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端午”假期,长春市朝阳区各贸易企业抓住节日消费特点,通过“政策+活动+场景”,谋划推出丰富多彩促销活动,多措并举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全区消费市场持续回暖,节日消费氛围浓厚,市场供给充足、价格稳定。
促消费活动丰富多彩
全区企业紧扣2023年“爱购朝阳”活动总体部署,抓住节日消费热潮,推动消费潜力释放。一是商家消费券、让利活动撬动消费明显。区内各大企业针对家电、餐饮、文旅等重点消费领域补贴超过1亿元,推出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50余场。二是沉浸式、体验式消费进一步升温。这有山、红旗街万达广场等企业积极打造节日消费新场景,吸引消费人群。三是综合消费快速增长。节日期间,集“吃穿用玩”为一体的重点商圈、街区、大型综合体成为市民购物、休闲、娱乐主要去处。
餐饮消费活力十足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亲朋聚会、旅游餐饮、婚宴家宴成为拉动餐饮消费增长的主要热点。一是旅游带动餐饮消费。南湖公园等热门周边餐饮企业营收呈增长态势。二是大众餐饮仍占据主导地位。“东方”餐饮、“食间”饮食等众多新派餐饮、老字号餐饮凭借价格和特色优势,吸引大量客流,结合“团购”“外卖”等线上模式,营收增长明显。
文旅消费持续回暖
端午假期,本地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出游需求集中释放,周边游、文化游等热度渐显,“打卡热点”的活动吸引大量消费者。文旅消费呈结构化升级,品质健康、高效便捷、优化服务、文化享受等成为消费扩容提质的新增长点。(长春朝阳)
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实打实的餐饮战略高地,餐企500强中有160多家总部就分布在北京。
北京,是餐饮行业的战略高地。大牌餐企纷纷把总部设于此,新派餐饮也从这里迅速打响品牌,并全国发展、甚至走向海外。
餐饮品牌进北京,如何打品牌、走天下?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文
品牌战略高地帝都餐饮头部品牌众多
北京餐饮市场的包容性极强。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人才。
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6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5.5%。
人口的多元带来饮食的多元,北京的菜饮菜系品种多样,各地餐饮品类、头部品牌在北京遍地开花,北京餐饮的丰富程度远超其他城市。
在北京的餐饮江湖里,既有像全聚德、东来顺等老字号品牌长盛不衰;也有在互联网浪潮下,搅动大浪的西少爷肉夹馍、霸蛮牛肉粉等明星选手,在帝都的舞台上,精彩不断!
如果说跨国连锁餐饮和港台餐饮喜欢把总部安置上海,国内头部餐饮品牌的总部海底捞、西贝、眉州东坡、呷哺呷哺等,大都落子北京,借着帝都的舞台,放大品牌势能和影响力,继而在全国快速规模化、连锁化。
2004年海底捞正式进军北京时,所有人都反对,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认为:正是因为北京大、寸金寸土、火锅行业竞争激烈,海底捞才更应该到“大海”中去游泳;越是竞争激烈,越是有商机,发展空间才越大。
在帝都的厚积薄发,海底捞一跃成为中国首家营收过百亿的正餐企业,并于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
彼时另一位餐饮巨头西贝莜面村,于1999年正式进入北京。开过咖啡厅、西餐厅、酒吧的贾国龙,已是二度重返北京,最终在北京奠定了自己的品牌地位。成为拥有300多家门店、年营业额达40多亿,中国最大的西北菜餐饮连锁品牌。
多样的市场需求,决定了新品牌、新模式的高频出现,同时足够的市场容量,又助推新品牌、新模式继续发展。
区域餐饮品牌“进京赶考”餐饮“新贵”遍地开花
对于全国布局的餐饮品牌来说,当区域势能达到一定程度,北京是必争的战略高地。能在“天子脚下插旗”,其意义不言而喻。
很多品牌从广深沪或二三线城市崛起之后,最终要来北京的主舞台上完成全国布局。喜茶、奈雪の茶、桃园眷村等品牌,近几年集中进驻北京市场,开启全国城市拓店计划。
火锅黑马巴奴于2018年首进北京,在起初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试营业一周,翻台率就达到了600%。在大众点评上,跃居朝阳区火锅第一名,现已成为北京大众“必吃榜餐厅”。
很多新晋一线品牌,也在纷纷酝酿着进军北京布局。
餐饮企业从区域市场晋级到一线城市,意味着体量、势能、管理能力等都将面临更多考验。除了自身的不断修炼,还要应对北京本土不断更新迭代的新兴品牌,且模式打法新奇多样,品类众多。
主打台式有料火锅和正宗台式手摇茶的湊湊火锅,开创了“火锅+茶饮”的业态组合,新模式打法赚足了人气,门店装修有景有品、菜品摆盘设计颜值高,短短3年就开出60家直营店,成为名副其实的火锅黑马。
2014年,一篇爆文《我为什么辞职卖肉夹馍》让西少爷成为众人瞩目的互联网餐饮品牌之一,创立两个月就获得天使投资、2016年拿到当时餐饮届一笔最大的融资额、从全球互联网公司百度、腾讯中走出来的创始团队,西少爷肉夹馍5年间不断创造着各种业界奇迹。
以烤串、烤翅、烤肉等烧烤菜品为主要经营业务等中式烧烤,是仅次于火锅的第二大品类。随着消费升级,烧烤正在被重新定义,层次更高的品质型烧烤已成趋势。
发源于北京的冰城串吧,率先走上了品牌升级之路。紧扣“新东北文化”,从文化、品类与场景三个层面展现核心竞争力,并很早认识到供应链的关键,投资了上万平米的食品加工厂,保证了产品端。并在场景化、沉浸式体验上做足文章,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烧烤品牌!
