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 岳
随着“新十条”政策的实施,多个城市正逐渐恢复“烟火气”。记者注意到,正处于过渡时期的餐饮行业与此前不同的是,相对于线下堂食“慢步”回暖的状态,外卖、直播、探店等线上渠道阵地成为“烟火气”的主站场。
短视频“种草”热度高
12月7日,北京市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针对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出台了“新十条”。其中提到,餐饮(堂食)须扫码并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记者了解到,近日的北京餐饮门店陆续发出恢复堂食通知。
记者注意到,对于外出堂食,目前大部分消费者还处于观望状态。在走访北京多个商圈后发现,部分餐饮品牌尚未恢复客流量,而商家的大部分订单则来自于消费者的线上订餐。美团外卖数据显示,12月7日至9日期间,相比上周同期,送往写字楼、园区等地址的外卖订单量涨幅达到33.4%。随着重新开业的餐饮商家数稳步回升,截至12月12日中午,平台餐饮外卖订单和营业商家数稳步回升,订单日环比连续多天增加。
“以前很多到店餐饮的商家,现在都增加了外卖服务,并且价格上优惠力度很大。”消费者赵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近期居家时间的增多,“叫外卖”成了满足自己和男友日常用餐的常规操作,与此前不同的是,由于减少了堂食,自己更愿意通过短视频去搜罗“种草餐厅”,“因为不仅生动直观,更过瘾解馋。”
事实上,与消费者赵娜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不在少数。根据抖音相关数据显示,美食类探店视频作品数量占比约52.45%,占据整个探店作品数量的一半以上,并且仍有达人不断入局,探店账号的数量也在持续上涨。
“以前选择餐厅主要看大众点评上的网友图文评价,现在更喜欢看美食类的短视频和直播。”火锅爱好者刘薇告诉记者,随着观看内容的增加,自己如今已经掌握了店铺筛选的“基本法则”——以看本地精品大V博主的推荐为主,“因为这些内容更加垂直精准,所以更有价值也更好看,一般会有不同维度的推荐,有时候也会直接链到优惠活动或是代金券。”
商家发力社交视频平台营销
除了吸引着消费者的关注,短视频如今也成为商家发力推广和营销的阵地。记者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以不同形式通过短视频平台与消费者见面——直播、探店、手工制作、活动促销等屡见不鲜。
“疫情防控带来的餐饮市场波动,也会倒逼餐饮商家及时调整思路和策略,例如创新菜品品质和类型、发力外送业务、创新营销推广等,来吸引消费者。” 北京本地内容创作者“北京妞小鸽贼”负责人白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流量激增的短视频平台吸引着大量商家试水,除了新晋的“网红餐厅”外,也不乏历史悠久的餐饮老字号品牌。
“例如老字号全聚德对菜品、环境、服务升级同时推出了‘冰雪宴’,并邀请我去品尝拍摄,记得其中一款‘2022冰雪火鸭’非常惊艳,造型独特工艺考究,通过社交短视频账号的现场直播和分享,吸引了大量美食爱好者的关注。”白鸽坦言,整体感觉今年商家对社交平台越来越重视,大部分商家在初步试水后会选择增加投放,“因为一个优质的爆款短视频可以大大增加店铺的曝光。”
消费者更“理性”“聪明”
记者看到,在此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美食视频”也在不同时期的消费需求下发生着相应变化。大量美食探店博主将以往的“到店直播”变为“订外卖在家直播”,而因消费者对于外卖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短视频平台也纷纷上线了外卖团购等服务。
