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每日邮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名为《为什么粥是超级食物》,强调喝燕麦粥有助降低血脂,减少心脏病风险。事实上,喝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国人上千年的食粥历史证明,喝对粥可养生防病。
“中国人喝粥的历史至少有2000年以上。”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力说,古籍中早有体现,《周书》就曾提到,自黄帝时起,人们开始“烹谷为粥”。历代文人也对粥有着别样感情。唐代白居易有“粥美尝新米”之诗;苏东坡喝粥后写下佳句:“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近代作家孙犁常年喝玉米粥,称“冬天在热炕上捧喝热粥,是人生一大享受。”
相对其他食物,粥的优势明显:制作简单、能滋补、易消化、养肠胃,且因五谷肉菜皆可入粥,味道全、营养丰富。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教授罗仁表示,喝粥助人长寿的例子历史上很常见。南宋陆游在古稀之年,不仅齿牙完坚,且耳聪目明,最终活到85岁,就与爱喝粥有关。陆游一生视粥为养生妙品,他在《食粥》一诗中说: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中医对粥的青睐,体现在很多防病治病的方剂中。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粳米就是一味常用“药”。张仲景会让患者服药后再喝热粥,发汗以促进药力发挥。他强调以“糜粥调养”,这对疾病预后和虚弱病人的保养有积极作用。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也有不少关于药粥的记载,其《食治篇》中称,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
粥,两个“弓”夹着一个“米”,意指粥应以五谷为基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周迎春指出,选择不同的煮粥原料,可实现不同食疗效果。
大米粥。杨力说,大米粥对五脏的保养作用较为均衡,适合绝大部分人群。糯米作为大米的一种,含有较多黏质,补气作用更好。
小米粥。小米养心和胃,对胃有一定养护作用,且有助安眠。对老人、病人、产妇来说,小米粥是理想的滋补品。
玉米粥。研究证实,玉米中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外,还含有核黄素、钙、镁、硒及多种维生素,有助预防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红薯粥。红薯能养胃健脾,预防便秘。脾胃不好的人,适合加红薯煮粥。
燕麦粥。坚持喝燕麦粥,有助于降低“坏”胆固醇水平,防治高脂血症。哈佛大学研究证明,每天喝一小碗粗粮粥,如燕麦粥,可延年益寿。
杨力强调,粥虽以五谷为主,但不能仅限于此,还应配以豆、菜、肉等,既增加营养,合理搭配食材还能增强保健效果。周迎春推荐,在五谷之外,加入红豆、红枣、莲子、桂圆,可增强养心、补血效果;加入黄豆、山药、山楂、白豆,利于健脾胃;绿豆、枸杞则能使养肝、护肝功效增加。
粥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尤其要杜绝以下几个误区。
1 三餐不能总喝粥。
