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1
蛋挞的故事
葡挞
大约在1700年代,故事发生在葡萄牙的一个修道院里,当时蛋清被用来当做浆洗衣服的淀粉浆,这就导致留下了很多蛋黄。而当时随着新世界的开发,葡萄牙拥有大量的糖,修道士们就物尽其用,用蛋黄和糖制作出了我们熟知的葡挞。
< class="pgc-img">>葡萄牙修道院发明的葡挞享誉世界,但是是葡萄牙人最先发明蛋挞的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葡萄牙人之前,英国和法国已经出现了蛋挞。
从1399年开始,就有类似现代蛋挞的书面文献记载,据说这些蛋挞最早是为了亨利四世加冕的宴会准备的,而这个时候的蛋挞的称呼“doucettys”来源于法语“doux”,也正是如此,法国起源说又添了一些佐证。
英国版的蛋挞更接近于油酥松饼,而不是千层酥饼。他们使用的是肉豆蔻而不是肉桂。另外英国版的蛋挞是要慢慢加热让蛋奶沙司变硬,而顶部不能焦糖化。这些蛋挞通常是被冷藏后食用。最大的不同在于,英国蛋挞不是小小的一个,而是全尺寸的馅饼。
< class="pgc-img">>?不过后来,英国蛋挞的尺寸也在逐渐变小,到了今天,就在向葡挞的体型靠近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蛋挞在英国很早就存在了。
?随后蛋挞就传播到了全球。蛋挞在香港和澳门都非常受欢迎。在香港,蛋挞是英式的,在澳门,蛋挞是葡式的。
?据说在1920年代,英国人把蛋挞带到了广州,几年后一家当地的餐馆把原来蛋挞里的黄油改成了猪油(黄油价格太高),成了自己的招牌点心。到了1940和1950年代,改编版的蛋挞进入了香港的高档咖啡馆,就此蛋挞在广东和香港流传开来。
< class="pgc-img">>?关于澳门蛋挞,实际上,直到1989年,澳门的蛋挞都是广州传过来的版本。葡式蛋挞的引入,不得不提到一位叫安德鲁·斯托(Andrew Stow)的英国药剂师了,安德鲁自1979年开始就一直居住在澳门,到了80年代,他前往葡萄牙旅行,第一次品尝到了纯正的葡式蛋挞,让他十分惊喜。
< class="pgc-img">>?他认为,既然澳门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当时仍旧是),那么为什么没有葡式蛋挞呢?回到澳门以后,他于1989年在路环村开设了安德鲁饼店(Lord Stow’s Bakery),主要出售的就是葡式蛋挞。葡式蛋挞一经推出就风靡澳门,直到今天,安德鲁饼店每天还能卖出超过13000个的蛋挞。
< class="pgc-img">>No.2
提拉米苏
提拉米苏,这道源于意大利的经典甜点,几乎每个爱甜品的人都吃过,几乎每个玩烘焙的朋友也都做过,几乎大家都听过那个浪漫的起源故事:
“士兵远赴战场,妻子将家中所剩的奶酪、咖啡做成一个甜点,取名为“带我走”,蕴含了妻子的深深不舍与爱意。”
然而这个故事其实来历不详,并无实证。在提拉米苏的发源地意大利,虽然对于起源也有多个说法,但最广泛认可的历史还是这样子的:
提拉米苏,起源于意大利北部特雷维索市的Le Beccherie餐厅,由餐厅大厨罗伯托·林瓜诺托(Roberto Linguanotto)和老板阿多·坎佩尔(Ado Campeol)共同发明。罗伯托·林瓜诺托在制作香草冰激凌时,意外地将马斯卡彭奶酪掉进了一碗鸡蛋和糖中,发现这种混合物非常美味,于是他告诉了老板坎佩尔的妻子阿尔巴(Alba)。接着,坎佩尔夫妇通过加入浸泡了咖啡的手指饼干,并撒上可可粉来完善这道甜点,并取名为“提拉米苏”(Tiramisù),于1972年正式添加到坎佩尔餐厅的菜单中。
< class="pgc-img">>No.3
红糖糍粑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伍子胥投奔吴国,在吴国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
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也。”于是,人们便暗中拆城墙挖地,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
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
< class="pgc-img">>No.4
马卡龙
马卡龙的起源还要从法国16世纪中叶的皇室开始说起,凯萨琳梅迪奇从意大利嫁到与法国国王成亲后,因离家乡遥远时常会想念家乡,为了让这位王妃开心,随王妃来到法国的糕点师傅为她做了马卡龙,没想到不仅效果不错,还博得了意大利贵族的喜爱,由此马卡龙在法国流传开来。
其实马卡龙的起源有多个版本,这是其中之一,但是唯一确定的是,马卡龙的确是意大利人发明的,是意式甜品。
< class="pgc-img">>我们现在看到的马卡龙,是经过不断地演变才形成的样子,而且不同的地区的马卡龙也有些差异,巴黎马卡龙仅是其中之一,但影响最广泛。
< class="pgc-img">>?最开始的马卡龙是没有夹心、仅有一片的蛋白杏仁饼,传到法国流传一阵子后,法国的甜点师纷纷开始制作,并对其进行改良,不仅放入了夹心,而且有的甜品师还用巧克力、咖啡等各种原料让马卡龙的颜色变得多样,逐渐成了现在的样子。
?
