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场景多样化 特色街区融合化 小吃产业标准化
餐饮消费持续复苏
服务消费是扩大消费的一大引擎。刚过去的暑期,国内消费市场保持恢复态势,旅游等服务消费回暖,对消费扩大支撑作用明显。
扩大服务消费,促进餐饮、文旅、文娱体育会展消费等持续提振,既能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又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起,本版推出“关注服务消费”系列报道,探寻各地创新模式、优化服务、丰富形态的积极做法,以促进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
——编 者
重庆高新区——
延长消费时段
拓展消费场景
深夜11点,位于重庆高新区虎溪街道的熙街劲烤烧烤店热闹非凡。烤串、烤鱼、啤酒、卤味……餐厅内外的十几张桌子旁坐满了人,顾客们吃得不亦乐乎。
一口气吃完一条烤鱼和几串烤肉,附近居民陈琪倍感满足。她从“重庆熙街”小程序里领取了劲烤烧烤店的五九折折扣券,这单只用花费58元。“吹点晚风、吃点烧烤,多自在。”陈琪说。
作为重庆知名的美食街区之一,熙街“深夜食堂”密集,年均客流量超2000万人次。在持续攀升的客流量推动下,熙街各大饭店营业时间不断延长。重庆熙街营运中心总监顾青云说:“我们在小程序上推出各种促销礼包,按不同时间段提供折扣。”
“今年以来,重庆高新区多措并举推动数字消费,提振餐饮企业信心,对取得重庆地标菜和利用小程序、直播、短视频等平台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餐饮企业,最高给予100万元专项支持。”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党组书记林莉介绍。
“我们一方面延长消费时段,另一方面拓展各类消费场景,优化消费体验。”顾青云说,“我们抓住年轻人的消费热点,打造了各种特色活动,包括文化旅游季、艺术生活节、音乐节、购物节等,一个接一个亮相。”
“提起熙街,首先想到的就是丰富多彩的夜间活动。”重庆大学学生王浩正与好友在熙街夜市游览,“我在这里参加过音乐节、美食节、购物节等活动,最近几乎一到周末就和同学相约来逛‘奇遇集市’。”
据悉,截至目前,重庆高新区已在熙街举办“2023慧享科学城·惠购消费节”、毕业季音乐节、街舞大赛等消费促进活动12场。林莉说:“我们正以熙街等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为着力点,激发消费市场释放更大活力。”
湖南长沙——
促进业态融合
增加人文内涵
夜幕降临,长沙市民胡先生带着家人,来到人潮涌动的天心区坡子街。逛到街边的长沙中心印象城商场,他们被一支身着汉服、化着古妆的表演队伍吸引。
跟随表演队伍,胡先生和家人乘坐扶梯来到负一层。“月下祠、长乐坊、城南书院等宋代风格的建筑,十分逼真。有意思的是,店员们也都穿着古装和我们打招呼。我们好像穿越到宋代,感受古代夜生活的繁华热闹!”胡先生说。
除了宋韵浓厚的建筑,古风悠悠的表演也吸引了胡先生一家人。看完表演后,意犹未尽的胡先生和家人又来到“潭州市集”,长沙米粉、牛肉饼、炸香肠、捆鸡、小钵子甜酒……众多本地美食琳琅满目,一家人逛得惬意、吃得满足。
据运营方中心印象城工作人员介绍,为打造“潭州市集”,他们还原了宋代的长沙市集场景,并将30多家长沙地道美食引入购物中心。“我们还对非遗文化体验等多种内容进行创新组合,努力将‘潭州市集’打造成新的美食打卡地,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
“潭州市集”自8月开业以来,餐饮门店营业额节节攀升。据运营方介绍,截止到9月10日,市集内的餐饮日均销售额较试营业期间已经增长32%。
除了让消费者品味美食,一些商场街区还打造新颖的情景体验。8月26日晚,在长沙县中茂城南楚特色文化街区,夜色下的“南楚古都”人流如织,舞台剧《西游记》、变脸表演等精彩非凡。
近年来,长沙市推动美食、文化、娱乐等业态融合,积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餐饮消费持续复苏。一些商场、街区主动作为,增加人文内涵,让市民、游客在畅游长沙、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福建三明——
加大扶持力度
引导规范发展
新鲜出炉的柳叶蒸饺,晶莹剔透的扁肉,裹满酱汁的拌面……前不久,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2023年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上,三明展台吸引了不少客商和市民。
展台体验区,只见工作人员熟练地拆开一包拌面,加入配好的酱料包。5分钟后,一份地道的沙县拌面就端到了前来参观的市民张阿姨手里。“好吃,和我在沙县小吃店里吃的味道一样。”张阿姨品尝完,随即通过商家的线上小程序下单了两包蒸饺、6包拌面。
“小吃菜品很受欢迎,短短两天就卖断了货,这些是刚刚补的货。”沙县双荣食品工作人员介绍。
张阿姨是个深度小吃爱好者,却一度对沙县小吃失去好感。“10家店10个味道,品控实在有待提高。”如今,张阿姨对沙县小吃重拾喜爱,秘诀就在于三明探索的“中央厨房+冷链物流”模式。
近年来,针对沙县小吃产业发展规范化程度低等短板,三明市加大扶持力度,出台多项产业政策,引导小吃产业从门店向上游延伸。通过培育种植基地,建设小吃产业园,鼓励发展“中央厨房+冷链物流”模式,并支持冷链流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引导门店改造提升,推动小吃产业向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数字化方向转型。
来自沙县的小吃店主尹礼新,20多岁起外出开小吃店,今年3月迎来了自己在上海的第二家门店。过去,尹礼新凌晨4点就要起床打肉馅、包饺子。如今在沙县小吃产业园的标准化工厂内,每天30多万只蒸饺经过新鲜生产、速冻后,通过冷链运至各地的沙县小吃店。
