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14日上午,华润怡宝华东生产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深圳举行。宜兴市委书记封晓春、市政府副市长刘英、无锡交通产业集团副总裁张伟刚、宜兴市周铁镇党委书记陈忠强、华润怡宝CEO张伟通等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
据了解,2020年8月,无锡市人民政府与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作为华润集团旗下专业的饮料企业,华润怡宝此次签约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推进落实华润集团与无锡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战略合作精神,打造华润怡宝华东生产基地。
在签约仪式上,华润怡宝与无锡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宜兴市周铁镇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据了解,华润怡宝华东生产基地项目预计总投资额逾10亿元,基地将落户于宜兴市周铁镇,占地400亩,生产华润怡宝旗下品牌的饮用水及其他各类饮料。
作为中国领先的饮料生产企业之一,华润怡宝饮料(中国)有限公司,年销售在2015年已超过百亿元,产品覆盖了包装水(含纯净水、矿泉水)、近水饮料、运动饮料、奶茶、咖啡、果汁、茶饮料和乳酸菌饮料八大品类,拥有覆盖全国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华润怡宝在坚持渠道深耕和体育营销的同时,秉持产品多元化战略并不断取得亮眼的业绩。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水品类收入在年规模百亿的基础上同比增长近30%,饮料达到近一倍的增长。
此次合作,不仅是华润怡宝向“十四五”大迈进的重要一步,还将充分发挥三方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密切合作,携手共进,在融入“大循环”中实现“大发展”、在促进“双循环”中实现“双进步”。
【作者】 赵兵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月21日是“国际茶日”
茶源自中国 盛行于世界
第一次被发现和利用
始于先秦时期
茶在经历了千年的积淀与发展
逐渐形成了
其独有的韵味与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那么不同时代的古人是怎么烹茶品茶
他们在器具上又有什么讲究
本期《如果文物会说话》
带您看看古人如何烹茶品茗
< class="pgc-img">>(五代)白瓷茶具及陆羽像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茶具伴随着茶叶的发现与利用而出现
这套白瓷茶具
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蝮
研碾茶末的茶臼
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
与之同出土的还有一-件白瓷人像
上身穿交领衣
下身着裳
交腿趺坐仪态端庄
据孙机先生考证
因它和多种茶具伴出
故应该是茶神陆羽像
所展书卷是《茶经》
据文献记载
由于陆羽所著《茶经》影响深远
自唐代后期起
人们有了把陆羽当作茶神供祭的风俗
< class="pgc-img">>(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茶罗子系钣金成型
纹饰鎏金
仿木制箱匣结构
由盖、罗、罗架、屉、器座组成
顶盖面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
头顶及身侧衬以流云
盖刹四侧各饰一和合云
两侧还饰如意云头
整件茶罗呈匣状
中间夹有罗网
其用途是将碾好的茶叶进行过筛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罗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对茶末的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 class="pgc-img">>(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茶笼由笼盖、笼体、提梁组成
通体镂孔均为毬路纹
表面装饰着飞鸿图案
共24只
相对翱翔
唐代制茶工序繁琐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
晴日采茶
经过“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几道工序
才制成团茶或饼茶
为了保持团饼的色味
茶的贮藏就特别受重视
团饼需要干燥而色香不减
所以要将团饼装入吸热方便而又易于散发水汽的焙篓之中
烘去茶中水陆风湿之气
鎏金镂空鸿雁毬路纹银笼子就是这种焙笼
< class="pgc-img">>(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碢轴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这两款文物系碾茶器
由碾槽和碾轮组成
在“物帐碑”中称之为“茶槽子”“碾子”
在饮茶之前
将茶饼放入槽子内
用碢轴碾碎
方可煮茶饮用
碾子为长方形
由碾槽、辖板、槽座组成
碾槽呈半月形尖底
口沿插长方形辖板
中间有一个宝珠形状的捉手
两侧分别装饰一只鸿雁纹
碢轴为实体
轴边有平行沟槽
便于在碾子中粉碎茶饼
< class="pgc-img">>(唐)银茶则 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隋唐时期
