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浙江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次,绍兴共有1处古遗址、3处古建筑、1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新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绍兴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83处。
作为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
绍兴这片土地给我们留下的惊喜
远比想象中要多
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轮番出场
原来,古城的韵味
就在这座城市的各处角落飘散
寻古韵,在绍兴
出发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绍兴的风韵就像藏在骨子里的基因密码,代代相传不曾消散,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绍兴的土地上有许多名人志士的遗址遗迹,它们在缓缓流淌的岁月之中,讲述着越地过往的故事……
< class="pgc-img">>王阳明故居遗址位于越城区府山街道王衙弄,为明代建筑遗址。建筑原规模范围较大,地上建筑现仅存中轴石门框、东侧厢房、碧霞池、观象台。
< class="pgc-img">>2015年,王阳明故居遗址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至 2019年,经过对碧霞池的全面考古调查,找到了东西南北四边池的河坎及四边的木桩和条石,确定了碧霞池的具体位置和大小,并首次发现碧霞池明代水榭遗址。
< class="pgc-img">>碧霞池
2020年,王阳明故居遗址所在区域经考古发掘,显示王阳明故居(新建伯府)遗址为框架结构保存较完整、布局呈中轴线对称的三重三进式主体院落建筑基址。
< class="pgc-img">>绍兴王阳明故居遗址是全国唯一经考古发掘确认的阳明先生宅邸遗址,文化价值重大。王阳明新建伯府遗址因此入选2020年度浙江十大考古新发现。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即使习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古城深处的建筑带来的悠久记忆仍然在我们的骨血之中流淌,黛瓦白墙是绍兴古城的诗意符号。
< class="pgc-img">>渔家渡石牌坊位于上浦乡渔家渡村村道中,始立于明正德丁卯年(公元1507年)。石牌坊前后有二座,一座为“会元”牌坊,一座为“榜眼”牌坊,前后相距40米,造型基本相同,均为二层单间,青白色石,上部造型为亭台楼阁,用石质斗拱承托,通高6.5米,跨度为3.7米。
< class="pgc-img">>? | 文旅上虞
柱间石梁上透雕、浮雕着麒麟、龙、凤、鹿、狮子、仙鹤等,形象生动、工艺精湛,富有民族风格。石牌坊在世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是我区保存之完整的一处石牌坊,这两座古石牌坊建筑,对研究我区石牌坊历史、借鉴艺术具有重大参考价值。1987年被公布为上虞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class="pgc-img">>? | 文旅上虞
< class="pgc-img">>鉴湖官塘,位于绍兴市柯桥区湖塘街道鉴湖居委会(原鉴湖村轮才自然村),横跨鉴湖江,明清时期建筑。官塘破水而筑,南北走向,平面略呈“S”形,全长240.7米,为实体型石砌塘堤。
< class="pgc-img">>官塘的南北两端各设一桥。南端一桥因有“莲花阉”,故名“莲花桥”,官塘也由此又名莲花长堤,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80年代已改建为梁式水泥桥。北端一单跨梁式石桥,土名“小桥头”,基本保持原貌。
< class="pgc-img">>鉴湖官塘静卧于鉴湖源头,其造型优美,结构坚固,是古鉴湖水域上唯一一处完整保存的古堤。2012年3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石壁脚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陈宅镇石壁湖村石壁脚自然村之中部,南临石壁水库,地处石壁山与青木山之间。建筑群坐西北朝东南,后新屋台门位于新屋台门的北侧。
< class="pgc-img">>新屋台门与后新屋台门建筑形制相似,皆为三进合院式布置。中轴线上依次列门屋、大厅、座楼三进,各进之间设天井,天井两侧为左右厢房,作对称式布局。除大厅为一层平房外,其余皆为二层楼房,地面为三合土带磉石,屋顶为阴阳合瓦硬山造,筑封火山墙。
< class="pgc-img">>? | 诸暨日报爱诸暨
新屋台门始建于清代嘉道时期,通面阔37.03米,通进深47.90米。一进门屋,五柱九檁,带双步前廊,皆穿斗式结构;二进大厅,四柱九檁,前后双步,明间五架抬梁,次间山缝穿斗式;三进座楼,五柱九檁,穿斗式结构,前檐双步设廊。一、二进间天井两侧,设左右厢房二列,双步前廊,皆穿斗式结构。
