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时,一提起在火车上就餐的话题,盒饭、啤酒、烧鸡、花生米等词语就会瞬间从脑海中跳出来。一个手推车,从车厢这头推到那头,工作人员的嘴里还不停的吆喝着:“盒饭,盒饭,大米盒饭了”这个画面想必大多数人还有印象。
但是,自从我国步入高铁时代以来,国家经济也日益繁荣,而铁路现有的餐饮服务水准已经很难满足旅客,尤其是乘坐高铁的旅客对餐饮服务的需求。因此,近几年来在网上不断能看到有旅客对高铁盒饭的价格、质量等问题时有微词。
而随着今年5.15铁路大调图以来,铁路总公司将首次推出“中国铁路餐饮”品牌,让列车上的餐食呈现出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准。同时,未来中国铁路餐饮系列产品将由铁路企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消费需求,在原有快餐盒饭基础上增加一些地域餐食,如包子、饺子、面条,甚至新疆拉条、兰州拉面等多种富有地域特色的餐食,也将会送上列车餐桌,而铁路餐饮品种也将由原来的300多种增加到400多种,而价格也会从低到高有所差异,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让旅客在乘坐火车出行的同时,再来一次舌尖上的美味旅行。
运即将迎来客流量最集中的时段,铁路餐饮价格偏高的问题再成消费者关注的热点。有不少读者向媒体反映,称列车上餐饮价格较高,无论是提前下单还是上车再买,都很难买到低价食品。
铁路餐饮问题曾经多次引发舆论关注。针对15元套餐引起的争议,原铁道部2011年曾要求旅客列车不得断供2元以下矿泉水、15元以下盒饭等供应。2015年实行的《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也有类似规定,但2017年起不再执行这一规定,究竟是何原因公众不得而知。
目前15元套餐在列车上虽未消失,但不少旅客反映买不到。铁路部门此前承诺将供应10元以下的包子等低价餐饮,旅客同样很难买到。原因不难猜测,低价餐饮利润少,而40元以上套餐利润高;不卖或少卖低价餐饮,就能多卖高价餐饮,铁路企业会获得更多利润。
尤其是高铁及动车组列车,票价等方面已经日益市场化,餐饮服务市场化也很正常。可能在铁路企业看来,高铁上供应什么价位、什么品种的餐饮由市场主体说了算。再加上现在绝大部分高铁线路都是负债经营,为缓解经营压力,铁路企业必然喜欢销售利润率高的餐饮。
在笔者看来,铁路企业这么做未必明智。一方面,会影响到铁路餐饮销量。由于低价餐饮供应少或者不供应,高铁就给广大旅客留下餐饮昂贵的印象,所以不少旅客就会自带零食饮料等乘坐高铁,铁路餐饮销量自然会受影响,最终影响餐饮零售对铁路企业利润贡献。
另一方面,或影响高铁上座率。由于高铁与其他交通工具尤其是民航存在竞争,当高铁以销售高价餐饮为主,势必增加了旅客乘坐高铁出行的成本,不排除部分旅客因此选择民航等交通工具。即高铁餐饮价格会成为部分旅客选择交通工具的参考因素,最终影响高铁利润。
应当认识到,虽然居民人均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但由于普通列车越来越少,大量中低收入人群只能乘坐高铁。所以,高铁餐饮服务不能忽视低收入旅客需求,应该是“按需供给”。
所谓“按需供给”,是指不能只供应高价餐饮或者低价餐饮,而应该根据旅客需求来供给,这既符合市场原则,也能让铁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不仅能销售更多餐饮,即便低价餐饮也能以量赚钱,而且更有利于塑造高铁形象,提升高铁上座率。
“按需供给”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铁路企业应该按照旅客需求提供口味适合、质价相符的餐饮。一些高铁上餐饮不但价格高,而且不少人感觉“难吃”,被质疑是“价高质次”。对此,铁路企业要引起重视,主管部门也要加强规范,以维护铁路形象、保障旅客权益。
2018年交通部印发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铁路运输企业的餐饮经营行为应当规范,其中提到“质价相符”。但该制度至今未见正式出台。在铁路餐饮存在争议、铁路企业缺乏自觉改变的情况下,主管部门用制度来规范不失为好办法。
当然也要看到积极变化。比如2017年,铁路推出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为旅客提供更多品种、口味的餐食服务,是种进步。再如,中国铁路总公司改制成立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地方铁路局公司化改革,都为铁路餐饮服务贴近旅客创造了条件。
源:粉丝投稿
4月1日,铁路官微发了一条消息,表示铁路文创主题餐厅来了!主要卖茶饮和轻食,产品有奶茶、沙拉、三明治,还有咖啡等等。
很多人一听说铁路要搞餐饮,首先就是一脸困惑。为什么?这个坐过火车的人应该很有体会。很多人喜欢在火车上吃方便面,觉得挺香,并不是因为方便面有多好吃,而是铁路餐是真的难吃,一对比,发现方便面竟然成了人间美味!所以,但凡铁路如果真的能把餐饮搞好,方便面也不会霸占火车这么多年。
正因为铁路餐不好吃,所以很多人一听说铁路要搞餐饮,就觉得这事不靠谱。
困惑归困惑,但铁路方面还是很有信心滴。据悉,未来将会布局上海、深圳等市场,将火车站、公园等作为布局的重点。相关人表示,未来火车上也会引入轻食和茶饮产品,一方面是对火车餐饮进行补充,另一方面是希望提升消费者体验。
接下来分析一下,铁路搞餐饮这事行不行。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茶饮。这个事情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因为现在茶饮,几乎在每个价格区间带,都已经出现有竞争力的品牌。所以,新品牌想要突围,一定是以产品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凡是想以IP的名义去做茶饮的,绝对死路一条!这点,不接受反驳。
我们再看轻食。轻食这个市场很奇怪,这几年,在消费大火的时候,轻食基本不怎么受待见。也就在前几天,才有一个品牌宣布获得融资。更多的时候,行业里是负面,比如去年新元素倒闭,Wagas(沃歌斯)寻求出售。这个行业不被待见的原因也很简单,第一,消费场景受限;第二,市场空间有限;第三,季节性限制,比如在冬天,销量下滑就很严重;第四,吃不过瘾,很多人觉得是收智商税。正因为这样,所以轻食市场这几年不怎么受待见。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不能做,而是有很多特殊的要求:比如选址,目标客群的选择就很重要。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最后怎么死的可能都不明白。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铁路选择的这两个方向,都属于轻餐饮,虽然看上去简单,但如果想做好,难度很大。
以上是从纯餐饮的角度去分析。当然,如果从文旅的角度来看,就是另外一个话题。如果铁路能结合文旅属性去落地,对于传播铁路文化还是有帮助的,还是能吸引到一些群体来打卡的。对于一个文旅项目,一个文创项目,奶茶好不好喝,轻食好不好吃,产品是不是有竞争力,已经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有噱头、有话题,有文化属性在里面。很多消费者为了体验这种文化,这种稀缺性,还是愿意去打卡拍个照的。
当然,如果落脚点放在文旅,就要保证一个稀缺性。在选址、扩张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要克制。不然,就会陷入跟餐饮的正面竞争中,而在这种竞争中,铁路餐饮是不是还有信心,是不是有优势,就要打一个问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