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暑期档那叫一个惨淡,一众新片表现持续低迷,看来看去只有开心麻花一个大赢家。
“沈马组合”再次搭档主演的《抓娃娃》上映后如入无人之境,如今票房已逼近30亿,成为暑期档的唯一大爆款。
沈腾和马丽再一次证明了他们这对喜剧王牌的票房号召力,同时捍卫了喜剧片在电影市场中的“王者地位”。
< class="pgc-img">>就像网友说的,无论喜剧片的地位多么不受业内重视,但每年的爆款电影里必有它的一席之地。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喜剧片一直是观众们最喜闻乐见的类型之一,每个时代都有响当当的代表作出现。
从五六十年代的《李双双》《大李小李和老李》,到八九十年代陈佩斯、赵本山、葛优等喜剧演员辈出,不同年代的观众都有属于他们的喜剧记忆。
< class="pgc-img">>今天我们就来回顾十部高分经典内地喜剧片,按照评分高低先从第10部说起——
No.10《男妇女主任》(1999)评分7.8
春晚舞台上,曾经有两对影响力无可比拟的喜剧搭档。
一个是巩汉林和赵丽蓉,另一对就是赵本山和宋丹丹。
特别是赵本山和宋丹丹,叱咤春晚多年,贡献无数小品名场面,很多段子至今仍在流传。
在两人密切合作的那几年,也共同出演了多部喜剧电影,其中就包括这部《男妇女主任》。
< class="pgc-img">>赵本山饰演的刘一本,以村妇女主任的身份替宋丹丹饰演的媳妇到县里开会,却阴差阳错被县领导树为模范典型。
这样一个以“误会”切入的经典开场,把喜剧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又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挖掘。
特别是本山大叔对于小人物的传神演绎,整个人状态松弛又自然,可笑可气又带着那么点可爱。
比如在会议上演讲的一段戏,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赵本山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自然流露的肢体动作,将一个爱出风头,同时又有点小聪明的劲儿表现的活灵活现。
< class="pgc-img">>从站起来的扭捏姿态到念发言稿时的正经又紧张,再到手忙脚乱的窘态,整个表演流畅自然让人忍俊不禁。
影片在当年贺岁档上映后深得大众喜爱,在百花奖上不仅拿下最佳故事片,赵本山也获得了百花奖的最佳男演员。
No.9《没事偷着乐》(1999)评分8.0
《没事偷着乐》改编自作家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讲述了生活在胡同里的张大民一家的日常生活琐事。
影片的导演杨亚洲曾拍摄过《美丽的大脚》《家有九凤》等经典作品,张大民由冯巩饰演,丁嘉丽扮演张大民的妹妹张二民。
< class="pgc-img">>这部戏的原著小说讲的是北京胡同的故事,但杨亚洲在改编时把故事背景换成了天津,这也让电影的风格增添了一种欢脱的“相声喜剧”色彩。
再加上相声演员冯巩自身的幽默气场,更是将这个家长里短的民生故事演绎出了极具天津生活气息的情调。
张大民的碎嘴、乐观,精打细算的市井心态,都被冯巩呈现的十分接地气,最终一举拿下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
< class="pgc-img">>第二年,张大民的故事又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由梁冠华、朱媛媛等人主演,在央视播出后同样引起巨大反响。
No.8《大腕》(2001)评分8.0
世纪之交,冯小刚拍摄了不少充满独具特色的冯氏喜剧,以看似荒诞的剧情,嬉笑怒骂着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种种“不圆满”。
《大腕》就是其中一部,主演包括葛优、关之琳、张涵予、傅彪,再加上好莱坞老牌演员唐纳德·萨瑟兰,豪华的演员阵容助力影片登顶方面的票房冠军。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电影原本叫《大腕的葬礼》,主要围绕好莱坞大腕导演的一场假葬礼展开,但冯小刚觉得“葬礼”太不吉利,干脆改名《大腕》。
