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国经济网
不知不觉岁末将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双旦”节日叠加背景下,餐饮行业将迎来今年的最后一个客流量高峰期,为保障每位顾客都能享受细致周到的服务,餐饮企业纷纷加大力度招兵买马。近日,58同城招聘研究院发布了餐饮行业就业大数据,从求职者画像、城市、岗位、薪资等多维度,洞察行业招聘、求职现状,为企业精准招才、求职者理想就业提供行动指南。
95后、00后占“半边天”,北京招聘求职活跃度双高
根据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2021年11月,全国餐饮行业求职者中,男性从业者的人数较高,占比为60.44%;就业群体偏年轻化,95后和00后从业者占比分别为22.42%、24.15%,合计约占整体从业人员半数;教育水平上,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技校的占比分别为33.27%、23.32%、21.87%,这表明行业求职者以技能型人才为主。从工作年限上看,有1-3年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占比较高,为26.10%,这意味着,该行业求职者在拥有一定工作经验后,再次择业的可能性较高。
从城市活跃度上来看,2021年11月,北京餐饮企业招聘、求职需求最旺盛。无论是餐饮业发展规模还是速度,北京均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北京餐饮行业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尤其是经过疫情后,餐饮企业纷纷朝着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融合方向发展,因此餐饮企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求职者也可以在北京获得较多的选择机会。
此外,招聘端,南京招聘需求同比增长7.58%;杭州环比增幅最大,为25.03%。近年来,南京、杭州不少连锁餐饮企业已经走出本土面向全国,作为美食发源地,南京、杭州对餐饮人才具有较高的渴求度。求职端,重庆、成都、上海、南宁、长沙、西安、武汉均同比增长,其中重庆同比增幅最大,为23.97%。重庆是国内知名的美食之都、更是多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美食所在地,餐饮业发达,因此对于求职者来说更具吸引力。
服务员、送餐员招就两旺,送餐员平均月薪10216元
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11月,餐饮行业招聘活跃度TOP10的岗位分别为:服务员、送餐员、学徒、后厨、传菜员、厨师/厨师长、配菜/打荷、洗碗工、迎宾/接待、餐饮管理。与去年同期相比,后厨岗位作为厨师的重要帮手,招聘需求增长6.82%;此外,学徒、后厨、传菜员、厨师/厨师长、餐饮管理呈环比增长趋势,其中传菜员环比增幅最大,为12.90%,可见,为备战年底堂食需求的增加,传菜员等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明显上升。
求职端,投递活跃度TOP10的岗位分别为:服务员、送餐员、厨师/厨师长、后厨、学徒、配菜/打荷、洗碗工、传菜员、面点师、餐饮管理。与招聘需求极为匹配的是, 2021年11月,服务员、送餐员的求职需求也尤为旺盛,反映出,11月餐饮行业线上线下消费情况良好,服务员与送餐员作为两个渠道上主要的服务性岗位,招就行情火热。此外,同比上,送餐员增幅最大,较去年同期增长22.47%;环比上,传菜员环比增长显著,为12.62%。一方面,招聘需求量的上升带动了相应岗位求职活跃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奶茶经济驱动下,送餐员配送商品种类不断丰富,消费者点单频次上升,在就业便利性与薪资的双重诱惑下,求职者对送餐员岗位的关注度明显上升。
从岗位薪资上来看,2021年11月,餐饮行业中送餐员岗位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对体力要求较高,收入与派送量成正比,因而在多劳多得的工作模式下,该岗位的平均招聘薪酬最高,月薪为10216元。厨师/厨师长、配菜/打荷、传菜员、学徒平均招聘月薪超过8000元。环比上,洗碗工招聘薪资环比增幅最大,增长了16.47%达7874元。侧面反映出,11月餐饮行业堂食客流量明显增加,后厨洗碗任务量加大,进而增加了洗碗工岗位的劳动报酬。
时值年末餐饮行业用工旺季,58同城作为招聘行业的领导者,借助自身优势,通过大数据及时洞悉掌握时下餐饮行业的招聘求职市场趋势,以数据化形式为求职者和招聘方带来了详尽的就业参考。未来,58同城将继续为广大用户提升就业服务体验,帮助用户更精准地择业,推动整个行业向着专业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
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大幅提升运营效率,提升消费者体验;通过数智化系统管理的食品安全和从业人员技能服务水平的提高,推动餐饮业的品质升级;通过夜间餐饮、与文旅深度融合等新消费场景丰富消费者的选择。
在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看来,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数字化运营、智能化服务、食品安全追溯、绿色餐饮实践、健康营养创新、供应链优化等多维度创新,为餐饮业带来了更高效、个性化且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转型。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受访者供图
为餐饮业带来深度变革
新京报:餐饮行业的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柳:目前,餐饮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数智化转型、效率优化、品质升级和消费场景创新。
首先,数智化转型是餐饮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餐饮业正在逐步实现运营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整体响应速度。同时利用数据分析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和高质量的服务。
其次,效率优化是餐饮行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品质升级是餐饮行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核心。通过数智化系统进行食品安全的日常检查和餐饮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餐饮的安全性和高质量。
最后,消费场景的创新是餐饮行业适应市场变化的重要策略。发展夜间餐饮、休闲餐饮、文旅主题餐饮等新型消费场景,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促进了相关产业融合。
新京报:创新是如何推动餐饮行业发展的?餐饮的高质量发展又如何解决行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问题?
