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波动下的餐饮业:个体创业者的挑战
随着经济形势的波动和消费趋势的转变,餐饮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这一行业,曾是无数创业者梦开始的地方,如今却变成了一个充满竞争的领域。许多个体户带着满腔热血投身其中,却不得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消费行为的转变
经济的不确定性让消费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减少了非必需品的开支,这对餐饮业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在一线城市,餐饮业的收入下降,暴露了宏观经济对行业细分市场的深远影响。
市场竞争的加剧
餐饮业的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新企业的涌入和旧企业的退出,形成了一个快速更迭的市场环境。这种快速变化的背后,是餐饮业存量市场的现实和残酷的竞争法则。
价格战的策略
在消费者日益注重性价比的背景下,餐饮业的价格战变得愈发激烈。从高端餐厅到街头小吃,价格优势成为吸引顾客的关键。然而,这种策略同时也压缩了利润空间,加剧了行业的内卷现象。
个体户的创业之路
许多个体户,带着对自由和掌控的向往,选择了餐饮业作为创业的起点。但现实往往比梦想更为严峻,许多新开的餐厅在短暂的运营后便面临关闭的局面。在这场竞争中,只有少数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并存活下来。
网红餐饮的快速更迭
网红餐饮的快速兴起和衰落,成为了餐饮业的一个缩影。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快速转移的注意力,使得网红餐饮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给餐饮业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品牌效应的凸显
在存量市场中,品牌的力量变得愈发重要。知名品牌能够更好地抵御市场波动,而个体户则需要在品牌建设和市场定位上投入更多的努力。
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加注重餐饮的性价比。这要求餐饮业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食物,还要有合理的价格,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结语:
适应市场,寻找新机遇 餐饮业的变革为个体户和企业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的餐饮业主,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0年代末,飞霞饭店晋星纪念(前排左三王继德,后排左一刘庆利)
王继德传给刘庆利的《中国名菜集锦》
王继德留给刘庆利的工作日记
王继德在飞霞饭店时期的工作照
鸿宾楼代表厨师蒋学仁、马永海、王继德 (从左至右)
久负盛名的鸿宾楼饭庄不仅菜肴遐迩闻名,技术力量堪称雄厚,被誉为“京城清真餐饮第一楼”,距今已近170年历史。王继德师傅上世纪50年代进入鸿宾楼,深得老一辈名厨大师的传授,精通扒、烧的技法,他做的砂锅什锦羊头被周总理称赞不已,成为鸿宾楼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上世纪80年代初,王继德师傅作为传承人被派往飞霞饭店传授清真菜技艺,当时20岁的刘庆利跟随王继德师傅从学徒干起。凭着勤奋和潜心钻研,刘庆利用五年时间习得师傅真传。王继德师傅去世前,还把自己珍藏的一套绝版菜谱传给了刘庆利。现如今,为继承和发展老字号独有的老北京清真风味,刘庆利创立了静真轩饭庄,他直言就想通过吃,“让南来北往的客人知道还有这么几道老北京清真菜”。
不是说会炒几道拿手菜就叫好厨师
刘庆利是七零后,说话语速不快。听他讲述结缘鸿宾楼、巧遇恩师的故事,透过茶盏间的水声和氤氲的雾气,恍惚间像回到了六十多年前的胡同里,过去勤行的一幅幅图景在眼前徐徐打开。
