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越多的餐厅服务员胸前都戴上了二维码胸牌,上面一般都会有“扫一扫打赏字样”。如果你觉得餐厅服务好、用餐过程很愉悦,就可以拿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给服务员打个赏。金额不等,有的三、四元,也有的几十元到一百元,完全看客人的心情。
去年年底,一家叫“很久以前”的烤串店引爆了这种服务打赏模式。在很久以前餐厅,服务员每个月能获得一千到两千元不等的“赏钱”,也因此得到了海底捞和西贝等餐饮巨头的学习和借鉴。一时间,媒体也广泛关注、跟风炒作,使得“很久以前”这个品牌立马在餐饮界耳熟能详。这种模式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也引来了大家的激烈讨论。一种观点说2016将是中国的打赏元年,这种机制将在中国盛行起来;另一种观点说,这种制度就是付小费嘛,这是西方流行,在中国没有土壤,消费者没有这个习惯。似乎都有些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的感觉。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小费
小费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当时酒店的饭桌中间摆着写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将会得到招待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把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译为小费。
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早已有小费了,只是不叫小费而是叫赏钱。一般来说,赏赐对象有店小二、奴仆、书童、小厮、跟脚等。
在西方国家,服务行业收取小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政策也鼓励服务人员收取小费。而在中国,因为在封建社会服务别人、获取酬劳都被认为是下层阶级所做的,不登大雅之堂。传统的思想也会认为拿别人的钱是不好的,鼓励大家无私奉献、视金钱如粪土。
在几年前,中国的人力成本很低,遍布着廉价劳动力,能有个工作有点收入就已经很不错了。到如今,人力成本飙升,单纯的再靠三、四千工资很难招到合适的员工,更别说留住优秀的员工了。
随着人力成本的逐年增长,而行业竞争加剧、利润越来越低,餐饮老板陷入了两难境地,提高待遇就是增加成本,而餐饮的整体利润却是越来越低。不提高待遇,餐厅的服务就跟不上,最终还是会影响利润。于是打赏制的出现让老板们眼前一亮:是否有一种模式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餐厅的服务质量带来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为什么服务员打赏会突然火爆起来
打赏制并不是“很久以前”的首创。在很久以前,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励服务员,常见的有点评类网站上获取顾客反馈;通过顾客在卡片上打分的方式;也有商家直接拿出现金给顾客,让顾客赏给服务员。而客人也会自发的以加微信发红包的方式来表达对服务的认可和感谢。
“很久以前”点燃了打赏,是借用了媒体炒作、热点营销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的知名度。很多人因为好奇、好玩而扫了服务员身上的二维码。促使顾客执行这个动作的是好奇心理,而不是因为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偏离了打赏的初衷,沦落为炒作的噱头。因为知名度越来越高,学习取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自然打赏的也越来越多了,造就了热闹的打赏景象。
“很久以前”的创始人宋吉还将这种带有娱乐性质的制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为这一现象匹配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从最终的回馈机制入手,倒逼了餐厅里之前所有的链条。通过员工与顾客直接建立联系,突破了传统餐厅中员工、顾客、老板间的三角关系,老板不再需要紧盯着员工的一言一行,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服务顾客,为餐厅创收。
打赏制并不是付个小费这么简单
事实上,对餐饮经营者来说,员工的激励制度对于提高营业额来说并不算是特别重要的因素,也不是员工服务方面的提升就能迅速提高营业额。激励本来是很基本的管理方式,并不是收到小费就能改变以往的心态,因为主要收入来源依旧是基本工资,对餐饮老板依赖性是长期存在的。所以这种模式不会重构三者的关系,也不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现阶段的打赏形式能被用户所接受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支付更为简单快捷,在微信里抢个一分钱的红包也能乐此不疲。如果是现金拿个几块钱,双方估计都会不好意思,但是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来进行省去了很多尴尬和麻烦,毕竟这要比抢红包金额要大得多。
我们认为的打赏机制应当是一个完善的服务评价体系。通过这种体系架起服务人员和顾客沟通的桥梁,服务员变动主动,让客人感受到服务的价值。顾客觉得超出原来期望值,有面子、有惊喜、有感动,就愿意为服务人员慷慨解囊。能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就需要服务人员更专业,而不是端端盘子、抹抹桌子这么简单,而是形成整套的服务机制和流程,通过顾客的反馈来验证是否执行到位,而我们的服务员是否真的专业,通过这种机制可以很快区分开来。
我们在和赤坂亭、多伦多这样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合作时,双方也都把这种机制上升到战略高度,而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小费,而是要建立一种评价机制,即使服务人员没有收到多少小费也需要一直挂着胸牌。我们服务的客户也有做传统中餐连锁的,他们的餐厅的风格是不具备营造一种打赏的氛围,却将佩带二维码胸牌作为日常规范之一,来培养员工的意识和习惯。餐厅管理者在巡店时,也会随机选择一些优秀的服务员给予奖励,对于走神的员工也适当的提醒一下。
这些企业本质上都不是以小费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被动监管转变为主动服务,而是要形成广泛的连接,建立服务人员和顾客的沟通的桥梁,不管是满意还是不满意都有一个渠道去表达,这个意见需要及时被管理者看到,而不是仅仅微信转帐几块钱这么简单。因为最重要要的认可和激励的来源还是餐厅的老板!