后新屋台门(亦称悠馀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通面阔33.68米,通进深47.08米。一进门屋,四柱七檩,皆穿斗式结构;二进大厅,四柱九檁,前后双步,明间五架抬梁,次间山缝穿斗式;三进座楼,五柱七檩,穿斗式结构,前檐双步设廊。一、二进间天井两侧,设左右厢房二列,双步前廊,皆穿斗式结构。
< class="pgc-img">>? | 绍兴组工
< class="pgc-img">>绍兴不仅以“水乡”闻名于世,也以“石乡”著称。多石的地貌结构为越人以石为基础进行建筑或景观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class="pgc-img">>府山摩崖题刻位于绍兴市区府山景区(飞翼楼下)北山坡,共计12处,年代涵盖唐至民国。府山在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都城的西北天然屏障,是越国立都于绍的依据与凭证,初名种山,因状如卧龙,又名龙山。
< class="pgc-img">>府山 ? | 骆海淼
府山摩崖题刻刻在2米高的青石上,题刻高1.58米,宽0.93米,有楷书、隶书,内容为开山建亭或登临、宴饮于此山的年月、姓名、职衔等,包括唐代贞元五年(789)题记“贞元已巳岁十一月九日开山”、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题记“后三百年元祐戊辰。杨杰、张洵、朱巩、戚守道登卧龙山”、宋哲宗二年(1095)题记“绍圣二年十二月晋江吕升卿明甫以提点刑狱摄领川事,数与宾佐宴集卧龙山”。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据《嘉庆山阴县志》所记,还有熙宁年间(1068~1077)“宋晁汉臣等卧龙山题名”宝庆年间(1225~1227)“宋太守汪纲等卧龙山题名”,这两处题刻如今已漫漶不清。
< class="pgc-img">>其旁民国贺扬灵隶书额“唐宋名人摩崖题字处”石碑嵌在岩壁之中。山坡石壁间尚有明清题19刻七处:“於越”“种山”,均无年款;“动静乐寿”四字为明嘉靖戊戍(1538)年九月绍兴知府汤绍恩所书;另四方题刻字迹不清。1961年府山摩崖题刻被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为龙山题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 class="pgc-img">>当时光流转到近现代,绍兴出了多少爱国的名人志士,在这片土地上抛洒了自己的鲜血,走进这座生养他们的古城,走过他们走过的路,感受古城的坚韧与风雅。
< class="pgc-img">>淡淡薰风庭院,青青过雨园林。府山脚下,环山河前,一代史学大家范文澜的故居坐落于此。白色围墙,黑色墙脊,两扇院门对开,门楣上悬挂着“范文澜故居”的牌匾。
< class="pgc-img">>故居原为三进院落式建筑,设有门屋和厢房,坐南朝北布置,门屋坐西朝东。由于历史原因仅存第三进,其余各进后经修复,室内陈列按原状恢复,对公众开放。
< class="pgc-img">>修复后的故居第一进作序厅,陈列范文澜生平简史,正中置范文澜塑像。第二进正厅,正中悬匾“清白堂”。第三进为正屋,三开间,为1995年拆迁中保留下来的老建筑。
< class="pgc-img">>范文澜先生正是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期。故居原有阁楼已毁,如今两侧的厢房按原卧室及书房布置,供人参观。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 class="pgc-img">>邵力子故居,清末建筑,位于越城区陶堰街道陶堰村188号。邵力子作为最早一批中共党员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热爱祖国,也热爱家乡,经常对亲友们说:“每个人应爱祖国,爱家乡。我们的祖国和家乡也实在太可爱。”不断勉励家乡人士要为祖国、为家乡增光。
< class="pgc-img">>邵力子故居是邵力子先生幼年成长、学习的地方,邵力子先生正是由此走出,追求新时化、新思想、新文化,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战士。这是一处具有特定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民居建筑,同时也是绍兴市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故居坐北朝南,为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约 231 平方米。座楼三开间,东西两侧设厢楼,各二开间,二楼与座楼相连通;座楼前设天井、照墙,照墙中间设石库门仪门,照墙外建有外天井及入口门斗。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故居展板上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记录了邵力子先生波澜壮阔,为了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的一生。
< class="pgc-img">>? | 水乡陶堰
