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宁德10月20日电 (吕巧琴 林榕生)站在村口望去,40多座形态各异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四周,村内不时有游人穿梭其间……位于福建宁德福安市潭头镇的南岩村是一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先后获得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全省人居环境示范村。
近年来,南岩村利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契机,加强村内古建筑修缮保护,整合红色文化、中草药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创旅游,恢复南岩古韵,带动村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南岩村乡贤、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副会长、原省住建厅一级巡视员王胜熙表示,乡村振兴,产业互联是基础、是条件、是前提;产业价值延伸是表现、是发展、是目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个有机整体。
图为南岩村新貌。 吕巧琴 摄
探索创新“三变”改革
早期的南岩村,村财收入不高,山高路远、有山没地、有树没林,村“两委”号召力、凝聚力、带动力有限,产业较基础薄弱,2014年前常住人口不足百人。
茶叶、芙蓉李、猕猴桃、太子参等经济作物,是南岩村的主要产业。如何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南岩村探索创新“三变”改革,成立全村资格村民全员股份经济联合社(简称“经联社”),实行全村一盘棋。
图为南岩村文创产品展示。 吕巧琴 摄
王胜熙说,“经联社”不仅是全体村民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平台,同时也是提升和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的重要保障。
在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改革中,南岩村让全村资格村民每人出资200元入股参加“经联社”,股权按集体占30%、村民占70%分配,实现村民变“股民”,并通过村民自筹和争取各级资金共300多万元投入“经联社”运作。
“经联社”相关负责人称,村里还探索将合作社的经营收益分配与每位成员的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对村集体的贡献情况、“门前三包”、垃圾分类投放紧密挂钩,实现集体经营效益与个人收益的有机联结,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
采摘花草、清洗打浆、脱模切割……原本不出众的太子参等中草药经过加工后成为制皂的特色原料,五颜六色的纯手工皂成为游客争抢的旅游产品。得益于“经联社”,村里的很多农产品被加工成旅游产品。
村书记王铃华说,村里还深入发掘古村历史、农耕、习俗、美食等文化内涵,传承制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南岩工夫”“松针白茶”等系列品牌,实现年产值290多万,户均年增收10000元以上。
图为创客入住南岩,创建南岩“之瘾”。 吕巧琴 摄
文创带动乡村旅游
“经联社”作为南岩村集体经营管理发展平台,融合三次产业,挖掘“红色文化、古村落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孕育出研学、文创新产业新业态。
“海拔600多米的南岩村常年云雾缭绕,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是个消暑纳凉的好地方。”王胜熙同村干部一起分析后认为,南岩要发展,可以走“研学、文创带动乡村旅游”之路。
图为南岩村中小巷。 吕巧琴 摄
南岩村从改善环境入手,按照“统一奖助标准、统一灰雅色调、统一样式风格”完成村内裸房立面改造提升,打造“青砖黛瓦、飞檐斗拱”的特色村庄风格,争取资金对古建筑群、革命遗址等进行保护修缮,使原本破败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得以修缮,让村子“颜值”陡增。
修缮南岩村1934年安福县上中区苏维埃遗址、粗山战壕、防空洞革命遗迹、国民党反动派轰炸南岩村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设立高校教学点或实操基地,依托南岩古民居资源开展研学和实训教育;开设南岩讲堂,开设乡村振兴前沿理论研讨、乡村文化创意建设、村镇发展建设等讲座或培训……
