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菜铺的俩妯娌
王志英 王存芳 王志让
在盐湖区龙居镇小张坞村的南北大街上,有个饭店和菜铺。饭店的老板娘叫李慧娜,菜铺的老板娘叫陈艳。她俩在家是好妯娌,在外是好搭档。去年就被村两委推荐为“盐湖区好媳妇”,今年又被群众誉为“老百姓的经营者”。
“要从思想深处把公婆当亲生父母看”
“多年来,我家养成了一种家风,就是遵纪守法,孝敬老人,团结邻里,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妻贤子孝,耕读传家,勤劳肯干,赢得了村民们的夸赞与信任,去年村两委就推荐我们妯娌俩为‘盐湖区好媳妇’。”李慧娜说。
“人常说婆媳关系是最难处的。叫我说做个好媳妇既难又不难。只要你从心底把公婆当成亲生父母,从小事做起,甚至准备牺牲自己委曲求全,保险你是个好媳妇。”陈艳也说。
平心而论,婆媳确是头号冤家,但李慧娜和陈艳却说“婆媳也能做亲家”,关键是看小字辈能不能把公婆当成妈。在对待公婆的问题上她们做到了“五要”:
一要从思想深处把公婆当亲生父母。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在思想深处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
二要顺着公婆的思路来,只要不丧失原则,就按公婆的想法办。因为“孝顺”’的第一要素就是“顺着”;
三要从思想情感入手,特别是巷道里有红白喜事时,妯娌俩就主动为公婆搬桌子,找凳子、占位子,倒茶水;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也不给老人家甩脸子,不惹老人家生气;逢年过节时,要给公婆买新衣服,买好吃的,送营养品;特别是要做到不顶撞老人,不同老人吵架或拌嘴;
四要不说三道四,特别在外人面前,不说一句有损公婆的话,不做一件对公婆有损的事。即使公婆有时做得不对,也要“摆到桌面上”,与老人讲道理;
五是关心公婆的起居,特别是在换季时。就说今年吧,5月20日前后,天气突然热到35度。她们妯娌就兵分两路,一路进城为老人买过夏新衣、新被(即夏凉被);一路在家为老人洗洗刷刷,把沙发垫、沙发单、沙发巾、沙发套;床单、被罩、被子、枕套、枕巾;棉衣、棉裤、保暖衣、保暖裤都揭下来或拿出来,该洗的洗、该晒的晒,该晾的晾。然后就给公婆换上“夏装”和“夏被”。“百善孝为先”,绝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脚踏实地。
“照料老人”是小敬老的天职
“照顾老人,孝敬老人,是我们小字辈的责任,也是我们小字辈的天职。谁家没有老人?谁家的老人没个头疼脑热的时候?我家公婆也一样,由于年龄大了经常患病。作为她们的儿媳妇,我们就多留心,细观察,重关心,乐照顾,一旦发现有病,就先陪公婆到村卫生所检查治疗,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时,我们就开上小车把公婆拉到镇医院或盐湖区医院,甚至是市中心医院为他们检查病情、跑腿买药。”李慧娜说。
“需要住院时,我们就轮流陪护,端屎端尿,精心照料,不是亲生,胜似亲生,令公婆十分感动……”陈艳说。
比如,2021年,她们的婆婆杨腊串在火炉房被煤气中毒,陈艳和李慧娜就立即把婆婆抬到院中,一边进行人工呼吸,一边请来村医抢救。在村医指导下,她们叫来救护车,把婆婆送往盐湖区医院医治,仅监控室就住了7天,其中2天不省人事。转入普通病房后,又住院半个月。其间,妯娌二人轮流陪护,寸步不离。一是一早起来就为婆婆擦洗肩膀、脊背、胸前和胳肢窝,再用另一条毛巾擦腿洗脚,就连脚趾间也洗得干干净净。晚上,又为婆婆提来热水泡脚,直到伺候她梦见周公,她们才肯在钢丝床上睡一会;二是扶着婆婆下楼散步锻炼,呼吸新鲜空气,恢复增强体质,一天散步数次,直到天黑为止;三是端屎倒尿。在婆婆不能下床大小便时,她们就为婆婆端屎倒尿。就是能下床到卫生间时,她们还是紧跟其后,全程搀扶,直到婆婆再回到床上为止。
同室病友初时认为是病人的亲闺女,当知道是两个儿媳后,羡慕不已,连连称赞,说婆婆“真是有福之人……”
面对病房人的不断称赞,李慧娜和陈艳却说:“婆婆养我们男人小,我们就要养婆婆老。照料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小敬老的责任和天职!”