如今再看,《大腕》中的很多桥段和创意放到现在仍然新鲜有趣,比如给大腕的葬礼招商,把广告植入、黑色幽默玩得相当高级。
其中,葛优为精神病院医生讲笑话的一段戏堪称经典,生动荒诞又脱胎于生活的表演充分展现了“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用网友的话说“你 大爷永远是你 大 爷”。
< class="pgc-img">>这部戏也让葛优拿下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同时《大腕》也获得了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此外,李诚儒在片尾的一段精彩独白也赢得了观众喝彩。
No.7《瞧这一家子》(1979)评分8.1
前些日子,刘晓庆一番“我想演妲己”的言论引起全网热议,遭到不少网友的调侃。
不过,刘晓庆作为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最炙手可热、颜值实力并存的女明星,是当时中国电影的一张名片。
< class="pgc-img">>1979年的《瞧这一家子》里,刘晓庆饰演的张岚收获无数影迷认可,也让她拿到百花奖“最佳配角”。
《瞧这一家子》的男主角是陈强和陈佩斯父子俩,再加上方舒、张金玲等演员主演,影片阵容堪称庞大。
电影用喜剧的方式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变化,片中人们那种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也让观众清楚感受到新时期带来的影响。
< class="pgc-img">>影片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至今仍是很多影迷的心头之爱,电影频道也经常重播。
陈佩斯饰演的嘉奇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那头浓密的黑发和后来大众熟悉的形象有很大反差。
这其实不是陈佩斯自己的头发,而是他为了符合角色形象特意做的假发。
< class="pgc-img">>因为嘉奇这个角色在片中是个风度翩翩的帅哥,所以在导演和一众女演员的要求下,陈佩斯才决定改变造型,做了一头浓密的黑头发。
这个造型意外增添了角色的喜剧色彩,也让登入大银幕不久的陈佩斯一鸣惊人,促使他走上喜剧演员的道路。
No.6《小李大李和老李》(1962)评分8.1
谢晋作为我国导演界的大师,曾执导过很多蜚声国际的经典之作,《女篮五号》《芙蓉镇》《牧马人》都是个中代表。
与上述经典电影相比,喜剧片《小李大李和老李》似乎比较冷门,他是谢晋导演生涯为数不多的”体育喜剧片“。
< class="pgc-img">>拍摄这部片子时,正是困难时期刚刚结束,谢晋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以喜剧的形式宣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制作组也经历了很多困难。
比如扮演大李的刘侠声,为了表现从病恹恹到运动锻炼后的强壮体魄,需要迅速增肥。
< class="pgc-img">>然而在那个物质尚不丰富的年代,“增肥”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因此为了帮演员达成目标,谢晋把自己仅有的几张高级知识分子才享受得到的“文艺会堂就餐券”一股脑儿都给了刘侠声。
收下餐券的刘侠声非常感动,最后还把家中唯一的一套红木桌椅卖掉去换“营养费”。
作为一部宣扬体育锻炼的电影,影片还请来铅球运动员关宏达出演大力士一角,还有“晚清十大高手”之一的王子平也客串了一位太极拳师傅。
< class="pgc-img">>最近正值奥运,这部电影又在电影频道重映,收视率在同时段也仅次于奥运赛事直播,让人不禁感叹“经典永不过时”。
No.5《巧奔妙逃》(1995)评分8.3
还记得这部电影在电影频道重播时,片中那段“弹棉花”神曲让多少人笑到破防?
