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味道》专栏推出
第一期
《炉火“突”锅子,
池州人的冬日情怀 | 池州味道》
第二期
《妈妈的味道,
池州人的儿时记忆 | 池州味道》
红棚子里的风扇和塑料桌椅,猛火快炒里的人声鼎沸……很多年前,在那个没有外卖的年代,大排档,一种在街边临时搭建的餐馆,常常营业到凌晨。一家家凝聚着草根般生命力的餐饮店,给烟火池城注入生机勃勃的活力。小汪大排档便是其中的一家。
岁末年初,记者在主城区商之都鼎街见到“小汪”时,他正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后厨里,同厨师们一起试吃新菜品。“自己不吃的东西,绝不卖给我的顾客。”小汪名叫汪栋华,今年43岁。经营小汪大排档时,汪栋华刚二十出头,在那之前,他拉“板车”卖过盒饭,也四处打过工,但从未离开过餐饮行业。
1997年,初中毕业的汪栋华离开家乡青阳县庙前镇,来到合肥厨师培训学校学习,凭借着对做菜的兴趣与天赋,很快就拿到厨师资格证,前往上海一家星级酒店工作。2001年,厨师技能日趋成熟的汪栋华回到池州,开启了自己的餐饮事业。历经推餐饮车摆摊等“漂泊”后,2008年,小汪大排档在建设北路书香名邸小区对面的红房子广场上开张。
大排档的生意旺季是夏季,营业时间从下午4时到次日凌晨甚至早上,主营菜品为龙虾、凉菜、锅子等。彼时,在同一区域,有近30个红棚子,家家都卖龙虾。“要想生意好,就得研究顾客们的喜好,在形式和口味上推陈出新。”汪栋华注意到,不少女顾客吃龙虾时,会将虾头和虾钳直接掐掉,只吃龙虾尾。为何不在烹饪之前,就把这些处理掉?于是,他尝试摈弃传统龙虾的制作方法,不仅只留下虾尾,还在选材时,挑选皮薄肉嫩的青壳母虾。秘制酱料和18味中草药混搭出独特的味道,酱爆香味、微甜口感的“小汪秘制虾球”火爆至今。
“大排档的就餐环境更要有人情味,食材要新鲜,不能以次充好。”汪栋华说,红棚子里的厨房和餐厅是一体的,顾客们点餐后,大家如朋友般聊着天就把菜端上了桌。为确保菜品口感,汪栋华坚持食材当天早上采购,严格控制品质,这一原则一直坚持到现在。
用心的菜品和真诚的服务,为汪栋华在大排档里赢得不错的口碑。汪栋华还开通线上订餐服务,“小汪”成为众多顾客对他的习惯性称谓。
2019年,小汪大排档在商之都鼎街美食城蜕变为小汪龙虾烧烤店,上下两层近700平米,不仅有包厢、大厅,还保留了一片户外露天的座位。
“改了名字,搬进了楼房,但经营的理念不能变,大家也还是习惯叫‘小汪大排档’。”汪栋华认为,大排档风格的餐饮菜系并不具体,围绕顾客的喜好来更新菜品才是“制胜法宝”。
新店开张后,当了20多年厨师的汪栋华退出厨房,开始四处学习、探索求新。近年来,“小汪大排档”先后推出一牛两吃、一羊两吃等符合池州人吃肉习惯的新菜,同时将池州各地的传统菜品搬进菜单。当下“小汪大排档”的点菜单上,有着60余种菜品,不仅有龙虾、牛羊肉,还有东至米饺、陵阳一品锅、石台小河鱼等本土菜品,因食材新鲜、烹饪手法地道,受到众多顾客青睐。
“服务没有终点,没有初次相逢的客人,只有远道而来的朋友。”汪栋华的朋友圈里,分享着一段2023年3月份的短视频,一群英国游客时隔5年后,再次到访,大家围坐在餐桌前,品尝着美味。汪栋华说,从业20多年来,像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许许多多的顾客来吃了一年又一年,无论老少,都会习惯地喊他一声“小汪”。
环顾“小汪大排档”新店的大厅,“生活除了诗歌和远方,还有兄弟和啤酒”“偷偷为你买单的人,一定是你的真兄弟”等带着浓烈人情味的标语,与朴素明亮的店内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当暮色四起,大厅里便人声鼎沸,“小汪大排档”等餐馆告别了红棚子后并未消失,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形式走在池城烟火里。
如今,
那些红棚里的大排档,
或许就藏在池城的大街小巷里,
哪一家藏着你的舌尖记忆?
