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居民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雄安新区,千年大计,未来之城。这里有很多的回迁居民。他们的生活现在怎么样,老人过得是否舒心,孩子的教育是否有保障?而对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来说,有很多的外来务工者。他们能否留得下,住得安?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首先到雄安新区看一看。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的李敬和一家正忙着团聚。
李敬和一家原来住在河北省容城县晾马台镇的西李家营村,2020年前后,雄安新区建设提速,李敬和的老家被划为建设起步区。老家被拆迁后,他们搬到了现在所在的回迁安置小区。
跟以前村里相比,安置社区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雄安新区的建设既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智慧新城,也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对于李敬和来说,2023年还有一件特别难忘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家做客。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总书记一直挂念着回迁群众的生活,2023年5月,在雄安新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总书记的嘱托充满暖意,也饱含深情。
李敬和的岳母今年63岁,自从搬进回迁安置小区,生活闲适,看病有医保,每月还有一千多元的养老金。
平时早晚餐跟女儿女婿在家吃,中午上社区食堂吃饭,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办卡还享受折扣。
环境优美,基本生活也有保障,但对于老年人来说,离开了原来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进入陌生的环境,难免会有不适应。
社区通过大走访,了解到老年人的需求以后,经常组织活动,现如今又新建了养老驿站,回迁两年,老人们也逐渐适应了新的社区养老生活。
对于绝大部分回迁安置居民来说,要像总书记说的那样,住得稳、过得安,解决好“一老一小”的问题是关键。李敬和妻子的姐姐邢云一家也是回迁安置户,搬到雄安新区后,孩子的教育让她省了不少心。原来每天接送四趟,现在家对门就是学校,很方便。
不仅养老、教育等民生问题有保障,如今在雄安新区,有一个以“分钟”为单位的步行生活圈,公园、超市、学校、卫生服务站、展览馆、养老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就能满足居民“衣食住行、文体教卫”等日常所需。
在整个雄安新区,像李敬和这样的家庭有成千上万户,自2021年以来,来自河北雄县、容城、安新三县的12万群众陆续回迁。雄安新区不仅建设了一座现代化新型城区,同时也把“一老一小”作为重点服务方向,为回迁安置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服务,另外针对很多有就业意愿的回迁居民,雄安新区还会通过社区邻里驿站、党群服务中心向居民精准推送就业岗位,为居民解决就业问题。
在城市中,除了像回迁安置居民这样的本地人,还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不仅为梦想拼搏,也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城市的万家灯火中,也应该有属于他们的一盏灯。
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像安保、餐饮服务、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工作人员,往往面临着住宿条件不佳的窘境。近年来,上海市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许多来沪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提供了住房保障。
2023年11月,张颂蔚成为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第一批住客,刚住进去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到了上海考察。总书记亲切地和他们握手交谈,让上海安保从业人员张颂蔚从内心更感受到了家长一般的温暖与关怀,也更坚定了他为上海的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说,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为很多大城市的建设者、贡献者解决了最发愁的问题。
纵波是一位来自安徽宿州的外卖骑手,对于他来说,来上海的这几年,做骑手风里来雨里去,也没觉得多苦,最让他们发愁的是住的问题。城市空间寸土寸金,在租金预算不高的情况下,很多一线务工人员要么在市中心合租一套小房子,要么延长通勤时间,在郊区或城中村租农民自建房。加之近几年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速度加快,合适的房源更加稀缺。
保障性租赁住房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搬进来之后,纵波觉得这种改善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也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不仅房租能承受,还有管家式的服务,房间内水电或者家用电器损坏,管家还会及时来维修。据了解,像这样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分布在上海全市各区,目前上海已筹措首批床位1.1万个,床位月租金在500—1000元,目前已全部投入供应。
1月9日-15日,协会会长郭江林带队到重庆、河北保定两地进行交流考察学习,协会副会长田建利、张培义、郝晓峰、曹海东、张海山,协会常务理事赵学栋、郝德华,协会理事郝明文、赵清河、魏建伟,协会工会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王丽生,协会名厨委名誉主任张建成,协会名厨委主任解亚山,协会名厨委副主任林栋、雷艳伟、张会鹏、宋正正等25人进行了交流考察学习。重庆市烹饪协会会长王顺海、秘书长彭渝丽,保定市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会长孟兰英等协会领导精心组织,热情接待,周密安排,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协会一行人员先后在重庆考察了周公馆、老字号企业—陈昌银麻花(中国麻花博物馆)、杨记隆府江湖菜、皓元食品集团、三分甜重庆公司、山城袍哥老火锅洪崖洞店、百年洋楼江景火锅龙门九号火锅、庖丁家鲜牛肉火锅、重庆晋豪美耐皿制品有限公司。河北保定考察了卓正国际酒店、保定宴、小放牛万博店、金筷子广东味道万宴城、保定老成家驴肉火烧美食山店、建国酒店、雄安主场馆、保定饭庄、新派清真菜午德斋东二环店等18个地方进行烹饪技艺、餐饮服务、酒店管理等方面的考察交流学习,并与重庆市烹饪协会、保定市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协会始终以坚持“走出去”,精准“请进来”的原则,弘扬汾阳饮食文化,推动汾阳餐饮产业发展,以外出考察学习为契机,加强与各省市餐饮协会沟通联系,夯实考察学习成果,以实干绘就新蓝图,用担当谱写新征程。讲好汾阳故事,让世界爱上汾阳菜!
