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眼中,中央领导人吃什么、怎么吃,是非常神秘而遥不可及的。近日,原北京医院营养科主任、首长营养保健专家曾煦媛和中国营养学泰斗、从事营养工作60多年的原北京军区总医院营养科主任李瑞芬对中央领导人的饮食保健进行了揭秘,原来中央领导们的食谱并非山珍海味应有尽有,恰恰相反,他们甚至吃着更多的粗粮、更少的肉类。正是由于少食多餐、多吃粗粮等科学的饮食方式,才使得我国领导人平均寿命一直居世界前列。
中央领导吃什么
曾煦媛介绍了领导人的一系列饮食方法,其中绝大部分是普通民众可以轻易做到的。每天吃够25种食物。这里所说的是食物的种类,而非25道菜。为领导人配餐,讲究的是少食多餐的原则,只有当食物种类够“杂”,才能使营养均衡。李瑞芬说,她现在每天都吃25至30种食物,“每种吃一点就够”。
曾煦媛列举了为领导人制订的食谱。
早上:半杯牛奶、一盘小菜(凉拌海带丝、胡萝卜丝、青椒丝)、一个小麻酱咸花卷、一小碗小米粥或莲子羹。
中午:什锦砂锅(里面放十种以上的食物)、一两左右的红豆焖饭或薏米饭。
晚上:汆萝卜丝鲫鱼丸子、小米粥。此外,还会额外加些水果或酸奶等零食。
每样菜吃得都很少,但种类多,摄入的营养自然比较全面。25种食物听上去挺玄乎,其实很容易做到。
什么东西营养好
李瑞芬称,领导人吃“四条腿动物”的肉比较少,从营养上来说,四条腿(猪、牛、羊)的不如两条腿的(鸡、鹅),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菌类),一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鱼)。
曾煦媛指出,秋冬季适合吃牛羊肉进行“热补”,或鸡肉、兔肉等低脂高蛋白质的食物;在蔬菜中,根茎类蔬菜如白萝卜、百合、芋头等适合冬天食用。此外,还要多吃黑芝麻、黑米、紫菜、木耳等。
中央领导的零食
两餐之间要加零食。少食多餐一直是被推崇的健康饮食理念,领导们也不例外。曾煦媛说,他们除一顿正餐吃到七成饱外,还会在上午10时左右和下午3时左右补充一些零食。
比如上午吃一小碗银耳莲子羹或麦麸,下午则喝半杯酸奶,吃上几粒坚果。坚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癌症、心脑血管病都有不错的预防作用。享寿91岁的陈云每天都要吃13粒花生、散步13分钟,会客3分钟。而其妻子——著名营养专家于若木,坚持“五果为助”的原则,要陈云饭后吃两根香蕉或其他水果。
烹饪方法
烹饪方法以蒸、煮、焖、拌、汆为主。选择这些烹饪方法自然是为了减少营养流失,保证低脂饮食。但领导的食谱中也并非完全没有炸和炒,每星期也能吃上一次,因为这样做的菜好吃。不管何种烹饪方法,低盐、低脂、高膳食纤维是食谱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饮食莫忘健脑养心
多吃健脑、养心食物。由于脑力消耗较大,老首长的食谱中有不少健脑、养心的食物。如豆类、杏仁、芝麻、核桃、葡萄酒等。尤其是杏仁,它富含维生素E、镁等元素和有益于心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
喝酒前吃些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由于经常要出席酒会,又不可能一点酒都不喝,所以之前的防护措施就特别重要。酒精损伤胃黏膜后,会让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所以需要在喝酒前用粗粮、杂粮、瘦肉、花生等“打底”。
只注重饮食远远不够,还要有豁达的心胸和不懈的锻炼。曾煦媛说:“一位102岁的将军,他从年轻时便开始打网球,直到88岁时,每周还能坚持打四五场,每次一两小时”。
饮食调节可抗击流感
猪流感来了,猪肉、鸡肉、牛肉、牛奶,似乎都成了疾病的传染源。猪肉只要在制作过程中保证做熟,经过加热可以杀死传播疾病的病毒。虽然我们不是身处疫源地,但是加强自身的免疫力是必须的,这样我们才能抵御那些死而复生的疾病。
