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讨论探讨了餐饮企业在“万店时代”中,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确立其核心竞争力。今天,我跟大家进一步分析,除了数字化技术之外,支撑万店连锁企业崛起的“底气”还源自于基础设施的完善+高效的供应链的发展。
数字化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供应链的发展,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餐饮企业在“万店时代”中崛起的三大支柱。
一、首先我们来分析下供应链对于餐饮企业的重要性
从马克思发展观点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上升式变化发展。
比如:
-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蛮荒混沌逐渐走向国家文明;
- 一个人的成长也是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
同样道理,伴随着政策变迁、技术迭代以及消费需求升级,餐饮行业也是从无序走向有序,也就是标准化、规范化,连锁化发展。
一个餐厅存活最重要的是什么?对消费者而言,毋庸置疑,一定是“好吃”,口味最为重要,那么一家餐厅如何保证出品的菜品品质的呢?关键点就是一个好的厨师和采购适合的食材,厨师依靠的是常年积累的厨艺及经验,而食材则靠的是精挑细选最合适的食材,比如有些牛肉面餐厅老板在选购做浇头的食材时,会选用牛后腿靠近臀部新鲜的牛霖,它比较瘦,筋也少,易于成型,因此适合作为牛肉面的浇头使用。
给大家举个例子:
1、多年后当你重返母校,漫步于熟悉的校园小道,心中泛起对过去时光的怀念。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幕幕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而最让你怀念的,莫过于与宿舍好友经常聚餐的校门口小馆。走进餐馆,你发现老板依旧忙碌,你选了一个曾经大家常坐的位置,静静坐下。在熟悉的菜单上,你毫不犹豫地点了一份回锅肉盖饭,期待那一碗记忆中的味道。然而,当回锅肉盖饭端上桌,你发现曾经那份熟悉的味道已不复存在,这不禁让你感到一丝失落。
这种变化,只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厨师换人了,二是问题出在了食材身上。无论是哪一种,都会让你为那个怀念味道而感到失望。
2、再举一个例子,全中国的海底捞,你闭着眼睛随便挑一家,口味相差无几。
这就是供应链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区别!
二、中国餐饮行业连锁化发展进入快车道,社餐正加速进入千店、万店时代
来自《2023年中国餐饮大数据白皮书》的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连锁化率已由2018年的12.8%增长至2023年的34.3%,整个行业进入连锁化狂奔阶段。对比美国50%的餐饮连锁化率,中国餐饮连锁化具有非常广阔的增长空间。
万店时代预示着一个新的节点,餐饮行业步入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加速度阶段。这是一个未来不可逆的大趋势。
万店崛起的“底气”是什么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几个典型的餐饮类型商户,率先步入万店的几家企业,如正新鸡排、绝味鸭脖、华莱士等等,都是做“鸡”和“鸭”的生意。鸡、鸭肉品牌崛起的主要“底气”,是成熟供应链的支撑。
比如鸡肉供应链,我国白羽肉鸡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现在已经是所有中餐供应链中最成熟的食材产业链。
一方面,养鸡的周期短,白羽鸡只需要40-45天,可以支撑起市场的快速扩张。
另一方面,在麦当劳、肯德基的推动下,鸡肉产业链已经相当成熟。从食品安全标准,到养殖、生产、加工、冷链运输、仓储到门店,再到配套供应服务商,鸡肉有着成熟且完整的上下游链条。在上游,就有中粮、正大、圣农、泰森、新希望、温氏、仙坛、春茂等国内外顶尖鸡肉供应商。
再说到鸭肉,中国算得上是“肉鸭第一大国”。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白羽肉鸭工作委员会监测数据,近年来我国肉鸭饲养量逐年递增。2018年年底白羽肉鸭祖代存栏2550单元,到2019年底达到5300单元,2020年达到5800单元的历史最高值。
每一个餐饮企业背后,都有一个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的支撑,餐饮供应链,是大多数人未曾关注的生意。餐饮供应链赛道内的企业也不像互联网企业一样谈情怀、讲故事,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餐饮供应链企业一直是藏在餐饮企业的背后,不为人所知。
三、藏在餐饮门户背后闷声发大财的供应链企业们
1、餐饮企业经验风险高,没规模效应,仅靠门店盈利很难
餐饮这一行是个辛苦活,365天夜以继日的干,但是赚钱却很少,而且还要忍受着团购平台、外卖平台的高额佣金盘剥。
餐饮门店的抗风险能力也太弱了,抛开“口罩”不说,有的时候探店的一个差评,可能就毁了一个产品品牌,参考“一荤一素一汤一手雷”的案例(这是一个网络梗,源自短视频博主“二百者也”的探店经历)。
想要做大做强就更难了。门店是个重资产模式,但凡开一家门店,都离不开租金、食材成本、物料设备投入、人员的投入,每多开一家店,这种固定成本就会水涨船高。
虽然做餐饮门店不赚钱,为什么大家依然乐此不疲的疯狂扩张开店呢,这个赚钱的秘密就藏在了“品牌+供应链”这里。
2、品牌+供应链成为连锁餐饮品牌的核心资产
让我们来扒一扒几家知名餐饮企业的财报,以老乡鸡为例,其上游的养殖业、屠宰加工和零售业务是其盈利的核心支柱;再来看蜜雪冰城,其最赚钱的板块来自于其供应链服务,财报显示其87.08%营收源自于供应链收入;而海底捞背后的供应链公司颐海国际,比海底捞还早了两年上市,市值高达473亿港元,这还仅仅是海底捞的一条供应链。
无论是拥有数千家加盟店的连锁品牌,还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直营连锁企业,它们都通过“品牌价值+供应链”的模式实现了盈利,因此餐饮企业而言,最优质的资产就是其供应链!