“短短一中午,卖出蒸饺40多屉、扁肉50多碗,高峰时需要排队,一中午营业额2000多元。明年我打算在上海再开一家店!”尹礼新说。
“从支持源头种植基地发展,到推进标准化生产、冷链物流配送,三明以沙县小吃产业促进餐饮业发展,未来还将探索更多新的发展机遇,推动全市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明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王欣悦、王云娜、王崟欣)
来源:人民日报
下是关于当前餐饮业一些趋势的分析:
一、总体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行业总体规模呈现增长态势。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短期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二、消费需求变化
1.?年轻一代的“反向消费”特征显著,他们形成了更加理性、审慎的消费理念,更注重产品的真实价值。良好的教育和发达的网络平台使他们在消费时更加注重性价比。
2.?餐饮社会化进一步带动消费大众化,外出就餐成为时尚,商务交易、会展活动、居家消费、旅行、婚庆、休闲娱乐等都成为带动餐饮消费的动因,消费门类呈现出便利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3.?消费者对餐饮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品牌之间不仅要拼产品品质,还要拼服务、拼营销、拼速度。
三、不同餐饮类型的发展特点
1.?奶茶店等饮品店: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至关重要。消费者对于健康、特色饮品的需求增加,例如低糖、低脂、水果茶等。同时,品牌的形象和体验也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
2.?火锅店:一直以来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特色口味、食材品质和优质的服务是吸引顾客的关键。一些火锅店开始注重品牌文化的打造,推出具有地域特色或创新概念的火锅形式。
3.?老菜馆:凭借传统的口味和文化底蕴吸引着特定消费群体。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需不断进行菜品创新和服务提升,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可以结合当地文化和历史,打造独特的餐饮体验。
四、市场竞争格局
1.?品牌化、连锁化趋势明显:规模品牌餐企具有相对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和顾客黏度。品牌的知名度、口碑和标准化管理有助于其在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
2.?餐饮企业上市提速:部分餐饮企业通过上市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加速扩张和发展。
五、热点制造与营销
热点事件成为产业实现短期爆发性增长的重要契机,餐饮和旅游的结合愈加紧密,形成了“热点制造机”。例如“淄博赶烤”“哈尔滨旅游热”“天水麻辣烫”等,餐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热点事件进行营销,借助旅游业复苏的东风,推动餐饮和旅游的相互结合。
六、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转型
包括冷链物流、预制菜等在内的供应链相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并进一步规范,助力餐饮产业升级。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餐饮业的应用不断深化,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可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例如,外卖成为许多餐企自救的重要方式,但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在营收中的占比。
七、政策支持与行业规范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和规范餐饮业的发展,例如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促进服务业发展等政策,为餐饮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保障。同时,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方面的监管也不断加强,促使餐饮企业更加注重规范经营。
八、市场拓展与潜力挖掘
1.?农村餐饮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巨大的农村市场为餐饮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国际知名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国内餐饮业呈现出多元化、集团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语
3月28日,《2024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重磅发布!
