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疫情还在不断的“发酵”,很多像餐饮的实体店都是闭门谢客。但是,我家社区商业街的“阿华便利店”,春节期间始终都在营业。
有人说:这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便利店一般都是稀疏的顾客,在疫情居家的日子里,满足日常生活急需用品还是挺便利的,不是吗?
1
来到阿华便利店,我跟她聊天后才知道,这段时间,她基本都是每天一个人守着店铺!
< class="pgc-img">>其实,这个便利店已经开了2年多,往常也没那么好奇,只是如今疫情期间,她还坚守开店,我就跟阿华聊了起来:老板!最近生意一定听不错的吧!
没想到阿华却说:别叫我老板,咱赚的是小钱,不比你们上班好的!她表示,最近生意有时候多,但一天闲时的时间还挺多的,虽说不怎么辛苦,没生意做就只能玩手机,也是挺无聊的。
说实话,开个便利店,月入万元,估计是很多人的小型创业首选!
我就回了阿华:你月入上万应该是挺轻松的吧?没想到她后面给我算的账,总算让我对便利店再一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阿华也坦然地说:这是我的第一次创业,目前来看,我的运气还是比较好的,跟我一同开便利店的老乡,选址不对,没到3个月就关门了。
阿华说自己的便利店在这个小区的生意算是不差的,这点我也能感觉到的确如此。她表示这春节期间,虽然起起伏伏,但是平均日流水也都是在2000元以上,也就是说一个月的营业额流水能够达到6万元以上。
2
当听到这样的月营业额,我还是感觉挺兴奋的,我就跟阿华说,按照这种营业额,你一个月赚上万元是肯定的吧,这个难道不是比打工还强吗?
但是阿华说如果好好给你算一笔账,你就知道现实并不是如此的,而且她说,按照这样的营业额跟上万的收入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阿华说:开便利店,你千万别认为营业额能做到6万元,赚钱就多,其实便利店的毛利并不高,这是很真实的。
她表示:一般便利店卖一些饮料和副食品、日用品和粮油等比较多,这部分能够创造大概80%的利润。可是,这些商品的毛利大概就是如下:
< class="pgc-img">>- 粮油干货:20%-35%
- 生鲜:35%-50%
- 家庭日化:15%-30%,品牌越大毛利率越低
- 饮料:25%-35%
- 香烟:7%-10%
- 酒类:25%-50%(啤酒、白酒、红酒的毛利率各不相同)
- 日用杂品:40%-70%,越不起眼的小东西毛利率越高
- 零食糖果:25%-35%
最后,阿华总结道:有高有低很正常,把这些进行综合平均,我的店铺的毛利水平也就是在20%左右。
也就是说,阿华便利店的每月毛利收入大概就是1.2-1.5万元之间。我们要知道的是,这可是属于毛利,还没有扣掉房租、水电费以及日常的损耗等。
< class="pgc-img">>阿华就再次给了个信息补充:目前她的这个店一个月的房租是6000元,地方还算可以,房租也不算很贵的,再扣除一些水电费和损耗,算上自己的人工成本,也就是说,阿华每个月的纯利润大概在5000-8000元之间。
在她的眼里,这不是说比打工强,其实就是跟打工一样,而且是有投资的打工。
3
从理论上看,阿华的便利店日营业额达到2000元以上,这个生意算是不差的,但是真正的纯利并不多,如果想要实现月入上万的收益,一方面就是营业额需要提升到3000元以上,另一方面就是属于一些经营手段的改造了。
最后,结合我的看法,针对阿华便利店的经营,如何再利润上提升,也从三个方面给了她建议,供想看便利店的人一起参考下。
< class="pgc-img">>A、多做快速消耗品
增加便利店的利润,进货花心思在所难免。我的建议是:在选择商品时,可以多做一些快速消耗品,因为这类产品的周转率相对较高,也比较有机会去获得高销量。有人说高成本低收益的商品不划算,但是如果销量上去了,利润可以积少成多,自然也是很可观的。
B、控制开店成本支出
有些人可能只关注商品采购的成本,却忽视了房租、水电和人工等方面的成本。这些成本开支太大,对便利店的利润来说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建议控制开店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此实现收获更多利润的目的。
< class="pgc-img">>C、做好库存商品盘点
库存盘点不容小视,这不仅关系到商品的补货,更与便利店经营策略的制定息息相关。因为通过对库存的盘点,可以判断哪些商品更好卖,在下次进货时,就可以对这类商品多关注一些,最终帮助便利店提升收益。
4
< class="pgc-img">>最后的话:我们千万别看便利店生意看似挺不多的,但是他们赚钱不算太多的。从阿华便利店的情况来看,她的收入也只能是养家糊口,更别说,她基本放弃春节的休息,而且还冒着疫情的风险在接待一波又一波的顾客,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
如此算来,一个月有5000-8000元,也许会比打工强一些,相对自由点,只不过这还需要一个人守那么十多个小时了,都是很不容易的。
- 如果你想开便利店,通过阿华便利店算了这笔账,你还想开吗?欢迎留言讨论。
醉井观商,以小见大,善于思考,乐于分享,更多的商业点评、行业趋势分析等,欢迎关注,一起探讨沟通,共赢共生,谢谢!