< class="pgc-img">>姚长子纪念碑位于柯岩街道原永进村潘坊坞自然村,是为纪念明抗倭英雄姚长子而建。纪念碑立于民国26年(1937)六月。碑身背面(碑阴)记述明嘉靖甲寅(1554)年,姚公(又称姚长子)为绝倭寇后路而英勇殉难事迹。
< class="pgc-img">>姚长子,绍兴山阴(原柯桥独山村)人,因身材高大,故人称“姚长子”。嘉靖三十三年(1554)为抗倭寇英勇牺牲,后人为纪念他,遂立碑。1987年7月,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class="pgc-img">>? | 柯桥史志
万安桥,位于纪念碑的西侧,其寓意“万古安宁”,与纪念碑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12年3月,姚长子纪念碑与万安桥合并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1881年出生的张伯岐,从最初的光复会成员,到后来光复杭州时任敢死队队长,再到担任镇海炮台司令……为巩固祖国的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 class="pgc-img">>张伯岐故居位于嵊州市崇仁镇廿八都村升四自然村,建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为中西合璧建筑。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前院中式合院,后院西式三层楼房,后院与前院正厅紧连。故居布局规整,牛腿、花窗雕刻精美。是嵊州市保存较好的民国时期名人故居,是我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 class="pgc-img">>故居前院前厅三开间,用三柱五檩;正厅五开间,用五柱七檩;中为天井,东西为高二层的厢房,三开间,梁架穿斗式。后院为堂屋三开间,高三层,两侧为天井,山墙装饰磨石子,堆塑狮子、鹿和西洋花。二楼设阳台,抬梁式梁架。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中共浙江省工委旧址在嵊州市长乐镇沃基村新屋台门邢子陶故居内。1938-1940年,新屋台门东厢房南首第一间楼上为时任省工委、宁绍特委组织部长邢子陶的居室。1938年5月,宁绍特委就在此房成立。
< class="pgc-img">>? | 绍兴宣传
省工委宁绍特委书记顾玉良、宁绍特委和绍属特委书记杨思一,先后居住在东厢房南首第二间楼下,宁绍各地领导同志,常来邢家汇报研究工作。新屋台门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庭院,纵轴线上有门廊、天井、正厅,东西两边有厢房及偏院。东厢南首两间的一、二楼及东偏院南首两间为邢子陶故居。该旧址为革命纪念地,在中国共产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11月已公布为嵊州市级文保单位。
< class="pgc-img">>展馆以内容展示、场景还原、观影厅、露天宣誓广场、文创空间为依托,从叙事性的角度,循序渐进讲述抗战时期省工委、宁绍特委、绍属特委领导的革命历史及邢子陶同志的生平事迹,公开展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300多件。
< class="pgc-img">>? | 绍兴史志
///
历经千载,绍兴这片土地之上
仍然有许多风景值得驻足
寻古绍兴,从这儿出发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浙江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次,绍兴共有1处古遗址、3处古建筑、1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新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绍兴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83处。
作为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
绍兴这片土地给我们留下的惊喜
远比想象中要多
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轮番出场
原来,古城的韵味
就在这座城市的各处角落飘散
寻古韵,在绍兴
出发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绍兴的风韵就像藏在骨子里的基因密码,代代相传不曾消散,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绍兴的土地上有许多名人志士的遗址遗迹,它们在缓缓流淌的岁月之中,讲述着越地过往的故事……
< class="pgc-img">>王阳明故居遗址位于越城区府山街道王衙弄,为明代建筑遗址。建筑原规模范围较大,地上建筑现仅存中轴石门框、东侧厢房、碧霞池、观象台。
< class="pgc-img">>2015年,王阳明故居遗址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至 2019年,经过对碧霞池的全面考古调查,找到了东西南北四边池的河坎及四边的木桩和条石,确定了碧霞池的具体位置和大小,并首次发现碧霞池明代水榭遗址。
