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11日),山西省文物局通报,因强降雨及洪灾,全省共有1763处不可移动文物出现险情。平遥古城城墙坍塌、滑落达51处,太原晋祠屋面多处漏水。对于以土质、木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长时间的雨水是致命的。城市里保护较好的国家级文物尚且难逃一劫,那些散落在农村的古建筑,状况更是堪忧。
刘凯:这幅画画的是临汾霍州的鼓楼,上面是我们太行山的山势,虚空中有一个骑鹤的人,戴着一个古人的那种冠,就很庄子逍遥游的感觉。像这种古建筑你进去的话,就觉得它好像开天辟地的存在,不觉得会有什么不妥。这种黑白色调,让你觉得很朴素、很纯净。我作为一个山西人,就是我要把我眼中的那些古建筑画出来。新闻上说山西有1700多处古建筑都受损了,我想让大家多关注这个事情。
刘凯的印象里,这场雨从中秋节开始就没有停过。他住在临汾市浮山县的诸葛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这里离汾河比较远,并没有发生严重的水情。阴雨连绵了20多天,村中一些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陆续发现了损坏。
记者:这个目前还是相对完好的。
刘凯:它相对完好。但它其实现在我估计推它一下可能也有倒塌的危险。
记者:然后那边?
刘凯:那边已经倒塌,10月1日之前就已经倒塌了。
刘凯:大殿里面的话就是漏水,现在水痕已经比较浅了。后面的现在都还能看出来它的湿痕,尤其是有一块,雨持续的时间太长了,雨水把瓦片都浸透了,然后就顺着一层一层的木头、泥就滴下来了。像那些有塑像的那些古建筑,其实像这种情况对它们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塑像都是泥胎的。
刘凯:这个古建筑是元代的,它是公元1320年,距今已经整整701年了。很多元代建筑其实都是单檐的,悬山的,像这种是歇山顶,而且是重檐的,比较珍贵。斗拱和瓦作这块,瓦就是一条一条的下来,还有斗拱层层叠叠上去,独具美感。我画画时,也是这块最耗费我的时间。来了之后就觉得很安静,就像现在我们这里,各种鸟叫的声音,很珍贵,在目前这样一个生活环境当中。
很多人并不知道,山西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宝级文物。元代前的木结构古建筑,75%都在山西。被梁思成、林徽因称为“最后一点点大唐余味”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也是在山西被发现的。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清代甚至更早的古建筑,一座古庙,一个戏台,几处院落。它们散落在山岭间,寂寂无闻。在这次的洪灾中,受损也最多,最为严重。
刘凯:小的时候清微观是我们一些小伙伴玩乐的地方,大家可以随便进来,当时也还没有修,就特别破败。比如说你看那些武侠小说里面,有一个古庙,它是这样的一种存在。戏台在我小的时候失火了,戏台上面那些木雕,可能是上世纪的时候,八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盗。文保碑是上个月立的,我当时还很高兴,就说我的庙终于有文保碑了,因为对它感情很深。
清微观距离刘凯的家只有几十米,珍藏了他美好的童年回忆,也给他埋下了对古建的特殊情愫。高中毕业,外出打工两年之后,他返回家乡,把绘画古建筑作为主业。刘凯是县里的政协委员,连续三年都在为文物保护做提案。家门口的这块文保碑,就是他争取来的。平日里,他还是清微观的义务管理员,维护日常卫生,上报险情。
刘凯:这幅画就是叫作《真容》,它画的是我们忻州五台山的佛光寺的东大殿。中国目前只有三座唐代建筑保留,它是体量最大的一座,非常珍贵。我画的时候,是按照测绘图比例画的。斗拱的数量,还有檐角的弧度,还有这些瓦作,甚至于门板都非常接近于原物。东大殿前面的两棵松树,其实一直都比较挡视线,我画的时候就把它隐在身后,希望用我的画可以完全呈现出来那些古文当中的那种意境,那种场景,平静深邃。
从7年前开始画下第一幅古建筑,刘凯就立下了先到现场采风,再回家创作的规矩。为了寻找那些隐居在村落间的古建筑,山西省的地级市,除了吕梁和阳泉,他都走访过。他发现,在许多村落,古建筑都闭门紧锁,根本找不到管理员,只能隔着门缝,远远地看一眼。
刘凯:我非常理解这种情况,因为首先就是文管员很缺乏。甚至于很多村里现在已经没有年轻人了,都是一些老大爷在看庙,而且我知道的像一般的文管员的工资是一个月300块。很多古庙它没有评定文保等级,要给它们一个正式的归宿,拆迁或者要倒塌的时候会有人出来管。
记者:家里这个房子是哪一年建的?
