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消息: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全国餐饮收入9481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2023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11.7%,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8%。
餐饮业整体消费活力足、人气旺,实现良好开局。增速表现超预期,不仅显示传统节假日旅游餐饮、年夜饭、民俗饮食的高涨消费需求,也得益于餐饮企业加快创新研发。 美食拉动文旅 餐饮智能服务提升效能
与国潮、旅游相融合的产品和服务推陈出新,美食成为拉动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河南洛阳的一家文创糕点店里,龙门石窟、应天门等各种形状的糕点独具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与此同时,餐饮行业也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人工智能+餐饮”,引入AI、VR等先进智能化设备及系统。智能点餐、无人配送、自动化烹饪等技术的逐步普及,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个性化的餐饮体验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服务效能。 追求健康与营养 新式养生餐引领潮流
人们对饮食的追求,从最初的“口感好”“风味好”到如今看重配料表,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营养价值。健康养生成为餐饮消费的新趋势。
解忧鲜菌胡辣汤、一口鲜馄饨、砂锅烤秋梨……你以为这里是餐厅?不,这里是中医馆!河南郑州的一家中医馆火爆“出圈”,在这里不仅能看中医门诊,还能喝养生茶、吃美味药膳。
这里的养生餐除了保留食物本身的特色之外,还具有健脾胃、促消化、减肥、降糖等不同功效,网友戏称为,“开在中医馆里的养生食堂”。
在福州的一家新式养生餐厅,专注于“二十四节气养生菜”的研发与烹饪,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还满足了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颇受消费者的喜爱。 无人厨房 智慧助餐 吃出餐饮新体验
不仅吃得更健康,就餐环境也越来越智能。您会用上自动结算的餐盘,看到掌厨的是“机器厨师”,自己靠“刷脸”就能吃上饭。各地不断涌现出以“人工智能+餐饮”为核心的智慧食堂,就餐更便捷。
中午,在上海长宁区的小Q饭堂,取餐台前排起了长队。菜品琳琅满目,厨房里却不见厨师忙碌的身影,因为这些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全都出自这里的“智慧无人厨房”。
在“智慧无人厨房”里,从取菜、腌制配料到蒸炸煮炒,由智能化生产设备进行的操作占到90%以上,整个过程无明火、零排放。程序7天可追溯,保证了食品安全。
熟练制餐的“智慧无人厨房”,让顾客们吃出了“科技感”,而“一秒识价”的自动结算系统,则让市民们用餐更加方便快捷。在位于上海静安区柳营路的“智慧食堂”,这里的“智慧助餐”新模式可以“刷脸”就餐、智能结算、无感支付。
与普通餐厅不同的是,食堂所有托盘均嵌有感应装置,在选菜区域还配备了智能绑卡机和“自助餐炉”。居民只需要在首次前来食堂就餐时扫码注册,在智能绑卡机处“刷脸”登录即可就餐。
说:正餐企业稳增长现场会 来源/张钰芸 摄(下同)
当前餐饮行业普遍面临经营挑战,承压之下如何创新求变?今天下午,由上海市商务委主办、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承办的“正餐企业稳增长现场会”在红子鸡凤凰楼召开。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申城餐饮企业在会上喊出要“活下来”,通过“练内功、强管理”来“促发展”。政府部门在制定出台《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及政策资金奖励申报指南的基础上,则将加强“政策+活动”双轮驱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今年二季度出现下滑
上海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本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25.11亿元,下降3.6%。
“餐饮企业普遍反映,今年一季度业绩还在增长,二季度却出现明显下滑。”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表示,为了精准洞察上海餐厅业态的现状,近期协会对61家纳入市统计局统计范围的餐饮公司进行月度营收统计,7月同期下降9.8%,其中正餐业态的营收下降21.3%,今年累计下降6.9%。
而在现场会上,不少企业也说出了自己的困难。“今年1-7月,红子鸡凤凰楼的营收总体持平,略有增长,但这些增长来源于1-3月的业绩支撑。”红子鸡凤凰楼总经理叶丽霞表示。拥有近60家直营门店的醉辉皇集团,在上海属于较大规模的中高端连锁餐饮企业,今年一季度,集团营业额同比增长4%,但第二季度同比下降了21%。“正餐业务在上半年呈现‘先扬后抑’的态势。”醉辉皇集团总监张健说。
事实上,放眼整个餐饮行业,无论是老字号还是新品牌,今年上半年都不尽如人意。旗下拥有8个中华老字号的豫园文化餐饮集团从今年二季度起遭遇了各家门店客流下降、客单价下降的困境。拥有33家大型中式正餐连锁的顺风餐饮则表示,今年4-6月的营收同比下降15%,7月则更为严重。左庭右院今年的业绩同比去年也有所下降,相关负责人表示,需求不足导致的人流量和客单价双双下降,而人力成本和租金还在高位,让企业经营不乏挑战。
练好内功积极自救
正餐是餐饮市场支柱性业态,当前环境之下,正餐连锁企业如何自救?降低价格,提升产品性价比;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数字化水平;创新业务经营模式,挖掘餐饮文化内涵等,成为企业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的积极作为。