< class="pgc-img">>No.5
老婆饼
? ?老婆饼里面没老婆,也不送老婆,但很多人还是很爱吃,因为其金黄诱人的外皮,里面一层层油酥薄如棉纸,酥松得不得了,一口咬下去碎屑掉一地,每一口都能肠道蜜糖般的香甜,而且甜而不腻,成为广东潮州特产,至于老婆饼的由来,据传最早是朱元璋的妻子马氏发明。
< class="pgc-img">>相关元末明初朱元璋起义时,战火纷纷,粮食根本不够用,而且军队还要东跑西走,为了方便军士携带干粮,马氏想出用小麦、冬瓜等可以吃的东西和在一起,做成饼,这样既方便携带,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吃,虽然不好吃(有点像大杂烩一锅炖然后做成饼),但至少能起到充饥的作用,对行军打仗起到极大的帮助。
< class="pgc-img">>后来人们在这种饼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发现用糖冬瓜、小麦粉、糕粉、饴糖、芝麻等原料做出来的馅饼非常好吃,于是就慢慢传开了。不过当时也并没有命名,只能算是老婆饼的始祖。作为广东潮汕特产,如今更多认为起源于潮汕。
相传广州一间创办于清朝末年的老字号茶楼,以各式点心及饼食出名,后来以为潮州的点心师傅带了店里一些招牌茶点回家给老婆吃,结果老婆尝了后,不然没有称赞,反而还嫌弃的说:茶楼的点心竟然如此*淡无奇,还不如我娘家的点心冬瓜角。
< class="pgc-img">>这位点心师傅自然不那么高兴了,于是让他老婆做出来看看,没想到他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面粉做出焦黄别致的冬瓜角,吃起来清甜可口,忍不住称赞,隔天就带着冬瓜角到茶楼请大家品尝,没想到得到所有人的赞不绝口,被问及是哪一间茶楼做的,这位潮州师傅说:是潮州老婆做的,于是茶楼老板随口便说:原来是潮州老婆饼。
No.6
黑森林
黑森林蛋糕(Schwarzwlder Kirschtorte),又名“黑森林樱桃蛋糕”,发源于德国南部黑森林地区,是德国著名的甜点代表之一。
< class="pgc-img">>相传,每当樱桃丰收时,当地的农妇们除了将过剩的樱桃制成果酱外,在做蛋糕时,也会大方地将樱桃一颗颗塞在蛋糕的夹层里,或是作为装饰细心地点缀在蛋糕的表面,而在打制蛋糕的鲜奶油时,则更是会加入大量樱桃汁,制作蛋糕坯时,面糊中也会加入樱桃汁和樱桃酒。以樱桃与鲜奶油为主的蛋糕从黑森林传到外地后,变成了“黑森林蛋糕” 。
< class="pgc-img">>No.7
马蹄糕
马蹄糕是广东、福建等地的传统糕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 class="pgc-img">>据传,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逝,高宗继位。岭南道节度使,素闻广州泮塘马蹄、莲藕、茨菇、茭笋、菱角之名,遂令画匠作“泮塘五秀”图,遣吏献图及五物于朝。高宗见图物喜,令为登基祭祀物。
调露二年贤获罪武后废为庶,迫令自杀。贤有三子,广顺、守礼、守义、光顺为乐安王,徙义丰被诛。守义为犍为王,徙封桂阳。贤及光顺逝后,守义得“泮塘五秀”图。垂拱四年守义病,薨前传图嘱长子承敖避武后诛。承敖及后人秉祖训,经贺、梧、安南出海,后晋天福元年入广州,居陇西直街、聚龙里。
承敖后裔李讫寻得“泮塘五秀”后,迁泮塘村。其时,恰逢马蹄收获,隆坤按当地习惯鲜食,觉清香甘甜,乃存鲜马蹄若干欲待后分食。无几鲜马蹄开始腐烂,隆坤遂用焙面法,讲马蹄去皮捣浆置于釜,慢火焙干成粉。
将粉水煮成糊分与乡民服食,皆称与鲜食马蹄之感无异。因其用“泮塘马蹄”制作,故隆坤称之为“泮塘马蹄粉”。随后,隆坤就地开办“泮塘五秀”店,沽“泮塘马蹄粉”及“泮塘五秀”制品传售于世。而“泮塘马蹄粉”,即为现今的马蹄糕。
< class="pgc-img">>No.8
司康
司康最早起源于葡萄牙,随着大航海时代传入了英国,所以它的全称其实应该是"英式葡萄司康饼",简称司康饼,也被称作英式华夫饼、奶油小圆饼、奶油小面包。
司康饼被认为是英国下午茶文化代表性甜点,经常配合葡萄干或是栗子出现在英国下午茶盘的第二层,在世界各地各种不同创新的司康饼,也受到了非常高的欢迎。
< class="pgc-img">>No.9