服务打赏制会在实践中慢慢成熟和完善
现在都在提餐饮互联网+的概念,从以前服务餐饮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来看,我们需要从众多个性的需求里抓住共性的特点,标准化、系统化、产品化,以方便操作和管理。通过体制的建立,来带动服务人员职业化的发展,增加他们的稳定性、降低成本。
我们在给餐饮企业搭建大拇哥打赏系统时,就力求要简单实用,方便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管理和查看报表。功能上不仅局限于打赏一个功能,而是要将打分和评价也融入进来,构建完整的服务评价体系。
打赏机制是餐厅老板的魄力之举,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一次革命。从团购的营销到以打赏来提高服务质量,是餐厅在精细化管理的必经之路。以优质的服务来留住客人,以正面的评价来管理员工,从而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这是广大餐厅都要去做的,而不是仅仅是跟风。
促使顾客打赏不只是好奇、好玩,而是彼此信任的一种良性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建立一种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服务员的素养会直接影响到顾客的心情和体验,这不是几块钱的事情,而是影响到顾客是否会再次消费甚至为商家进行广泛宣传。
通过新机制的建立,带来了更直接更互动更持续的服务体验,如果坚持下来,最终会实现服务员的自我驱动,从而解决很多门店人员的管理问题。当然,这条路还很漫长,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和制度,而不仅仅是付个小费。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为餐饮界专栏作者任超平(大拇哥微赞赏创始人),属餐饮界(微信ID:canyinj)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来越多的餐厅服务员胸前都戴上了二维码胸牌,上面一般都会有“扫码打赏”的字眼。如果你觉得餐厅服务好、用餐过程很愉悦,就可以拿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给服务员打个赏。
打赏制度自推行以来,就被冠上“服务利器”的称号,被认为对餐厅的服务水平、团队执行力有极大的益处。
然而,消费者对打赏的态度却成两极分化的现状。甚至有消费者认为该制度影响了用餐体验。
那么,餐厅到底该不该推行“打赏”?
15个月,迅速火爆全国餐饮市场
2015年8月,北京一家名为“很久以前”的连锁烤串品牌在国内率先推出“二维码打赏制度”,并在北京簋街总店试推出“打赏”活动。员工们为了能获得客人们的“打赏”,干起活来更有激情与干劲,服务质量也随之提升。目前该模式已被推广到旗下的所有门店。
受到“很久以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试水打赏制。许多连锁餐厅在经过内部试水,或者试点实验后,纷纷在全部门店推广起来。目前,在国内一二线城市,打赏已经变得极为常见。
然而,并非所有的餐厅都能如同“很久以前”那般成功。
今年8月份,北京西单大悦城某品牌火锅店,因服务员频繁主动要求打赏,导致消费者用餐体验不愉快。此后,该店作出了暂停“打赏制”的决定。
该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网络上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网友对该制度的态度呈两极分化状态。
细细算来,自“很久以前”推出打赏制至今,已经过去了15个月。那么餐厅到底该不该打赏呢?
正方:打赏有助于提升餐厅服务质量!
餐饮业作为服务行业,消费者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企业推出‘打赏’更多的是出于与消费者的沟通联系和互动,服务工作有不同的性质,作为服务人员直接面临着跟消费者打交道,是希望得到消费者对餐厅服务的认可,从而对服务人员进行褒奖,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1)提高服务员工作积极性
服务做到位,就能够获得额外的收入,让服务员的每一份付出都得到相应的回报。通过打赏这种极富奖励性和认可性的途径,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服务顾客,为餐厅创收,餐厅老板也不用担心员工会偷懒。
2)减轻餐饮经营压力
人力成本一直是压在餐饮企业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引进打赏机制,让消费者帮助餐饮老板共同支付员工工资,员工有了新的增收点,可以缓解餐饮老板在奖励薪酬上的压力。
3)增进顾客与服务员的关系
打赏制度的推行使得服务人员更愿意主动接近顾客,并进行交谈。另一方面,通过微信支付技术进行打算,也能避免现金打赏的尴尬。
4)迎合年轻消费者
把选择权交给顾客,你服务的好我就打赏,我不满意就不打赏。年轻消费群体更愿意这样凭感觉的感性消费,乐意接受这种主动权在手的做法。
反方:打赏制度让用户体验更差?
