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靠土味营销火爆出圈的蜜雪冰城,如今也要IPO了。
投资家网获悉,蜜雪冰城完成上市辅导,广发证券担任保荐机构,公司拟登陆A股。倘若蜜雪冰城IPO顺利推进,有望成为A股“新式茶饮第一股”。
一
近年来,市面上的新式茶饮品牌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喜茶、1点点、茶颜悦色、茶百道、书亦烧仙草、CoCo都可等知名品牌,但目前实现上市的仅有奈雪的茶独一份。
继奈雪的茶成功登陆港交所、摘得港股“新式茶饮第一股”的桂冠后,蜜雪冰城面向A股正式启动IPO按钮,对于上市一事,蜜雪冰城似乎筹谋已久,也有足够的底气。
始创于1997年的蜜雪冰城,在长达25年的摸爬滚打中,以超高性价比实现“农村包围城市”,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透明”,成长为新式茶饮当中的实力派大佬,步步为营搭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奶茶帝国。
虽然起家于小镇,但蜜雪冰城却是名副其实的网络营销高手。一首“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抖音神曲让蜜雪冰城火爆出圈,可以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几乎都被这首神曲成功洗脑。
今年夏天,蜜雪冰城大本营河南地区遭遇罕见高温,蜜雪冰城趁机玩起营销,推出“黑化”雪王形象,迅速刷屏网络,引发网友热议,毫无意外成为热门,又一次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密码。
在持续攻占消费者心智的同时,蜜雪冰城更是将门店开到了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已经突破20000家,真正做到了“火遍大江南北”。
要知道,2020年6月24日,蜜雪冰城第10000家门店正式在河南新乡开业。也就是说,在短短一年左右,蜜雪冰城就逆势新开了10000多家门店,规模扩张速度令人惊叹。
值得一提的是,蜜雪冰城不仅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还将业务触角伸向海外市场。自2018年在越南开设首家门店以来,蜜雪冰城相继进驻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悄然开出超1000家门店。
如此庞大的奶茶帝国,很难不引起资本的注意。企查查显示,2021年初,蜜雪冰城获得来自高瓴资本、美团龙珠、CPE源峰等明星机构的20亿元战略融资,投后估值高达200亿元。
此后,蜜雪冰城加速跑马圈地,当年门店数量“翻番”,估值水平也跟着水涨船高。2021年10月,有媒体报道称,资本市场给蜜雪冰城的最新估值已经高达600亿元。
如今,估值高达600亿元的蜜雪冰城正式冲击IPO,而且选择了上市条件相对严格的A股市场,可见其信心满满。
二
在蜜雪冰城的诸多成就背后,是一对河南兄弟从白手起家到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
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超,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常年务农,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坚持让张红超上学读书。
而活泼好动的张红超,并未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初中毕业就开始琢磨起了创业,一门心思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创业向来是“九死一生”,张红超在创业初期也吃尽了苦头,养鹌鹑、养兔子、种中药、修自行车他全都试了个遍,却因经验不足屡战屡败,投进去的创业资金都打了水漂。
1995年,张红超跑到郑州找工作,却因为学历太低四处碰壁。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后,张红超决定自考本科,最终成功考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1997年,正在读大学的张红超再次萌生了创业想法,奶奶拿出3000元养老金支持他,蜜雪冰城的前身“寒流刨冰”就此诞生。
为节约成本,张红超自制刨冰机,冰柜也是二手货。寒流刨冰因物美价廉一炮而红,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前来光顾。因为生意太火爆,张红超一个人分身乏术,就叫来弟弟张红甫帮忙。
常言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兄弟俩的辛勤劳作下,很快便开出了第一家线下门店,正式命名为“蜜雪冰城”。
时间来到2006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冰淇淋逐渐成为夏天的标配。动辄超10元的冰淇淋,让张红超看到了新的商机,蜜雪冰城开始转型卖冰淇淋。
为延续一直以来的平价路线,蜜雪冰城决定自建原料加工厂,主要生产冰淇淋粉和脆筒。之后又持续打造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将成本压缩到最低。
