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献一策|街区治理再升级,打造2.0版“昆山·玛格邻聚会”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月初由区委宣传部、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共同开展的“我为虹口创新发展献一策”建议征集活动正式启动点我查看回顾活动开展至今受到

< class="pgc-img">

月初

由区委宣传部、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共同开展的

“我为虹口创新发展献一策”建议征集活动

正式启动

点我查看回顾


活动开展至今

受到来自全区各部门、各街道、热心市民等

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参与

大家纷纷对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提出对策建议


本期为你带来

北外滩街道

提出的“金点子”、好建议


< class="pgc-img">


被誉为上海后花园的“昆山路”是位于虹口区的一条长约400米的小马路,这里不仅坐拥多座历史优秀建筑,还有不少宝藏级小吃店,使得这条小马路升腾起浓浓烟火气,成了不少市民们轧马路的好去处。


北外滩街道昆山居民区党总支牢牢树立并努力实践“社区的商铺,商铺的社区”理念。去年底,昆山居民区与昆山路上玛格萝妮西餐厅产生深度链接,打造“昆山·玛格邻聚会”,擦出社区治理火花。今年,居民区党总支立足社区居民实际需求,打造2.0版“昆山·玛格邻聚会”,以党建引领,通过“邻聚会”阵地激发自治共治动力;以整合资源,通过“邻聚力”服务打造街区治理共同体;以塑造品牌,通过“邻聚日”平台共建美好社区氛围。居民区党总支用一个个群众身边的鲜活场景,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基层实践地,不断推动“居民区治理”向“街区治理”再升级。


01

党建引领,“邻聚会”阵地激活自治共治“新引擎”


昆山居民区东起吴淞路,西至乍浦路,南起武昌路,北至海宁路。辖区集二级旧里为主体、老公房、商品房,涵盖3个商务楼宇,辖区内还有景灵堂、小浦西等优秀历史建筑,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外来人口较多、沿街商户较多的综合型小区。


为此,居民区党总支化难点为亮点,积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为最优的解题思路,把“邻聚会”打造成为居民议事的党建微阵地,通过推动议事模式“多元共治”,着力解决居民群众“身边小事”。“邻聚会”党建微阵地成立以来,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整合街道实体化片区站、街道房办、小区物业、社区党员等力量,在这里“议”出了不少名堂,化解了一系列社区治理难题。将昆山路103弄小区废弃过道改造成为充电桩停车棚,解决了小区飞线充电问题;共同设计、绘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停车棚彩绘墙,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协调化解了乍浦路340号危房修缮工作;在昆山路103号门口安装助老扶手,解决了老年人进出不便的问题。通过“邻聚会”党建微阵地,以党建引领为社区各方搭“桥梁”,真心真情为居民破“心墙”,社区各方在这里畅所欲言、凝聚力量,筑牢了基层民主根基。

02

整合资源,“邻聚力”服务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昆山居民区共有沿街商户74家。为积极动员沿街商户中的党员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商户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自“昆山·玛格邻聚会”成立后,居民区党总支又建立了“沿街商户资源库”,以及“每日一小时巡查工作机制”,通过向沿街商户宣传“邻聚会”案例,以走“铺”串“户”的方式,加强组织与商户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不仅搜集党组织、工青妇联、群团等组织及日常活动需要的健康、生活、学校、医院、志愿服务等场地及联系方式,列出“资源清单”,方便沿街商户获取相关信息,还通过定期走访,了解、搜集、分析商户可提供的各类志愿服务,形成“服务清单”,为社区建设出谋出力。


受到玛格萝妮餐厅的启示,不少沿街商户纷纷行动起来,小王子理发店在3.5学雷锋日免费为社区高龄老人理发;昆山文印复印店、悠点砂锅米线等商户主动要求加入小区志愿者队,参与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梅记大块头爆鱼店与社区孤老结对,定期到老人家中关心看望。通过整合力量,达到沿街商户发现一批、动员一批、凝聚一批,共建“朋友圈”,建优“服务链”,在社区中形成“为群众办实事”的热火朝天局面。

03

塑造品牌,“邻聚日”平台共建美好“新家园”