水果,蔬菜不可少,至少现在这些食物既安全,还能补充我们所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我们机体的免疫力,尤其是西红柿、西葫芦、草莓、苹果等。一些值得推荐的好食品,如红枣,补充充足的铁和维生素C,而两者的结合能够很好地促进吸收。胡萝卜汁虽然口感不是很好,但是如果加入一些蜂蜜的话,效果就会好很多,而且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除了推荐的食品外,还有菊花茶或者菊花粥,对于预防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作用。银耳粥清热降火,同样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何通过饮食来提高免疫力、远离感冒?为实现这个目标,近日,美国MSNBC新闻网向大家介绍了9种食物。
酸奶
益生菌保护肠道。酸奶中含有益生菌,保护肠道,避免致病细菌的产生。另外,有些酸奶中含有的乳酸菌可以促进血液中白血球的生长。
红薯
增强皮肤抵抗力。皮肤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员,是人体抵抗细菌、病毒等外界侵害的第一道屏障。维生素A在结缔皮肤组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补充维生素A最好的办法就是从食物中获取β胡萝卜素,红薯是获得这种营养的最快途径,它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且热量低。
茶
抗细菌防流感。哈佛大学的免疫学者发现,连续两周每天喝5杯红茶的人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抗病毒干扰素,其含量是不喝茶的人的10倍,这种可以抵抗感染的蛋白可以有效帮助人体抵御流感,同时,还可以减轻食物中毒、伤口感染、脚气甚至是肺结核和疟疾的症状。当然,喝绿茶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鸡汤
美味的感冒药。鸡肉在烹饪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半胱氨酸与治疗支气管炎的药物乙酰半胱氨酸非常相似,有盐分的鸡汤可以减轻痰多的症状,因为它与咳嗽药的成分很像。炖鸡汤时加些洋葱和大蒜,效果更显著。
牛肉
补锌增强免疫力。锌在饮食中非常重要,它可以促进白血球的生长,进而帮助人体防范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即使是轻微缺锌,也会增加患传染病的风险。牛肉是人体补充锌的重要来源,所以在冬季,适当进补牛肉,既耐寒又预防流感。
蘑菇
促进白血球抗感染。长久以来,人们就把蘑菇当作提高免疫力的食物。现在,研究人员找到了这样做的理由:吃蘑菇可以促进白血球的产生和活动,让它们更具防范性。
鱼和贝类
补硒防病毒。英国专家研究指出,补充足够的硒可以增加免疫蛋白的数量,进而帮助清理体内的流感病毒。硒主要来源于牡蛎、龙虾、螃蟹和蛤蜊等海鲜类食品。鱼类如大西洋鲑鱼中的欧米伽-3能够帮助血液产生大量的抗流感细胞,也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大蒜
大蒜素抗感染和细菌。英国研究人员的实验结果表明,食用大蒜可让感冒发生几率降低2/3。经常咀嚼大蒜的人患结肠癌和胃癌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建议每天生吃两瓣蒜,并在烹饪菜肴时加入一些大蒜末。
燕麦和大麦
健康纤维抗氧化。燕麦和大麦都含有β葡聚糖,这种纤维素有抗菌和抗氧化的作用。食用燕麦和大麦,可以增强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还能帮助抗生素发挥更佳效果。
(据中国网)
小平是深受中国人民敬仰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他和毛主席等一代领导核心一起,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建国后,邓小平长期担任党和政府的重要岗位,和全国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建设国家,在毛主席去世后,他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又打开国门、改革开放,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
