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上有哪个地方,最能证明市井中餐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类似问题开始在网上出现的时候,谁都想不到最后的胜者会是上岛咖啡。
明明这个被台湾人引进大陆的咖啡店品牌,曾是很多县城青年最初的高档西餐启蒙。
“因为看起来就贵到消费不起,经过时总有一种‘这不是我的世界’的敬畏心态。”
对于00年代的十八线小城来说,真正能代表当地old money文化的,不是市中心的高档百货,也不是繁华的迪厅一条街。
而是那深色招牌上的黄色字体:“上岛咖啡,U.B.C. COFFEE”。
我老家唯一的那家店,开在县城最高档几个小区的中心线上。
仿欧式的装饰带、被厚重窗帘遮住大半的拱形窗户,共同构成了小镇孩子对“上流社会”的最初印象。
“听说这家上岛的老板总共结了三次婚,每次离婚都会送前妻一辆豪车。”
然而时过境迁,上岛咖啡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
事实上,如今还会对这家店念念不忘的年轻人,儿时大多也从没敢走进过它的大门。
只是在脑中千百次勾勒一些从电视剧里看过的画面:
穿西装的老板啜饮着极品蓝山咖啡、吃着鹅肝酱牛排,意气风发地谈好一笔笔大生意。
但这些想象已经足以让人在互联网上偶然相见时,被它如今的样子震惊。
什么?上岛咖啡里为什么会买疙瘩汤和毛血旺?
< class="pgc-img">>实在很难想象大老板一边吸溜着疙瘩汤,一边跟对面的客户寒暄:
“合作愉快,一起发大财。”
是的,如今去社交平台上搜索“上岛咖啡”,会发现它跟印象中的高档咖啡店宛如平行世界。
精致的绣花桌布?白瓷盘里盛着牛排、鹅肝和各类甜品?
不,你看那昔日高不可攀的门脸里,早就已经换成了大排档的灵魂。
网上有位显然是近几年才入坑的上岛新粉,扬言要吃遍这家餐厅的所有菜品。
而他晒出的图除了一盘意面还跟西餐有点关系之外,剩下的三道菜分别是老火汤、小米辣的芝士土豆,以及糯米蒸排骨。
@橘科动物 @橘科动物
>这是前人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在这个连东北菜都能做成西式bistro的年代,我们县城西餐界的老祖宗居然回归了最原始的口味。
从木桶饭到大锅菜,从中式小炒到韩式火锅,基本上除了咖啡什么都卖。
其本土化的程度之深,连肯德基看了都要扔掉手里螺蛳粉汉堡。
如何证明上岛咖啡的主业是中餐?
“打开点评网站,卖牛排披萨的店面评分3.2,卖干锅肥肠、飘香鱼头、沙姜猪手的店面评分4.8。”
不过在翻阅了很多网友大惊小怪的分享之后,我发现上岛咖啡的野心或许不只是“做中餐”这么简单。
而是致力于成为中餐领域里的菜式博物馆。(bushi
比如从微观层面来说,你很少能在同一家店里拥有这么多点菜选择,甚至足以组成一个单独的菜系。
“当我接过服务员递过来的菜单,仿佛接过了一本字典。”
而从宏观角度来说,不同分店里的菜色几乎毫无相似之处,可谓把差异化做到了极致。
哪怕在同一个城市里,如果xx路这家的招牌是辣椒炒肉和川香肚丝;
那么xx大学旁边那家的热门必点就是蚂蚁上树。
如果强行要按菜品给上岛大排档咖啡店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当然这分类并不严谨,只是方便大家理解,毕竟每一家上岛咖啡都是兼容并包的。
第一种是饭菜型。
以各类炒菜为主,除了装潢还保留这一些老旧欧式的气质,其余跟你家楼下的中餐馆子没啥区别。
比如下面这家位于某二线城市的上岛咖啡。从名称上似乎还能看出身为老牌咖啡店的昔日辉煌,以及老板对于餐饮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景。
“老字号,专营西餐10年。”
结果一看招牌菜品——椒香羊排、爽爆鳝鱼、板栗红烧肉……
这波属实是掩耳盗铃了,好在顾客们似乎不太在乎。