刘凯:房子是2018年,18年和19年我就忙着这个事。
记者:拱门上面写着符采克炳。
刘凯:符采克炳是《文心雕龙》里面的词,我自己找的,包括旁边的漱石枕流,漱石枕流是隐居的意思。然后符采克炳是文才显耀的意思,一种文人的“迂腐”的这种情调吧。
三年前,刘凯拿着在城里可以买一套房的积蓄,在村里翻盖了房子。这是一套民国拱形风格的四合院,全部由他自己绘图设计。对他而言,这是栖息,也是情怀,更是对画了二三十幅山西古建筑的自己,最好的犒赏。
刘凯:这幅画取材于忻州五台山的大白塔,然后我站在罗睺寺门外的一个小巷。每一幅画里面都有这样一个人物,初衷都是说我自己在那儿仰望它,在那儿凝视它。你好像在和它的建造者说话,或者说你在和它曾经赞叹过它的人,跨时空地产生了一种共鸣。那些已经消逝的古建筑,我们现在有很多只能从旧照片里面去看它们。那如果没有旧照片,或者说连这样一篇辞赋都没有的时候,你只能通过一些历史史料记载,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观察它们。所以说我们目前保存下来了这么多的建筑,以后时间还长,山西古建我肯定都要跑遍,在家里慢慢画。我画画也不是讲求数量的,我不辜负我画的每一幅画和它背后的古建筑的身份。
白岩松:人们常说水火无情,对于文物来说更是如此。刘凯用自己的画笔记录山西的古建筑,目的是提醒人们保护好很多已经危在旦夕的文物,而不是将来大家只能在他的画中看到这些文物。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华社太原1月1日电 题:新居、新年、新奔头——山西洪涝灾害受灾群众走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紫薇 杨晨光
1日清早,47岁的山西省安泽县石渠村农民李玉星把床铺扯平,又扫了扫地,让54平方米的新居干净清爽。他和爱人不到十点就开始包韭菜鸡蛋馅饺子,迎接新的一年。
“虽然遭了灾,但政府帮助修了新房子,心里没啥负担,做点好吃的,踏实过节。”李玉星笑着说。他家是脱贫监测户,这几年日子一点点地红火了起来,直到去年10月的那场洪水突然来袭。
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石渠村村民李玉星在新房整理床铺。2021年12月31日新华社记者杨晨光 摄
村口,沁河潺潺流过,红砖房依山排列。仔细观察,仍能发现两个多月前洪水过境的痕迹。河滩地的玉米秆朝下游倒伏,水中桥墩上仍有明显的深色水位线。但受灾群众的生活已拨云见日,大不相同。
冬日的太岳山区,清冽通透。在村子西面,包括李玉星家在内,一排三户的重建新房分外惹人注意。院子平整,房子整齐结实,屋内阳光充沛,县里给他们统一安装了空气能取暖设备和地暖设施,屋内温度有将近20摄氏度。
记者在安泽县多个受灾村庄走访发现,重建房屋的标准基本相同,院子里的红对联、大“福”字记录着庄户人家乔迁时的欣喜。
2021年10月,山西遭遇罕见洪涝灾害。安泽县降水量是历年同期的4.1倍,全县境内6个镇、67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许多群众的住房坍塌损毁。在对全县271户受损房屋进行逐户现场鉴定后,安泽县确定了190户修缮重建户,其中,123户需重建,67户需修缮加固。
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石渠村村民陈小根(左)在村民李玉星(右)的新房内聊天。2021年12月31日新华社记者杨晨光 摄
李玉星住了20多年的房子也在洪涝灾害中倒塌,所幸夫妻俩及时撤离。发现房子倒塌后,妻子在门口号啕大哭,李玉星也急得说不出话来。“存下的钱根本不够修房,冬天怎么过?满脑子都是这些事。”看着残缺不全的房梁,李玉星的心情就像当时乌云密布的天空一样。
村干部很快发现了李玉星和村内其他几户房屋受损户的困境,积极为他们协调过渡住房。与此同时,安泽县的灾后重建修缮工作也快速展开。
安泽县住建局村镇股股长田红江介绍说,重建户的房屋由县住建部门寻找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统一设计施工。按照山西省要求,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监测户户均补助资金6.6万元,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兜底,不需要个人出钱;普通户户均补助资金4万元。
经加班加点工作,安泽县123户因灾受损农房重建户在2021年12月初搬进了新居,李玉星就是其中的一户。他家和石渠村的另外两户因灾受损脱贫监测户一起,重新选址,集中重建住宅。