桂花糕
关于桂花糕的由来,民间传流传不一,最为广泛的故事还是说杨升庵晚上做梦梦见了魁星,魁星当即便问他想不想去月宫折桂,他当然是一口答应下来了,而且待遇不凡,是由西海龙王亲自带他上天的,见过了月宫中的美景,虽说第二天醒来发觉是一场梦,但此后的赶考路程却十分顺利,并且成功拿到了状元,这也就是折枝折桂的由来。
< class="pgc-img">>之后到了明朝,有个姓刘的小贩儿,他借用这个故事折取新鲜的桂花,做成香糯可口的糕点,赢得了当时一众人的好评,因此桂花糕的制作流传下来。
< class="pgc-img">>No.10
华夫饼
1784年在荷兰一个叫豪达的地方,一个连姓名都已经不可考了的烘焙师傅,舍不得浪费店里剩下的那点儿面包渣和饼干屑,把这些东西连同没用完的桂皮粉揉吧揉吧做成华夫饼,在里面加上糖浆,华夫饼就这么在一次废物利用中诞生了。
< class="pgc-img">>华夫饼,又叫窝夫、格子饼、格仔饼、压花蛋饼,是一种烤饼,源于比利时,用配有专用烤盘的烤炉制成。烤盘上下两面呈格子状,一凹一凸,把倒进去的面糊压出格子来。华夫饼烤炉的烤盘一般有圆形和方形,还有心形等。但无论烤盘的形状如何,烤盘中的格子一般都是菱形或方形的,这种格又称为华夫格。西方国家民众吃华夫饼时往往搭配草莓酱,巧克力,糖,蜂蜜或者奶油等,既可以作为点心也可以当早餐。
< class="pgc-img">>No.11
麦芽糖
麦芽糖在传说中是公刘发明的。
公刘是周部族的祖先,是后稷的曾孙,中国是有了麦芽糖和蜂蜜以后,才有的蔗糖。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种植甘蔗。从饴变为制作砂糖,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曾在《名医别录》中提到,甘蔗“取汁为砂糖,则益人”。
< class="pgc-img">>No.12
法棍
法棍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相传拿破仑军队里的面包师为了行军方便,把圆的面包做成长棍状,可以塞进裤筒里,便于携带(究竟是有多硬才能保持面包的完整啊!);
第二种说法是,由于传统面包发酵和烘焙耗时,所以根据维也纳传过来的制作简单的面包,做出了法式长棍(但是法国人坚持认为法棍是自己的发明,是民族的骄傲!),并在19世纪20年代在巴黎开始流行。
第三种说法:该说法与巴黎修筑铁路有关,传统圆形面包需要随身携带小刀切割,为了避免斗殴伤人,面包师做出了用手掰开就能吃的长棍面包
< class="pgc-img">>受到那不勒斯手抛披萨成功申遗的刺激,就在今年(2018)初,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希望将法棍这一法国传统美食列入到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
< class="pgc-img">>No.13
月饼
其一 中秋节吃月饼源于元末农民起义
元朝末年,因受到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的日子过得很苦。蒙古皇帝和官府怕汉人反抗,防范得特别严密,他们没收了人们家里的铁器,连菜刀也给锁上,三五家合用一把。汉人受不了压迫,就密谋起义。起义的带头者是朱元璋,他手下有个军师叫刘伯温,足智多谋。刘伯温给朱元璋出主意,用藏有“八月十五,驱除鞑虏”纸条的面饼传递消息,约各地好汉在这天夜里起义杀官兵。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八月十五前几天开始将这种面饼四处传递。人们在收到后,也仿造这种月饼,夹上纸条,再传出去,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好多地方都流传开了这种饼子。到八月十五夜里,各处分头起义,经过好多场战斗,最终把元朝皇帝拉下马来。朱元璋做了皇帝,用传递信息的面饼赏赐功臣,庆贺胜利。民间为了纪念起义的成功,也在每年八月十五晚上吃月饼。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就传下来了。
< class="pgc-img">>?