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后,售价仅1元的蜜雪冰城冰淇淋横空出世,一上市就倍受欢迎,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张氏兄弟趁热打铁,一口气开出了20多家门店。
随着新式茶饮站上风口,张氏兄弟又推出了售价仅4元的鲜榨柠檬水,而均价8元的奶茶更是“平替之光”,让广大消费者轻松实现了“奶茶自由”,销量自然不在话下。
以平价策略打天下的蜜雪冰城,成功抓住了消费市场的流量密码,在下沉市场独占鳌头,市场知名度节节攀升。不过,此时的蜜雪冰城以直营为主,开店速度并不快。
三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0年,当年蜜雪冰城正式开启“直营+加盟”的模式,凭借“加盟换规模,低价换市场”的策略,蜜雪冰城驶入了规模扩张的快车道。
官网信息显示,蜜雪冰城在县级城市、地级城市、省会城市每年的加盟费分别为7000元、9000元、11000元,此外还涉及保证金、管理费、设备投入等,整体算下来,开一家蜜雪冰城加盟店的投资预计37万元起。
虽然投资不菲,各地加盟商仍然蜂拥而至。公开资料显示,蜜雪冰城在2014年的门店仅有1000家,2018年突破5000家,2020年突破10000家,2021年突破20000家。8年翻20倍,这样的扩张速度,在整个餐饮界都很难找到第二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0到10000家门店,蜜雪冰城用了20年时间,而从10000到20000家门店,蜜雪冰城仅用了1年时间,规模扩张速度简直令人望尘莫及。
在新式茶饮行业,蜜雪冰城的模仿者不在少数,但蜜雪冰城真正做到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说到底,是因为蜜雪冰城早年已经搭建起完美的生态闭环。
官网信息显示,目前蜜雪冰城品牌由三大公司共同服务。其中,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主导管理运营,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主导研发生产,郑州宝岛商贸有限公司提供仓储物流服务。三大公司分工协作,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为提高竞争优势,蜜雪冰城不断外延业务边界,补充产品线。2020年,蜜雪冰城推出5元一杯的现磨咖啡“幸运咖”,至2020年6月,“幸运咖”门店突破1000家。
有知情人士透露,辅导期间,蜜雪冰城尝试将业务触角伸向瓶装水市场,目前已获得“雪王爱喝水”的多项外观专利授权,还成功申请了“雪王爱喝水”商标。
据了解,“雪王爱喝水”的定价在1-2元之间,符合蜜雪冰城一贯的平价策略,且瓶装水与奶茶等均属于饮品系列,所瞄准的消费人群也高度重合。
需要指出的是,瓶装水市场看似不起眼,却蕴藏无限商机,是实打实的高利润行业。例如,中国前首富宗庆后和现首富钟睒睒,其名下都布局了瓶装水业务。
除了不断扩充产品线,蜜雪冰城还有更大的抱负,公司在2021年成立了雪王投资公司,开始在投资领域大展拳脚。
2021年,雪王投资将第一笔投资给了广东茶饮品牌“汇茶”。2022年,雪王投资又投资了河南鸡装箱餐饮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产品包括十几种口味炸鸡及预包装产品“冷吃炸鸡”。
一路狂奔的蜜雪冰城,不仅收获了财富与名望,也遭遇了“扩张后遗症”。尤其蜜雪冰城门店加盟扩张的弊端日益凸显,其中食品安全问题首当其冲。
2021年5月,蜜雪冰城的董事兼总经理张红甫被河南监管部门约谈,因为蜜雪冰城的多家门店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当时张红甫曾表态,要加强各区域门店互查制度建设,做到食材效期问题“零发生”。
但进入2022年以来,蜜雪冰城的多家门店依然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被行政处罚。今年4月、5月和7月,在北京、延安和恭城瑶族自治县均有蜜雪冰城奶茶店被处罚。
8月底,有顾客反映在蜜雪冰城饮品中发现虫状异物,该事件一度登上热搜榜。随后,蜜雪冰城因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行为,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万元。
而在网络维权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蜜雪冰城的相关投诉超过4000条,涉及饮品中有异物、退单后退款难、服务质量差等多个问题。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蜜雪冰城在食品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赶在蜜雪冰城冲击IPO的关键阶段,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或将影响其上市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摘得港股“新式茶饮第一股”桂冠的奈雪的茶,在港股的日子并不好过。自2021年6月上市以来,奈雪的茶股价累计大跌70%,最新股价约5港元出头,总市值约90亿港元。
同处新式茶饮赛道,外界习惯于将奈雪的茶与蜜雪冰城放在一起做比较。当奈雪的茶遭遇二级市场考验之际,蜜雪冰城能否顺利跨过A股门槛,书写不一样的财富故事呢?
