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12日
10月12日
俗话说得好:重要的事情必须说三遍!巴人治灶泸州新梓小店开业酬宾菜品通通7.8折,小伙伴们,约吧!
新梓小巴人治灶的前世今生
巴人治灶串串香火锅为知名火锅品牌,在全国开有100多家加盟店,有别于老火锅的味道,更年轻化,口味以鲜、香为主,深受好吃嘴们喜爱!在泸州,巴人治灶又以柏香林店最为有名(国窑广场正对面),自2012年开店以来,柏香林巴人治灶生意一直火爆,完全不受大环境影响,常出现一座难求的情况。应广大新老客户要求,历经半年选址,柏香林巴人治灶最终选择在新梓小开设分店(即巴人治灶大山坪店),本月10月12日,新梓小店将隆重开业!
巴人治灶新梓小店亮点
1、菜品新鲜,种类繁多
100多种菜品新鲜供应,不输大品牌火锅的菜品品质;
2、价格实惠
签子菜品2毛/根,为全市最低价,盘子菜品低至3元,真正的物美价廉,结账的时候你一定会惊讶:太便宜了!
3、服务一流
巴人治灶,用服务说话,这是每一位巴人治灶员工的座右铭,看看网上的评价你就知道这里的服务有多热情,不信的话亲自来店一试哦!
4、环境一流
有别于一般串串香狭小、压抑的空间,新梓小店全新的工业风设计风格,简约、时尚、年轻,每一寸地方都很舒适,这里是用餐的不二之选!
10月12日,10月12日,10月12日,俗话说得好:重要的事情必须说三遍!小伙伴们,约吧!
开业优惠活动
开业期间(10月12日-10月18日),全场菜品7.8折,还等什么呢?跟小伙伴们一起来吧!
请认准巴人治灶串串香火锅,12日,不见不散!以下是接头地点及暗号,请牢记:
地址:新梓小正门下行100米(百竹园小区后门旁)
电话:0830-6660629
为修缮后的重庆白象街街道。融创供图
中新网重庆8月23日电(罗永皓)在土生土长的老重庆人心目中,重庆白象街一直是重庆乃至整个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百年显贵发祥地。早在开埠时期,就以“东方华尔街”的名号盛极一时。随着城市的变迁,它的辉煌并没有持续,还曾一度被烙下衰败、陈旧、贫穷的标签。
23日,记者来到修葺一新的重庆白象街传统风貌区了解到,重庆白象街传统风貌区现在正全力推进二期工程建设。目前,3.8万平方米的风貌建筑已落成,正在进行招商工作。
图为兴华小学旧址。融创供图
记者走在质朴的街道上看到如今的“母城老街”繁华若往:青灰砖墙、花格门窗、木质房檐的民国风建筑排列在街道两旁;各色重庆特色美食门庭若市;昔日的老城建筑屹立至今,见证了重庆的发展变迁,承载着岁月的光荣与兴衰。
重庆白象街老建筑的城市记忆
“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重庆白象街地处重庆渝中下半城,位于望龙门与太平门之间。相传,在重庆白象街有一尊汉白玉雕塑石象,恰好和南岸玄坛庙一对青石狮相对,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青狮白象锁大江”。
在重庆白象街,有重庆最早的有线电报局、药材公会、李耀庭公馆等历史文物建筑,特别是重庆开埠后,英、美、日等国家在此开设洋行,形成了一条当年盛极一时的“金融街”,饱含了重庆人对母城的珍贵记忆。
“原来重庆白象街上面的望龙门有一条索道,直通码头。”63岁的周清云是一名地道的“老重庆”,他回忆中的重庆白象街,青苔和爬山虎随处可见,各种“吆喝”充斥着整条街道,江对岸的人们乘轮渡过江,再通过“望龙门”索道来到重庆白象街。如此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古旧”而又“热闹”。
“后来解放碑商圈逐渐兴起,‘三八百货公司’建起了当时最高的大楼。”周清云说,随着一幢幢大楼在渝中区上半城拔地而起,重庆的商业中心渐渐转移,重庆白象街慢慢开始“跟不上时代”。
老街“涅槃” 焕发新生机
直到2013年渝中区政府启动“下半城改造计划”,重庆白象街开始重新焕发生机。随着项目推进,一条延续民国开埠时期建筑风格的风貌街区重新进入市民和游客的视野。
在谈及老街历史文物建筑的修缮,融创重庆地产公司商业管理部负责人聂聪感叹“花了很大心思”。
据介绍,重庆白象街传统风貌区以渝中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本,以800年文化历史名街为依托,以重庆城市4A级旅景区为之互补,臻藏9大国宝级百年文物建筑群及2处千年古城墙遗址,规划“一街两公园三巷九会馆”。文物“以旧修旧”,旨在遵循历史脉络,由西至东,从开埠时期到民国时期,分别从商业、文化、人物多个维度还原重塑历史故事,为文物建筑注入灵魂,重现开埠时期白象街的繁华景象。
