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开出来的公交车,不论哪一趟,最靠近前门边的都是“捧哏专座”,坐在那里的乘客时不时地与司机闲聊,一唱一和地逗闷子,也提醒你已经来到了“中国哏都”——天津。行至泰安道站,公交车在原名维多利亚花园的解放北园吐出人来,繁盛的花木提醒人们,已经到了百多年前英租界的地面了。
面朝海河、东临泰安道(咪哆士道)、南倚解放北路(维多利亚路)的利顺德大饭店(Astor Hotel)也“盘踞”于此已逾一个半世纪。对于这座可以住的博物馆,坊间有诸多离谱传言:据说住在某个特定房间会鬼压床、门可以自己开,甚至能听见女人的哭声——其实,这是老房子的荣誉:不闹鬼,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历史悠久。
利顺德夜景 (孟慧忠/图)
利顺德的闹鬼传闻有待“考证”,但悠久历史却不容置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放口岸,东至海河、西至今大沽路、北至营口道、南至彰德道的约3平方公里土地成为英租界。自1860年至1902年,美法德日俄意奥比步英国后尘,纷至沓来,强划租界共近15平方公里;冒险家、富商、政客、传教士……来此地开办仓储、航运、进出口贸易,营建银行、商店、花园、办公楼、娱乐场、医院、学校、洋房、别墅——当然还有饭店。
1863年,两年前由沪来津的英国卫理公会传教士殷森德(John Innocent)与英国女王驻津代表吉布逊签订租约,以600两纹银租下19.9英亩土地,在土地最南端的海河边滩涂上建立了印度风格的饭店和货栈,被戏称为“泥屋”,亦即今日利顺德的雏形。
只可惜“泥屋”如今已无任何图像资料了,作为华夏第一涉外饭店,这里吸引了普鲁士副领事馆、德意志帝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陆续迁入;还特别受到“李中堂”的青睐——1870年,李鸿章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设在天津的直总官衙取代总理衙门,成为实际的外交部,更让天津成为大清的第二个权力中心和外交中心,提升天津的接待水平,成为他心心念念的问题——他催促的是自己的外事顾问、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古斯塔夫·德璀琳(Gustav von Detring)。
1883年左右,英国人乔治·瑞德(George Ritter)买下饭店后,与德璀琳、商会董事长狄金生、怡和洋行买办马歇尔、梁炎卿等扩建饭店,并改名利顺德。这座于1886年亮相津门的维多利亚风格三层饭店增加了一座哥特风格的瞭望塔,颇具中世纪遗风,今天从解放北园望向利顺德,第一眼就能看到它仿若巧克力饼干的“雄姿”,亦即利顺德百余年岁月的标志。
从解放北园望向利顺德 (孟慧忠/图)
从瞭望塔西侧的木转门,就像那些从1886年起一直从这里转进饭店的历史名人那样走入利顺德老大堂,门外的明媚阳光与大堂内的暖黄灯光被木门的磨砂玻璃混合成变幻不定的暧昧光影,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尤其是木转门上的“EST.1863”铭牌,和铺上厚厚手工地毯走上去仍会吱嘎作响的木楼梯,提示人们已经步入历史现场。
利顺德与它的建设者们,甚至住客们,也就在此地全方位地参与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作为利顺德的股东,德璀琳控制天津海关税务司达22年之久,还在1878年于维多利亚道创办天津海关书信馆,同年首发中国第一套邮票,即5分银的大龙邮票;于1897年改名大清邮政津局的书信馆,如今还在解放北路上,以天津邮政博物馆的“姿态”,展现着砖雕和拱形门窗的华美。同样也在维多利亚道上的天津印字馆,堪称与利顺德近在咫尺,由德璀琳、殷森德、狄金生等创建,在今天也展现着“方格控”的外立面。1883年,利顺德为北洋水师投资建造“利顺号”辅助舰艇,德璀琳之婿汉纳根(Constantin von Hannekon)还参加过甲午战争。
天津也就在此时成为一座因租界而崛起的城市。喜晴雨轩主《津桥蝶影录》言,开埠前,天津“只不过是一个繁盛一点的县治罢了。自从有清咸丰十年,与英国订了续约,开为商埠以来,渐渐的改了从前顽固不化鄙陋偏邑的面目”。1888年11月3日《中国时报》亦载:“一度遍地皆是深沟、大洞、臭水沟的使人恶心的可恨的道路被铲平、拉直、铺平、加宽,并且装了路灯,使人畜都感到舒服,与此同时,城壕里的好几个世纪以来积聚的垃圾也清除掉了。”