本文源自投资家
华网台北1月28日电(记者许雪毅 陈斌华)2015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这一年,当地一家百年餐饮老字号在台湾扎根正好进入第五年。
台湾餐饮不好做,全聚德、谭鱼头等多家大陆知名餐饮企业“乘兴而来”,却都“败兴而归”。而在大陆注册的扬州冶春淮扬美食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台北以来却以每年25%的速度持续增长。
台北京华城11楼,冶春餐厅装修得古色古香,和它在扬州古城护城河畔的风格一脉相承。2010年,当年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曾光顾的冶春跨海而来,将“帝王级”的淮扬美食引入宝岛。
“我们有专门做淮扬菜的扬州师傅,也招了一些做台湾菜的本地师傅,基本上三分之一是台湾菜、三分之二是扬州菜,口味互相搭配。”台湾扬州冶春淮扬美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滨说,两岸厨师在工作中互相切磋技艺,这与冶春决定到台湾开店时秉持的促进两岸饮食交流的初衷不谋而合。
新华社驻台记者进入冶春餐厅的厨房,里面收拾得井井有条。“我们对每个细节都把控得很严格,特别是卫生方面,无论厨房还是前场,都严格按照五星级标准操作,所有食材都通过正规渠道和正规厂商进来,必须提供合格证书才接受。”申滨告诉记者,“当地卫生部门对冶春进行过多次突击检查,都没发现问题。”
在冶春工作了两年的台湾大厨陈宥彤,在厨房里麻利地给一道烧好的鱼淋上酱汁。他说,大陆老板和员工相处很融洽,自己最开心的是学到一道“八宝葫芦鸭”的做法。
“台湾食材总体不错,很多扬州名菜可以在台湾做出来。”身为淮扬大厨的申滨说,“比如水晶肴肉和翡翠鱼,台湾所用食材和扬州差不多,做出来很地道。”
但也有一些菜品因为“就地取材”缘故,只能作为招牌展示。比如扬州名菜“烫干丝”,因为食材缘故,在台湾没法做到口味“很扬州”;阳春面也因为所用酱油不是发酵酱油而是勾兑酱油,也无法散发出迷人的香味。
“台湾对大陆企业应该打开一个窗口,允许我们从大陆进口一些特色材料,方便企业在台湾站住脚,也能让台湾民众尝到更多地道扬州菜。”申滨说,比如台湾很难看到江鲜,如果允许我们进口扬州大闸蟹到台湾,无疑是老饕们的福音。
冶春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也根据台湾人的口味做了一些改良,主要是减油、减盐、减糖。这获得了市场认可,冶春餐厅常常座无虚席,其中不乏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台湾行政管理机构前负责人郝柏村等政商名流。
除了食材、口味在地化,冶春的员工也多在当地招聘。现在冶春有台湾员工30多人,既有正式员工,也有兼职员工。每月人事开支高达百万元(新台币,下同)。“员工月薪3万起跳,部门经理5万,大厨六七万,这在台湾餐饮行业里属于中等偏高。”申滨说。
针对台湾用工成本较高,申滨启用了新的管理模式。“在大陆,我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时一个坑里有两个萝卜,但在台湾刚好相反,有时一个萝卜要占两个坑。有员工休息,另一个人就要顶两个岗位。冶春的大厨忙完配菜,可能衣服一换就变成跑堂送菜的,有时也帮着搬动桌椅、打扫卫生。”
申滨把这套管理经验带回大陆和同事分享,得到同事的认可。他说:“随着经济发展,成本上涨,以后大陆餐饮市场也会慢慢采用台湾这样的管理模式。”
冶春开业以来,每年业绩稳定递增约25%。2014年营收近6000万元,上缴税收5%。留在冶春的台湾员工也很稳定,有一半是曾经离开后又回来的。申滨说,这些员工对冶春比较认可,都愿意长期合作下去。作为国营大型企业,冶春赚到钱不会亏待员工,而是通过服装、旅游等福利犒劳大家。每年冶春的总部都会评出台湾先进员工,邀请他们到大陆参加颁奖活动,和大陆其他餐饮企业学习交流。
在经营餐饮之余,台湾冶春餐厅也扮演着台湾与扬州乃至江苏省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牵线者:江苏的电缆企业、汽车企业借由冶春来台“投石问路”,台湾的太阳能发电业也通过冶春在江苏高邮市投资兴业;此外,台湾的《歌剧魅影》节目也将到扬州驻场演出。
当初因为叔公在台湾而义无反顾赴台的申滨,如今越来越适应在台湾的生活:台湾本岛走了一半,闲暇时和员工或其他陆企高管一起骑骑车、打打牌,在台湾也交了很多当地朋友。他说,最让他欣慰的是,每次从大陆回来,一下飞机就有台湾客人给他打电话,介绍新的客人来冶春用餐。
因为业绩好,台湾冶春不久前刚把360坪(1坪约等于3.3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扩大到460坪。“我们花了几千万元把餐厅装修一新,有人说只要一半价格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装修得这么好?我说,冶春已经做好了在台湾永续经营的打算。”申滨说。
国台湾有着“美食王国”的美称,美食种类繁多,包罗万象,非常多元化,有台菜、客家菜、闽菜、粤菜、湘菜、川菜、闽南、潮州、日式、韩式料理,传统小吃、特色面点、地方特产美食等等,已然成为祖国宝岛台湾的名片之一。下面就介绍一下台湾的十大名面,打卡台湾,不容错过的美味!