大概是因为基础的中餐生意做的如火如荼,一些店在后续甚至发展出了特色分支。
杭州有家上岛咖啡的生意就相当不错,结果店里最火的菜是小龙虾。
注意,不是那种季节限定、用来短时吸引一波顾客的网红噱头菜,而是占据半本菜谱的小龙虾——十三香龙虾、蒜泥龙虾、水煮龙虾……
< class="pgc-img">>终于明白了上岛咖啡中的“上岛”,原来是指小龙虾上岛。
而且老板显然比较念旧,即使菜单已经做得仿佛武汉的油爆大虾小馆,但依然在菜单的最后一页,庄重印上了卡布奇诺、澳白和极品蓝山。
嘬一口虾,在啜一口咖啡,中西饮食习俗在此达成了完美的和谐。
< class="pgc-img">>第二种,“小吃型”。
尽管数量不如前者多,但对于像我这样曾对它怀有敬畏的小镇青年来说,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虽说现在融合菜馆那么多,意式薄底披萨和红烧牛肉汤面出现在同一家店里,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但我真的很难接受儿时自带“好贵滤镜”的logo,会跟肥肠面这种东西出现在一起。
对,不是牛肉面,甚至也不是牛杂面。
而是盛一碗香飘百里、吃一口顶饱半天的肥肠面。
@qq喵呜
>还有蛋炒饭和尖椒炒土豆片。
@喵啊啊
>以及随意堆放在盘子里的卤鸭翅卤鸭掌。
@凉山美食推荐
>第三种,是那些还在坚持做西餐的上岛咖啡。
相比于它们的同行,这些店不仅生意惨淡且态度不端。让人严重怀疑厨师们不过是在西餐界卧底,只为瓦解一切能威胁到中华美食的潜在敌人。
披萨是冷冻的,烤鳗鱼可以偷偷用秋刀鱼代替。
但做起菜单上没有的炸酱面来,倒是好好展示了一把叫服务至上、精益求精:
“面是现切的很劲道,黄瓜和蒜片葱丝都可以续,一碗面吃的非常舒服。”
网上有人吐槽某家上岛咖啡:“硬生生把意面做成了凉面。”
< class="pgc-img">>大胆一点,说不定师傅本来就是想做凉面?
不然我实在是难以想象,为什么牛排意面的配菜里会出现藕片的身影,让人瞬间串戏到了荷塘月色。
事实上,一些店家显然已经全面放弃了“贵价咖啡店”这层遮羞布。
比如四川凉山的上岛咖啡已经把“美味中餐”的字样加在了招牌上,反倒是原来的“精品西餐”,被放在了不起眼的拐角。
< class="pgc-img">>但依然有不少顾客还停留在当初的高级印象中,迈进大门时仿佛第一次穿上昂贵的新衣服。
没关系,厨师和服务员会迅速让你明白什么叫真正的与民同乐。
蔬菜沙拉太寡淡,放上几撮香菜提鲜;
牛肉披萨的芝士太厚,就撒上一些小米辣解腻。
“点份意面服务员居然给我拿了双筷子,吃到一半还送我一碟咸菜。”
@汤小萌
>上岛咖啡当年在小镇孩子们心中种下的高级感,一是源于装修,二是源于价格。
一杯咖啡48,一份意面88。哪怕是最最要面子的人,看到菜单后也不得不咬牙说上一句“不好意思我突然有点事儿,下次再来吃。”
坊间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人点了一壶98元的乌龙茶,发现味道很差;
结果服务员说这茶确实不好,因为“是给那些经济上有困难的顾客预备的”。
这位服务员放今天可能再也硬气不起来。因为上岛咖啡不仅菜色全面中餐化,价格也全面接地气化了。
江西小妹叶橙子在老家上岛吃过一道让她赞不绝口的“开胃鱼头”,58块的价格绝对算不上贵。
虽然在县城里经常以神秘的样貌出现,但上岛咖啡本质上是个加盟店。
而且不是现在流行的,从装修、生产链到料理包打包出售的那种加盟。
它的加盟方式基本等同于授权一个商标,总部对分店的影响很弱。
简单来说,就是人家店主确实想卖什么就能卖什么。
大概在2003年的时候,上岛股东之间曾经出现过商标争议,导致一些分店的商标被收回或被迫改名,加盟商们惶惶不可终日。
再加上老式咖啡厅、西餐厅的没落,原本的高端路线渐渐走不下去。
< class="pgc-img">>虽说大家从小就听过不少关于“上岛老板多有钱”的传说,但后来证明很多不过是普通生意人。
事业岌岌可危,老板们也走上了五花八门的自救之路。
