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丁晓蕾
编辑 |
一种名叫“珍珠奶茶”的流行旋风已经在日本上空盘桓许久,而且一时半会儿还没有要离开的样子。
日本人管珍珠奶茶叫“TAPIOCA”。“TAPIOCA”原意是木薯粉,也就是“珍珠”的原料。一家又一家奶茶店在东京的大街小巷冒出来。据日媒统计,截至2019年7月,东京已经有将近500家奶茶专门店。珍珠奶茶的原料“Tapioca”的进口量,达到了前年的5.2倍,去年的4.3倍。
以“龙头品牌”台湾贡茶的业绩为例,贡茶2015年进入日本,2018年度的营业额与2016年的年度营业额相比,增长了近10倍。
但不只是那些“名门正派”,只要与奶茶沾上边,业绩就会变好,从连锁名店到不知名小店,门前就会迎来客人。珍珠奶茶“激战”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东京原宿,那里曾是可丽饼的天下。在原宿表参道不到3公里的距离内,已开出近40家珍珠奶茶店,每家都在排队。
众多品牌里,要数2013年进入日本的春水堂,2015年进入日本的贡茶,和2017年进入日本的鹿角巷等台湾品牌风头最劲。日本Social Wire公司之前公布了一份最具人气珍珠奶茶榜单,贡茶和鹿角巷分列一二名。
不仅如此,各种甜品店、咖啡店、餐厅也“一窝蜂”的开始在动脑筋,想办法与珍珠奶茶靠上关系,于是珍珠奶茶口味的蛋糕、拉面甚至咖喱饭都来了。
珍珠奶茶已经升格为一种流行文化。社交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自封“珍珠奶茶师”头衔的人,两位庆应义塾大学的女生开始称自己为“TAPILIST”,品尝各种品牌和口味的珍珠奶茶,并给出 review,还为此屡屡登上电视节目——珍珠奶茶网红出现了。
年轻女孩把买珍珠奶茶这件事称为“TAPI活”,给喝奶茶这件事发明了专门的动词“TAPIRU”,类似的珍珠奶茶相关词语,在2018年成为“日本高中女生流行语大赏”上名列前茅。社团文化兴盛的早稻田大学成立了珍珠奶茶研究会,电视台里的特辑一波接一波,媒体上的专题一个接着一个。
我也喜欢喝珍珠奶茶,但,有这么喜欢吗?——作为中国消费者的你我,内心不禁要这样嘀咕一下。这种我们已经看惯喝惯的饮料,为何会在日本引发这样的热度?
珍珠奶茶在日本的三次浪潮
说来有趣,就好像“咖啡的三次浪潮”一样,珍珠奶茶在日本的发展也经历了三次浪潮。换句话说,它对日本人来说,并非新事物。
珍珠奶茶是1980年代才出现在台湾地区的,迄今不过三十几年历史。同样在日本有分店的“春水堂”,就宣称自己是“珍珠奶茶发源地”。珍珠奶茶一开始默默无闻,但因为被日本的电视节目当做台湾甜品推荐之后,才又在台湾热门起来,开始研发、进化,珍珠的大小、弹性以及茶叶和牛奶的配比,都有了多元化的配方,成为一种成熟的饮料。
早在1990年代初,日本就兴起过一阵“TAPOCA”热。但当时主要是随着东南亚风格的异国食物一起流行起来的。当时反响平平,“珍珠”的模样也跟现在不同,最流行的品种是小小而透明的木薯粉圆子,浸在白色椰奶里,就像我们在比如杨枝甘露等粤式甜品里吃到的那样。
第二次“浪潮”是在2000年,那时“珍珠”已经进化成了跟现在差不多的模样,黑色大颗Q弹。许多便利店开始有了预制包装版的珍珠奶茶,台湾地区的奶茶连锁店快可立 (Quickly) 等品牌就曾在那时进入过日本市场,现在快可立不但日本见不到了,台湾地区也几乎绝迹。
第三次浪潮就是现在了,有趣的是,与咖啡的第三次浪潮一样,“精品化”是第三次珍珠奶茶热潮的最大特征。
填补了咖啡市场的空缺?