这个错误老人常犯。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师陈霞飞说,适当喝粥确实有益,但不可顿顿喝。粥属于流食,在营养上与同体积的米饭比要差。且粥“不顶饱”,吃时觉得饱了,但很快又饿了。长此以往,老年人会因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所以喝粥也要注意均衡营养。将粥煮得稠一些,配个肉菜,或在两餐之间吃些点心等,都能补充能量。
2 冰粥并不可取。
冰粥是夏天的热卖食品,但它不适合体质寒凉、虚弱的老年人以及孩子。冰粥喝多了不仅会使人体的汗毛孔闭塞,导致代谢废物不易排泄,还有可能影响肠胃功能。
3 糖尿病人喝粥要适量。
陈霞飞说:“糖尿病患者一般更容易饿,而且粥具有消化快的特点,所以很容易让人吃了很快又想吃;粥本身在短期内还容易被身体所吸收,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或者波动过大。”陈霞飞建议,糖尿病患者要适量喝粥,每次一小碗即可。
4 胃不好的人少喝。
不少人认为粥养胃。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因为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可以帮助消化的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且水含量偏高的粥在进入胃里后,会起到稀释胃酸的作用,加速胃的膨胀,使胃运动缓慢,这同样不利于消化。因此胃病患者不宜老喝粥,而应选择其他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
取粳米150克,山药200克,枸杞50克,白糖适量。将粳米洗净,山药去皮洗净切小块,文火熬煮30分钟成粥状即可。此粥绵软爽口,能消除疲劳、补血明目。
桂圆肉15克,粟米100~200克。洗净后两者同煮,先用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熬成粥。桂圆肉性味甘温,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取香糯米150克,黑木耳30克,大枣20颗,葡萄干、冰糖适量。将木耳浸泡半天撕碎,然后用粳米、大枣煮粥,待煮沸后,加入木耳、冰糖,煮沸后成粥。此粥能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补血,补脑强心。
(来源:人民网-吃货指南综合)
者按:
圆月中秋,泽被万物。在这个中华儿女欢聚团圆的重要节日,光明网特别辑选当代诗家吟诵中秋的诗词作品,以飨读者。
中秋寄情
李文朝(北京)
月到中秋分外明,边关哨卡寄深情。
人间多少团圆梦,相伴巡逻战士行。
诉衷情?中秋月下(并序)
王改正(北京)
月光软软,烟柳轻摇浪漫;潭水悠悠,菊兰凝露娇红。枝上花开笑靥,廊前琴弄清风。人从湖岸徘徊,欢悦祥和满眼;我在虹桥眺望,升平歌舞寰中。坐莲池之老叟,歌是人生旧韵;啼草树之秋莺,音谐时代新声。难抑思飞情逸,梦烟霞于物表;可诉诗心清静,知世事之无穷也。词曰:
春天一梦到中秋,对镜叹白头。天涯同此良夜,相看泪花流。
微信里,旧朋俦,共神游。十分月色,一半(儿)相思,一半(儿)乡愁。
辛丑中秋
何云春(北京)
玉南潭水起烟波,燕北秋山映月娥。
岸影风摇垂柳舞,塘荷雨奏竹枝歌。
青春有约烦心少,年老无灾淡日多。
曲径斜阳心语絮,长廊挽臂话蹉跎。
西江月?十五月
田凤兰(北京)
玉露柔风爽爽,烟光绚彩绵绵。多情明月挂云边,恰似含羞偷看。
一笑相逢把手,百年难遇良缘。吴刚美酒醉婵娟,仰首遥思万感。
阮郎归?辛丑中秋
徐世平(北京)
金风惬意雁声高,菊芳木叶凋。耕耘春夏渐丰饶,秋盈慰尔劳。
思人夜,月相邀,情逐万顷潮。空灵霜色白云撩,楼深闻紫箫。
中秋
倪健民(北京)
玉露花间落,金风载酒来。
炖鱼香满屋,蒸蟹味盈台。
江近烹鲜聚,诗成醉客裁。
蛩鸣明月静,韵雅几悠哉。
秋颂
张连玉(湖北)
云高万里晴,雁阵碧霄横。
月桂黄金叠,汀芦白絮萦。
