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也来干餐饮了。
米未投资的谢谢茶,第一家店开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南区。
很多人都好奇:马东和米未在谢谢茶中扮演什么角色?
“米未能够给谢谢茶的帮助就是开张的时候耍两下狮子,我就是那狮子。”
◎ 餐饮老板内参 邵梦琬
“明星干餐饮”这个话题,总是伴随着人气与争议。
昨天内参君和马东聊了聊,发现对这件事,马东想得很清楚。
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出钱的人,他要做的事就是“把钱准备好”。
他会参与到产品研发中,但他只作为无数反馈表格中的一张,没有拍板权。
< class="pgc-img">>1 关于“为什么做餐饮”
内参君:是怎样一个契机,让您决定进军餐饮?
马东:首先它不是一个戏剧化的电视剧里的过程,说好咱们现在开始进军餐饮业,这不是我们考虑问题的路径。
关键是我们碰到了创业团队,很早又在一起沟通过,再加上时机成熟,这件事情思路越来越清晰,于是就做了。
我们不是一味要进军餐饮业、茶饮。只是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对的事情,它有意思、有成功的概率。
我们有对的人,有对的机遇,有对的资源,当所有的条件都凑在一起的时候,就做了这样一件该做的事情。
什么是“对的机遇和资源”?就是跟米未整体调性一致,是年轻人的产品。
内参君:近两年茶饮竞争激烈,为什么会选择在这时入局?
马东:我特别想举Shake Shack的例子。它是一个汉堡店,全世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卖汉堡。麦当劳已经在每条马路上都有门店了,所以汉堡这件事看起来就简直“大红海”,连插脚的缝都没有,但为什么它能做起来?
这就是当你遇到一个问题,你该如何去思考。不光从正面想,还要从反面想,甚至要从里面去想。
为什么Shake Shack的口感能让你第一口就惊艳说“原来汉堡应该是这个味”。也许汉堡最初就是这个味,只是做着做着大家就做散了,但Shake Shack把它重新聚在一起了。
< class="pgc-img">>所以看一个市场的时候,如果只是宏观地去想,是不是“红海”,是不是“上行下行”,这是不对的。
“上行”当然好了,但是你要看到商业机会。商业机会不是来自于别人说什么,而是源于你怎么做。
我们常提到“反共识”这个词。“反共识”的逻辑在于,你自己觉得自己的能力圈和市场是不是有交集,这个交集是不是让自己能足够存活下来,并有所发展。
你碰到了什么样的创业团队,是不是集中注意力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的能力是不是足以维持整个事情的健康发展。
这才是你该想的,而不是“趋势对”,趋势再不对你该做的事你还是得做。
内参君:您如何看待现在的茶饮市场?
马东:这么说吧,甭看茶饮市场,你看某些市场它肯定是一个好市场,但是不能干对不对?所以它不是因为这个市场好与不好。
但有些时候不要因为有人做过,你就不去做,这恰恰是一个误区。我说“创新是一个魔咒”,不是做别人没干过的才叫创新。
< class="pgc-img">>如果奶茶大家已经接受了,从奶茶来满足第一批用户,这是对的。但是我们的重点是“茶和包”的搭配,我们提供了现在的奶茶品牌所提供不了的另外一种用户体验。
2 关于“准备怎么干”
内参君:在“选团队一起干”这件事上,您是怎么考虑的?
马东: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团队的组合,所谓的“互补性”就在于这种地方。我觉得“彼此用所长,包容所短”,这点很重要。
所以,寻找合作伙伴,最重要的一个事,是彼此认清彼此的长板,补短板是为了盲区。
如果我们俩看所有事都一样,这些事就很可能会折,因为我们看不见“我们共同看不见”的东西。
这和选择做茶饮一样,它不是说第一天在哪碰见你,有一个想法就去做了。这种情况去做,即便是对的,也不会长久。
内参君:有没有把内容生产的思维加在餐饮里?
