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关于火锅是否有文化的争议再次被大家提及。而事实上,这只能算是旧事重提。
事件起源自重庆市火锅协会会长,何永智发表的一封公开挑战信,针对的是蔡澜先生关于火锅的一段表述。这封公开信发布时间是3月28日,而蔡澜先生说火锅没有文化,应该消失,时间却是在 2018年年底。
不仅如此,蔡澜先生在3月1日,也已经公开发表文章,详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以及为何要说火锅没文化。这其中的是是非非,留给大家自己评说,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 class="pgc-img">>不过,这一次的事件,的确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火锅中的文化。作为立足于重庆本地的重庆游品,对于火锅文化,尤其是重庆火锅文化,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要和大家分享。
火锅
要说火锅没文化,对于这一点,恐怕极少有人会赞同。因为,无论是从火锅的诞生时间,还是后世的不断发展,再到如今遍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各式火锅,都是火锅文化绵延不断的一种体现。
< class="pgc-img">>火锅这个词,并非自古有之,但是这种烹饪食物的方式,却是由来已久。在人类学会了生火,并且能够制作陶器之后,通过水煮的方式来烹调食物就成为了主流,而这种方式就可以视为火锅最早的雏形。
从历史上的文献资料记载以及后世出土的古代器物当中,都能够见到有关火锅的身影,只不过,那时还没有火锅这个称谓。
< class="pgc-img">>据了解,“火锅”这个词,应该是出现在清朝时期。当时,满人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开始推行他们的烹饪方式以及习惯称呼,由此产生了火锅的叫法。相对而言,因为他们是统治阶级,所以在火锅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会更加精致,除了讲究味道,还得讲究器皿、食材等等细节方面的东西。
而最终,火锅还是回归民间,成为了一种平民美食,在全国各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有的火锅越发地接地气,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的火锅不断求新求变,以更高端的姿态来要求自己,成功打入高档餐饮行列。而无论怎样,火锅一直都在我们身边,这就是火锅文化的最好体现。
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是火锅当中的一个另类,因为它在重庆土生土长,一旦出了重庆,就算是同样的食材,味道也就变了。
重庆火锅的历史并不算长,距今应该也就百余年,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力,却是其他火锅所无法相比的。
现在,大部分人对于重庆火锅的印象,除了辣还是辣。网上广泛流传着的“微辣就是我们重庆人的底线”,更是让这种印象进一步加深。辣的确是重庆火锅非常鲜明的特征,从锅底的颜色,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气味就能够明显感受到。
< class="pgc-img">>不过,味道只是重庆火锅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关于重庆火锅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
关于重庆火锅的起源,一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来自于重庆码头的船工,经由他们的创造而诞生,其二则是源自于重庆当地非常传统的“水八块”。
关于这两种起源也是众说纷纭,令人难辨真假。而重庆游品也并没有过多精力依靠自己去细细分辨,只能是在前人的智慧上,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在重庆市商业委员会出品的《火锅中的重庆》一书当中,对重庆火锅的前世今生、点点滴滴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最终得到更加令人信服的答案,重庆火锅正是源自于“水八块”。或许在发展传承过程中,有吸收来自其他各方的烹饪技法,但是追根溯源,依然得从“水八块”讲起。
溯源:水八块