杨柳:近年来,餐饮业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服务模式的革新,如外卖服务、自助点餐系统等。同时,餐饮企业通过不断推出新菜品和健康饮食选项,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饮食需求。创新为餐饮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餐饮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涉及行业内部的自我革新,对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满足等多方面。今年3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7个方面提出22项具体政策措施,《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释放餐饮消费潜力,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和支持。
同时,餐饮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满足而实现的,是一个动态的创新过程,要求企业深入了解市场,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来增强顾客体验。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实现长期的业务增长。
将持续在多方面推动行业发展
新京报:新质生产力会为餐饮行业打开哪些新的发展空间?
杨柳: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数字化运营、智能化服务、食品安全追溯、绿色餐饮实践、健康营养创新、供应链优化、个性化服务、跨界融合、移动在线服务和国际市场拓展等多维度创新,为餐饮行业带来更高效、个性化且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转型,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用餐体验,同时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增长。
新京报:在餐饮业人才培养方面,新质生产力有哪些体现?
杨柳:强化餐饮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是提高餐饮业整体水平的关键一环,要提升员工的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激发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与终身学习热情,鼓励对传统烹饪技艺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培养技术型人才、健康营养人才、国际餐饮人才等,加强管理层战略规划和团队领导能力。中国烹饪协会正在有效发挥行业协会平台机制作用,推动餐饮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举办餐饮领域职业技能竞赛,为餐饮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综合这些措施,通过新质生产力,餐饮业正在推动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为餐饮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新京报:在提高餐饮食品安全、减少食品浪费等方面,新质生产力有哪些推动作用?
杨柳: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先进的食品检测技术,加强食品安全监控,确保食品从采购到消费的每个环节都符合高标准的卫生与质量要求。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库存管理,减少食材浪费,并通过精细化的菜品设计和市场启蒙,促进适量点餐,减少餐桌上的食品浪费。强化员工的食品安全培训和提升供应链效率,进一步降低损耗,共同推动餐饮业向更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新京报记者 王萍
编辑 王琳
校对 赵琳
随着竞争日益白热化,餐饮业的同质化问题也日渐凸显。身处其中的餐企,如何保持新鲜感和竞争力?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邹通。
为什么餐饮业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了?听到这个问题,很多餐饮人可能会答,“内卷呀”。
其实,餐饮业同质化日益严重的背后,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餐饮人害怕怕同质化,可又魔怔般地走在同质化的路上。
< class="pgc-img">>餐饮同质化加剧的深层原因
餐企要摆脱同质化,首先要搞清楚同质化的普遍原由,搞清楚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
在笔者看来,餐饮业的同质化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1、遵循成功经验来打造品牌
很多老板热衷于以普遍的行业标准或是头部品牌的成功经验来打造品牌。
比如,做火锅的,就像海底捞、小龙坎等品牌看齐,要么卖服务,要么卖川渝文化;做咖啡的,就瞄准星巴克,打出各种各样的“第三空间”;做茶饮的,就盯着奈雪、喜茶、茶颜悦色等头部品牌,什么产品火就卖什么。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头部品牌的成功经验确实可以让一些创业者少走弯路,这是它的好处,但是它的坏处也很明显。
这些“成功经验”会像指南针一样,指导所有人往一个方向走,且越走越像,最后就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遮住logo后大家几乎都一样,顾客很难区别品牌间的差距。
2、沿用一致的产品升级方向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为稳住核心地位,不得不持续升级迭代产品。这时,它们一般会采用两种方式:
一种是加法升级,在原有产的品基础上不断做加法。
比如,菜馆们为了留住所有的顾客,不断上新不同种类和口味的菜品,湘菜馆卖川菜,粤菜馆卖湘菜。
茶饮店和咖啡馆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不仅不断新增新系列种类和口味的同品类产品,还跨界进入彼此的领域,茶饮店卖咖啡,咖啡馆卖奶茶。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这样做没错,可如果所有品牌都按照这逻辑走,品牌间的竞争只会更激烈,同质化也只会更严重。今年的茶饮市场为啥从竞争变成“内卷”?因为产品上已经无法或者说很难再做加法了,所以只能“互掐”打价格战了。
第二种方式是,在原有的市场上不断细分。
比如,串串细分出炸串、烤串、冷锅串串;茶饮细分出水果茶、柠檬茶、杨枝甘露……大的品类细分完了,又在细分的品类上再细分,比如柠檬茶细分出泰式柠檬茶、手打柠檬茶、苦瓜柠檬茶等。品类细分完,还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维度再次细分,比如火锅,细分出平价火锅、高端火锅等。
过度的细分,使得市场逐渐被瓜分为一个个小市场、甚至衍生出一些“无用”的品类,分散的人群和微小的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撑其持续发展。一味地追求市场细分,只会将自己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小,客群也越变越窄。
< class="pgc-img">>同质化泛滥下,品牌该怎么保持“风格”?