商业以建筑空间的保护与利用为骨架,以文化历史的传承与体验为灵魂,以年代为时间轴,划分古韵、旧事、新象三大分区,结合开埠文化、陪都文化、现代时尚潮流文化,打造集文化旅游、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商旅文”新地标、及重庆人文类旅游首站。
为尽可能复原这些老建筑的原貌和风格,融创邀请了专业的文物复原单位进行监制,采用原建筑传统做法为主要修复手法,保留了原建筑的平面布局、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
图为修葺一新的兴华小学。融创供图
“还保留了老建筑拆下来的旧石材,在修缮中‘原物再用’,保证‘修旧如旧’,” 融创重庆地产公司商业管理部负责人聂聪告诉记者,作为渝中区下半城复兴的项目,重庆白象街传统风貌区上现存的9处文物建筑将保护修复,预计2021年全面呈现。目前修缮完毕的4处文物建筑会传承旧时的部分功能,以延续历史文化的氛围。比如修缮后的药材公会旧址将会设置一个药材复原展厅,而兴华小学旧址将打造成为一个文化类的体验式书店等。
此外,除了一些现代零售类商业入驻,更多如“巴人红鼎”火锅博物馆、303话剧社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庆民俗、文化类特色的商业也在纷纷涌入重庆白象街传统风貌区。如今的重庆白象街传统风貌区俨然成为了一个以重庆开埠历史文化为基础,集重庆民俗文化以及现代城市文化为一体文化旅游商业目的地。
“文化是重庆白象街不变的主题。” 融创重庆地产公司商业管理部负责人聂聪说,“我们在复原重庆白象街历史文化的同时,一直在寻找能代表母城的文化,并想办法植入白象街,努力将重庆白象街打造成汇集重庆母城文化的载体,吸引市民和游客来这里了解重庆。”
如今重庆渝中区下半城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秉承着看得见历史、记得住乡愁、引领着未来的建设理念,力争建设成为重庆市商、旅、文融合发展的典范,而重庆·白象街正如同上海新天地、成都太古里一样,崛起成为代言重庆、会客世界的城市人文名片和全国历史文物改造复活法的全新样本。
夏时节,山城重庆气温接连攀升。然而,炽热的温度比不上旅游的热度。在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和重庆市商务委培育的“渝味360碗”品牌带动下,天南海北的游客千里“寻味”奔赴重庆。大街小巷的热辣美食,极大地抚慰着游客和市民的味蕾。“味蕾游”正在成为巴渝大地上文旅消费的新动力。
过去旅游是赶路,现在旅游是感受
“了解一座城市,除了脚下的丈量,更多靠味觉的体会。一城一夜一滋味,见食见人见江湖。”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冉华章表示,近年来,以品尝美食为出游动机的游客数量增长迅速,追寻美食成为了一种旅游“新时尚”。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游客到了重庆,总是少不了一顿麻辣火锅、一碗地道小面;到了区县,自然少不了梁平张鸭子、大足邮亭鲫鱼……如今的“渝味360碗”菜单,囊括了重庆各区县的特色风味。排在头碗菜最前面的是火锅、小面,而独具地方特色的既有万州烤鱼、黔江鸡杂、涪陵榨菜鱼,也有武陵黑猪刨汤肉、九仓九龙烧白、捌会馆古川菜八宝葫芦鸭,还有黔江区的马打滚、绿豆粉、荞面烫,江津区的江津芝麻丸子、米花糖羹,永川区的松溉猪儿粑,大足区的佘胖子传统凉虾等特色小吃。
松溉猪儿粑
行走在巴渝大地上,游客感受到的“渝味360碗”,远不止这360种味道。这种“道地”的氛围体验让游客觉得,品尝的每一种味道就是感受一种生活态度,体验的每一份食谱就是体验一种环境和状态。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旅途中遇到的“渝味360碗”,既是游客当下的一种美好感受,也是今后难以抹去的一种独特回忆。
“‘味蕾游’对美食消费影响明显。今年1至4月,重庆全市餐饮收入增长14.3%,成为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恢复增长的重要力量。”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巡府说,不断唱响的“渝味360碗”品牌,持续助力重庆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世界影响力的金名片,促进消费潜力释放,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从味觉盛宴,走向文化大餐