< class="pgc-img">>担仔面,又称台南担仔面,台湾十大名面之一,担仔面注重吃巧不吃饱,最早被归类为“点心”。也被称为台湾南派担仔面。
担仔面据说创立于1895年的台南度小月担仔面,在台湾已有百年历史,始于台南地区。在台湾几乎没人不知“度小月担仔面”,也是台湾省台南地区最有名的一道传统面类小吃。
传说担仔面的创始人是台南的一个名叫洪芋头的先生,生活于清朝光绪年间,这款美食做法简单又好吃,所以受到很多当地人的喜爱。洪芋头原本只是个打鱼的渔夫,由于台南临海,所以有许多人家以捕鱼为业,但是在台南夏季的七、八月份,会时常受到台风的侵扰。
风雨交加,导致渔民没法出海捕鱼,一时间生活就没了来源,所以每到这段月份人们就把它称为小月。洪芋头想着这是个难得的商机,加上自己又会做面,靠着从福建漳州学来的肉臊做法,挑起面担沿街叫卖,以此可以维持生计,后来生意渐起,就固定在台南的水仙宫前支摊专卖肉燥面。每年的这个时候洪芋头遂挑着竹担子卖面为生,以度过捕鱼淡季的日子,遂给他的小摊子取名“度小月担仔面”,之后生意日渐兴隆,名气也慢慢传开。
担仔面的主要做法是将面条放入笊篱烫热,再放入豆芽菜汆烫熟,将其倒扣到碗内,淋上蒜泥、乌醋、香菜与提前制好的肉臊,再添汤汁,最后再摆上一尾虾或肉圆。乌醋起到的作用是提鲜味、蒜泥用来压腥味。最上面放的虾还不能大,标准是取用南部沿海一带的火烧虾,而且必留虾尾,一来代表新鲜,新鲜的虾尾呈散张状。二来好拿取。三则是始自老传统。
度小月担仔面最独门的秘方就是特制的肉燥,只有特定传人才能知道肉燥调配的配方和比例,加上用鲜虾子熬煮的汤头,另外有一尾虾、蒜泥、香菜相佐提味。一碗看似简单的美味面食,背后用心制作的过程,已在络绎不绝的品尝人潮和远道而来的饕客中得到了最实质的肯定。不但有鲜美甘甜的甜虾汤头,还有加上香醇不腻、长时间熬煮的肉燥,所以在台湾非常的受欢迎。
< class="pgc-img">>台湾牛肉面,台湾著名美食,人尽皆知的美味面食,遍布台湾地区的大街小巷。台湾素有“牛肉面王国”之称,台北等城市随处可见牛肉面店,且台湾的牛肉面融合了全国各地料理精髓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汤头浓郁鲜美、面条筋道、牛肉大块又实在,很容易就俘获了吃货的嘴,也使得游客们打卡台湾,若不吃碗台湾牛肉面,仿佛就多一分遗憾。
台湾牛肉面的食材主要精选黄牛肉,以牛腱子肉、肋条肉、牛板筋为主。台湾牛肉面据说是当年来台的大陆老兵思念家乡而发明的。口味有上海菜的红烧,广东菜的煲汤,还有四川菜的麻辣等。黄牛肉切成大小适中的牛肉块,用沸水焯烫去腥。葱姜下油锅爆香,加入香料和调料去腥,慢火炖二个小时以上直至入味,香气十足,而且酥软不烂,口感难忘。搭配手擀面及去油腻的酸菜或者汆烫过的小青菜一起食用,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叫人一吃难忘。
< class="pgc-img">>蚵仔面线,蚵仔就是指牡蛎,又叫生蚝。蚵仔面线在台湾小吃里非常知名,台湾小吃中的经典代表。
面线不是台湾本地特产,由福建福州传入台湾,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所以也有人称其叫"福州面线"。当时福州师傅选擇台北木柵附近的山谷地形,适合"晒面线"。制作面线整个流程下来差不多要六小时,期间还要不断的和面和扯面,才能完成切割、搓面、捆面、拉面、风干、甩面等六个步骤。所有工序只有经验老道的老师傅才掌握的好,把十公分的面最终拉成不到0,1公分的细面线。但现在这种手工工艺制作己少之又少,许多工厂都己改成室內烘干的方式。