耳濡目染,刘庆利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鸿宾楼的故事。他坦言家里跟鸿宾楼多少有点儿渊源: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行业纷纷支援首都的建设发展,鸿宾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55年进入北京。刘庆利的父亲那时候起就在鸿宾楼饭庄做服务工作。“听我爸爸说过,鸿宾楼从天津来到北京的第一个落脚点在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个两进的四合院。在那接待过不少国家领导人。”
回忆儿时,刘庆利调侃自己是“在天安门广场椅子上睡大的”——那时候一家人住“前门楼子西南角”一间九平米的小房里。屋里没窗户,夏天热得根本就睡不着觉,听故事、摇蒲扇也不管用,“头半宿整条胡同的孩子全上广场的小椅子上去睡觉,躺到后半夜凉快了再回家接着睡。”有个故事他至今印象很深,有一次周总理去鸿宾楼,落座后点了一道砂锅羊头。后来总理对王继德师傅做的什锦砂锅羊头称赞不已,特意到厨房向大家敬酒。
上世纪80年代初,刘庆利高中毕业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到北京一建公司下属的飞霞饭店工作。成立于1984年的飞霞饭店知名度非常高,刘庆利骄傲地介绍,“飞霞饭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涉外定点、带星级的清真饭店,那个年代外国来的旅游团队只能在飞霞吃饭,非常受国内外食客的喜爱。”也因此,当时飞霞饭店全部的技术、全部的师傅都来源于鸿宾楼。
刘庆利进组报到第一天就遇到了恩师王继德,“大家在一起聊天,一说我是谁的儿子,师傅很惊讶,‘哟,你是刘士发的儿子啊,跟你爸我们年轻时就在一块工作’。” 刘庆利也特别兴奋,这真可谓是缘分不浅。他听父亲说起过,当年第一拨天津厨师把天津鸿宾楼的所有技艺全部带到了北京,王继德师傅就是天津师傅在北京带出来的“鸿宾楼的第一拨徒弟”。
在当时,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吃过王继德师傅做的菜,而且很多大型活动都得由他们这代老技师去给设计、制作。
刘庆利也因此对师傅更加佩服,“比方今天来了一桌伊朗的客人,一问师傅给他做什么,师傅一一说出基本样式之后,说另外再给他单做一道干椒牛肉片。他说‘我告诉你们怎么炒,炒出来他就爱吃’。结果这道菜上完之后,伊朗客人真就爱吃”。这也让刘庆利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厨师,“不是说会炒几道拿手菜就叫好厨师,你得知道什么地儿人喜欢吃哪一类的菜。”
年轻时卖过大力气
等岁数大了碰见什么事都不怕
过去管餐饮业叫勤行,学艺先得学切、配、洗、择,过了洗菜切菜的关,才有资格上灶炒菜。刘庆利虽然听过见过,但以前在家从没动过手,蒸米饭都不会的他从进这行才开始动手做菜。刚开始拿刀不像拿刀,拿勺不像拿勺,“想着要切薄了,结果一刀下去就切厚了”。这让他一度压力很大,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行吗?能干这行吗?” 好在很短时间他就把不良情绪消化掉了,决定“再试试自己是不是这块料”。
最简单的切黄瓜片,第一天切不好第二天切不好,刘庆利心里倍儿烦躁,他暗暗告诫自己别灰心。直到不知道切了多少回手指,手掌磨出了多少茧子,拿着刀游刃有余的时候,他心里“倍儿自豪倍儿臭美”,也因此切身领悟到什么叫“熟能生巧”:只有干才能熟,只有干才能越干越熟。
王继德师傅总爱跟刘庆利说一句话,叫“吃劲长劲”。他开始不理解还特意问过师傅这句话怎么讲?师傅微微一笑,“你这会儿正年轻,你要卖过大力气,等你到岁数大了的时候,碰见点儿什么事你不怕。好比说你年轻时最多抬过50斤东西,到50岁时自然下降也就能抬20斤;年轻时抬过100斤,到50岁自然下降还能抬50斤。”他才明白师傅的用意,是告诉自己别怕干活,别怕出力,别怕流汗。
那时候刘庆利所在的组有八位炒菜的师傅,四位配菜的师傅,他岁数最小,想法也最简单,“不管干什么活,就去尽量多干”。多年以后,他深深领悟到,“好好干、努力干,干出来才会得到好多东西。那才是你永远丢不掉的东西,不光是知识,还包括强壮的体魄、坚忍的意志。”
学徒的日子,刘庆利每天肯定第一个到班上,点上茶炉,烧上开水。把每个师傅沏茶的缸子刷干净,排一溜儿,水开了,先给屋里几个暖壶灌上,给各位师傅沏上茶,再把茶炉续满了水。这会儿师傅们陆续来了,进门吃个早点,端起茶水边喝边聊上几句。