枫摇红玉片,菊绽紫丝英。
极目江山阔,聆听天籁声。
中秋望月寄怀
严秋林(湖南)
涛声依旧撼边关,珠穆峰连阿里山。
隔海难消乡梦切,登高怕惹泪痕斑。
长空遥对千秋月,乡路谁怜寸步艰。
佳节年年永相望,天涯游子几时还。
水调歌头?中秋节
王文荣(天津)
人间团圆夜,天上玉轮明。广寒舒袖,嫦娥寥寂总萦萦。金桂花丛香沁,处处欢歌飞韵,把酒醉秋声。八月庆佳节,相约泰风清。
心寄月,思寄远,又遐凝。乡愁万缕,千种离绪最牵情。落叶落花莫叹,有梦有诗常足,为善秉淳诚。幸福应珍惜,国盛享安宁。
中秋佳节感记
赵青山(吉林)
一轮明月贯中秋,愿把离愁写上头。
为国戍边怀热望,扶贫筑垒壮宏猷。
屏前喜泪传捷报,云上飞鸿亮远眸。
咫尺天涯情万里,献身时代展风流。
中秋节抒怀
徐首翔(天津)
丹桂飘香海晏清,奋蹄逐梦展豪情。
百年业绩同天耀,万里江山共月明。
善策和风铺绿野,富民强国举长缨。
而今且酌加鞭酒,高挂征帆破浪行。
秋日登楼
赵丽萍(吉林)
秋日登临景色新,蓝空碧树望无垠。
松涛鸟韵来千亩,云影菊香沾一巾。
风疾笑迎诗意诵,醉关记取旅情珍。
可看大路通天远,林海清幽少世尘。
中秋寄语
封玉华(吉林)
四野霜峰意未休,时轮转瞬又中秋。
金风染色烟霞灿,丹桂飘香硕果稠。
纵目流光追画卷,举杯邀月荡心舟。
虚怀淡定情难老,梦笔高歌彩韵讴。
卜算子?秋日郊游
张宇红(北京)
绿老浸红黄,滿目秋光映。重彩豪泼色入泥,四野斑斓境。
新舍抚云低,路解山深冷。夜伴霓虹晓觅泉,美甚乡村景。
秋至刺梨沟
庞仕蓉(贵阳)
黔南刺梨熟,天气正初秋。
云白山含黛,壑深花掩楼。
当门闻犬吠,取径望农收。
采摘高阳里,归来南陌头。
怜吾惜金果,随蝶到田畴。
手缓不能得,心焦珠汗流。
午时包满满,兴尽意悠悠。
座上风盈袖,杯中蜜入喉。
于乡无俗累,对此感林丘。
秋游
张明娥(北京)
毕竟中秋寒露近,花枝不比玉荷香。
金风送爽纤云白,碧树经霜木叶黄。
细雨牵牛頻扮俏,珠帘美景耐端详。
万山红遍催征鼓,雁阵南飞向远方。
辛丑中秋雅聚幽兰谷梅兰苑思怀
毛红梅(广东)
把酒听泉醉上宫,吟边联对隐花丛。
卿云妙曲笙箫漫,湛露欢言灯火融。
倘有兰肴添真味,岂无诗草拂清风。
东篱客意文园渴,夜半思亲捎旅鸿。
中秋寄怀
陈海燕(梅州)
月到中秋年过半,如梭岁月拒回流。
心牵异地亲人远,果寄清香入梦悠。
桂蕊沉飘薰大地,冰轮辉煜耀神州。
阳台赏菊嘬螺喜,围坐烹茶往事勾。
西江月 ? 月中独酌
潇雨(北京)
天上云开桂子,蟾宫流注天香。悬情难耐不思量。只欲乘风直上。
望里星飞河汉,相思终是彷徨。醉中衣薄怕秋凉。也觉嫦娥惆怅。
贺中秋
何杰 (四川)
举目江山暖,神州玉兔圆。
河图星汉灿,载酒舞婵娟。
中秋抒怀(新韵)
朱立华(北京)
葡萄桂酒共扬杯,邀月中天思绪飞。
锦绣中华开胜境,奋蹄逐梦沐秋晖。
中秋节感怀
李彦蓉(河北)
皓月一轮天上悬,银光似水泻窗前。
嫦娥款款相思意,扰得离人难入眠。
中秋节
翟广文(河北)
中秋好梦圆明月,万户深情共锦堂。
不慕神游天宇殿,独怀人爱桂花香。
中秋
靳泉涛(河北)
皎皎月轮明,绵绵忆远情。
流光应共有,万里梦同生。
中秋悟
罗明周(四川)
雨霁风微沐早昕,中秋夙夜相呼勤。
枥枫流韵双辉影,朔地归鸿一字文。
舞线岷江迷钓叟,直钩渭水为匡君。
晴空苍鹤翔银翼,醉看长天抒锦云。
中秋吟
蒲俊(四川)
换季金风万里驰,月光偏爱送佳期。
高楼小酌情无限,俊客方言自得宜。
一夜乡音医旧病,三杯桂酒煮新诗。
兴头不负甘泉力,半醉吟圆恰是时。
中秋偶书
蒲瑜松(四川)
惜爱时光少问天,不知宫厥几时圆。
勤心僻壤瓜田种,淡味云情古墨研。
独念蒲村生旧景,同斟挚友尽新篇。
青山又见儿啼月,一夜金风未入眠。
中秋
陈公云(山东)
百年华诞初心践,明月中秋映太空。
暮野欢歌颂丰稔,晚风爽客赏蟾宫。
煌煌党史励赓续,坎坎征程韧自躬。
世纪共和圆梦日,五洲仰望九州龙。
仲秋感怀
李志明(河北)
十五中秋星斗灿,东升玉兔夜光清。
乡关陌上随霜冷,客子天涯共月明。
但觉相思归棹梦,时怀远别饯觞行。
浮云气动长消散,盼望苍穹有久盈。