其二 月饼来自胡饼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率军征讨匈奴,打了大胜仗,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班师回朝。唐高祖李渊为他设庆功宴。这时,有一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把饼赏赐群臣分食,大家都说这饼非常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人们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胡饼又改叫月饼。
< class="pgc-img">>这个传说也跟战事有关系。不过故事里“月饼”名称的由来跟赏月活动联系在一起,“应将胡饼邀蟾蜍”的说法也比较文雅,文人色彩较重,很像是文人墨客编出来的故事。
其三 杨贵妃给月饼起名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芝麻、胡桃,当时人们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叫胡饼。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赏月一边吃胡饼。唐玄宗说:“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随口说:“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饼怎么样?”唐玄宗说:“好!”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梅工笔佛画发了两篇关于中国姓名文化和老外取中国名字的文章,关注的还挺多,看来大家对姓氏问题还是挺有兴趣,再接再厉让我们再来一起看看中西方的姓氏又有哪些区别?
< class="pgc-img">>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中国一个外国,也可以说中国自己就是一个世界,这种说法不知是不是有点夸张,但有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中国的确是与众不同,所以中国尤其与西方各方面都有不同,作为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的姓名自然也不例外。
中西方姓的来源
也许是人类的共性,这方面中西方是相同点最多的,比如来源与大自然山川地貌,来源于动植物,来源于职业等等,但由于文化和喜好的不同,具体会有区别。
中国以职业为姓,是以祖先从事的职业为姓。如,石匠姓石、陶匠姓陶、巫者姓巫、屠夫姓屠、乐手姓乐等。如果把当官也当成一种职业,以祖先曾经担任的职衔为姓就很自然了。如,"司徒"是古代掌管教育和文化的官职,"司马"是掌管军事的官职,他们的后代就分别以这些职衔为姓。
西方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工匠,如金匠Goldsmith、铜匠Coppersmith、铁匠Blacksmith等,类似的行业还有面包师Baker、理发师Barber、渔民Fisher、裁缝Tailor、猎人Hunter、屠夫Butcher、海员Sailor、木匠Carpenter等。
< class="pgc-img">>中国以动植物为姓,多是崇拜的图腾或者有吉祥寓意的,如,牛、马、龙、熊、杨、李、林等。而西方也许是喜好不同,就更丰富,甚至让中国人觉得有些可笑。
有姓鸟的—Bird、姓鱼的—Fish、姓狗的—Dog、有姓鹅的—Goose、姓夜莺的—Nightingale、姓狮子的—Lion、姓狐狸的—Fox等等。
中国以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为姓,或者以封地为姓,即以朝代名或国名为姓,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分别居住在都城的四隅,即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传说中的伏羲居住在东方,他的后代便以东方为姓。而赵、宋、秦、韩、齐、陈、管、曹、蔡、魏等等这些朝代国家名,更是中国人最常见的姓氏。
< class="pgc-img">>而西方更喜欢以居住地的地形、地貌为姓。如,Field田野、Hill小山、Brook小河、Lane小巷、Shore海岸、Lake湖泊、Bush丛林等。也多以大自然中的现象为姓。如,雪Snow、雨Rain、雷Thunder、霜Frost、云Cloud、夏天Summer、冬天Winter、五月May等。
这些也许与中国人更重视祖先人文,更重视天人合一,而西方更喜欢自由直接有关,若不信可以看看西方这些以表示人的外貌和体形的词为姓,是不是很直接。
