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口号是一个餐饮店战略定位的核心所在,是一招制敌的杀手锏。
一句好的价值口号不仅能传达价值、增加记忆点,更重要的是能“说动顾客”,提高进店的转化率,降低门店营销传播的成本。
餐饮品牌一套成功的价值口号背后,都暗藏着这3大心机。
(一)符合顾客认知,价值可感知
所谓符合认知就是说,餐饮店提炼的战略口号要能够符合消费者的心智认知,如果与消费者的认知相违逆,那么口号的所有主张就不能成立。
比如说,“小火慢熬三小时”是符合大众认知的,消费者心智中存在着“小火”“慢熬三小时”的代表着“好”的意思,认为牛油火锅的锅底会更香,进而形成强势的购买理由,提高顾客进店消费的决策效率。
而“价值可感知”就是说餐饮店提供的产品能够解决消费者的某一个需求,并且能够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的解决这个需求,让顾客一看就能形成强烈的认知,认同我们确实比同品类的竞争对手更有优势。
举几个餐饮店几个高感知价值的口号:
不卖隔夜肉串,当天串当天卖!(串串香)
小火慢熬三小时,牛油火锅就是香!(牛油火锅)
不加一滴水,原汁生滚才是真的鲜!(海鲜)
十八种原产香料调制,咖喱当天现熬味更佳!(泰国餐厅)
打造品牌,就是扫描消费者心智中的价值区域,找到符合产品品类的高感知价值点,占据为品牌的特性,然后压倒性地投入资源宣传,进而形成品牌势能。
(二)便于记忆传播,读起来朗朗上口
“好听好记”的价值口号可以大大降低传播成本。
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有一个“七次原理”,即如果你能连续七次看到同一品牌广告,就会形成记忆。而响亮的价值口号,会让人眼前一亮,降低顾客记忆的曝光成本。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小技巧:
1.结合大众熟知的“顺口溜”
把战略口号嫁接到“俚语”中,自然更容易口口相传,降低营销的传播成本,如全聚德烤鸭的价值口号: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
2.品类借势与对标
分析行业中已经形成强大势能品牌的价值主张,找到差异化的卖点,精准出击,如巴奴毛肚火锅的价值口号:“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
3.善用文字押韵
押韵能让语句更便于传播。押韵的语句,因为每句话最后一个字使用了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在阅读记忆时,只要记得其中一个字,另外一个字就能轻而易举地想起来。比如:
烤鱼不用挑(tiao),就选半天妖(yao)
广东牛杂煲(bao), 就吃牛小灶(zao)
(三)给予承诺,不好验证
给予适当承诺是为了减少顾客进店的疑虑,而“不好验证”是为了避免给品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新广告法出台后,很多职业打假人就利用餐饮店的疏忽,敲诈勒索,让平静的餐饮门店陷入到无休止的麻烦之中。
比如“一头牛仅供六客”,怎么证明呢?顾客不可能去后厨眼盯着厨师把从一整个牛中提炼出6份牛肉,也就是说这句广告语传递的价值点,顾客不好验证。
再比如“毛肚不脆,老板包退”,怎么定义“不脆”呢?不脆的标准是什么?
还是那句话,餐饮营销的本质是“卖感觉”,只要让顾客能感知到你所传递的价值,并且愿意相信你家确实比其他家要好,从而愿意进店消费,那么你的价值营销就做到位了。
厅店面设计是一个餐厅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吸引顾客并传递餐厅品牌形象。好的餐厅店面设计能够引导顾客进入餐厅,并提供舒适的用餐环境,为顾客带来愉悦的用餐体验。那么,餐厅店面设计包括哪些呢?接下来从多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餐厅的整体布局
餐厅的整体布局是餐厅店面设计的基础。它包括餐厅的内部空间布局、座位设置、开放式厨房的位置等。餐厅的整体布局应该考虑到顾客的用餐需求和体验,以及餐厅的经营模式。例如,自助餐厅需要设置足够的自助餐台和餐桌,而高档餐厅需要设置私密的包厢和豪华的装修。
< class="pgc-img">>二、餐厅的装饰设计
餐厅的装饰设计是餐厅店面设计的重要部分。它包括餐厅的色彩搭配、材料选择、灯光设计、墙面和地面的装饰等。餐厅的装饰设计应该符合餐厅的主题和定位,能够营造出与食物相匹配的氛围。例如,意大利餐厅应该选择明亮、温馨的颜色和具有地中海风情的装饰,而日本料理餐厅应该选择简洁、清新的风格和自然材料。
三、餐厅的品牌形象设计
餐厅的品牌形象设计是餐厅店面设计的重点之一。它包括餐厅的品牌标志、标语、店名、宣传海报等。餐厅的品牌形象设计应该体现出餐厅的特点和文化,能够吸引目标客群并传递餐厅的价值观。例如,一家以健康为主题的快餐店,应该在品牌形象中强调食物的健康和营养价值,以及快速、便捷的用餐体验。
< class="pgc-img">>四、餐厅的服务设计
餐厅的服务设计是餐厅店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餐厅的服务流程、服务员的着装和服务态度、用餐环境的卫生和舒适度等。餐厅的服务设计应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体验。例如,餐厅的服务员应该热情周到,能够为顾客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服务,而餐厅的用餐环境应该保持干净整洁,提供舒适的用餐体验。
综上所述,餐厅店面设计包括整体布局、装饰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和服务设计等多个方面。好的餐厅店面设计能够吸引顾客、传递餐厅品牌形象、提供舒适的用餐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体验。因此,餐厅经营者应该注重餐厅店面设计的每个方面,并根据餐厅的特点和经营模式进行差异化的设计。
个标题来自于一个好友的分享,也是他进入餐饮创业几年后,通过实际的餐饮连锁经营,慢慢得到的感悟。这是一句初听很别扭,但值得好好思考的话。在餐饮行业中,过去常说的“买的没有卖的精”,似乎已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
< class="pgc-img">>为什么说顾客越来越精明?
