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为您解说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北京烤鸭。
1. 北京烤鸭可是中国美食中的瑰宝,黄油亮鸭皮酥脆,刚出炉外观金黄油亮,鸭皮酥脆泛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在向食客诉说着它的美味。
< class="pgc-img">>2. 片鸭师傅手法娴熟,将烤鸭切成薄厚均匀的片状,每一片都皮肉相连,薄如蝉翼。
< class="pgc-img">>3. 取一张薄饼抹上甜面酱,放上葱丝、黄瓜丝,再夹上几片烤鸭轻轻一卷,放入口中首先感受到的是薄饼的柔软和筋道,接着是甜面酱的醇厚咸香,葱丝和黄瓜丝的清爽解腻。
4. 而烤鸭的皮酥脆到入口即化,鸭肉鲜嫩多汁,肥而不腻,各种味道在口中完美融合,层次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无论是在高档餐厅还是街头小店,北京烤鸭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食客,成为中华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
您觉得这道美食解说怎么样?或者您有没有指定的美食让我来解说?
已在餐饮市场淡出的自助餐,近两年又悄悄火了起来。不过,曾经的“大而全”正在转向“小而精”——除了火锅自助、烤肉自助、牛排海鲜自助等常见品类,甜品自助、饺子自助、小龙虾自助、早餐自助、下午茶自助等新类型也轮番登场……整个餐饮界掀起了一股自助风潮。
新派自助餐聚焦“单一”
自助餐这一用餐形式起源于欧洲,约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开始流行。自助餐赛道曾经在高端自助品牌金钱豹的引领下进入爆发期,而后随着大量自助餐门店经营不善而陷入了调整和转型阶段。
2024年,自助餐行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卷土重来。红餐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自助餐门店数已超过6万家,创业者对自助餐的热情持续升温。特别是在三线城市,自助餐门店数占比最高。
聚焦单一品类的新派自助餐品牌正在兴起。如主打小火锅自助的围辣小火锅门店数已超过了800家,主打中式烤肉的小猪查理川式市井烤肉门店数突破了500家,主打比萨自助的比格比萨自助门店数也超过了200家。这些自助餐品牌覆盖了火锅、烤肉、西餐、异国料理等多个品类,赛道参与者愈发多元化。
部分非自助餐的品牌也引入了自助模式。比如海底捞、探鱼、师烤·豆花烤鱼等品牌推出了小料自助、冰粉自助,和合谷、嘉和一品、南城香等品牌推出了早餐自助,满记甜品推出了午市甜品自助和夜宵自助等。
自助模式引起了餐饮市场的高度关注,其他赛道的品牌也在尝试引入自助模式。诸如甜品自助、面包自助、小龙虾自助、麻辣烫自助、快餐自助、早茶自助、下午茶自助等不同类型的自助餐厅也在不断涌现,自助模式在整个餐饮行业内迅速蔓延。
“平价自助”切入市场
价格方面,由于自助餐涵盖了众多品类,品牌定位也不尽相同,人均消费呈现出较大的跨度,既有30元以下的亲民价位,也有超过300元的高品质选择。
数据显示,人均消费在100元及以下的自助餐门店占到了66.9%。其中,50至80元区间的自助餐门店数占比最高,为33.9%,其次是80至100元的人均消费,占比为14.3%。
值得关注的是,人均消费在50元以下的自助餐门店占比为18.7%,随着近年下沉市场平价自助小火锅的快速崛起,自助餐价格带得到进一步拓宽。
以更加实惠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的美食和服务是多数人的需求。因此,不少创业者以“平价自助”切入自助餐赛道,如16元的现炒自助快餐、29元的自助小火锅、49元的自助烤肉等。
按口味细分趋势渐显
近年来,自助餐细分化趋势渐显。
门店数最多的火锅自助,为了塑造差异化有了进一步细分。比如,七掌柜自助火锅、谭三娘鲜切牛肉自助火锅等品牌主打川渝火锅自助;仟味一鼎自助小火锅、龍歌自助小火锅、农小锅等品牌主打小火锅自助;锦城川喜鱼稻田蛙、重庆何乌鱼、小阿煲牛腩牛杂羊肉自助等品牌主打有料火锅自助。此外,还有部分自助餐品牌主打异国料理火锅,如韩式部队锅、泰式火锅等。
烤肉自助不仅有发展较早的韩式烤肉、巴西烤肉,中式烤肉如川派烤肉,东北烤肉等也渐成气候。
早期,牛排、海鲜等产品是综合型自助餐吸引消费者的卖点。近年来,它们开始“自立门户”,不少自助餐餐厅将牛排或海鲜作为主打产品,甚至直接在品牌名称或门店名称中加上牛排或海鲜等字眼,开辟了自助餐的细分赛道。从这些品牌的主要产品来看,除了主打的牛排和海鲜外,还有比萨、意面、烧烤、烤肉、小火锅、中式菜品、甜品、水果等,保留了综合型自助产品种类多样的特点。
酒店推出自助年卡引客
传统的酒店自助餐在自助餐赛道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此前,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厅主要面向酒店内部房客提供餐饮服务。之后,众多星级酒店自助餐厅向大众消费者开放,推出了单次自助套餐。
为了吸引酒店周边的消费者,一些酒店如费尔蒙、喜来登、希尔顿以及北京新国贸饭店等,推出了诸如早餐自助月卡、午餐或晚餐自助年卡等优惠活动。此外,为了增强消费者体验,一些星级酒店还不断推出不同主题的自助餐,带来全新用餐体验,从而提升其吸引力和消费者黏性。(文/记者 陈斯)
来源:北京青年报
