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重庆晨报
眼馋别人菜馆生意火爆 他高仿了一家一模一样的
法院判决责令“李鬼”停止侵权,还要赔偿对方经济损失40000元
真(上)假(下)夜渡菜馆。
“你们连锁店的味道真没老店好,食材感觉也没那么新鲜,服务态度也不好。”今年8月底,一位刚出差回来的老顾客来到九龙坡的一家江湖菜馆,向店主许某抱怨他在这家菜馆大足“连锁店”的经历,言语中充满了失望。许某很纳闷,“我们没在大足开店啊。”
近日,渝北区法院作出判决,确认位于九龙坡区九滨路的“夜渡”餐饮店店主许某对“夜渡”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同时判决大足餐饮店侵犯了许某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要求其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
餐饮店被高仿,“正主”实地调查取证
这家位于九龙坡区九滨路的“夜渡”餐饮店,是许某辛苦经营的成果。2016年10月,“夜渡”开门迎客,主打精品江湖菜、烧烤及进口酒水。在店招、装潢、服务人员的服饰上对“夜渡”品牌进行使用,并对店面的装潢、颜色、店招等进行了独特的设计。2017年9月,许某将此申请为注册商标。“夜渡”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优雅的就餐环境和可口的菜品受到很多人青睐。
听到这位老顾客的“埋怨”,许某心里有了打算,大足的那家餐馆是假冒的。随后,她让人前往大足这家餐饮店实地调查取证。
调查结果让她非常吃惊。大足的这家餐饮店于今年6月注册成立,不仅在企业名称中使用与“夜渡”商标及字号相同的字体,而且在经营场所的门店招牌、店铺装潢、菜单、服务员服装上也突出使用或者单独使用“夜渡”字样,甚至连“夜渡”精心酝酿的宣传语——“夜,是一种态度”也被该店高仿为“夜是一种态度”。
告知对方拆除侵权部分,对方继续经营
“真没想到是他们。”让许某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家餐饮店的经营者曾是他们店的食客。他们来店里就餐时,看到许某的店生意异常火爆,于是提出加盟请求,但被许某委婉拒绝了。
在得知餐饮店被侵权后,许某与大足的“高仿店”取得联系,告知对方标识涉嫌侵犯权利人商标权,并给予其合理的拆除期限。对方只是口头答应,不仅没有进行拆除,还继续使用“夜渡”进行经营和宣传。
今年10月,许某将大足的餐饮店诉诸渝北区法院。渝北区法院受理后,向大足的“高仿店”发出传票,直到那时,他们才匆忙改名,换掉招牌等。
法院判决侵权方停止侵权,还要赔钱
法院经过公开开庭审理认为,两家企业均从事餐饮行业,与涉案商标核定使用的服务类别相同。大足餐饮店在经营场所的门店招牌、店铺装潢、菜单、服务员服装上突出使用或者单独使用“夜渡”字样,属于商标法意义上的商标使用,与涉案商标“夜渡”文字相同,该行为侵犯了许某的注册商标专用权。
此外,法院认定“夜渡”既是许某的注册商标,也是许某个体工商户的字号,经过许某的宣传、推广,在重庆市范围内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大足餐饮店作为经营同类业务的竞争者,应当知道许某的商标以及字号在相关行业和消费群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仍然在企业名称中使用与其商标及字号相同的字号,加之其在店铺内标注与原告相似的广告语,明显具有攀附知名度的主观故意,易造成相关公众对被告提供的服务与原告存在关联关系的混淆和误认。故大足餐饮店曾将“夜渡”作为字号注册使用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法院最终作出判决:大足餐饮店立即停止在门店招牌、店铺装潢、菜单、服务员服装、名片上使用“夜渡”标识,并赔偿许某经济损失40000元。
西南大学法学博士范卫国称,品牌是一家企业的重要资产,是取得长远发展的基础,其背后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来之不易,是经营者通过一次一次的优质服务换来的溢价。同行业竞争者应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仿冒、抄袭他人品牌欺骗消费者,谋取不法利益,不仅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无益于自身发展,最后还要受到相关法律惩罚。
本报记者 钱也
>在前面:他们是时代里的“小人物”,正经历着最为蓬勃的商业变革。年轻一代的创业老板们站在十字路口上,比老一辈更懂直播风口、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经济热词的含义。创业这条路上,他们抱着大干一场的心态:能白手起家单挑一摊开间小店,能邀志同道合者拼出新路子,也能乘着资本风跑上高速路……当然,有人一战成名并小有收获,也有人交了学费准备从头再战,他们始终相信创业成功与否的答案也不止一个。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老板,做着一些足以改变商业历史走向的事情。