在“南岩书院”,每到南岩亲子研学夏令营开营,来自福建省陶行知研学会的副会长李寿全都会赶来,为孩子们上一课。他说,这些在城里生活长大的南岩村二代三代以及外乡的孩子们对南岩并不熟悉,我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课堂,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南岩村的乡土独特韵味,喜欢上南岩、爱上南岩。
图为南岩村“古村驿站”。 吕巧琴 摄
孕育新产业新业态
“经联社”经营管理发展平台还内联外引,台湾、哈尔滨、杭州、福州等地创客纷纷入住南岩,将文化艺术渗透进南岩的茶叶、太子参、稻米等产业经济,创建了艺术客栈、文艺奶茶店、乡村音乐吧、南岩“之瘾”、植物环保手工洗护用品等多家文创实体。
在互联网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渠道的当下,一些创客还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在线交易的方式,把藏在乡村的好山好水、好人好事、好产品和城市的需求之间产生链接,同时吸引城市的生产要素下乡,打通乡村与城市产业链接。
图为南岩村新貌。 吕巧琴 摄
经过几年的发展,南岩村从空壳村到集体资产达1970多万元(经营性资产330万元);村财收入由2019年的不足1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51.3万元,预计2021年将突破100万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0000元。2021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南岩村党支部“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王胜熙表示,南岩村正逐步迈向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裕的新未来。(完)
让传统村落绽放新活力,福安潭头镇南岩村探索共建共享的发展新路
做好“加法题” 同下“一盘棋”
台海网10月17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亲子夏令营、研学之旅、短视频现场教学、主题党日活动……今年暑假,福安市潭头镇南岩村成为网红打卡地。
这个一度很落寞的古村落,如今焕发出新活力,靠的是什么?“我们依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采取利益共同体的全民合作方式,闯出一条发展新路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铃华说。
古村落+新业态
今年64岁的南岩村村民王丙丁,没想到自家老宅还能派上用场,成为眼下村里生意最好的农家乐,自己足不出户就当上了“老板”。
群山环抱的南岩村,自从闽王王审知九世孙王世昌迁此肇基,王姓后裔已繁衍生息了700余年,现有338户。以前村民主要种植茶叶和少量的芙蓉李、太子参,是典型的空壳村。
“早些年,青壮劳力几乎倾巢外出谋生。2014年,我们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村里通过村民自筹和争取各级资金,共募集1000多万元,对遗存的古建筑群、革命遗址、青砖古道等进行保护性修缮。”王铃华说。
如今,走进南岩,一座座古民居恢复了古韵,受到外界瞩目,也勾起在外乡贤的浓浓乡愁。
20多岁就外出谋生的王兴宁,长期在外经销茶叶,看到老家的喜人变化,2017年回村投资260万元,将自家被毁的老房重新建起,开设16间民宿。“节假日和周末几乎是客满,平时还有温州、福州等地的散客。”他说。
游客多了,人气旺了。王丙丁也决定投入20多万元修缮自家的老房子,开办农家乐。“4月开张以来,平均每周都有几十桌客人,通常要提前预订。”他说。
“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让南岩村获得扶持政策叠加,沉睡多年的古村苏醒了。同时,这里海拔高、生态好,村民有了内生动力,成功把握住发展机遇。”一直关心南岩发展的福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任科员阮福伟说。
经合社+志愿者
漫步南岩村主干道,有间奶茶店格外引人注目,平时在此消费休闲的游客特别多。
据了解,以前这是一座老旧的危房,主人自愿将其20年使用权无偿提供给村里,由南岩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以下简称“经合社”)出资修缮,同时邀请台湾文创老师进行设计策划,然后作为文创项目来运营。
在南岩村采访时,记者看到村干部刚从镇里领回一大箱《福安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证》。王铃华介绍,这是农村集体产权的“身份证”,也是经合社的股权证书。