< class="pgc-img">>碧霞池
2020年,王阳明故居遗址所在区域经考古发掘,显示王阳明故居(新建伯府)遗址为框架结构保存较完整、布局呈中轴线对称的三重三进式主体院落建筑基址。
< class="pgc-img">>绍兴王阳明故居遗址是全国唯一经考古发掘确认的阳明先生宅邸遗址,文化价值重大。王阳明新建伯府遗址因此入选2020年度浙江十大考古新发现。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即使习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古城深处的建筑带来的悠久记忆仍然在我们的骨血之中流淌,黛瓦白墙是绍兴古城的诗意符号。
< class="pgc-img">>渔家渡石牌坊位于上浦乡渔家渡村村道中,始立于明正德丁卯年(公元1507年)。石牌坊前后有二座,一座为“会元”牌坊,一座为“榜眼”牌坊,前后相距40米,造型基本相同,均为二层单间,青白色石,上部造型为亭台楼阁,用石质斗拱承托,通高6.5米,跨度为3.7米。
< class="pgc-img">>? | 文旅上虞
柱间石梁上透雕、浮雕着麒麟、龙、凤、鹿、狮子、仙鹤等,形象生动、工艺精湛,富有民族风格。石牌坊在世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是我区保存之完整的一处石牌坊,这两座古石牌坊建筑,对研究我区石牌坊历史、借鉴艺术具有重大参考价值。1987年被公布为上虞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class="pgc-img">>? | 文旅上虞
< class="pgc-img">>鉴湖官塘,位于绍兴市柯桥区湖塘街道鉴湖居委会(原鉴湖村轮才自然村),横跨鉴湖江,明清时期建筑。官塘破水而筑,南北走向,平面略呈“S”形,全长240.7米,为实体型石砌塘堤。
< class="pgc-img">>官塘的南北两端各设一桥。南端一桥因有“莲花阉”,故名“莲花桥”,官塘也由此又名莲花长堤,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80年代已改建为梁式水泥桥。北端一单跨梁式石桥,土名“小桥头”,基本保持原貌。
< class="pgc-img">>鉴湖官塘静卧于鉴湖源头,其造型优美,结构坚固,是古鉴湖水域上唯一一处完整保存的古堤。2012年3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石壁脚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陈宅镇石壁湖村石壁脚自然村之中部,南临石壁水库,地处石壁山与青木山之间。建筑群坐西北朝东南,后新屋台门位于新屋台门的北侧。
< class="pgc-img">>新屋台门与后新屋台门建筑形制相似,皆为三进合院式布置。中轴线上依次列门屋、大厅、座楼三进,各进之间设天井,天井两侧为左右厢房,作对称式布局。除大厅为一层平房外,其余皆为二层楼房,地面为三合土带磉石,屋顶为阴阳合瓦硬山造,筑封火山墙。
< class="pgc-img">>? | 诸暨日报爱诸暨
新屋台门始建于清代嘉道时期,通面阔37.03米,通进深47.90米。一进门屋,五柱九檁,带双步前廊,皆穿斗式结构;二进大厅,四柱九檁,前后双步,明间五架抬梁,次间山缝穿斗式;三进座楼,五柱九檁,穿斗式结构,前檐双步设廊。一、二进间天井两侧,设左右厢房二列,双步前廊,皆穿斗式结构。
后新屋台门(亦称悠馀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通面阔33.68米,通进深47.08米。一进门屋,四柱七檩,皆穿斗式结构;二进大厅,四柱九檁,前后双步,明间五架抬梁,次间山缝穿斗式;三进座楼,五柱七檩,穿斗式结构,前檐双步设廊。一、二进间天井两侧,设左右厢房二列,双步前廊,皆穿斗式结构。
< class="pgc-img">>? | 绍兴组工
< class="pgc-img">>绍兴不仅以“水乡”闻名于世,也以“石乡”著称。多石的地貌结构为越人以石为基础进行建筑或景观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class="pgc-img">>府山摩崖题刻位于绍兴市区府山景区(飞翼楼下)北山坡,共计12处,年代涵盖唐至民国。府山在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都城的西北天然屏障,是越国立都于绍的依据与凭证,初名种山,因状如卧龙,又名龙山。
< class="pgc-img">>府山 ? | 骆海淼
府山摩崖题刻刻在2米高的青石上,题刻高1.58米,宽0.93米,有楷书、隶书,内容为开山建亭或登临、宴饮于此山的年月、姓名、职衔等,包括唐代贞元五年(789)题记“贞元已巳岁十一月九日开山”、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题记“后三百年元祐戊辰。杨杰、张洵、朱巩、戚守道登卧龙山”、宋哲宗二年(1095)题记“绍圣二年十二月晋江吕升卿明甫以提点刑狱摄领川事,数与宾佐宴集卧龙山”。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据《嘉庆山阴县志》所记,还有熙宁年间(1068~1077)“宋晁汉臣等卧龙山题名”宝庆年间(1225~1227)“宋太守汪纲等卧龙山题名”,这两处题刻如今已漫漶不清。