人们除享茶味本身之外
也逐渐有了专门针对茶饮的器具系统。
银茶则匙面呈椭圆形
柄有一定弧度
曲线优美
以银为原料制成
陆羽《茶经》中对茶则的解释为
“量也,准也,度也”
不仅舀取茶末
还能起到量器的作用
< class="pgc-img">>(宋)吉州窑黑釉鹧鸪斑瓷茶盏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宋吉州窑黑釉鹧鸪斑瓷茶盏口径11.1厘米
足径3.6厘米
高5.5厘米
饮茶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茶器的变化
唐代的煎茶
所选茶具皆为类玉类冰的青瓷、白瓷
而宋代点茶泛起的白色茶汤在黑釉盏里能更好呈现
尤其斗茶、分茶的流行
使得“辨茶色”更是以黑色茶具为最佳
《茶录》中提到
“茶色白,宜黑盏”
< class="pgc-img">>(明)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 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明人饮茶
重视茶味
讲究茶趣
茶具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上达到统一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紫砂质胎粗
壶身上有黏釉痕迹
圆形盖宝珠纽
盖内作“十”字形状
防止滑落
壶直口弧肩球腹平底细流
拱形提梁
流与腹衔接处以四叶柿蒂泥片粘接
提梁壶造型端庄做工规整
是迄今为止第一件完整的
带有装饰性手法的早期紫砂壶
< class="pgc-img">>(清)银奶茶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银奶茶壶
壶为圆腹
龙身柄
兽吞流
有盖
通体为银质胎体上饰鏊刻花纹
盖和纽为杂宝纹和莲瓣纹
该壶为银白色 庄重、大气
是乾隆帝举办“千叟宴”时沏酥油茶的用具
酥油茶是蒙、藏人生活必需品
是一种味道独特的饮品
藏民奶茶的饮用量非常大
因此盛装奶茶的器物非常多
这些器物的风格特点完全迥异于汉族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 class="pgc-img">>(清)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花口外撇
弧腹折腰圈足
碗盖亦作花口
盖顶圆形着手可倒置
盖面及碗外壁皆绘金地粉彩麻姑祝寿故事纹四组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又称“三才碗”
起初盛行于清代北京地区
因盖碗造型独特制作精巧
喝茶时易于
“察色、嗅香、品味、观形”
后来逐渐流行到全国各地
策划:车玉明 李志晖
监制:徐寿权 万方
统筹:吴新生
执行策划:袁晗 戚轩瑜
文案:别培辉 文静 王正一
海报:陈婕
新华网新闻中心
新华网江苏公司
联合出品
灿煌正在制作紫砂壶。 钟升 摄
林灿煌正在制作紫砂壶。 钟升 摄
中新网南京10月22日电 题:扎根大陆的“陶器”台青:喜欢“泥”,没道理
中新网记者 钟升
在有着“陶都”之称的无锡宜兴市,行走于街道上,拍打紫砂泥料的声音不绝于耳,空气中散发着几分陶土的香气。如今,在这片古色古香的土地,一群台湾青年正通过与大陆的泥土打交道,追寻着自己的人生梦想。
林灿煌来自台湾新竹,据他介绍,父亲一直热衷于收藏紫砂壶,两岸的交流放开后就长住宜兴,把宜兴的紫砂壶销售到台湾。在父亲的鼓励之下,2008年,林灿煌也来到宜兴,拜在当地的制陶大师门下,成了宜兴第一批学习制陶的台湾弟子。
林灿煌正在制作紫砂壶。 钟升 摄
每天“面朝陶土背朝天”的生活虽然枯燥但并不苦闷,林灿煌说:“同门的师兄妹待我就像亲兄妹一样,我遇到困难,大家都会倾囊相助;出去玩也会带着我一起。”林灿煌还收获了自己的另一半——一位爱喝台湾奶茶的宜兴姑娘,夫妻俩一人做壶一人卖壶,相得益彰。自2015年起,林灿煌开始通过直播帮助大陆青年制陶师把紫砂壶卖到台湾。“目前平台上已经有了2万多名‘铁粉’。”
大陆发布“惠台31条”后,宜兴当地对台胞开放了工艺美术师的职称考试。林灿煌第一时间前去报考,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的考试,成为当地首位考取这一职称的台湾人。
来自台北的戴哲康自小跟着父亲喝茶、玩壶,17岁就买了自己的第一把紫砂壶。“在台湾,一说起紫砂壶就会想到宜兴,所以我是从小听着宜兴的名字长大。”
2010年,戴哲康的父亲到宜兴开店,前来协助父亲的戴哲康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不承想,由于身体欠佳,父亲安置好店铺后很快回了台湾,留下戴哲康和弟弟在大陆守店。
初到大陆,戴哲康好奇地四处品鉴紫砂壶。时间一长,远离家乡还是令他感到寂寞。好在戴哲康和周边店铺的大陆店主渐渐混熟了,彼此成了好朋友。
扎根宜兴,与大陆泥土打交道的台青们。 钟升 摄
大陆的朋友越来越多,戴哲康也因此结识了很多当地的青年制陶师。制陶师们终日专心做工,不问销路、行情,知道戴哲康在开店后,大陆朋友们主动提出请戴哲康代为销售。“原本只是说尝试卖一下看看,不知不觉中,店里已经有3个柜子是专门摆放朋友的作品。”
戴哲康说:“在大陆,当地民众能享受的,台胞也能一视同仁地享受到。不久前,无锡当地还组织台胞集体接种新冠疫苗,我也很顺利地接种了。在这里生活真的很安心。”
2014年,宜兴陶瓷博物馆挂牌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博物馆承办了一系列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每逢假期,也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少年来到博物馆体验传统的制陶技艺,用双手将大陆的泥土塑造成内心憧憬的造型。(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