欢迎留言聊聊看!
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汪玉
编辑:徐雯 责编:余冰瑶
审稿:姚成润 监制:周美超
读:在郑州,有一家小馆子自1994年起便以一道菜闻名遐迩,它用一道经典的川菜佳肴吸引了无数食客。这家店名叫“红麻婆辣子鸡”,虽然名字中有“辣子鸡”,但真正让它声名远扬的,是那道传承了三十年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作为川菜的代表之一,以其麻辣鲜香、口感嫩滑而著称。红麻婆辣子鸡馆将这道菜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简单的豆腐经过焯水处理,与豆瓣酱、高汤一同炖煮,最后撒上葱花和花椒面,每一口都充满了麻辣与鲜香,让人回味无穷。
< class="pgc-img">>除了麻婆豆腐,红麻婆辣子鸡馆还有其他人气菜品。
辣子鸡,将辣椒与鸡块完美融合,烹制出干香不柴、辣中带香的独特风味;
< class="pgc-img">>酸菜鱼则选用新鲜的鱼片,与酸菜一同烹制,酸菜的酸香与鱼片的鲜嫩相得益彰,让人胃口大开。
< class="pgc-img">>这家店的老板,自1994年起便开始学习厨艺,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练。他的手艺炉火纯青,无论是川菜还是豫菜,都能烹饪得恰到好处,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红麻婆辣子鸡馆已经开业12年,凭借其独特的菜品和精湛的手艺,赢得了广大食客的喜爱和赞誉。
#郑州本地好用攻略#
吴江坊间有个民谚:北有沙家浜(常熟),南有管家浜(吴江)。
而沙家浜的传奇故事始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那时的沙家浜不仅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更因一段段经典故事历久弥新,成为传承红色文化与江南水乡风情并存的璀璨明珠。
而管家浜的名字,目前虽没有沙家浜的名声响亮,但我相信,当你了解在新中国成立前管家浜的地下党事迹后,不得不让你竖起了大拇指,管家浜,的确是好样的!
昨天,吴江作家走进管家浜。吴江区作协主席周浩锋说:“这次吴江作家走进管家浜活动是由区作家协会主办,垂虹文学社协办,目的是为赓续红色血脉,致敬无名英雄,特地专门组织了松陵垂虹文学社、平望莺湖文学社的部分骨干会员走进了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大潮村管家浜红色纪念馆进行了实地红色参观和大潮村的绿色采风。”
整整一个下午,我们一行在大潮村党委书记邱俏艳的引领下,大家冒着高温酷暑踏访了管家浜红色纪念馆及管家浜地下交通站竹林联络点以及四名地下党员分别种下的那四颗大红桤树纪念地。这四名地下党员名字分别是管夫达、管勤荣、管振威、钱川东。他们四人都是土生土长的管家浜农民。由于管家浜坐落在湖河纵横的南星湖滩东,该村庄长约八九百米,坐北向南的村民有七八十幢别墅错落有致地在河东与河西,该河且小又不长,当地人把小河又俗称为河浜,简称——浜,因村民大都姓管,因而管家浜的名字由此而来。
邱书记还介绍道,北有沙家浜,南有管家浜。管家浜是大潮村的一个自然村落,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激动人心的革命故事,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这些革命事迹不仅为管家浜增添了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也成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年7月1日落成的管家浜红色纪念馆,不仅提供了一个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平台。
早在20世纪40年代,管家浜浜南是伪石泓乡,浜北是伪新三乡,先是一个非常闭塞的地方,甚至属于三不管的穷乡僻壤,正由于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地下党组织的培养和开展地下党工作的最佳选择地和地下党活动的交通站。
管家浜红色纪念馆以地下交通联络员的革命斗争为主线,以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大潮村管家浜涌现的钱川东、管夫达、管振威、管勤荣四位平凡而伟大的党的地下交通联络员为代表,通过史料、实物和历史场景还原,生动再现了1947年至1949年间吴江地区隐蔽战线上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管家浜红色纪念馆的建成,不仅提供了一个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平台。