作为一部抗战背景的电影,《巧奔妙逃》融入了喜剧元素,开创了抗日喜剧的先河。
< class="pgc-img">>再加上黄宏、魏宗万、赵亮等喜剧明星,三个稀里糊涂的小人物把一出“虎口脱险”的故事演绎的妙趣横生。
导演孙敏在片中扮演日本军官佐佐木,这个反派角色不同以往的日军形象,一边是罪恶滔天的侵华军人,但另一边又醉心于音乐。
这个人物背后也有着深刻的隐喻,通过这种极具反差性的人物形象说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不仅伤害了无辜的中国百姓,还有原本可以实现梦想的日本普通人。
< class="pgc-img">>在荒诞滑稽的喜剧段子里进行反战主题的表达,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全民抗战”的主题,这也是《巧奔妙逃》得到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No.4《甲方乙方》(1997)评分8.4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甲方乙方》的结尾,葛优的这一句话,成为人们对于一个时代最朴实的怀念。
《甲方乙方》是冯小刚导演生涯步入辉煌的开始,也成为内地“贺岁档电影”的开端。
< class="pgc-img">>从它开始,中国电影便产生了贺岁电影的概念,如今“贺岁档”已经成为和春节档、国庆档同等重要的存在。
400万的投资,最终收获超3000万票房,冯小刚用辛辣戏谑的笔法写就了《甲方乙方》的成功,各种金句妙语至今仍在网上流传。
葛优在片中更是尽情发挥幽默细胞,一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成为永不过时的表情包。
< class="pgc-img">>另外,刘蓓的表演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性格飒爽的北京大妞自此走入大众视野,成为一代观众的女神。
很多人初看《甲方乙方》觉得稍显晦涩,如今再看才片中的种种“不着调”深有体会,颇有一种“初听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的感受。
2013年,冯小刚导演了《甲方乙方》的姊妹篇《私人定制》,但过于浮夸的剧情引来不少争议,被称为狗尾续貂之作。
No.3《来的都是客》(1990)评分8.4
又是一部喜剧片中的“冷门佳作”,主演是赵本山和巩汉林两大喜剧笑匠。
赵本山饰演的肖旺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食堂管理员,他原本是一个靠卖竹编工艺品发迹的乡村企业家,机缘巧合下被领导拉来做乡里的“八把手"。
< class="pgc-img">>为了接待外来的企业家和领导,肖旺发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搞笑戏码。
比如为了招待好上级领导,强行用四个大碗做出了“超级四菜一汤”,每个大碗里都有四个菜拼盘。
为了满足县里干部钓大鱼的雅趣,提前一天把鱼喂肥,然后派人潜到水底往领导鱼钩上挂鱼。
荒唐可笑的段子之下,又有着对现实乱象的尖锐讽刺,这也让这部电影有了超越时代本身的意义。
< class="pgc-img">>另外,看完这部片子必须要给本山大叔的演技点赞,他简直演活了这个心酸又无奈的基层人物,是真正扎根生活的表演。
No.2《三毛从军记》(1992)评分8.6
有人说,这不仅是中国最好的漫改电影,也是黑色幽默的顶峰。
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三毛从军记》被定性为儿童片,但它所讲述的内容,却远远超出儿童片的维度。
< class="pgc-img">>“三毛”最初是以漫画的形象被大众熟知,后来又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经典IP。
《三毛从军记》同样改编自张乐平的漫画,这个头上只有三撮毛,性格滑稽可爱的流浪儿,这一次入伍当了兵,并见证了人性和战争的险恶。
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我们被片中幽默搞笑情节逗得前仰后合;长大后再看,才发现其中的尺度和深意。
< class="pgc-img">>比如电影中师长问懵懂的三毛“谁是小虾米”,三毛说“我是小虾米”,面对天真的小孩,师长也开玩笑道“对,我们都是小虾米”。
同样的一句话,中间却横亘着身份、阶级、贫富的种种差距。
还有日本政客瓜分写着“China”的蛋糕,一群美女到国民党军区慰问等,都让人胆战心惊。