品牌运作需要一套成熟的机制及数字化运营来支撑(此前我有写过),而供应链来说,则依靠的是稳定高效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了。
四、电商、新媒体的发展,众多供应链企业走到了台前
“随着电商和新媒体的发展,众多原本居于幕后的供应链企业开始走向前台,逐渐为公众所熟知。
以往,这些企业主要服务于B端餐饮客户,很少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然而,得益于物流冷链技术的进步和线上销售渠道的多样化,供应链企业现在有机会通过多渠道进行品牌推广,其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也随之提升。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海底捞同款”或“麦当劳专供”的短视频、直播,这些都是供应链企业主动站到台前的体现。
从整个中餐产业链来看,可以看到它包含速冻食品、卤制品、生鲜、果蔬及复合调味品等多种食材品类,供应链企业通过实施规模化运营,不仅降低了餐饮企业食材的采购和生产成本,还为餐饮门店提供了快速更新菜单和推出新口味菜品的能力,从增强了餐饮门店的竞争力。
举例来说,肯德基(KFC)能够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夜市餐品,如沈阳大鸡架,这背后就得益于供应链企业的强大支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使得餐饮品牌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及时推出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变的口味需求。
此外,供应链企业还通过集中采购、集中加工等方式,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同时,规模化生产也有助于保证食材的质量和安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可靠和放心的餐饮体验。
头部餐饮企业背后,都有着数家供应链企业支撑,如泰森食品、辛普劳公司,百麦等等,泰森、嘉吉、圣农、辛普劳、麦肯、蓝威、宾堡、味好美和金鲜食品,这些公司目前是麦当劳全球最大的几家供应商。
而国内同样,宝立食品客户数量包括了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德克士、汉堡王、达美乐等众多餐饮品牌。
做纸杯生意的恒鑫生活。恒鑫生活旗下客户包括喜茶、益禾堂、蜜雪冰城、Coco奶茶、古茗等知名茶饮品牌。
综上所述,供应链企业在中餐产业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供应链不仅是餐饮企业当下的运营基础,更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下一篇中,我们将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供应链如何在餐饮行业内不断细化,形成针对不同品类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会分析它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创新服务,推动整个餐饮产业链的高效运作和持续发展。
作者:闯爷,公众号:闯爷用户增长实战笔记
本文由 @闯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class="tt-column-card" data-content='{"url":"","content":"","thumb_url":"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a1f9ea35a643414c844f2c9a2ed722b1~noop.image?x-expires=2014965997&x-signature=LcYi0g1Y6%2F67bn55GYzwEnBOIVw%3D","title":"100讲餐饮经营实操训练营","author_description":"大千谈餐饮","price":199,"share_price":95.52,"sold":218,"column_id":"6798108676356833543","new_thumb_url":"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a1f9ea35a643414c844f2c9a2ed722b1~noop.image?x-expires=2014965997&x-signature=LcYi0g1Y6%2F67bn55GYzwEnBOIVw%3D"}'>>饮人一定要学习的餐饮经营实操内容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餐饮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餐饮企业如何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精准营销,打破营销困境,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本文将揭秘餐饮行业大数据营销的秘密,为餐饮企业提供破局之道。
< class="pgc-img">>二、餐饮大数据营销策略
顾客数据挖掘
餐饮企业可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渠道收集顾客信息,如消费记录、口味偏好、用餐时间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深入了解顾客需求,为精准营销奠定基础。
个性化推荐与定制服务
基于收集到的顾客数据,餐饮企业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推荐与定制服务。例如,根据顾客口味推出定制菜单,或向顾客推荐符合其口味的菜品,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复购率。
跨界合作与线上线下融合
餐饮企业可以与周边商家、电商平台等展开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同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提升顾客体验。例如,推出线上点餐、预约堂食、外卖等服务,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
场景营销与社交媒体推广
餐饮企业可根据目标顾客的消费场景,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例如,针对白领人群,推出商务套餐;针对年轻人,举办主题活动等。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智能选址与菜品调整