< class="pgc-img">>其旁民国贺扬灵隶书额“唐宋名人摩崖题字处”石碑嵌在岩壁之中。山坡石壁间尚有明清题19刻七处:“於越”“种山”,均无年款;“动静乐寿”四字为明嘉靖戊戍(1538)年九月绍兴知府汤绍恩所书;另四方题刻字迹不清。1961年府山摩崖题刻被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为龙山题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 class="pgc-img">>当时光流转到近现代,绍兴出了多少爱国的名人志士,在这片土地上抛洒了自己的鲜血,走进这座生养他们的古城,走过他们走过的路,感受古城的坚韧与风雅。
< class="pgc-img">>淡淡薰风庭院,青青过雨园林。府山脚下,环山河前,一代史学大家范文澜的故居坐落于此。白色围墙,黑色墙脊,两扇院门对开,门楣上悬挂着“范文澜故居”的牌匾。
< class="pgc-img">>故居原为三进院落式建筑,设有门屋和厢房,坐南朝北布置,门屋坐西朝东。由于历史原因仅存第三进,其余各进后经修复,室内陈列按原状恢复,对公众开放。
< class="pgc-img">>修复后的故居第一进作序厅,陈列范文澜生平简史,正中置范文澜塑像。第二进正厅,正中悬匾“清白堂”。第三进为正屋,三开间,为1995年拆迁中保留下来的老建筑。
< class="pgc-img">>范文澜先生正是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期。故居原有阁楼已毁,如今两侧的厢房按原卧室及书房布置,供人参观。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 class="pgc-img">>邵力子故居,清末建筑,位于越城区陶堰街道陶堰村188号。邵力子作为最早一批中共党员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热爱祖国,也热爱家乡,经常对亲友们说:“每个人应爱祖国,爱家乡。我们的祖国和家乡也实在太可爱。”不断勉励家乡人士要为祖国、为家乡增光。
< class="pgc-img">>邵力子故居是邵力子先生幼年成长、学习的地方,邵力子先生正是由此走出,追求新时化、新思想、新文化,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战士。这是一处具有特定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民居建筑,同时也是绍兴市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故居坐北朝南,为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约 231 平方米。座楼三开间,东西两侧设厢楼,各二开间,二楼与座楼相连通;座楼前设天井、照墙,照墙中间设石库门仪门,照墙外建有外天井及入口门斗。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故居展板上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记录了邵力子先生波澜壮阔,为了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的一生。
< class="pgc-img">>? | 水乡陶堰
< class="pgc-img">>姚长子纪念碑位于柯岩街道原永进村潘坊坞自然村,是为纪念明抗倭英雄姚长子而建。纪念碑立于民国26年(1937)六月。碑身背面(碑阴)记述明嘉靖甲寅(1554)年,姚公(又称姚长子)为绝倭寇后路而英勇殉难事迹。
< class="pgc-img">>姚长子,绍兴山阴(原柯桥独山村)人,因身材高大,故人称“姚长子”。嘉靖三十三年(1554)为抗倭寇英勇牺牲,后人为纪念他,遂立碑。1987年7月,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class="pgc-img">>? | 柯桥史志
万安桥,位于纪念碑的西侧,其寓意“万古安宁”,与纪念碑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12年3月,姚长子纪念碑与万安桥合并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1881年出生的张伯岐,从最初的光复会成员,到后来光复杭州时任敢死队队长,再到担任镇海炮台司令……为巩固祖国的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 class="pgc-img">>张伯岐故居位于嵊州市崇仁镇廿八都村升四自然村,建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为中西合璧建筑。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前院中式合院,后院西式三层楼房,后院与前院正厅紧连。故居布局规整,牛腿、花窗雕刻精美。是嵊州市保存较好的民国时期名人故居,是我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 class="pgc-img">>故居前院前厅三开间,用三柱五檩;正厅五开间,用五柱七檩;中为天井,东西为高二层的厢房,三开间,梁架穿斗式。后院为堂屋三开间,高三层,两侧为天井,山墙装饰磨石子,堆塑狮子、鹿和西洋花。二楼设阳台,抬梁式梁架。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中共浙江省工委旧址在嵊州市长乐镇沃基村新屋台门邢子陶故居内。1938-1940年,新屋台门东厢房南首第一间楼上为时任省工委、宁绍特委组织部长邢子陶的居室。1938年5月,宁绍特委就在此房成立。