如果你按照地域去搜索各个城市的上岛咖啡,会发现一件特别好笑的事情——
简直没有比它贴近当地人口味特色的连锁餐饮店了。
江西的上岛咖啡,菜单打开可以说是辣椒开会。
叶橙子每次回家都要去吃的三道菜不是牛排、意面、披萨,而是辣鱼头、干锅牛蛙和藜蒿炒腊肉。
因为没听说过藜蒿这种植物,我还特地去查了查。
结果发现它是南昌的一道特色名菜,属于十大赣菜之一。
< class="pgc-img">>而鞍山的小食拼盘中,居然有烤串混在炸虾和薯角之间;
可谓是把东北人民对烧烤的热情琢磨到了极致。
< class="pgc-img">@小茜可可爱爱
>或许很多上岛老板,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初入局高端西餐的初心。
只希望让上座率别再那么惨淡,“卖出一碗是一碗,少亏一点是一点。”
云南上岛咖啡的菜单里,酸辣口味的“泰式小火锅”始终处于C位。
虾滑还得用竹子造型的容器来装,颇具少数民族气息。
很多店里做的不仅是当地菜,甚至都是当地土家菜。
安徽一家店菜单上的“地衣炒韭菜”看得人一脸懵,查了才发现地衣是种野菜。
大连上岛卖的芸豆蚬子面,已经属于冷门特色菜的范畴。
真·当地人才会吃,游客大概率不知道的那种。
越看下去,就越是对上岛店家们能屈能伸的胸怀叹为观止。
从县城里最神秘的贵价咖啡店,到卖盖饭拌面的小吃部,心理落差不亚于从山大王变成小喽啰。
但在残酷的商业社会规则中,这大概也是一种必然。
尽管个别店家依然在努力维系“愿者上钩”的傲慢姿态,但显然已经无法承受冷清的后果。
小镇孩子长大后终于有勇气走进那扇大门,吃完却只会在点评网站上愤怒写下“服务差烂”“难吃”“失望”的差评,再标配一个2.0分。
反倒是格调下来了的那些,在歧路上获得了一线生机。
店内很占空间的卡座、包间,曾经是为了方便商务人士谈事儿。如今成了当地人的棋牌室,连吃带玩一下午。
@冲锋号956
>而无论是肥肠面、小龙虾、泡菜锅还是开胃鱼头,也都找到了热爱它们的人。
尽管上岛咖啡在县城那些闪着金光的传说,已经不再成立。
但没人能否认,它那个繁复的欧式Logo和黄色字体,至今依能引发人们记忆深处的悸动。
总有一天,你会透过香辣小龙虾、板栗红烧肉的气味,闻到厚重的天鹅绒窗帘后一杯卡布奇诺的芬芳。
“那是十几岁的我做过最贵也最真的白日梦。”
湾咖啡作为南京本土品牌,一直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近日,现代快报(报料邮箱:xdkb123@163.com)记者调查发现,该品牌线下不少门店都存在设置包间最低消费的情况,而这种“消费门槛”行为,曾被最高人民法院点名为“霸王条款”。
【事件】
包间最低消费298元,顾客消费额不足买饮料“凑单”
周先生家住南京中山门附近。5月9日中午,他和往常一样,来到蓝湾咖啡中山门店,预订了一个包间。当天下午5点50分,周先生与家人来到包间内,点了两份简餐以及茶水。
“我经常来这家咖啡店,所以一直都知道他们的规矩,每个包间都有最低消费标准的。”周先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预订的V1包间,最低消费是298元。结账时,周先生发现自己当天实际消费并未达到最低消费标准,服务员建议他可以再拿两瓶饮料。“包间如果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一般都是要按照最低消费标准去付款的,所以我就加了两瓶饮料,最后凑够298元。”
【探访】
南京多家蓝湾咖啡店均设置了包间“消费门槛”
蓝湾咖啡在南京坐拥几十家门店,每一家店面都有对应编号,前述中山门店编号为54。据了解,该店共有11个包间,均设置了最低“消费门槛”,小包、中包、大包对应的价格为298元、398元、498元。包间设置最低消费,对于蓝湾咖啡来说,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呢?