如,Longman"大高个儿"、Small"小个子"、Bunch"驼背"、Fat"胖子、Strong"身强体壮"、Armstrong"粗胳膊"等。
2020年的疫情,让我们领教了西方的自由,而姓氏的来源上也相当随心所欲,尤其美国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历史,又特别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家,在姓氏上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 class="pgc-img">>有姓苹果Apple、桔子Orange的、有姓水稻Rice、小麦Wheat、玉米Corn的,还有姓熏肉Bacon、火腿Ham的、更有姓咳嗽Cough、毒药Poison、骨灰Ash的,有没有很奇葩。
中西方取名的方式
首先说无论中西方有多少差别,对于孩子美好的期望肯定是一致的,很多对美好事物的认知也是相同的。
所以中西方女子取名时常用象征美丽、优雅、可爱等词汇。
如,Allen意为阳光、Alice意为美丽、Anne意为高雅、Catherine意为纯洁、Emily意为勤劳、Jenny意为文静、Lily意为百合花等等。
男子取名时常用名字来表达他们坚强、勇敢、高尚的品格。
如,Andrew意为刚强、Frank意为自由、Henry意为统治者、William意为意志、Robert意为明亮的火焰、Charles意为大丈夫等等。
这种方式在中国应该是最为普遍,最为基础的,就没必要再举例了。总的来说可以有这样一些取名的方式
1、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寄托和抱负为名。如,建国、治国、安国、定国、建华、永清、永康、永发、长生、超尘、招弟、志坚、志强、志高等。
2、以出生时的季节或天气为名。如,春生、秋生、冬生、雨生、雪生等。
3、以出生地点为名。如,衡(阳)生、京(北京)生、沪(上海)生、黄河、长江等。
4、以植物、花卉为名。常用于女子名。如,梅、桃、菊、荷、莉、兰、花等。
5、以历史事件为名。这主要盛行于当代,如解放、新生、卫国、卫东、向东、跃进、振华等。
6、以孩子出生的顺序为名。我国周代称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老四为"季"。伯、仲、叔、季这四字此后常用于人名。
7、以生辰八字为名。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取名习俗,以生辰八字的"天干地支"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对应排列,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名。
还有就是中国还有辈分的特殊情况,现代人都不曾对此留意了,可能更多年轻人是在郭德纲的德云社了解一二,郭德纲收徒弟有八个字"云鹤九霄 龙腾四海",是相声前辈张文顺给起的,不过这要说明一些,这与中国辈分的用法一样,意义却不一样,这八个字是科,都是郭德纲的徒弟。
< class="pgc-img">>
后面6/7两项就是只有中国独有的取名方式了,要知道中国古代不只有"名"还有"字", 一些文人雅士书画名家除了名、字之外,还取个"号"。如诸葛亮,复姓诸葛,单名亮,表字孔明,道号卧龙。这就不再详述了,现在也不常用,再者说了老外更糊涂了。
中西方取名最大的不同,主要有两点。
姓名的顺序不同,中国的姓在前名在后,英语国家的名字一般也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但却是名在前姓在后,排列次序恰好与中国相反,其实这反应的是"重姓轻名"还是"重名轻姓"。
再者,西方取名时,喜欢以父母亲朋的名字为己名,而且喜欢以敬重之人的名,以名人、神话传说中的神为己名,而中国取名时,对于先辈和敬重的人,却多有避讳以表示尊敬。
这两点中西方相互对立,其实正是文化意识观念思想的最大区别,也因为中国与西方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最主要的两种文化的存在,所以才会有世界只有中国和外国的感觉。
2020疫情这两个"国"的表现,也是一种各方面最好的诠释。让中国人最深刻的记忆有很多,而红梅工笔佛画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一省包一市一省包一国"。
< class="pgc-img">>世界的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的崛起也是不可阻挡,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会越来越多,中西方姓名也不可避免会有交集。
现在很多外国朋友喜欢取一个中国名字,但中国姓名文化博大精深,而很多外国人的中文名确实是五花八门甚至让人有点醉。
"美国总统贺锦丽"看到这你有什么感觉 老外取中国名字也让人醉了