023年6月,“藏寿司”的中国大陆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今年1月,与“食其家”同集团的“滨寿司(Hama Sushi)”在北京首店开业,4月日式拉面连锁品牌“寸屋拉面”也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近一年来,多家日本餐饮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8月19日,新京报记者获悉,继在广州、深圳、成都、天津等地开设门店后,回转寿司品牌“寿司郎”的北京首店将于8月21日正式开业。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日料赛道在中国市场的“升温”,并非只来自于日本品牌。多年来,包括“争鲜回转寿司”“村上一屋”等中国日料餐饮品牌也日益壮大。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消费者对于日料的熟悉和认知加深,对日料这一品类的新鲜感也在降低。加上国内日料品牌对中国消费者需求更为精准的把握和高性价比,日料品类赛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寿司郎”北京首店首次启用“数字回转”
公开资料显示,“寿司郎”是在1984年始创于日本大阪的回转寿司品牌。目前,“寿司郎”已于亚洲开设800多家直营店。2021年,“寿司郎”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现已在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天津等多个城市开设门店超过40家。
“寿司郎”董事总经理松田一成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寿司郎”严格挑选食材,发挥冷链运输技术优势,管控食材的新鲜度,同时坚持店内烹饪。“寿司郎”还基于多年经验并融合数字创意,在北京首店使用了独创的“Digiro数字回转寿司系统”,来提升店铺运营效率,改善顾客用餐体验。新京报记者看到,区别于以往传统的实物回转系统,“寿司郎”北京首店的每个餐桌配备的电子屏幕,实现了“数字回转”:将屏幕化作虚拟传送带,各类菜品以接近实物图的形式在屏幕中传输。顾客轻触菜品图片即可点餐。菜品下单、制作完成后,就会通过传送链条送至顾客餐桌。
“寿司郎”北京首店使用了“Digiro数字回转寿司系统”,顾客通过屏幕点餐,菜品即可通过传送链条送至餐桌。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对于未来在北京及中国内地的门店布局,松田一成表示,目前暂时没有具体的目标,未来的门店拓展将基于包括北京首店在内的顾客反响以及营业的业绩确定。
多个日本餐饮品牌涌入中国市场
公开报道显示,2023年6月,“藏寿司”中国大陆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并计划在2033年前将中国大陆店铺数增至100家。今年1月,“滨寿司(Hama Sushi)”开启北京首店。同时,曾经退出中国市场的日料品牌,也纷纷开始“返场”。其中,“和民居酒屋”于2020年宣布退出中国大陆。今年5月,其以“三代目鸟美罗”的新店形式重返中国市场,在深圳开设门店,并将计划进入上海。乌冬面连锁品牌“丸龟制面”曾于2022年8月关停了中国门店,同年12月对外宣布将再次进驻中国市场,并计划于2028年3月前在中国开设数百家门店。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截至2023年10月,海外日本餐馆数量约为18.7万家,比2021年增加了约20%。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显示,日本大型餐饮企业的海外店铺占比在2023年首次超过4成。其中,中国约有7.8万家,数量遥遥领先于排在第二的美国。
业内人士认为,自2022年10月后,赴日旅签放开,再叠加上日元贬值的影响,日本成为中国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而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日本人同样数量巨大,这些都成为日本餐饮选择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许多日本餐饮品牌的“第二增长曲线”。
日料品牌是否会打响“价格战”?
除了涌入中国开店的日本餐饮企业,中国本土日料品牌也在近年来迅速崛起。《中国日料品类发展报告2022》显示,门店最多的是中国本土寿司品牌“N多寿司”。从红餐大数据截至2024年8月15日的数据来看,“N多寿司”目前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2033家。此外,包括“池田寿司”“村上一屋”“禾绿寿司”“上井”等多个国产日料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也拥有较高的认知度,并以高性价比的优势逐渐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
一直以来,日料品类都带有高端属性,而目前消费者对于价格极其敏感。在今年的餐饮品牌“价格战”背景下,很多日料品牌也不得不顺应这个趋势。例如“村上一屋”人均消费约在80元左右。“池田寿司”“N多寿司”的人均消费均不超过50元,这样的客单价甚至低于很多中餐品牌。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在价格方面,“寿司郎”位于西单大悦城店的北京首店提供超过200款菜品,包括了蓝鳍金枪鱼、三文鱼、甜虾、软壳蟹,以及拉面、天妇罗、茶碗蒸等熟食料理。定价每盘10元起,最高不超过28元。松田一成说,“寿司郎”将发挥全亚洲800多家直营门店的优势,通过以更低价格采购更好食材等途径,控制成本,给消费者更合理的价格。同时,“寿司郎”每个月还将上线价格或将低至8元的“限定”款。但松田一成也强调,“寿司郎”不会以价格作为唯一的竞争手段,将同时发挥其在用餐环境以及服务方面的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本土的日料品牌除了产品的性价比较高,其对中国本土消费者的需求把握也更加敏锐而精准。不过,目前很多中国本土日料品牌尚在区域发展阶段,与日本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首选一线城市拓展门店相比,本土区域品牌要全国突围依然需要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新京报记者 王萍
编辑 王琳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