白鸽透露,从美食爱好者到美食博主身份的转变,让其更愿意挖掘美食背后的意义,其原创视频《北京味道》系列多次登上微博热门。 “通过和网友的互动,也让自己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比如从视频下面的留言中不难发现,现在的消费者在餐饮消费中越来越理性和聪明。他们越来越重视餐厅菜品的品质,没有‘狠活儿’的健康食材和烹饪方式更受欢迎;很多消费者的法律意识也更强,他们更关注一些团购等活动的细节条款,更在意产品的售后问题和自身的权益保障。”
我的日子”专栏:“最”会拍短视频的餐饮老板——李昱
主持人:经营粤菜馆的李昱,依靠短视频引流,不仅店里的客流翻倍。分店的开业,也近在眼前。来听记者吴昱滨的报道:
(直播现场音。。。压混)
晚上十点半,李昱的店里,依然十分热闹。介绍产品、上链接、确认订单,一整套的直播流程,都由他一个人完成,游刃有余的样子,让人很难想象,他接触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才不过一年。
在刚刚结束的直播中,团购的销售额又一次创下了新高。对于这个成绩,李昱自己也很满意:
(录音:销售额两三万块钱,还挺可观的,而且我的核销的比例也算比较高,基本上没有退单。)
李昱今年50多岁,是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年轻时,李昱曾经在广东生活过10年,也就此有了一个梦想——在天津开一家地道的粤菜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2021年,他在津南区双港镇开了自己的饭店,因为李昱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就这样干了两年,店里的生意始终不温不火。这时,有朋友建议他,可以通过短视频引流。可是,从来没有这方面经验的李昱,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于是,他开始在一些平台上刷短视频。很快,他刷到了一个专门从事短视频ip孵化的账号,账号的主人叫张蕊——也是天津人。
(录音:刷到之后,也是机缘巧合,他们在喜马拉雅有个现场的会,我就去了。去了以后,我的想法是,做肯定是比不做要强。)
第一次见面,双方一拍即合,立刻开始第一条短视频的策划。但在拍什么的问题上,双方产生了很大分歧。张蕊说:
(录音:他本来自己想推烧鹅、煲仔饭,他考虑的问题是因为大众比较接受,但这些其实都太普遍了。从传播的角度上,是没有任何的亮点的。我就翻他的菜单,看到了顺德鱼生。)
当张蕊提出要拍顺德鱼生时,李昱并不赞成,它虽然是店里的招牌菜,但这几年来,卖的始终不好,李昱甚至觉得,是不是该取消这道菜。但张蕊觉得,问题并不出在菜品身上:
(录音:天津做顺德鱼生的店,不超过五六家。他并且这个产品它的卖相就很好看,又属于生鲜类,符合咱们天津人的口味。他原来的顾客都是误打误撞上来的,不会特意去点200多块钱的鱼生。但现在我们给他吸引过来的顾客不一样,都是奔着这个东西去的,都是品质客户。)
张蕊最终说服了李昱,而且让他亲自出镜,用更专业的视角介绍菜品。这对于从没出过境的李昱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太紧张,他总是找不到感觉。最后,还是张蕊利用偷录的方式,才让李昱用轻松的状态,完成了录制。
不到一分半的视频里,李昱从色香味多个角度,介绍这道特色美食,这条“难产”的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就火了:
(录音:跑了一个将近100万的流量,当时我们服务员还有厨师,都蒙了,因为特别直观,客人来了就点鱼生。)
李昱的短视频账号一炮打响。虽然之后的视频再没出现爆款,但通过一年多的持续更新,他的粉丝已经超过了3万。如今,不论是视频拍摄,还是出镜、直播,李昱都游刃有余。店里的客人也越来越多,招牌菜顺德鱼生,有时要提前两天预定。甚至有人专门从山东开车过来,就为了吃上这一口。
最近,除了完成直播和日常经营,李昱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分店的选址上。因为越来越多的粉丝在后台留言,希望他在中心城区开分店。对于分店,他很有信心,因为这一年来的尝试,让他见识到流量时代的威力,也改变了他长久以来的开店理念。
