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的李大哥反映
家门口正在造高架
工地开始打桩以后
家里就多了不少裂缝
李大哥住在绍兴柯桥区曙光村
他家南边是杭州湾大道
马路上方正在造高架
项目名称叫
“镜水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北段)”
施工方是中铁十局
目前 高架桥墩已经浇筑完毕
铺好了一部分路面
李大哥:去年开始造的。
记者:家里面的裂缝,什么时候出现的?
李大哥:就是开始造的时候,就出现这种裂缝。就是中间那个桩打起来以后,慢慢就出现这种裂缝了。这里,整个裂缝都挺大的,这里是厨房。反正中间、楼上也有,三楼也有,反正每个地方,小的裂缝加大的裂缝都有。
可以看到
李大哥家不少墙体都出现了开裂
门框位置的裂缝大一点
李大哥拿来了一根筷子
李大哥:这是小头,这是大头,你看大头都能插进去。这个都变形了,每个框,基本上没一个好的。
李大哥:到这里就挤住了,要用力拉,它才能关住,你看。导致这样的原因,房子已经在下沉了。问题是现在桩才刚打好,以后横架要放上去的,那如果分量一重的话,这个房子肯定还要倾斜。我们这个房子造了差不多四十年了,而且是那种预制板的房子,这种房子,受不了你们这种打桩的。
何大伯家在李大哥家东边
他家二楼阳台的地面也出现了开裂
何大伯:到这个位置,大概三米七差不多。
何大伯又把记者带到三楼
三楼天花板的裂缝更长、更大
何大伯:这个裂缝刚开始的。
记者:天花板上。
何大伯:诶,天花板上,没有几天,大概个把月时间。下起雨来,很多很多水,两边都流进来。
李大哥家西边原来有五户人家
此前已经拆迁
前几天
高架桥的业主单位
来他家里看过
李大哥:业主(单位)说,我们拆不拆是柯开委那边决定的,主要我们是在红线外面,红线内的,他们几家都拆掉了,但是我们离红线只有一点点。没办法,政府规定不能拆。如果拆不了的话,我们只有这样子,裂缝这个事情,你们肯定要给我解决。
绍兴柯桥区曙光村 书记:拆迁,村里面没有办法,村里只要做到老百姓满意就好。因为规划的东西是大事情,村里也没有权利。
记者:因为他们可能觉得距离太近了。
绍兴柯桥区曙光村 书记:诶,没有办法,没有办法。街道也要跟柯开委联系的。
找到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留下了记者的电话
表示要跟相关科室了解情况
记者通过绍兴柯桥区人民政府网站上
公示的项目合同
联系上了中铁十局方面
负责施工的徐经理回应
裂缝不是打桩导致的
项目施工方负责人 徐经理:正常的一个项目,用什么方法,或者是安全不安全,设计阶段会有安全评估的。我这个旋挖钻,像挖井一样,挖孔出来,目前震动最小,影响最小的施工工艺。我们也希望媒体来监督,来报道。因为我们也是受影响很大,我们人员、设备来了,他不让干,你正常诉求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跟他们是利益相对方,你影响我施工。
徐经理告诉记者
现在因为部分村民不配合
耽误了施工
他认为
房屋开裂是房屋本身问题造成的
项目施工方负责人 徐经理:三十七八年前,没有现在的框架结构,有钢筋、混凝土,没有这种。这种软土上这种房子,在现在这种阶段,设计都过不了,如果正规单位盖房子,审图都通不过的。这种房子,如果在这种地基上,这么多年不裂,反而不正常。
记者从徐经理那里了解到
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已经组织相关单位开会商议
项目施工方负责人 徐经理:开发区,今天上午在组织街道,我们这个建设单位在开会,我们也在跟踪,它有结果会通知我们的。
节目播出前
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回复
如果鉴定为危房
达到拆迁等级
可以考虑纳入拆迁范围
如未达到
建设单位会再跟村民
协商修缮和赔偿