为拉进居民区、楼宇和沿街商户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居民、商户、白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经过集体商议,居民区党总支将每月15日定为“邻聚日”,在玛格萝妮西餐厅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学习、活动,并以此为主线,开展了“邻聚学”党课教育、“邻聚食”烘焙体验、“邻聚艺”文体展示、“邻聚乐”手作工坊,“邻聚说”故事分享五个系列学习、活动。例如,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初心启航”大思政课、“女神节”糕点烘焙、DIY团扇制作等,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有效激发社区居民、沿街商户“参与小区、热爱小区”的热情,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昆山居民区党总支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北外滩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通过打造2.0版“昆山·玛格邻聚会”,进一步加深社区居民、沿街商户的深度互动、双向共赢,生动演绎街区治理新场景,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建睿智之言、

献务实之策、

聚发展合力、

您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

不妨加入“我为虹口创新发展献一策”建议征集活动

说出您的“金点子”、好建议


< class="pgc-img">


来源:上海虹口

年新开张的沈家门海鲜夜排档 共享联盟·普陀 诸葛晓明 摄

早春的夜晚,舟山沈家门渔港又恢复了往昔的热闹——华灯璀璨,靓丽一新的钢结构建筑临港一字排开,喧嚣声渐渐响起……闻名遐迩的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经过一年多提升改造,今年春节再度开门迎客。

“开业两个月了,生意越来越火爆!”18号摊位里,红光满面的摊主丁亚芬一边颠锅翻炒,一边兴奋地说。不一会儿,诱人的鲜香味扑鼻而来……30多年来,几乎每个夜晚,丁亚芬都是在这样的烟火气中度过。

如今沈家门海鲜夜排档48家摊位中,像丁亚芬这样的“元老级”摊主有不少。从最初的塑料布帐篷到后来的Y字型铝板房、临时摊点,再到如今提升改造后的新面貌,他们见证了夜排档30余年的变迁。

近日,记者走进一家家排档,在灶台旁、在锅碗瓢盆的碰击声中,倾听摊主们的创业故事。故事里有汗水、泪水,也有笑容。这既是他们奔向富裕的见证,也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

丁亚芬:帐篷摊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临近21时,忙了一晚上的丁亚芬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喝口水。“大半辈子了,夜排档搬到哪儿,我就在哪儿。”望着这方热闹温馨的小天地,听着食客们的欢声笑语,丁亚芬感慨地说。

1992年6月,27岁的丁亚芬开始经营夜排档。“那时候夜排档就在我家对面,而且摊位费便宜,一天才3块钱。”丁亚芬说,一顶帐篷、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只煤气瓶和一辆手推车,就开始营业了。“当时心里真没底,就是靠着一股冲劲儿。”不擅长炒菜,多炒炒就行了;没有摆摊经验,那就边做边积累,她这样鼓励自己。

然而,现实比预想的还要难。丁亚芬拉起自己右手衣袖,指了指手臂上隐约可见的疤痕说:“这是以前帐篷搭建不牢,雨水灌进油锅造成的。”有一次下暴雨,丁亚芬正在炒菜,突然大雨压塌了帐篷一角,雨水瞬间倒灌进来,正好落在油锅里,“滋啦”一下油锅里的油全爆开了。丁亚芬赶忙闪开,但右臂还是被飞溅起的油珠烫起了一串水泡。她疼得眼泪都下来了,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后,她又忍着痛将倒塌的帐篷支起来。

经营户丁亚芬向记者展示90年代沈家门夜排档照片。记者 黄宁璐 摄

说到动情处,丁亚芬小心翼翼地从消毒柜上方拿下一个擦拭得一尘不染的大相框,上面是9张拼接在一起的90年代沈家门夜排档照片。一家家摊位沿街一字排开,菜品、灶台都露天摆放,仅顾客落座的上方搭着蓝色、绿色的帐篷。帐篷年代带给丁亚芬的回忆既艰辛又温暖,在相框右上角,她标注了6个字——“梦开始的地方”。

谈话间,丁亚芬收到一条微信,是一位老顾客来订桌。“好几年的老朋友了,经常来我这里吃,菜品也叫我搭配。”丁亚芬打开微信给记者看,她现在已经加了200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从一穷二白起家,到现在生意也算做得不错,我很知足了。”

