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变了,而且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
一个被桥梁和隧道串起的高速贵州,一个被“算法”和“数据”赋能的数字贵州,一个以独特文化和奇山异水闻名的文旅贵州,一个拥有吉他、羽毛球、打火机等多个“之乡”美称的产业贵州,重塑着黔山贵水的印象,一个全新的贵州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初冬时节,新华社记者由贵阳出发,从遵义到毕节,从黔南到黔东南,历经5个市州17个县37个点位,行程上千公里,亲眼见证了贵州的山乡巨变。
备好的晕车药和登山鞋,却派不上用场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都知“蜀道难”,其实“黔路”也不易。虽然近年来贵州交通改善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出发前记者还是备好了晕车药、登山鞋。
一路下来,记者的担心被证明纯属多余。采访车驶出贵阳,遇山穿洞、逢水过桥,历经万水千山却仿佛身在“高速平原”。
在平塘县“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云雾中的平塘特大桥有三座超过300米高的桥塔,远远望去,就像翩翩起舞中裙摆展开的苗族姑娘,潇洒飘逸。
游客在贵州平罗高速公路“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观景台观赏平塘特大桥(2023年4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这座一头连着贵北,一头牵着黔南的大桥,与银百高速、厦蓉高速、汕昆高速等国家高速公路有效衔接,形成贵州南部地区横向连接的运输大通道。
贵州省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翦继军说,平塘特大桥全长2000余米,主塔高332米,是世界第一高的混凝土桥塔。
创造第一的,岂止是“天空之桥”!北盘江特大桥、火花特大桥、金烽乌江大桥……已建和在建桥梁近3万座,世界前100名高桥近半数在此,囊括几乎所有桥型,这些让贵州有了“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贵州、云南交界处的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2023年8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曾经的贵州,地无三里平,路似羊肠绕,山如鸟道悬。今天的贵州,已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高铁民航四通八达。从交通主动脉到毛细血管,从架构四梁八柱到最后一公里,“雄关漫道”的贵州已成通途。
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腹地也有“一片海”
10月23日,贵阳市云岩区未来方舟小区的居民时宏海,在手机上体验了一把“刷脸办电”的便捷:在微信上打开小程序,勾选低压用电新装业务,按步骤通过人脸识别,几分钟便为他新买的电车完成了充电桩安装预约。
要是按过去的办电手续,时宏海得去五六个地方,至少要花费大半天时间。“数据替老百姓跑路”的服务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大数据是贵州的名片。苹果、腾讯、华为等一批数据中心落户贵州贵安新区,使贵州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全国领先。
已投入运营的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2023年5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因为“村超”而走红的贵州省榕江县,在尝到数字引流带来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甜头后,明确提出“数据是农资、手机是农具、直播是农活”。在新媒体加持下,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偏远小县,如今声名鹊起。
观众在贵州省榕江县村超现场观赛(2023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紧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三维声场……数字技术打造逼真的长征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
观众在位于贵阳市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内观看体验长征故事(2023年10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从“风生水起”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乘势”,贵州大数据发展迈过三级跳。不沿边、不靠海的贵州,靠着耕“云”种“数”,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数字贵州”“中国数谷”,未来可期。
文体旅融合做活山水文章,打造“诗和远方”
在贵州,旅游似乎什么都可以加:文化+旅游、大桥+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
云雾盘山绕,溪水穿寨流。山与水数万年的相依相生,造就了万峰林的群峰、黄果树的瀑布、荔波的小七孔;苗族的山歌、瑶族的药浴、水族的水书,众多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给贵州的旅游赋予了独特内涵。
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景区(2023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 摄
“天生丽质”的贵州,过去游客并不多,主要是担心路不好走、饭不好吃、觉不好睡。近年来,极大改善的交通、方兴未艾的民宿、民族特色的饮食,加上热播话题“贵州很值得”“村超”等,让许多小众目的地旅游一天比一天火。
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各类旅游资源富集,素有“地球绿宝石”的美誉。记者在小七孔风景区看到,虽然眼下不是传统旅游旺季,但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在三都县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水族传统的马尾绣技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绣女们将马匹的尾毛与白色丝线均匀缠绕,一针一线绣成的各种精美绣品,不仅受到市场欢迎,也为她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挖掘特色产品、依托科技赋能、开发精品线路……凭借独特的山地、溶洞、温泉等自然资源,结合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民俗节庆等人文资源,“长在深闺”的贵州旅游,正在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游客在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景区游览(2022年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8%和26.2%,旅游业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有效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加快恢复。
产业改变生活,从奔赴他乡到回归故乡
全球每7把吉他,就有1把产自贵州正安县;全球每10个羽毛球,就有1个来自贵州锦屏县;全国每25只打火机,就有1只来自贵州罗甸县……
顾客在正安吉他产业园内洽谈吉他销售事宜(2023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从原材料到销售市场,一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让刚刚进城的农民,有了活干、鼓了钱袋、开了眼界,支撑起当地一个又一个产业园区。