“人心换人心”是妯娌之间的基石
做人其实很简单,人心换人心,你真我更真。李慧娜和陈艳把这句俗语用在对待公婆关系上,同时作为妯娌之间的基石,是再好也不过了。
在村里,李慧娜开的是饭店,陈艳经营的是菜铺。因为李慧娜有辆小汽车,几乎天天帮嫂子到城里进菜,甚至陈艳娘家农活干不过来时,李慧娜也常常赶去帮忙。一报还一报,陈艳却在饭店席面多的时候,让娘家妈给她看菜铺,她却跑到饭店为李慧娜端盘子洗碗、整理桌子扫地;公婆也主动登上电动三轮车,报名当“外卖员”,为行动不便户、为在田间下梨下桃的外来打工者送馍送菜送汤。作者王志英在家里聚餐时就多次享受过这种待遇。他们一家人,虽已分家单过,却情深意厚,其乐融融……
饭店,特色很浓,少的只吃一碗面,多的定制十几桌;既有家庭小菜,也有鸡鸭鱼肉。不但盘足碗饱,而且价格实惠,结账时往往还抹去“零头”,令消费者十分满意。于是,饭店里经常是座无虚席,有时还得开二餐,三餐。一次黄昏,饭店已经下班关门,却有个85岁的老头来敲门,里面问:“有事吗?”老汉答:“想吃一碗孜然炒面”。李慧娜二话不说,就让爱人给老人家炒了一碗自然炒面。像这种的事,比比皆是,因此被群众誉为“我们自己的幸福饭店”。
菜铺,只有一间,但整齐非凡,几十种包制菜、十几种调料,许多种鲜菜、还有馒头、鸡蛋、面条等,琳琅满目,排列有序,有时来人只买五角钱豆芽,陈艳也笑脸相迎。陈艳能把生意做到这个程度,真让人无语,可她却说:“只要群众满意,我咋个都行!”
我们问她俩:“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对待群众?”
她俩说:“群众是最伟大的,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了祖宗传下来的好家风,而好家风就要求我们要就像对待老人一样对待群众!”
< class="pgc-img">>作者:王志英 王存芳 王志让
责编: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
记录我的生活#
今天居然接到了我女儿的婶婶,也就是我前妯娌的电话。我第一反应就是她是不是又是来充当我前夫和前婆婆的说客的。
刚离婚时她就接受我前婆婆的委托来过我家里劝说我和前夫复婚。我跟她说:“我平时的生活状况你是比别人都清楚的,你觉得我还可能复婚吗?”这一句话就让她无言语对,所以再也没有劝过我。
都是女人,她也理解我的选择,更何况我猜想她也不是主动想劝我,只是受前夫和前婆婆所托走个过场罢了。
所以看到她的电话打进来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她又要来劝和。电话里她依然喊我大嫂,她问我她晚上能不能到我这里住一个晚上,我当时也来不及多想当即就答应了她。
然后跟她说让她六点以后过来吃晚饭,她也没有客气就爽快答应了。
挂断电话后我思考了一下:感觉她应该不是来做说客的,因为做说客的话没必要还要在我这里留宿。
难道是和她老公也就是我的前小叔子吵架了?我的前小叔子脾气和我前夫相差很大,我前夫暴躁易怒情绪容易失控,而我前小叔子脾气软软的相对温和很少看到他怒气冲天的样子。
但是有一点他们弟兄两个是相似的:就是他们两个都有家暴行为,但是我女儿婶婶的脾气比我强硬,她拼了命都会打回去。
而且可能是因为成长环境不同,(她在农村长大,经常要干农活)她明明比我还矮了一厘米,也属于小身板,但是她的力气特别大。举个例子吧,我连一桶二十斤重的纯净水都举不起来放到饮水机上,而她则能轻易地抗起一瓶煤气罐。
所以在她和我前小叔子拼命的时候,无论是从气势上还是力气上,我前小叔子也占不到多大便宜,久而久之也就不敢再对她动手了。
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蛮佩服我的前妯娌的,我有时候甚至会突发奇想:如果我前夫和我前妯娌他们两个是两口子,那我前夫还敢对她家暴吗?他们会走到离婚这一步吗?