一名有着17年服役经历的转业军人陈新和大多数女孩一样,在2014年离开部队后带着满腔热情进入了梦想的餐饮业打拼,对于她而言,当时最大的优势便是充足的启动资金和不减的热情。与不少餐饮小白一样,陈新创业初期选择了感兴趣的品类,但两年多的7个品牌不仅耗费精力,还使她亏损上千万元。由于受到山寨缠身,一家上百万的门店都没开业便已夭折,更是折射出行业深受山寨所害的现状。
终于,陈新自创品牌,完成从加盟商到品牌创始人身份的转变。但时过境迁,行业早已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但陈新领悟到,加盟也好,创建品牌也罢,不变的是餐饮经营中总会遇到难题,如今的餐饮行业不仅需要“勤快人”,更是强迫入局者活成“六边形战士”。
餐饮业,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行业,门槛不高的属性让不少创业者选择了它,却又有那么多创业者“死磕”未果。实际上,从最早的夫妻店再到如今的连锁化餐饮,虽然我们依旧能在街头巷尾看到一些小店,但如今的餐饮业已经朝着连锁化、规模化、产业化以及国际化趋势发展,餐饮门店不再只是解决消费者温饱的场所,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场景功能已经发生变化。在这个越走越宽的赛道,留下来的幸运儿并不只是幸运,他们正在深耕瞬息万变的行业继续摸爬滚打,探索着多样立体的餐饮之道。
加盟7个品牌,买时设备上万卖时价如废铁
十多年前,在一次外出等待好友到来的空暇中,陈新误打误撞来到了一家甜品店,橱窗中一个个精致的甜品吸引了她的注意,在品尝过后,陈新拨通了该品牌的加盟电话。随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陈新正式走进了餐饮行业,在两年多的时间中陆续加盟了当年市场上流量较高的7家品牌,涉及甜品、正餐和烤肉等多个品类。
“我进入餐饮业,主要就是因为自己是一名‘吃货’。”聊起当初进入餐饮业的缘起,陈新开门见山。“那个时候因为喜欢美食,经常天南地北到处跑,吃得多,也见得多,无形中多了一份美食情结。”在加盟第一家甜品店时,许多亲朋好友都来支持陈新的生意,也使得她在潜意识中认为做餐饮没有这么难。慢慢地,赚到了第一桶金的陈新开始变得大胆,尝到甜头后便开始尝试更多品牌,但等待她的并不是接连的“好运”。
在之后加盟的几个甜品或是烘焙店均以赔本告终后,陈新还以为是这些品牌背后的运营公司存在问题,却没有想到,一味想着“割韭菜”而非创新的品牌才是造就加盟周期短的根本原因。随后,陈新将目光转向了正餐。相较于甜品2-3年一签合同的模式,正餐6-8年一签的周期较长,让陈新觉得更有安全感,殊不知,这也成为她从业经历中印象最深的“赔本买卖”之一。
2014年,板前铁板烧在当时是个稀罕的就餐模式,看着眼花缭乱的加盟手册,最终陈新选择加盟一家规模较大的头部铁板烧品牌。本以为知名大品牌能够给足一定安全感,但谁成想从装修设计到设备采买再到原材料进货等环节,品牌方均需要收取一定费用,前期费用就花费了400多万元。好景不长,门店开业半年后生意便是一落千丈,每个月的亏损高达十多万元。
为了及时止损陈新决定关闭门店,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设备的折旧费更高,一张铁板贬值近10倍。“一张铁板根据大小和形状不同售价甚至高达4万-8万元,变卖时和废铁同价,门店设备最后只变卖了十几万,但还要支付大几万元的巨额拆除费,简直竹篮打水。”陈新苦笑道。
百万门店夭折,山寨缠身侵犯品牌权益
以失败告终的陈新继续寻找适合的品牌,而这次经历,陈新回忆时用了“扯”这个字。陈新曾尝试过开烤肉店,与上述铁板烧为同一集团旗下品牌,虽然该品牌连商标都未注册,但听到名额有限后的陈新还是上了头,眼睛都没眨便交上120万元。屋漏偏逢连夜雨,门店还在装修期间遭到了山寨品牌“攀亲”,陈新当下就选择了及时止损。
这或许是不少餐饮创业者的缩影,但陈新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其实很多情况是想不到的,也无法预判,像山寨这种情况,在创业前谁能想到开餐厅和打假扯上关系。”的确,就如陈新所言,做餐饮不仅仅只是跟餐饮相关的打交道,其中的门道多之又多。
就以“山寨”为例,近年来多家餐饮品牌都曾被山寨门店所缠身,其中更是不乏头部企业。喜茶曾在品牌故事中写道,其前身“皇茶”开业三年后市面上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盗版,很容易被误认为通用名称,难以维权,便将品牌注册为喜茶。同时,也有不少品牌选择了“整顿高仿”,例如2021年,因不正当竞争侵权,法院判决“茶颜观色”向“茶颜悦色”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累计170万元,鹿角巷还曾“招安”部分山寨门店等等。
对于“打假”,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可谓颇具发言权。“如果不清理掉山寨门店,鲍师傅的品牌口碑会被山寨门店影响直至崩塌。”鲍才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品牌曾深受山寨门店困扰,2004年创立品牌后,2014年市面上开始出现鲍师傅的山寨门店,虽然鲍师傅2017年时仅在全国拥有26家门店,但山寨门店已经达到了3000家。