贵州,这个昔日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长期以来留给外界的印象,农民要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要么是外出务工讨生活。而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了产业工人,“打工仔”变身乡村振兴“新农人”。
在榕江县万亩车江大坝上,斜风细雨中,一群农民正在忙着采摘茄子,打包发往珠三角。贵广高铁的开通,将榕江县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两小时交通圈,山高水远的榕江,已成为大湾区市民的粮仓、菜篮和果园。
在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村里办起了工厂,把世世代代种植的红薯加工成“酸辣粉”,借助网络直播成功“出圈”,在电商平台月销百万单。从贫困村到“亿元村”,周寨村的“华丽转身”,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
依托丰富茶资源,贵州还崛起了多家“新茶饮”企业。比如位于遵义市湄潭县的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同全国100多个奶茶品牌、5万多家线下门店合作,持续提供新茶饮创意和拼配方案。
“当前,加快贵州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宋旭升说,贵州正在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转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奋发有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文字记者:令伟家、王丽、向定杰
海报设计:刘雅萱
编辑:杜宇、周以航、戚文娟、王浩程、程昊
统筹:周咏缗、郜新鑫
来源: 新华社
忆起2008年第一次举办茶博会的情形,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巨臣”)总裁杨文标用“很艰难”三个字来形容。
“很艰难”是因为深圳本地不产茶,而且当时茶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茶文化的氛围也不足。好在经过华巨臣五六年的专业化市场培育,深圳茶博会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扩大。
时至今日,华巨臣早已走出了深圳,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重庆、南宁、武夷山等地顺利举办茶博会,以“全国大联展”的方式布局,2023年一年,华巨臣在全国20多个城市举办了近30场茶博会,展览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今年,华巨臣进军广州举办茶博会。8月16日—19日,2024广州全球茶叶交易博览会将在广州·广交会展馆A区举办。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杨文标表示,要通过华巨臣广州茶博会“让好茶走出大山”,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在广州茶博会即将举办之际,南都湾财社记者走进华巨臣,与杨文标面对面交流。谈及在广州举办茶博会的动因,杨文标称,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国际商贸中心、岭南茶文化的发源地以及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在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在全国无可替代。广州在人才、市场、品牌、标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国内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茶农、茶企开拓全国及海外市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效赋能。今年华巨臣也组织了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采购商来广州参会。
作为一个潮汕人,“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杨文标从小就开始喝茶、泡茶,深受茶文化的浸染与熏陶,同时工作之后在茶产业深耕近二十载,他对茶叶产业链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专访中,围绕茶产业发展的多个话题,包括如何让更多中小企业走进茶博会;迅猛发展的新茶饮如何搅动茶产业发展等,杨文标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杨文标
中小企业居多且分散
华巨臣茶博会“让好茶走出大山”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我国茶市场规模达6181亿元,2024年预计将达6646亿元。尽管市场规模庞大,但是在A股市场上,至今尚未有一家茶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而在港股市场上,头部茶叶企业一年的营收规模不足20亿元。
一直以来,我国的茶叶相关企业众多,但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高度分散,头部品牌市占率较低。相关数据平台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现存茶叶相关企业165.63万家。2023年,新注册的茶叶相关企业21.49万家,同比增长7.34%。截至6月,今年已注册的茶叶相关企业7.72万家。但是从注册资本来看,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比不足2%。
基于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杨文标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华巨臣举办茶博会的愿景是“让好茶走出大山”。因为茶不仅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也是我国乡村振兴的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和支柱产业。
杨文标表示,茶是上游的农产品,茶企规模通常比较小,大部分还位于偏远山区,种茶的农户、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商业的理解、对品牌的认知和工业企业有明显的区别。在这一方面,既需要政府层面出台更多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引导茶产业发展,同时像茶博会这样的平台,则可以更直接地帮助茶企开拓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但是,如何让偏远地区、习惯用传统交易方式卖茶的中小茶企愿意走进茶博会是一个问题。
对此,杨文标表示,“华巨臣一直在茶产业深耕,始终深入全国各地的产区,和产区政府、企业都保持着良好的联系。我们会为茶农、茶企做一些培训,并邀请他们来参加展会,我们还会为偏远地区的茶农、茶企提供免费服务来帮助他们开拓市场。中小茶企通常会在固定的季节将茶叶拿到批发市场售卖,但是批发市场的流量是有限的,通过茶博会的平台,这些茶企能够链接到更多的客户来扩大销路,可以对接上渠道商、经销商、烟酒行、茶馆、酒店、餐饮等等,(有了更好的销路),他们自然会参与其中。”
据悉,华巨臣茶博会还针对部分经济较困难的茶农、茶企制定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杨文标介绍,今年的华巨臣广州茶博会重点支持了贵州省毕节、黔南州、安顺,福建龙岩,重庆巫山,江西赣州,西藏林芝,新疆喀什,广东清远、梅州、湛江、肇庆等广州对口协作、支援、帮扶地区组团参展,深度参与东西部协作,通过产销精准对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茶产业“有品类,无品牌”?