对于水八块,我们这一代人,应该都已经非常陌生了。毕竟,现在连这个叫法几乎都听不到了,更不要说能够具体看到。不过呢,在如今的重庆火锅当中,有一种形式和曾经的水八块非常类似,那就是九宫格。
< class="pgc-img">用作分隔的四宫格
>水八块是将一个锅分隔成八个部分,然后每一个格子供给一个人食用。大家各自将食材放到格子里烫熟,然后直接吃就行了。这些格子里是调制好的卤料,还并未发展到如今的牛油锅底。传统的水八块都是相对固定的小摊或者流动的担子,非常市井,是属于底层人民的美食。
而重庆火锅当中目前依然还在沿用的九宫格,其实已经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
一开始,九宫格的出现,是为了让不同的人相互拼桌。因为很多时候会遇到一个人吃火锅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就占据一锅,无论对于吃火锅的人还是店家来说,都不划算。于是就产生了九宫格,可以让陌生人也在同一个锅里一起吃。
方法也是类似的,每个人占据自己面前的那一格,可能还会存在从隔板下部捞取别人菜品的情况,想来也是很有趣了。
< class="pgc-img">用作分隔的四宫格
>如今,重庆火锅里的九宫格,更多的只是为了方便烫煮食材,对不同食材进行分区,比如容易煮坏的鸭血和脑花,最好就是单独一格。曾经看到过外地游客的评论,他们竟然认为重庆的九宫格火锅就是有九种不同的味道,真是令人意外。
毛肚火锅
重庆火锅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毛肚火锅。毛肚,作为重庆火锅当中最为经典的菜品,是吃重庆火锅时的必点菜。
< class="pgc-img">>毛肚,也就是牛肚,而且还要区分水牛毛肚和黄牛毛肚,重庆游品也是在阅读相关资料后才知晓这一点的。重庆火锅中,以烫食水牛毛肚为最佳,因为水牛毛肚肉厚而脆,食用起来口感会更好。
按理说,早期的时候,牛是作为耕种的主要劳动力,杀牛的情况应该很少,那么毛肚自然也就少了,为何它还成为了重庆火锅中的主角呢?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重庆地区大量食用的毛肚都来自于隔壁的贵州。牛肉和牛的皮都有价值,但是牛下水却并没有人喜欢,通常都是被丢弃。不过,重庆人可不管这些,将这些牛下水稍作处理,放入到红油锅底里烫煮,就产生出了奇妙的味道,重庆火锅的开端由此诞生。
< class="pgc-img">>虽然现在鸭肠(包括鹅肠)也是重庆火锅中的特色,但是地位最稳固的,却依然是毛肚。
后记
火锅有没有文化,我觉得从火锅绵延不绝这么多年的历史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重庆火锅只是重庆特色美食之一,就像大家提到北京,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烤鸭一样。它们都只是当地美食的代表,而并非全部。
我们往往因为过分关注这些代表,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需要传承的美食文化,可这并不是重庆火锅或者北京烤鸭的问题,更不能作为说火锅没有文化的依据。
< class="pgc-img">>火锅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包容性,将几乎所有食材都融合在一起。而这或许也是火锅的缺陷之一,无法对单一食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而火锅最需要烹饪技法的,就是底料。
< class="pgc-img">>以重庆火锅的底料为例,几乎每一家火锅店都有自己的独家秘方,虽然大体上都是相同的原材料,但是在具体的比例、炒制时间、火候控制上的差异,也形成了重庆火锅的独特性,这是重庆火锅文化中最需要传承下去的。
而随着自动化流水线的出现,重庆火锅底料也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以及广大食客的需求。但是,这样的重庆火锅底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味道也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或许,这样的火锅才是没有文化的火锅。
重庆游品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 class="pgc-img">>庆火锅是咱们当今中国一种非常特色的美食,也是重庆的一种比较传统的饮食。起源于明代,很多人到重庆都必须吃到的一种美食。但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关于重庆的火锅文化。大家对于重庆火锅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呢?