南岩经合社的前身,是2018年下半年成立的南岩村全民合作社,去年底正式组建经合社。(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这是一个在理事会领导下、监事会监督下的南岩村民利益共同体,也是乡村文明建设的一个平台。”驻村第一书记吴木生说,目前,南岩村1117名村民成为经合社股民,每人一股,每股出资200元,共收取22万多元股金,同时从乡村振兴相关扶持资金中切出150万元,组成原始资本。其中,村集体股权占30%、全体股民占70%,村里所有资产和资源都纳入经合社统一经营管理,开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改革新路。
“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村里的项目都交给经合社来运作。其中,公益性事务,则由志愿者牵头在做。”王铃华说。
目前,南岩村已形成村两委、经合社、志愿者服务协会、妇女联合会相互协作配合,以“全村一盘棋”的发展理念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预计经合社今年收入将超过50万元。
研学+文创
南岩村坚持修旧如旧,对保留完整的42座老厝进行整体修缮,被誉为“闽东明清建筑博物馆”。
6月中旬,福建工程学院专程派出团队到南岩村考察,将在此设立学生实践基地和教学研学基地。到目前为止,福建农林大学、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10多所院校到该村洽谈了相关事宜,已有5所院校在南岩挂牌建立校外基地。
丰富的古建遗存、革命遗址和高海拔天然避暑环境,更为南岩村开展中小学生劳动实践、亲子活动、农耕体验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暑假期间,南岩村连续举办亲子研学夏令营,家长和孩子们在这里领略古村历史文化、触摸明清古物、了解古建工艺、聆听革命故事,并亲自采集植物原料,动手制作“南岩手工皂”。同时,村里还邀请文艺界、教育界知名人士入驻,帮助培养文创、艺术人才,助力研学项目。
王铃华说,研学和文创是南岩的发展定位,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土地流转、荒地开发等方式,发展茶园观光、果园采摘、露营基地、户外拓展等项目,进一步丰富业态,努力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子。(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吴庆堂 郑玉良)
经历了长达40天的“三伏”天后,今天(24日)正式出伏。伏天过后,暑热逐渐消退,天气开始转凉。正所谓“三伏光阴过,初秋宇宙新”,可以说秋的模样愈加清晰明了。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讲究“不时不食,顺时而食”。三伏过后,各地都有独特的时令美食,解秋燥,防秋乏。
新鲜菱角脆又甜
尝鲜美食解秋燥
眼下,江西南昌市南昌县广福镇种植的菱角已进入成熟采摘期,清甜美味的新鲜菱角引得人们纷纷尝鲜,当地很多人把菱角制作成菱角狮子头等美食,美味又解秋燥。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在南昌县广福镇木山村一处种植着菱角的水塘里,村民们划着小船穿行其中。随着村民们娴熟的动作,一颗颗硕大饱满的菱角被采进盆中。村民余志童一大早就来采摘新鲜的菱角,准备和家人一起做一顿营养又美味的午餐。
广福镇木山村村民 余志童:因为我们当地水质好,菱角个头又大、又脆又甜、水分又多,像我们当地也喜欢用最新鲜的菱角来做菜,比如说狮子头要选用个头大,嫩的(菱角)来做,因为这样做出的狮子头,口感清甜而且降秋燥。
村民们回到家后,先用水把菱角清洗干净,然后大家便分工忙活起来。先把菱角外面的青壳剥去,将雪白脆嫩的菱角肉切丁,加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肉馅中,再打入蛋清、加上适量的生粉等,顺一个方向搅打,再团成手掌大小的丸子,放进油锅中,大火炸至表面金黄后捞出。
另一口锅里,加入适量清水,将炸好的丸子放入,小火焖烧,最后用水淀粉勾芡盛出装盘,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菱角狮子头就做好了。
广福镇木山村村民 余志童:我们在切菱角的时候,尽量不要把它切得太碎,这样能让它更有颗粒感,更有嚼劲。我们在做狮子头的时候,讲究小火慢煨,这样能更深层次激发出它的香味,能让它保持松而不散,味道更佳。
刚出锅的菱角狮子头色泽诱人、鲜香味美,再配上菱角炒肉、水煮菱角等,让这顿午餐更加有滋有味。
广福镇木山村村民 余梦佳:这个狮子头吃起来第一口的时候,是非常肉香四溢的,嚼起来非常香,外酥里嫩。菱角非常清甜爽口,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的味道,肥而不腻。
秋日限定鸡头米
美味消暑又增收
江苏常州天宁区青龙街道武城村的鸡头米迎丰收,这款当地秋日里的限定美食,也助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早上6时,武城村的鸡头米池塘里就热闹了起来。农户们穿上防水衣裤和长靴,在一片片叶子之间收割果实。由于鸡头米叶子带刺,采收果实时,农户们还需要戴上特制手套进行收割。
天宁区青龙街道武城村工作人员 牟涵杰:我们亩产每亩达到100斤左右,刚采摘出来之后,就接到了50份订单。