<>家餐饮店能否赢利,模式至关重要。模式不对,无论你东西多好吃,资源多丰富,都很难赢利。上周,跟大家分享了《洪波高端访谈》中那些从“品类差异化”入手,找准打法的餐企品牌的特点。今天,我们来看看那些玩转“模式差异化”,赚得盆满钵满的餐饮老板们都是怎么做的。
< class="pgc-img">>怎么让门店7×24小时有生意?
试问谁不想门店全天运转?无论何时,“高频消费”都是餐饮老板们最大的需求,因为房租要交全天,服务员、大厨的工资要给全天,但顾客上门却不是全天。
一般门店过了用餐高峰期后,生意都很清淡,尤其是做正餐的餐厅,除去午晚两市,其他时段所有设备、人员、空间全部处于闲置状态,特别是一些提供精品正餐服务的大型餐饮品牌,店大养的人多,固定成本大大超出行业平均水准。员工百无聊赖的时候,就是老板口袋里的钱花花流水的时刻。
< class="pgc-img">>如何打造“高频消费”?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创二代的店里,从早9点—晚10点,从3岁—80岁,30多家店,食客缤纷,人流不断,而他做的,恰恰是很多餐饮人都不看好的茶楼生意。
俗话说“食在广州”。广州的茶楼多,“一盅两件”是广府文化的精髓,但消费者多是悠闲自在的阿公阿婆,一两样点心一坐一整天,除了休息日,你很少看到年轻人来消费。翻台少、利润低、消费主力军老龄化严重,赚不到钱,很多茶楼都倒闭了。
为了使整个茶楼快速运转起来,最大限度地拓展时间和人群,点都德打破了传统茶楼的营销模式,采用了“分时段营销法”。举个例子,你吃到11点还不买单?那要算午市正价了。担心晚市生意不好?稍微打点儿折,吸引白天没空来喝茶的年轻人。
< class="pgc-img">>这种人群全覆盖的经营理念,让点都德的全日茶点模式真正运转了起来。如今,点都德的跨人群消费已是常态化,食客各得其乐,早茶时段主要是老年人消费,而晚市、夜市则是年轻人的主战场,周末全家齐上阵,不管什么时候来都得等上一轮排队。(点都德:3—80岁都在吃,从早卖到晚,不设限的茶楼真是“点都德”)
东西好吃,为什么生意却没别人好?
开餐厅都希望能赚钱,然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卖同样的品类,一家店天天排队,另外一家却冷冷清清?有餐饮老板苦恼地说,我的东西比他好吃,为什么生意却没他好?