传统的蚵仔面线以其鲜美的蚵仔、滑嫩的面线和独特的汤头三大特色著称。新鲜的蚵仔配上手工制作的细长面线,再经过精心熬制的汤头浸泡,每一口都是对传统味觉的致敬。随着时间的推移,蚵仔面线经历了多种创新,不断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厨师们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加入了如海鲜、肉类、蔬菜等多样化的食材,使得蚵仔面线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蚵仔面线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台湾人情感的寄托。无论是节庆、家庭聚会,还是简单的日常餐桌,总有它的身影。在台湾,提起蚵仔面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已经成为台湾小吃文化的象征之一。
为了迎合健康饮食的趋势,现代的蚵仔面线也越来越注重低脂、高营养的食材搭配,使其不仅美味,还兼具营养价值。蚵仔面线不仅是台湾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成为了传递台湾文化的重要媒介。无论是在台湾本地,还是在海外的台湾餐厅,蚵仔面线都被视为家的象征,吸引着无数游子和外国朋友。让人在品尝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温暖。成为台湾美食的重要代表之一。
< class="pgc-img">>切仔面,台湾面点分两派,南派的担仔面和北派的切仔面,所以有北切仔,南担仔之说。切仔面原意是指煮面的动作,也就是摵,上下摇动的意思。切仔面可不是随便做出来的,无论用具或煮法都非常讲究。
切仔面有别于阳春面之类的外省面。切仔面的面是俗称的“大面”或“黄面”,面心圆而色黄。煮切仔面的灵魂,就是呈钩状的笊篱。笊篱得选用桂竹编织,桂竹编出的笊篱不仅孔小而密,而且还有悠悠竹香,通过“摵”的动作,可以让竹香渗入面体。
煮切仔面就跟煮意大利面一样,汤桶要大,汤要够宽。扯一把掌心大的面条投入笊篱内,“摵八次”是煮切仔面的要诀,也就是笊篱沉入热汤中,过一会儿再拉出水面沥干到不滴水,如此重复八次,才是正宗切仔面煮法。
为何一定要八次呢?因为面要变软必须得花时间口感才会最好,而且经过多次晃动,面体才会慢慢“塑形”,倒扣空碗时如小土丘般尖,舀汤,往碗中挟上两片白肉片,淋上少许猪油、撒红葱头提香,加点韭菜、豆芽菜。这样做出来的面才是正宗的台湾切仔面,一碗喷香的切仔面,是台北不可错过的美食之一。
< class="pgc-img">>阿宗面线,台湾十大美食小吃之一,台北是台湾北部小吃的荟萃之地,各种小吃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给,阿宗面线无疑是其中的明星品牌。
阿宗面线的创办人叫林明宗,据说原来是做导演的,大概是觉得在导演行业前途渺茫,遂改行卖起了小吃,开始做鱿鱼羹并无起色,后又学做大肠面线。阿宗面线的名号从1975年的路边摊开始逐渐畅行台湾,风靡世界,如今成为台湾必吃小吃之一。
阿宗面线的吃法也很有特色,阿宗面线最早只是路边小摊,后来由小摊改门店立足于西门町,西门町的店面却并无座椅,直至今日依然如此,所以去西门町就会看到一幅别样景象,一大帮的人围着阿宗面线的店外站在马路边,食客毫不顾忌其风度,不闭来往路人,自顾着稀里呼噜地吃面线,不时有烫嘴的吸气声和满足的饱嗝声传来。也算是台湾一奇了。
阿宗面线滑润顺口、大肠香弹,加上笋丝、香辛料熬煮后有浓浓柴鱼香味的汤头,再配上九层塔和芫荽的香气,那酸爽宜人的味道滑进口中,吃着特别满足,喜欢面线的朋友值得一尝。
< class="pgc-img">>鼎边锉,“鼎”即指所用容器,烧饭用的大铁锅。锉通“趖”,所谓“锉”,为闽南语词汇,原义为蠕动、游动,在此即指米浆沿鼎边翻滚的动作。鼎边锉是台湾基隆著名小吃,台湾十大美食之一,以台南与基隆庙口夜市等地所制最为著名。
鼎边锉据说源自明末清初期间,大顺皇帝闯王李自成落难民间,向百姓乞讨用以果腹的逃难点心,登基为帝后因怀念这道点心,不只为其命名,还订为御菜,并流传至今。