马东:这往往是坑,这是做传媒的人容易有的一种思维。总觉得我们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很好,那件事情想当然的就是我们一定会做得很好,然后就折了。
我们也犯过这种错误,所以我们觉得做一个事儿还是得要专业的团队,人家就是干这个。
做传媒的经验对做餐饮来说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但现在不是能帮上忙的时候。
现在这个阶段对于这个项目来说,恰恰不是你能不能帮上忙,而是别捣乱。
尤其是在一个品牌刚刚建立的时候,它的所有方向都需要通过用户反馈来完成迭代、进步。这个时候不能轻易用内容生产的思维来捣乱。
所以,其实米未给谢谢茶的帮助就是开张那天帮着舞狮子的,把鞭炮放了,谢谢茶就开了。
一个餐馆的成功与否绝不是那天放多少响鞭炮决定的,它是由厨子决定的。
内参君:现在所有的餐饮品牌都在说“要抓用户的注意力”,在营销方面谢谢茶是怎么做的?
马东:营销是以后的事儿。这个事儿对我们来说是相对简单的,因为米未主业就是干这个的。所以我们想干的时候,就是今天决定明天就干了,但这不是现在的核心。
因为你现在干再多,把它吹得再天花乱坠,但谢谢茶就一个店,如果承接不住大家的期待,这个事它就是错的。
内参君:如果把谢谢茶作为一个投资生意来讲的话,您对于它的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马东:它不可能是单店生意,肯定要突破规模。
但我们是一步一步走到那儿,而不是飞过去。有的商业逻辑是“飞”过去,瞬间空降很多人占领市场。我们是“走”到那儿,至少得先练“怎么走”。
< class="pgc-img">>第一,我们希望它是一个真正能够被用户所接受的口感和饮食场景;第二,这个品牌能够在大家心里建立信任;第三,通过规模效应,最终完成我们的商业布局。
让它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我们希望它是“产品力主导”。
3 关于“做年轻人的生意”
内参君:您怎么定义这是“年轻人的产品”?
马东:反正不是我妈会吃的。谢谢茶的模式是,一杯奶茶,加一个“奇奇怪怪”的包。我特别喜欢“奇奇怪怪”这个词。因为你没有见过,也没吃过,它跟奶茶相配又很好吃。
但其实,要做成“奇奇怪怪”并不容易,因为光粉色的面皮,黑色的面皮,张开嘴能夹住夹进一个龙虾,这都是经过很多次试验的。鸡丝虽然是鸡胸肉,但为什么要撕碎了放里面?
< class="pgc-img">>所有这些东西都只有团队真正扎在里面,在研发室里面不停地试,把所有的来试吃的人全部喂饱,拿到真实的建议,再不停调整,重复这个过程,用很长时间,才能呈现出来现在的状态。
内参君:这个好吃的标准是以谁来定的,谁是第一批受众?
马东:员工就是我们最核心客群,最能代表这个客群的特征。米未一直保持平均年龄23岁。为什么?因为我们服务的就是这群人。
对于我来说,我只是一张发表意见的“表格”。我不是标准客群,有很多我喜欢的口味最后被刷下来了。
4 关于“明星做餐饮”
内参君:如何看待明星做餐饮?
马东:在真正的餐饮行业里面,未必需要明星。就说白了,明星开店成功的和非明星开店成功的比例一模一样,甚至可能更低。这件事是不是由你IP、流量来决定的,它是由产品力决定的。
IP背书只是锦上添花,因为你是明星开店,人家来吃一次,但是不好吃,就不会再来了。
因为顾客的需求不是为了来这看明星,除非你明星天天在店里,为了看明星,我不吃都认,等于买票看演出了。但你天天在店,做不到。
内参君:您容忍这个项目多长时间内不盈利?