< class="pgc-img">>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即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它也许就是火锅的雏形吧。
< class="pgc-img">>《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
< class="pgc-img">>《中国陶瓷史》中介绍的“樵斗”,是放在火盆之中,以炭火温食,可能是暖锅的原型,东汉的墓葬中已有出土。
< class="pgc-img">>北齐的《魏书》中载,“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可能是当时火锅一类的炊具。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火锅的“五熟釜”,锅中分五格,可调五种味道,类似现在的“多味火锅”。
< class="pgc-img">>1984年,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了一幅墓葬壁画,画中绘三个契丹人席地而坐,围着一个火锅,有一人在涮羊肉,画上有桌,桌上放着两个盘子,还有酒杯、酒瓶、羊肉块等,描绘的是我国辽代人涮羊肉火锅的情景。
< class="pgc-img">>真正有记载的是宋代火锅。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即其所称的“拨霞供”,谈到他游武夷山,访师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活(浸油)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半吊子),候汤响一杯后(等汤开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涮)熟,啖(吃)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各人随意沾食)。”从吃法上看,它类似现在的“涮兔肉火锅”。
< class="pgc-img">>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烹饪理论家袁枚《随园食单》中已有记载。当时除民间食用火锅外,从规模、设备、场面来看,以清皇室的宫廷火锅为最气派。
< class="pgc-img">>清帝王的冬季食单上写有:野味火锅、羊肉火锅、生肉火锅、菊花火锅等。锅具形式已有双环方形火锅、蛋丸鱼圆火锅、分隔圆形火锅等。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中国火锅之最。
< class="pgc-img">>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1550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 class="pgc-img">>重庆火锅的文化特色
1、它表现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火锅”一词既是炊具、盛具的名称,还是技法、“吃”法与炊具、盛具的统一。
< class="pgc-img">>2、表现了中国饮食之道蕴含的和谐性。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和,使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等美妙地结合在一起。
< class="pgc-img">>3、特别在民俗风情上,重庆火锅呈现出一派和谐与淋漓酣畅相溶之场景和心理感受,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
< class="pgc-img">>4、有较大的普及性。在重庆,上到官员,下到百姓,无一不偏爱重庆火锅,几乎家家都会做。
< class="pgc-img">>重庆火锅的独特风格主要形成于民国年间,盛于抗战时的陪都时期,“日暮长街吃火锅,家家扶得醉人归”,这句诗句恰如其分的描述了火锅的受欢迎程度。当时重庆火锅迅速发展,火锅店越开越多,连咖啡馆、冷饮店也经营起火锅来。