贺锦丽一个中国名字成为世界热点 中国的姓名文化真的博大精深
下面附上200个汉译英中文名,如果再遇到有外国人要帮着取中国名再也不用愁了。
(1)希望兴旺发达的汉译英文名
Zane,Zames译名为“赞”,中文名可为“祖恩”。
Jim,Jimmy,James 译名为“吉姆”,中文名为“继明”。 Jackson,Jonathan,Jason译名为“杰克”,中文名为“家盛”。
Yale译名为“耶鲁”,中文名为“业路”。
Samuel,Samson译名为“赛缪尔”,中文名为“绍盛”。
Carson,Clarence译名为 “卡森”,中文名为“昌增”。
Ted,Terence译名为“泰德”,中文名为“庭恒”。
Felix,Ferdinand译名为“菲力克斯”,中文名为“福鼎”。 Gary,Geoffrey译名为“盖瑞”,中文名为“吉立”。
Randy,Roger译名为“兰迪”,中文名为“仁继”。
Ward,Walter译名为“汪德”,中文名为“旺庭”。
Grdon,George译名为“乔治”,中文名为“家振”。
(2)希望光大理想的汉译英文名
Bob,Bobby,Bradley译名为“鲍此”,中文名为“博辉”。
Harold,Herbert 译名为“荷伯特”,中文名为“浩博”。
Morgan即译名为“摩根”,中文名为“慕刚”。
Moses译名为“摩丝”,中文名为“慕胜”。
Lionel,Lincom译名为“林肯”,中文名为“凌志”。
George,Gerald译名为“乔治”,中文名为“卓屹”。
Stephen,Stanford译名为“斯幕芬”,中文名为“思奋”。
Tony,Terry译名为“汤尼”,中文名为“拓理”。
Samson译名为“萨曼”,中文名为“尚升”。
Carl,Carrol译名为“卡尔”,中文名为“超然”。
Cecil 译名为“塞西尔”,中文名为“世新”。
Solomon,Sherman译名为“所罗门”,中文名为“显明”。
Vincent译名为 “文森特”,中文名为“永升”。
Cuthbert译名为“库伯特”,中文名为“憧明”。
Quentin译名为“昆汀”,中文名为“趋欣”。
Karl译名为“卡”,中文名为“开来”。
Harry,Henry译名为“亨利”,中文名为“豪立”。
Hudson 译名为“哈得杰”,中文名为“拓胜”。
Ivan译名为“伊万”,中文名为“意旺”。
(3)崇尚品德的汉译英文名
Freddie,Wilfred 译名为“弗雷德”,中文名为“为德”
George译名为“乔治”,中文名为“卓义”。
Gerry译名为“盖瑞”,中文名为“杰礼”。
Lance,Larry译名为“拉里”,中文名为“良谊”。
Luther译名为“卢兹”,中文名为“慕德”。
Leonard 译名为“理纳德”,中文名为“理安”。
Ralph译名为“拉尔夫”,中文名为“仁辉”。
Randy却译名为“兰迪”,中文名为“仁迪”。
Wilson译名为“威尔逊”,中文名为“文清”。
Victor,Vincent译名为“威克特”,中文名为“伟善”。
Eugene 译名为“尤金”,中文名为“友靖”。
Terry,Terrell译名为“泰瑞”,中文名为“达义”。
Thomas译名为“托马斯”,中文名为“通睦”。
Oliver,Howaard译名为“奥利弗”,中文名为“豪立”。
Jimmy,Jeremy译名为“吉姆”,中文名为“敬民”。
Gene译名为“格伦”,中文名为“谦谨”。
Sean译名为“西恩”,中文名为“善瑞”。
Patrick 译名为“帕垂克”,中文名为“培伦”。
Douglas,David译名为“戴维”,中文名为“道申”。
Benton,Benedict 译名为“贝通”,中文名为“秉正”。
(4)期盼国泰民安的汉译英文名
Abe,Abel译名为“阿比”,中文名为“安邦”。
Gerard译名为“杰拉德”,中文名为“济众”。
Giles,Gilbert译名为“贾尔斯”,中文名为“启世”。
George译名为“乔治”,中文名为“国治”。
Percy译名为“潘西”,中文名为“平世”。
Scott,Seymour译名为“斯名特”,中文名为“兴国”。
Jerome译名为“折罗姆”,中文名为"建民”。
(5)崇尚坚强意志的汉译英文名
Joel,John译名为“约翰”,中文名为“坚恒”。
Josh译名为“宙斯”,中文名为“坚毅”。
Garth译名为“加寺斯”,中文名为“刚汉”。
Charley译名为“查理”,中文名为“持立”。
Wayne译名为“韦恩”,中文名为“纬恒”。
Harley,Henry译名为“享利”,中文名为“恒励”。
Harry,Hilary译名为“哈瑞”,中文名为“鸿力”。
Kenneth,Keith译名为“肯尼思”,中文名为“铿石”。
Ziegler译名为“兹勒”,中文名为“自克”。
Steven译名为“斯蒂文”,中文名为“自成”。
Robert,Robin译名为“罗伯特”,中文名为“若柏”。
Roger,Rodger译名为“罗杰”,中文名为“若剑”。
Kent译名为“肯特”,中文名为“恳挚”。
Lincoln,Lionel译名为“林肯”,中文名为“立行”。
Galen译名为“盖伦”,中文名为“刚劲”。
(6)希望能力超群的汉译英文名