鸡头米又叫芡实,不仅好吃,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
将鸡头米焯熟过凉,加入菱角桂花等制成糖水,是当地的传统吃法。
鸡头米洗净,配上青豆虾仁,放入油锅快速翻炒,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江南小炒就出炉了。鸡头米还能配上做好的蜜制南瓜,放入冰箱冰镇,再撒上桂花提味装饰,也是消暑降温的美味甜品。
今年,村里还创新打造了“季节限定”鸡头米奶茶,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欢。
村民 李斐:南瓜非常软糯香甜,配上鸡头米,感觉特别Q弹。
每7至10天,鸡头米就会成熟一茬,整个生长期可以采摘8至10次,一直能采到10月份。除了自己品尝美味,这两年,武城村“新农人”们还通过线上渠道销售,发展鸡头米特色产业,当地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村民们的口袋更鼓了。
特色甜品木薯羹
软糯香甜尝秋味
每年8月中下旬,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当地开始陆续收获食用木薯,一直收获到年底。食用木薯有很多种吃法,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木薯羹。这款甜品简单美味,是当地民众餐桌上的一道特色美食。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在玉林市兴业县卖酒镇,全镇食用木薯种植面积3000多亩,目前逐渐进入收获季。为了吃上新鲜可口的木薯羹,当地村民一大早就带上特制的工具,来到田间挖木薯。
刚挖出来的食用木薯,表皮还带着新鲜的泥土,将皮削掉,可见薯肉雪白。将一根根削去皮的食用木薯切成小块后,只需按比例加上黄糖和清水,放入高压锅中煲上半个小时,美味的木薯羹就做好了。
煮好的木薯羹,汤色清亮,散发出淡淡的甜味,但这时还不是最佳食用时间,放凉、冷藏后的木薯羹吃起来更加可口顺滑,一碗下肚,让人倍感幸福。
青蟹糯米饱口福
鲜咸有味解乡愁
青蟹是海蟹的一种,在福建的一些地方又叫做“蟳”。在福建福安,每年处暑一过,就迎来青蟹收获的季节,也是当地人大饱口福的时候,一道青蟹蒸糯米,鲜咸有滋味。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处暑刚过,福安市下白石镇行洋村的村民就准备捕捞养殖区的青蟹了。每天16时许下网,等上十几个小时后,第二天清晨再去拉网收蟹。部分青蟹被采购商提前订走,还有部分直接送往当地市场。
青蟹大多生长于江水与海水交界处,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清蒸、切片闷、煮海鲜粥等,都是初尝蟹鲜的入门方式。但在福安,最受欢迎的是青蟹蒸糯米。
首先要将糯米提前浸泡两个小时,随后上火蒸十分钟,让糯米有七、八分熟后,再加入干贝、虾仁、肉末、香菇、胡萝卜等配料,大小火交替翻炒。把炒熟的糯米饭倒入荷叶中,再将挑选好的青蟹切成块,放入糯米饭中一同蒸煮,直至熟透。
厨师 阮文华:挑选这种蟹的话,我们一定要用鲜活的膏蟹,大的切成8块,小的切成6块。蒸的过程中要用筷子给它捅一下,全部给它捅透了,它会蒸得透。
在蒸汽的温润下,青蟹的鲜甜充分融入糯米的清香,独具特色。据介绍,在福安,这个季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这道菜,因为糯米温补,而青蟹寒凉,两者搭配可以达到温补脾胃的效果。虽然工序烦琐,但青蟹蒸糯米是当地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乡愁。
市民 蔡建勇:我今天是特意从市区赶到了这边,吃青蟹蒸糯米,因为它是用蒸的,保留了蟹的味道,糯米下面又鲜又咸,我特意带孩子一起来这边感受。
夏尽秋起贴秋膘
清炖羊肉味鲜美
夏尽秋起,贴秋膘在北方尤其盛行,在甘肃兰州市西固区的达川镇,就有吃羊肉、喝羊汤“贴秋膘”的习惯。一碗清炖羊肉下肚,暖身健体的同时还能滋补身体。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一大早,村民马尊道就买来了一只新鲜的羊腿,温补的羊肉是“贴秋膘”的首选食材,清炖羊肉更是入秋后家里必吃的美食。
西固区达川镇村民 马尊道:咱们这羊就是附近的草膘羊,顾名思义就是吃草的羊,肉质肥而不腻。做清炖羊肉主要选择是后腿部分,做出来的汤不膻,看起来比较清淡。
清炖羊肉讲究原汁原味,在制作时只放盐和十三香,这样能保持羊肉本身的鲜味。
清洗处理好的羊肉下锅后注入清水,用高压锅大火煮开,撇去血沫。为了丰富清炖羊肉的口感,当地人还会在炖肉时加入土豆和萝卜。
西固区达川镇村民 马尊道:切萝卜的原因就是为了去腥,也可以提清炖羊肉的鲜味。
出锅后,撒上些葱花和香菜,一碗清炖羊肉就能端上桌了。
西固区达川镇村民 柴宁:羊肉吃起来口感非常嫩,我更喜欢放点辣椒一起吃,然后配上这口蒜,吃起来非常有层次感,味道非常丰富。
责任编辑: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