马东:你的梦想大了的时候,你的容忍度就提高了。
你开始没有那么大梦想的时候,整个人都是受限制的,但后来这件事情往前走,走对了,你觉得成功的概率在增加,所以你的抗风险能力就变大。
在我看来,“商业思维”不是既定思维,而是动态过程。
谢谢茶就是一个“小生意”。对我们来说,就走一条自己能走的路就行。
内参君:其他的餐饮人有给您怎样的启发?
马东:我上各种商学院,认识很多这个行业大佬。比如西贝贾国龙,你看他干餐饮就非常清晰,从17岁开始干到现在30多年。
你跟他一块吃饭,不管这一桌子多少人,他请客吃饭,他永远对菜较劲。
他没事就把店长叫来,“把这菜拿出去,从头再来一遍。”这就是专注的力量,他为什么能做那么大?就是因为专注。
5 “谢谢茶”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
除了马东这个“出钱的人”,谢谢茶背后有一个专业的运营团队,负责人廖兰心有多年餐饮业经验,担任谢谢茶的创始人兼CEO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谢谢茶,内参君也和她谈了谈。
内参君:谢谢茶的最强品牌竞争力是什么?
廖兰心:第一个我们会从茶饮出发来做;第二个就是我们不光是做茶饮,也不是要去做一个潮流,我们更多地要做一个符合刚需的东西。能把消费场景沉淀下来。
第一个“奶茶和咸”的东西搭配,第二个就是“一人食”,这两个东西其实在最早我们要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就看准了。如果没有看准这两个点,我们就不做了。
内参君:有人会觉得谢谢包的客单价有些高,您怎么看?
廖兰心:我们现在只上了6款谢谢包。在菜单上我们第一排是18块、18块、25块,第二排是88块、38块、38块,你会发现差别很大。
< class="pgc-img">>其实,我们是在测价格,所以各种价位都有。因为它是一个新事物,要看顾客的接受程度。
我们现在已经测出来卖的最好的是25块钱的那款,他们接受的区间在20~30元这个区间。接下来会再上三款产品,补在这个区间。
前期定价我们会定高一点,最后通过“包+茶”的套餐回到我们的均价。
内参君:对谢谢茶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廖兰心:我们做谢谢茶的目标是,不但要做连锁,还要实现单店盈利。
在我们只有一家店的情况下,你没有办法覆盖到整个后台的管理成本。但我们会先验证单店模型。
所以目前的状态我们不把它叫亏损,而叫前期投入。比如说到我们20家店的时候,我们后台成本都可以被覆盖掉。
但是我们每开一家,都要验证这家的单店盈利能力,看它到底能不能够赚钱。
>节奏的现代生活,什么事都变得飞快。预制菜就这么悄然闯入了我们的生活,既方便又省钱,难怪大家都爱用。不过这样一来,手工制作和餐厅的那种温馨感似乎消失了,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那就让我们聊聊预制菜的流行对我们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预制菜的优势与挑战
预制菜省钱多又赚钱,所以越来越多餐厅都在用!标准生产能省下不少钱,比如房租、食材等。大牌连锁店也开始用预制菜,做起生意来容易多了。不过这也有个问题,那就是传统烹饪方法可能慢慢就没了。毕竟大家还是喜欢去餐馆吃热乎饭,享受热闹氛围!
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预制菜现在挺火的,大家要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啥。不用说,要是餐厅不明说就随便给你上了预制菜,那肯定得多花钱了。这事儿不小,花冤枉钱不说,还给餐饮行业抹黑。所以,咱们还是希望预制菜能搞个明显标识,多提供些选择呗,这可是餐饮界急着要解决的问题
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
,预制菜该咋保鲜?肯定加了好多东西,难怪爸妈们担心食品安全。学校食堂天天吃,家人们都提心吊胆的。小孩子正是长身体,这饭看着也不太有营养。还有就是预制菜营养不够全面,老吃可不行。所以,既要保证食品安全,还要让预制菜营养均衡,这可是餐饮业得好好琢磨的大问题!