奶茶店大增的同时,日本的咖啡店却似乎在减少。
目前,日本仅星巴克就有1500家,更不要说几万家便利店都有现磨咖啡供应。更不要说那些本来体质上就对咖啡因敏感,但也想“喝点什么”的消费者了,快捷但又时髦,有点贵但也消费得起的珍珠奶茶也填补了这一部分空白。
以贡茶、鹿角巷为代表的新一代珍珠奶茶店,一方面吸引了甜品市场目标受众的注意力,一方面又吸引了咖啡不耐,和想要尝试新饮料的那一部分受众。但当然也不仅如此,珍珠奶茶的流行,是多方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分析一下奶茶的成分,无非——茶、奶、糖和“珍珠”,奶和糖是人类共同的爱好,而珍珠奶茶里的热量和糖分都不容小觑。茶和像糯米圆子一样有咬劲的“珍珠”,也对日本人有天然的吸引力。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也功不可没,无论是 ins 还是抖音,关于珍珠奶茶的标签热度都居高不下。
商家也愿意开奶茶店。比起咖啡馆,奶茶店的成本更低、人员培训更容易、利润也更高。近期就流传着“黑道也要开奶茶店”的坊间传说,因为一杯奶茶的成本只要14日元,却能卖出几百倍的高价。
台湾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热潮也是原因之一。台湾地区近年来成为日本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日本外务省调查显示2012~2016年日本人出国访问对象,台湾排名第四;根据日本旅行公司JTB的数据,2019年3月日本到外国旅游人数,到台湾排名第二位,约21.6万人,仅次于韩国。
精品化后的珍珠奶茶,对“珍珠”的材质、茶叶的种类、奶和茶的配比、制作方式都有讲究,让原本粗放的饮料成了一门可以评判和研究的“学问”,这一方面正中了细致的日本消费者的下怀,另一方面也让一杯奶茶的单价可以卖得更高,一本一杯奶茶的单价都要500日元起。
时代的注脚,青春的印记
如果说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风潮和时尚,那对这届日本年轻人来说,珍珠奶茶将在他们的青春回忆中占有一席之地。是热潮,就有冷却的一天。珍珠奶茶是新的元素可丽饼吗?是的,但也不完全是。
有日本媒体整理了平成年间的甜品潮流,30年间可能有近百种甜品流行过,他们中的有些烟消云散了,比如曾霸占了原宿街头的可丽饼和爆米花;有些却成了经典留了下来,比如抹茶类甜品。
唱衰者也大有人在。有日本媒体把珍珠奶茶跟曾在1990年代流行过一阵的“椰果”类甜品相比较,认为这就是个潮流,来的快去得也快。
还有人担心珍珠奶茶的隐形卡路里问题,认为珍珠奶茶虽然顶着茶的名字,会让人产生健康的联想,但其实饱含糖奶与粉圆的饮料,卡路里超高,喝多了肯定会对健康有所影响。
但是,比起一看就是热量炸弹的可丽饼,珍珠奶茶的发展空间要大得多。通过加减糖和调整配比,以及店面空间的设计,它更有可能让更多的年龄层喜欢,更有可能变得像咖啡一样普及。品牌们正在做这样的尝试,拓展客群年龄段,让更多的“大人”可以放心享受这种饮料。
像春水堂、贡茶一样的店铺,在店里除了供应奶茶,还有丰富的菜单可以选择。春水堂旗下的新品牌“TP TEA”,为了吸引更高年龄层的顾客,引入智能点单,以减少排队时间,包装风格和店铺设计也更雅致和成熟向。
更何况,想想“喜茶们”吧,水果茶和芝士奶盖茶,正在匆匆赶来的路上。芝士奶盖茶作为奶茶的新形态,已经俘获了我国年轻人的心,在日本也已经开始升温。看起来,这场日本的珍珠奶茶热度,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 class="pgc-img">>A从台湾高雄远道而来,
作为奶盖茶的鼻祖,
吸引着无数粉丝前来排队,
纷纷争相打卡。
< class="pgc-img">>不仅在海峡两岸人气火爆,
在海外也是人气爆棚,
开到哪火到哪,
现已经风靡世界。
现在四云奶盖贡茶已有八周年啦~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在中国古代,各地进贡给朝廷的上等好茶,称之为“贡茶”,而如今,经过重重改良的它早已经走进大众的舌尖,给更多的人带来了精品好茶,也是长沙酷热夏天里必备的消暑神器。
< class="pgc-img">>一杯好茶的关键从茶叶开始,四云奶盖贡茶严选优质茶叶煮制而成,即使煮茶的成本再高,每四小时也必须严格更换,保证最佳赏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每款奶盖茶都严格按照标准,奶盖足足3cm厚,用当天送到店里的鲜牛奶现打现做,口感香滑、浓稠却丝毫不腻。
< class="pgc-img">>大家一定要认准这个“四云”标志,有四朵云LOGO的奶盖贡茶,才是真正来自台湾的贡茶!