这样的老思维真要改改了,做餐饮,产品好是基础,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是关键,有时候不一定是靠营销,而是基于真实的消费场景和消费者心理洞察,于细微处做出改变和调整。
举个例子,过去一年里,酸菜鱼的风头一时无两,甚至“街霸”沙县小吃都卖起了酸菜鱼,可谓是街头巷尾最靓的仔了。
< class="pgc-img">>店一多,厮杀也愈加激烈,从来没有哪种品类能百分百复制成功。于是,风头正劲的,接二连三地开新店;生意冷清的,默默地黯然退场。通过走访,红餐(ID:hongcan18)发现一家定位“轻餐饮模式”的酸菜鱼馆在北京脱颖而出。这家店面积不大,平均120~150㎡之间,客单价40~50元之间,单店月流水超过50万元,回本周期只需要半年。这家叫渝是乎的酸菜鱼店两年开出了45家直营店,老板胃口很大,说未来还要开出上千家店。
“轻餐饮模式”怎么搞?来看看这家店的做法。
>>>>一人食or多人聚餐都OK
首先从产品结构上下功夫,酸菜鱼可以按份卖、也能按斤卖,消费区间30~60元,一人食和多人聚餐的消费场景均可满足。品牌定位明确:正餐快餐化,快餐正餐化,打造介于正餐和快餐之间的轻餐饮模式。
>>>>从食材到烹制均高度标准化
菜单简单,只有三款招牌小鱼、六款凉菜和四款自制饮品,建造了中央厨房,从食材的分量到烹制程序均高度标准化,鱼肉、酸菜、汤底都精确到克;此外还专门配备了自动加汤机,按一下就会出来设定好的量。这样高度标准化的设定使得他们的堂食操作上手快,出餐速度也极快。
< class="pgc-img">>>>>>快归快,环境和体验不打折
从选址和装修环境上来看,营造出了正餐门店的感觉,菜品由服务员送上桌,但在用餐流程、设施功能上,又采取了扫码点餐、自取餐具、线上结账等快餐的形式,整个用餐流程简洁、明朗。
从产品结构到产品线,再到顾客体验,渝是乎的“轻”模式为它奠定了以年轻人为主导的客群,也极大地降低了门店的运营成本,值得借鉴。(2年开出45家直营店!他要靠一份酸菜鱼做千店连锁)
新零售卖给谁?怎么卖?
曾经,还是全新概念的“餐饮+零售+互联网”模式一出,餐饮业叫骂的和叫好的响成一片。骂的人认为这是作秀、吹牛逼,捧的人则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有人想试试这所谓的“新零售”模式。
“按以前的逻辑,食材应该放在仓库、冻库里,消费者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把食材放在大厅,让消费者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到我们为食材和品质做出的努力,会发生什么呢?”创始人罗勇军问员工,当时有员工开玩笑说,放出来了消费者要买怎么办?要买咱们就卖啊!
< class="pgc-img">>“现场烹食+食材零售、线下体验+线上购买”,汤上工夫新零售的逻辑就这么出来了。
>>>>新零售,卖给谁?
罗勇军将汤上工夫变成了一个原生态的食材体验场景,直接定位到年轻消费一族。
>>>>新零售,怎么卖?
设置明档厨房和食材零售区,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来给消费者传递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让消费者的参与感更强;颠覆原有的门店视觉体系,在空间布局、餐桌、餐具等方面费尽心思,营造简约舒适的用餐氛围。
爱喝汤的都知道,要做好汤,食材要够好,有了好食材,无需复杂的烹饪技巧就能做出好汤。作为一线的餐饮人,哪里的食材最好自然都知道,那为什么不能利用品类的优势和品牌的势能,多增加一条产品线增加营收呢?
< class="pgc-img">>汤上工夫新零售旗舰店开业后,每日营业额较升级前平均增长了30%~40%,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线上+线下的食材销售订单就突破了1000单。无论是门店业绩,还是消费者反馈,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落地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困难,比如效率和体验难以平衡、“精致简餐”的市场接受度较低等。
对此,罗勇军很有信心:“为什么不能大胆一点儿,跟随自己的想法,走自己认为对的路?”的确,消费升级,消费者会越来越注重品质,这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无论是新零售旗舰店,还是传统门店,餐饮人的初心都是让消费者享受到最好的品质和最佳的体验。自身做到位了,还怕生意不来吗?(汤上工夫罗勇军:敢于吃螃蟹,只因不服输!)
