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1136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新式茶饮将成茶饮行业规模最大的细分行业。而伴随着消费者热情持续高涨、各路资本竞相涌入,上新、跨界等营销内卷大戏在各大茶饮品牌之间频繁上演。
但在拼速度、拼规模、拼创新的同时,不少品牌也忽视了消费者健康,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25日,成都餐饮同业公会茶饮分会正式成立,而作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目标,茶饮分会的主要工作将聚焦在行业自律、规范市场,建立好诚信经营的良好市场氛围,建立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监管处二级调研员李元荣讲话
四川省商务厅服贸处副处长谢劼、成都市商务局机关党委书记王有辉、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监管处二级调研员李元荣、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监管处二级调研员龚一鹤、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院长李想、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袁小然等领导及嘉宾到场见证成立仪式,并为会长、副会长单位授牌。
「西南首个」
十二家知名茶企作为首批成员加入,抱团发展挖掘西部市场
当今的茶饮行业已经是一个千亿级的大市场,并正在迅速的成长。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作为世界美食之都,也在各茶饮品牌的抢滩布局过程中,发展成为中国茶饮增长的新极点,更诞生了诸如书亦烧仙草、茶百道这样位列全国头部的茶饮品牌企业,也有诸如兵立王、圆真真、天然呆、茶屿等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会议现场
在新式茶饮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各类一线茶饮品牌纷纷把目光投向成都,其目的清晰且明确——进一步挖掘成都在新茶饮领域的消费潜力。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袁小然称,也正因为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温润的市场土壤,吸引了如霸王茶姬、蜜雪冰城等在成都设立总部经济,奈雪、喜茶、沪上阿姨等在成都设立分公司。
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袁小然作会议发言
“从市场规模来看,尽管近两年来新式茶饮增速有所放缓,但作为千亿级市场依然潜力巨大。”在袁小然看来,仅凭借一二线城市,就能够涌现出喜茶、奈雪的茶这样的高估值企业,侧面也说明了还有很多消费者对平价茶饮有着需求,后一市场的价值尚未完全挖掘,而抱团发展,作大市场则显得更为必要。
四川省商务厅服贸处副处长谢劼、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监管处二级调研员李元荣为茶饮分会会长单位书亦烧仙草、茶百道授牌
成都市商务局机关党委书记王有辉、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监管处二级调研员龚一鹤为茶饮分会副会长单位霸王茶姬、兵立王授牌
根据介绍,成都餐饮同业公会茶饮分会成立,书亦烧仙草、茶百道、霸王茶姬、兵立王、奈雪的茶、喜茶、一只酸奶牛、沪上阿姨、陈多多、圆真真、茶屿、天然呆等十二家知名茶饮企业作为首批会员单位加入,会长则由书亦烧仙草董事长王斌和茶百道董事长王霄锟共同轮值担任。茶饮分会秘书长练书剑直言,茶饮分会成立标志川渝茶饮品牌有了自己的组织,未来也将作为桥梁纽带联动重庆相关茶饮企业,推动成渝地区茶饮行业抱团共赢。
企迈科技创始人王友运做会议分享
“线上”是当天企业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利用数字化为茶饮行业赋能?成都餐饮同业公会茶饮分会数字化发展顾问企迈科技创始人王友运认为,现有环境下,茶饮门店生态面临挑战,每个品牌都需在危机中踏出破局之道,企迈自身战略,没有在传统门店经营方式上做加法,而是把未来延展的更长远一点。“以自身举例,我们产品在场景、链路、行为、数据等方面相较上一代做了全新矩阵升级,更多强调持久的数字创增,用户认可及品牌口碑,它不仅是一套系统、一个产品,也更像是对时代前行的一种认知,只有从消费者心智出发做好每一个场景的连接才能真正迎来新一代门店的大好生态。”
阿里巴巴本地生活高级业务发展专家江永为书亦烧仙草、茶百道授牌
而面对如何寻找更多品牌增长点,书亦烧仙草和茶百道则给川渝品牌打了个“样”。其利用自身品牌影响力以及供应链优势,将自身IP周边、衍生品以及到店卡券等搬上天猫等线上平台,为品牌发展寻找新的增长极并开创品牌更多的可能性。而在会上,书亦烧仙草、茶百道也荣获了天猫新锐品牌商家的荣誉。
