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界有句名言
不要把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你见过
有人装鸡蛋的篮子
比鸡蛋还多的吗?
一位泉州小哥近日喜提热搜
“一万多买了1314只基金
每只10块,买了好几天
第一次花钱花到手抽筋”
好家伙,这个猛。要知道,截至1月6日,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合计9185只,这位小哥凭一己之力买下了全部基金的7分之一。
为什么是1314?
这是向基金表白吗?
小哥说
这是为了分散配置
也是想用这个数字来提醒自己
长期持有、一生一世
基金“海王”再现
网友们纷纷调侃
别光顾着嘲笑人家,
他在这个年纪已经成为了
4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东!
就收益来看,小哥表示,目前“总体亏损一点点”。但他心态却很稳:“这种行情不要急的,只要不卖就不算亏。”
基金“海王”层出不穷
类似的基金“海王”并非第一次现身。去年7月份,有个97年的小伙子靠“买基金的故事”出圈。
故事是这样滴:去年疫情爆发时,他开始通过基金理财。但第一笔就亏了15%,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这个小伙子抱着“不同板块我都买一点”的策略,拿了几千块钱,前前后后买入1000多只基金,被网友戏称是“基金海王”。
但没多久,“基金海王”就发现大麻烦了,当他有急用要赎回基金时,由于每只基金购买金额不高,卖出需要重复操作1000多次,操作时间太久,导致一天还不能完全赎完,到账时间也分了好几天。(害,还不知道手续费多少呢)
同时持有多少只基金最合理?
5-8只左右可能最踏实
虽说不能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但“日理万基”也不一定有钱赚
那么同时持有多少只基金比较合适呢?
全球知名的基金公司美国晨星曾做过一个假设性的投资组合:基金个数从1~30不等,同时更换不同的基金品种,然后分别计算每种组合5年的标准差。
测算结果显示,单只基金的波动率最大。这之后每增加一只基金,波动程度就会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当基金数量增加到7只以后,波动程度与数量之间就没有必然联系了。也就是说,7只或以下是较为理想的基金数量。
上海证券研究结果也显示,从纯风险量化的角度,配置5-8只基金足够分散下行风险。当组合基金数量从1只逐步变化至5只时,下行风险指标在各个持有周期均经历了快速下移,当样本基金提升至8只时,分散下行风险的动力就显得不那么强劲了,再加入基金很可能还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90后成基金理财新主力
这届年轻人理财有多绝?
事实上,90后已经悄然成为基金理财的一股新势力。
年轻人都是怎么理财的?在90后和95后中,基金是仅次于定期储蓄的热门理财方式。相比听取某家机构基金经理电话推荐理财产品,年轻人更愿意从专业理财社区或社交平台上搜寻消息,最终由自己作出最佳决策。
某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新增“基民”中,90后是主力军。其中,18-34岁群体占比达60%。购买了3支及以上不同板块基金产品的投资者当中,半数以上是90后。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自中国基金报、证券时报等
来源: 上海新闻广播
AY 2:这天的风味依然密集,要经过13个站点
< class="pgc-img">>第1~2站
早餐:承天巷油条、阿玲花生汤
起床第一顿,我一般是这个路线:先去油条店买两条新鲜炸出的油条,然后去阿玲点一碗花生汤。
这家油条,打遍泉州无敌手,炸得酥脆而没有油腥气,内里带一点点绵糯,是一口有层次的油条!