(录音:必须得与时俱进,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行了。)
李昱的一些同龄人已经退休了,可他凭着对新鲜事物的热忱和渴望,越战越勇。今年,他还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打拼,为家人和员工,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IC
一杯卡布奇诺咖啡、一块蛋糕。简单的食物在月月(化名)介绍下仿佛顶级美食,色香俱全地挑起镜头前网友内心打卡的冲动。
作为万千探店UP主的一员,月月已记不清自己探过多少家店,品尝过多少种美味。每到一家店都会点上特色美食,逐一向网友展示分享,以起到帮助店家宣传功效。而账号里的每条短视频下,无数网友点赞留言,庞大的流量更是为她带来商家合作的橄榄枝。
近年来,随着平台对探店内容的追捧和重视,UP主和MCN机构大量涌入,而探店市场也随着扶摇而上变得龙蛇混杂。
“感觉商家开店的速度都追不上探店UP主的宣传了。”网友吐槽,千篇一律的动作和浮夸表情,让人逐渐感到腻味。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UP主讲解时话术越来越浮夸,内容也被质疑究竟是真心推荐,还是出于利益的“恰饭”行为。此外,“夹带私货”、“捧一踩一”行为亦屡见不鲜。
“流量和变现的诱惑吸引着无数渴望从中获利的人。其中有人沉心打磨内容,也有人急功近利。或许需要时间经过大规模洗牌后,才能真正达到有序发展。”在浙江经营着探店MCN机构的张繁(化名)说。
10万粉丝,对着镜头吃播
12月初,杭州,一家泰国菜网红餐厅。桌上摆满了冬阴功汤、咖喱炒蟹、青木瓜沙拉等菜品。木桌一端摆放着摄像头,阿海(化名)一边用叉子往嘴里送着菜,一边向镜头卖力介绍。
这是阿海进入探店领域的第60场录制。粉丝在后台热情留言让他暗自庆幸,转型探店算是成功了。
2021年,经营了多年短视频账号的阿海面临着尴尬局面,尽管积累了近10万粉丝,但由于长时间没有好剧本,拍摄创意日渐枯竭,导致粉丝增长迟迟无法得以爆发,商务合作机会更是肉眼可见地下滑。
几经思索后,他决定转型涉足探店领域:“这类视频不需要太多创意,只要找到网红餐厅,台词和动作丰富点,一个人都能做起来。”
那段时间,阿海频繁出没于当地各家热门餐厅。由于前期名气不大,没有商家贸然答应付费合作,必须自掏腰包。幸运的是,凭借风趣讲解和夸张的动作表情,阿海很快吸引了一批固定粉丝。
“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摄像头前出入不同场合,吃不同东西。”阿海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探店算是比较垂直类的直播,大家都好奇餐厅装修风格、菜品味道,一旦你将这些需求在短视频中呈现出来,肯定会有人关注。”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探店由来已久。早在微信公众号时代就是粉丝所关注的门类之一,各家门店出于营销需求和UP主合作进行宣传推广。平台对此类视频的支持,推动着行业迅猛爆发。公开资料显示,抖音和快手从2020年开始进入本地生活领域,探店短视频更是发力重点。2021年持续推出类似扶持活动,开始帮助博主和商家挖掘探店生意的变现价值。
行业火热、平台发力和入行低门槛,使得越来越多MCN机构、个人主播开始转型探店,也催生出头部网红和成熟的商业变现。有数据统计,抖音探店达人TOP 10中,包括“浪胃仙”、“大LOGO吃遍中国”、“密子君”等UP主粉丝已过千万。其中,位列第一的浪味仙粉丝达到3725万,累计获赞3359万。这些探店UP主不仅在直播时获得粉丝打赏,还能通过测评、带货等方式获得不菲收益。
巨大的利益吸引着无数UP主渴望从中获利。12月8日,贝壳财经记者通过抖音平台搜索发现,涉及这一领域的相关探店、美食UP主数量达到几百人,而探店范围也从烧烤、火锅等餐饮店扩展到了酒店、景区等场所。
“相对创意视频,垂直内容无论是粉丝增长还是变现速度无疑更快。”阿海无比感慨,谁都希望能借助这一赛道获利,或许现在正是探店领域的春天。
年赚两百万,MCN机构的流量“底气”