秋夜
阎玉彩(河北)
华亭望月看云河,气爽流金飐滟波。
素卷秋芳牵后羿,圆图樽桂伴嫦娥。
风飘韵句痴情眷,露润诗经恋语多。
蘸墨抒词今古事,书言笔作谱天歌。
中秋吟怀
梁同余(江苏)
节到中秋处处新,万家灯火亮如银。
刚陪亲友酒三盏,又见窗前月一轮。
端上佳肴尝野味,切开水果润喉唇。
同圆绮梦皆欢畅,共叙良言情最真。
中秋感怀
马龙飞(吉林)
几度清思临古道,千秋明月照黄沙。
枝头硕果调新酒,院内香花泡绿茶。
学子胸怀鸿鹄志,恩师意望逆风家。
停杯共赏姮娥舞,折桂蟾宫待众夸。
秋兴
朱超范(江苏)
无须学道亦忘机,相伴幽云少是非。
红树晚霞迎宿鸟,碧天秋水落斜晖。
东篱元亮菊花醉,西阁仲宣明月依。
城市豪门锁空宅,不如到此叩松扉。
游子吟
王爱君(河北)
璀璨星空玉彩流,一轮明月惹乡愁。
遥遥仰望情怀暖,切切相思梦境幽。
儿女童音萦耳畔,爹娘病体挂心头。
唯期佳节团圆日,笑语欢声荡小楼。
辛丑中秋有感
刘雪聪(浙江)
十里荷塘一片禅,愿将烟雨寄流年。
琉璃仙境逍遥夜,满目青山自在天。
泼墨弹琴观美艺,吟诗作赋写新篇。
悲心总驻清凉界,月照人间几度圆。
辛丑中秋吟
吴辉(武汉)
年年三五庆团圆,把盏今宵不夜天。
满月娇轮辉万里,九州玉露拔千弦。
含香丹桂香飘溢,弄影嫦娥影自妍。
沁韵佛音歌疫灭,吟边恰伴感时笺。
中秋怀远
周发玲(湖北)
静看三秋色,微闻桂果香。
佳人思锦瑟,士子忆琼浆。
李白留歌赋,东坡换曲章。
高山安可仰?只为玉盘狂。
端正好?中秋吟
魏秀花(山西)
玉镜银光人间驻。分秋色、丹桂仙树。五仁酥饼案前睹。念远人、天涯路。
举杯凭添愁无数。家山远、何方倾诉。诗情落落广寒处。父母心、知儿苦。
一剪梅?又到中秋
张永成(鄂尔多斯)
又到中秋稻玉黄,瓜色红瓤,菊蕊芬芳。天高气爽雁南翔,归路何长,志在云乡。
盛世中华百业昌,国富安邦,物阜民康。家家共渡庆辉煌,皓月盈窗,美酒飘香。
浣溪沙?中秋韵
陈金亭(河北)
朝日东升漫紫烟,夕晖西下爽风环。云中归雁字形迁。
稻黍白棉含笑韵,桂花篱菊溢香延。举杯邀月共团圆。
组稿:何云春 李方舟
审稿:王改正 张 宁
来源: 光明网
者:许庆元
“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件无比庄重的事情,是夏硏尊的“开门七件事”,是李之模的“天下一吃场”,是张亦庵的“物色吃香辨味”,是梁实秋的“谈美味以寄兴”,是蔡澜的从“浅尝”到“究极”,是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今日且让我们穿越时空,来一场古风雅韵的寻味之旅,跟随“好吃”的大文豪,细品“好吃”的古诗词。
《好竹连山觉笋香:古诗词里寻美食》(以下简称《好竹连山觉笋香》)是一部生动呈现历代美食家饮食品位与情调的散文札记,亦是一席锦绣诗文的饕餮盛宴:以名家诗词为引,雅致而有韵;讲古今蔬果肴馔,严谨而有趣;谈历朝奇闻逸事,通俗而有料。
全书分为蔬食第一、鲜味之美、五谷丰登、花果飘香、四季食俗、饮食杂记六大类,选取37首古诗词作为切入点,旁征博引,将饮食渊源、传统习俗、岁时风物、历朝掌故融汇解读,娓娓道来;每篇之前均配有雅致精美的水墨插画,古韵悠长又不失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名家笔下生美味,古代“吃货”故事多,让我们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编辑手记中,品略一二。
从“历史的衣橱”到“诗文的飨宴”
正餐之前先来道前菜开开胃吧,介绍一下“食材”与“主厨”,说一下这本书的选题创意过程。
本书的作者刘菲是位“80后”青年诗人、美食家,近年来,对饮食文化和历史也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读到古代诗人的餐桌故事时,恨不得穿越回去与之共尝美食共赋诗。窥察古人饮食风貌,探寻美食文化底蕴,传承饮食审美理想,是她的初衷。