纵观行业历年来的发展,“山寨”、仿冒、抢注商标等现象层出不穷,部分产品门槛较低的品类更是重灾区,想要利用品牌热度赚快钱的大有人在。在业内人士看来,花费大量精力在产品创新上是一方面,商标先行能够大大降低被侵权事件的维权难度和维权成本。
上千万学费“打水漂” ,自立门户比想象中难
餐饮江湖兜兜转转,陈新忍痛及时止损,毙掉了手上的所有加盟店,最后只剩下1家还有半年到期的商铺。眼看2000万元左右的本金所剩无几,高开低走带来的阵痛和失落让陈新倍感煎熬。但生活总要继续,陈新偶然间在海口的朋友家吃到了椰子鸡,天然的食材不需要加任何调味料就已让味蕾惊艳,与她之前加盟时使用大量酱料制作产品的方式截然不同。在多次出入海南并了解黎族文化后,陈新与合伙人创立“椰妹”,并将首店搬进了上述铁板烧门店的原址。
从加盟商到品牌创始人,陈新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此过程中,她也发现了加盟与自创品牌两种模式之间的“互逆”关系。选址指导、人员培训、供应链支持等等,一旦成为加盟商,品牌方面会将现有资源和经验倾囊相助,而创建品牌时则需团队从0到1搭建,SKU的选择、产品的搭配、原材料的采购等等,无一不需要陈新亲力亲为。
以供应链为例,“万物都有它的高光时刻,食材同样如此”。陈新说道,为了保存并呈现食材的亮丽时刻,陈新试过很多方法。速冻、做成净菜抑或是使用保水剂储存后的芋头煮熟都是不同的滋味,但唯有新鲜带泥膜到店后再处理的芋头最能俘获陈新的味蕾,唯一的缺陷是运输成本太高,不易存储且损耗过大。
马蹄、竹笙、菌菇等食材的采购,陈新都是亲力亲为多方考察。一有空陈新就会跑到各地的菜市场买菜,对比哪些地方的食材最适合椰子水锅底。即便经过六年半的积累,椰妹的供应链已逐渐稳定成熟,但陈新依旧坚持每个月抽3-5天回到食材原产地与农户沟通。尤其当产品质量出现波动时,她便会与农户一同复盘各个环节,找到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
“其实加盟商和品牌方之间的拉扯挺内耗的。”陈新感叹道,品牌方面对的是加盟商,而加盟商面对的才是消费者,部分情况被理想化。而且由于加盟商数量众多,即便加盟商在经营过程中遇到问题提出建议,也不一定被品牌方重视和采纳,加盟商在品牌建设中的话语权较弱。更有部分品牌方只想着“割韭菜”,并没有给予加盟商承诺的应有支持,面对人工、房租、采购这“三座大山”的多重压迫时,加盟商往往很难坚持下去。
当自创品牌时,消费者便是能直接提升品牌综合竞争力的引路人。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提升口碑,陈新向进店消费的顾客询问建议,为提出合理建议的消费者一一免单,通过不断创新改良之后,2017年时,椰妹第三个月的营业额就达到了百万元。
其实,无论是加盟品牌还是自创品牌均各有各的难点。陈新直言,就加盟而言,虽然长远度上可能有所欠缺,但省去了很多前期的摸索成本,更适合“赚快钱”。经营一家门店不是难事,但若想将品牌扩大,从运营研发团队到供应链都要不断完善,长线投入的大量经费更是加大了盈利难度。
看似门槛较低,实则融合多门复杂学科
今年的餐饮业可谓迎来新篇章,线下门店重现大排长龙景象,每逢节日更是出现上千桌等位情况,餐饮行业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行业复苏态势强劲,更是涌入了不少像曾经陈新一般的新人。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1-6月餐饮业新增注册企业167.6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涨23.4%。其中,北京市2023年1-6月餐饮业新增注册企业7610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涨63%。
然而,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是创业难度增加的根本原因。“我不建议当下‘小白’进入餐饮行业,或者说是做太多餐饮业的投资。虽然业内也有成功案例,但幸运儿总是少部分。”陈新直言,变幻莫测的餐饮行业如今已经走到了分水岭,在集团化竞争激烈的时代,连锁化发展趋势明显,个人市场受到一定挤压,在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创建品牌,所面临的压力恐怕更大。
不仅如此,餐饮人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也会随着行业的变化而改变。选址曾是令许多餐饮人困扰的难题,陈新也不例外。在她的回忆中,人气商场是各大品牌争先恐后开店的首选,而如今市区商场密度大、餐饮品牌多,商场与商铺位置的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业24年的餐饮老炮儿,比格比萨创始人赵志强更是深有感受:如今的餐饮行业已经走过了“遍地是黄金”的时代。赵志强称,20多年前的餐饮市场可谓是一片空白,拼的是眼光和胆量,一家夫妻店带着几个厨师和服务人员便能扩展门店,大部分找准品类并勤奋经营的餐饮人基本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20年后的餐饮市场连锁化发展加速,更是不乏深耕赛道多年的从业者,拥有着渠道、技术、品牌等方面的资源,只有少数人掌握着破局的机会。