< class="pgc-img">>还有专属于四云奶盖贡茶八周年限量定制杯套,现在来打卡即可拥有~
< class="pgc-img">>GONGCHA- 熊猫奶盖茶 -
< class="pgc-img">>提到奶盖茶,一定会不自觉地想起四云奶盖贡茶,
而熊猫奶盖茶则是它经典中的经典。
< class="pgc-img">>作为四云奶盖贡茶的招牌,也是进店必点的单品,可以选择绿茶/红茶/乌龙茶三种茶味作为搭配,这是一次香浓奶盖与清香茶底的完美邂逅,满满一大杯分量超级足,让人直呼过瘾。
< class="pgc-img">>每一杯都是纯手工制作可谓是诚意满满,当天现熬的黑糖珍珠,颗颗晶莹饱满、软糯Q弹,再加上嚼劲十足的寒天,大口吸入,两种美妙碰撞在一起,在嘴里鸣奏起了夏日的交响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奥利奥碎和奶盖搭配起来有别样的风味,稍稍搅拌一下,这样奶盖也可以”挖着吃“。
< class="pgc-img">>熊猫奶盖茶好喝第一步开盖直接轻抿香浓奶盖,品味细腻奶香,然后将吸管穿过奶盖一吸到底,品尝淡雅茶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最后也是隐藏吃法,可以将奶与茶摇晃均匀,细细品味茶乳交融的精品奶茶好滋味,口感更佳,干了这杯你就是奶茶味的小可爱~
< class="pgc-img">>还有网友自制了隐藏菜单,在熊猫奶盖茶里再加一份黑糖冻,满满台湾古早味~
GONGCHA- 雪浮蕾 -
在这个夏日全新上市
奶盖茶摇身一变成为软萌冰沁的雪浮蕾
6种口味 一次性治好你的选择困难症
< class="pgc-img">>奶茶精的夏日续命神器
一口立马喝出幸福感
< class="pgc-img">>金芝芝雪浮蕾
< class="pgc-img">>对于芝士控来说,
这款金芝芝雪浮蕾当然是第一选择!
甜美奶油芝士遇到冰爽好茶,
让你在炎热的酷暑顿感清凉,
满满的幸福感萦绕在身边。
< class="pgc-img">>轻轻抿上一口,
整个世界仿佛都是软绵绵的。
丝滑的奶盖与芝士饼干脆相结合,
一口就能喝到多重味道,
奶香四溢,由口入心都是甜滋滋的~
黑森林雪浮蕾
< class="pgc-img">>TA仿佛层层叠叠的富士山顶,
光是看上一眼都觉着丝丝凉意。
< class="pgc-img">>奶盖的细腻,奥利奥碎的浓郁,冰镇茶的冰爽醇厚,种种好滋味涌入口中,宛如夏夜的晚风轻轻拂过脸颊,令人沉醉于此时此刻,此杯此饮。
< class="pgc-img">>用奥利奥饼干蘸取些许奶油,
比初恋还甜蜜,
夏日的美好都在这一杯黑森林雪浮蕾里~
GONGCHA- 香芒诱惑PLUS -
< class="pgc-img">>专属于夏天那抹明亮的芒果黄,
TA的出现,立马给人愉悦的好心情!