验式乡村漫游综艺《宝藏般的乡村》今晚将继续浙江柯桥之旅。宝藏团成员华少、THE9-孔雪儿、熊梓淇、尤长靖(按姓氏首字母排序)和宝藏好朋友敖犬、宋芳园将深入不同的村庄,感受全域可游到全域畅游的乡村新风貌。
本期宝藏团一行人将从“绍兴兰花第一村”棠棣村出发,在培育基地学习兰花分株,THE9-孔雪儿担心自己不是手巧的人,慌乱不断。记不住操作步骤的尤长靖,更是像极了上课时突然被点名,没有准备而心慌意乱的你我。在岔路口村的民宿墙绘上,宝藏团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留下了属于他们的特殊印记。
宝藏团探访绍兴花木第一村孔雪儿尤长靖学习兰花分株
“满目绿无涯,无处不逢花”是对棠棣村特别贴切的形容,它位于绍兴市柯桥区西部山区,全村95%的土地被用于种植花木,95%的劳动力从事花木产业,是名副其实的“绍兴花木第一村”。这里随处可见的兰花让宝藏团眼前一亮。通过书记的介绍,他们了解到虽然花木是棠棣村的特色产业,但兰花在这众多的花木品类中,是最为出彩的产业“金名片”。由书记带领,他们来到了兰艺馆学习兰花分株,操作台上的花农一边为大家演示如何选取合适的位置进行分离,一边讲解在分株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株兰花匹配一把剪刀避免交叉感染,剪开分支后及时涂抹杀菌药物……一系列如同做手术一般的操作,看得THE9-孔雪儿眼花缭乱,即将上手操作的她,面对华少给予的“手巧”夸赞,连连摇头。另一边的尤长靖,心思完全被周围各具特色的兰花吸引,直到正式开始操作了发现脑海里一片空白,脸上带着一点慌张的神情,手上的动作依然故作镇定,竖起耳朵捕捉提示的样子,像极了上课突然被点名回答问题时的你我。究竟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兰花分株,还需要看看两位的临场应变能力如何了!
尤长靖在涂鸦墙留下“独家记忆”宝藏团共赏书法文化的魅力
盘活旧屋改造成旅游民宿,是岔路口村的特色。一点点改变,让破旧的老房子拥有了“新生命”。沿路的民宿屋墙外,一群小朋友围着一面涂鸦墙正讨论得热烈,华少一行人好奇驻足询问。原来民宿墙绘也是这里的特色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拿起画笔,一起参与到民宿外墙的涂色中,在这个小房子上,留下自己的独家标记。宝藏团闻言也加入其中,尤长靖执着的想要为面前的墙绘添上一抹清新的“西柚色”。其他人见状,感到十分疑惑。只见尤长靖满面温暖的笑容,解释着“西柚色”是他的应援色。之前游览的乡村所寻得的宝藏,都是可以带走的,而这里的墙绘很特别,可以让大家把自己的画留在村子里,仿佛也是把这段时光与记忆存在了这里。他想把美好的记忆留在画上,而于他而言最美好的,就是和“粉丝”之间“西柚色”的约定。这份心意将会在画卷上如何呈现,还要等待大家一起见证。
一入上王村,国学拱手礼的打招呼方式,立刻就让宝藏团感受到了这里的传统文化气息,作为“王献之后裔”的上王村村民,把传承书法文化、耕读文化视为己任。他们邀请宝藏团一起旁听孩子们的书法课,课堂上孩子们穿着传统服饰,拿着毛笔的姿势有模有样。走近观察发现,他们不仅姿势到位,笔下的字也都端正有力。书法文化在传承中散发的力量,尽数藏于老师的讲解和孩子们的笔尖,宝藏团又将感受到几分其中的博大精深,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以棠棣村的特色兰花产业为旅游体验项目增添新意;以岔路口村的旧屋新改为旅行居住体验加分升级;更有上王村的“王献之后裔”对书法文化传承的初心,为文化体验类项目保驾护航。充分运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合理规划看似荒废的已有资源,让柯桥“十里不同色,村村有韵味”的全域旅游特色愈发充满活力!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锁定本周日21:45浙江卫视播出的《宝藏般的乡村》。和宝藏团一起感受全域旅游的别样魅力!