“元老级”的摊主大多经过一番磨砺,35号摊主王爱尔也是如此。

王爱尔正在给客人挑选海鲜。记者 黄宁璐 摄

1995年,29岁的王爱尔揣着几百元积蓄,从家乡桃花岛来到沈家门,和朋友一起支起帐篷,经营夜宵。“每天起早摸黑,后来我朋友觉得太辛苦就不做了,剩下我一个人撑着。”王爱尔回忆,当时帐篷需要每天拆装,下雨天要多覆一层油布,风大了还会把布吹翻,那就得顶着大风大雨加固油布,干完活整个人就像从水里刚捞上来一样,浑身湿哒哒的。

“收摊后,还要将帐篷、锅碗瓢盆、桌椅都打包,用手推车推到几公里外的弄堂仓库里。”王爱尔叹了口气说,过去真的不容易。看到如今夜排档环境越变越好,客人越来越多,57岁的她干劲十足。

陈高峰:三十年间见证三次升级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沈家门海鲜夜排档,最初以低门槛、市井气深受渔民青睐;再后来,这里又凭一个“鲜”字和独特的渔港风情,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而来。

餐饮江湖风云多变,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本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食客不再仅讲究“吃香喝辣”,他们对于就餐环境、食品卫生、服务配套等都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顺应时代变化,夜排档也不断提档升级。

经营户陈高峰在炒菜(资料图)。共享联盟·普陀 诸葛晓明 摄

在30号摊主陈高峰的记忆中,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经历过几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在2000年。“当年,一些头脑活络的摊主想出整合的金点子,数十家夜排档互相衔接,用钢管作骨架,撑起绿色塑料布篷顶,将滨港路打造成一条像模像样的美食街,最多时有88个摊位。”陈高峰回忆,那年绿色美食长街一开张就引起了轰动,游客纷纷驱车来尝鲜,夜排档成了舟山旅游的一个新景点。

“2008年,因夜排档所在的滨港路进行景观、道路、码头等一系列综合整治,我们搬到东港朱家尖大桥北侧的防浪堤上。”陈高峰坦言,搬之前很担心会没生意,但实际情况出乎意料,尤其是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通车后,客流量明显增多,“忙的时候一晚上要接待近30桌客人,到凌晨三四点才收摊。”

2010年1月25日,改造一新的夜排档重新在滨港路迎接四方来客。

“政府投资,将夜排档67间帐篷打造成了Y字型铝板房。”回忆起刚看到新摊位时的样子,陈高峰至今还是很激动,每间面积约75平方米,比原来大了近一半,还配备了大型不锈钢厨具,增添了油烟分离器、消毒柜等。陈高峰说,当时很多外地熟客再次光顾的时候也惊叹变化大,“从没想过自己的小摊也能跟一个小餐馆似的,真的很感谢政府给予我们的支持。”

“就餐环境好了,高层次的客人越来越多。”陈高峰说,以前他都是拿一些价格便宜的小海鲜,后来有客人说想吃点好的,他拿货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如今,象鼻蚌、东星斑、红果鲤等高档海鲜也出现在他的档口。

2021年,沈家门海鲜夜排档启动新一轮提升改造后,陈高峰和其他经营户都盼着能早日搬回“新家”。“这次搬回来,延续了此前管道煤气进摊屋、污水进管网,还配备了冷藏柜,灶台和洗菜区的面积也更大了。”陈高峰高兴地说。

记者从舟山普陀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此次提升改造总投资6500万元。重新归来的沈家门夜排档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长约1000米,采用超轻钢结构,整体建筑抗风力达到14级。共设立了48个标准铺面,4间商业用房,并配备了4个星级厕所、1个微型消防站和安全监控室等。

“除了环境上改造升级,管理上也更加有序规范。”陈高峰指了指档口前的电子显示屏,只见滚动的屏幕上清晰地列出了当前各类海鲜最高限价。“这是我们的‘阳光菜单’,最高价由管理方依据市场价格制定,并定期调整,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更安心。”

孔要武:顾客好评比数钱有意义

如何让自家排档脱颖而出?不少经营户开始在菜式上动脑筋,不断推陈出新。

经营户孔要武在整理海鲜档口。记者 黄宁璐 摄

走进39号摊位,记者一眼就看到了金灿灿的厨艺比赛奖牌。老板娘孔要武摘下干活用的橡皮手套,热情地迎了出来——一副半框眼镜,长发挽起一个发髻,搭配卡其色的高领毛衣,尽显优雅亲和。