< class="pgc-img">>? | 绍兴宣传
省工委宁绍特委书记顾玉良、宁绍特委和绍属特委书记杨思一,先后居住在东厢房南首第二间楼下,宁绍各地领导同志,常来邢家汇报研究工作。新屋台门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庭院,纵轴线上有门廊、天井、正厅,东西两边有厢房及偏院。东厢南首两间的一、二楼及东偏院南首两间为邢子陶故居。该旧址为革命纪念地,在中国共产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11月已公布为嵊州市级文保单位。
< class="pgc-img">>展馆以内容展示、场景还原、观影厅、露天宣誓广场、文创空间为依托,从叙事性的角度,循序渐进讲述抗战时期省工委、宁绍特委、绍属特委领导的革命历史及邢子陶同志的生平事迹,公开展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300多件。
< class="pgc-img">>? | 绍兴史志
///
历经千载,绍兴这片土地之上
仍然有许多风景值得驻足
寻古绍兴,从这儿出发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浙江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次,绍兴共有1处古遗址、3处古建筑、1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新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绍兴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83处。
作为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
绍兴这片土地给我们留下的惊喜
远比想象中要多
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轮番出场
原来,古城的韵味
就在这座城市的各处角落飘散
寻古韵,在绍兴
出发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绍兴的风韵就像藏在骨子里的基因密码,代代相传不曾消散,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绍兴的土地上有许多名人志士的遗址遗迹,它们在缓缓流淌的岁月之中,讲述着越地过往的故事……
< class="pgc-img">>王阳明故居遗址位于越城区府山街道王衙弄,为明代建筑遗址。建筑原规模范围较大,地上建筑现仅存中轴石门框、东侧厢房、碧霞池、观象台。
< class="pgc-img">>2015年,王阳明故居遗址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至 2019年,经过对碧霞池的全面考古调查,找到了东西南北四边池的河坎及四边的木桩和条石,确定了碧霞池的具体位置和大小,并首次发现碧霞池明代水榭遗址。
< class="pgc-img">>碧霞池
2020年,王阳明故居遗址所在区域经考古发掘,显示王阳明故居(新建伯府)遗址为框架结构保存较完整、布局呈中轴线对称的三重三进式主体院落建筑基址。
< class="pgc-img">>绍兴王阳明故居遗址是全国唯一经考古发掘确认的阳明先生宅邸遗址,文化价值重大。王阳明新建伯府遗址因此入选2020年度浙江十大考古新发现。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即使习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古城深处的建筑带来的悠久记忆仍然在我们的骨血之中流淌,黛瓦白墙是绍兴古城的诗意符号。
< class="pgc-img">>渔家渡石牌坊位于上浦乡渔家渡村村道中,始立于明正德丁卯年(公元1507年)。石牌坊前后有二座,一座为“会元”牌坊,一座为“榜眼”牌坊,前后相距40米,造型基本相同,均为二层单间,青白色石,上部造型为亭台楼阁,用石质斗拱承托,通高6.5米,跨度为3.7米。
< class="pgc-img">>? | 文旅上虞
柱间石梁上透雕、浮雕着麒麟、龙、凤、鹿、狮子、仙鹤等,形象生动、工艺精湛,富有民族风格。石牌坊在世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是我区保存之完整的一处石牌坊,这两座古石牌坊建筑,对研究我区石牌坊历史、借鉴艺术具有重大参考价值。1987年被公布为上虞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class="pgc-img">>? | 文旅上虞