< class="pgc-img">>重庆火锅也就是在那时候,才从江边码头登堂入室,上了各界名流的餐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内迁,这一机遇成为重庆火锅发展的黄金岁月,至五六十年代重庆火锅微衰,七十年代末再度崛起,而今则成为历史上的最好发展时期。
< class="pgc-img">>“盐码头”、“菜码头”、“旱码头”、加上重庆袍哥的“社会码头”,这些码头在木船帮会、船工纤夫、袍哥人家的交织演义下让重庆的码头文化带有浓浓的江湖气息,这种复杂而又浓厚的江湖气息中,存在于社会底层的各种码头成员在大时代背景的之下,将重庆人的独特性格融进了一口大锅之中,煮出了重庆人独特的文化标志——重庆火锅。
< class="pgc-img">>这浓浓的、滚烫麻辣的一锅江湖,不仅讲述着重庆人自古以来质朴的本质,更在时代变迁中讲述着重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重庆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同样也是在讲述着一代代重庆人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敢、血性、不屈、坚强与担当。
< class="pgc-img">>作为山水之城的重庆,重庆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山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重庆人勇敢担当、豪爽血性、不拘小节的江湖豪情;同时重庆也是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之地,滔滔江水的滋养又塑造了重庆人柔情、内敛的独特个性。
< class="pgc-img">>重庆人将这多山多水,却又炙热的重庆自然环境融进了重庆的火锅之中,形成了重庆火锅以麻辣鲜香,味道浓烈而又醇厚的独特的重庆火锅。重庆火锅中的红汤又恰到好处体现了重庆人火热的性格、勇敢担当、豪爽血性、不拘小节的江湖豪情;重庆火锅中的清汤柔美醇正,完美地诠释了重庆柔情、内敛的独特个性。
< class="pgc-img">>重庆火锅的影响力
由于重庆火锅的影响,四川地区的火锅逐渐兴盛起来,内容更加充实。四川地区的大部分火锅以重庆火锅为主流,各地火锅为支流一起汇合成一条美食之河。随着岁月的推移,重庆火锅逐渐风靡全国名扬四方,出现了“德庄”、“小天鹅”、“秦妈”、“孔亮”、“苏大姐”、“奇火锅”等火锅大型品牌企业。
< class="pgc-img">>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火锅企业有10家,年营业额超亿元的火锅企业有17家,先后进入全国餐饮百强企业14家。在2005年度全国餐饮百强的20强火锅企业中,重庆占到了11家。
< class="pgc-img">>重庆火锅不仅香飘国内大中城市、边陲小镇,而且作为巴渝文化的一部分远渡重洋,在日本和南洋落户。在港台,重庆火锅十分走红,在国外,如日本、美国、俄罗斯等,重庆火锅也有一定影响。中国专门派深圳华夏小吃培训重庆火锅特级厨师陈大顺到日本去献艺,日本朋友十分推崇,并且赞不绝口,认为重庆火锅是“中国美食第一”,可见重庆火锅的诱人魅力和影响。
< class="pgc-img">>重庆火锅申遗
2014年,重庆火锅正式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与饮食相关的项目并不少见,但是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中国饮食却是一个空白。
< class="pgc-img">>重庆市火锅协会相关人士表示,重庆火锅申国遗,主要是申请对传统炒料工艺、技艺及火锅器具、吃火锅的饮食方式等进行保护,同时希望重庆火锅的传统技艺及火锅文化能在大工业生产中传承下来。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城头没得神,住了一群重庆人。男的黑(很)耿直,女的黑(很)巴适,火锅没得海椒他们从来不会吃……”这一首重庆小调,可谓唱出了重庆人的心声。一提到重庆,很多人总会想到火锅,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重庆火锅跟码头的渊源。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水运枢纽,两江环抱的特殊地形,让码头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老重庆影像志《老码头》中,曾经这样描述了一幅古重庆城的衍生发展景象:巴国故都,自古扼踞水路要冲。两江汇流,万民累居,商旅辐辏,百业兴旺。数千年来,由码头而集市,由集市而城池,开埠以来,遂为一大都市。依山为城,凭水而兴,江河码头,便成就了重庆的辉煌。