「规范市场」
新茶饮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已势在必行,要共同构建诚信经营的良好市场氛围
一个明确的趋势是,信息化时代,消费者的知识和观念都在升级,茶饮要一直火爆下去,必须严守“绿色”、健康底线。袁小然在介绍时谈到,“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引发了各类产经研究机构及媒体对该行业的关注分析,而其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引起了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
四川省商务厅服贸处副处长谢劼
随着众多新茶饮品牌不断兴起,赛道变得越来越拥挤。尽管留给消费者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行业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因而茶饮分会的成立被赋予了更大的期望。成都市商务局机关党委书记王有辉表示,希望成都茶饮企业共同构建诚信经营的良好市场氛围,通过建立行业标准、规范茶饮市场,逐渐成长出更多引领全国的新式茶饮市场品牌,助推成都茶饮产业的发展。
成都市商务局机关党委书记王有辉
2021年3月,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三部门发布的18个新职业中,加入了“调饮师”;5月,新式茶饮行业首个具体产品标准——《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在新业态发展的过程中,品牌快速升级,市场优胜劣汰,阵痛总是难以避免,对新茶饮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已然势在必行。”袁小然直言,这对企业乃至行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头部企业亦或新生力量,都应该从最基础的员工培训、质量管控、食品安全等方面,把好关,铺好路。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调研员龚一鹤做会议指导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调研员龚一鹤强调“市场监督管理局是监督与服务并重,为企业在发展中提供保驾护航,企业要守法守规,做好食品安全,守住底线 。”除此之外,当天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成都餐饮同业公会茶饮分会与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合作共创签约仪式。根据签约内容,双方将共同在建立新式茶饮团体标准、开设茶饮培训相应课程及筹办茶饮师技能认证等方面进行合作,尤其重要的是,相关团队标准也将在年底计划举办的西南新式茶饮大会上首次公布。
成都餐饮同业公会茶饮分会与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签约
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袁小然给茶饮分会数字化发展顾问企迈科技创始人王友运颁发顾问聘书
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袁小然给茶饮分会秘书长练书剑颁发聘书
与会领导与参会企业代表合影留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月21日,在第二个国际茶日上,新式茶饮行业首个具体产品标准——《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正式发布。首批制定的新式茶饮产品类标准包含现制奶茶、现制奶盖茶、现制水果茶、现制气泡茶和现制冷泡茶5类。
事实上,近年来新茶饮行业入局者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品牌被消费者看到,但该行业却一直没有相关标准。此次团体标准的发布,预示着新茶饮行业有望迎来标准化的市场生态。
首批次新式茶饮产品类标准出炉
2019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中国作为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重要的出口国,高度重视茶产业,并将其提升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2020年11月,奈雪的茶携手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其他新式茶饮头部品牌正式组建CCFA新茶饮委员会,共同推动新式茶饮行业标准的建立。在此背景下,奈雪的茶主动肩负头部品牌责任,牵头制订新式茶饮产品细化标准。