来源: 浙江卫视中国蓝
桥流水,乌篷悠悠。盛夏八月,古城绍兴风光秀丽,袅袅的越音传来,每一块青石板上都雕刻着历史的脉络。
近日,记者跟随由浙江在线与绍兴市委网信办联合主办的“发现绍兴——新媒体创意技能大赛”活动走进绍兴,探寻这座千年古城如何深挖文化资源,用全新理念和技术讲述文创产业的“绍兴故事”。
文旅融合
越剧之乡打造戏剧新体验
“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上世纪初,前辈艺人将诞生于绍兴嵊州的越剧唱红大江南北,使其发展成全国第二大剧种。百年之后,在钟灵毓秀的剡溪旁,中国首个以戏剧为主题的越剧小镇在此诞生。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走进越剧小镇,精雕细琢的古戏楼里,正在上演经典折子戏。
推广嵊州代代相传的越剧文化,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戏剧生态环境,是小镇的初心与梦想。为此,小镇专门组建了越剧艺术团,艺术团成员邢晓告诉我们,几乎每天晚上,这里都有近百人来听折子戏,其中不少是年轻人,观众也都很热情,“作为一个嵊州人,传播越剧文化就是我们的责任。”邢晓说。
邢晓(左)在越剧小镇进行越剧表演。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徐雪纯 摄
来到越剧小镇的游客,不仅能欣赏原汁原味的越剧,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生活乐趣。“越剧文化是小镇的魂,但从园区运营角度来说,仅有戏剧元素是不够的。”越剧小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吴维珍说,对普通游客而言,越剧还是比较小众,为了吸引更多人来这里感受越剧文化,小镇将戏剧与休闲旅游相融合。从竹编、书法、围棋的文化之旅,到百亩花田、千亩桑田的山水之乐,再到影视拍摄、戏剧体验、卡通乐园的趣味体验,越剧小镇给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艺术感受生活的新方式。
技术为王
颠覆数千年传统养蚕模式
养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桑蚕织就的丝绸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一张金名片。数千年来,蚕农一直保持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模式,而嵊州的巴贝集团却用全新技术颠覆了这一传统。
在巴贝集团,记者看到,一批批蚕宝宝吃的不是鲜嫩的桑叶,而是深绿色的人工饲料。从刚孵出来的蚁蚕到快要结茧的成虫,不同体型的蚕吃的饲料也不同。这是巴贝集团“高密度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一期工程的成果,每批蚕丝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5A级以上。
巴贝小镇人工饲料工厂化养殖的蚕正在结茧。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徐雪纯 摄
实现这一历史性的颠覆并不容易,巴贝集团为此付出了7年的时间。巴贝集团常务副总经理何锐敏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蚕都能吃人工饲料,光是挑选合适的蚕种这一步,他们就失败了无数次,“我们研发团队从养蚕开始,没有人休假,很多细节都是一点点突破的。”
何锐敏说,过去1万吨鲜茧需要10万蚕农才能生产,如今通过机械化操作,200名工人就能完成生产。在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同行业的前提下,巴贝集团已经具备了年产一万吨高质量鲜茧的生产能力。
全新的技术为古老的桑蚕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全新之路。目前,巴贝集团正在启动年产10万吨鲜茧的项目,“接下来我们要加大研发和生产力度,将蚕丝运用到工业、医疗等行业,把蚕丝产业进一步做大。”何锐敏说。
全新理念
让文创产品更有“温度”
老旧、朴实的黑色乌毡帽,作为“老绍兴”的典型元素,看上去和时尚毫不沾边,但在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营销部经理应锋的眼里,却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文化符号。
乌毡帽是绍兴著名的“三乌文化”之一,过去人们习惯用它来挡风、保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乌毡帽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为了让乌毡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开始思考对老式乌毡帽进行创新。
经过改良的乌毡帽采用毡料和呢料制成,色彩也变得鲜艳,融入了锦鲤、碧波等中华元素花纹。改良版乌毡帽还有多种戴法,既有绍兴传统特色,又显时尚雅致。
应锋介绍,今年7月,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组委会专门定制了5500顶新式乌毡帽,作为纪念品送给参加比赛的各国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带着全新的设计理念,乌毡帽成为传播绍兴文化的一个新符号。
让传统而普通的商品变得与众不同,是促进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绍兴柯桥,一位少年通过画笔让普通商品更具暖意。
这个少年叫毕昌煜,3岁时,他被确诊为孤独症患者。最开始,家人让毕昌煜拿起画笔,只是想让他安静下来,却无意间为他开启了艺术的大门。
毕昌煜的油画作品。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徐雪纯 摄
在毕昌煜艺术工作室里,摆满了绚烂的油画,色彩跳跃,笔触灵动。从事纺织业的父亲突发奇想,把毕昌煜的油画印到面料上,没想到大受欢迎。如今,从丝巾、毯子到服装、首饰,毕昌煜的画已经被运用到了各种产品的设计中,崔永元、汤唯、央视鞠萍姐姐等知名人士都曾穿着带有毕昌煜画作的服饰出席各种场合。
带有毕昌煜画作元素的文创产品。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徐雪纯 摄
以文化为根基,创意为灵魂,技术为支撑,绍兴将文创产业之路越走越宽广,也让古城深藏的文化“活”了起来,传播地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