不久后,李玉星和村民们还拿到了保险公司对粮食减产的赔偿,每亩地有360元。“损失得到补偿,还有了温暖的住处,心里再也不慌了。”李玉星说。
李玉星的爱人身体不好,常年需要他照顾。村里考虑到这一情况,便安排李玉星在村里的公益岗位就业,负责打扫卫生,每年能有近6000元的收入。“我这是双喜临门哩”,李玉星逢人就说,高兴得合不拢嘴。
吃完饺子后,李玉星背起扫帚出了门,在他身后的新房大门两侧张贴着一副对联:党恩顺民意霭新居,政策暖人心映华堂。
日,因为小儿子范泽宇考上了清华大学,来自山西临汾的范玉华一家突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20年来,这个普通的家庭没有攒钱买房,一家5口租住在一间6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挣点钱全花在孩子身上了”,最终三个孩子,一个读博,一个读军校,小儿子则被清华土木工程系录取。
“现在我觉得,教育确实是最好的投资。”谈及对三个孩子的教育,范玉华有些腼腆地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自己和爱人懂得的学识并不多,但作为父母却总有一种直觉,“我们就要做的不一样。”
尽管生活拮据,赚钱养家忙碌,但20年来,范玉华却始终坚持着对三个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我觉得教育要注重劳逸结合,平时该玩的时候就玩,该学习的时候就认真学习。”在生活上,范玉华则尽量和孩子们相处得像朋友一样,“尊重他们的选择,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如今,三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分别在哈尔滨、广州和北京读书,成为了邻居羡慕的“高材生”。
和孩子做朋友
7月底,得知范泽宇考上了清华大学,姐姐和哥哥都从远方赶回了家,相聚给范泽宇庆祝。这个60平方米的小房子,再一次热闹了起来。吃完晚饭,范玉华夫妇和三个孩子默契分工,不一会儿就把客厅收拾干净,搭起床铺来。
“同以前一样,晚上我和爱人睡一间,大女儿睡一间,两个儿子就在客厅合睡。”这次相聚,让范玉华和妻子格外珍惜,他告诉澎湃新闻:“以后孩子们在天南地北,各自忙碌,一家人聚齐的机会可能越来越少了。”
作为一名建筑防水工,范玉华是家里的经济顶梁柱,如今把三个孩子都送上了大学,他觉得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
回忆起孩子们的小时候,范玉华的语气也变得柔软,他告诉澎湃新闻,自己不是那种很威严的父亲:“有的父亲一拉下脸来孩子就害怕,我觉得那可不行,做父亲的居高临下,孩子就不可能和你说真心话。”
范玉华说,小时候孩子们都很懂事,有次做完防水工程回家,孩子们又是捏肩捶背又是帮他打水洗脚。“我当时感觉很感动,但心里又觉得不能这样,好像我在家就高他们一等。”在此后的生活里,范玉华始终注意着,怎么样能和孩子更平等,像朋友一样相处。
平时,范玉华夫妇以身作则,向孩子们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家吃完饭每个人都要洗碗收拾,孩子们的衣服也从来都是自己洗。”范玉华说,在家里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每个人都一样要做事,这样孩子们心里才会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尽管在教育上注意平等,在生活上,范玉华总是对孩子有些愧疚,“我觉得家里的条件不太好,给不了他们很好的生活。”但对于这样的生活,孩子们却从来没有怨言,有时反而乐在其中。
前几天看到新闻报道一名考生在工地上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孩子们还发微信给范玉华:“爸爸你看,我们也去你的工地干过活啊。”范玉华说,有时候干活的工地离家近,孩子们放假在家没事做,就提出想一起去工地看看。到了工地,孩子们也不闲着,跟着大家干活,做起来有模有样。
“一开始孩子是出于好奇心,结果一个孩子好奇,其他也跟着好奇,我就带着他们一起去工地,就当锻炼了。”范玉华说,虽然工地环境艰苦,但孩子们却没有意见,这也让范玉华感到欣慰,“我觉得孩子们把我当成朋友了,想了解我的工作,我也有机会和他们多交流交流。”
尊重孩子的选择