< class="pgc-img">>天气冷了,这家还会炸一些蒜茸枝卖,因为蒜茸枝表层的糖霜化会粘粘的,所以冬天制作能保持最佳状态 。
配花生汤吃,绝了!饱满的花生,粒粒煲煮得软糯,入口自带绵润感。
< class="pgc-img">>泉州人喜欢吃当地产的纽仔豆花生,小粒而味香,自带着油润感。
也可以往花生汤里打个蛋,变成花生蛋花汤。
< class="pgc-img">>小小一碗花生汤,铺头隐秘地躲在铁门后,味道却抚慰了泉州人30年,最简单的食物里,都能找到情怀寄托。
啃完油条,喝完花生汤,过个马路,对面就是的始建于南唐的承天寺。
< class="pgc-img">>论千年古刹的密集程度,泉州称得上南中国之最。
与附近几座古刹相比,承天寺不是恢弘大气的路线,反而有种亲和气质,穿过幽幽的步道,便是雅致的园林寺庙,逛下来很舒服。
< class="pgc-img">>第3站
小吃:候阿婆 烧肉粽
逛完寺庙有点饿了,就想吃侯阿婆热fufu的烧肉粽啦~
软滑浓腴的三层肉,还塞满鸡蛋、香菇、干贝、海蛎、莲子等食材。糯米经卤汤与葱头油炒过,染上一层酱色,看起来就很诱人。
< class="pgc-img">>特调的酱料,像是花生酱、芝麻酱和一点沙茶酱的混合体,浓郁醇厚,味道层次很丰富。
< class="pgc-img">>来都来了,必须点一碗牛肉羹,是加了姜丝的清汤派,对于肉粽是不错的中和。
< class="pgc-img">>第4站
奶茶:壶见
吃过肉粽之后,来杯奶茶消消腻吧。
壶见是泉州的本土奶茶品牌,为了发扬本地特色,所以招牌的饮品都是以福建茶为主。试了正山小种奶茶、壶见观音奶茶,茶香较浓,咕噜咕噜就囤了一整杯!
< class="pgc-img">>季节限定的红柚小茉莉也不错,酸酸甜甜,特别解腻。
< class="pgc-img">>第5站
小吃:五叔公土笋冻
如果问泉州人哪里有好吃的土笋冻,他们一般回答:在安海啊。
害,我当然知道这个晋江小镇的土笋冻最知名,但也想在泉州也过过嘴瘾嘛。
很幸运地找到这家小店,土笋冻有三种规格可选,越贵的,沙虫就更肥更多。
< class="pgc-img">>土笋冻吃的就是一口冰凉嫩滑,洒上了蒜蓉酱油,风味更加独特,堪称闽南人的布丁。
< class="pgc-img">>第6站
小吃:小时候味道
满煎糕是很有代表的泉州小吃,但是最多人排队的老字号其实不一定好吃,找到这家小时候味道,人少,出品也快,拿到手都是热乎的。
里头是满满的乌糖,那粘糯感,嗯,这才是满煎糕真正的水平!
< class="pgc-img">>这家还有另一个推荐的小吃,名叫甜油?。旁边的老泉州人说:“这个我们从小吃到大,很好吃的!”
< class="pgc-img">>将信将疑地买了一份,真香了!有点像在咬一口油炸糯米糍,酥酥糯糯地就啃完一整个,唇上全是细细的糖霜,舌头绕一圈滚个干净~
< class="pgc-img">>泉州小吃就是有这种第二眼美人的魅力,经得起时间考验。想把它们都迎娶回家。
< class="pgc-img">>吃完一堆小吃,旁边就是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也太顺路了吧……
< class="pgc-img">>现在红叶正美,是最好看的季节,记得去逛逛。
< class="pgc-img">>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去到院落后庭的古船陈列馆走走,里面有一艘迄今发现体积最大,年纪里老的宋代古船。
< class="pgc-img">>第7站
茶室:白水皓兮
泉州近年开了好些茶室,毕竟大福建就是出好茶的地儿!