餐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预制菜火了以后,好多地方的特色菜都快消失了,全都一个样。但其实,我们可以在做预制菜的同时,把这些传统手艺保留和发扬光大。如此一来,餐厅就能快速上菜,还能一直传递美食文化!
监管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预制菜现在很火爆?可是买这个东西也不能掉以轻心,记得要关心它的质量,别让自己吃亏上当。所以,我们得抓紧时间把预制菜管好,确保它的品质和标准都过关,这样才能保障我们消费者的利益。当然,只要监管得力,我们的餐饮业就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防止滥用预制菜的现象出现。
消费者的情感与期待
其实大家去餐厅就是喜欢那儿的美味和家里那种温馨的感觉。虽然预制菜方便,但是就是没有那种独特的餐厅风味和氛围。所以,既要提升效率又要不失那份特殊的口味和情感,这可真是让餐馆老板头疼的问题
未来的发展方向
预制菜,就是咱们社会发展出来的方便食品。但是,我们自家的做饭手艺也不能丢,还得关注食品安全和吃得健康,这可是餐馆头疼的问题。只要把握好了这个度,预制菜就可以是帮手,而不会捣乱了。
结语
预制菜热卖的同时,也给餐饮行业带来了新挑战和机会。很多老板为了又提效又不丢老手艺犯愁,想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让餐饮业更有竞争力,也能留住经典味道。
(免责声明)本文所描述的过程和图片均来自网络,旨在传播社会正能量,不包含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内容。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如对事件有疑问,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或进行修改
< class="pgc-img">>是仙人JUMP的第290篇原创
1
突然想写这篇文章是这个月我家附近商业街第4家店倒闭了,今年我没有统计,但应该是有超过十多家了,整条街一大半的店都换了一遍,剩下的除了几个爆火的,其他都是半死不活,不知道年后还能活几个。
一年下来,我猜这条街上除了装修队,基本上就没有开心的。
这种心态我非常理解,因为我曾经历过这种事情。
现在想起来,我都不禁感叹自己是个锤子。
在很多朋友看来,开饭店是生活的退路,甚至是逃离打工人命运的出路。
能靠美食来赚钱是一件非常美滋滋的事情,毕竟吃喝拉撒是人类的刚需,拉撒这个行业进入的门槛比较高,不太容易赚钱。
还是吃喝比较稳妥。
另外餐饮业是出了名的毛利高流水好,毕竟食物原材料的价格比起售价而言简直是智商税。
既然有利可图,不赚还是人吗。
为什么我一直以来致力于社会毒打,经常告诉大家不要随便创业或者开店,不要觉得做生意简单,上班摸鱼是最稳的。
一部分原因是我做尽调的时候盘过很多餐饮企业,很多企业看着红火,但是真的不赚钱。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真的开过店,开过饭店,而且最终的结果不太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虽然觉得自己已经很懂了,但基本上把能踩的坑都踩了一遍,所以后面写起各种坑来总是熟练的让人心疼。
我这人特别自恋,而且爱装X,在做尽调和开店这两件事情里,别的东西我学会的不多,但对实业,我学会了敬畏。
所以我想简单谈谈我当时是怎么把自己给玩儿出花样的。
2
6年前,2014年的时候,我在杭州和人合伙开了一个饭店。
一共三个股东,我负责资金调度和整体战略规划,一个人有酒店运营经验负责管理,一个人是行政总厨出身,负责搭建厨师团队。
我们三个人其实都不是雏鸟,我那时候在上班,主业是做尽调,跑过很多公司,深入了解过很多行业,里面有大量餐饮行业,自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了。