5月28日,现代快报记者随机探访了4家门店,发现均存在包间“消费门槛”。
蓝湾咖啡元通店位于南京建邺区河西中央公园内,当天上午10点前后,记者来到店内时,看到客人并不多。记者以预订包间为由,与店内工作人员交谈得知,该店的最低消费标准为卡座188元、棋牌室288元、圆桌包间588元。工作人员说:“我们棋牌包间也可以吃饭的。像卡座的话,三四个人随便点点东西也够了,如果消费不够188元,可以打包东西凑满。”
随后,记者来到了雨花台区的蓝湾咖啡安德门大街店,工作人员表示,店内包间分为三个档次:小包298元、中包358元、大包488元。店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包间里稍微点一下东西就够了,喝点茶再吃个简餐,只要达到消费标准就行。如果消费不够,也是按这么多(收费)的。”
“我们楼下的包间稍微小一点,最低消费368元,楼上空间大一点,还带卫生间的,最低消费428元。”在蓝湾咖啡江宁万达店,一名工作人员坦言,基本上所有蓝湾咖啡包间都有最低消费。在新街口附近的蓝湾咖啡天丰店,工作人员也证实了这一点,店内小包、中包、大包对应的价格为258元、358元、398元。
【回应】
品牌方提出建议,包间具体价格由各门店核定
现代快报记者从蓝湾咖啡官网获悉,该品牌源于土耳其典故,2000年在南京创建成蓝湾咖啡店,服务范围涵盖商务、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场所包括棋牌大包、商务包、情侣包、特色卡包,以及散座大厅。官网数据显示,长期消费且注册蓝湾会员的顾客约100万人,门店分布全国20个城市,共200余家,每日接待顾客数量约4万人,全年约1500万人次。
据了解,蓝湾咖啡目前由南京信拓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5月28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该公司财务总监周丽丽。她表示,每一家门店的包间价格,是由门店自己核定的,作为品牌方,她们只是提出建议而已。她介绍说,蓝湾咖啡线下门店分为直营店和加盟店,每一家店都是独立经营核算的,营销模式自然不同。
“总部没有明确要求各家门店设置最低消费标准,因为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经营模式,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去核定包间价格。”周丽丽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至于包间设置最低消费是否违规,她没办法给予答复,需要和公司法务核实。截至5月29日下午3点发稿前,记者未接到该公司法务的消息。
现代快报记者拨打了南京12345热线,反映了上述情况。工作人员表示,会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律师】
即便提前告知消费者,依然属于“霸王条款”
“这个事情的核心,不在于包间最低消费是多少钱,而在于商家设置的‘消费门槛’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合规的。”江苏博亚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娴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蓝湾咖啡线下各个门店即便已经提前告知消费者,包间设置最低消费标准,这种行为也是不对的。
据赵娴介绍,早在2014年,商务部与国家发改委就联合发布了《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明文规定“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餐饮企业若违反规定,将面临最高3万元的罚款。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第七条也明确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
江苏苏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明明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第十条,明确了消费者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第二十六条,规定了经营者正确使用格式条款的义务。
“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文章称,餐饮行业中的‘禁止自带酒水’‘包间设置最低消费’均属于餐饮经营者利用其优势地位,作出的加重消费者责任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属于‘霸王条款’。”张明明建议,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或依据上述法律规定,请求人民法院确认“霸王条款”无效。
【官方】
江苏省消保委、南京市消协:设置包间最低消费不合规
蓝湾咖啡包间设置最低消费是否合规?5月29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消保委。消保委认为,设置最低消费不符合规定,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而且最低消费会迫使消费者过量点菜、点不合口味的菜,造成食品浪费,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精神。如果饭店确实提供了包厢服务,可以收取合理的服务费,但不应以最低消费的形式出现。