汾阳市餐饮旅游饭店行业协会赠送重庆市烹饪协会会长王顺海、秘书长彭渝丽汾阳宴酒具
< class="pgc-img">>汾阳市餐饮旅游饭店行业协会赠送保定市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会长孟兰英汾阳宴酒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来源:汾阳市餐饮旅游饭店行业协会
月16日,习近平2019年首次国内考察第一站来到了河北雄安新区。这是时隔近两年之后他再访雄安。两年间,千年之城勾勒出了怎样的蓝图?这次考察,总书记在雄安看到了什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政新闻眼》为您带来前方报道团队的新鲜信息。
1在这里,看见雄安的未来
△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建筑分布呈现三纵三横格局。这里承担着雄安新区规划展示、政务服务、会议举办、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央视记者郭永良、祁文杰拍摄)
习近平考察雄安的第一站是市民服务中心。他听取了雄安新区总体规划、政策体系及建设情况的介绍。在市民服务中心内的规划展示中心,可以看到雄安新区的来龙去脉,也能看见这座千年之城的未来。
△规划展示中心的一展厅“新时代的战略决策”。(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这里展示的是雄安新区规划理念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孕育历程(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展厅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和最近刚刚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京畿大地上的这一抹未来之蓝,就是雄安新区,规划面积1770平方公里。(图片来源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这是雄安新区建设的起步区,规划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上方红点标注的位置就是习近平这次去看的市民服务中心。(图片来源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雄安新区即将进入开工建设阶段。起步区中的启动区(红色虚线之内)将会“打头阵”。启动区要建成什么样子?12家国际一流团队打起了擂台,提供了高水平的规划方案。最终,三个团队胜出。
△雄安新区视频沙盘(央视记者章猛拍摄)
在展厅的结尾部分展出的是近期重点工程项目,其中就包括去年12月刚刚开工的雄安高铁站枢纽片区。
△雄安高铁站枢纽片区效果图(央视记者拍摄)
在这个展区,习近平通过大屏幕连线建设工地现场。
△正在雄安高铁站工地作业的工人 (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雄安高铁站工地(央视记者黄京辉拍摄)
2“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这里是怎样做到的?
习近平随后来到市民服务中心内的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视察服务窗口,与工作人员、办事群众和企业代表交流。
△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央视记者张淳拍摄)
这里正在用数字技术打造“一站式”政务办理模式,真正实现让群众和企业“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在政务服务中心,正在办理营业执照的企业主施广强。(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施广强说,他所在的北京企业“便利蜂”能来到雄安新区经过了一场“考试”。雄安新区的初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对企业的“门槛”要求非常严格。不过,政务服务中心只用了大半天就办完了他以往需要近二十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审批流程,这让他很开心。
△当天的业务办理状态都通过这块屏幕实时显示出来。(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这是当天在政务服务中心办好营业执照的部分企业代表。(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3雄安新区的智能“神器”
雄安将要创建未来之城、绿色之城、创新之城。习近平到访的政务服务中心,就有一个高科技的名字——“被动式建筑”。
△被动式建筑模式,就是充分利用被动式自然能源和内部热源,既能保证舒适度,又可以实现低能耗运行。(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在习近平这次考察的路线上,一些智能环保“神器”随处可见。
△一辆小型无人驾驶智能公交车在市民服务中心行驶。(央视记者拍摄)
△“无人神器”们一字排开,从左到右分别是:无人送餐车、无人配送车、无人物流车、无人清扫车、无人快递车、无人驾驶电动汽车、无人驾驶公交车。(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整个市民服务中心,就是智能环保的产物。作为雄安新区第一个城市建设项目,它采用的是装配式建造方式,这里的8栋单体建筑是像搭积木一样建起来的。
△这栋装配式建筑是一座酒店。它的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提前装配好的大盒子,包括盒子里的家具和电器。整个酒店的68个房间就相当于68个盒子。(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人们还可以在市民服务中心体验未来的智慧城市生活,这里设有无人超市、健身房、餐饮机构、书店等。在无人超市,消费者可以刷脸购物。
△无人超市(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无人超市里每件商品都贴有专属的价格芯片。(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市民在入口处通过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刷脸绑定支付信息就可以进入超市购物。选定完商品后,在出门处,通过芯片智能识别就可以自动完成结算。(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4在千年之城编织蓝绿
在雄安,每一棵树都是有身份的。二维码就是它们的身份证。通过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高科技建立智能平台,可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
△这就是树木ACX7586的铝制二维码,它是树的身份证。(央视记者张淳拍摄)
△您可以试试用微信扫描指示牌上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雄安森林”,之后在小程序中扫描ACX7586这棵树的二维码,来看看它的“身份信息”。(央视记者张淳拍摄)
△《时政新闻眼》扫描后,发现这是一棵“幸福的”白皮松。有四位养护人一起照顾它。(央视记者张淳拍摄)
△鸟瞰“千年秀林”。(央视记者郭永良、祁文杰拍摄)
先植绿,后建城。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的第一棵树、第一片林在9号地块扎根。未来,雄安新区的蓝绿空间将占70%,这片千年之绿也将与雄安共同成长。
△千年秀林(央视记者黄京辉拍摄)
习近平的新年首次国内考察正在途中。除了雄安新区,他还将去哪些地方,关注哪些大事?《时政新闻眼》将继续为您带来报道。
监制/唐怡 主编/张天宇
记者/沈忱 龚雪辉 郁振一 卢心雨 钱江 王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