另一个行政总厨有15年的经验,自己身边有几个跟随的厨师,有自己擅长的菜系。
还有一个人做了10年的酒店管理,对于SOP和运营体系有非常强的理解和实操。
我们本身对于餐饮不能说无所不知,但对于困难是有心理预期的,并且启动资金也不缺,三个人都还有点小钱。
简单来说,我们不觉得自己是开饭店,而是觉得是捞钱。
事后证明,确实是捞钱,不过捞走的是我们的钱。
或者说,你懂不懂,和开店这件事情成不成,未必有特别强的联系。
在我看来,做饭店,首先要看的是地理位置。
太偏不行,那时候外卖还没这么发达,做在郊区那真的是只有鬼上门了,这样发挥不出我们阳间厨师的战斗力,而且冥币兑换业务也并不发达。
但太核心的地段也不行,一个是竞争压力特别大,顾客也非常挑剔,我们没有信心在大量成熟的品牌门店下吃掉市场。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房租太贵,餐饮的毛利高,但房租是毛利的核心杀手。
我们不想成为房东的打工人。
很多人都说摆摊卖煎饼果子卖炒饭赚钱,这个是没错的。
但是赚钱的核心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用交房租,可以流动贩卖,所以才赚钱。
当然对应的风险就是城管。
所以一个附近有人气,但是不那么核心的地段,就成了我的核心诉求。
很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
位置是在拱墅区,附近有几个小区,一个中学一个小学,1个创业园,1个还没开始招商的5A写字楼,还有一个综合体。
当然现在那里已经很繁华了,但2014年的时候,那里其实算是挺偏的。
我选择那个位置的时候,就是考虑到存量市场足够我们活下去,如果能签长约的话,未来等待写字楼开放,那附近的新楼盘满人的时候,大概率会变得很划算。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只是我们没有撑到那一天。
3
定好位置之后,我们选了其中一个小区自建的商铺。
当时那条街才刚刚建好,饭店只有我们一家,租金其实还好,40万一年,是3层的商铺,地下还有一层作为厨房,我们签了10年的合同。
我给到的饭店定位是类似于外婆家,绿茶,弄堂里那样的性价比定位,走翻台率,同时地下厨房后续会改成中央厨房工厂的模式,生产半成品,以及后续可能的标准化外卖,然后快速扩张开店。
在我看来餐饮行业价格贵,走小资和高档就等于是找死。
只要有人来,只要流水跑起来,那就暂时不会死,高毛利可以让我们有活下去的资本。
逼格越高,死的越早。
定位确定之后,是运营模式。
我倾向于跑流水外加高速扩张。
只要第一家店能够跑通流水,就可以立刻砸第二家店,餐饮行业的规模采购压成本的模式是绝对可行的,然后继续做大流水,继续跑量,继续扩张。
等到了最后,整体即使不赚怎么钱,只要流水跑的开,其实就成了,如果流水打平就是暴富。
并且还记得那个计划中的半中央厨房么,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决定要做标准化外卖了,那是2014年。
这个想法目前回顾来说,是没错的,但是在落地阶段,处处都变型。
4
我们租了房子,然后开始装修,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被装修队坑的问题,中间还换了装修队,导致了原本3个月的装修拖延到了5个月。
尤其是厨房,厨师长直接表示做出来的东西没法达到要求,甚至表示这个东西都不安全,自己还想多活两年。
很遗憾的是,三个合伙人中没有一个真的懂装修,即使是酒店管理的那位也不懂,他只懂运营,装修里的门门道道实在太多,这种硬学费我们交了。
不交也不行。
所以现在任何开店的人,我第一是建议不要开,第二是建议自己装修,不要轻信装修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坑你一下,实在是太容易了。
虽然你自己装也免不了被坑,但好歹能省一点是一点。