< class="pgc-img">>清爽可口的台湾芒果果粒交织着饱满的西柚果肉,夹带着茉莉绿茶特有的清新,闻起来便香味四溢了,这一刻就为它所着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在香醇的奶盖上撒满黄金芝脆与茶底相结合,这一杯满满的香芒诱惑,给你带来多层味觉体验。
< class="pgc-img">>当你吸上一口,可以真实的嚼到新鲜水果,喝到绿茶的芬芳还有香浓的奶盖,立马就让人上瘾,夏天的快乐和幸福都藏在这一杯水果茶里~
GONGCHA- 西柚雪晶灵 -
< class="pgc-img">>西柚雪晶灵同样选用了茉莉绿茶作为茶底,加入了百香果、红西柚、金桔、青柠等多种水果,这一杯颜值超高的水果茶给你炎炎夏日里充足的活力维生素。
< class="pgc-img">>马蹄果的加入显得尤为特别,使得营养价值更为充分,丰富了这杯水果茶,这个创意只有四云奶盖贡茶想得到~
< class="pgc-img">>喝上一口立马感到丝丝清爽,清新的果香在口腔里回荡,交融着茉莉绿茶的馥郁芳香,唇齿间满是鲜甜。
< class="pgc-img">>插入吸管可以吸到杯底的大颗爆珠,咬下一口马上在口腔里爆浆开来,碰撞出酸酸甜甜的滋味,这一杯承包了你的夏日清爽。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木质的装潢无处不流露着台湾的清新,
暖黄的灯光让人倍觉温暖,
侧身经过便能闻到浓郁的茶香,
四云奶盖贡茶与美好的夏日相遇,
顿时治愈了你这颗躁动不安的心。
< class="pgc-img">>今年是我们与四云奶盖贡茶相遇的第八个年头,
所有的回忆都被味蕾深深记住,
不禁回味着,
这一杯奶盖茶给我们所带来的纯净美好。
< class="pgc-img">>四云奶盖贡茶
< class="pgc-img">>【喜盈门店】
地址:长沙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36号喜盈门范城1栋G层B1-310号商铺(蹦床公园对面)
电话:89906168
【凯德广场店】
地址:长沙市雨花韶山中路421号凯德广场02层20A号(中影国际影城对面)
电话:85205168
【7mall店】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7mall购物中心L2层
电话:0731-82557191
【保利mall店】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保利mall商场5楼
电话:0731-83999945
【德思勤店】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德思勤城市广场一期5楼(火宫殿鲈鱼旁边)
电话:0731-82557191
< class="pgc-img">>出品:头等传媒·十分传播
主编:逼梦
编辑:奶茶妹妹
摄影、设计:行霁
部分图片由国金街提供
未经授权拒绝转载
*法律顾问:人和人律所 ? 陈律师
>018-12-20 06:5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黄剑萍
日前,我县在第八届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上,举行了“平阳五个鲜”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平阳五个鲜”指鲜嫩的平阳鸽蛋、鲜甜的平阳马蹄笋、鲜爽的怀溪番鸭、鲜活的南麂大黄鱼和鲜醇的平阳黄汤。这些农产品在省、市农博会上摘金夺银,共获得省级金奖4个,市级金奖5个。