探店热下,一些MCN机构和UP主赚得盆满钵满。
2019年,看准短视频盈利空间的林鹏,在四川老家投资50万元成立了一家MCN机构,并决定将资源全力押注在本地生活上,探店自然成为核心内容。
林鹏每天的工作就是联系各个商家,卖力地介绍业务。一旦成功便安排下属根据对方需求撰写脚本、拍摄视频。
“一方面店铺需要随时宣传,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网友在寻找吃饭、聚会等场所时,通常不会盲目选择,而是先在网上搜索,根据评价再决定。这就给了探店UP主们足够的市场。”林鹏说。
林鹏清晰记得,一次和当地一家新开的红酒餐馆合作时,他特意将镜头对准了房间炫酷的设备,琳琅满目的酒水,甚至穿着时尚的服务员,更着重提及了优惠的价格,再通过专业的讲解和后期剪辑,吸引了众多网友前来打卡,成功帮商家卖出数百张会员卡。
这一效果让对方很满意,随即热情介绍不少餐饮圈同行,这让林鹏迅速得到一批固定客户,因为时常和商家合作发送消费券,账号半年内增长了近百万粉丝。
“现在每周都会去探4家店,探店人员也从最初2个人增加到了6个。”林鹏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自2021年开始,寻求合作的商家数量明显呈上涨趋势,“现在订单都排到了明年3月,节假日前订单量比之前多了一倍”。
“早期很多UP主更倾向于前往‘网红美食店’打卡,毕竟这些店话题量较大,关注的人数也多,很容易获得流量。”同样在浙江经营MCN机构的张繁(化名),半年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探店领域上,“得到流量后,再去和其他店铺洽谈合作。对方看到你的粉丝、话题等数据后,无论是沟通过程,还是推广费定价都会爽快很多。”
收入来源来自多种变现方式。张繁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业内探店价格通常以粉丝量为标准,粉丝不足一万的UP主价格大多在两三百元,粉丝量在50万的UP主价格则在5000元上下,而粉丝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价格也会上涨到数万元。
“如果是艺人开店,通常也会根据对方名气免费宣传或者收取少量费用,毕竟能和艺人出现在镜头前,对UP主本身也是一种宣传。”张繁说。
张繁所经营的账号有400多万粉丝,同时他还和多个头部网红保持联系,每每接到合作订单后,都会组织团队主播对客户进行集中宣传。
这让他在要价上也有了底气。通常和商家合作价格都会在近万元,远比当地大部分同行高出不少。即便如此,每周也会接到六七家餐饮店的推广订单,最忙的时候每天都要去探一两家店。“2021年差不多赚了两百多万,比起业内巨头来说不算什么,但足以养活团队。”
成功与翻车
“牛肉面是重庆主食之一,面条劲道顺滑。佐料则是重庆面的灵魂,一碗面条全凭调料提味儿,再加上香气扑鼻的汤汁。如果在寒冷的冬天,吃上这样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想必内心也会感到一丝暖意。”
面馆桌上摆放着铺满牛肉、煎蛋和青菜的面条,月月(化名)逐一夹起对着摄像镜头展示,并同时讲解着食物的特色。
2020年进入短视频领域开始,曾有多年美食公众号经历的月月深知,探店并不是简单地吃几口食物,随便说上几句就好。镜头前的网友不仅需要看到食物本身,更需要通过UP主讲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有沉浸式体验。
月月总在空闲之余查看关于菜品做法、用料等资料,还会花很长时间钻研美食和当地人文历史的关联,以让自己在镜头前显得更加专业,“你得让网友认可你,进而才能被视频‘种草’,最终萌发进店的念头。”
入行近两年时间,月月已成为朋友公认的“美食达人”。她已记不清自己探过多少家店,品尝过多少种美味。频繁出没于国内各家网红餐厅、小资场所,动辄数个小时的工作节奏对她而言已是常态,“2021年差不多工作了300多天,快成空中飞人了。”