餐饮企业可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智能选址和菜品调整。例如,分析周边商圈的人流量、消费水平、竞争态势等,选择合适的地段开设新店;根据顾客反馈和市场需求,调整菜品口味和结构,提升顾客满意度。
三、结语
大数据时代,餐饮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把握大数据营销的秘籍,不断创新营销策略。通过对顾客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实现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跨界合作、线上线下融合、场景营销等手段,也将助力餐饮企业打破营销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class="tt-column-card" data-content='{"url":"","content":"","thumb_url":"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ccd57787286b4ef291b83d66160959f9~noop.image?x-expires=2015583815&x-signature=l8zw2gsjA87JVphz2p9tJV80C44%3D","title":"菜品定价60讲:助你提升餐厅利润","author_description":"大千谈餐饮","price":199,"share_price":95.52,"sold":127,"column_id":"6801840374995222791","new_thumb_url":"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ccd57787286b4ef291b83d66160959f9~noop.image?x-expires=2015583815&x-signature=l8zw2gsjA87JVphz2p9tJV80C44%3D"}'>>菜品定价是餐厅盈利的关键环节
片系AI生成
社会零售总额是全国消费状况的晴雨表。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的社零数据。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13007亿元,增长4.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732亿元,同比增长2.0%,环比微降-0.12%,年内首次由正转负。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6364亿元,增长3.0%。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整体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较于前一月环比下滑了1.7个百分点,增速呈现又一次放缓趋势。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
首先,今年618大促的优惠规则相较于去年同期进行了优化,大促前置下,促使消费者提前在5月份就释放了部分购物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原本可能集中在6月的消费热潮,影响了6月的社零增速。
其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放缓。6月份CPI同比增长仅为0.2%,较上月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反映出物价水平上涨动力不足,对必需品消费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这一变化可能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信心,进一步制约了社零增速的提升。
最后,房地产市场的后续影响在6月份继续显现,具体表现为限额以上企业的家电、家具以及建筑及装潢材料销售额均出现下滑或增长乏力。其中,家电销售额同比下降7.6%,家具销售额微增1.1%,而建筑及装潢材料销售额则同比下降4.4%。这些与房地产紧密相关的消费领域表现不佳,对整体社零增速构成了明显的拖累。
分区域看,城镇消费表现仍弱于乡村消费。1-6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4559亿元,同比增长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410亿元,增长4.5%。其中,6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141亿元,增长1.7%,增速环比下降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591亿元,增长3.8%,增速环比下降0.3%。
分业态看,1-6月份,便利店、专业店表现相对更好,同比均有所增长,而百货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分别下降3.0%、1.8%。
分渠道来看,线上消费占比持续提高,1-6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70991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9596亿元,增长8.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3%;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7.8%、7.0%、7.8%。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电商新模式快速发展,拉动线上消费增长作用明显。但6月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4%,主要归因于618大促提前开售导致的基数差异,预计为短期影响。
餐饮收入维持较高增速
从消费类型细分来看,商品零售依旧是消费需求的压舱石,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接近九成。尽管商品零售的增速略有放缓,但其依然是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要引擎。具体至2024年上半年,商品零售总额达到了209726亿元,同比增长3.2%,这一增长不仅稳固了消费市场的基本盘,还带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回升了2.8个百分点,彰显了其在消费市场中的核心地位。从单月数据来看,6月份商品零售额为36123亿元,虽然增速放缓至1.5%,但仍有效拉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个百分点,体现了商品零售市场的韧性和稳定性。