《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下称《标准》)制订项目于今年1月正式获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批准立项,并于2月4日正式启动。从标准起草、收集资料、组织调研、征求意见到召开专家研讨会,历经半年时间,经多次审查、修改,在第二届国际茶日到来之际最终通过审定。
据介绍,本次标准制订共分为三个批次进行,第一批为新式茶饮产品类标准,第二批为产品制作工艺(方法)类标准,第三批为产品原料类标准。目前公布的为第一批次新式茶饮产品类标准,明确了现制奶茶、现制奶盖茶、现制水果茶、现制气泡茶和现制冷泡茶5类的产品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产品要求、制作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和食用建议等多项规定。
现制奶茶标准
以人气最高的现制水果茶和现制奶茶为例,《标准》根据添加的水果原料不同将现制水果茶细分为鲜果水果茶、综合水果茶以及果制品水果茶三类,并做出了“茶多酚≥200(mg/kg)”的要求;而现制奶茶则根据饮品中蛋白质的来源不同被细分为含乳奶茶、植物蛋白奶茶、奶味奶茶以及复合奶茶四类,除了对茶多酚做出要求外,还要求“蛋白质≥1.0(g/100g)”。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第一批新式茶饮产品类标准发布后,奈雪的茶将携手各单位继续推进第二批产品制作工艺(方法)类标准以及第三批产品原料类标准的制订,助力新式茶饮行业标准的逐步完善。
标准的建立推行需要多方合力
新茶饮赛道从来不缺新人,但由于行业发展一直缺乏相应标准,盲目扩张的例子不少,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业内认为,此次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新式茶饮告别“非标”时代,迈入更规范更健康的新阶段。
天眼查信息显示,从2011年以来,新增“茶饮、奶茶”相关商标近3.7万个,其中2020年新增超过8000个,是新增最多的年份。从地域分布上看,广东茶饮相关企业数量最多,有超过6.3万家,占比17%,江苏和广西两省分别以近3万家的茶饮相关企业数量,分列第二、第三位。近五年来,茶饮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年注册量呈现显著的逐年上涨趋势。2019年和2020年,我国连续两年新增超10万家茶饮相关企业。以工商登记为准,截至目前,我国今年已新增近4万家茶饮相关企业。
“有标准有约束,才会有突破和进步,希望在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可以不断推动新式茶饮行业的长足发展。”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坦言,“我们深知行业标准的建立绝非一个品牌单打独斗,必须是在协会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下,有更多同行加入,各方合力来完成”。
据了解,奈雪的茶曾于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举办“饮”领者峰会,并发布《2019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今年,奈雪的茶还以国际茶日为契机,积极加入中国茶叶学会发起的“2021年国际茶日暨第十三届全民饮茶活动”,同时联合中国茶叶学会展开茶文化的传承合作,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为用户普及茶叶小知识,并在冷泡茶的瓶贴上加入茶相关的古诗文,以新颖、有趣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茶文化。
“新式茶饮以更时尚、新颖的形式受到广大年轻人的青睐和热捧,是传统茶饮方式的延伸和创新,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扩展空间,而行业标准的制定也成为了促进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陈瑞曾表示,“看好奈雪的茶从宗旨、定位、格局到模式等方面所展现出来中国茶企的明星风范,期待奈雪的茶‘成为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创新者和推动者’。”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李世辉
来源:新京报网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一杯新茶饮的价值
因更普世的愉悦体验而热
点一杯新茶饮,已经成了人们在闲暇时光最自然的悦己消费之一。