3月27—28日,由央广网、红餐网和良之隆·中国食材电商节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餐饮产业峰会”,在武汉国博中心·汉厅举办。本届峰会围绕“进化·破局”的主题,超千位餐饮产业从业者共同探讨餐饮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月28日,《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重磅发布。该白皮书全方位解读了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的现状和趋势,对于理解餐饮产业宏观背景、洞察消费需求、进行餐饮行业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会上,红餐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欣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以下为白皮书的精彩内容解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餐饮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023年,我国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复苏。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商务部的相关数据,2023年我国GDP达1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2%。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至3.0%,对外贸易额也呈小幅下滑态势,相比之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15万亿元,增速达7.2%,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 class="pgc-img">>作为刚需行业,餐饮行业2023年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餐饮行业收入达52,890亿元,首次步入五万亿大关,同比增长20.4%,增速高于其他消费领域。
< class="pgc-img">>餐饮大盘不断扩容的背后,反映着消费者对餐饮消费支出的积极态度。据红餐产业研究院“2024餐饮消费者大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有半数被访者认为其餐饮消费支出有所增加,同时,有38.1%的被访者预期未来一年的餐饮消费支出还会继续增加。
< class="pgc-img">>而随着餐饮企业对食材采购、物流配送、食品加工等供应链环节的需求日益旺盛,供应链企业也迎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红餐大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餐饮供应链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并预计在2024年突破2.6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 class="pgc-img">>总体而言,在宏观市场复苏的大背景下,餐饮消费端高涨的热情必将催生对餐饮供应链各环节的旺盛需求,餐饮产业势必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品牌、供应链、加盟商协同分工,
推动餐饮产业革新与升级
唐欣院长表示,当前餐饮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餐饮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品牌之间不仅要拼产品品质、还要拼服务、拼营销、拼速度。品牌、供应链、加盟商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各司其职,可以使各方专注自身核心业务,提升整体竞争力。
这种分工协作模式不仅能提高整个餐饮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也有助于推动行业标准完善、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最终促进行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餐饮产业上下游现已形成了紧密的协同关系。在餐饮行业突破5万亿元大关的同时,餐饮产业上游的许多供应链企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不仅在营收上实现了稳步增长,还在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 class="pgc-img">>观察这些表现优秀的供应链企业,唐欣院长认为,抓住风口赛道是这些餐饮供应链企业异军突起的不二法则。这些风口有可能是餐饮行业的某些热门品类/赛道,也有可能是餐饮业中表现优异的品牌或企业。例如,借助大热的火锅赛道,一众复合调味料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饮品赛道的火爆,也推动了饮品供应链企业的业绩增长。
< class="pgc-img">>此外,针对近两年备受关注的冷链物流和预制菜领域,唐欣院长也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1.冷链物流进入快速发展期,助力餐饮产业升级
餐饮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冷链物流的高效运作。唐欣院长认为,高效的冷链物流不仅可以缩短食品的流通周期,确保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降低餐饮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也将促进餐饮行业的创新,推动餐饮企业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产品。
在餐饮产业整体向好的背景下,冷链物流行业也在快速发展。据中物联冷链物流专委会统计,2023年我国冷链需求总量预计达到3.5亿吨,同比增长6.1%;冷链物流总收入预计达到5,170亿元,同比增长5.2%。在冷链需求逐步企稳回升带动下,冷链相关物流基础设施也在加快发展。2023年冷藏车保有量预计达到43.1万辆,同比增长12.8%;冷库总量预计达到2.28亿立方,同比增长8.3%。