重庆码头老照片
明清时期,重庆的水上运输规模空前,商运也十分兴旺,此时的重庆,已经有了很多热闹的水码头。重庆开埠后,南来北往的货物都在重庆集散,当时还有大量的洋船,都停泊在“洋码头”。洋码头就是玄坛庙码头,在今天的南滨路一带。往来船只的货物都需要在码头上起卸,周边的许多农民为求温饱,养家糊口,从四面八方涌到山城闯码头,凭一身劳力肩挑背磨,将堆积如山的货物搬运进城,疏散到各地。
长江码头搬运工老照片
重庆本就气候潮湿,这些在江边讨生活的力夫们,更是常年泡在江中,挣的钱往往只够家里人糊口,但是他们在吃方面有着自己的智慧,例如纤夫在拉纤过程中,渴了就掬一捧江水喝,饿了累了也有“小零食”,他们在河边捡一些蚕豆大小的鹅卵石,洗过之后放到锅里和盐一起炒,石头沾上了盐味,乏了就拿出一粒放进嘴里,补充因为流汗失去的盐分。
码头力夫老照片
由于生活拮据,这些下力人往往舍不得花钱,总是会找一些便宜的东西用来果腹,别人吃猪肉,他们就吃猪杂碎,别人吃新鲜蔬菜,他们就捡烂菜帮子。当时沿江的一些屠宰场宰杀牛、羊等牲畜后,会把下水等东西扔到江里,这对下力人来说,却是丰盛的晚餐。这些难得的肉,被他们打捞起来,用石头架起一个锅,把洗干净了的下水和菜叶、杂碎煮在一起。为了让这些便宜的食物可口一些,他们会再加一些盐、辣椒、花椒,吃起来麻辣鲜香,便宜又可口,花椒跟辣椒吃下去还能除湿气。
码头工人围坐吃火锅漫画
大家围坐一起吃这一大锅菜,菜品都是捡来或者贱买来的,你凑一点,我凑一点,热腾腾的晚餐就煮好了,几口下肚,便能缓解一天的疲劳。这种码头上的大锅菜,便是“重庆火锅”的起源。重庆火锅诞生在码头上,是下力人最丰盛的晚餐,由于吃时围坐一圈,吃起来汗流浃背,符合重庆人热情、直爽的民风,因此这种吃法渐渐在街头巷尾流行起来。
一些挑担子的小贩看到了商机,便将内脏买来洗干净后切成小块,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的卤汁,挑到码头去,被称为“水八块”。力夫们身体劳累,体内湿气大,便喜欢围着担子吃,每人一格,边烫边吃,吃了多少块,便算多少钱,经济实惠。
老重庆吃火锅
随着“水八块”被搬进饭店,吃火锅的风气便渐渐盛行起来,发展到全城,毛肚火锅也不再是“下流”的吃法,渐渐变得高大上起来。抗战初期,重庆的火锅遍地开花,除了一些简陋的小店,也不乏陈设雅致的高档火锅店。一些高档火锅店内,设了瓷面圆桌或方桌,每桌四人,桌面中央挖一个圆洞,放入泥水炉,卤汁多是用铜锅或铝锅盛放,装菜用的碟子是金边瓷盘。解放前,重庆的女子多穿长旗袍,坐着高凳才方便,因此不少的火锅店矮桌配着高凳,大家围坐一桌,埋头开怀大吃,也是一副有趣又经典的画面。
此外,连许多外省人也爱上了重庆火锅,有的人甚至吃上了瘾,军政要人宴客多以火锅为席上珍肴,如国民党的军统头目戴笠,就曾经摆过五百人的火锅宴以示阔绰。一些金融巨头宴客也不到大餐馆而上火锅店,认为吃火锅既能开胃又别有风度。当时文化界的名流(作家、演员、画家)也成了火锅店的座上客。
重庆火锅油碟
上世纪八十年代,火锅店里面的桌数都不多,很少有人单独烫一口锅的,“打组合镶起吃”在当时很流行。几家人围烫一口锅,锅里则放着九宫格,方便分隔菜品,也方便各认各的格子,一般是小桌四人,大桌八人,要坐满了喊堂倌来开火。
九宫格火锅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庆火锅更为普遍了。那时候的火锅又叫“三拖一、四拖二”,这里面的数字,是指菜的价格,荤菜三元素菜一元,就叫“三拖一”,荤菜四元素菜两元,就叫做“四拖二”。
“三拖一”火锅小店
到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重庆火锅在制卤、食材、吃法和油碟方面都有了创新,火锅的吃法也走向多元化,有众人围坐的酣畅淋漓,也有一人一锅的小资情调。火锅的发展,也是巴渝文化随着时代变迁的侧面写照。
老重庆街头照片
如今在码头上,你既看不到人挑肩扛,也听不见下力人的号子,老重庆的豪迈,也许在火锅店里,还能看到一些影子。重庆人爱吃火锅,从来不看季节,有时盛夏临锅,在炉火熏烤中汗流浃背。重庆人吃火锅的气吞山河之势,是其他地方的人无法相比的,这也正是古老巴民族勇武豪放性格和饮食文化心理的表现。
熬制火锅底料的彩画
没有码头,也就没有如今的重庆,更不会有火辣的重庆火锅和重庆崽的泼辣直爽。悠悠岁月中,毛肚鲜香脆嫩,在红汤中起伏,鸭肠烫到打卷……巴渝饮食文化,合着这些菜品一起下锅,在时间烹煮中,历久弥香。
老重庆火锅记忆
重庆人最火锅到底有多热爱呢?