说起在2010年“沈家门海鲜夜排档名菜争霸赛”上获得金奖的“黄油麦香虾”,她一脸自豪。“有一次我在西餐厅尝了一道黄油大虾,味道特别鲜美。我们平时做虾以白灼为主,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空间可以开发。”从西餐厅回来,孔要武就把自己关在厨房里琢磨起来,她几乎试遍了市面上能买到的虾,最终选中了个头大、色泽好的竹节虾,将虾开背腌制后蒸熟,再浇上滚烫的黄油。

“色泽是出来了,但总觉得香味上还差那么一点。”她不停尝试,“鲜甜”一词给了她灵感,最后选用了香甜的麦片。孔要武的排档也因为这道菜一炮打响,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大多点名要尝黄油麦香虾。

之后的几届比赛,孔要武继续推陈出新,生滚海鲜粥、蒜姜吱吱蟹、凤尾带鱼卷,这几道菜都在历届夜排档厨艺比赛中获奖。

“今天吃得还满意吗?以后再来啊!”一桌客人刚用完餐走出来,孔要武立刻起身将他们送到门口。看到顾客满意的表情后,孔要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紧接着,她又来到客人吃过的餐桌前,看到桌上的菜全都吃完了,这才安心。“菜合不合客人口味,看客人走后的餐桌就知道,如果哪盘菜基本没怎么动,我就要提醒厨师了,是不是做得不好吃。”从1999年经营夜排档至今,孔要武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这也让她家的菜一年比一年受欢迎。

好口碑让孔要武积累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客。多年下来,孔要武和他们成了老朋友。很多客人来舟山,必到孔要武的排档报到,有的还会带上礼物。孔要武也热情地帮他们安排食宿,回去时还不忘给他们带上舟山特产。

但孔要武并不满足于眼前的客流,她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不管是美团,还是大众点评上,孔要武的店铺评分都很高。“看着网上一条条顾客好评,感觉比数钱有意义多了。”孔要武笑着说。

让她更高兴的是,如今的沈家门海鲜夜排档不仅涌现出一众美食博主打卡点赞的“网红店”,还逐步形成具有舟山海洋特色的文化品牌IP,并走出舟山,在杭州等地也挂起了沈家门夜排档招牌。

对于未来,孔要武满是憧憬:“听说政府还计划打造一个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到时候可以在线上预订、点菜,一定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年新开张的沈家门海鲜夜排档 共享联盟·普陀 诸葛晓明 摄

早春的夜晚,舟山沈家门渔港又恢复了往昔的热闹——华灯璀璨,靓丽一新的钢结构建筑临港一字排开,喧嚣声渐渐响起……闻名遐迩的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经过一年多提升改造,今年春节再度开门迎客。

“开业两个月了,生意越来越火爆!”18号摊位里,红光满面的摊主丁亚芬一边颠锅翻炒,一边兴奋地说。不一会儿,诱人的鲜香味扑鼻而来……30多年来,几乎每个夜晚,丁亚芬都是在这样的烟火气中度过。

如今沈家门海鲜夜排档48家摊位中,像丁亚芬这样的“元老级”摊主有不少。从最初的塑料布帐篷到后来的Y字型铝板房、临时摊点,再到如今提升改造后的新面貌,他们见证了夜排档30余年的变迁。

近日,记者走进一家家排档,在灶台旁、在锅碗瓢盆的碰击声中,倾听摊主们的创业故事。故事里有汗水、泪水,也有笑容。这既是他们奔向富裕的见证,也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

丁亚芬:帐篷摊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临近21时,忙了一晚上的丁亚芬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喝口水。“大半辈子了,夜排档搬到哪儿,我就在哪儿。”望着这方热闹温馨的小天地,听着食客们的欢声笑语,丁亚芬感慨地说。

1992年6月,27岁的丁亚芬开始经营夜排档。“那时候夜排档就在我家对面,而且摊位费便宜,一天才3块钱。”丁亚芬说,一顶帐篷、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只煤气瓶和一辆手推车,就开始营业了。“当时心里真没底,就是靠着一股冲劲儿。”不擅长炒菜,多炒炒就行了;没有摆摊经验,那就边做边积累,她这样鼓励自己。