如何走进北京、抢占品牌战略高地?
《中国餐饮报告2019》数据显示:
2018年全年,北京市餐饮收入共计1101.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3%,餐饮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
北京餐饮行业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快速增长,到突然遇冷再到如今恢复平稳增长可谓是历经波折。餐饮企业也在这段经历中完成了从高端消费到大众消费、从“大而全”到“小而美”的转型过程。
北京餐饮行业虽然仍然是拉动消费的主力市场,但增速也略有放缓的趋势。这意味着餐饮企业逐渐向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具热度和潜力的餐饮大市场。优越的互联网基因、丰富的品类土壤、包容的市场环境,为餐饮人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9月24-26日,餐饮老板内参“大鱼游学·走进北京”,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品牌战略高地—北京,探访西贝莜面村、海底捞·蜀海供应链、湊湊火锅、北京宴、俏江南、西少爷肉夹馍、冰城串吧等餐饮头部品牌的商业模式。
· end ·
轮值编辑|于聪聪 编辑|刘珍 视觉|刘珍
转载联系:首席小秘书 微信 neicanmishu
十八汆”是海底捞的试验性作品。
在餐饮垂直媒体的密集报道下,海底捞旗下的快餐门店“十八汆”最近火了起来。其实,“十八汆”并不是一家新店,早在去年5月就成立了。目前,“十八汆”品牌仅在北京朝阳区酒仙桥开设一家门店。
成立时间说明海底捞进军快餐业与疫情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客观上,疫情过后的餐饮业环境确实给快餐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疫情中,一些小型快餐门店依靠库存压力小、人员开支少、房租压力轻的优势活了下来。同时,在消费者降低了可选消费开支、尽量减少聚会的新形势下,快餐店成了餐饮业的热词。
从名字上来看,“十八汆”这一名字较为生僻,与海底捞没有什么调性上的联系,店员在接受采访时也尽量撇清自己与海底捞的关系。但据企查查搜索结果显示,“十八汆”的大股东为海底捞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新派餐饮,供应商为海底捞旗下的蜀海,数字化服务商为用友餐饮云。
“十八汆”有自己的公众号,但公众号上对自己的宣传并不多,母公司也并未对“十八汆”进行过公开的宣传,美团上对“十八汆”打分的仅有143人。综合来看,这家快餐门店自成立至今一直非常低调,品牌也相对独立。换言之,万一试验失败,对母公司的影响也较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海底捞进军快餐业的谨慎态度。
从门店设计上来看,门店呈现一个“山”字型,分为三个窗口。左边窗口为外卖、外带专用,主要销售外卖和早餐,中间的大门是堂食的入口,堂食的菜品以面为主,右边的窗口用于奶茶销售。门店整体面积为256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从美团的搜索结果来看,店内最便宜的面售价仅为9.9元(优惠后),奶茶价格最低为5元,客单价为19元,主打极致性价比,低于北京整体的面馆消费。
对于快餐企业来说,在低客单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盈利,就得从压缩成本和提高客流量、翻台率方面下手。
在压缩成本方面,“十八汆”下的功夫不少。从人力配置上看,整个门店人员配置较少,最多时有10人,后厨就占了3-4人,没有收菜员,菜盘靠顾客自己进行回收,充分节省了人力成本。从装修来看门店的占地面积仅为256平方米,房租和物业方面的开支较小,装潢也比较简洁。
选址是影响客流量的关键因素,“十八汆”选址地区紧靠瀚海国际大厦等办公区,较高的性价比和早餐(包子等)、奶茶、面食一体化的运营更容易吸引消费者。
从门店内部布局来看,桌位以1-2人桌为主,虽然限制了人员聚餐,但是提高了翻台率。
翻台率提高还可以通过加快上餐速度来实现,“十八汆”采用流水线式点餐,顾点餐客要依次通过小菜区、饮料区、选面区。但根据实际运作的情况显示,流水线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上餐速度较慢,点餐略显拥挤。
总的来说,虽然后厨的自动化水平较高,但是运营、标准化水平和员工的熟练度都有待提高,海底捞的快餐品牌仍需要一段时间的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