消费者可以保留消费小票、工作人员录音等证据,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也可以拨打12345或12315热线寻求帮助。江苏省消保委建议,行政部门要加快完善《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相关配套细则,明确“最低消费”范畴界定,细化管理依据;执法部门强化监管力度,依法规范餐饮企业的经营行为;商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巧令名目,变相设立最低消费。
南京市消协工作人员表示,包间设置最低消费一直都存在,屡禁不止,是商家的“霸王条款”。
南京市消协提醒商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码标价,不哄抬价格、不诱骗消费、不强买强卖、不短斤少两、不虚假宣传,做到公平交易、文明经营。同时,消费者也应预估就餐人数合理预订包间,以免造成不合理占用包间的行为。
【链接】
多地曾就餐饮企业设置包间最低消费作出处罚
除了蓝湾咖啡,还有不少消费场景也存在设置最低消费的情况,现代快报记者梳理发现,多地曾就此作出处罚。
2023年1月15日,绵阳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城新区分局接到群众投诉称,绵阳科创区上马社区滋味工坊餐饮店设置包间最低消费。同年2月20日,执法人员对该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发现当事人未在经营场所点餐区醒目位置张贴或者摆放反食品浪费标识的问题,向当事人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
2023年3月29日,济南市市中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山东贵满楼餐饮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店内1包间设置298元/位的最低消费额,违反了《山东省反食品浪费规定》第七条第四款的规定,济南市市中区市场监管局对其作出行政处罚。4月11日,济南市市中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当事人再次检查,当事人已改正违法行为。
2023年4月17日,广州市番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经查明,当事人番禺区石楼某酒家为餐饮服务经营单位,从2023年1月1日起设置房间(包房)最低消费额500元,遂依法责令当事人改正,予以警告。2023年4月26日上午执法人员检查发现当事人仍未改正。5月16日,广州市番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并对当事人罚款1000元。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谢喜卓 徐梦云 文/摄
入2023年,连锁咖啡品牌加速“回血”,在众多行业中堪称“卷王”。
8月29日,连锁咖啡品牌Tim Hortons中国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总净收入达到4.12亿元,同比增长129.7%;此前不久,瑞幸咖啡披露二季度财报,单季营收达到62.01亿元,同比增长88.0%。
彼时,一同释放外界的,还有瑞幸单季度收入超过星巴克中国,更是成为中国市场首个门店数过万的咖啡连锁品牌。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咖啡品牌在价格和规模上持续的“军备竞赛”。今年6月,瑞幸咖啡率先开启万店规模,喊出9.9元低价策略,紧随其后的库迪咖啡,在3000家门店落地的同时,不惜推出“0元喝咖啡”的拉新活动;以低价基因起家的幸运咖,同样“卷”完价格开始“卷”规模,全国门店已超2000家。
价格与规模的比拼吸睛无数,众多连锁咖啡品牌纷纷立下冲刺目标。Tims天好中国计划在年底前突破1000家门店,并将进一步渗透到下沉市场;库迪咖啡则对外宣布“三年10000家店”目标;挪瓦咖啡更公开表示,要在5年内开出20000家门店。
一时之间,国内现磨咖啡市场迈进狂飙突进的状态。《2023年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咖啡连锁品牌共计733个,其中28个品牌门店数量超100家。截至2023年,21家连锁咖啡品牌现存门店数量达25352家。另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咖啡相关企业有19笔融资,融资金额超11亿元。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在行业卷入价格战时,有咖啡老字号陷入“卖身”传闻。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华润集团有意出售旗下咖啡连锁品牌太平洋咖啡,买方为手打柠檬茶头部品牌柠季,预计该笔交易金额为3亿-5亿元。此前,太平洋咖啡曾在今年6月被曝闭店风波。
不难看出,仍有不少被迫“卷”进硝烟的咖啡品牌正在经历冲击,甚至难以应对现实的挑战。眼下,在红海中寻找蓝海的咖啡品牌们,到底谁能最终分到蛋糕?