而作者与出版社的结缘也与“衣食住行”有关。2017年,北京日报出版社推出了《历史的衣橱:中国古代服饰撷英》,有了“衣”当然要有“食”。刘菲创作的“历史上的吃货”系列,染指于鼎公子宋,无比嘴刁的符朗,汴梁夜市练摊儿,美食博主陆游,权臣老饕蔡京,篇目虽不多,但其中饮食与历史的融合,犹如不同食材考究配伍后成就的佳肴,一下子激起了令食客惊艳的鲜美滋味。
作者在后续的篇目创作中,与编辑多次深入沟通,最终决定以一首古诗词作为切入点,如同元曲杂剧中的出场诗,确立每篇的主题,也充分实现了作者融历史知识、饮食文化、诗词佳作于一炉的创作理念——有诗意,又好吃!所以,这部作品的读者群便定位为历史爱好者、美食发烧友以及热爱古典诗词的朋友们。
对这本书来说,如果说诗词作品、典籍史料、作者平素的积累是食材,作者是大厨的话,做书的编辑则有点像是品控,与作者一同做着饕餮盛宴开席前繁复琐碎的准备工作——先从试菜开始。
从“金齑玉脍”到“治厨山翁”
诗词歌赋,史书笔记,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宫廷御膳到夜市小吃,本书穿插讲述了诸多舌尖上的故事:从隋炀帝感慨的“金齑玉脍,东南佳味”到宋仁宗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烧羊”,从唐朝“面脆油香新出炉”的胡麻饼到宋代《东京梦华录》中开封府花样翻新的各类饼家,从“天下第五行书”《韭花帖》中藏着的私房珍馐到《酉阳杂俎》中“化蝶脍”的传奇刀工,从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用东坡的信札去换羊肉的韩宗儒,晚上犯酒瘾“隔墙闻卖蛤蜊声”的皮日休……
编辑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泛读、通读、精读,从单篇修改到分类探讨,再到全书体例、配图装帧,编辑处理的都是“细活”,也是对作品的纠错完善与细致打磨。
对于引用古籍较多的文史图书来说,古籍原文逐字逐句的核查是重中之重,专业社的权威版本当然也是参照之一,但编辑还是比照能查找到的古籍影印版进行了逐一审核,并对一些因版本不同或历代引用节选所造成的个别字句差异之处,多次比对不同朝代文献中的直接引文、间接引文,进行了最终审订,确保行文严谨,言之有据。
编辑力求与作者一同精准还原诗词中提及的每一种“佳味”,比如书中多次提到的“金齑玉脍”,即如今的鲈鱼生鱼片配一种独特酱料。唐朝杜宝在《大业拾遗录》中记载了“玉脍”的做法,而“金齑”究竟如何调制呢?作者一开始直接给出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的制法,但编辑核查后发现,此处其实应加以说明。因为《齐民要术》正文未提到“金齑”,只提到了“八和齑”,之所以叫“八和”是因为用到了橘皮、白梅、熟栗黄、粳米饭等八种配料。而小字注疏,因取熟栗黄的金色和味甜,俗谚则称此酱料为“金齑”……此类皆是细枝末节,宴席已然十分丰盛,编辑所做的只是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饮食文化史,史书留白处,名家食单,乡愁旧味,故纸堆中隐藏着中华传统饮食的奥义,字里行间溢出了各地特色物产的奇香。
居肉食之上的至美鲜蔬“竹萌”(笋),令诗人初食惊艳的“水精菜”(白菜),让唐朝宰相刘晏早朝路上“美不可言”的蒸胡饼;《西游记》中乡野樵夫为唐僧师徒操持的野菜宴,《金瓶梅》里药料蜜炼裹橘叶的“衣梅”,《水浒传》中宋江酒后心心念念的“加辣点红白鱼汤”……古人的生花妙笔让家常食材平添几分姿色,让人不禁馋涎欲滴、心瘾难抑。
古人以诗文记下自己的饮食偏好,既风雅又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炊雕胡之饭,烹露葵之羹”的楚国士大夫宋玉,“蒸豚揾蒜酱,炙鸭点椒盐”的诗僧寒山,“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诗圣杜甫,“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的白居易……名人食客的笔触与味蕾一样敏锐,一语中的,搁现在就是一水儿的精华点评帖。