这家新开数月的白水皓兮,是泉州茶友的推荐,店内清一色只卖福建茶。
< class="pgc-img">>茶叶都来自福建核心茶区:福州,武夷山和安溪。试了福州茉莉和小赤甘,搭配的甜品小点,很是精致。
< class="pgc-img">>上茶时,还会把茶叶留起来,方便你自行添水煮茶。
整栋建筑从古厝改建而成,还刻意保留了老房的部分结构与墙面, 没有粗暴的拆改,或者照搬网红店的风格打造,细节经得起审视。
< class="pgc-img">>从店里还能俯视整条西街,近望双塔,落日时分也太美了~
< class="pgc-img">>坐着喝茶看风景,老舒服了,一不小心就过了一个下午。
第8站
午餐:阿山姜母鸭
泉州的姜母鸭有多好,吃过的都懂吧?城中最知名的几间,这次重温都有点可惜,也许因为游客较多,水准明显下降。
整体最稳的要数阿山姜母鸭。这家番鸭选得大,不会因长时间的猛火煮制而变得干柴缩小。
< class="pgc-img">>外皮微微橘红,是火侯足的表现。轻轻一咬,肉质便松脱,软滑而香气十足。
< class="pgc-img">>其实姜母鸭最好吃的是这片老姜,慢慢炖煮至红糖色,辣味收敛许多,吃起来满口酱香焦香。
< class="pgc-img">>第9站
小吃:Color Corner
此行发现了一家很有网红势头的芋头饼!
其实嘛,这是一家茶饮店,特色是以店家自己手工作的芋头饼作搭配。
< class="pgc-img">>小小一间店,做茶饮的想法不少,例如我就喝到了一款油甘汁,以油甘果榨汁调味,口感酸甜,比柠檬茶还要开胃。
< class="pgc-img">>尝一口芋头饼:葱油饼夹着饱满的芋泥,外层铺满芝麻,一口下去,先是饼干的酥脆,再到芋泥的绵密,天,有了它,哪还用得着去排队一小时买庄阿姨?
< class="pgc-img">>第10站
咖啡:巴浪鱼咖啡馆
泉州的咖啡店里,最喜欢的要数巴浪鱼。豆单更新快,做特调也很有想法。
< class="pgc-img">>他们很擅长在创意咖啡里融入本地元素,比如用承天巷油条做油条阿芙加朵,还有加入本土石花膏做拿铁,细节上巧思十足。
< class="pgc-img">>近期的冷萃,入口是浓浓的龙眼蜜香,甜中透着轻盈的酸,好喝。
< class="pgc-img">>第11站
晚餐:新秀餐馆
如果要为这里找到一间小神店,我认为是这一家:新秀餐馆。
< class="pgc-img">>小小的门面,只有七张桌子,点菜要钻到厨房的海鲜池前。看到这猛火大镬的画面,就很笃定:这样的店,肯定好吃。
< class="pgc-img">>厨师就是老板,炒菜时身后站着4个人,彼此没有任何交流,却合作无间。
能有这样行云流水的后厨,因为这是一间家庭小馆,爸爸炒菜,家人打下手,用33年培养出的默契。
< class="pgc-img">>先来一锅苦瓜蚬汤,蚬仔下得毫不吝啬,苦瓜选得好,不哭,自带甘甜,所以汤头非常清甜。
< class="pgc-img">>闽南人爱吃鲨鱼,这次试试鲨鱼皮,本体长这样,看着是不是不像会好吃的样子
< class="pgc-img">>但是做成这道炣鲨鱼皮之后,让人拍案叫绝,这绵软滑溜的口感,咬起微微弹牙,明明是快火猛炒的,却有一种经酱汁久煮而成绵糯感。 酱汁 有种说不出的馥郁香气,不配个打卤面合适吗??
< class="pgc-img">>还有一道泉州人在这个季节最爱吃的芥菜心,看起来像瓜一样的蔬菜,平常是直接水煮氽烫着吃,这次用来炒,口感介于冬瓜和之间,非常妙。
< class="pgc-img">>只有一个遗憾,人太少,胃容量不足,没有点到其它招牌菜,例如组合清奇的梭子蟹炒菜花,下次还要来!
第12站
烧烤:串味好美味烧烤
终于到了激动人心的宵夜环节!
先从这家深得我心的烧烤开始。很垂青这家的选品,海鲜从鱼类到贝类选择不少,一些烧烤店少见的蛙和猪脑,也陈列在柜前。
< class="pgc-img">>实在吃不下太多,随便点一点排骨、鳗鱼、豆腐、猪脑、鸡蛋、海螺吧。印象最好的是猪脑,表层覆上一层店家自调的酱料,烤出来带着微微起焦,像在吃烤豆腐!