在邓小平为人民奉献的一生中,他一直崇尚简朴节约,不讲特殊待遇,在饮食上尤其简单,困难时期和群众们一起吃瓜菜代充饥,出门在外时严格按四菜一汤的标准执行。
据曾在他家中工作的厨师回忆,邓小平不允许倒掉剩菜剩饭,全部攒在一起煮成杂烩菜下顿再吃,还开玩笑说:“不会吃剩饭的是傻瓜”。
< class="pgc-img">>不搞特殊化
邓小平祖籍四川,从小打下的家乡烙印使他在饮食上喜欢偏辣的口味,他也爱吃肥肉,川菜中的回锅肉、粉蒸肉、扣肉等,都是他喜欢的家常菜。
< class="pgc-img">>而在多年的革命和战争岁月中,因为居无定所,节奏紧张,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也让邓小平的吃饭速度变得特别快,而且他从不挑食,有什么就吃什么。
建国后不久,邓小平从地方调往北京工作,和家人们一起有过一段比较稳定的生活,他才能有机会吃些家里做的老家风味小吃。
据他的子女们回忆,邓小平当时最爱吃的,有他继母夏伯根做的霉豆腐,也有他妹妹邓先群做的腌胡萝卜丝,这些家常小菜家里常年备着,随时可以拿来下饭。
< class="pgc-img">>而平日里,邓小平的饮食十分简朴,和在田间地头劳动的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他爱吃新鲜的老玉米,家里不管是烤起来还是煮起来,他都来之不拒,家里吃烤红薯时,他会连皮一起吃下去。
< class="pgc-img">>建国后,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的,全国上下都要勒紧裤袋,肉和油等物资十分紧俏,只能按人头定额分配,而当时邓小平这样的级别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分配的份额会也高一点。
但邓小平家里除了自己妻子子女外,还有几个亲戚一起住着,总共有十二口人,国家分配给邓小平的油和肉,给全家一起吃是根本不够分的。
为了保障邓小平的身体,他的夫人卓琳就让家里专门给邓小平开小灶,每月仅有的油和肉都留给邓小平吃,这样工作辛苦的邓小平,起码能有基本的营养保证。
< class="pgc-img">>但邓小平坚决反对在家里给自己搞特殊化,坚持和大家一起吃饭,卓琳又想办法退了一步,每顿饭专门给他烧一个菜,但一到吃饭时,邓小平把这个专门为他烧的菜分给大家吃,自己一口不剩,最后卓琳也没了办法,邓家还是大家一起吃一样的饭菜。
不但在家中不搞特殊化,邓小平工作在外时,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和普通群众一样的待遇。
< class="pgc-img">>六十年代初期,他受中央委派,到北京郊区的顺义调研当地的情况,当时顺义粮食不足,居住在当地的群众,主粮和肉类严重不足,加上红薯等高产量的粮食作物还是不够吃,就常用“瓜菜代”来充饥。
瓜菜代,就是当地采摘的一些瓜果野菜等可以吃的东西,混杂在主粮中,也是用瓜菜代替主食的意思。
而邓小平到了当地,就和当地的普通干部群众一样,顿顿也吃瓜菜代,甚至从河里面捞上来的水草,煮一煮他也照吃不误。
< class="pgc-img">>当地陪同的领导干部们十分感动,也想给他在食堂里开几餐小灶,为他做点肉食补充一下营养,邓小平也坚决拒绝了。
他说:“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儿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
他和群众一起同甘共苦,辛勤工作,为建设新中国全身心的奉献,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几十年间就从零而起,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日渐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全国人民的饭碗里都有了丰盛的鸡鸭鱼肉,但邓小平依然坚持着简朴的饮食习惯。