对了,幕后其实还有一位匠心独运的“点心”师傅……
从“活色生香”到“返璞归真”
美食讲求色香味,“红虾青鲫紫芹脆”的色彩美学让人更添食欲,而这本书中的主题插画亦让行文意趣盎然、活色生香。插画师母隽楠是青年艺术家、动画导演、漫画家,热衷探索实验水墨于新型艺术媒介的应用。
自称长着一条“皇帝舌头”的母隽楠在创作过程中细读每篇文字,并加入自己的理解与审美:“雨中剪韭且陶陶”的温情真挚,“菊留秋色蟹螯肥”的洒脱旷达,“脍飞金盘白雪高”的传奇色彩,“世间珍果更无加”的大唐丰韵,“露为风味月为香”的荷塘夜色,“少年世味如蜜甜”的酣然甜梦……
以其中一幅为例:花馔发烧友杨万里大雅大俗,夜晚小酌以白糖嚼梅花,“一花自可咽一杯,嚼尽寒花几杯酒”,认为吃了梅花连诗句里都没了人间烟火气。母隽楠对这位“老夫自要嚼梅花”的执拗可爱的诗人的刻画尤为传神,肩扛一枝梅,雪中爱谁谁,睥睨天下又带点小傲娇!
诗中有味,画中有意,这些中国风水墨画,并非简单的配图点缀,而是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意——淡雅朴拙又意味深长,有传统底蕴又不乏现代新意,充分弥补了文字所未能尽意表达的美食情调与美学意趣。
母隽楠说,在创作过程中,头脑中不时浮现嚼着梅花的杨万里、烤着芋头的陆游、藏着胡饼的刘晏……她力求褪去绘画技巧中的招摇,以水墨的本质来呈现作者字里行间传出的精彩文意。那也是她心中所想的——食物中的水墨味道,即褪去繁华后返璞归真的原味。
从“好竹连山”到“三余有味”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让我们在返璞归真的水墨画中由浓厚转为淡泊,慢慢消化回味,沉淀一下。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写下《初到黄州》一诗,其中两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堪称已达“吃货”的最高境界:官场失意,却超然物外,见到“浪花淘尽英雄”的滚滚长江只知“鱼美”,见到漫山遍野的“抱节君”却只觉“笋香”。至雅与大俗,寥寥数字,历史的诗意与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
在选定书名时,出版社再三斟酌,最终还是决定以此诗句为名,因为苏东坡的美食情趣便是此书的最终立意所在。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二月十九日,东坡携白酒、鲈鱼去友人处吃一碗“槐叶冷淘”。此时枇杷已熟,美酒新成,碧鲜经齿冷于雪,这位大文豪、美食家“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由衷感慨:“此生有味在三余!”
所谓“三余”,乃三国名士董遇之名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借东坡语意:饮食之趣,不在于饕餮奢靡,不在于口腹之欲,而在于相聚的适意、食材的真味与品鉴的闲趣。
古诗词中透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而宴之趣、味之道中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三余有味,一饮一啄,让我们且随古人的笔墨,徜徉于时空长河,读名篇佳作,赏四时美景,品诗文的飨宴、历史的诗意,寻几分人生况味、饮食佳趣。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