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
打着铁的把家还,心情有点儿沉郁。
香飘飘奶茶不好喝。真不是咱能享受得了的,太浓了,太甜了,虽说本人尿糖血糖都不高,但是这么甜的东西仍是无福消受。
专门从胡同口买了两瓶,喝了一口差点吐了,我发誓以后再不喝这个东西。这玩意儿做出这么时髦的味道来,成心不让老头喝呀,估计隔壁王奶奶更喝不下去。
香飘飘一个00后的小女生在奶茶杯套上写了几句反对日本核污染水朝大海里排放的口号,被有些大V带了节奏,扣上一堆政治帽子,什么在日本没有销售啦,什么女孩子摆拍啦,什么欺骗公众的爱国热情啦,什么商业欺诈啦……大有把香飘飘弄成臭烘烘之势。
这些口号有什么不对吗?
“0.1%的土地污染了70%的海洋”是不是事实?
“可以没有日本不能没有海洋”这话有什么错误呢?
“海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我外交部发言人不是也这么讲过吗?小女孩把这个意思弄到杯套上拍一张照片,有什么错?
看了网上正反两个方面的说法,我倾向于认为,在没有拿出新的证据证明这个00后小女生和她所在的企业符合他们的那些毫无道理的政治指控之前,我暂时选择支持这个00后女孩的个人行为。
小妮子,司马南爷爷心疼你!司马南爷爷支持你!司马南爷爷给你点赞!
姑且叮嘱一句:千万别被他们气势汹汹所吓倒,别看他们政治帽子满天飞,个别大V只代表自己,不代表公众,不代表政府,不代表互联网上绝大多数。
小女孩做的这件事儿,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国行为,这是爱人类,爱世界,爱海洋,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
小女孩做的这件事儿也是爱日本人民的,因为日本人民首先是日本政府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的受害者。
提醒全世界人民,别忘了日本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海洋排放污水这件事儿,强化世界人民的的记忆,何错之有?
批评这个小女生蹭热点,热点谁不蹭啊?小女孩蹭热点,再蹭也蹭不过某些大V呀,再说蹭热点是什么过错呢?
这一件事儿,现在,没那么热吧?过去好长时间了,热搜上都没有了,爱忘事的网民,很多人已经印象淡漠了,这个小女生用杯子上的标语重新强化一下人们对这个事情的记忆,我看是大好事一桩。请问那些看到这些标语就心急火燎反对,连证据都不肯细心找一下,先把帽子扣过去再说的大先生们,你们的心里到底是八嘎丫路骚嘎还是鸭架滴滴纳尼?
有些人左突右杀嘴唇上下翻飞,忽而幼稚,忽而老练,忽而愁肠百结,忽而牙齿咯咯作响,我一直以为,隔壁王奶奶常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无非人民内部矛盾,至多政治认识上的分歧耳。
但事多了之后,越看越不明白了,也不知道这些人咋想的,天天说宽松宽容,吸毒明星再登舞台他宽容,地下脱口秀咒骂解放军他宽容,国有企业被一刀切走30%,涉嫌国有资产流失他宽容……一个00后小女生奶茶套上写这么几句话,你瞧给他愤怒的,咋一点也不宽容啊?你说这些人的宽容会不会是“定向宽容”啊?
面对00后小女生的个人行为,咋不强调宪法秩序下的宽容宽松氛围呢?我现在弄不清楚,某些大V的节奏感,到底是认识问题还是屁股问题?是脑回路问题还是“扁担绑在板凳上”的问题?
再说一遍,在那些恶意指控者没有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个小女孩的个人行为确如他们指控那样之前,暂时选择支持这个女孩,并且提醒女孩的家长,其所在的单位领导,包括社区有关部门,敬请关注这个女孩突然遭遇巨大政治压力之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千万不要让这些缺乏证据不讲道理的泛泛道德指控和政治压力把这个女孩给击垮。
大概就上述意思吧,刚才一口气录了5期节目。我知道我人微言轻,我知道有人骂我“职业坏老头儿”,我知道自己脑筋不好使,我知道自己逻辑力量差文字水平更差,我知道自己有道德瑕疵(10多年前在美国买了一个25万美元的小房子,有人一直瞄着这个房子运气,他们居然有本事把这个房子炒到知名度比肩四角大楼)我知道有人奉命、领旨、讨赏,专门制作批量小作文小视频致力于提高司马南的知名度和作恶度……我知道,我其实也帮不了这个女孩儿。
但我就是心疼她,我不忍!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有人揪住一些鸡毛蒜皮,非把一件值得点赞的事情(至少是一件无大过错的事情),揣度得那么不堪,全盘否定,恶意带节奏,还要踏上一只香港脚。你说他们怎么有那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批量的恶意恶语输出呢?
难道我们连最基本的是非观念都没有了吗?
@明察明言有一个观察:某想涉嫌巨额国有资产流失不让批评,某山泉不允许批评,否则就集体出动写小作文批判这是在否定民营经济,影响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是“极左”是“民粹”。但这些势力对华为就完全是另一种态度,某种势力不但对抹黑攻击华为的现象持放任态度,而且还亲自上阵带头围攻,难道华为不是民营企业?他们要保护什么样的民企?
呜乎,歉矣,余不知生产奶茶此家企业为何性质之企业,曾为过何伤天害理之事乎?离开就事论事,茶杯之内卷巨澜,有何大过哉?何至于如此乎?何为必置人于死地乎?
(2024年5月7日晚,写于北京1号线倒2号线地铁上)
者:王钟的
“空姐的品质,吉祥村的价格”“这一大杯够你三四个秘书喝”。近日,奶茶品牌益禾堂发布的产品宣传视频被指侮辱女性。这种将女性物化和贬低的做法引发大量网友反感,不乏有消费者表示:“你一边赚女性的钱一边物化侮辱女性,太失望了!”