餐饮人所面临的新难题、从业者的新思考、当下推出的新举措等等,无一不反映了餐饮行业变化趋势,记录了行业的变迁。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有些难点却是餐饮人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正是其绞尽脑汁地复盘改良,才推动着行业以更高质量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
或许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餐饮行业的门槛较低,但在从业者眼中,餐饮行业只是看似门槛低,真要琢磨起来,其难度并不亚于做科研。从门店的前期筹备再到日常运营涉及环节繁多,门店该选什么风格?原材料该如何选购?品牌与消费者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恐怕是每位餐饮人入行后的必修课,虽然没有答案,但总有少数人能通过实践给出更好的示例。
聊到餐饮品牌创立者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陈新若有所思,“在品牌的打造过程中需要懂得管理学、心理学、农业学、烹饪学、美学各种各样的知识等等,更需要精准的判断力、高效的行动力和果敢的决策力,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要做‘六边形战士’。作为品牌创始人,不能简单体验式地去店里扫地、刷碗、洗菜,仅仅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很多餐饮从业者所感,如今的餐饮另一个名字叫“勤行”,“勤”的含义也越来越深刻。
北京商报记者 张天元
生无常,大肠包小肠,世事难料啊!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有没有见识过小吃品牌高仿包装呢?有多少人被坑的请出来冒个泡!!
曾经有一天,你去逛商超购物,本打算买点好吃的过个嘴瘾,回到家后才发现你买的那个心里盘算很多次的品牌包装很雷人,要么是一字之差,要么是字字诛心啊——难道是去购物忘带眼镜了?哦吼,回到家才后悔莫及,才发现竟然可以有这么神奇的事故。那么,接下来我带大家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鬼……防止以后再踩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想必大家都知道椰树牌椰汁吧?那么你见识过椰对吗?还有更宗正椰汁?在这么耗下去估计你都不认识哪个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品牌了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早上喝一瓶,精神一上午",这是娃哈哈营养快线的呐喊声,那么营养怏线、营养直线、甚至营养新干线,到底走的是什么路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儿时还不喜欢喝六个核桃,现在成人了,突然想喝,竟然有点懵了:大个核桃、大个大核桃难道是给大人喝的吗?那六仁核桃、六亿核桃是不是很666啊?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说实在的,估计康師傅设计商标时打死都想不到,今天竟然有人在它面前耍帅!你看看,康帅(帥)傅,我真不知道你哪里帅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有一天,想着给家里小崽子买了个旺仔牛奶,没想到回家变成“旺子”了,真不敢想象,你这没人性的东东。这也就罢了,更神奇的是旺旺雪饼,不知道何时变成旺“日子”雪饼了,你说气人不!
< class="pgc-img">>好吧,上面的我就忍了,可你说嗑个瓜子,也能出事故,傻傻地洽洽和“治治”分不清,真是醉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有一次,朋友去看病人,给人家提了一箱牛奶,本想高大上一点,买个特仑苏吧,可没成想变成特仓苏了,真的太仓促啊!还好没买到特伦特,要不得轮棍子打人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雪碧估计很多人喝过,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喝过雷碧?雲碧?哈哈,真是气死人不偿命啊!
< class="pgc-img">>纳尼,娃哈哈今天喝蒙了,怎么娃啥啥不懂了了?
< class="pgc-img">>赶紧脉动回来,不能跑偏了。可是,情不自禁咏动心弦,很快就激动了,没办法,只能冰动一下!
< class="pgc-img">>吃了很久的上好佳,偶尔还能变成上好娃!
< class="pgc-img">>吃过奥利奥,你吃过粤利粵吗?
< class="pgc-img">>哎哎,不说了,闹心啊!现在这山寨货真是铺天盖地啊,一不留神就入坑,我招谁惹谁了!
长了一张吃货的嘴,不承想没有吃货的命,以后出门买东西不带一双火眼金睛,真要分分钟掉进商家的陷阱,上了擦边球团队的“贼船”!
(注:原创文章的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