< class="pgc-img">>烤鳗鱼,酱汁较重,烤出来是汁水派,而不是平常的脆香派。
< class="pgc-img">>搭配上也有趣,拿了一只生鸡蛋,烤的时候放在挞皮壳里,还加一个文蛤在里面,所以鸡蛋是带有鲜味的。
< class="pgc-img">>这海螺也不得了惹,上面还涂了一层花生酱,味道有点妙啊。
< class="pgc-img">>大树下,小涌边,吃烧烤可爽咧!
第13站
面线糊:吴淑珍面线糊
本次旅程的最后一站,还是以面线糊作结吧。
泉州的面线糊分为晨间派和夜间派。夜间派要在晚上10点后出摊,有名的大多集中在百源路,小小一条商业街,就有三家面线糊鼎立:婷婷、海龙、吴淑珍。
< class="pgc-img">>百源路白天是条正儿八经的商业街,但一到面线糊出摊的时候,瞬间把人行步道挤个满满当当。
< class="pgc-img">>夜间派的面线糊,配菜要更加丰富浓烈一些,但最受大家欢迎的,其实还是老几样:大肠、醋肉、油条,堪称面线糊的铁三角。
< class="pgc-img">>这三家"巨头"里面,婷婷曾是我心中的面线糊Top 1,也是名气最大的一间。 但这次再尝,汤头淡了,面线稀了,而且小铁兜换成了纸盒,整体都不是那味儿了。
< class="pgc-img">>纸盒吃热腾腾的面线糊,你良心不会痛吗.gif
三家尝下来,最平衡的要数 吴淑珍 。醋肉刚炸好没多久,吃起来还带点脆香。
< class="pgc-img">>面线糊以大骨头作底,清甜,加入醋肉、大肠,还洒上一点卤汁,暖fufu香喷喷,这样的面线糊,才是深宵的安慰,睡前的晚安嘛。
< class="pgc-img">>最后
买个手信再走吧:)
老牌子的手信有两家,一家是 林记正泉茂 的绿豆饼,另一家是 源和堂 的蜜饯,绿豆饼酥皮较为厚实,豆蓉是粉霜般的口感,个人觉得口感较干。而蜜饯的选择很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就好啦!
< class="pgc-img">>另外,前面推荐的一些小吃,有些在店里吃完,可以直接买礼盒装。
想买新派一点的手信,推荐 黍物里 的凤梨酥,酥皮松化,凤梨纤维饱满,感觉可以和微热山丘掰头一下。
< class="pgc-img">>一些泉州出行Tips:
本次暴走主要集中在鲤城区,步行友好,如果选择交通工具,可试一下很有特色的电瓶车公交,上车两元,随叫随停,可根据你提的目的地自由切换路线,另外就是可以骑小电动,可选的厂牌有小溜、美团和青桔。
除了吃吃吃,泉州还有很多值得体验非遗文化,例如听南音,看木偶戏、梨园戏,在公众号搜索“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梨园戏票务”,可以提前了解梨园剧目及订票。
如果对戏曲类感兴趣,泉州五大剧团基本周末都有公演戏幕,可提前关注公众号了解剧目。五大剧院分别是:泉州木偶剧、南音艺苑、梨园剧院、泉州高甲戏团、泉州大戏院
博物馆推荐去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以及泉州博物馆,去后者时可顺便一逛西湖公園。
目前泉州正在进行街巷的提升,所以会发现不少巷弄都在施工,预计农历年末结束。
来源:凤凰网旅游(如有侵权请私信)
湃新闻资深记者 王选辉 实习生 邓林
运营了10年3个多月后,位于福建省石狮市湖滨街道曾坑社区金曾一路的“永恒阳光馒头店”关上了铁门,这家免费送出超300万个馒头的馒头店最终谢幕。
2011年8月3日,永恒阳光馒头店在泉州石狮正式营业,店老板吴先生来自湖南,缘于自己大学毕业后生活拮据的经历,他决定在石狮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开一家店免费送馒头,以此回馈社会。
店门口挂出的广告牌称:“本店所有馒头免费送给各种贫困人群,不对外销售,请谅解。如果您是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收入低微的贫寒家庭、正在为找工作奔波的毕业生、无助老人、拾荒者、流浪者……”这个广告牌一直挂了十年。
据石狮日报报道,据粗略计算,十年间,“永恒阳光馒头店”送出免费馒头超过300万个。
11月22日,店老板吴先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关店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发展,贫困人口减少了,人们对免费馒头的需求减少了许多,馒头店的存在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11月15日傍晚6点多,“永恒阳光馒头店”正式关闭。对于未来,吴先生称,等自己的事业稳定之后,有余力的话会继续做公益。
对话“永恒阳光馒头店”老板
澎湃新闻:最初为何会想到开一家免费馒头店呢?