William,Willie,Wiley译名为“威廉”,中文名为“伟任”。
Basil,Ben译名为“本”,中文名为“秉执”。
Doyle译名为“都乐”,中文名为“栋梁”。
Justin译名为“达斯汀”,中文名为“主廷”。
(7)希望孩子健康、长寿,心胸开阔的汉译英文名
Johnny译名为“约翰尼”,中文名为“健英”。
Jeremy,Jerome译名为“杰里米”,中文名为“健明”。
William,Wayne译名为“威廉”,中文名为“伟岸”。
John译名为“约翰”,中文名为“俊翰”。
Werner译名为“汪纳”,中文名为“威若”。
Simon译名为“西蒙”,中文名为“帅明”。
Tim,Timothy译名为“蒂姆”,中文名为“挺立”。
Basil译名为“巴塞尔”,中文名为“柏松”。
Theodore译名为“西奥”,中文名为“旭辉”。
Homer译名为“哈默”,中文名为“鸿翔”。
Havelock译名为“哈维洛克”,中文名为“焕发”。
Julian译名为“朱利安”,中文名为“俊昂”。
Walter译名为“汪特”,中文名为“意华”。
Francis,Frederick译名为“弗兰西斯”,中文名为“拂翰”。
Hubert译名为“休伯特”,中文名为“焕然”。
Charles译名为“查尔斯”,中文名为“畅意”。
Lloyd,Leonard译名为“罗纳德”,中文名为“朗豪”。
Barry,Bernie译名为“巴利”,中文名为“博悦”。
Clark,Claude译名为“克拉克”,中文名为“开朗”。
Seymour译名为“西蒙”,中文名为“欣弘”。
Howard译名为“哈罗德”,中文名为“浩存”。
Herbert译名为“荷伯特”,中文名为“宏博”。
Jack,Jackson译名为“杰克”,中文名为“朝凯”。
Kermit译名为“科密特”,中文名为“慷健”。
Edmund译名为“艾蒙德”,中文名为“宁空”。
Toby,Troy译名为“托比”,中文名为“陶然”。
(8)期望孩子能力超群的汉译英文名
Jonah译名为“乔纳”,中文名为“溢华”。
Alex,Lester,Leslie译名为“亚历山大”,中文名为“乐思”。
Alvin译名为“艾”,中文名为“安文”。
Archibald译名为“阿奇伯”,中文名为“奇博”。
Audrey译名为“奥德莉”,中文名为“博悟”。
Basil译名为“巴塞尔”,中文名为“葆智”。
Bendict译名为“贝纳迪克”,中文名为“百迪”。
Benjamin译名为“本”,中文名为“辨明”。
Bill,Billy译名为“比尔”,中文名为“秉理”。
Bruce译名为“布鲁斯”,中文名为“睿智”。
Colin译名为“科林”,中文名为“科灵”。
Cuthbert译名为“库伯特”,中文名为“凯博”。
David译名为“戴维”,中文名为“达悟”。
Edwin译名为“艾迪”,中文名为“迪纬”。
Felix译名为“菲力斯”,中文名为“锋颖”。
Frederick译名为“弗雷德里克”,中文名为“赋睿”。
Geoffrey译名为“杰夫”,中文名为“高立”。
Jerry译名为“杰瑞”,中文名为“捷睿”。
Cerdon译名为“高登”,中文名为“歌文”。
Harry译名为“哈瑞”,中文名为“涵瑞”。
Horace译名为“哈罗斯”,中文名为“豁朗”。
Horati译名为“哈罗德”,中文名为“豁迪”。
Hudson译名为“哈得森”,中文名为“华盛”。
Irvin,Irwin译名为“伊文思”,中文名为“字闻”。
Jackson,Jason译名为“杰克逊”,中文名为“杰声”。
(9)希望女孩品德高尚的汉译英文名
Jane,Janet译名为“珍”,中文名为“贞妮”。
Jennifer,Jenny译名为“珍妮弗”,中文名为“洁丽”。
Sophia译名为“索菲亚”,中文名为“淑菲”。
Sylvia译名为“西尔维亚”,中文名为“淑婉”。
Aileen,Alice译名为“爱丽丝”,中文名为“爱庭”。
Alma,Amanda译名为“阿曼达”,中文名为“爱睦”。
Shirley译名为“莎莉”,中文名为“娴丽”。
Sharon译名为“沙伦”,中文名为“娴伦”。
Geraldine译名为“杰拉尔丁”,中文名为“隽兰”。
Pamela译名为“帕梅拉”,中文名为“品梅”。
Prudence译名为“普鲁登丝”,中文名为“茹丹”。
Penny译名为“佩尼”,中文名为“佩谊”。
Monica,Melinda译名为“莫尼卡”,中文名为“睦霖”。
Muriel,Myra译名为“马拉”,中文名为“睦蓉”。
(10)希望女孩美丽动人的汉译英文名
Wendy译名为“温迪”,中文名为“婉丽”。
Vicki,virginia译名为“维琪”,中文名为“雯琪”。
Tina译名为“蒂娜”,中文名为“婷兰”。
Georgia译名为“乔其亚”,中文名为“皎洁”。
Sylvia译名为“西尔维亚”,中文名为“茜薇”。
Shirley,Sherry译名为“雪莉”,中文名为“雪莉”。
Rose,Rosemary译名为“罗斯”,中文名为“若玫”。
Plly译名为“波莉”,中文名为“波莲”。
Patience译名为“佩兴斯”,中文名为“沛恬”。
Madeline译名为“马德琳”,中文名为“媚怡”。
Maggie译名为“马吉”,中文名为“美倩”。
Lucia,Louise译名为“路丝”,中文名为“露丝”。