< class="pgc-img">>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强调。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预计分别达到85%、30%、85%;并将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唐欣院长认为,未来,在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加持下,全国餐饮行业将进一步打破流通壁垒,餐饮产业的发展将会更有保障。
2.行业进一步规范,预制菜产业潜力巨大
在餐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预制菜是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有力抓手。对此,唐欣院长表示,随着预制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预制菜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被激发。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等五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等进行界定。唐欣院长认为,这将有利于推动预制菜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未来,随着餐饮连锁化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餐饮品质要求的提高,餐饮企业对预制菜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将会倒逼预制菜产业加快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品质。而随着冷链物流、智能仓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教育的逐步深入,预制菜则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大规模的普及。
< class="pgc-img">>消费理念转变,
餐饮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最后,唐欣院长还针对餐饮行业消费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他指出,在消费红利持续释放的大背景下,年轻一代对餐饮的消费理念正发生深刻变化。
< class="pgc-img">>在生活压力下,年轻一代形成了更加理性、审慎的消费理念,而良好的教育和发达的网络平台则使他们得以透过品牌效应,看到产品的真实价值。在种种原因的复合下,年轻一代呈现出反向消费的显著特征。
年轻一代的反向消费理念对餐饮产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餐饮企业才能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面对未来的挑战,唐欣院长给出几点建议:
1.关注消费需求,进一步深耕下沉市场
受益于财政转移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逃离北上广”的浪潮仍在持续,部分传统人口流失省份在2023年迎来了人口回流,例如辽宁省净流入8.6万人,吉林省净流入4.3万人。
面对广阔的下沉市场,唐欣院长认为,餐饮企业应进一步关注三、四线城市的普遍特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调整产品定价,提高品质和服务水平。同时,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餐饮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下沉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 class="pgc-img">>2.紧跟消费趋势变化,迎合市场需求
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针对不同年龄代际餐饮消费调研数据,00后的消费者相较其他年龄段消费者,更加注重餐饮产品的外观和价格,而对卫生和地理环境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较低。此外,辣味在消费者中的受欢迎程度有所提升,非传统吃辣地区人群消费辣味食品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
< class="pgc-img">>对此,唐欣院长指出,餐饮企业应当及时把握目标群体消费倾向的转变,迎合趋势及时调整产品,保障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例如,2023年酸汤火锅、成都砂锅菜等走红的背后,就是餐饮产业上下游企业基于对消费者口味和消费需求深刻洞察下的结果。
< class="pgc-img">>3.抓住热点事件,推动餐饮和旅游协同发展
从去年五一期间的“淄博赶烤”到今年“哈尔滨旅游热”“天水麻辣烫”的爆火出圈可以看出,热点事件是产业实现短期爆发性增长的重要契机,而餐饮和旅游的结合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点制造机”。
近两年,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复苏,城市餐饮消费也得到显著增长。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2024年春节期间,部分省市餐饮消费相较上年取得了较大增幅。据此,唐欣院长指出,餐饮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热点事件营销,乘上旅游业复苏的东风,推动餐饮和旅游之间的相互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 class="pgc-img">>4.细分用户群体,做好精细化运营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精准地理解和运营人群资产已成为商家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唐欣院长指出,当今消费者行为已逐渐趋于理性,餐饮产业的企业必须精确划分目标用户群体,洞察不同群体消费倾向和需求差异,采取定制化、差异化的运营策略,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在经济全面复苏的大背景下,餐饮产业势必将迎来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餐饮企业需要持续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加强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