还是德璀琳,1899年开春,他就已经与应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要求来津的英国墨林矿业公司工程师赫伯特·胡佛相熟了,之后他们还一起“骗占”了开平矿务局。胡佛并非典型的“事少钱多离家近”——他不在利顺德“斜对门”、泰安道东侧的开滦矿务局工作——1912年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和滦州矿务有限公司在激烈竞争后磋商合并,1919年才建立了威严的开滦矿务局大厦,当然和附近1903年建造的安立甘教堂比起来,它还是“小字辈”。直至1935年这座如同童话小城堡的孤独教堂被毁、1936年又再重建之时,居津三载的胡佛早已离开,甚至已经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第31任美国总统。
初到天津,24岁的胡佛和妻子露·亨利,“沐浴在利顺德饭店那一缕月光之下,沿着古老天津那烛光映照的街道上漫步的美妙时刻,周围香烟袅袅,耳畔响起春节那异乡的隆隆乐声,舞龙队伍擦肩而过”(《赫伯特·胡佛的成功之路》)——和一年后天津被围27天的境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时胡佛已经离开利顺德住到五大道,并没有因义和团与列强激战、利顺德部分被毁而有性命之虞,不然美国历史恐怕要被改写——但著名的望海楼教堂却没有那么幸运了。
解放北路华俄道胜银行旧址 (孟慧忠/图)
屹立在海河边的望海楼又名圣母德胜教堂,然而建成仅一年,1870年四五月间就因“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幌子、绑架杀死孩童作药材”的颇具“叫魂”色彩的一系列传言和冲突而烧毁。这边厢火烧望海楼的天津教案被写入近代史,那边厢曾国藩的幕僚一边吐槽天津“华夷杂处、市侩充塞,故城市全无清雅之气”,一边畅游紫竹林租界、吃洋点心、打弹子球、登火轮船,过足洋瘾——开埠后,外国人修建的第一个码头即紫竹林码头,这地界也是当年极富盛名的西洋景。
火烧望海楼后,英法侨民深感不安,教会活动逐渐向租界内转移,两年后比邻书信馆、坐落于英法租界交界处紫竹林村的圣路易堂(紫竹林教堂)建成,青砖木外立面饰以中华传统砖雕,内部祭台两侧据说设有法王路易九世和圣女贞德的塑像——和同一时期因巴黎公社而矗立在蒙马特之巅的圣心教堂一样。1900年义和团“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的“教堂破坏运动”中,紫竹林教堂因在租界中而幸免于难,而望海楼则第二次被焚毁——今日之正中高耸塔楼、远望如同笔架的哥特风格样貌,是1903年用庚款按原样重建的。
和教堂一起进入民国时代的还有各行各业,和各种人。英国人布莱恩·鲍尔的回忆录《租界生活:一个英国人在天津的童年》记:“军阀们将天津城围了起来,为争夺铁路而不停地厮杀、混战。天津东火车站时而被这个军阀占领,时而又被另一个军阀占领。与此同时,外国列强的军队不断增加。那是一个人力车夫和沿街叫卖的小贩没有任何价值的年代”——各行各业只能向租界中发展,才能存活,才能繁荣。
清末民初,中国政坛风云迭起,权力更替频繁,下野的军阀、官僚、政客甚至皇帝,都跑到天津这个“后台”藏身避风,一旦时机成熟,再伺机返回“前台”北京,粉墨登场。五大道1.28平方公里、23条道路、2000多座建筑中寓居两任总统、七位总理、百余总长、督军、省市长,更以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构成今日深幽宁静的街区风格;而同样肩负避难或谋权任务的利顺德,亦因“各种人”而成为近代天津风云变幻的见证地。
利顺德老大堂,充满怀旧气息。 (孟慧忠/图)
从利顺德老大堂向左拐的泰晤士厅,傍晚时分喧闹异常,好像赵四小姐仍然在这里摆设盛宴,来庆祝自己的24岁生日。她不常住这里——1924年,张学良以张作霖五夫人张寿懿名义购入法租界32号路(赤峰道78号)折中主义风格洋房,与赵四小姐住至1931年。利顺德闹鬼女人的哭声不会来自她,自然也不会来自婉容:居津张园和静园期间,每逢金秋时节,“打扮得像个西洋人”“浑身散发着密丝佛陀古龙香水和樟脑精的混合气味”的“皇上”与奇装异服的“皇后”必至利顺德歌舞,常至翌日丑时方归。在利顺德,溥仪还曾给随员都点上一杯咖啡,大谈特谈“喝咖啡的学问”。
女人的哭声也不会是首位女性环球旅行家阿洛哈(Aloha)发出的,尽管她1924年8月跟随老公瓦尔特·范德维尔(Walter Wanderwell)来到天津,曾入住饭店411号房。“如今”,她的隔壁“是”班禅十世,楼下“住”着陈嘉庚,二楼则“是”顾维钧的房间,还有孙中山、黎元洪、曹锟、蔡锷、黄兴、梅兰芳、马连良、傅作义、徐世昌等“友邻”——利顺德的名人房外皆有铭牌,记述名人与饭店的过往渊源。按“牌”索骥,敲敲房门,看看他或她会不会来应门?