解放前,由于这里是“一浜两乡”,交通便利,常有革命人士来茶馆讲解革命理论,有些进步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党工作,并且努力加入中国共产党,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水乡村落,成为党的交通站。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同志首先要有一个固定落脚点合法合理的身份。他们以当老板、伙计、设诊所、摆地摊、开戽水机、批白铁、做缝纫、算命、当长工站柜台、贩蔬菜、发黄豆芽、收柴草、干炊事、唱戏、理发等广交朋友,深探情况,发展关系。
当我们从酷烈的太阳下稳步通过一座悠长的小桥从浜北来到了管家浜浜南一片茂密的竹林时,大潮村党委书记邱俏艳告诉我们,这片竹林在当初常常是地下党活动的地方,在竹林里边劳动边讨论开会,以竹林作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当时,村里这四名地下党员在竹林里活动,引起了村里保长的怀疑。加之这个时候,解放军即将打过长江,而国民党节节败退,路过管家浜,残兵们穿着破烂,有时还带着伤,每到一处,村里的群众必遭殃。一天,管家浜来了六个流兵,他们持着枪,把那个保长找来,保长无奈只能供他们吃喝,若是招待差了,说不准被他们枪毙了。国民党地方官员也趁机加紧在地方上掠夺百姓,搜刮民财。有一天中午时分,阳光明媚的初冬,一条船停在管家浜的西桥边上,三名穿着黑衣的军警上了岸,从浜北的伪新三乡开始搜查,想捞点外快。而此时,伪石泓乡乡长在浜南的岳父家吃饭,与岳父母谈得正开心,这个伪乡长接受过地下党的宣传教育,思想进步,地下共产党的活动他从不向上面汇报。有几次遇到“卖布收柴”的人,还与他们说说话。此时,见河浜边有一条小船来,便知道那是从吴江县城来的,他们肯定在竹园里那两间小屋子里,如果被三名黑衣搜到了肯定会坏事的。他急得团转,自己又不能去报信,不知如何是好。在万分危急的时刻,一名地下党在想,难道三名黑衣听到什么风声了,其实只要他喊一声,那几位“卖布收柴”的人就能听到,但三个黑衣也会听到。急中生智,他看到岳父母家门口有一堆稻草,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掏出火柴就点燃了两个草堆,浓烟滚滚,火焰串过一米多高,他高声喊道:“不好了,着火了,快来救火啊!”对岸的村民也在叫:对面着火了,“快来救火啊。”于是人们乱哄哄地向起火地赶来,地下党也趁机及时散场而没被发现,三个黑衣一看浓烟滚滚,也无心搜刮。他的岳父直跺脚,大半年的燃料没有了,一边的村民说,没关系,有我们的呢,一家省一把草,就够了。
英雄常隐秘,平凡而伟大。回顾历史,我们深感那些为吴江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无名英雄的伟大与崇高。他们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打入敌人内部、获取关键情报。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用生命书写红色信念,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吴江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赓续红色血脉,致敬无名英雄。正是有了革命先辈们在隐蔽战线上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铭记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传承地下党员们甘当无名英雄的革命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深入学习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中彰显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邱书记还告诉我们,她是2009年被选拔到乡村的大学生村官,至今已在任村书记三个年头,她说,自己在任上有三个愿望想实现,一是加强党的核心领导,要发挥党员的强大的核心作用,成立党委村;二是挖掘好红色基因宣讲好红色故事,成立管家浜纪念馆;三是巩固好大潮村社会服务中心,目前一期完善,二期已计划,巩固好村服务中心就是更好地为三千多名大潮村民的生活与工作服务,现已完成了前两项,同时要感谢家乡领导、军旅作家沈经潜先生的长篇小说《红色管家浜》,如果没有沈先生的这部纪实长篇小说,也没有我们村建造红色管家浜纪念馆的灵感与今天的红色纪念馆的落成,同时还要感谢地方政府的好领导及长青公司等10多个单位的无私捐建与大力支持!
昨天整整一下午,大潮村党委邱俏艳书记一直陪着我们,虽然气温炎热,室外40度开外,但我觉得对于夏天,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对于作协的这次采风活动却变得越发特殊而又难忘。
当我离开大潮村后,再一次回望管家浜,我怀着满满的敬畏之心,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又是一次特殊的学习、历练、洗涤,我真觉得管家浜了不起!
管家浜红色纪念馆具有划时代的革命历史教育意义,尤其是青年一代。
作者:周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