在今天,生活在广州深圳的年轻人和西藏昌都的年轻人都可以通过点一杯同一口味的烧仙草而收获片刻享受。亲民而时髦,是新茶饮打破了地域和饮食文化走遍全国的关键。据统计,目前中国的新茶饮行业开店数目已超过五十万家,它们密布于一二线城市和下沉市场。
但十年前,当我们谈论奶茶时,还很难达成这样的共识。当时,以珍珠奶茶为代表的奶茶大多以碎茶粉和奶精冲调,在面貌迷糊的加盟店售卖,与时髦消费的概念沾边。
事情的变化从有人将鲜奶和新鲜水果加到优质茶叶萃取的茶底后开始出现。这些新的茶饮面貌恰好迎合了正处在消费升级、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消费者诉求。从那时起,整个茶饮行业开始了进化升级,出现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一批头部品牌,培养了年轻消费者的茶饮消费习惯,进而引发资本关注,发展成一门炙手可热的时髦生意。
为一二三产业注入就业活力
当我们透过茶杯看一看茶饮背后所运转的产业,会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图景。
透视今天的新茶饮产业链,你会发现在它的上游参与主体里,既有茶叶、水果、奶制品等以农副产品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形态,也有以设备供应、包装供应等制造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形态。同时,作为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典型代表,新式茶饮又为调饮师、外卖配送员等第三产业的从业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目前,中国最热门的两大现制饮品非新茶饮和咖啡莫属。两者之中,新茶饮的规模更广——饮品门店占国内所有门店总数超过60%。遍布市场更下沉,可以覆盖更多样性的消费人群,并为更多城市带去就业机会。
据咨询公司沙利文统计,在产业链上游,新茶饮预计可直接带动超160万人就业,间接推动超8000万人就业。中游则可为新茶饮品牌商总部及区域办事处人员,以及门店员工提供超过130万的就业机会。在产业链下游,新茶饮的配送需求又间接推动超700万人就业。
品质升级推动共同富裕
“据我们测算,中国新茶饮的消费市场规模2021年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达到近1100亿元。同时,我们预计到2025年这个行业的规模还会再次翻番。”沙利文董事总经理贾庞说。
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不断反哺上游。例如对农产品的需求扩增。新茶饮门店广布,对水果、茶叶、乳制品等农产品需求量正在不断扩大。以水果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中国新茶饮行业水果总消耗量超100万吨。
同时,新茶饮品牌在上新品率、产品品质上的高要求也向上影响了农产品的种植方式。新茶饮行业通过加强与上游企业联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2021年,国家制定了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某种程度来说,目前已颇具规模的新茶饮行业,作为将传统农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的新经济典型代表,无疑将会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
当我们愉快地给自己点上一杯奶茶时,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千万就业者就因为这个小小的需求而运转了起来。
一杯新茶饮的八项武功
新茶饮下半场,从改造供应链开始
当我们谈论新茶饮时,往往会首先想起人气品牌,爆款产品。在行业发展前期,这些吸睛话题为新茶饮带去了爆发式增长。但从食品饮料餐饮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行业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供应链、质量品控是否能跟上,决定着今后发展可以走得多长远。
食品安全隐患、产品生命周期短、易被模仿,这些即使是新茶饮头部品牌都频频面对的问题背后,其实是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存在一定问题。
如果用一个长期视角看待新茶饮行业,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无疑已经进入了需要完善和提升供应链的阶段。
近日,沙利文咨询发布了首份聚焦于新茶饮供应链领域的行业报告《中国新茶饮供应链白皮书,2022》,分析了中国新茶饮供应链各个领域的发展格局、增长态势以及未来巨大的增长潜力。
白皮书指出,当前新茶饮产业链上游竞争格局较分散,不利于新茶饮整体的品控管理,随着新茶饮产业链上下游融合更为紧密,将优化食品和农产品供应链,弥补原料不稳定、不规范等问题。而行业的蓬勃发展将有利于规范食品供应链的品质和标准。