在益禾堂随后的道歉中,该企业表示被指侮辱女性的文案转载自个人博主的打卡视频。但是,不管广告营销属于品牌方原创还是转载自他人,既然由品牌各平台进行了发布,就代表了品牌的价值立场。益禾堂必须因此承受不当营销带来的舆论后果与声誉损失,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这事儿没得洗”。
查询有关报道,奶茶品牌营销中出现侮辱女性的话语,并非首次出现。今年年初,奶茶品牌茶颜悦色也因打两性关系的擦边球而被网友批评。而放诸更大的快消品行业,因侮辱女性而“翻车”的事件更是举不胜举,消费者熟知的全棉时代、椰树牌椰汁、喜茶等“网红”产品都曾被指丑化侮辱女性。
平等地对待消费者和大众,对不同性别、种族、出身的人一视同仁,是现代企业在开展营销时应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企业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尊重,才能堂堂正正地开展营销。即便站在“在商言商”的角度,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男性用户的背后可能有妻子、女儿,女性用户的背后也有丈夫、儿子,那种试图通过贬抑一个群体、挑唆社会群体矛盾来“博出位”的办法根本行不通。
事实证明,那些在广告营销中侮辱特定社会群体的品牌,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哪怕事后道歉澄清,品牌给消费者留下的负面亦难以在短期内逆转,并直接影响其销售业绩,甚至接受监管部门的处罚和整改。例如,椰树牌椰汁广告事件发酵以后,广电总局发布通报指出,“椰树牌椰汁”部分版本广告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宣扬低俗内容、违背社会风尚,价值导向存在偏差,易对广大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产生误导,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立即停止播出。
分析这些因营销广告“翻车”的品牌,不难发现有一个共性:大多是近些年在市场上崛起的“网红”品牌,带有快消品的性质。品牌价值和市场认可度很大程度上受营销行为影响,也因此,这些品牌在营销投入上也不遗余力,并习惯于打着“创新”的名号进行营销。
以企业经营的方法而言,营销投入大、努力营造一个消费者认同度高的品牌形象,本来无可厚非。像奶茶产品行业门槛不高,市场竞争大,企业想要取得优势,确实要以独特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关注。然而,不管什么类型的产品、什么性质的品牌,取得消费者信任的基础永远是品质,如果试图本末倒置,只想着在营销上走捷径、耍手段,企业的价值观难免偏移。
对照近年来兴起的快消品品牌,有不少在一时风头过后就沉寂无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并没有取得消费者内心的认同,甚至只是营造了“繁荣的假象”。那种只想“赚快钱”的企业,缺乏对消费者的真实尊重,也因此缺乏稳定的价值观,迟早要遭到反噬。一个成熟的品牌,绝不可能靠迎合某个消费群体、贬抑另一个消费群体取得成功。(王钟的)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危害食品安全的人无路可走
张灿灿
手抓垃圾徒手切水果、烂芒果掺着用、臭香蕉直接榨汁、隔夜的茶、兑水的果汁……近日,记者卧底连锁奶茶店甘茶度,曝光其食品安全问题,连呼恶心。市场监管部门据此对北京市甘茶度饮品店开展监督检查,目前已对其4家门店立案调查。在浙江,有网友发帖称通过外卖平台在“粥饭世家”点的餐品内吃出蟑螂,市场监管部门经检查,对商家使用过期食品原料的行为立案调查(7月7日新华社、《钱江晚报》)。
涉事奶茶店的制作过程令人作呕,性质恶劣到工作人员都坦承“良心过不去”。在食品安全被一再强调的当下,出现如此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事件,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不容忽视。人们形成“外面的食物都不干净”的“共识”,实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为何挑战食品安全底线的行为屡禁不止?公众食品安全感该如何保护?
上述事件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并非难以解决的技术或经济难题。只要从业人员秉持最基本的道德感,严格按照食材标准选取,保持基本的卫生状况,就可以悉数避免。但这种自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缺乏硬性约束的行业自律无法保证所有企业都能坚持合法经营。盈利的压力可能导致一些企业选择钻监管和法律的空子,唯利是图的情况难以仅靠道德遏制。没有严格的监管和执法,很难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力。
尽管食品安全法经过两次修改,法律条款的“严”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危害食品安全行为违法成本较低的问题。诸如上述事件,常见的惩罚不过罚款数千数万,停业几个月,再大的莫过于关停单个门店,这样的惩处力度能否达到让违法违规者痛改前非的效果?恐怕不容乐观。而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对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城市形象的打击,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导致人们有了根深蒂固的“外食不卫生”观念。这又在某种程度上变成违法违规的“遮羞布”,令食品经营者降低卫生要求,形成恶性循环。
依法加大违法成本,才能打破这个怪圈。要用法律手段,让经营者熟知一个原则,让社会形成一种氛围:“让危害食品安全的人无路可走”。危害食品安全也并非单纯行政违法,有的还涉嫌刑事犯罪。对于这部分案件线索,要谨防以罚代刑,加大司法查办力度,从严惩处。对于涉及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如从业禁止、终身禁业、再犯从严从重处罚等,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可联合研究,以从严为原则进一步探索,让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更加高昂。
实际上,最能把控日常食品安全的应是食品安全监管。记者卧底、网友自曝,不过寥寥个案,更广泛深入的监管任务还落在有关职能部门身上。有了最严的法律条款,如何落实到执法监管层面,如何实现最严问责,应从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入手,逐步树起群众的信任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