其中,平阳鸽蛋被评为浙江省区域品牌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平阳马蹄笋先后获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森林食品等称号;南麂大黄鱼先后获浙江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连续多年获评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平阳黄汤先后获国际、国家级金奖40多枚等。目前,“平阳五个鲜”农业特色区域品牌年产值近10亿元,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50%以上,成为引领和推动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亮点和特色品牌。
11月29日晚,平阳子久茶博苑内,宾朋满座,茶香氤氲。平阳黄汤非遗传承人钟维标正在介绍平阳黄汤,在座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他们以专业的姿态,对平阳黄汤的色香味形进行品鉴。随着茶汤入口,响起一片赞叹声……
平阳黄汤是中国茶历史上绕不过的一道名茶,历史久远且一度濒临湮灭。2013年,在当地茶人钟维标等不懈努力下重现茶市。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平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此次活动,是全国茶领域的一次盛会,也是平阳黄汤重归历史名茶席位的标志。
行程中“焖”出来的好茶
茶与中国人,是一个天时地利缔造的缘分。无论是下里巴人家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文人雅士情怀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离不了那一碗清气氤氲的汤水;大江南北、丘陵高原,中国处处有产茶区。人文地理的异同,演绎了多样化的茶品类,大致分为绿、红、青、黑、白、黄六大类。黄茶在六大类中虽然偏于小众,但以其独特的“焖黄”工艺,形成独树一帜的口感。其中,平阳黄汤与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霍山黄芽同为黄茶的代表,被誉为中国四大黄茶;与其他黄茶名茶所不同的,是平阳黄汤失传重生的传奇命运。
平阳黄汤历史资料极少,遍翻《中国茶经》等书籍,结合平阳老茶人的坊间传闻,大致上可以追寻出这样一条脉络:平阳自古多产小叶茶。明清时期,当地茶叶大量销往北方。当时物产运输,只能沿着漫漫驿道,舟车交替而行。稍有风雨不济,行程就被耽误。相较于大叶茶,出产于多雨江南的小叶茶,体积小而包装得更紧实、内含湿度更高,在密封的环境中更容易发酵。于是,那些来迟的茶商来到京津大城的茶行里,惴惴地打开茶篓,绿茶的新香中透出浓郁的糯香;再看茶叶,茶型虽然没被破坏,鲜绿却已变成淡黄;茶汤的滋味,少了绿茶的鲜甘,却多了一份醇厚甜润,生于苦寒之地的北方人,反倒觉得更适宜……平阳茶人得知消息后,对这款误了行程的茶进行改良。平阳黄汤,在一场南北互动中应运而生,此后日臻完善,位于县域西部的北港地区“尤佳”。清朝乾隆年间,平阳黄汤作为贡茶送入皇宫。
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清代贡茶研究》一书中曾道:“浙江的贡茶中,数量最大的不是龙井茶,而是黄茶。黄茶是作为清宫烹制奶茶的主要原料……是浙江地方官督办的主要例贡茶,每年要向宫廷进贡数百斤。”书中还描述了当时宫廷用黄茶制作奶茶的配方:牛乳三斤半、黄茶二两、乳油二钱、青盐一两。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姚国坤本着四十多年的茶研究经验和知识,非常肯定地指出:当时浙江并无其他地方出产黄茶,书中所言浙江进贡的黄茶,必是平阳黄汤无疑。
历史车轮滚滚而过。平阳黄汤走过了颠沛流离的清朝、经济潦倒的民国,走进新中国正要有一番作为时,文革与计划经济的双重因素之下,整个温州地区被划入绿茶供应区,平阳黄汤因其工艺复杂、效益低下被摒弃。