在重庆,火锅店遍布大街小巷,想吃火锅都不用找的,拐角就有一家。
而火锅之于重庆就像饺子之于东北人,汤煲之于广东人,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说不喜欢火锅的重庆人,那应该是没有的。
逢年过节必吃火锅,三五聚会必吃火锅,团建散伙必吃火锅,久别重逢必吃火锅,有事庆祝必吃火锅,外地人来重庆被请的第一顿是火锅,重庆人到外地第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火锅,如果不是火锅,那就是串串。
前面说起重庆火锅离不开码头,那你知道火锅本身的起源吗?
火锅(英文名:Hot Pot),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
中国最早汉朝火锅实物(海昏侯墓出土)
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
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有着“农家乐审美”的乾隆爷真是大手笔
火锅是大众美食,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吃法,重庆也不例外。重庆火锅的正确打开方式,了解一下?
重庆火锅吃法一
锅底的正确使用为牛油锅
牛油是吃重庆火锅的最高配置,牛油锅底闻起来不仅香,而且味道吃起来会更加醇厚,深受好吃嘴们的喜爱。
重庆火锅吃法二
一定要会点菜
会点菜很重要!
火锅虽然是对食材禁忌最少的烹煮方式,但也不能老是吃荤菜,也要讲究荤素搭配,平衡饮食,解腻。
人们在实际的食用过程中发现,如果先放素菜,会先把火锅底油“裹”走,后面再吃荤菜,味道和口感就会差很多。所以重庆人吃火锅一般是先吃荤菜,再吃素菜。
这个地方着重说一下,你看重庆火锅的素菜都是根比较多,叶比较少。
豆芽
土豆
藕片
山药
贡菜
因为叶子菜更容易“裹油”,太辣、太油。
重庆火锅吃法三
煮菜方式
食材决定了重庆火锅是“烫着吃”!
很多地方吃火锅时,一上来就是一锅火锅底料汤,然后把食材都倒进去,那叫 “煮火锅”。
像鸭肠、毛肚、腰片等重庆人常用的食材,不适于煮,因为煮久了嚼不动,煮“老了”,就没有那个脆劲了,口感和体验要差很多。
鸭肠
毛肚
腰片
重庆火锅吃法四
好的吃相就成功了一半
选择吃火锅就为图个热闹,吃相上大意不得。
偶尔张开血盆大口,吞咽一张铺盖毛肚绝对加分。要是赶在鸭肠变老之前,就往碗里堆成山,才能一举奠定家学渊源火锅达人的地位。
重庆火锅吃法五
油碟不加那么多只加一点点
一个油碟要注意尺度,只加麻油、蒜泥即可。
发源于山城重庆的牛油火锅底料,已经浓郁重味,有些朋友抖机灵,葱姜蒜蚝油香菜醋味精盐什么都来点儿,显得花团锦簇,但掩盖了火锅原始的香气。
所以火锅好不好吃,油碟也是非常重要的。
重庆火锅吃法六
相互询问熟没有
吃火锅参与感很重要,一大堆菜一股脑下锅,根本不分轻重缓急,下锅后能夹到啥就吃啥,不讲礼数。
但这时候要注意,如果同桌就餐人多,夹到菜相互询问熟没有,是一个必要的礼节,相当于抱拳礼、投石问路,既打开话题,也能增进友谊,是关系到饭局“生死存亡”的大事。
结果并不重要,生熟与否问的就是面子,纳过“投名状”,大家才能守着一张桌子共续前缘。
重庆火锅吃法七
坐大厅
火锅这种发端于“底层人士”的饮食方式,最好选择在大厅就座,咳嗽打嗝各种生活习惯相互交融,特别亲切,加菜也很方便。
重庆火锅吃法八
避免饭后打包
火锅锅底为流质,烫熟的菜也就裹着汤汤水水的,还油乎乎的,打包实在是不太方便。
但为了行使好节约这项传统美德,建议打包还没有下锅的剩菜,带回家可煮可炒随你便。
你平时是不是这样吃重庆火锅的呢?说一千道一万,重庆火锅最重要的还是,吃得豪爽和开心。
来源:慈云老街百家号、行走的耍娃儿微信公众号、鸣蜩社微信公众号、人人爱重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