鼎边锉原本是福州小吃,算是福州人家的家常小吃。后因种种历史原因,逐步传入台湾,融入了台湾本地的饮食文化。鼎边锉里面有肉羹、虾仁羹、金针、香菇、木耳、鱿鱼、小鱼干、竹笋、高丽菜等,食材丰富,是标准的汤好料多。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称之"鼎边锉"。其制作是以在来米磨作米浆,鼎中置水,鼎边添火加热,以芋头沾油抹锅后,米浆沿鼎边翻滚,遇蒸气而凝固,蒸烤成形。成形的“趖”,风干后剪成块状。烹煮时,时常搭配虾仁羹、肉羹等煮成汤食。除上述料理方式外,“趖”亦可加以炒、煮,吃法多元,台湾必打卡美食之一。
< class="pgc-img">>粄条,又称粿条,闽南话叫’粿仔’,而广东话则称它为’河粉’,越南称’河粉’,华南地区的客家美食,也是台湾客家美食之一,在台湾等地有广泛的分布。
粄条的制作过程包括选米、浸米、磨浆、蒸炊、晾干、折叠等步骤,成品纯白、细嫩、坚韧,可以煮食、拌食或炒食,通常搭配甜面酱、辣酱、蒜汁、虾米、猪鸡肉丝等佐料一起食用。味道清香可口,??而且因其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深受大众老少的喜爱。
< class="pgc-img">>猫鼠面,台湾彰化三宝之一,属于切仔面的一种,据说已有80多年历史,成品以汤面著名。面里没有猫肉,也没有鼠肉,特别的名称来自创始者陈木荣,因其瘦小灵活,绰号老鼠,闽南语发音“猫鼠”,因此被称为猫鼠面。
位于彰化市陈陵路的猫鼠三宝面,里面除了油面以及用鲜蛤汤、葱蒜熬煮而成的汤之外,还有鸡卷、肉丸和虾丸,面里虽找不到猫肉跟老鼠肉,不过慕名而来的游客以及当地居民还是络绎不绝,经不住到店里来吃一碗汤头特别的猫鼠面。
< class="pgc-img">>赤牛面,台湾彰化二林镇的特色面食,与台南担仔面、猫鼠面齐名,并列台湾三大名面,被誉为没有牛肉的切仔面。
赤牛面的历史并非起源于牛肉面,而是源于其创始人廖全得,一个被亲切称为"赤牛仔伯"的人。廖全得在清末民初,曾师从多位办桌老厨师,以此来精进其烹饪技艺。然而,随着二战的爆发,台湾大型办桌活动逐渐减少,廖全得转向经营大众化的面店,并主推汤面。到了第二代传人廖长庆,通过遍尝各地精美小吃,并对赤牛面的汤底、调味和酱料进行了调整,对面条的选择也进行了改良,从而奠定了赤牛面如今的经典口味。
第三代传人廖学林,更是远赴日本考察日本餐饮的烹调技巧。在吸收了日本料理的精髓后,他对赤牛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良,从而使赤牛面发展到了现在的形式。在不断创新和改良中,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元素相融合,塑造了今天所熟知的赤牛面。这不仅仅是一道特色面食,更是一段丰富而不断演变的传奇历史。
< class="pgc-img">>面线糊,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一道风味小吃。此面的主要做法是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和调料、面线等制作而成。一般为早餐所食用,也可以当作点心和夜宵,也可以就着油条跟马蹄酥一起吃,味道鲜美,清甜爽滑,老少皆宜,具有明显的闽南地方风味。
台湾人对面也是情有独钟,不仅融合了百家之长,也有其独到见解。台湾十大名面大家觉得怎么样?你心目中的台湾十大名面又是哪些?台湾当地特色面还有很多,譬如金门面线、杨文忠蛋黄面、胡切仔面、高雄成家鸭肉面、台南炒泡面、台湾方便面等等,你还知道有哪些?在你打卡我国第一大岛时,别忘了还有台湾特色美食。点赞关注不迷路,这里还有更多不一样的美味!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