【1】价格战:咖啡卖得比豆浆还便宜
这场新的咖啡浪潮中,价格似乎成为最主要的竞争因素之一。这其中,国内连锁咖啡品牌成为“最卷”的存在。
当9.9元/杯的咖啡优惠变成瑞幸的常规操作,为了回击,陆正耀旗下的库迪咖啡将单价继续下探,甚至推出“0元喝咖啡”的噱头;同样深谙价格策略的幸运咖,背靠蜜雪冰城实力自然不俗,低价招牌早已稳固。
一时间,这场看似赔本买卖的价格内卷,引来外界不少戏谑:咖啡卖得比豆浆还便宜。
“瑞幸这类连锁咖啡品牌,推出类似9.9元的低价策略,实际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新用户,并不是考虑价格方面的获益。”二线城市的咖啡从业者淇淇告诉九派财经,目前有些独立咖啡馆,同样也尝试采用低价策略,以留住部分顾客。
大小咖啡连锁品牌的贴身肉搏,实际引发不小的反响。
在小红书等种草平台,开始风靡各种点单技巧:如“瑞幸9块9点单攻略”“库迪1元/0元喝教程”“各式咖啡品牌薅羊毛技巧”......更多消费者纷纷在社交平台直言,咖啡品牌卷出打工人的福音。
而据瑞幸新官方披露,每周9块9咖啡活动上线首周,总销量突破3900万杯,平均每天售出556万杯,不少品牌门店热销排起长龙。“9块9促销反响超出预期。”在二季度电话会上,瑞幸咖啡CEO郭谨一公开表示,决定将“9块9”活动常态化,至少持续两年。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告诉记者,咖啡品牌采取巨额补贴、低价引流和密集扩张等方式有一定的短期效果,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增加知名度。“但这种策略是否适合长远发展仍存在争议。”
“过度依赖价格竞争可能会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利润下降以及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牺牲。可能会降低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品牌的发展潜力。此外,市场的饱和和消费者对低价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影响咖啡文化的传播和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安光勇说道。
咖啡市场的低价竞争,还引发了二级市场“代下单”现象。如今,在咸鱼此类的二手平台,许多用户挂出库迪咖啡、瑞幸咖啡等品牌全国代下单业务,价格在4—13元不等。同时,还出现了有偿回收新人券、咖啡券等链接。
【2】卷规模:向万店目标进发
“中国咖啡消费人群的急速扩大,是导致咖啡行业卷入新一轮价格战的原因之一。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表示,一些品牌希望通过价格和规模的比拼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升销量并获得市场份额。
咖啡赛道火爆的趋势在规模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一组相关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2023年5月份,国内21家连锁咖啡品牌一共新开门店965家,与4月相比增加392家,现存门店一共30039家。
6月初,作为瑞幸咖啡在中国市场第10000家门店的厦门中山路旗舰店正式开业,瑞幸成为全国首家突破万店的连锁咖啡品牌;而在瑞幸达成万店规模前不久,库迪在北京开设了第3000家店,2023年甚至创下一个月开1000多家店的惊人速度。
直面交锋的不止瑞幸与库迪,其他玩家同样在向万店目标进发。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挪瓦咖啡。今年5月,挪瓦咖啡品牌联合创始人孙彬彬公开表示,要在5年内开出2万家店。目前,挪瓦咖啡成立不满4年。有数据统计,截至5月29日,挪瓦咖啡现存门店1238家。
这种疯狂扩张,从加盟开始入手。5月29日,瑞幸开放了“带店加盟”模式,以联营合作模式为基础,面向租赁合同期内正在经营的店铺,或自有产权商铺的投资者,推出的新合作方式。
此前1月,瑞幸新一轮加盟商招募覆盖15个省和80个城市。而更上一轮的加盟,也不过发生在去年12月,当时开放加盟了9个省41个城市,不断拓展范围。
急于“复仇”的库迪咖啡,早在首店落地后不久便传出开放加盟。2022年11月,据《北京商报》报道,库迪咖啡公开表示,2023年3月31日前签约门店限时每家门店减免10万元服务费。同时,库迪咖啡还推出了保底政策,若加盟商发生亏损,库迪咖啡则补足亏损差额。