历史名茶,戛然中断。
艰难前行的新生之路
水头镇的朝阳山因其山高路偏地穷,被戏称为“平阳西藏”。温润潮湿且多云雾,浓厚雾气对阳光进行过滤,强化了红黄光,植物叶子因此获得更多的叶绿素和氨基酸……朝阳山的茶树又肥又壮,漫山遍野繁衍开来。朝阳山的人家,家家户户都有茶园、能做茶。
对土生土长的朝阳山人钟维标来说,茶是与生俱来的伴侣。小时候翻山越岭去上学,路上掐一朵野生茶叶嚼一嚼,口舌生津;长大后读书回乡教书去家访,家长从老葫芦倒出自家炒制的茶叶请他;父辈们年年岁岁采茶做茶,让他早早就学会炒茶。
许是被那一缕茶香牵扯的情怀,许是看到茶市繁茂的景象……年过半百的钟维标记得,当年放弃让村人羡慕的教师职业转而做茶,不少人替他惋惜,也坚定了他要把茶叶做好的决心。
从此,钟维标就在茶里打滚:种茶、收茶、炒茶;得空了到处跑,找茶市、找好茶、找好的制茶师傅。他的制茶技艺也在交流、学习中不断进步。有一回茶人聚会,一位北方来的老茶人听说他是平阳人,开口就问有否“平阳黄汤”。他摇摇头,隐约记得小时候,那是叔伯们说起一款失传的茶。老茶人失望地叹了口气。他忽然就觉得心头一沉,怎么就失传了?揣着那一声叹息,他一头栽进了平阳黄汤里。
找资料、找老师、试做茶……其实,不仅是钟维标,那些年,许多平阳老茶人如卢立浣、陈积柱等人都在寻访平阳黄汤的踪迹。2006年,借助于古人资料和前人经验反复试验,他们研究的平阳黄汤制作工艺,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发明专利证书。然而,茶人们心知肚明:这只是大致上恢复了平阳黄汤,还有太多诀窍他们并未掌握。
黄汤恢复之路继续艰难前行。2012年,钟维标把工艺优化为“九焖九烘”,制成的平阳黄汤口感更佳,受到专家和市场的高度赞赏。一时间,钟维标和他经营的天韵茶业声名远扬。这一天,他应邀参加平阳当地举办的一个茶叶研讨会。一位老人闯入会场问。
老人吴全和已经七十多岁了,出生于山门镇一个做茶世家,年少时曾跟随爷爷做黄汤,因历史政治原因中断不做,却也不曾丢掉技术。他在无意中喝到钟维标的黄汤,与记忆中惊人一致,忍不住找上门来。他说:“关于黄汤,我们可以聊一聊。”
钟维标当即邀请吴全和到朝阳山做客。几日相处下来,吴全和老人肯定了钟维标的制作工艺,也把家传的传统工艺以及对黄汤的理解,全盘与钟维标分享。大喜过望的钟维标拜吴全和先生为师。在师徒共同努力下,平阳黄汤的工艺越发精湛。2016年,在各界人士的建议下,当地启动了平阳黄汤非遗传承人申报活动,钟维标顺利通过审核。断裂的历史重新接轨,平阳黄汤的传承再度回归。
好茶催生朝阳山好风光
2015年,原本从事木艺包装的企业张臣木艺负责人周拥军来到朝阳山。几轮协商后,双方决定联手营销茶产业和茶文化,以乡贤黄公望的字“子久”为名,打造浙江子久文化有限公司(下称子久文化)。
2015年,子久文化成功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子久茶博苑”,并迅速形成产品把控体系,用子久文化负责人周拥军的话来说:确保每一片茶叶的质量!
朝阳山茶农很快就收到子久文化在收购茶青方面的要求,绝不能沾化肥和农药,绝不能装在塑料袋里,但凡茶型不够好的不要!茶叶所珍贵的,首先是香气,善喝茶的人,闻到茶气就能分辨是否用过化肥和农药。茶青非常娇贵,采茶过程中一定要轻拿轻放,否则会破坏形状进而破坏口感,塑料袋封闭性太强,茶青被闷后会变苦涩,无法生产高品质的茶叶。企业同步出台两个方案:一是提高茶青的收购价,以高出当时市场价20%结算;二是借力相关机构定期举办培训班,系统传授现代茶园管理知识。
“以前我也不用农药,可茶树上虫子多得厉害,茶叶被啃得不成样子,着急啊!后来在培训班学会用酵素杀虫,又安全又方便,还丰收。”茶农温端彩说,不用化肥不难,山里人家多花点力气就能得到农家肥;在培训班,他学到了用辣椒、大蒜和红糖制成酵素,喷洒在茶树上,预防虫害非常有效。茶农们还透露,以前也有偷偷用农药而被拒绝收购的,现在给他们农药也不会用。“农药可比酵素贵多了,花钱不讨好的事,谁会做?”