作为饭店股东之一的梁炎卿也有间房,但纪念20世纪利顺德最重要的董事长海维林(William O’Hara)的,却不是客房而是酒吧了——老大堂向右拐的海维林酒吧也很热闹,1924年海维林主持拆除北面山墙、建造一座四层砖木楼房,使整个饭店平面呈“E”字,在“E”的凹进处增设的可容纳300人的舞厅,即今日饭店里的维多利亚花园,正在举办婚礼,其他客人就只能在酒吧里品尝下午茶了。
曾在利顺德设宴的袁世凯不在这里吃下午茶,他和“皇上”都钟爱先在法租界、后在德租界营业的起士林,那些黄油焖乳鸽、德式牛扒、罐焖牛肉、红菜汤、蛋糕、巧克力和冰淇淋满足了达官贵人们“崇洋媚外”的肠胃,但其实利顺德的菜品并不逊色——从酒吧向客房区行进,1924年购入的美国首批、中国现存最古老OTIS电梯旁,就是利顺德博物馆的入口,在这座曾经由电机房、锅炉房、泵房、面包房、库房、隐蔽室等盘踞的地下室改建的利顺德博物馆中,就收藏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节庆时令的中西菜单、餐具,还有美国制造的首批数字机,它计算了饭店数不清的盈利——总计3000余件藏品,无声地讲述了利顺德所开风气之先:引进中国第一代电报、电话、电灯、电梯、自来水和消防设备,西洋音乐、话剧、时装秀、台球亦在饭店发端……
在博物馆第一展厅正中,展示着一把珍贵的银钥匙。1925年3月,全体股东决定特制一把银钥匙作为饭店权力的象征,授予海维林,直到他1952年将饭店和银钥匙移交天津政府,全家移居新西兰——虽然天津沦陷期间,他曾丧失权力,和所有英国股东一起被押送至山东潍县集中营,利顺德亦被改称“亚细亚饭店”,直至1945年被国民党政府接收,恢复利顺德之名。也是在日据时期,起士林和维格多利餐厅合并,迁至今日距利顺德颇近的小白楼店址——白色的店面让人联想起阿尔伯特·起士林(Albert Kiessling)为袁世凯贺寿做的大蛋糕,建筑正中还有一个“K”字,“K”的西点至今仍誉满京津。
起士林餐厅 (孟慧忠/图)
没有一家饭店可以代表一座城市的历史,但利顺德也许能。五次扩建、九次易主、饱经时代风雨——清王朝的倾颓、列强的殖民侵略、北洋政权的更迭、民国政府的起落、日寇侵略的劫难……利顺德可以被看作中国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浓缩象征;如果说多重文化共存的天津提供了一幅微缩世界空间地图,那利顺德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图例。
利顺德外的维多利亚花园已经改名,饭店内的维多利亚花园就更成为饭店内的“图例”。在巨大的英式玻璃穹顶下,午后阳光早已将昨晚婚礼的痕迹扫荡一空,在绿植、鲜花和两边走廊上留下斑驳光影,喧闹也被流水演奏出的旋律荡涤干净,服务生已经端上摆放三明治、司康及甜点的三叠架茶盘,配以伯爵茶或大吉岭茶——好馋。