“‘渝味360碗’ 源自川渝地区历史悠久的‘九大碗’传统宴席文化,底蕴深厚。”重庆美食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王伟表示,美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展现当地文化和历史,丰富旅游产品,还兼具独特的体验性。通过美食去了解一个地方文化风俗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渝味360碗”的每一道美食,要么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要么有着独具特色的轶闻典故。在发展“味蕾游”的过程中,重庆结合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互动场景等多个方面的体验,让游客从舌尖到心间,感受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一道道渝味回味无穷。
酉阳土家油茶汤背后就有一个传奇故事。相传,土司为抗击外敌入侵,征青壮男丁入伍,酉阳籍士兵屡战屡胜。究其原因,原来土家士兵的午餐,是用所带茶叶与五谷杂粮煎炒后调制而成。这一做法后在军中推广,当地百姓也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当地有民谚道:“一天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肉都不香。”
土家油茶汤
“渝味360碗”还为游客打开了一幅重庆旅游的美食地图。循着这份地图,游客能够进入“渝味360碗”新鲜多元的消费场景,走近每一碗背后的民间代言人、美食传承人。
如今,“8D魔幻之城”的重庆美景和活色生香的重庆美食彼此交融。游客在忙着打卡山城、江城、轻轨穿楼的时候,往往还难以选择,究竟是到山上吃还是山下吃?江边吃还是防空洞里吃?
实际上,山上山下、洞内洞外,舌尖的感受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每一处打卡地,带给游客的是独特视觉享受和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重庆酉阳饮食文化学者牟真理在北京开有多家文化餐厅,他根据江河、山脉等地理特质对重庆菜的组成进行过一次划分,即渝菜由主城及周边的传统川菜、三峡流域菜、武陵山边缘菜(四省交界融合)及抗战时期的外来融合菜组成。“特别是武陵山边缘菜、三峡流域菜等,经过20多年来挖掘、传承、完善和创新,使渝菜有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重要特征。”牟真理说。
挖掘美食资源 融合美食旅游
平湖边上炊烟起。在被称为“中国烤鱼之乡”的万州,特色美食万州烤鱼香飘万里。万州烤食鲜鱼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万州出土的战国青铜器“虎钮錞于”,镌刻有反映两千多年前巴人渔猎生活的“鱼纹”。
万州不断挖掘古遗址文化和烤鱼文化,将历史文化和现代景观融为一体,打造“天生城文化遗址公园”“烤鱼之乡、记忆天生城”主题文化巷道,建成集火锅园、烤鱼街、古街于一体的文旅商业街区,让食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悟历史、传承文脉。在“烤鱼产业链条延伸计划”带动下,如今万州烤鱼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百亿大关。
万州烤鱼
潼南区为充分挖掘展现特色美食,在全区启动探寻潼城“一镇一宴”活动,在23个镇街挖掘一桌特色宴或特色菜,把潼南地道美食推介给市民游客。
“我们还将大力培育独具特色的潼南美食产业,建设一批生态食材基地、培育一批特色旅游美食企业、建设一批美食消费体验点、扶持一批特色旅游美食旗舰店、培养一批美食人才。”潼南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美食聚集地,江北区整合各方资源,广泛动员并深入各街镇、企业发掘具有江北地域特色的美食菜品,在采用江北区的食材原始烹饪手法来制作的佳肴时,既寻找到了最地道的重庆味,也寻找到了最地道的江北味。
“打造旅游美食品牌是培育壮大消费的最佳切入口。”冉华章说,重庆各地深入挖掘美食资源,将旅游与美食有机结合,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实现美食与旅游深度融合共进,形成美食消费带动原材料生产、加工的优质产业链,不断迭代具有重庆特色的旅游美食品牌、产业、文化,持续助推重庆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国圣)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