Gladys,Gracie译名为“格雷丝”,中文名为“谷兰”。
Hermione译名为“荷美”,中文名为“菡美”。
Helen,Helena译名为“海伦”,中文名为“含蕊”;
Eve译名为“伊芙”,中文名为“伊芙” 。
(11)希望女孩聪明机智的汉译英文名:
Ada译名为“埃达”,中文名为“燕南”。
Angela,Angelina译名为“安吉拉”,中文名为“捷灵”
Agnes译名为“艾姬”,中文名为“爱诗”
Alice,Alicia译名为“艾丽斯”,中文名为“灵思”:
Amanda译名为“阿曼达”,中文名为“萌达”。
Bonnie译名为“伯尼”,中文名为“白鹭”。
Catherine译名为“凯瑟琳”,中文名为“凯颖”。
Ceceily译名为“塞西莉”,中文名为“诗意”。
Doreen,Doris译名为“多莉”,中文名为“若云”;
Ella,Ellen译名为“艾伦”,中文名为“燕娜”。
Emily译名为“爱米丽”,中文名为“敏俐”。
Emma译名为“艾玛”,中文名为“蔼敏”。
Eva译名为“伊娃”,中文名为“意慧”。
Fanny,Faith译名为“范妮”,中文名为“飞怡”。
Gladys译名为“格兰蒂丝”,中文名为“歌迪”。
Grace译名为“格蕾丝”,中文名为“苒思”。
Jacqueline译名为“杰奎”,中文名为“佳灵”。
Jessiea译名为“杰西卡”,中文名为“思佳”。
Joan,Joanne译名为“琼”,中文名为“巧茵”。
Josephine译名为“约瑟芬”,中文名为“巧凤”。
(12)希望女孩优雅大方的汉译英文名:
Agatha此译名为“阿加莎”,中文名为“佳雅”。
Alexandra译名为“亚历山德拉”,中文名为“立珊”。
Annette,Annie译名为“安妮”,中文名为“爱仪”,
Esther,Ethel译名为“艾塞尔”,中文名为“怕适”。
Eva译名为“伊娃”,中文名为“仪华”。
Flora译名为“弗洛拉”,中文名为“珞然”。
Gwendolyn,Gwen译名为“格温”,中文名为“温凌”。
Isabel,Isabella译名为“伊莎贝尔”,中文名为“仪珊”。
Jean译名为“珍”,中文名为“景怡”。 Katherine译名为“凯瑟琳”,中文名为“海韵”。
Kay,Kat e译名为“凯”,中文名为“可仪”、
Lilian译名为“丽莲”,中文名为“俐涟”。
Linda,Lolite译名为“琳达”,中文名为“宁玳”。
Marlene译名为“梅兰妮”,中文名为“曼云”。
Michel,Michelle译名为“米歇尔”,中文名为“美谐”。
Molly译名为“莫莉”,中文名为“慕礼”。
Ruby译名为“茹比”,中文名为“如冰”。
图文资料来自网络只为分享侵权删除
环怡红院火锅店
>说起“怡红院”,在很多影视剧中都被当做青楼的名称,其实此名出自《红楼梦》里面贾府中贾宝玉的住所名称。
< class="pgc-img">中环怡红院火锅店
>中环有一家名为“怡红院”的火锅店,老板以此为噱头,主打青楼风格,从装修到菜品走的都是传统中国风,非常适合拍照打卡。
< class="pgc-img">调料包
>店铺一共两层高,环境宽敞,并设有卡位和包厢,连名字都格外引人遐想,“ 捻雀园 ”、“ 吹箫亭 ”、“ 含春阁 ”。
< class="pgc-img">芝士波龙虾锅 8
>既然是火锅店,汤底就尤为重要,店里主打“名妓汤底系列”一共15款,噱头上玩转中国风,而火锅汤底的食材则是中西结合走Fusion路线,当中避风塘炒蟹及芝士波龙虾锅,灵感来自港式大排档,吃法有点像吃鸡煲,先吃菜后加汤打火锅。
< class="pgc-img">芝士淋满两只波士顿龙虾,充满浓厚芝士香,更有拉丝效果。
>避风塘炒蟹锅一打开就充满姜葱蒜蓉的香味,肥美的大肉蟹,吃起来香辣惹味,加汤后汤底充斥着蒜蓉香,感觉新颖;芝士波龙虾锅选用足只波士顿龙虾,再加入车打和巴马臣芝士做成酱汁,芝士味浓厚,龙虾肉鲜甜结实,更呈拉丝效果,加汤后完全变成芝士火锅,浓郁的芝士香扑面而来。
< class="pgc-img">手切骟牯黄牛吊龙8/份。坊间少见的部位,色泽鲜红,肥瘦均匀。
>火锅牛肉也讲究,货源甚少的骟牯牛系列这里也能吃到,其中吊龙(即是牛脊骨外的部位),肥瘦均匀,肉味浓郁,沾上汤汁更加惹味。
同场还有多款特色配料,爆汁牛筋丸咬落瞬间爆汁,台湾鸭血同样不错,够厚够肥,嫩滑爽口,口感丰富。
< class="pgc-img">避风塘炒蟹锅 8 肉蟹相当巨型,加入大量姜葱蒜蓉和辣椒,闻着已散发浓郁蒜。
>老板Kason本身亦有在中环开日本fusion餐厅,1年多后生意稳定了,就与拍档计划发展其他餐厅项目,开过越南菜馆,后来再开火锅店,而所有食店都有共通点,就是要将菜式大玩crossover,“由于我和拍档都爱吃火锅,好自然就会想开火锅店,而且是开想一间港式火锅店,但里面会有酒吧,有霓虹灯设计,令人有新派火锅体验。”
< class="pgc-img">>店名:怡红院
地址:中环云咸街43-55号余悦礼大厦地下B-C号铺及1楼102-4号铺
交通:港铁中环站 D2 出口, 步行约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