海河今昔 (视觉中国/图)
从维多利亚花园穿过,从利顺德最北的新大堂走出来,海河就近在眼前了。这条天津人的母亲河,也是酷爱利顺德的溥仪1931年登上装有炸药桶的汽艇、换乘 “淡路丸”到东北的必经之路。好可惜,听不到他讲的咖啡学问了,也不知他在长春有没有怀念过天津的锅巴菜和煎饼果子。和他一样的那些曾在利顺德留下雪泥鸿爪的名人们都已经远去,只有安立甘教堂,还是那么孤独、矮小、灰头土脸,只有五大道和意风区荒废的小洋楼、丛生的杂草和破碎的楼梯,见证着往昔岁月。
太阳强烈地照射下,海河飘散出腥味,可在岸边围成一圈踢毽子的中年老男人们才不理会,他们专注地大笑大叫“漂亮!”——也听不出哏味。海河沿岸的城市面貌急速变化,只有望海楼教堂,还保持着旧时的模样,哪怕它因海河的裁弯取直而多次出现与河道的“视觉左右大挪移”,它150多岁的圆形“大眼睛”依然凝望向海河,也“凝望”向在利顺德中游弋逡巡的鬼魂——那鬼魂也许就是历史。
张亚萌
<>叫韦斯特,我生长在一个厨师世家。我刚结婚,就听从爷爷的教导,去外地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饭店,装修还可以。爷爷把压箱底交给了我。
就这样我来到了某城市安定了下来。刚开始人们怀着好奇的心态,品尝着我传家的手艺。生意还不错,但也惹来了祸端。
一个当地的瘤子每次来我店里吃饭,每次都没有结账。
老婆不断的埋怨着我,说我没用。我吸了一个晚上的烟,做出了决定。
第二天,“来,今天在我饭店吃饭不要钱,免费送饮品。”我笑着大声说到。
“老板,今天有喜事啊!”某甲说到。
某已也叫到,“老板发福利了!哈哈!”
某丙调侃道,“老板,这饭可能不好吃啊!”
我笑到,“没什么,只是接个光!”
大家拍手道,“这个忙我们帮定了!”
大家开心的享用着美食,这时,瘤子来吃饭了,说到,“老板,生意好啊,我也来捧捧场,来,兄弟们做下,老板,来最好的招牌菜,好酒好肉的上着。”
“最好的菜,酒,给这位顾客上。”我微笑着。
瘤子们开心的吃喝起来,他们不断的吹嘘起来,说着他们怎么怎么混的好。
当瘤子们擦着嘴,吃饱喝足的时候,我走了过来,说,“这个桌子的顾客,你们对本店的饭菜还满意吗?”
瘤子头大量着我,说:“你是老板吧!你打听打听,老子吃喝从不要钱,怎么有脾气?”
“那不要紧,给您打个折。”我继续微笑道。
只见瘤子拍着桌子,其他的瘤子也站了起来。
就在这时,所有的顾客都纷纷的站了起来。
瘤子见此,纷纷坐下了,满脸的慌张,四处张望。
“今天,我们有缘,就是朋友,五湖四海皆兄弟。你吃我一次,是朋友。如果,再吃我,那就连朋友都没有做的,怎么样这位朋友。”
这时,瘤子掏出500快,塞进我的口袋里,说,“以后谁要是在这里闹事,就是和我过不去,兄弟,我们以后就是兄弟了!兄弟!”
我见此,和瘤子头拥抱了起来,说“我叫韦斯特!好兄弟!”