同质化加剧对餐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牌个性逐渐缺失,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越来越低,满意度也越来越低。
举个例子,市场上突然冒出一款新产品或一种新服务时,顾客往往会趋之若鹜。而后,随着各路品牌跟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很快这就变成了行业标准,顾客逐渐把这种产品和服务当做理所当然,并对品牌下一次的升级迭代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品牌为迎合这期待,不得不再升级迭代。如此循环往复,顾客越来越麻木,对品牌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降低。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餐饮品牌到底该怎样走出差异化,保持产品的独特性?
1、逆向做减法
一昧地做加法会让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越来越多,增加顾客的选择成本,也加重门店的负担,更让品牌个性渐渐模糊。其实这时,品牌可以反过来做减法,把多余的产品和服务剔除,集中深耕一个领域,这样不仅可简化顾客的选择,也能让顾客对品牌的认知更加清晰。
比如杨记兴臭鳜鱼,它在做加法时,突然发现这样下去,自己会和其他菜馆一样,虽然菜品丰富,但特色全无。后来,它便将菜单上的200道菜精简到38道,并以臭鳜鱼为主打菜。经这一改变,杨记兴的后厨压力一下减轻了,菜品质量也越来越高了,主打的臭鳜鱼也被优化得更有特色了,因此,业绩一下就起来了。
巴奴,2013年前,它的菜谱(1.0版)就有3页,10大品类,153火锅菜品,酒水饮料也达到34种。意识到问题后,它立即简化了菜谱,2013年11月,它推出了新的菜谱(2.0版),菜品精简到了65个,锅底从15个精简到了4种,酒水变成了11种。菜品少了,让它的“毛肚”的特色也凸显出了。
< class="pgc-img">>△巴奴的毛肚,图片源于巴奴官方微博
其实,我们常说降本增效也是做减法:减去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为品牌减负,再投入更多时间,增加品牌的运营效率和效益,来将敌人甩到身后。
有时候,做加法是增负担,加敌人,将品牌逐步推向平庸;而做减法,是减负担,突特色,让品牌集中爆发。
2、组合式创新
在很多品牌都在进行产品细分、不断分化时,我们可利用组合式创新,来打破固有的产品分类思维。
什么是组合式创新?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一个新的事物。广告学说,创意是旧元素的新组合,组合式创新就是将旧元素重新排列组合。
比如最近流行的“日咖夜酒”,将咖啡+酒屋进行融合,形成了新的经营模式。酒和咖啡是我们见怪不怪的元素,很多喜欢喝咖啡的人群,晚上也很愿意找个有氛围的地方喝点小酒。此外,将咖啡店变成酒屋,也无需太大投入成本,只要在原来的地方进行升级一下便可。这样的创新不仅符合顾客的需求,又符合店铺的实际情况,可以帮助店铺增加营业时长和盈利点。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海伦司官方微博
当然,组合式创新乱玩也容易搞出一些“奇葩”。比如饮品界的奶茶+螺狮粉、奶茶+中药、大闸蟹奶茶、鲍鱼柠檬茶、鸭血粉丝奶茶等;火锅界的奶盖火锅、榴莲火锅、臭豆腐火锅等。这些创新没有真正从顾客需求和店铺实际情况出发,不符合市场规律,最后当然只会闹笑话。
组合式创新,不是乱搭,也非胡搭,而是深思熟虑的精心策划。就像搭配衣服,不合身的很容易变成奇装异服,合身的就前卫时髦。
3、只取悦一小部分顾客
菜馆不断增加菜品,是希望所有顾客都可以进自己的店铺;如奶茶店不断上新口味的奶茶,是为讨好所有年轻人。可这样做的后果是,特色没了,谁也没讨好。
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取悦大众,用心服务好一部分顾客,先占领一类人群的心智,再逐渐攻占市场,扩充其他品类的人群。比如七分甜,针对喜欢杨枝甘露的顾客开发系列产品,把他们聚集在一块;巴奴火锅,针对喜欢毛肚的顾客开发产品,将毛肚爱好者聚集在一起。
当然,取悦一部分顾客,很可能就会得罪另一部分顾客,这没关系,我们得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优化产品和服务,假以时日必将再换取更多顾客喜欢。譬如太二酸菜鱼,讨厌它的很多,喜欢它的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