小而美VS大而强
是要“小而美”还是“大而强”,一直是餐饮人尤其是初创者头疼的事,特别是经济低迷时期,餐饮人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节约成本渡过“寒冬”,但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店越开越大,生意越做越红火。
1. 就要“大而强”
广州有家很火的蛇餐馆,叫榕记,专拿1000㎡以上的店,且都不在商圈。老板说小品类跟大众餐饮不同,喜欢的人不管你开到哪里他都找得到。而且大店的铺租不一定就比小店高,你可以找业主直接合作,拿第一手租金,作为资源置换,业主也有入股的权利,互惠互利。也可以找别人做不起来的大店,这样的烫手山芋一般租金都很低。只要交通便利,有够大的停车场,在不在市中心都无所谓。(小品类大生意!蛇餐厅“榕记”,开了30家店融资数千万)
< class="pgc-img">>定位社区店的大鸽饭,同样选择避开了商圈。老板习惯选择居民住宅楼集群的街边商铺,签十年或二十年的长期合同,“房租比较优惠,另一方面也更贴近目标消费人群”。大鸽饭在广州有8家店,其中6家店“扎堆”分布在中山大道沿街,最近的岗顶一店和岗顶二店相隔不到500米,但因为附近社区集聚,两家店的生意都非常火爆。
< class="pgc-img">>为什么坚持“大而强”,创始人黄小华有自己的考量:“面积要够大,才可以打造用餐场景。商场、购物中心等租金高、面积小、追求翻台率,和我们的定位相悖,基本不在考虑范围。(“鸽王”养成记:靠一只乳鸽火了11年,年入数亿!)
近几年,主打民族风情的餐饮门店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类店一般面积偏大,注重场景建设,致力于用食文化提升用餐体验。例如老凯俚酸汤鱼的店里,有歌舞和竹笙吹奏,有从苗族村寨收集来的服饰、祭祀品、图腾等艺术元素,在美食、美景、歌舞这些具有普适性特征的元素之外,还有民俗和非遗的展示。
< class="pgc-img">>这样沉浸式的体验很对一些顾客的胃口,也让品牌形成了自己的辨识度。创始人丁文建认为,开民族风情店,就要开大店,影响力更大。(将酸汤鱼做成“非遗”,老凯俚这样打造贵州名片)
2. 也能 “小而美”
即使餐饮“三高一低”中房租已经占据了最高,但不少餐饮老板还是选择紧跟商圈,这种模式或许更适合翻台高的精品餐厅,客单高、客群大。例如深圳的陈鹏鹏鹅肉饭店,哪儿贵往哪儿开,店铺集中在海岸城、太古城、万象天地这样的高端商圈,最高房租达到了1700元/㎡。他的位置极好,好几家都开在喜茶旁边,菜单上写着:饮品·我们不卖(奶缇红茶去813买,冷泡韵香去喜茶买,蜜香乌龙去奈雪买),很懂得借力。
< class="pgc-img">>陈鹏鹏认为,房租也是对品牌的投资,周围的环境决定了顾客对你品牌的定位。从实际效果来看,商圈模式确实很适合陈鹏鹏,品牌势能起来后,他又开始进行多渠道的合作,例如跟航空公司合作飞机餐等。(陈鹏鹏:卤鹅越来越火,但我宁愿慢下来!)
后记
故事虽然是别人的,品类也可能不是你在经营的,但在他们走过的路上,或许也有你的影子。就如开头说的,一家餐饮店能否赢利,模式至关重要。模式不对,越努力越尴尬。从今天这些餐饮人的故事中,你收获了多少?在餐饮模式的探索上,你踩过什么坑,有什么心得,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私域流量”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了,为什么现在这么火?
因为,这触发了时下广大商家对经营困境的集体无奈。
以前买流量变现,赚钱后再买流量,现在不买流量就没客源,买流量续命,成本太高又没利润……
在“等死还是找死”的节奏中,“私域流量”就被一些营销者包装成了救命稻草。
私域流量到底是什么?这副“药”到底好用不好用?本篇就告诉你一些真相,和有效的玩法。
餐饮老板内参 艳子 /文
01 什么是私域流量?