现在消费者之所以出现了抵触的心理,多半是已经习惯了当前价格标注、明码标价制度,因此对“打赏”这种面对面的服务交流没有太多的感知,现在正处于磨合阶段。
1)用餐费用已包含服务费用
有消费者认为,“打赏”小费的初衷只是激励更好地服务,而不是通过得到小费的多少来决定这个服务员服务的好坏。顾客用餐支付了餐费,餐费已包含菜品、服务员的服务和餐馆的必要开销等费用,而餐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本是应尽义务,消费者不需另行买单。
2)不符合国情
在一些有小费习俗的国家,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构成与国内不同,小费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付小费无可厚非。但国内不同,餐饮行业服务人员的工资通常由底薪+绩效组成,餐饮费中已经包含了服务费,不应该再额外支付,就算是出于消费者自愿的“打赏”行为也是不合理的。
3)是否会区别对待?
对广大消费者来说,给服务员“打赏”就意味着需要额外多掏钱,本来消费就不低,额外的“打赏”费自然让人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消费者看来,有了“打赏制”,不仅增加了不便,需要扫码加会员支付等一系列动作,也多少给人一种餐厅服务区别对待的味道,让人倍加反感。
4)“半强迫性质”
调查发现,很多消费者会因为同行朋友打赏而进行打赏,或者因为不好意思拒绝服务员的“暗示”而打赏。这部分消费者在事后往往容易产生不舒服的感受,也因此对餐厅的印象减分。
总结
打赏制不算是新型的服务模式,但结合电子支付工具加以推广却是国内餐饮业的首度尝试。如何提升打赏制的可执行性,真正实现提高餐厅服务水平的目的,增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不至于让打赏制沦为噱头,还需要广大餐饮人共同探讨。
1)制度明确,避免“讨赏”搅局
本来打赏制是以提升员工服务质量为目的,打赏制的基础是员工真正为顾客提供了令其满意的服务,而顾客打赏行为也是出于自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餐厅服务质量提升的目的。倘若员工主动讨赏,且不论是否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但这种行为必将遭到顾客的反感,进而影响餐厅形象,甚至有可能“赶走”顾客,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餐厅推行打赏制时,需要注意严格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打赏过程中哪些行为不被允许,必要时可以对员工行为进行监督考察并对违规行为加以惩戒。另外,企业在推行打赏制时还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例如如何向客人介绍打赏活动,避免因语言上的疏漏或偏颇引起顾客的不满等。
2)非服务员是否可以被打赏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坦言,1956年公私合营前,老的饭庄都有“打赏”传统,比如《天下第一楼》里也有这样的情节,食客赏的铜子扔在二柜的竹筒里,声音脆响让人有面子。店方将赏钱按角分配,不是只给服务员,柜上、灶上、跑堂的都要平均分配。
对此,有资深餐饮人士提出:打赏制度是否可能全面推广,从前厅推行到后厨?毕竟,厨师也需要同样的激励机制。
实际上,打赏给厨房,需要视乎菜系。如果是日本菜可能比较好操作,一个师傅可以一个人做一道菜,比如切一碟刺身,做一份寿司,打赏可以简单明了许多。如果是粤菜,可能比较复杂,因为有些菜式可能是多人合作的,就要打赏给一个团队。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鸦青,属餐饮界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餐饮界(ID:canyinj),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击上方篮字 ? 或搜索微信号:cyr811关注我们!
一家专门研究报道火锅,中餐的新媒体!
(【文末】大咖都在看 ??)
位于北京的“很久以前只是家串店”,凭借优秀的打赏机制,吸引了海底捞、西贝等一系列餐饮大咖们取经。
然而等老板们真施行起来,却发现:
打赏,这事儿到底成吗?
本文发于微信公众号:餐饮人必读 ID:cyr811
| 全文需4分钟时间阅读
“很久以前”的打赏
打赏这件事,其实中国早于外国。
早在《南史·宗越传》一文,就曾提到“打赏”:
“家贫无以市马,刀楯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每一捷,郡将辄赏钱五千,因此得买马。”
只不过,那时不叫“打赏”而是叫“赏钱”。“赏钱”赏赐对象有店小二、奴仆、书童等。
几千年后,很久以前做了个打赏机制,一时间引起了餐饮界的学习。
如今,很久以前的打赏机制已经更新到了2.0版了:
在很久以前吃饭,拿起手机,扫一下自己满意的服务员胸口二维码,4块5毛6就支付成功。
“4”归服务员,“5”归店长,“6”归总监。
看起来很美的打赏机制,真的广泛适用于餐饮行业吗?