八大维度,拆解茶饮供应链创新
一款新茶饮可以一口就给人带来愉悦体验,但要获得这份愉悦感,背后是多个供应环节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帮助产业界、投资界更清楚地理解新茶饮这个新产业的不同环节供应链现状,沙利文咨询的《中国新茶饮供应链白皮书,2022》从制作一杯新茶饮的关键要素出发,首次将新茶饮供应链定义为包材、水、糖、水果、茶、口感颗粒、奶制品、设备八大类,在白皮书中分别进行深入讨论。
Vol.1
茶:品牌参与度高,建立标准化运作是关键
茶在一杯新茶饮中平均成本占原材料整体的比重为20%至26% ,比例较高。
作为新茶饮产品最重要的原料之一,茶叶的供应链市场集中度低、近茶产地加工的特点,供应商多是OBM+ODM并行。近年来我们看到不少头部品牌通过自建和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茶叶上游供应链建设,以保证稳定供应以及定制独特口味。品牌向供应链上游布局,既有利于规范产业链的品质和标准,也给行业带来了新活力。近年来,蜜桃乌龙、茉莉绿茶等新口味茶饮在年轻人中的流行正是受此影响。
白皮书提到,如何维持稳定供应和为产品竖起独特性的壁垒是茶叶供应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而对于希望更进一步的企业来说,则还需要运作专业团队对接客户定制化需求,用多元产品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便利、多元产品体验的需求。
一些主流供应商已有不少亮眼的创新布局。例如布局优质产地,通过质量系统认证,有成熟的流水线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确保品质稳定,达到品牌端产品口感口味标准化的需求;工艺方面,零售端更多采用片刻即享的冷泡产品,迎合年轻人快节奏生活方式。除与新茶饮品牌合作,还有一些供应商直接绕过中间商,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潮吸引消费者,抓取了新的增长点。
Vol.2
水果:需求日益增强,规模化是必经之路
加入水果茶,丰富口感提升品质,是新茶饮与上一代奶茶区分的重要标志。据沙利文咨询统计,在新茶饮产品中,水果成本占整体原材料成本20%至25%。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令果茶大受欢迎,鲜果、冻果、NFC等更为新鲜、健康的原材料使用占比或将持续增加。
但对新茶饮企业来说,很多水果意味着更大挑战。已从事新茶饮原材料供应多年的鲜活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国晃说,目前新茶饮行业只有少量头部品牌搭建起来稳定的鲜果供应链,而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要回归水果产业本身。一方面,水果易腐烂、采购半径短,受季节影响大。另一方面,水果的品类形态更丰富多样,市场集中度较低,企业分散。为保证全年的优质水果供应,部分品牌已经开始选择与产地果园合作或自建果园。
白皮书认为,品牌商向水果制品产业链上游的延伸是其标准化、规模化的必经之路。如何保证新鲜水果的稳定输送以及储存,就成为了这个供应链体系发展的关键。
百香果、柠檬、芒果、葡萄、草莓这些常见水果是当前消费者最常消费的5种口味水果,但去年黄皮、油柑的大热也让行业意识到,新式茶饮的快速上新模式也对水果品牌的产品创新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用小众水果破圈已然成为了新茶饮制造爆款产品的新趋势。白皮书建议,水果企业需要跟随行业趋势,不断变换供应品种,从而收获新增长点。
Vol.3
奶制品:巨头格局形成,健康和下沉带来新机会
奶茶、奶盖、奶油,奶制品提供的口感层次是消费者评价一杯新茶饮好坏的关键因素。通常,奶制品在一杯新茶饮中的成本占比为17%至21%,与茶一起贡献了最大的原材料成本。
奶制品是一个巨头明显、供应链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大类。味全、雀巢、恒天然、OATLY等都是消费者熟悉的主力品牌,高中平价饮品店品牌偏好各有不同。
对于新茶饮来说,奶制品成熟的运作体系对稳定供应和品质保证提供了帮助。但另一方面,纯牛奶价格较为透明与冷链运输增加成本两项因素对供应企业利润空间带来一定挑战,因此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冷链运输网络降低运输成本是供应企业的制胜关键。
消费者在新茶饮的奶制品偏好上的健康趋势明显,最受欢迎的前三个分别是纯牛乳、发酵乳和植物奶,其中纯牛乳的偏好率达72%。但在这种明显的诉求下,供应企业显然需要有更多天然、低脂、健康供消费者选择。而在消费者多元的口味需求下,市场也更希望乳制品有醇厚、丝滑、绵密等更丰富、细分的口味,丰富一杯茶饮的口感层次。
由于奶制品对冷链物流要求较高,新冠疫情出现后,含奶饮品的销量开始出现波动,新茶饮品牌顺势开发出了更多不加奶的现制饮品平衡风险,一定程度影响了奶制品的需求量。