虽然一直关注着三个孩子的成长,但范玉华发现,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自己能做的引导就越来越少,这时,陪伴是最好的安慰。
“我觉得孩子长大了,自己就开始给自己压力了。”范玉华说,有一次自己很晚才回家,发现三个孩子还都趴在桌前一声不响的写作业。“当时我就决定在家里安装一个拳击沙袋,有空就教他们打拳击,帮他们减压。”这样的方式,既没有干涉孩子的学习,又起到了安抚的作用。
对范玉华来说,住校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水岭,“等孩子再大一点,就都要住校了,突然之间,孩子要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在家常常见不到孩子,也不知道孩子怎么样了。”范玉华说,每次孩子回家,他会主动找话题和孩子聊天,了解住校生活的情况。
范玉华回忆说,高中期间小儿子范泽宇住读,学校的管理非常严格。“有时候老师采取的一些方法孩子不能理解,有时候会压抑自己情绪,它心里肯定有些堵着。”从一点点闲聊中,范玉华总是能引导孩子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
“有时候把心事说出来就好多了,孩子其实也希望有人能聊一聊。”范玉华说,孩子后来每次回家,不用他问,也会主动讲起学校里的发生的事情。
范玉华在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还会给学校老师打电话沟通,“我首先肯定是相信老师的,但至少咱们要让老师知道孩子的心结,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去年,范泽宇高考取得了580分,对于这个成绩,范泽宇并不满意。“关于复读的事情,他第一个还是想到要找我沟通。但孩子担心家里花钱太多,也担心自己复读出来成绩还是不理想。我没想到他有这么多顾虑。”
范玉华说,原本自己是很支持范泽宇去复读,但了解到孩子的顾虑后,觉得一味鼓励他复读反而会给他太多压力,还是应该交给他自己去做决定。今年,最终选择复读的范泽宇以676分考入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言传身教的侠义心肠
“他,个子不高,却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他,头发斑白、皮肤糙且黝黑,却为我们打理好日常的衣食住行;他,脾气不好,却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他19岁来到临汾至今,风霜雨雪里打工挣钱,养育我们姐弟三人。”
女儿范萌萌曾经为范玉华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的榜样》,在她心目中,爸爸不仅是一个像朋友一样的父亲,更是一位热血侠义的平民英雄。
她告诉澎湃新闻,2012年的夏天,范玉华在接女儿放学的时候,看到有一名女子跳河轻生,毫不犹豫地跳入了河中救人,“那时下了一整天的雨,河水流的很急,水量也很大,但我爸爸根本没犹豫。”
原本以为救人后,事情就到此结束了,但没想到几个月后,范玉华又接到一通莫名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说:“感谢你救过我,但这一次你救不了我。”范玉华相信这是上次同一位轻生者发来的求救信号,毫无头绪的他决定骑车沿着上次救人的汾河河岸寻找。两个多小时后,范玉华竟奇迹般的找到并救回了割腕失血的轻生者。
这两次事件经过民警的调查与了解而被大家所知,2013年3月,临汾市尧都区见义勇为协会授予了范玉华:“先进个人”称号。随后,2014年12月,范玉华又被授予“道德楷模”称号。在范萌萌眼中,父亲无论大事小事,从来都热心助人,维护公义,一直是令她骄傲和仰慕的英雄。
对于这件事,范玉华并没有多说,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我总是教育孩子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一定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更多贡献。”范萌萌说。
如今,三个孩子分别去哈尔滨、广州和北京读书,出租房里冷清下来。“我们能力眼界都不如孩子,现在也没法给他们建议了,希望他们以学业为重,倒不必挂念我们。”范玉华说,未来的路,他相信孩子们一定能自立自主的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