首先,消费者的衡量标准发生了变化。
举个例子,上一代消费者(如60后、70后)在选择餐厅的时候,主要运用的是三个指标:即价格、份量与味道。
菜量给的大、菜能下饭、几个人一顿饭吃下来也就一两百块钱,这样的餐厅,在他们心目中就是有性价比好餐厅。至于其它诸如环境、服务、食安等因素,大都不在考量范围之内。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在餐饮消费方面,价格低就等同于性价比高这个观念很普遍。
< class="pgc-img">>现在的主流消费者(如80后、90后),在就餐时的选择标准呢?在价、量、味之外,会综合考量环境/食材/服务/创意/颜值/外部评价/交通等因素,纵向对比品类,横向对比品牌。消费者对好餐厅与好品牌的评判标准越来越立体,门槛也越来越高,在海量的供应端中,寻找着自己心仪的餐厅。
其次,TA们的专业程度发生了变化。
不可否认,新一代的主流餐饮消费者不仅爱吃,也更加懂吃、会吃。
< class="pgc-img">>他们之中有一部分,是可称之为“专家级”的食客,对产品以及品牌的理解,独到而专业。新媒体的发展,不仅让这部分人可以把兴趣变为职业、形成群体,还可以在各种渠道普及跟餐饮有关的知识。很多餐饮人也经常能在点评上看到一些对自己餐厅专业、精辟的评论。
而更多的消费者,是随着见闻与阅历的丰富,鉴别能力与日俱增。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一些受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大家虽然说不出它好在哪里,但能体会到一种真实的价值。
最后,TA们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
更多的都市消费者,已经从仅对价格高度关注,逐渐转变为,对安全与健康的高度关注。关注点在哪里,价值点就在哪里,价值点在哪里,溢价点也就在哪里。
< class="pgc-img">>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现在及将来,作为消费者更愿意为什么而支付,会让他们觉得值得?在TA们关注点转移的背后,是TA们支付能力的不断提升,比如愿意追求品质并为之买单,也更加认同一分钱一分货的价格价值对等
为什么说餐厅越来越诚实?
“因为品牌越诚实,提供性价比高、甚至是超值的体验,才能去满足那些精明的顾客。而顾客的精明,也倒逼了我们要更实在,要真材实料,坚持用好食材并不断升级”,这是鹿鹿朋友的原话。
< class="pgc-img">>怎么去理解呢?一句话来讲,就是对于餐饮行业,老实人能挣钱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第一,买卖关系改变。
以前我们总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再加上过去供少需多的大环境,让很多精明的商家,通过投机取巧赚得了利益;而现在的环境不仅供大于求,且供应端的质量已经有实质上的提升,投机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了。
< class="pgc-img">>换句话说,以次充好的“诚信成本”太高,如果还侥幸糊弄,基本上被消费一次,就会被一票否决没有了复购。举个例子,有次鹿鹿去吃一个人均150的日式和牛火锅放题,询问店长用什么级别的牛肉,店长张口就说是M9级的和牛。随着消费阅历的增加,可以判断,无论从外形、口感还是价格,都并非是该级别的牛肉,诚信感缺失之下,马上会对该商家的牛肉品质和货源产生怀疑。
第二,内容比营销重要。
一些餐饮品牌过于迷信营销的力量,把创意与渠道看得比内容创造更重要。在小编看来,没有内容支撑的营销行动,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等的“拉新行为”,并试图通过这种信息差盈利。一旦传播的内容,与提供的内容出现大幅偏差,不但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名不副实的印象,甚至会让消费者产生被欺骗感。
< class="pgc-img">>随着营销的深入,品牌与消费者的信息交互越来越充分,名副其实的品牌,信任感逐步建立;名不副实的品牌,则会被消费者所放弃。比如那些找人排队,或者是刻意营造人气效应的餐厅,其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相较之下,那些用心把内容做好,并懂得有效传播的品牌,更容易获得口碑传播的机会。
换一个角度来看,变得精明的消费者,其实对商家是非常有益的。
怎么理解呢?如果把以前的消费者定义为“价格精明型”的消费者,TA们跟高品质商家谈价格,跟低价格商家聊品质,总是无法同频。
但当消费者成为“价值精明型”之后,商家更容易在综合价值上与TA们达成共识,并通过打造“价值比”来获得他们的认可,并得到合理的支付价格。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走到今天,我们不能再单一看行业本身,要看到时代、供需关系的改变、消费者需求的改变、性价比概念的改变……太多的改变,需要我们去观察、思考,同时要不断反思,才能实现自我优化,活的更好、活的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