与此同时,服务消费领域也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特别是餐饮收入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显示出服务需求的持续释放。餐饮收入达到26243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商品零售的增速,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8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在6月份也保持了5.4%的同比增长率,对社消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了0.6个百分点,进一步证明了服务消费市场的活跃与繁荣。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整体实现了7.5%的同比增长,不仅体现了服务消费市场的强劲复苏态势,也预示着未来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
基本生活类商品保持增长态势
分品类来看,消费品表现分化加剧。1-6月份,基本生活类商品保持增长态势。如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6%、5.6%、10%和2.3%。6月,粮油食品、饮料类、烟酒类、日用品类分别同比增长10.8%、1.7%、5.2%、0.3%。电商渠道占比更高的食品、饮料、日用品等类目的增速低于其他必选品,或受大促节奏变化的影响更大。
1-6月份,升级类商品成为消费新增长点。如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2%、11.3%。2024年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年,全球范围内多项重要体育赛事相继举行,包括年初的亚洲杯、夏季的巴黎奥运会、欧洲杯、美洲杯以及、世界游泳锦标赛等。这些赛事的举办不仅吸引了全球体育迷的关注,也极大地激发了体育用品消费的热情。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体育消费规模为1.5万亿,其中,中国运动服装市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体育消费规模为1.5万亿,其中,中国运动服装市场规模预计2024年将由2023年的4926亿元增长7%,并在2025年达到近6000亿元。
但6月服装、化妆品、体育娱乐用品增速由正转负,出现较大幅下滑。主要由于升级类商品相较基本生活类大促占比更高,更容易受大促节奏变化影响,均呈现 5月高增而6月下滑的态势。金银珠宝6月销售回暖,通讯器材类在大促变化前提下仍实现同比增长10.0%,景气度较高。
6月化妆品零售遇十年冰点
根据这次的数据,化妆品类6月消费额的大幅下降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6月化妆品类零售总额跌至405亿元,同比下滑14.6%,创近十年6月最大降幅,并首次打破该月正增长惯例。钛媒体APP梳理了近10年来6月的化妆品零售总额发现,除今年6月外,其余每年6月化妆品零售额均呈稳步上升趋势,尤以2019年6月的22.5%高增长为峰值。即便在2020年疫情严重期间,该月零售额仍实现了20.5%的强劲增长。然而,也是自2020年起,6月化妆品零售额的增速逐年放缓,至今转为负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钛媒体APP梳理并制图
钛媒体APP进一步梳理了近十年1-6月化妆品零售总额数据,除2020年和2022年因特殊因素出现下滑外,其余八年均保持增长态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化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明显放缓,成为这八年中增幅最小的一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钛媒体APP梳理并制图
不过,多位行业专家指出,鉴于今年618购物节提前至5月启动,消费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提前消费现象,单独审视6月数据或有所偏颇,需综合5-6月整体表现来全面评估。钛媒体APP统计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5-6月化妆品零售总额累计分别达到715.2亿元、780.6亿元和今年的810.5亿元,显示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尽管增速有所波动,分别为2.5%、9.1%和3.8%。因此,综合考虑5-6月整体情况,今年该时段的化妆品零售总额相较于去年同期仍实现了轻微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钛媒体APP梳理并制图
不过要意识到的是,就近些年化妆品行业的整体形势来看,“化妆品行业已告别高增长时代,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浪淘沙”早已成为了行业共识。业内人士指出,化妆品行业增长放缓的现状,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购买行为经历了深刻转变,对非必需品持更为审慎的态度,消费决策更加理性。另一方面,化妆品市场竞争格局日益白热化,国内外品牌竞相角逐市场份额,通过价格战、品质比拼及营销策略的不断创新,虽活跃了市场,但也无形中压缩了行业的整体利润空间。
此外,一个显著的趋势也值得关注,也就是进口化妆品在中国市场遇冷,国货逐渐崛起。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化妆品进口金额降至88.8亿元,同比下降4.4%。进一步观察,今年前六个月,化妆品累计进口量及金额分别为15.74万吨和593.2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显著下滑13.6%和9.6%。在中国化妆品市场整体微增的态势下,进口化妆品的显著下滑,恰恰映射出“国货美妆”的强劲增长势头,成为市场的新亮点。
在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浪潮中,穿越经济周期的洗礼成为常态。短期内,市场波动在所难免,不少竞争力稍逊的企业与品牌或将面临淘汰的严峻考验。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挑战,铸就了行业的坚韧与活力。唯有那些凭借卓越品质、创新能力和深厚市场根基,构建起绝对优势与高竞争力的企业/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赵晨含,编辑|房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