不过,新茶饮各品牌门店的急速扩张和下沉多少可以弥补这一问题。前提是品牌是否能够跟上脚步,开启供应链下沉布局。
Vol.4
糖:健康需求推动产品更替
糖是提升一杯新茶饮风味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新茶饮使用的糖类型多样,白皮书的数据显示,目前果糖使用占比最多,达46%,其次为蔗糖22%和冰糖20%,近些年兴起的低卡糖仅占6%。
糖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产品,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糖业,凯爱瑞、广州双桥和嘉吉投资都是行业中较为知名的供应商品牌。新茶饮品牌通常选择与供应商长期合作或定期批量采购来满足原材料供应,较为稳定。
但随着消费者的口感需求越来越多元,同时对健康的诉求不断提升,制糖企业也需要变革。这种变革包括从生产单一产品转为布局多种糖类矩阵以满足多元市场需求,以及开发低糖低卡的新品,满足新的消费趋势。
沙利文咨询估计,未来,新茶饮行业冰糖用量将提升,同时也以多种形式的糖来吸引消费者,如黑糖,消费者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也将催生如甜菊糖等低卡糖的出现及使用。
Vol.5
口感颗粒:创新活跃厂商机会多
口感颗粒就是消费者常规认识中添加在茶饮中的小料,最具代表的就是奶茶里的珍珠,水果茶里的脆波波。
一杯新茶饮中,口感颗粒的成本在11%至12%,并不算高,但可以成为吸引消费者下单的关键因素。白皮书的数据显示,目前水果颗粒、果冻晶球、淀粉、芋头、谷物豆花和坚果是消费者最爱添加的6种颗粒类型。
口感颗粒种类繁多,一家新茶饮店通常会与多家供应商合作,基于新品基调寻求合适产品。但由供应商推动创新,反向基于独特的口感颗粒研发新产品的情况也较普遍。目前,口感颗粒的供应已经形成了一些规模聚集效应,供应商台资背景浓厚且工厂布局多在江苏,它们都具备了为客户提供多种跨类的口感颗粒产品的实力。
对口感颗粒供应行业来说,来自消费端的最大痛点是拆封后口感颗粒保存不当带来的口感损失和食品安全问题。黄国晃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制作工艺上加以升级并改变生产模式,将口感颗粒从半成品产品形态向即食产品形态转型。
由于新茶饮行业中,茶饮品牌和口感颗粒供应商大都采用多对多的合作模式,供应商也需要分别服务不同客户,因此还必须组织庞大且强大的研发队伍,能够同时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赋予茶饮新价值。而受健康饮食需求推动,口感颗粒厂商在研发新品时,也可以聚焦于更天然、健康、富含膳食纤维的食材,如芋泥、紫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天然食材,低卡且富饱腹感的果冻晶球类以及富含氨基酸的坚果。
Vol.6
包材:要吸睛、要体验,更要环保
在愉悦消费的诉求下,新茶饮的包装形态正日益成为撬动人们消费的一大驱动因素。圆底、袋装、大桶、mini杯,少许形态的改变就能激发消费者新的购买欲。
目前,包材成本占一杯新茶饮的10%至12%。新茶饮包材有纸质、塑料、玻璃等多种材料,消费者偏好各不相同。据沙利文咨询的统计,杯盖封装、塑料杯身和可降解是消费者普遍更喜爱的包装类型。
包材供应企业是更明显的制造型企业,有成熟完整的生产和供应体系。对这个行业来说,新的机遇与挑战出现在政策和文化领域。随着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对包材生产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材生产企业需要在控制成本、保证质量的同时使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实现绿色可持续化。由此,如何在保证产品绿色环保的同时满足新茶饮行业需求,成为包材生产企业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各新茶饮品牌不断在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新茶饮包装如何适时推陈出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实现茶饮“破圈”,也将成为包材供应商的一大挑战。
Vol.7
水:食品安全的底线
水作为新茶饮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其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出现的新茶饮品牌食品安全问题就大多与水质相关。
