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餐饮行业备受冲击,他们纷纷通过外卖等形式“自救”。
如今,济南一家尚未开放堂食的火锅店推出了“硬核外卖”——市民点外卖可以免费配送铜锅,这无疑是“吃货”的福利。“硬核外卖”背后是火锅店惨淡的营业额,每天30单外面只能艰难维持经营。他们盼着疫情早日结束,门店恢复正常营业。
无法堂食只能外卖
3月12日上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位于解放路与燕子山小区东路附近的鑫龍火锅店,该店还没有堂食,只能提供外卖。由于没有顾客,大厅里的灯并没有打开,摆放着50多张餐桌的大厅显得格外冷清。
“现在只有四五位员工在值班,大部分(员工)还在家里待着呢。”大厅经理伊继亮无奈地说道,1月份和2月份是火锅行业的旺季,他们店通常在春节期间正常营业,可是疫情暴发以后他们不得不关门,如今虽然复工却因种种原因只能外卖。
“我们每个月的房租是10万元,就算不开门营业也得付房租。”谈及“外卖”自救的原因时,该火锅店店长王致涵算了一笔账,他说他们门店占地1800多平方米,共有70多张餐桌,以往这个时期均是满座,而疫情之后店内并没有顾客,提供外卖是无奈之举。
外卖免费配送铜火锅
“疫情期间,有不少市民打电话咨询我们店能不能送外卖。”王致涵说,很多市民钟情于吃铜火锅,而他们店内有上百个铜火锅,正好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市民可以拨打电话或者线上下订单,除了配送肉和菜以外,而电磁炉和铜锅都是免费配送的,不过需要交纳押金。”王致涵说,每个铜火锅配有四五斤木炭,押金是300元,这样市民在家中就能吃到正宗的铜火锅。
采访过程中,一位市民点了一份外卖。“羊肉都冷冻的,储备量很充足,能够满足市民外卖需求。”王致涵说,顾客下订单以后,门店工作人员就在厨房切羊肉卷,并准备土豆片、白菜以及各种配料。
在配菜完成以后,工作人员将羊肉、配菜、配料装到餐盒中,然后在方便袋上贴上一张安心卡。“上面有我们员工的姓名、体温,这样市民点的外卖就能追溯到源头。”王致涵说,如今仍处于疫情期间,他们防疫措施仍然不含糊。随后,一名配送工作人员将外卖和铜火锅送往市民家中。
餐饮行业或迎来洗牌
面对此次疫情,大部分餐饮行业都在寻求“自救”的措施,但是有的餐饮行业没能熬过这场“寒冬”。3月4日,位于槐荫区经七路上的桃源大酒店——一家成立25年之久的济南老牌大酒店,对外宣布永久停业。“整个正月我们光退订就有300多桌,与往年相比,营业损失有150多万元。”桃源大酒店店长刘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原本正月是一年中生意最忙、最挣钱的时候,现在一切准备和努力都化为泡影。
“这个酒店面积太大了,上下三层3000多平方米,每个月光房租就承受不了。”刘芳说,他们想过外卖来“自救”。
“对于整个餐饮行业来说,这次疫情或许就是一次大洗牌。”王致涵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程凌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月2日晚,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二十号公告。内容详情如下:
为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减少人员聚集,坚决遏制疫情反弹和扩散,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决定,通告如下:
一、2020年5月3日零时起,全市经营烧烤、涮串、涮火锅、铁锅炖等餐饮服务单位暂停堂食,恢复时间视疫情变化另行通知。
二、所有餐饮服务单位要认真执行《餐饮业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防控服务指南(暂行)》,督促员工、顾客和配送人员做好扫码、测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营业期间严控入店人数,避免人员聚集,扩大客人就餐时的间隔距离,确保顾客就餐安全。每天对经营场所规范消毒,保持空气流通。
三、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生活服务类场所,要切实履行防疫主体责任,对进入人员严格实施扫码、测温、戴口罩管理,安排专人维持秩序,合理控制进店人员间距,杜绝人员聚集。
四、对暂不复业的影剧院和纳入负面清单的棋牌室、游艺厅、网吧、KTV歌厅、酒吧、舞厅、公共浴池继续暂缓经营。各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对违规经营的,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五、各县市(区)要认真落实属地责任,有针对性的加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举措,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各级商务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督促企业严守《餐饮业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防控服务指南(暂行)》和《服务行业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规范)》的相关规定,确保企业在全面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总台央视记者 郭晓光 任秋宇 于文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致性价比、极致坪效、产品升级……
火锅品类正经历一次全新的洗牌与震荡。
总第 3269 期
餐企老板内参 蔡大柒 | 文
火锅巨头发展“降温”
这品类还能再沸腾吗?