“本店即日起所有产品原材料均从源头直接采购,公司决定将食材节省的采购成本,让利给一直支持我们的您!价格已全面下调20%,期待您的莅临品鉴。”7月22日,不少红子鸡凤凰楼的老食客收到了总经理叶丽霞亲自发出的消息,而在主动降价之后,红子鸡凤凰楼的客流量达到了2位数的增长,营业额也终于和去年同期持平了。
杏花楼的餐饮负责人在现场会上交流,杏花楼在福州路和黄河路各有一家店,午市生意不错,晚市则比较薄弱。因此,大厅在晚市推出“正餐+茶点”的新菜单,部分菜式还有适合4-6人享用的小份菜,吸引更多消费者走进门店。
“练好内功是自救的重要抓手。”丰收日餐饮集团副总裁邱艳说,从“卷”价格到“卷”体验,餐饮企业必须为了“活下去”而调整经营思路,提升产品、服务和环境。“我们最近推出了13款主题宴会套餐,由各个门店出方案,请不同年龄和需求的消费者来打分评选,就是为了给消费者最好的体验感。”
餐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市场竞争力的高下。“餐饮的生存不仅要靠产品,更要在管理上加大投入,这是集团在严峻形势下形成的战略认识。”醉辉皇集团总监张健表示,公司和阿里合作,历经半年开发了一款管理软件系统,用大数据来管理企业。7月1日正式上线后,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从人事入职、订餐预定、原料申购、前厅点单买单、厨房生产制作,到工资提成计算、财务成本核算等一整套体系都在同一个软件中实现,大大加强了管理效率,达到了控制成本、提高毛利的管理目标。”
此外,为了帮助餐饮企业加大线上推广和营销的力度,增加销售额,2023年,上海市餐饮烹饪协会邀请“字节跳动”正式加入协会成为常务理事单位,为正餐企业开展抖音线上运营经验分享和实操培训。目前,已推荐30余家餐饮企业的150余个餐饮门店开展抖音直播及团购销售,多家实现了数千万元的营收增长。
“政策+活动”双轮驱动
为了帮助正餐企业纾困解难,上海加强“政策+活动”双轮驱动。
政策方面,经充分调研论证,今年7月,市商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本市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围绕餐饮企业优化网点布局、门店改造升级、打造特色集聚街区、支持第三方平台赋能、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优化准入环境等10方面内容提出奖励等措施。同步印发的“申报指南”明确了财政资金支持范围、标准、申报条件与流程等要求。目前,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正在申报相关奖励。
活动方面,定于下半年举办的“海派精致美食节”日前已经开幕,以“美食经典·品味申城”为主题,组织举办六大标杆活动。例如,“上海之夏 美食奇妙夜”集合“深夜食堂”上千家餐饮商户,推出上万份包含人气菜品的“美食奇妙夜”套餐,推出夜间专属消费抵用券、折扣券;“楼宇园区美食季”将推出品牌卫星店“万店返佣计划”,策划设计推出白领午餐补贴、专享折扣券、专享套餐、白领一人份餐等各类优惠措施;“‘会展+’上海经典美食季”围绕8-10月全市重要展会,支持重点平台联动本地知名品牌正餐企业推出专属商务宴请套餐等活动。
不过,上海市餐饮烹饪协会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餐饮企业对照“申报指南”的要求,在申报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无法享受政策的困境。例如对照“支持餐饮企业优化网点布局重点”的相关政策奖励,由于餐饮企业新增门店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办理存在时间差,出现了无法满足“证照办法日期均需晚于2024年1月1日”这一要求的情况。还有企业要提供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不仅审计时间长达1-2个月,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协会表示,上述问题将汇总整理后提交给相关政府部门,反映行业诉求,争取帮助企业享受到优惠政策。
新民晚报记者 张钰芸
新网北京3月18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宋宇晟)国家统计局3月18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全国餐饮收入9481亿元,同比增长12.5%;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2374亿元,同比增长12.4%。
对此,中国烹饪协会分析,2024年1-2月,全国餐饮收入增速、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上升3.3个、2.2个百分点。今年1-2月份,全国餐饮收入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7%,全国餐饮收入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7个百分点。
1-2月,餐饮业消费活力足、人气旺,实现良好开局。
数据显示,商务部春节期间重点监测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7%,全国多个省市的餐饮收入有所上涨。春节后,餐饮消费持续增长,其中现制饮品类表现尤为活跃。
中国烹饪协会指出,2024年新年伊始,现制饮品类餐企冲刺IPO、推出副品牌、智能化科技化、跨界联名忙得不亦乐乎。同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方面。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1-2月份,在元旦、春节假期的带动下,餐饮消费需求大幅释放,为全年发展开了个好头,对于提振2024年消费信心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接下来,餐饮企业要努力抢抓机遇激发消费潜能,推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