< class="pgc-img">>鉴湖官塘,位于绍兴市柯桥区湖塘街道鉴湖居委会(原鉴湖村轮才自然村),横跨鉴湖江,明清时期建筑。官塘破水而筑,南北走向,平面略呈“S”形,全长240.7米,为实体型石砌塘堤。
< class="pgc-img">>官塘的南北两端各设一桥。南端一桥因有“莲花阉”,故名“莲花桥”,官塘也由此又名莲花长堤,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80年代已改建为梁式水泥桥。北端一单跨梁式石桥,土名“小桥头”,基本保持原貌。
< class="pgc-img">>鉴湖官塘静卧于鉴湖源头,其造型优美,结构坚固,是古鉴湖水域上唯一一处完整保存的古堤。2012年3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石壁脚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陈宅镇石壁湖村石壁脚自然村之中部,南临石壁水库,地处石壁山与青木山之间。建筑群坐西北朝东南,后新屋台门位于新屋台门的北侧。
< class="pgc-img">>新屋台门与后新屋台门建筑形制相似,皆为三进合院式布置。中轴线上依次列门屋、大厅、座楼三进,各进之间设天井,天井两侧为左右厢房,作对称式布局。除大厅为一层平房外,其余皆为二层楼房,地面为三合土带磉石,屋顶为阴阳合瓦硬山造,筑封火山墙。
< class="pgc-img">>? | 诸暨日报爱诸暨
新屋台门始建于清代嘉道时期,通面阔37.03米,通进深47.90米。一进门屋,五柱九檁,带双步前廊,皆穿斗式结构;二进大厅,四柱九檁,前后双步,明间五架抬梁,次间山缝穿斗式;三进座楼,五柱九檁,穿斗式结构,前檐双步设廊。一、二进间天井两侧,设左右厢房二列,双步前廊,皆穿斗式结构。
后新屋台门(亦称悠馀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通面阔33.68米,通进深47.08米。一进门屋,四柱七檩,皆穿斗式结构;二进大厅,四柱九檁,前后双步,明间五架抬梁,次间山缝穿斗式;三进座楼,五柱七檩,穿斗式结构,前檐双步设廊。一、二进间天井两侧,设左右厢房二列,双步前廊,皆穿斗式结构。
< class="pgc-img">>? | 绍兴组工
< class="pgc-img">>绍兴不仅以“水乡”闻名于世,也以“石乡”著称。多石的地貌结构为越人以石为基础进行建筑或景观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class="pgc-img">>府山摩崖题刻位于绍兴市区府山景区(飞翼楼下)北山坡,共计12处,年代涵盖唐至民国。府山在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都城的西北天然屏障,是越国立都于绍的依据与凭证,初名种山,因状如卧龙,又名龙山。
< class="pgc-img">>府山 ? | 骆海淼
府山摩崖题刻刻在2米高的青石上,题刻高1.58米,宽0.93米,有楷书、隶书,内容为开山建亭或登临、宴饮于此山的年月、姓名、职衔等,包括唐代贞元五年(789)题记“贞元已巳岁十一月九日开山”、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题记“后三百年元祐戊辰。杨杰、张洵、朱巩、戚守道登卧龙山”、宋哲宗二年(1095)题记“绍圣二年十二月晋江吕升卿明甫以提点刑狱摄领川事,数与宾佐宴集卧龙山”。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据《嘉庆山阴县志》所记,还有熙宁年间(1068~1077)“宋晁汉臣等卧龙山题名”宝庆年间(1225~1227)“宋太守汪纲等卧龙山题名”,这两处题刻如今已漫漶不清。
< class="pgc-img">>其旁民国贺扬灵隶书额“唐宋名人摩崖题字处”石碑嵌在岩壁之中。山坡石壁间尚有明清题19刻七处:“於越”“种山”,均无年款;“动静乐寿”四字为明嘉靖戊戍(1538)年九月绍兴知府汤绍恩所书;另四方题刻字迹不清。1961年府山摩崖题刻被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为龙山题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 class="pgc-img">>当时光流转到近现代,绍兴出了多少爱国的名人志士,在这片土地上抛洒了自己的鲜血,走进这座生养他们的古城,走过他们走过的路,感受古城的坚韧与风雅。
< class="pgc-img">>淡淡薰风庭院,青青过雨园林。府山脚下,环山河前,一代史学大家范文澜的故居坐落于此。白色围墙,黑色墙脊,两扇院门对开,门楣上悬挂着“范文澜故居”的牌匾。
< class="pgc-img">>故居原为三进院落式建筑,设有门屋和厢房,坐南朝北布置,门屋坐西朝东。由于历史原因仅存第三进,其余各进后经修复,室内陈列按原状恢复,对公众开放。
< class="pgc-img">>修复后的故居第一进作序厅,陈列范文澜生平简史,正中置范文澜塑像。第二进正厅,正中悬匾“清白堂”。第三进为正屋,三开间,为1995年拆迁中保留下来的老建筑。