子久文化成立后,平阳黄汤的产量和产值逐年上升,从2015年的几百万元到2016年的3000多万元,2018年有望达到6000多万元。如今,朝阳山上的茶园约有8800亩,300多户茶农为子久文化提供茶青,他们多是原本近乎没有经济收入的老人和妇女。转身成为子久文化董事的钟维标掐着手指计算收购茶青的费用:“2015年支付了200万元;2018年,这个数字变成1000万以上。”平均一户茶农一年得到30000元左右。按平阳县扶贫办的数据,2017年全县低收入农户平均收入为12000多元。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对此并不讳言:“像朝阳山这样的山区,茶叶产业对提升农户收入的功用显而易见。”
历史名茶灿烂回归
随着平阳黄汤在市场上热度提升,当地乃至全温州地区的茶叶企业,纷纷投产平阳黄汤。而子久文化,借助于强大资金与优质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2015年,在当地政府助力下,子久文化完成上市审核,顺利入驻新三板。如何对全县的平阳黄汤生产、研究和销售进行引导,构建一个良性竞争的格局?平阳县委县政府多次为平阳黄汤的发展召开专题会议,并作了全面规划。
2016年4月,经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平阳茶叶企业抱团前往北京,在老舍茶馆、马连道茶城等京城茶文化重地举办“情系京华·百年回归”为主题的平阳黄汤推介会。时任平阳县委书记马永良跟随上京,为平阳黄汤重回京津茶市“吆喝”。同年8月,平阳县政府与温州龙湾机场进行协商,在候机大厅二楼贵宾区开设平阳黄汤茶文化展示铺位,并委托子久文化管理运营,提供平阳黄汤让旅客品尝。斯时正逢世界温州人大会举办,在平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子久文化、天润茶业等平阳茶叶企业把平阳黄汤送入会场作为会议用茶,宣传了“温州名人喝家乡名茶”的理念。在2017年的“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平阳县农业部门组织了子久文化等3家茶叶企业参加,“子久”牌平阳黄汤作为黄茶类唯一代表,入选该活动的品鉴用茶。县委书记董智武来到现场,参加品牌推介活动。
当地农业部门一边派出专家帮助平阳黄汤生产企业提升工艺,一边积极倡导“分享、奋进、抱团发展”的理念,鼓励企业共同推动平阳黄汤的繁荣。为提升全县茶企业的平阳黄汤品质,农业部门主持举办了“平阳县平阳黄汤评比会”。通过专家品鉴、同行交流等方式,对各家的制茶技艺进行评价、总结。多年来,当地出品的平阳黄汤品质趋于稳定统一,为市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让北京马连道茶城代理平阳黄汤销售的赵老板很满意:“茶叶品质稳定,对茶叶销售非常重要。买茶的人今年喝到一款心仪的茶,明年新茶上市还会来找同样口感。这时如果拿不出同品质的茶叶,就会丢失客户,这样的茶也无法树立品牌。”
伴随着平阳黄汤的坚实步伐,市面上对黄茶的认知和销售大大提升。2015年至2017年间,全国黄茶年产量由3111吨上升到7000吨左右。除了中国四大黄茶,莫干黄芽、远安黄茶、沩山毛尖和广东大叶青等传统黄茶品牌纷纷壮大。中国国际茶业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先生直言:“平阳黄汤的兴起,有力推动了黄茶产业的发展。”
2012年成立于北京的“中国黄茶产业发展联盟”,欣然接纳了平阳县政府作为新成员,并积极参与举办了“2018年中国黄茶·平阳黄汤文化节”活动。活动期间,周国富宣布:平阳黄汤被命名为“中华文化名茶”,平阳黄汤的故乡平阳县被命名为“中国茶文化之乡”。台下,久久不息的掌声,有欣喜,有感慨,更是郑重肯定平阳黄汤的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