目前,新茶饮行业的普遍做法是通过使用各类型净水器来达到水质要求。除水之外,消费者对冰块的食用需求不断细分,也使制冰机向种类多样化功能发展。由此,新茶饮的扩张也带动了水设备及制冰机行业快速增长。预计2021年至2024年,新茶饮净水器市场将以约16%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白皮书指出,水处理技术快速发展为水设备产品提供了降本增效,优质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管理是长期受到客户青睐的根本。
Vol.8
设备:必要的高投入
新茶饮门店运营涉及设备繁多,必要设备有制冰机、冷藏冰箱、工作台等。新茶饮店开店成本中设备占据约1/3,设备的运营维护和更替也是新茶饮店不可小觑的一笔开支,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运营效率。
高中平价品牌所用设备价格差异巨大,高端品牌门店设备成本将近50万元,中端品牌门店设备成本8万余元,平价品牌门店设备成本 2万余元。设备作为耐用品,市场规模受行业增速影响较大。白皮书发现,由于新茶饮中端市场趋近饱和,门店数量增速放缓,加之疫情拉高了中端和平价品牌的关店率,新茶饮设备市场增长随之减缓。
新茶饮品牌更青睐进口设备,普遍采用代理商购买、代理商售后的购买模式。但由于新茶饮店设备种类需求多,而进口设备大多并不是为新茶饮专门定制,功能单一,对于人工操作的要求高,饮品制作过程中不稳定因素多,导致了饮品制作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问题。此外,代理的售后服务质量不及原厂服务,也成为拖累新茶饮店运营效率的主因。
白皮书指出,新茶饮设备向功能整合化和智能化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终端门店对运营管理、人工及物料成本控制、出杯稳定性、产品搭配分析等方面的需求将倒逼设备供应商对产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提高门店运营效率及稳定性。而新茶饮品牌连锁门店的标准化则正倒逼设备系统升级,让同品牌门店间共享数据成为可能。同时随着品牌门店对空间营销的重视提升,开发全套定制产品线或许会成为供应商的新增长点。
值得深挖的流量宝藏:水果和口感颗粒
2021年夏天,喜茶推出暴打柠檬茶后,柠檬茶蔚然成风。2022年,来自广西的阿嫲手作来到上海,主打产品龙眼桂花冰中凭马蹄丸子成为奶茶爱好者的热门话题,2、3月期间,长期处在一上架就售罄的状态。
新茶饮不断推出创新口味驱动消费者购买,而水果和口感颗粒则是新茶饮产品创新的主要施展媒介。贾庞表示,他们在调研中发现,70%的消费者在购买新茶饮时会选择水果口味,而100%的消费者会为自己的茶饮添加口感颗粒。因此,可以相信,这两个领域将成为新茶饮市场增速较快的细分领域。
事实上,这两大领域未来的机会点并不止在一杯茶饮中。2020年左右,珍珠奶茶在日本风靡,随后我们看到这股热潮中珍珠作为单独IP被添加进了更多创意类甜点中。而在中国消费市场上,加入了波波的雪糕、酸奶,以口感颗粒为小料制作的海盐奶盖芝士火锅等食品饮料的出现也在为口感颗粒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口感颗粒领域应该会有非常好的资本市场关注点机会,因为它与新茶饮行业联系度非常高,可以快速获得行业红利。其次,由于它能很好地享受这个行业的红利,所以它的增速、财务表现从投资角度都是值得关注的。”贾庞表示。
资本和新茶饮的下一个故事会是……
从2018年起,火热的新茶饮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成为新茶饮第一股。喜茶估值600亿元,成为了公认的新茶饮第一品牌。同时,诸如茶颜悦色、古茗、书亦烧仙草等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热门品牌先后都拿到了大牌机构的融资。新茶饮的上半场,在资本的助力下,行业发展似乎已经非常充分。
但贾庞认为,新茶饮行业还远未到固化的时候。第一,这个行业刚刚开始有企业实现IPO这样里程碑,在成熟的大消费行业,理应能够有更多公司实现上市。第二,资本市场对这个行业的关注尚停留在终端的品牌和门店环节,目前还极少看到行业供应端企业实现大规模的资本市场动作。许多行业内的隐形冠军也有创造更多故事的潜能。
2021年年底开始,喜茶、奈雪的茶这些头部品牌开始宣布降价,在对外公布的原因中,供应链整合改造摊薄成本是共通的主要原因之一。头部品牌尚且刚刚完成基本的供应链体系搭建,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供应链的进化过程其实才刚刚开始。
尤其是在数字化方面。从线上下单、会员互动等消费场景来看,新茶饮或许已经足够数字化,但纵观整个行业,中端甚至后端的整个供应链和仓储物流、品控管理上,数字化管理整体还有比较大的潜力。例如贾庞与黄国晃不约而同地表示,目前新茶饮在采购决策上的数字化程度还相对不高,而这种数字化模式在其他大型高端制造业中已发展成熟。架构这些数字化体系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资本的力量为新茶饮注入新故事。
白皮书完整版将在近期《第一财经》“云上会”直播中发布,敬请关注《第一财经》APP及网站大直播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