“我叫陈大。”兄弟瘤子头说道,把我抱得更紧了。
就这样,一场风波使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熟悉了。
>源: 红餐网
作者: 曾饮冰
餐厅复业很久了,行业复苏却迟迟不来。曾经火爆的美食街,如今像灾难片现场。
关店、转让、另谋出路的背后,是多少人餐饮梦碎?希望这样悲伤又似曾相识的故事,越来越少。
眼下,虽然大部分餐厅早已开门迎客,恢复堂食。但开门之后,很多餐饮人发现整个行业的复苏,远没有开个门这般容易。
近日,笔者辗转多地后发现,昔日那些顾客满堂、觥筹交错的地标美食名店,现如今大多顾客廖廖,生意几近腰斩,让人错愕。
特别是笔者途经深圳某美食街时,全街仿佛弥漫着一股能让人感到窒息的灾难片场景。
01
没办法,卖一分算一分
餐饮梦就这么被两车拖走
“这家店我是去年10月才接手的,翻新装修连同添置餐厅用品一共花了140多万。因为我们是打造乡村味主题类型风格为主,所以还从湖南邵阳老家发了几万元的乡里特色食材过来。
10月底开业后生意一直蛮好,每天营业额两至三万有多。可谁想碰到这个疫情,我们餐厅停业近两月后,现开业二十多天了,每天营业额才不到两千,有时连续几天才几百元。
越开越亏,实在耗不起了,转又转不出去,我直接叫了个旧货店老板来,他一口价两万多就把全店所有能拿能搬的分两车就这么拖走了,实在没办法了,卖一分算一分。”
来自湖南邵阳的湘某楼刘老板说到这里,黯然神伤。
还有来自常德的岳老板去年正月底和一个朋友来深圳,他们找旺铺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后熟人引荐他们也来到了这条美食街,找了一个紧挨大商场旁的旺铺,投了六十多万元开了个湘菜鱼馆。
据岳老板说,开业之初其实生意不是很好,前几月还小亏,只能边开边学,经过创新菜品、广泛征求顾客们意见、薄利促销等一系列举措后,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特别是进入八月后直到过年前那段时间,几乎天天爆满。
年后,岳老板回湖南老家,本来计划初六返深圳初八开业,他做梦都没想到遇上疫情。停业这么久后,虽然允许开业也允许堂食了。但年前生意爆台的场景已一去不返。
岳老板说有一天店里仅仅只来了四个人吃饭,顾客比店里的员工还少,生意差到形似鬼剃头。
他算了下账,每天打开门至少亏三千多元一天,于是和他那个股东朋友一商量,耗费近一年心血打造的湘菜鱼店就这么永久关停。
和岳老板攀谈时,他那位还比较年轻的合作股东也在一旁说着开餐厅起早贪黑的种种不易和艰辛,并不时地把头侧向一边,我知道他是在拭泪,疫情亏到能让一个大男人流泪,我也无言安慰,只感到锥心。
疫情就像一把无情剑,活生生的斩断了很多人的餐饮梦。
02
23年在风浪中坚持
这次真的再见了
他叫申伟,在餐饮业工作了23年。这23年他凭务实与聪慧从厨房的打杂学徒成长为厨师长、行政总厨,并被成为深圳湘菜名厨委员。
< class="pgc-img">>疫情前他工作的那个店生意曾经在那街好到风头无两,然而疫情来后,因生意过于凄凉,不堪重负,几个股东商议后,决定将店子永久关停了。
此后他又被另一家酒店聘去,但疫情没过,生意依旧凉凉,四十来岁的他正是属于上有老下有小压力最大的年龄段,考虑再三后,他发了个朋友圈动态,第二天跟一个亲戚进了厂,离开了他爱过的餐饮行业。
< class="pgc-img">>△深圳湘菜名师申伟朋友圈动态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而这粒尘落在餐饮人头上,直接碎了很多餐饮人的梦。
03
奋斗了14年的店
就这么倒闭了
他姓刘,这里就叫他刘厨吧。
2006年刘厨从湖南邵东来到位于深圳宝安区一家以主打湘菜为主的时尚餐厅做厨师。
刚开始厨房做菜的师傅很少,全店也不到十个员工。经过十几年发展扩大,疫情前全店员工已达到五十多人,老板还在深圳华强北开了个分店。
年前他们店的生意,在那条街一直属于火爆,且火了很多年。
可是疫情一来,一切都变了。因为店面大、员工多,开支大,每天三三两两的顾客完全没办法支撑庞大的开支。最后,老板决定关停这个开支大的店。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曾经餐饮,给了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如今餐饮却又让他们感到心碎。一场疫情,让他们不得不黯然改行。
结 语
现实中,还有很多餐饮人不断离场,他们扎根餐饮十几甚至几十年,曾以青春与热血投身其中,憧憬着能收获梦想,但在史无前例的疫情重击下,只能黯然离开。
如果你身边有餐饮工作者突然改行,如果你身边有厨师正在为美食事业打拼,请多多理解他们,支持他们。
疫情之下,大家的生活都不易,而做餐饮的更难。无论如何,祝餐饮人好运。盼餐饮业快速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