刚刚过去的半年财报季,火锅品牌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营收167.64亿元的海底捞,同比下降了16.6%。呷哺呷哺收入21.5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0.47亿元,减少了29.22%。
亏损外,各品牌的拓展节奏明显放缓。
“啄木鸟计划”推行下,海底捞关闭了276家,门店收缩至1435家,呷哺呷哺收缩至810家,湊湊火锅拓展至198家,半年时间只新开了15家店,九毛九委以重任的怂火锅只开了两家新店……
巨头们的“降温”发展,让人不禁猜测,火锅这品类还能再沸腾吗?
答案是肯定的!大众的消费热情仍在,需求仍然旺盛。
但疫情冲击下,整个火锅赛道已经发生了巨变,老模式不再适用,新物种、新玩法频出,火锅走向了综合实力竞跑的新阶段!
餐饮升级带飞火锅
新一轮产品竞赛开始了!
海底捞的半年财报中,除了“啄木鸟计划“外,还重点提到了产品层面的创新。
从消费者体感来说,海底捞上新的节奏明显加快了,几乎每个月到店都有明显的物料指引——这个月又上了什么新品。
2021年底,“啄木鸟计划”开启后的一个月,海底捞开了个“2022新菜来了”的品鉴会,上新了7款真香锅、海底捞羊肉天团等适合冬日的新品。
这种全国范围的同步上新,与之前零散上新的模式比,还挺重磅的。海底捞还宣布,一年至少两次的全国重点产品上新节奏。
自此产品创新节奏开始加快,锅底、菜品、小吃、饮品,都有新品。相关数据显示,海底捞1年内有200款新品在不同门店上新。
服务之外,海底捞似乎在寻找新的价值点,产品价值的提升成了重点方向。
在西部餐饮创投联合创始人赵华看来,这种积极的菜品调整,实际上是跟着餐饮大潮流进行的一次升级。
火锅品类中,牛羊肉、海鲜、毛肚、鸭肠等几大主流产品,撑起了产品线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额。之前,门店只是对食材进行简单的加工,摆盘也简单。
但随着新一轮餐饮升级,消费者对口味的需求更复合了,对菜品的感官体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摆盘要新,要美,要有创意。
同时,在预制菜进去C端市场前,火锅一直是B端的最大客户。正在风口上的预制菜赛道也在赋能火锅赛道,很多菜品都做了提前的预加工,味型更丰富了。
消费者对产品端的需求越来越高,倒逼着火锅品牌们不断升级。
海底捞的内部人员曾提到,在涮品、锅底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常用的创新方法便是“老品翻新”,例如新一代的番茄锅底,番茄量增加了一倍了。
这种升级并非孤例。
在鲜牛肉火锅品牌左庭右院开在上海的牧场主题店,内参君体验到了竖放的牛肉拼盘,与平铺相比,这种摆盘更具新意,更有冲击力,也更能让消费者体会到牛肉的新鲜品质。
“产品主义”的巴奴毛肚火锅提出了“自然的美味”,一批火锅品牌走在了追求产品极致的路上,这其实也是消费升级的重要特征,讲究食材品质,追求自然健康。
提到疫情后火锅的变化,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首先想到的便是回归品质。
在今年年初,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再次分享过这一观点:
“你做的事,最终归类就是一个产品,别人为什么要为你买单,总要有一个理由,归根结底还是产品价值,与众不同的价值,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价值”。
疫情“催化”,当下火锅的竞赛更回归本质,回归产品价值了。
开店更稳,模式更轻
对坪效、人效追求更极致了
疫情对火锅品类的的重要影响,首先体现在开店节奏上。
一重庆火锅餐饮人提到,不光是火锅,整个餐饮的发展速度都降下来了,很多品牌都进入了“静默”期,先活下来再说。对未来大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不敢往前走了,也不知道“拐点”在哪。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市场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只要一解封,甭管中高端还是性价比火锅,都是大排长队,热闹地很。