吴先生:2006年我大学毕业,先后在浙江杭州和广东工作,当时月收入仅800元,日子过得比较拮据。2009年到福建经营光伏行业,每个月有了十多万的收入,和刚开始毕业那会儿反差比较大,回想自己曾经打工时的艰辛,就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回馈社会。
之所以选择开馒头店,主要是因为它吃起来比较方便,成本低,可以惠及很多人。一个馒头对于生活比较拮据的人来说,一个月也可以省下一点钱。且面粉、白糖等成本清晰,可以量化标准,想着以爱心馒头店的模式,以后比较好复制。
澎湃新闻:为何会选择开在福建泉州呢?
吴先生:当时我的工厂在泉州晋江那边,但是经常到石狮那边去,看到一些废旧老城区拆迁的地方,有很多拾荒者、流浪者,需要帮助的人群比较多,所以我觉得开在那边比较合适。
当时设想第一年开1家店,第二年增至3到5家,将爱心馒头店开至更多需要它的地方,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但由于后来事业转型不成功,未能开更多的爱心馒头店,我也觉得很遗憾、很抱歉。
澎湃新闻:开店的成本每月大约是多少?
吴先生:每月店租最开始是三千,后来房东知道我是在免费送馒头,就少了五百。前五年每月成本大概在三万左右,现在每月大概一两万左右。
澎湃新闻:每天大概免费送出了多少馒头?
吴先生:前期每个月做的比较多,每天都送出3000多个,当时我也是希望可以送出更多馒头,因为这样就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了。后来差不多2017年过后每天送出的馒头数量在逐渐减少,到现在每天送出大约500个左右。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由于国家扶贫的成果,贫困人口减少了,人们对免费馒头的需求减少了许多。
澎湃新闻:期间有其他爱心人士给馒头店捐款吗?
吴先生:是的,但刚开始我并不想接受捐款,因为我是自己有能力后才去做这个事情,如果开个店我就需要捐款,我觉得这跟我的想法是有差距的。且一旦涉及捐款,我就要对大家负责,要公布很多数据,我一个人可能忙不过来。
后来,也有记者找到我,跟我聊了这一块。我觉得既然大家愿意(捐),而且这也是大家的一份善意,所以接受了。但并不是像一些媒体报道的说我资金链断裂,这个是没有的事情。而且捐款这件事,我确实也很感动,我记得有几位人士从始至终每个月都在捐给我,这么多年可能总共大概收到捐款63万左右,到现在我店关停了,我也确实觉得很惭愧。
澎湃新闻:在这一过程中,有什么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或者事情吗?
吴先生: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位老兵每天都会骑自行车来领两个馒头,他写给我的几封感谢信,我到现在都历历在目,想到他也是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现在可以接受到我们晚辈的一点点善意,我觉得很值得,也很感动。
澎湃新闻:未来还有什么打算?
吴先生:未来可能等自己的事业稳定之后,有余力的话,继续做公益,但不一定是再开免费馒头店,可能会亲力亲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