这会儿刘庆利干吗去了呢?他去给所有师傅准备葱姜蒜,剥葱、剥蒜、洗姜、切成末,饭馆一天五六百人次吃饭,他得切出三大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年如一日,刘庆利一直是干这些活。
春夏天还好,冬天尤其难熬。他现在还记得特清楚,冬天大葱都搁房顶上,头天晚上得先上房顶把葱一捆捆拿下来,搁屋里打开了自然缓着。蒜拿水泡上,让它第二天好剥点。刚开始切葱时特别辣眼睛,等到后来已经熏习惯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觉得辣了。
做完早间的准备工作,正式开餐了,师傅干上手活,刘庆利就跟着干下手活。直到晚上下班,在别人眼里还是个小孩的刘庆利,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厨房,“厨房门归我锁,我把所有的煤水电气检查一遍。”
刘庆利总觉得做事先做人,得先把人做好了。时间长了,工作中遇到哪儿解决不了的难题,跟哪位师傅请教,哪位师傅都一点儿不保留地如实告诉他,“小刘这孩子,好孩子,知道尊重师傅”。
学东西一定要用心
一定要聪明,一定要想办法
直到今天,刘庆利都记得王继德师傅说的一句话,“学东西一定要用心,一定要聪明,一定要想办法”。他还最爱听师傅讲故事,有很多做菜的道理都是从听故事得来,“师傅爱给我讲,我也爱听”。
师傅讲的餐饮业的历史故事里面,有一个刘庆利到现在还愿意讲给年轻人听:传说某朝某代,组织厨子上宫里头比赛——看谁素菜炒得最棒,要求只能带素菜,不许带任何调味品。有个非常聪明的厨子,他把动物的血拿毛巾吸湿,搁小背篓里,结果宫门口负责盘查的人以为是一块红毛巾,就让带进去了。比赛前厨子们各自做准备工作,这位把毛巾在一锅水里投干净了,烧开,把上边的浮沫打下去,继续熬到一定浓稠度,就做出来了一碗高汤。接着他拿这碗高汤炒了个素菜,所有评委包括皇上都夸,“这素菜炒得好!” 勤行里有个规矩叫作“素菜荤炒;荤菜素炒”。意思是说,做素菜要用荤的高汤或者荤油炒,这样才香;而做荤菜要用素油炒,这样解腻。可见,没有肉时,用动物的血吊成最简单的高汤,同样可以做到素菜荤炒,达到提鲜的味道。
王继德师傅不光手艺高,他知识的丰富程度也让刘庆利不能不佩服,“你解决不了的问题人家张嘴就来”。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刘庆利就爱问师傅,他觉得师傅就像一本大百科全书,“这儿的人爱吃什么味,那儿的人爱吃什么味,师傅全凭自己的经验,凡是吃的东西你就问吧,全有答案”。
而且王继德师傅带徒还特别无私,愿意把所有的东西都告诉给年轻人。让刘庆利最为感念的是,“所有徒弟里,我得到的最多,不带拐弯儿的全教给我”。
有一件事刘庆利印象很深,过去烧煤做饭,长时间微火靠的东西受热不均匀,容易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老也想不出招。后来师傅告诉他:把两个炒勺接上,用烧乏了的煤灰做两个勺之间的垫层,把火封成小火,这样微火靠的时间长,东西不糊也不干。这个妙招简直惊呆了刘庆利,“说白了,自己琢磨三年五年也未准弄明白”。他后来屡屡发现,好多人干了一辈子也许还没搞清楚的那点儿事,“师傅三句话五句话告诉你,一分钟就学到手了”。
从师傅身上,刘庆利对工匠精神有了新的领悟,他觉得工匠精神不光是动手有技艺,还要动脑用心,经历过、真干出来的才叫工匠。“在这行上,师傅是用心去做每一天。这么多年,每一次干活,甭管是重要活动还是日常做菜,他都是又去干活又去学习了。”
习得真传,意外得到王继德师傅珍藏的菜谱
到今天回味起来,刘庆利还特别感慨,“跟师傅身边这五年在我脑子里太深了,那五年学到的东西奠定了我在这个行业的基本功——可以说鸿宾楼的看家菜都会了。”
刘庆利记得开始的一年多自己一直在加工间干糙活儿累活儿,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炒菜间。那天头火二火的师傅不在,师傅对他说“轮到你顶上一把了,你来一个试试”。结果炒完菜师傅一尝,“哎,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得到王继德师傅的认可,刘庆利心里觉得“比给多少奖金都高兴!”
刘庆利老想起一个场景,师傅平时就爱站在刷碗间的过道那儿看着厨师炒菜,“我们最怕的就是他这手活,一看他站那儿,心里发毛。”怎么回事儿?他笑着解释:刷碗间位置在中间,一个是服务员撤下来的菜全看得见,哪个盘里剩的多一目了然,意味着那道菜炒的味道不行。而且师傅站那儿,厨师们都背对着他干活,偷没偷懒,手下的动作什么的都被看得真真儿的,心里能不发毛吗!