尽管如此,月月明显感到竞争愈发激烈。经常会在同一家店里看到不少手持摄像头,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的同行们。“现在谁都在探店,感觉已经泛滥了。而探的地方也五花八门,传统餐厅、酒店都不够探了,甚至有人专门去探卫生间。感觉行业开始乱起来了。”
随着众多探店UP主涌入,行业开始变得龙蛇混杂。
“以前看探店觉得很有意思,但后来觉得模式都差不多,UP主在介绍中动辄说是几十年老店,要么说装修几百万起步,感觉店铺没点啥背景都不好意思开门接客。”曾沉迷探店视频的陈林(化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已经想不起来上一次看这类视频是什么时候,“UP主在动作和语言中透露着浮夸,根本没有突出美食的特色,现在有时候无意中翻到类似视频都直接跳过。”
乱象不止于此。多家MCN机构负责人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行业里“夹带私货”、“捧一踩一”的行为也屡见不鲜,甚至还有UP主打着探店的旗号吃霸王餐。
媒体公开报道中,北京某美食UP主在探店肯德基时,曾表示对方炸酱面价格贵,味道“差点意思”,并拿出自己所带货的类似商品进行对比拉踩。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久后该美食UP主再次来到肯德基,点了同款食物后却表示“有妈妈做的味道”、“回到家的感觉”。
遭遇涉嫌虚假宣传举报后,很快该UP主将账号下所有内容设为私密状态。
“不排除有UP主没得到店家费用,或者想推销所带商品而进行不公平对比的情况。”林鹏很是无奈,这些行为容易引发消费者反感情绪,无论是对商家还是对行业都可能造成伤害。
探店市场缩小,新人生存不易
探店UP主蜂拥而上,僧多粥少已然出现。
“现在探店市场逐渐饱和,新人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回忆起短暂的探店经历,阿可(化名)告诉记者,基本上贴了上万元,最终一无所获。
2021年,短视频平台上“探店”视频火热,让渴望通过视频盈利却找不到出路的阿可看到了方向。
“对于我们这种小UP主而言,很难接到商家邀约,毕竟没有任何知名度。”阿可决定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探店视频,进而用作品吸引粉丝提升知名度,得到饭店的邀请和合作。
第一次尝试信心十足,最终未见激起水花。她特意花费300多元在当地一家小众餐厅吃播,费尽口舌地对每道菜详细讲解了一番,此后通过一晚上精心剪辑发到网上。
第二天,评论寥寥无几。
不死心的阿可,半年内频繁出入各家饭店,不惜飞到各地探索美食。她曾紧跟热门饭店或者网红IP的热门场所,也挖掘一些冷门餐厅,但仍然效果平平。不得已之下,只能选择放弃。
“这个行业并非外界想象中那么好做,更不可能随随便便获利。”张繁告诉记者,探店市场逐渐饱和,绝大部分UP主很难从中生存。
张繁说,探店主播看似吸粉,实际上因为区域限制较强,有着天然局限性。“绝大多数UP主源于位置关系,探的都是本地商家,所接到的订单大多也集中于此。虽然粉丝群体更垂直化,但也决定了很难吸引到外地粉丝。此外,合作商家大多是中小规模,不太可能支付较高费用。”
实际上,大部分主播并没有能力达到商家设想的探店效果,甚至收取高昂推广费,并未给商家带来多少流量和订单。
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谨慎处理和探店UP主的合作。
“此前找过几个主播来探店,但带来的客流量和收入没有明显提升,如果扣去合作费用,成本反而还略有亏损。”一家火锅店老板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自己对于探店持谨慎的态度,即使探店更倾向于和粉丝、流量较多的头部主播合作。同时,难免担忧对方粉丝散落全国各地,即使被种草是否愿意特意从外地赶来品尝。
“现在很少直接签订现金支付合同,除非是当地一些大UP主。其他的通常会用免费吃喝或者门店优惠券等方式来替代现金。”上述商家如是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覃澈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