然而,现实比预想的还要难。丁亚芬拉起自己右手衣袖,指了指手臂上隐约可见的疤痕说:“这是以前帐篷搭建不牢,雨水灌进油锅造成的。”有一次下暴雨,丁亚芬正在炒菜,突然大雨压塌了帐篷一角,雨水瞬间倒灌进来,正好落在油锅里,“滋啦”一下油锅里的油全爆开了。丁亚芬赶忙闪开,但右臂还是被飞溅起的油珠烫起了一串水泡。她疼得眼泪都下来了,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后,她又忍着痛将倒塌的帐篷支起来。

经营户丁亚芬向记者展示90年代沈家门夜排档照片。记者 黄宁璐 摄

说到动情处,丁亚芬小心翼翼地从消毒柜上方拿下一个擦拭得一尘不染的大相框,上面是9张拼接在一起的90年代沈家门夜排档照片。一家家摊位沿街一字排开,菜品、灶台都露天摆放,仅顾客落座的上方搭着蓝色、绿色的帐篷。帐篷年代带给丁亚芬的回忆既艰辛又温暖,在相框右上角,她标注了6个字——“梦开始的地方”。

谈话间,丁亚芬收到一条微信,是一位老顾客来订桌。“好几年的老朋友了,经常来我这里吃,菜品也叫我搭配。”丁亚芬打开微信给记者看,她现在已经加了200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从一穷二白起家,到现在生意也算做得不错,我很知足了。”

“元老级”的摊主大多经过一番磨砺,35号摊主王爱尔也是如此。

王爱尔正在给客人挑选海鲜。记者 黄宁璐 摄

1995年,29岁的王爱尔揣着几百元积蓄,从家乡桃花岛来到沈家门,和朋友一起支起帐篷,经营夜宵。“每天起早摸黑,后来我朋友觉得太辛苦就不做了,剩下我一个人撑着。”王爱尔回忆,当时帐篷需要每天拆装,下雨天要多覆一层油布,风大了还会把布吹翻,那就得顶着大风大雨加固油布,干完活整个人就像从水里刚捞上来一样,浑身湿哒哒的。

“收摊后,还要将帐篷、锅碗瓢盆、桌椅都打包,用手推车推到几公里外的弄堂仓库里。”王爱尔叹了口气说,过去真的不容易。看到如今夜排档环境越变越好,客人越来越多,57岁的她干劲十足。

陈高峰:三十年间见证三次升级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沈家门海鲜夜排档,最初以低门槛、市井气深受渔民青睐;再后来,这里又凭一个“鲜”字和独特的渔港风情,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而来。

餐饮江湖风云多变,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本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食客不再仅讲究“吃香喝辣”,他们对于就餐环境、食品卫生、服务配套等都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顺应时代变化,夜排档也不断提档升级。

经营户陈高峰在炒菜(资料图)。共享联盟·普陀 诸葛晓明 摄

在30号摊主陈高峰的记忆中,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经历过几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在2000年。“当年,一些头脑活络的摊主想出整合的金点子,数十家夜排档互相衔接,用钢管作骨架,撑起绿色塑料布篷顶,将滨港路打造成一条像模像样的美食街,最多时有88个摊位。”陈高峰回忆,那年绿色美食长街一开张就引起了轰动,游客纷纷驱车来尝鲜,夜排档成了舟山旅游的一个新景点。

“2008年,因夜排档所在的滨港路进行景观、道路、码头等一系列综合整治,我们搬到东港朱家尖大桥北侧的防浪堤上。”陈高峰坦言,搬之前很担心会没生意,但实际情况出乎意料,尤其是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通车后,客流量明显增多,“忙的时候一晚上要接待近30桌客人,到凌晨三四点才收摊。”

2010年1月25日,改造一新的夜排档重新在滨港路迎接四方来客。

“政府投资,将夜排档67间帐篷打造成了Y字型铝板房。”回忆起刚看到新摊位时的样子,陈高峰至今还是很激动,每间面积约75平方米,比原来大了近一半,还配备了大型不锈钢厨具,增添了油烟分离器、消毒柜等。陈高峰说,当时很多外地熟客再次光顾的时候也惊叹变化大,“从没想过自己的小摊也能跟一个小餐馆似的,真的很感谢政府给予我们的支持。”