< class="pgc-img">>《三毛从军记》用漫画式的荒诞和无厘头,将血淋淋的历史呈现于观众眼前,正应了那句老话:喜剧的内核总是悲剧。
No.1《孝子贤孙伺候着》(1993)评分8.8
正在上映的《抓娃娃》中,有一个冒牌奶奶“葬礼”的名场面,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这个令人捧腹的桥段,正是对1993年的喜剧电影《孝子贤孙伺候着》的经典致敬。
< class="pgc-img">>影片由陈佩斯担任导演,赵丽蓉、倪大红、丁嘉丽主演,堪称中国喜剧界的“顶流”阵容。
这部电影的拍摄起因,是那一时期开始普及推广“火葬”,于是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便顺势推出了这部电影。
虽然是一部带有宣传性质的电影,但却丝毫没有“说教”意味,通过一场假死的闹剧引出两代人关于土葬和火葬的矛盾。
< class="pgc-img">>比如为了给赵丽蓉饰演的陈老太太办葬礼,倪大红饰演的姐夫几乎花光了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
还有陈佩斯饰演的陈小二,为了推行火葬,在其他环节也不惜花光积蓄,弥补自己的孝心,甚至借“高利贷”来办葬礼。
片中最经典的一幕无疑是陈老太“诈尸”,在大街上溜达,这一超现实的段落也成为对现实的最佳影射。
喜剧电影一直都备受观众喜爱,也是最容易出爆款和票房黑马的类型之一。
< class="pgc-img">>很难想象一个缺少喜剧片润色的电影市场,将会多么乏味和无趣。
除了上述10部电影,还有不少喜剧片都在不同年代给予了观众诙谐而深刻的观影感受,碍于篇幅无法一一展开。
在各位心中,哪一部内地喜剧片是你最难忘怀的经典呢?(撰文:皮皮虾)
北京地铁1号线亮相已有十天的“国博专列”受到了乘客的追捧,成为一辆“网红”号。专列上的国宝是如何挑选而出的?一串串妙语连珠背后又有哪些讲究?国家博物馆日前首次揭秘了专列诞生的幕后故事,别出新意的三点创新、“让文物说有温度的话”等窍门共同促成了爆款专列的产生。
国宝“说话”要“有温度”
“放下烦恼,我来给你逗个乐。”“坐在这儿,你就是C位。”“在追梦路上的你,尊礼崇尚,万象呈祥”……一串串妙语连珠,居然出自一尊尊平时看似严肃的“国宝之口”,这让原本冷冰冰的文物,突然间有了温度,也让一号线上忙碌的乘客不再只做“低头族”,而是抬起头关注周边环境,并时不时看着车厢露出会心一笑。
“国博专列”策划团队的主力是国博新闻传播处的一群年轻人,但这些金句是国博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的结晶,大家集思广益,年轻人出点子,陈列工作部和策展工作部等处的专家负责学术把关,大家齐心协力,最终完成了这些文案。说话有温度、字句浅显不肤浅等是让“国宝”妙语连珠的诀窍。“有温度”是给国宝配音定的硬指标。一件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虽然没有生命,但它们背后的故事即使过了千百年,讲出来依旧可以鲜活生动。
“国博专列”全车共六节车厢,前五节车厢以颇具代表性的馆藏文物元素串联起中华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四羊青铜方尊、彩绘陶兵马俑、三彩釉陶载乐骆驼、钧窑玫瑰紫釉花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等经典馆藏文物形象都在这里集中亮相。第六节为主题车厢,主要聚焦“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两大展览,出场文物都是展览中的经典。
兼顾“有内涵”和通俗易懂
战国青铜冰鉴说:“我是2000多年前的冰箱。”商代蜀国的青铜面具说:“有人说,我是古蜀人心中‘神’的化身。”后母戊青铜方鼎说:“832.84公斤!国之重器,凝固青铜时代多少斑驳记忆”……除了有温度,百余件“沉甸甸”的文物说出来的话还得有内涵,表达出和文物身份相匹配的含义,同时又要通俗易懂,方便大众阅读。
以大盂鼎为例,“你是不是像我一样,有一肚子的故事?”短短15个字的配文大有深意:从外形上看,大盂鼎就是个“大肚子”的青铜圆鼎。实际上,这个铸造于西周康王时期的圆鼎内壁铸有19行共291字铭文,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的史实,以及对盂的赏赐和训诫,颇具文物价值。
看似简单的一句句配文,其实不动声色地将一个个知识点展现在了乘客面前,同时也生动呈现了国博打造这趟专列时的初衷: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立体的百科全书,“国博专列”如同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本百科全书的精粹版本,让馆藏的文物走出库房、走出展厅,来到老百姓身边,让中华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驰骋在长安街上。