两个案例告诉你
我相信绝大多数餐饮老板,今年频频听到“私域流量”这个热词之后,内心是很迷茫的。
其实根本就无须恐慌,这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只是一个新概念而已,在好几年前,就有不少餐饮老板已经成为私域流量的运营高手。
下面给大家说两个案例。
靠微信里的老顾客,餐厅每年保持20%增长
一个是成都的豪虾传,创始人蒋毅早期在天涯、微博上发创业日记积累了大批粉丝,他把粉丝都加到自己的微信号上,还按粉丝来源建了不少群。
平时很注重群的运营,比如平时跟大家互动什么,互动的频次,有什么禁忌,都有细致的研究总结。
他有一个“客户蓄水池”理论:
经营者必须要想办法,将自家蓄水池的出水口建得足够高,“积蓄的水量”才越多,否则,一旦进水口出问题,水会流得一滴不剩。做会员运营,其实就是在想方设法把出水口往上升。
“所以,哪怕是错过了抖音这样的‘进水口’(流量红利),店里生意也没受影响,反而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根本原因,就是池子里有太多陪伴多年的老朋友。”
蒋毅说,现在豪虾传会员有5万多,到他朋友圈的高频会员有2000多。
如下图,有一些竟是10年前就开始粉他了。
< class="pgc-img">>6年前,老板就让顾客加个人微信号,至今累积20万会员
第二个是郑州的曼玉融合餐厅(目前有5家店),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排队王。
早在2013年,创始人老林就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和会员互动。
他把自己的微信二维码贴到每张餐桌上。当餐厅还没开通微信公众号时,他个人号就积累了4万名粉丝。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曼玉客服组,三个人管理十台PAD,收集反馈,第一时间回复。
< class="pgc-img">>老林不以销售为目的的初衷,反而无形中为他和餐厅,赢得了更多粉丝认同和口碑传播。现在,会员已达到20万出头。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恍然大悟,私域流量就是自己的会员?其实也可以这么说。所有的会员体系,都是私域流量的基础形态。
只不过,很多餐饮经营者认为,会员体系就是办张会员卡,建立个会员库而已,没有深度运营会员的意识。
所以说,私域流量在餐饮业很早就有了,并不是新鲜事物,如果非要下一个定义,就是——品牌或个人自主拥有的、可以自由控制、免费的、多次利用的流量。
通常的呈现形式是个人微信号、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
它是相对于公域流量来说的,对于大多数餐企来说,公域流量就是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抖音、微博等这些平台上的流量。
私域流量为什么火?
02 经营者从“公域”上获客越来越难了
既然私域流量老早就有,为什么今年突然火起来了?(你可能还有印象,去年火的是增长黑客)
因为,它对立的「公域流量」衰退了。
一个简单的比喻,假设最早的时候,美团上只有100个商家,当时平台的流量都分给了这100家,后来来了1万个商家,显然就僧多粥少了。
虽然外卖用户也在增长,公域流量看似很大,但需要费劲心思让顾客在你家停留、消费,这就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比如花钱买曝光,砸钱竞价排名。
最后商家发现,竞争越来越激烈,获取新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
这种情况下,私域流量的呼声渐高。私域崛起的背后,是企业的增长焦虑。
也代表着企业开始从流量收割,到用户经营的思维转型。
和会员营销比
03 私域强调私密、高频、人格化的互动
新时期的会员营销体系也有新的特点,就像有了个“私域流量”的新名字一样。
本质还是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不过是随着社交工具的演变,CRM的形式不同。
私域和会员,只是理解维度上的不同,指的都是品牌的存量。