“就餐环境好了,高层次的客人越来越多。”陈高峰说,以前他都是拿一些价格便宜的小海鲜,后来有客人说想吃点好的,他拿货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如今,象鼻蚌、东星斑、红果鲤等高档海鲜也出现在他的档口。

2021年,沈家门海鲜夜排档启动新一轮提升改造后,陈高峰和其他经营户都盼着能早日搬回“新家”。“这次搬回来,延续了此前管道煤气进摊屋、污水进管网,还配备了冷藏柜,灶台和洗菜区的面积也更大了。”陈高峰高兴地说。

记者从舟山普陀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此次提升改造总投资6500万元。重新归来的沈家门夜排档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长约1000米,采用超轻钢结构,整体建筑抗风力达到14级。共设立了48个标准铺面,4间商业用房,并配备了4个星级厕所、1个微型消防站和安全监控室等。

“除了环境上改造升级,管理上也更加有序规范。”陈高峰指了指档口前的电子显示屏,只见滚动的屏幕上清晰地列出了当前各类海鲜最高限价。“这是我们的‘阳光菜单’,最高价由管理方依据市场价格制定,并定期调整,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更安心。”

孔要武:顾客好评比数钱有意义

如何让自家排档脱颖而出?不少经营户开始在菜式上动脑筋,不断推陈出新。

经营户孔要武在整理海鲜档口。记者 黄宁璐 摄

走进39号摊位,记者一眼就看到了金灿灿的厨艺比赛奖牌。老板娘孔要武摘下干活用的橡皮手套,热情地迎了出来——一副半框眼镜,长发挽起一个发髻,搭配卡其色的高领毛衣,尽显优雅亲和。

说起在2010年“沈家门海鲜夜排档名菜争霸赛”上获得金奖的“黄油麦香虾”,她一脸自豪。“有一次我在西餐厅尝了一道黄油大虾,味道特别鲜美。我们平时做虾以白灼为主,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空间可以开发。”从西餐厅回来,孔要武就把自己关在厨房里琢磨起来,她几乎试遍了市面上能买到的虾,最终选中了个头大、色泽好的竹节虾,将虾开背腌制后蒸熟,再浇上滚烫的黄油。

“色泽是出来了,但总觉得香味上还差那么一点。”她不停尝试,“鲜甜”一词给了她灵感,最后选用了香甜的麦片。孔要武的排档也因为这道菜一炮打响,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大多点名要尝黄油麦香虾。

之后的几届比赛,孔要武继续推陈出新,生滚海鲜粥、蒜姜吱吱蟹、凤尾带鱼卷,这几道菜都在历届夜排档厨艺比赛中获奖。

“今天吃得还满意吗?以后再来啊!”一桌客人刚用完餐走出来,孔要武立刻起身将他们送到门口。看到顾客满意的表情后,孔要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紧接着,她又来到客人吃过的餐桌前,看到桌上的菜全都吃完了,这才安心。“菜合不合客人口味,看客人走后的餐桌就知道,如果哪盘菜基本没怎么动,我就要提醒厨师了,是不是做得不好吃。”从1999年经营夜排档至今,孔要武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这也让她家的菜一年比一年受欢迎。

好口碑让孔要武积累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客。多年下来,孔要武和他们成了老朋友。很多客人来舟山,必到孔要武的排档报到,有的还会带上礼物。孔要武也热情地帮他们安排食宿,回去时还不忘给他们带上舟山特产。

但孔要武并不满足于眼前的客流,她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不管是美团,还是大众点评上,孔要武的店铺评分都很高。“看着网上一条条顾客好评,感觉比数钱有意义多了。”孔要武笑着说。

让她更高兴的是,如今的沈家门海鲜夜排档不仅涌现出一众美食博主打卡点赞的“网红店”,还逐步形成具有舟山海洋特色的文化品牌IP,并走出舟山,在杭州等地也挂起了沈家门夜排档招牌。

对于未来,孔要武满是憧憬:“听说政府还计划打造一个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到时候可以在线上预订、点菜,一定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