< class="pgc-img">>范文澜先生正是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期。故居原有阁楼已毁,如今两侧的厢房按原卧室及书房布置,供人参观。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 class="pgc-img">>邵力子故居,清末建筑,位于越城区陶堰街道陶堰村188号。邵力子作为最早一批中共党员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热爱祖国,也热爱家乡,经常对亲友们说:“每个人应爱祖国,爱家乡。我们的祖国和家乡也实在太可爱。”不断勉励家乡人士要为祖国、为家乡增光。
< class="pgc-img">>邵力子故居是邵力子先生幼年成长、学习的地方,邵力子先生正是由此走出,追求新时化、新思想、新文化,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战士。这是一处具有特定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民居建筑,同时也是绍兴市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故居坐北朝南,为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约 231 平方米。座楼三开间,东西两侧设厢楼,各二开间,二楼与座楼相连通;座楼前设天井、照墙,照墙中间设石库门仪门,照墙外建有外天井及入口门斗。
< class="pgc-img">>? | 越城文旅
故居展板上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记录了邵力子先生波澜壮阔,为了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的一生。
< class="pgc-img">>? | 水乡陶堰
< class="pgc-img">>姚长子纪念碑位于柯岩街道原永进村潘坊坞自然村,是为纪念明抗倭英雄姚长子而建。纪念碑立于民国26年(1937)六月。碑身背面(碑阴)记述明嘉靖甲寅(1554)年,姚公(又称姚长子)为绝倭寇后路而英勇殉难事迹。
< class="pgc-img">>姚长子,绍兴山阴(原柯桥独山村)人,因身材高大,故人称“姚长子”。嘉靖三十三年(1554)为抗倭寇英勇牺牲,后人为纪念他,遂立碑。1987年7月,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class="pgc-img">>? | 柯桥史志
万安桥,位于纪念碑的西侧,其寓意“万古安宁”,与纪念碑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12年3月,姚长子纪念碑与万安桥合并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1881年出生的张伯岐,从最初的光复会成员,到后来光复杭州时任敢死队队长,再到担任镇海炮台司令……为巩固祖国的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 class="pgc-img">>张伯岐故居位于嵊州市崇仁镇廿八都村升四自然村,建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为中西合璧建筑。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前院中式合院,后院西式三层楼房,后院与前院正厅紧连。故居布局规整,牛腿、花窗雕刻精美。是嵊州市保存较好的民国时期名人故居,是我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 class="pgc-img">>故居前院前厅三开间,用三柱五檩;正厅五开间,用五柱七檩;中为天井,东西为高二层的厢房,三开间,梁架穿斗式。后院为堂屋三开间,高三层,两侧为天井,山墙装饰磨石子,堆塑狮子、鹿和西洋花。二楼设阳台,抬梁式梁架。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中共浙江省工委旧址在嵊州市长乐镇沃基村新屋台门邢子陶故居内。1938-1940年,新屋台门东厢房南首第一间楼上为时任省工委、宁绍特委组织部长邢子陶的居室。1938年5月,宁绍特委就在此房成立。
< class="pgc-img">>? | 绍兴宣传
省工委宁绍特委书记顾玉良、宁绍特委和绍属特委书记杨思一,先后居住在东厢房南首第二间楼下,宁绍各地领导同志,常来邢家汇报研究工作。新屋台门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庭院,纵轴线上有门廊、天井、正厅,东西两边有厢房及偏院。东厢南首两间的一、二楼及东偏院南首两间为邢子陶故居。该旧址为革命纪念地,在中国共产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11月已公布为嵊州市级文保单位。
< class="pgc-img">>展馆以内容展示、场景还原、观影厅、露天宣誓广场、文创空间为依托,从叙事性的角度,循序渐进讲述抗战时期省工委、宁绍特委、绍属特委领导的革命历史及邢子陶同志的生平事迹,公开展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300多件。
< class="pgc-img">>? | 绍兴史志
///
历经千载,绍兴这片土地之上
仍然有许多风景值得驻足
寻古绍兴,从这儿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