打造标准化的商品茶或是关键
在杨文标看来,茶博会不仅是一个能帮助茶农、茶企扩大销路,提升销量的茶业贸易平台,还是一个能帮助茶企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茶文化、茶科技交融互鉴的对外交流平台。
受限于中小企业较多,茶叶产区分布广泛,我国茶叶产业发展一直被认为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态。杨文标认为,品牌影响力对于茶企的发展极为重要,茶企如果仅仅停留在售卖茶叶原材料阶段,缺乏深加工,附加值就会较低,竞争力不足。茶企的核心竞争力仍在商品,而依托在优秀加工工艺之上的,可以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商品茶,在通过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后,就能拥有较高的附加价值,进而推动企业效益的提高。
在扩大茶叶品牌影响力方面,华巨臣以茶博会为抓手,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杨文标透露,过去几年,在潮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华巨臣协助潮州全面擦亮了凤凰单丛区域公用品牌。过往,潮州本地茶企买卖的主要是标准化相对较低的散茶。华巨臣将潮州凤凰单丛带到了其在全国各地的茶博会上,通过在各个展会举办凤凰单丛茶文化节做推介,逐步提升了凤凰单丛的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同时通过举办茶王争霸赛打造商品茶的评级,帮助凤凰单丛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除此以外,华巨臣还扶持一批潮州当地的茶叶龙头企业去开拓全国市场,实现联农带农。
根据华巨臣提供的数据,2021年,潮州天池茶业的产值只有2800万元,通过华巨臣的赋能,在过去三年,天池茶业产值翻了三番,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1.2亿元。
华巨臣通过一系列动作帮助潮州的凤凰单丛提升影响力和销量,而就目前国内茶叶产业的发展各个链条来看,杨文标同样认为,行业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杨文标告诉记者,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最大的消费国,家家户户都在喝茶,但是我国的茶叶品牌仍然缺乏国际影响力,我国的茶文化的传播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茶文化应该传递到世界各地,吸引更多海内外的人群。此外,在科技创新和茶叶研发方面,中国茶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在茶行业人才建设方面,各大科研院所或高校在茶叶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
长远来看,杨文标对我国的茶叶产业还是充满信心。他相信,未来中国茶企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品牌势能的不断叠加,将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茶品牌一定能走向世界。
快速发展的新茶饮
推动更多年轻人品茶喝茶
在茶叶产业链中,过去几年,最受市场关注的莫过于下游端新茶饮的迅猛发展。广发证券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的新茶饮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2018年—2023年的复合增速超20%。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我国拥有超51万家茶饮门店。
新茶饮的飞速发展如何搅动整个茶叶产业尤其是上游端的发展?杨文标表示,新茶饮的快速发展是非常好的现象和趋势,这是茶产业业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和品饮文化的创新。越来越多的资本、跨界的资源在关注茶饮的发展,这对整个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这些年,很多新茶饮不断扩张,甚至在海外开了连锁店,这也是中国茶走出海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和模式。“我们也希望通过不同的业态和创新模式,让中国茶业做大做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助力中国从茶叶大国迈向茶叶强国,中国茶香一定能香飘海外”。
新茶饮也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开始喝茶、爱上喝茶。杨文标指出,喝茶的人群是分层次的,新茶饮主要面向年轻人,他们更喜欢简单、快捷、多种风味的饮品;传统茶的受众年龄层级比较大,有的人喝茶是出于社交需要,有的则是文化、品位等原因。他表示,一个很好的趋势是,新茶饮正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了解茶和茶文化,而传统的工夫茶、原叶茶也在往年轻化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
除此以外,与近年来新茶饮朝着健康化方向发展同频,杨文标指出,在茶叶加工和生产端,这种健康化趋势同样越来越明显。人们喝茶应该喝一杯健康的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茶叶深加工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品牌。“无论是资本还是企业,都已经深刻认识到——品质驱动品牌发展”。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詹丹晴 实习生 薛博潼
摄影:南都·湾财社研究员 萧子祺
源:新华社
↑搬迁群众在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休息聊天(8月3日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毕节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从2017年开始至今,共有34个乡镇6372户29001人安置到位。
如今,安置点内教育、医疗、就业扶贫车间、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等设施齐全,搬迁群众在这里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小朋友在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内学习(8月3日摄)。
刘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