在装修的过程中,我们就开始了招募员工。
考虑到员工的稳定性问题以及积极性问题,给员工的工资价格是比市场上高1500元左右,并且包吃住,当时海底捞的模式比较火,我们思考要对员工好一些,租的是小区,一个房间(一个屋子多个房间)2个人,带洗衣机和空调,不过那地方当时其实成本不高。
招员工的过程比较顺利,毕竟待遇还是OK的。
不顺利的过程,是培训员工。
大家都是出来打工的人,没有啥服务精神,都是摸鱼精神,这就表示你先要训练员工的服从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服务行业和销售行业要跳操,要有各种乱七八糟的沙雕操作。
因为要有服从性,如果没有服从性,就不要做了。
很可惜,我当时没有做这件事情,因为我很讨厌这种服从性测试。
后面我吃到了苦果。
5
开业之后,问题就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要如何宣传。
当时移动互联网没这么发达,宣传是问题。
我们当时采取的策略是,每日特价菜。
例如9块9一份的笋干鸭汤,半只鸭。
这个当然是赔钱的,但是赔的不多,因为半只鸭批量采购的话,山东那边的速冻鸭子,半只的成本可以压到7块钱以下,当然不是什么特比好的鸭子,但是也不很差。
加上其他成本,一份也就赔几块钱。
类似的菜还有很多,一周7天每天都有特价菜。
在有特价菜的基础上,就是打广告,当时选择了网络平台,一些论坛,以及一些兼职传单在附近小区里发,运气不错,冷启动还可以,虽然不少人是点几个特价菜,然后上米饭,但好歹是流水开始有了,早期就是要做人气。
第一次爆单,是一个小节日,我们推出了99元一桌8菜一汤,当然也是赔钱的,但是打响了知名度。
几个节日过后,我们的上座率逐渐走上了正轨,当然算上房租还是赔的,但是能看到在变好。
毕竟厨师长以及他手下的厨师,水准是在的。
但好日子不长,第一次问题,是员工和顾客冲突。
起因是顾客逃单,对,逃单。
那时候是现金支付和pos刷卡还比较主流,逃单是相对常见的。
然后犹豫顾客被抓住后比较嚣张,员工和顾客打了起来,谁先动的手不知道,但双方都受伤了。
赔给顾客钱是肯定的,员工的工伤也要算,这其实问题都不大。
主要是警察也来了,停业了几天,刚好错过了一个小节日,对于一个正在上升的店来说,是比较受伤的。
6
这件事情过后,我们加强了员工的培训,并且招募了一个大酒店出来的大堂经理,由他来解决问题。
但很快,他就成了问题。
他特别擅长和服务员们搞好关系,很快大家打成一片,有一段时间,没出啥事情。
结果后面,他出现了串通收银员偷钱的行为。
很诡异的是,我们提前知道收银员这个岗位很重要,所以用的是合伙人家的远方亲戚,但显然证明,远方亲戚还是太远了。
人家大堂经理直接把人睡了。
这还是俩男的。
偷钱事件之前,厨师长和大堂经理的关系就很差了,在他看来这个人不行。
而大堂经理自己则开始鼓动服务员形成小团体,对抗厨师们。
经常动不动就说他的菜出品不行,说顾客不满意。
双方一开始只是关系不好,偷钱事件后,双方关系非常亲密。
拳头到肉的那种亲密。
他们打了一架解决问题。
很牛逼,直接在热门时间段在大街上打群架。
警察又来了,老老实实停业吧。
7
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那就是采购价格有问题,采购在吃回扣。
同样的菜,采购的价格要比市场均价高20%,而且采购数量超出了厨房用量,大量产品被闲置。
调味料还好说,很多鲜菜是不能放的,尤其不能把坏的东西给到顾客。
不只是道德问题,还是商业问题。
但这个采购,通过贿赂厨师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
然后出现了顾客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当场吐了,导致了我们又被停业了。
这个该罚,没的说。
处理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发现了回扣问题,然后开除了这个采购。
但这时候,合伙人之一表达了不满。