一直以来,刘庆利都是本着一个小徒弟的心态,不断摸索不断前进,他坦言这种敬畏之心也来源于师傅的言传身教。过去能去高档饭馆吃饭的都属于有钱而且对吃特别讲究的人,往那一坐一尝,“不对,这道菜应该怎么怎么着,说得明明白白。师傅下来就问这谁炒的,噢小刘你炒的,谁让你炒这道菜啦?!这一说差不多跟把你开除了似的。所以那会儿的厨师特别认真。说这道菜吃到嘴里,咸、鲜、微辣的味觉顺序才是到位的。到你那一炒,辣、咸、鲜,吃嘴里的顺序乱了不成,每道菜都有讲究的。”
刘庆利听师傅讲过早年间参与出版菜谱的经历,80年代初日本一家株式会社通过对外交往的友谊公司联系,派团队在北京工作了两三年,为中国各地方菜出了一套菜谱。当时师傅王继德参与了鸿宾楼的重要看家菜——芫爆散丹的拍制过程,他对那段经历和现场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念念难忘。
菜谱出来之后,送给了每位参与编纂的人一套,“全中国也没几本”,刘庆利特意跟师傅借来看,让他吃惊的是,那套菜谱拍摄制作得让他觉得简直棒到了极致,“第一是菜拍得非常漂亮;第二是器皿非常讲究,历史名菜都使的是官窑古董;第三当时参与的都是大家,像题字是启功先生,扉页绘画是黄胄先生,还有雷洁琼作的序文,以及溥杰写的随笔。”
刘庆利回忆,师傅告诉过他,当时所用的器具大多是通过友谊公司、工美公司向琉璃厂最大的古董行借的,有张桌子还是跟颐和园借的。其中全羊拼那道菜,后面挂的古画是从故宫借出来的,是慈禧太后过寿时用的《三阳开泰》那张画。“而且各个菜系的各个师傅全是行业最顶尖的人,到今天大多都不在了。”
当时,刘庆利边看眼睛边放光,不由自主地说,“哎呀,我要有这么一套菜谱……”师傅在旁边嘿嘿一笑,“这我可不能给你,我还得好好看看呐……”那时候,自己也觉得有点儿冒失,心想不再要了,这是师傅的心血,但又莫名觉得“师傅不给人则已,给的话一定是我”。
后来,王继德师傅去世时没等到刘庆利赶到医院,弥留之际,对子女留下话:“你们这些孩子里谁也不成,就小刘行,这东西就得给他”。最后,师傅的姑爷把这套师傅最珍爱的菜谱郑重交给了刘庆利。他特别感念,“能摊上这么个好师傅真是福分,对我一辈子影响都很大。”
凭自己学到的正宗技艺,让大家能尝到真东西
很多人都问过刘庆利同样的问题,王继德师傅做的芫爆散丹为啥经久不衰,还上了经典菜谱?他哈哈一笑说,“好吃、健康,还有助于消化”,继而正色强调道,“一说爆,一般就认为芫爆散丹是大火爆炒出来的。实际上,芫爆散丹绝不是大火爆出来的,而是小火火靠出来的”。那为什么称爆呢?是因为最后大火收汁时有一个爆的过程,就是最后一烹醋的瞬间。他感叹“就是芫爆散丹这道看家菜,鸿宾楼卖了几辈子”。
刘庆利直言,这道菜真正的功夫和内涵全在于火靠:味道鲜美的汤汁火靠到散丹里,让散丹充分入味,出来它的咸香,最后加胡椒粉、烹醋,醋一定不能倒到主料上,沿锅边很简单地一爆,“出锅装盘上桌的一瞬间,应该能微微闻到熟醋的香味。”
他坦言,鸿宾楼把芫爆散丹这道菜研究到极致,使过去老北京芫爆散丹的做法都改成了鸿宾楼这种做法。“也就是说,芫爆散丹这道菜,鸿宾楼统一了所有餐馆的做法,成为清真菜系里最经典的一道菜”。
身处勤行这么多年,刘庆利觉着甭管干多少年,越干越无止境。怎么叫无止境?在他看来,中国菜本身就包罗万象,别说把中国菜都领略一遍,“就把非常传统非常正宗的鸿宾楼的老北京清真菜做好,就了不得了。”
刘庆利老记着师傅跟他说的话:“既然选择了勤行,就得手勤眼勤脑子勤。这几个勤做不到,就别干。”过了知天命的岁数,有个想法在他脑子里越来越清晰,他想凭自己学到的最正宗的技艺,把这几位老师傅看家的、传统的、经典的菜挖掘出来,“让大家能尝到真正的好东西”。
2014年,刘庆利成立了北京静真轩清真餐饮企业,依据传承的技艺把过去的宴席菜“八大碗”挖掘制作出来。他坦言老北京清真菜的做法,全靠的是功夫。没有传承的心态,不会这么费劲去做。“用最传统的五六种调料,最简单的食材,小火慢炖,炖出最好吃的味道”。
刘庆利试制的炖海带在餐厅点单数连年上升,很多顾客反馈说颠覆了以往海带的口感,连不吃海带的人也爱上了吃海带。在他看来,海带是最便宜最简单的食材,而且富含丰富营养,但是做的却最费事。刘庆利要求用舟山出产的海带根部,先泡再刷,切丝,蒸透了,再炖。“这样出来最入味,而且营养保持得最好,口感还特别的面,软烂,特别受大家欢迎”。
这两年在静真轩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食客:吃了一道菜之后特别激动,直叫服务员“哎哟,这是十几年前吃到的那个味,能不能把厨师叫出来我跟他聊两句!”一聊,好家伙,原来顾客以前在飞霞饭店吃过这道菜,一问哪年到哪年跟那吃的。刘庆利笑了,“行,那您算吃对了,我原来就是那儿的厨子,您那个年代吃那道菜很可能还就是我炒的!”