当下的存量运营,更强调微信个人号、朋友圈、微信群、App、小程序等新媒体渠道,以及依托这些新载体生发出个人格化特点。
< class="pgc-img">>企业需要塑造一个人物设定来打通CRM系统,得让用户相信你,愿意和你交谈,而不是一个冷血的机器。
这比传统意义上的会员运营,互动得更深入、频次更高。
所以,才有人说,私域流量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有血肉、生活、感情的专家+好友。
从这个角度,上述豪虾传蒋毅和曼玉老林,都可以说是私域运营的高手。
如何运营私域流量
04 告诉你5个完整“步骤+案例”
餐饮人运营私域流量,大致有5个步骤:
1、IP化。
门店品牌人格化,是在微信生态运营用户的前提,微信号即人,IP即人。
2、建立连接。想办法吸引用户主动添加个人微信号。
西贝很早以前就在这么做。郑州门店刚开业的时候,店长每天都在门口向陌生人送礼物,趁机让其关注自己的微信号。
而店长的朋友圈,几乎从来不发广告,而是用生活化的视角,透露品牌的点点滴滴。这让顾客倍感亲切。
< class="pgc-img">>3、促活。
用户进来了,不能变成僵丝,必须通过内容、活动、日常互动不断与其交流,深化信任。
如何做顾客的朋友?蒋毅有几个经验,比如,平时在顾客群里分享内容,他一般遵循3个原则:
一、焦点原则,也就是要有话题性,让顾客的注意力聚焦;
二、保持趣味性,否则没人看;
三、要保持连续性,水滴石穿。
曼玉老林的特点是,有问必答,有事必解决,有吐槽必倾听,更难得的是,顾客好的建议必采纳,及时落地改善。
这样顾客再次光顾,发现变了的时候,那种惊喜和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
而餐厅遇到一些经营难题的时候,老林也会向粉丝发出求助,比如征集餐厅播放的歌单,没想到反馈多的令人感动。
后来餐厅从中精选了点播率较高的播放,进一步增强了顾客的认同感。
长此以往,老林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低调、真诚、情怀的朋友形象,“曼玉老林”成为品牌人格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4、分层。
今天要想实现精细化运营,首先得做到用户分层,找出高净值用户(超级用户)。
餐企根据会员消费行为更容易实现精准识别。
豪虾传根据客人的到店次数进行分类,每个进店的会员可以识别出:他是本月第几次来;一共来了多少次;距离上次多少天;据此给予不同级别员工的接待标准。详见下图
< class="pgc-img">>这一步对餐企来说,就是会员体系建立的内容了,因为所有餐饮商家对顾客的交付,一定是在店里完成的,而不像零售行业在线交易。所以给客户分层必须依赖线下的消费次数。
西贝的会员营销体系是非常成熟的。
曾经,西贝根据一个公式:
消费频次=消费周期(90天)/平均消费天数(30天)
将顾客划分为5个等级:新客、回头客、活跃客、沉睡客、流失客。
但在运营中过于繁琐(会员少的可以参考),后来西贝将会员设置为三个层级:顾客、普通会员和VIP。
确定顾客等级后,会进行区别化维护,然后重点运营VIP客户。
目前西贝拥有近2000万会员,线上甄选商城突破1亿元的流水,全部来自这些会员消费。
5、复购。
只要做好前面4步,复购是会自然发生的事。
05 流量红利消失,“留量”时代开启
私域绝对不是简单的朋友圈收割,而是长期关系的培养。
就像老林说,有了粉丝,不能把他们当成你最低成本,最高到达的广告工具,稍微功利一点点,他们能感觉到的。
餐饮老板们面对“私域”也不必惊慌,因为没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家也都在这么做。现在即便这个概念火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好。
蒋毅说,对商家的经营没有本质性的改变,只是说,让大家更去注重(新环境下的)会员体系的搭建。
< class="pgc-img">>“私域对餐饮业积极的启发就是,让经营者更注重修炼内功,好好地做客户留存,而不要把精力放在客户获取上面。”
没有留存,何谈增长?没有转化,何谈利润?
他认为,餐饮将进入“运营用户”的3.0时代,从现在的运营品牌获取流量,到运营自己的会员。
“如果对于私域流量没有深刻的认知,就投入大量精力和成本去搞,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