于是,便有了如下关于餐饮打赏机制的争论:
正方观点:打赏行得通
1
历史上中国就有打赏机制
国内餐厅本身便有打赏的历史。1956年公私合营前,老的饭庄都有打赏传统。
比如电视剧《天下第一楼》里也有这样的情节,食客赏的铜子扔在二柜的竹筒里。店方将赏钱按角分配,不是只给服务员,柜上、灶上、跑堂的都要平均分配。
当下的打赏机制,是一种历史的延续。
2
有利于消费者与服务员互动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认为:“这是当代社会食客情绪一种表现方式,可以增加餐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现在在餐厅用餐,消费者和服务员之间互动较少。使用打赏机制能拉近两者距离,也能提升餐饮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3
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
消费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便可以获取更为优质的用餐服务。
对于消费者来说,用餐体验必然会提升。
4
有利于节约饭店人工成本
打赏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餐厅的服务质量带来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既解决服务员待遇问题,又解决服务质量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反方观点:打赏行不通
1中国没有打赏的文化土壤
当下的“打赏”只能是餐厅单方面、局部的自娱,并非真正的小费文化。
外国之所以原意给小费,因为他们觉得:“优质的服务”也是一种价值,虽然它是无形的。
反观国内,消费者更愿意追求直接的、有形的东西。不愿意支付无形的、高品质创造的劳动成本。
消费者已经习惯于寄生于酒菜的有形消费和附带服务,因此“打赏”没有文化土壤。
2
优质服务是商家义务
中国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顾客到餐馆用餐是支付餐费的,餐费中已经包含了菜品、服务员的服务和餐馆的必要开销等费用。
而餐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商家应尽的义务,消费者不需要再为服务买单。
打赏固然是可以,但最好还是商家主动打赏而不是消费者。
3
服务员容易区别对待消费者
打赏容易让服务员在服务上区别对待顾客。
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成都某一餐饮店内,一位顾客给服务员打赏了20元,但服务员收到打赏后就不再给这位顾客服务了,而是到另一桌继续服务。
由于出现打赏机制,服务员便容易在服务上“区别对待”。
4
监管执行难,不具普遍性
就读sir了解的情况来看,多数餐饮老板对于打赏依旧持观望态度。
原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打赏机制执行起来难,监管不易。倘若没有好的执行方法反而有害于餐厅经营。
2、对于高客单价、重服务的餐饮品牌来说,打赏机制或许可行。但对于低客单价、轻服务的品牌来说完全没必要。
餐饮老板们这么看
那么对于打赏这件事,各位餐饮老板都是怎么看的?他们会用在自己的店面中吗?
打赏是一个机制,肯定是有利有弊的,主要看怎么去运用,一个好的机制可以把一个坏员工变成好员工!反之亦然,所以如何去管控和规范就很重要了!再一个,一家公司的竞争机制、考核机制以及晋升通道足够清晰和明了也是很好的促进员工成长的方式。其实方式有很多种,关键在于运用,用好了就会很好,运用不好一万个方式也不行。
蜀大侠江侠
豪虾传蒋毅
打赏本身是没错的,但关键要有个好的机制去贯彻执行。否则会出现很麻烦的问题,还不如不做。
豪虾传有考虑做打赏,但是目前来说没找到合适的管控机制。
打赏适用于重服务的餐饮品牌,比如海底捞。对于那些不重服务的品牌来说,打赏没有意义。
一把骨不考虑做打赏,因为这跟品牌调性不太符。
一把骨佘仕祥
九锅一堂周祖泽
打赏是一个非常好的倒逼企业管理的体系设置,在客户的互动上也有非常大的优势。
但具体的使用,要根据餐厅的产品以及人员机构等方面,多维度考量。
打赏是一个促进服务态度提升的手段,对服务员的积极性提升肯定是有一定好处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
任何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在实施的初期,都会有个磨合阶段,肯定也会碰到一些问题!所以打赏有利有弊,包括怎么样去规范和管控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大龙燚柳鸷
回归服务质量才是根本
其实打赏的出现,本质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
如果施行了打赏,服务质量反而下降,却是舍本逐末。
金庸小说中,时常出现住店打尖儿的侠客,觉得店家服务好,而给小二赏银的;当然也出现过,遇到服务不好而痛揍小二的。
海底捞没使用打赏机制,服务依旧很好,因为他们企业文化会自行规范员工行为。
重庆餐饮行业协会会长刘英认为:从根本上说,要提升餐饮企业服务质量,最重要的还是要抓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教育。
同样,阿里巴巴一直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本质上也是规范服务质量。
可见,用不用打赏是其次,能不能提高服务才是本质。
关于“打赏”你这么看?欢迎在留言区去写留言互动!
------END-------
更多干货?点击下列关键词:
转载,合作请加微信:qingcai5678综合: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