刘庆利坦言,老北京清真菜是老北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跟西北菜、新疆菜都不是一回事儿。”为了留住这些美味,他坦言自己一直抱着敬畏之心传承老手艺,创新新口味,“始终在努力,就怕被超越。”
文/本报记者 李喆
供图/刘庆利
<>月15日,由餐饮公会和筷来财联合主办的“赋能·协同”2017餐饮企业家闭门私享会第五场在西安川渝人家和平门店举行。餐饮公会创始人吴茂林、筷来财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宏文、品类咨询合伙人谭大千等餐饮服务领域专家,以及西部马华、苏福记、泰熙家、外婆印象、老碗等西安50余知名餐饮品牌商家到场,同为行业赋能,期待协同发展。
▲ 西安优秀餐饮企业代表参加闭门私享会。
在中国饭店协会近期公布的《2017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中,陕西省实现756亿的餐饮年总收入,发展速度超过12%,位列全国省市排行第18位,落后于四川、内蒙古、重庆和云南,列“丝绸之路”主要省市区餐饮收入排行第5位。未来,陕西餐饮可进一步借助大数据、金融杠杆等实现增速发展。
大数据呈现西安餐饮发展态势
餐饮公会创始人吴茂林结合美团点评的消费数据,首先发布《西安餐饮市场投资开店分析报告》,吴茂林从餐饮市场分析、美团点评APP消费者热门搜索和西安人气商圈画像三个维度,呈现目前西安餐饮市场的发展状况。
▲ 餐饮公会创始人吴茂林现场分享《西安餐饮市场投资开店分析报告》。
吴茂林指出,基于美团点评的线上数据,西安2016年美团点评平台线上用户达到450多万,约占西安总人口的二分之一,西安餐饮的互联网化程度正在进一步提升中。
数据显示,目前西安餐饮市场门店数量呈现饱和状态,近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进入存量竞争状态,这就要求餐饮企业寻求优化的增长方式,转型升级。在西安的品类TOP排名中,小吃快餐门店数量名列榜首达到5.6万之多,其次是面包甜点和火锅。川菜在西安的地位虽然低于成都和重庆,但相较于其他地方,地位有所上升,西北菜在西安排在了TOP品类的第7名。
消费者热门搜索反映的是消费者的兴趣关注点,对于餐饮品类的选择和经营参考价值巨大。在美团APP的热搜排名中,火锅落后于“蛋糕”和“温泉”,是餐饮相关的第一位,其次是李想大虾。披萨、冒菜、黄焖鸡、肯德基和泡馍外卖热搜的前五外,反映出西安外卖人群的口味习惯。
西安有大大小小110+的商圈,西安一城多心,成九宫格局。根据美团点评近两年来的团购用户数据积累,小寨、钟鼓楼、未央路、民乐园、李家村、大雁塔成为近两年综合人气最高的商圈,数据显示,大雁塔和未央路的竞争最为激烈,而钟楼、小寨商圈则潜力较大。
互联网智能化时代,大数据分析已经成为餐饮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大数据的作用正在超越传统经验对经营的价值。吴茂林表示,美团点评作为国内最大的生活服务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产,未来也将在餐饮行业发展分析、地区餐饮发展分析、品类发展分析和企业经营分析等几个维度为有需求的餐饮老板提供经营决策的可靠参考。
携手创建餐饮人自己的金融云平台
作为专业的大数据美食金融服务平台,筷来财致力于从金融服务角度为餐饮企业赋能,为连锁餐饮企业提供金融助力,提供集融资服务、投资理财、在线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
▲ 筷来财创始人兼CEO李宏文提出携手创建餐饮人自己的金融云平台。
李宏文称,当下的餐饮业,已经从争夺消费者的胃口转变为争夺消费者时间的竞争,如何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花费时间,成为制胜的关键!而消费升级,需求分层的分级,使大众化、品牌化、连锁化和标准化、工业化、资本化成为餐饮产业发展的主流,产业金融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在消费升级、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餐饮企业呈现出开设新店、集中采购、现结货款、降低成本以及回收股权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但又因为自身IT系统封闭、无抵押资产、财务管理不规范等导致金融信用缺失,使餐饮业长期以来被传统金融遗忘,导致餐饮企业融资“少、慢、难、贵”难题凸显,整体上处于转型扩张资金饥渴状态。餐饮人对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存在认知局限。