而复制蜜雪冰城成熟打法的幸运咖,将加盟模式刻入发展基因;2019年成立的挪瓦咖啡,起步便并不考虑自营渠道的搭建,一度以“店中店”的模式向西餐厅、酒吧等线下实体店进驻。
另一个趋势是,连锁咖啡品牌们几乎都朝着更加下沉的趋势发展。
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库迪咖啡1/3的门店分布在四五线城市。“这是市场自然变化的结果,下沉市场的咖啡消费潜力又深又广,蕴藏着丰富机会。”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京东超市发布的《2023咖啡与茶消费洞察》显示,今年一季度咖啡液在县域农村市场的用户数同比增幅达110%,县域农村市场的人均咖啡消费金额也在增加。
【3】厮杀“下半场”:中小独立品牌被逼到墙角
咖啡市场的行业内卷带来的规模竞争,未来可能面临一些困境和难题。安光勇认为,竞争加剧最先可能将导致一些中小咖啡品牌和独立咖啡店的生存困难。“它们难以与大型连锁品牌抗衡。”
张虹为广东揭阳县城的一家咖啡店店主。据张虹向九派财经记者透露,连锁咖啡品牌进场后,对本地独立咖啡品牌冲击较大,具体表现在对客户群体的分流。
“本地独立咖啡品牌没有供应链优势,也倾向于用更好的咖啡豆,因此成本更高,咖啡的成本贵比连锁品牌贵几元,具体也看咖啡豆。品牌咖啡店进来后,分走了年轻上班族的客流。对咖啡豆要求高的客群或者原来养成饮用习惯的客群,依然会喝独立品牌的手冲咖啡。”张虹表示。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趋势。”但在淇淇看来,连锁咖啡品牌和中小独立品牌咖啡店的竞争,有点类似连锁快餐品牌和独立小餐馆的方向,看似都在同一个赛道,其实各自抢占的市场并不一样。
“像瑞幸这类连锁咖啡品牌,选品更贴合大众口味。”淇淇认为,相比独立咖啡店,瑞幸难以专注于咖啡豆本身,而是主要追求最低成本和最快的出品速度以满足快速需求,并且不太关注咖啡品牌文化、消费者个性化选择以及对咖啡空间的需求。
但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不容易。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淇淇表示,咖啡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同样是在筛选真正有竞争实力的品牌,最终真正能存活或留下来的独立咖啡店,是能够体现自身品牌差异性、拥有独特文化的品牌。
有咖啡玩家被逼到墙角,选择退出竞争。
2023年6月,曾经的中国市场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太平洋咖啡,被传出陷入大范围进行门店收缩。据界面新闻报道,除大本营广州,太平洋咖啡在深圳、无锡、上海等地均有门店出现闭店的情况。从工商信息显示,太平洋咖啡在广州注销超30家门店,注销时间主要集中在2021-2023年。
8月25日,媒体再度曝出华润创业有意将太平洋咖啡作价3-5亿元卖给手打柠檬茶品牌柠季,该消息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不过,双方并未对外承认该传闻。
看似风光的瑞幸咖啡也并非高枕无忧。一组《明亮公司》统计的数据显示,上一季度瑞幸关店109家,关店率高达5.6%,而星巴克关店率是0.9%。
此外,据二季度财报,瑞幸总运营支出为50.3亿元,同比增长64.5%。其中,材料成本增长了95.1%至24.6亿元,门店租金和其他运营成本为11.5亿元,同比增长73.3%;配送费用为5.34亿元,同比增长69.8%。
在赖阳看来,未来的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同的消费者需要不同的消费环境和品质要求。市场会因此细分,而不是全面地陷入价格战。
“尽管整体价格可能会下降,但不同企业要想立足,必须做出自身的特色和差异化,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打价格战。否则,利润将越来越微薄,生存空间也会遇到风险。”赖阳说道。
安光勇认为,行业长远发展应注重品牌价值的塑造、产品品质的提升、服务体验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九派财经记者涂梦莹
【来源:九派财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