三个创新让中华文明“在眼前”
有温度、有内涵和通俗易懂的背后,其实包含着国博在专列设计上的三个创新,工作人员揭秘,正是这三个“小心思”让“5000多年中华文明在你眼前”。首先,专列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为线索,让馆藏精品“活”起来,随经典展览来到北京地铁一号线上,与乘客零距离接触。其次,以物说史,每件藏品/展品配一句生动释文,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娓娓道来。此外,专列上还有精心设计的互动H5,乘客只要扫一扫车厢内的二维码,就可以“畅游”国博展览,获取参观信息,包括开闭馆时间、交通方式、餐饮服务、社教讲解、文创礼品等,将“国博专列”带回家。
“国博专列”并非单一的文物形象展示,车厢内还选取了部分精彩网友留言,让普通观众以这种特别的形式参与到“国博专列”之中。车厢的显示屏还会播放展示国博各项业务工作及历年经典展览的短视频,以多媒体形式提升乘客的体验感。此外,车厢内还设置了隐藏彩蛋,乘客通过支付宝AR扫一扫功能,就可以让文物“活”起来,“说”出自己的故事。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责编:秦璐敏
节假期准备看哪些大片?
除了京商年底评选出的十大纪录片之外,看看霸屏的东北民间艺术作品也不错哦~
●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劳动人民中的综合艺术,是一朵土香土色的艺术之花。因其表现形式搞笑接地气深受观众的喜爱。二人转好比车轱辘菜,它长在乡间的泥土里,踩不死,压不败,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不仅是二人转,东北地区的喜剧题材作品也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常是春节假期娱乐节目霸屏的主力军。本期,小编为您介绍两部京商发行的东北地区娱乐节目作品,让您整个春节假期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逗你乐翻天
< class="pgc-img">>《逗你乐翻天》为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型娱乐类栏目,以东北二人转为娱乐载体,将二人转中的说口、绝活、舞蹈、唱腔等艺术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每期的风格都有所不同,节目中既有东北民歌、小帽,又有二人转经典的传统大戏,也有反映现代社会具有教育意义的小品小戏;还有单出头、拉场戏,也有绝活绝技的展示,既留住原生态,又有通俗合理的嫁接,真正做到传统与现实,流行与时尚相结合。
< class="pgc-img">>《逗你乐翻天》尽显二人转艺术与观众"不隔心、不隔音、不隔语"的真谛,栏目风格期期不同,让您在休闲假期尽享二人转的饕餮盛宴。
关东微喜剧
< class="pgc-img">>《关东微喜剧》是一档独具关东特色的微型剧目,该剧不但为祖国的艺术百花园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艺术品种,而且,也为关东地方艺术营造了一个符合时代艺术潮流的新的艺术形态。
< class="pgc-img">>《关东微喜剧》2016年开始入驻互联网各平台。在进军互联网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也受到了业界的万众瞩目,合作网络平台爱奇艺、优酷、腾讯、搜狐、、西瓜视频、秒拍、百度、网易、咪咕视频、凤凰视频等16家,全网播放量高达15亿次,捧腹搞笑的内容没有年龄界限,无论老幼都可开怀大笑。良好的观众缘让该片在各大视频及自媒体平台都斩获了佳绩!
《关东微喜剧》每个故事暗含一个主题,说明一个道理。不但能给观众带来欢乐,还能在笑过之后,琢磨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做人的诚信之道。
欢乐来源于朴实的生活,通过演绎的方式又回馈给了生活和大众。《逗你乐翻天》和《关东微喜剧》之所以能够如此长青,恰恰证明了生活的本心本来就该是朴实无华。
《逗你乐翻天》《关东微喜剧》由京商传媒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