而筷来财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和金融科技,始终聚焦餐饮产业金融化,专注服务餐饮行业。互联网时代,数据即是信用,有了数据就有了无尽的可能。
虽然餐饮行业相对传统,数据封闭或者无线上数据,针对现状,筷来财在深入了解餐饮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基础上,通过底层SaaS系统和创新金融产品,实现了餐饮供应链金融的云端化(SaaS),携手创建餐饮人自己的金融云平台——餐融易。
餐融易是筷来财通过洞察餐饮企业的真实需求和长期合作,搭建的集餐饮企业融、投、管于一体的综合金融云平台,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整合式、信用化的金融服务,解决餐饮企业融资需求、归集资金、投资理财、在线支付以及财务管理的问题,让餐饮发展更容易。
据了解,全国已有超过60个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入驻筷来财餐融易金融云平台,涉及覆盖16省42个城市的500+供应商和5000+餐饮门店,餐融易提供服务资金超过15亿元,成为餐饮供应链金融领域当仁不让的领跑者,且在服务产品、服务地域、服务能力上不断实现突破。
餐饮品牌建设的七大误区
餐饮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一例外需要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餐饮企业想做大,做得持续,就需要系统性的建设梳理自己的品牌。而消费者对品牌接受度则与人脑的认知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商业规律相关。现在几乎所有餐饮老板都有品牌意识,但深入探讨往往会出现偏差。
▲ 品类咨询合作人谈餐饮品牌七大误区。
品类咨询合作人,品类三剑客之一的谭大千与闭门私享会上的川渝餐饮企业家分享了品牌建设的常见误区。
谭大千首先表示,名字不是牌子。品牌名是用来占资源的,是把人们大脑中有印象的那些受过的教育、文化资源调出来,提升传播效率。谭大千认为,人们认知事物是有阶梯的,一层一层排了序,而人们共同的认识就是资源,这叫心智资源,人们脑子里的资源。你既然想要做品牌,那么你的名字最好占资源,品牌名不简单是一个名字,品牌名是与文化有关,品牌名是用来控制文化资源的。
第二,品牌形象不是探讨好不好看。品牌形象载体是选择文化偶像或者文化符号来提升,好看不是目的,控制资源、提升效率才是品牌形象本质。
第三,产品不直接等于品牌。于餐饮人而言“做好吃”这是本分,而做品牌,还要抓眼,抓心。谭大千认为,产品不直接等于品牌,但是产品能够很高效的服务品牌,把产品中间那些能说话的部分找出来,然后让好产品自己说话,产品不说话就等于闭门造车,传播品牌的意义就没有完成。
谭大千在分享中指出,餐饮品牌常见的几大误区还包括:空间重点不是美观而是传递信息,美是专业人士的工作,而老板则要在美中传递信息;搞事情(过度营销)不等于做品牌;品牌定位不等于终身制;品牌力不靠规模和开店数,系统性决定最后的品牌力。
思路美食商家分享经营之道
在私享会上,泰熙家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向昊天,西部马华市场总监计雪蛟,东东包董事长助理吴颖超作为丝路美食和西安的代表餐饮品牌还分别从餐饮品类选择、市场运营、门店管理等多个方面给参会餐饮人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引发现场餐饮从业人员的思考。
更多相关报道和数据知识分享,请关注,关注餐饮公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