我知道我前妯娌喜欢吃火锅,好像女人没几个不爱吃火锅的,因为我和之前的闺蜜聚餐几乎都是去吃火锅。
< class="pgc-img">自己做的火锅
>可是由于离婚后我一个人要负担两个人的生活,而我前夫也从来没给过孩子生活费,所以导致离婚后我的生活水平一下子降了下来,平时更是不敢乱花钱。所以我打算在家里做火锅招待我的前妯娌(下文喊她小惠)。
下班后赶紧去超市买了一份排骨、一份牛肉卷和羊肉卷、几份素菜,还有吃火锅必不可少的大瓶可乐。一共花了115.5元钱,而且排骨和牛羊肉卷一次是吃不完的,等于成本最多五六十元,但是如果去外面吃的话怎么也得一两百。
回到家先把排骨焯水煮上,另外用装料包的小袋子各装了一包花椒和干红辣椒放在汤里一起煮,因为买的火锅底料口味不够麻辣。然后把所有需要用的素菜都洗出来摆放好,就等着小惠过来一起开吃了。
< class="pgc-img">煮好的排骨汤
>六点多一点小慧如约而至,让我诧异的是她身上背了一个鼓鼓囊囊的双肩背包,手里还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白色帆布包,看来真的是两口子吵架了,而且这一身行头明显不像是只留宿一个晚上的样子。
然后我俩就落座开始烫火锅吃,讲真的这次火锅真的做出了新水平和新高度,特别是煮好的排骨放上火锅底料再重新煮后很入味,而且由于是排骨汤火锅,所以烫出来的菜也非常好吃。
切了点西红柿和火锅底料一起煮
>吃饭的过程中我也没问小慧情况,我想等她自己说出来。果然在几块排骨下肚后,小慧主动和我说了事情经过。
原来真的是和我前小叔子因为家庭琐事吵架了,吵架的过程中她老公打了她一巴掌,然后小慧就扑上去和他干起来,结果这次她老公没有让着她,虽然小慧力气很大,但是毕竟还是没办法和男的抗衡,所以这次被打得重了。
然后她把头发撩开,我看到她外眼角有瘀血,而且手背上也有伤痕,她说她也把我前小叔子挠成大花脸了,让他出不了门。
她还说如果打不过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挠成大花脸,这样他出门会很丢人,都知道是跟老婆打架了。
< class="pgc-img">我做的火锅
>听到她这样说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明显属于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行为,如果当初我也有这样的蛮劲,不知道我前夫是就此罢手还是把我照死里打?
我问她下一步打算怎么办?她说她也想离婚了,并且说这弟兄两个没一个好的。
我说也算我们遇人不淑吧,之前我也知道我前公公对我前婆婆就有家暴行为,那时候也不懂这个道理:如果你和一个男人谈恋爱一定要看他爸爸是什么样的人。
都说劝和不劝离、宁毁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可是面对小慧这样的情况我真的不想劝说她回去好好过日子。
但是作为前嫂子,明明心里是支持她离婚的,我也不能亮明我的观点。
我只能对她说,你先安心住在我这里,至于是否离婚等冷静下来再做决定。
遇到这种情况你们觉得我应该怎么做呢?到底是劝和还是劝离还是不发表态度和意见呢?
愁人……
弟快餐妯娌店 风雨同行十六年——团结友善的好家风洋溢在下河乡这家快餐店
在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商业街上,有一家店名为“兄弟快餐”的小饭店,店如其名,店主是下河乡三兴村的王宝平、王宝方亲兄弟俩。都说合伙的生意不好做,可这家快餐店从2006年农历二月初二开业至今,足足走过了十六个年头,左邻右舍从未听见过兄弟俩闹矛盾,他们的妻子——邵海燕和李翠芳更是像亲姐妹一样相互谦让,同进同出。
据哥哥王宝平介绍,当初他们兄弟刚结婚不久,因为牵挂着家里的老人,都不想出远门找工作。于是,在父亲王学军的提议下,两家子就在下河商业街开了这家兄弟快餐,这一开就是十六年。
当被问到为什么两家子能相处的如此融洽的时候,王宝方的妻子李翠芳抢着说:“大哥和嫂子凡事都让着她家,对她这个临沂来的媳妇关怀备至,就像亲哥哥和亲姐姐一样。
站在一旁的大嫂邵海燕说,两家相处的好,是因为丈夫家风好。公公王学军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老党员,为人亲和,在村里人缘出了名的好,婆婆也很善良,公婆的言传身教让王宝平兄弟俩从小就懂得兄弟之间要团结、对待别人要友善的道理。她和弟妹李翠芳嫁到这个家,公婆和丈夫都让着她们。在她家,丈夫王宝平遇事从不和她争执,自己只顾着埋头干活,说到这里,邵海燕腼腆而幸福的笑了。
一旁的李翠芳也是笑着点头,妯娌俩的笑声让这个小快餐更加温馨,笔者相信,团结友善的好家风会让这家兄弟快餐店携手走下去,风雨无阻。
(来源: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 马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