茶,明前的,但我向来不喜欢龙井,有股炭火焦。往年来了就转送,今年区域被封了,送不出去,自己喝吧,喝着喝着、懒得喝了,结果茶凉了,回甘冒出来了。龙井叶全凭手掌贴着炭烧锅不断周旋反复揉了多少遍才捻出一片片。茶烫香浓,茶凉味甘,因为炭火气退了。耐心坐下品尝,少了牛饮茶、牛拉面的劲头。
喝着喝着刚有点意思,新茶没了。一篇好文章,戛然而止;一场黑甜梦,突然醒了。意犹未尽,才有幻觉,回味无穷,才有“逃脱的蟋蟀都是最大的”,这是冰啤酒一爽了之所没有的。这种感觉疫情期间才有成活率,人生附加值。人生的精彩不是共有的经历,而是偶然性。
买了个冷藏玻璃罩卧柜,不放棒冰,专存茶叶。鄙人乐善好施,茶属于积德贴现。贪图方便,置茶“如积薪耳,后来居上”,越上面越新鲜,如考古新发现的土层,越下面越陈旧。趁着被封期间的无聊,学学陶潜搬砖头,练戆以破寂。将底层的茶叶翻上来,一看日期,才发现当年新茶变隔年陈茶,开始普洱化,相当于梅干菜。
疫情后,一人喝茶,没了酒桌上的人情喧嚣,却散发出淡淡的茶味,这个味,不是物理性质的,而是文化层面的,让你浮想联翩,足以自我陶醉。
茶讲究个新鲜,“小荷才露尖尖角”“豆蔻年华二月初。”嫩是卖点,好比唱戏,越年轻越叫座。所以卖茶先卖故事。比如明前龙井,再三声明小姑娘采摘,想象空间就是溢价空间。
一个人喝茶,如李白喝酒,喝着喝着“对影成三人”,幻觉出现了,于是翩翩起舞。何时启封?别急,慢慢喝!喝着喝着又悟出个道理:过去,好茶很多,时间很少;现在才恍然大悟:好茶配何物?闲!闲,才能细细品出茶汤里的个中滋味。(李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