因为收银和采购,其实都是他的远方亲戚,都开除了,他的面子很难受。
我表达了不理解,你到底是出来卖的,还是出来卖面子的。
合伙人之间出现了第一次吵架。
其实创业这件事情,最好是一个人说了算,不然均分合伙,最后大概率会出问题。
8
有趣的是,即使是我们经常出问题,但由于厨师长给力,以及性价比确实OK,乃至位置也还行,我们的生意还是在往上的。
尤其是附近的写字楼要开了,我其实觉得可以开分店了,因为流水逐渐可以打平,毕竟餐饮的毛利是真的好。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我们完全没有意料的外部问题。
那就是业主委员会的问题。
前面说了,这个是开在小区的商业街的,而且是一个比较新的商业街,是个饭店。
有饭店,就有油烟。
当时开店的时候,由于小区人也不多,没人纠结。
等到入住逐渐多之后,就有业主不满意了。
然后就开始来各种捣蛋。
我们给了一笔钱,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后魔幻的事情来了。
他们自己内部分赃不均,导致了又分裂出了一个业主委员会。
他们天天打架,和东德西德一样。
然后两家都觉得之前要钱的是对方,于是一起来找我们又要钱。
这次我们就不愿给了,弄我可以,但得注意次数和方式方法。
不给,他们就轮流来闹。
上午东德,下午西德,晚上双倍道德。
9
考虑到这也不是个事情,所以最后我们还是妥协了,大家砍价之后达成了一致。
然后,物业又来闹了。
可能是听到了我们给钱了,所以他们把我们当做软柿子了。
这次,我表示很生气,大家打官司吧,要钱没有。
你们要是来阴的,晚上回家走路你们也小心点,以后你想继续出租别的地方了。
业主我们不好弄,毕竟还是顾客,你一个有固定场所的物业你试试。
现在是和谐社会,谁想不和谐我们不答应。
这个把物业给镇住了,后面就是物业费多给点,大家就算了。
这时候,差不多到了我们开店1年的时间,流水基本上已经打平了,甚至有1到2个月还赚钱了,按照我的规划,我们应该开第二个店了。
这时候,合伙人之间出现了分歧,其他两个合伙人表示要等这个店的成本都收回来,再开。
我表示,模式已经验证完毕了,要开始开了,不扩张,开一个饭店没什么意思。
大家僵住。
恰在此时,我们交下一年房租的时候,房东看我们生意还行,坐地起价。
别管签的是不是十年,别管签的是不是一年涨10%,我现在反悔了。
房子是我的,你们不干就滚蛋。
反正附近的人气也起来了,房价也起来了,你们没得选。
我拒绝妥协,大不了就不做了,咱们打官司,反正这个房子我们不开了,你也别想租给别人,我雇人天天来拉横幅。
但很奇怪的是,两个合伙人却主张服软,重新签合同,可以给我退股,他们做。
二比一,结果当然不言而喻。
后来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我发现了他们其实觉得店起来了,我没用了,而且我本身也是在上班,于是想把我踢出去,然后串通了房东,在演戏。
10
发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其实情绪还比较镇定。
毕竟事情都这样了,也没必要。
接触了一年餐饮,我也发现这个行业不可控性太多了,而且先天股权就存在问题,后面我能发挥的空间不大。
做事情,还是得自己说了算。
他们觉得这样做比较好,那就这么做吧,于是,我退了股,拿到了一笔现金。
算上一年的时间,其实是小亏的。
然后我就在这地方买了一套房,我还是觉得我的眼光没问题,反正钱暂时用不上。
于是后来,我买了房,他们继续开店,向房东,物业,业委会妥协。
没了我卡在中间断绝私利之后,俩人都开始拼命往店里塞亲戚,亲戚又介绍朋友。
然后大家店也不好好做了,天天开小剧场。
搞到最后,收银做阴阳账,厨师不好好做菜,采购吃回扣,用不新鲜的东西,生意越来越差。
再加上附近的饭店多了起来,生意逐渐不行了。
然后悄无声息的有一天,就结束了。
而我买的房子翻了一倍多。
果然炒房才是这个年代的核心竞争力。
是我草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