即便是开店,火锅品牌们也在重新梳理单店模型,向着更轻的方向发展,同时开启了更精细化的运营模式,对坪效、人效,以及效率等方面有了更极致的追求。
以前开火锅店,都是大手一挥,开的都是千平大店,现在门店都是200平、250平。
之前开大店,放个垃圾桶要6平方米,现在钉是钉,铆是铆,垃圾桶就给1.5平,帐要算到每一平方上。
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也提到,“两人以下极简社交、极致性价比、火锅小店业态崛起,如熊猫烫等,在细分市场创造了超高的坪效人效。”
新模式下,新物种频出。
比如发源自重庆的泰式小火锅品牌——香漫谷,已经开出了40多家门店,现在集中在西南区域发展。
香漫谷走的是极致性价比路线,人均在35元左右,菜品以“定食”火锅为主,再搭配一些甜品、饮品。
一人份的小火锅价格大多在30元左右,如招牌冬阴功锅39.9元,番茄肥牛锅36.9元,肉片毛血旺锅32.9元,走刚需的快餐模式。
一人一锅,有肉有菜,不需要点涮品,解决了消费者纠结的选菜难题,门店可以提前准备,出餐速度也快,效率也高。出品效率、人效、坪效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再比如拿到融资的熊猫烫,聚焦年轻人的2-4人小聚会场景,锅底极具创意,为熊猫IP牛油麻辣锅+现熬水果鸡汤锅,好吃好玩。首店开在深圳万象天地,官方发布的月坪效能达万元。
体验要有特色
但综合实力不能弱
除了在产品价值、单店模式上发力,内参君也发现,颇具特色的用餐体验往往能引发热度,但持续性不强。
例如火锅中的市井场景,典型的例子便是火爆一时的电台巷火锅。
经历了上海疫情的冲击后,电台巷火锅开在人民广场的上海首店停业。此外,静安的门店也暂停营业了。整个品牌呈现了收紧的发展态势,门店数最高到了70家,现在只剩了30家左右。
作为叱咤上海滩的网红品牌,电台巷火锅的上海首店开业,就创下了一天排队2000桌的排队记录,之后的排队记录也维持在1000多人。在当时能吃上电台巷的,都是敢于排队的真勇士。
电台巷的流量利器,便是白瓷砖、方格窗、长板凳、陶瓷杯子等元素营造的市井体验,在当时“怀旧情绪”盛行的年代,迅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随后市井火锅成为大势品类,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电台巷收缩发展似乎在预告着,这种场景的吸引力正逐渐变小。
另一个类则是迎合年轻人的,轻松愉快的潮派火锅。
例如九毛九旗下,被寄予厚望的怂火锅,在上半年实现约为8157万元的收入,同比增长约457.6%。下半年开启了快速扩张,不仅开了北京首店,9月份还有7家门店待开。
大排长队的怂火锅体现着消费者对服务内容需求的转变,从海底捞式的热情服务,转向更自然、愉快、放松的氛围,吃着火锅唱着歌,动感的节奏里蹦着迪。
虽然体验有特色,但缺点仍很明显。
例如怂火锅,虽然延续着太二酸菜鱼的打造模式,成功俘获了年轻人的心,但在菜品层面不高的独特性也将制约品牌的后续发展,已经有相似的品牌出现,讲着类似的故事,上着同样的菜品,开开心心,欢欢乐乐。
空间体验的影响力正逐渐变弱,不少火锅从业者向内参君提到,当下火锅圈的微变与巨变,都在表明,火锅赛道不是单项竞赛了,比拼的是综合实力了。
再回头看看,各品牌的发展规划:
海底捞要啃啃硬骨头,重新经营关停门店,还成立新部门,发力社区餐饮;呷哺呷哺将在上海推出“烧肉+酒+茶”的新品牌“趁烧”,尝试新路径;众多新品牌也在进京入沪,朱光玉火锅开了上海首店,珮姐老火锅和怂火锅已经入京开店……
虽然没有统一的路径,但大致的方向都在查漏补缺,拓展路径,增强品牌的综合实力,以便在动荡的餐饮环境中存活下去,谋求更好的发展。
疫情发生的这两三年里,虽然火锅赛道已经进行了一轮大洗牌,淘汰了一批竞争力不足的品牌,但接下来的路仍然不好走,竞争依然激烈。但越动荡越见品牌的根基与功力,“奋勇求生的姿态”,必定会让火锅赛道千滋百味地沸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