< class="pgc-img">>邓家厨师回忆:不会吃剩饭是傻瓜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邓小平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重要职位,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当时的国家经济已经宽裕起来,为了保障邓小平同志的身体健康,中央也为他配备了一名专职厨师。
这位厨师叫管建平,来自扬州,因厨艺出色而被选中到北京总参招待所,中央就安排他来邓小平家中专门烧菜做饭,管建平也在近距离感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简朴作风。
当时邓小平家中老少四代同堂,总共有十二个人,一大家子围着一张大桌子一起吃饭,每顿饭基本都是四菜一汤,不额外多做菜。
< class="pgc-img">>邓小平用餐时,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有时会放松一下喝一点点酒,他喝的不多,通常就是两三盅小酌一下。
管建平也都会邓小平准备一点下酒菜,有猪头肉、白斩鸡、熏鱼、凉拌鸡丝等花样,为了避免浪费,准备的下酒菜都不多,就一点点的量,放在一个小拼盘里,邓小平还常常会把拼盘里的下酒菜分给年幼的外孙外孙女们吃。
当时国家分配的肉食已经比较丰富了,管建平结合邓小平喜欢麻辣的口味,在邓家也常做些干煸牛肉丝、干烧鱼、麻辣豆腐、水煮肉片、水煮鳝片等四川风味的家常菜。
< class="pgc-img">>管建平是扬州厨师出身,擅长淮扬菜,而这也是邓小平喜爱的菜系之一,管建平就常常做些大煮干丝、焖狮子头、拆烩鲢鱼头等淮扬名菜,邓小平也非常爱吃。
邓小平日理万机,非常操劳,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要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家中的饮食也逐渐增加了一些容易消化的面食,比如四川的担担面、水饺、馄饨,扬州的阳春面等,这些面食吃起来简单,也方便他吃完后马上开展工作。
1984年,邓家又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厨师刘树斌。刘树斌当时刚满22岁,他18岁就入伍当兵,后来专门学习了如何做菜,还在北京的一家著名饭店里进修过,因此被上级部门看中,派遣他倒邓小平家中工作。
邓小平吃饭时常要配点小菜,而刘树斌在北京西山曾跟一位老师傅专门学过做小菜,这个技术也让他在邓家派上了用场。
刘树斌勤于专研,除了按照邓家以往的饮食习惯准备饭菜外,还会根据邓小平的口味喜好,做些新花样出来。
邓小平刚参加革命时,曾在法国勤工俭学过,对年轻时吃过的法国香蕉面包一直念念不忘,刘树斌听说后就留上了心。
他找来西式面点的配方和做法自己研究,在厨房常常忙到晚上12点,还在试验香蕉面包的做法,终于成功让邓小平吃到了年轻时吃过的香蕉面包。
而一直让刘树斌十分感动的是,在邓家工作的时间里,邓家人从来没有把他当外人看待,跟他相处时就跟自己家里人一样。
有一天早上,刘树斌睡过了头,起来晚了,而邓家的吃饭时间很固定,每天早上6点半左右早餐就要开饭,正在刘树斌在厨房忙得团团转赶着做早饭时,他发现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也来到了厨房,悄悄帮他做了醪糟和荷包蛋。
夏伯根还和蔼地安慰刘树斌不要急,让他慢慢来,这段经历也让刘树斌铭记到现在。
虽然国家越来越富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邓小平家中的饮食依然十分简单,从来不铺张浪费。
1986年,邓小平过82岁生日时,让刘树斌和同事们一起做了一大桌菜,但这不是光给邓家人吃的,邓小平让刘树斌和同事们都一起来餐厅,大家聚在一起吃饭。
刘树斌等人十分拘谨,谁跟不敢动筷,邓小平就主动给大家劝酒,让大家吃菜,这样大家才放松下来,气氛也热闹了起来,大家向邓小平敬酒时,还留下了一张宝贵的合影。
对刘树斌等邓家厨师来说,邓家菜谱中最有特色的,还是一道杂烩菜,这是邓小平让厨师们用剩菜剩饭一起煮的。
无论家中的饮食如何变化,邓小平家里的饭桌上一直有个家规,那就是不能浪费。
< class="pgc-img">>每次邓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洗完饭后,他和妻子卓琳都会教导全家人尽量把饭桌上的东西吃完,不要剩饭剩菜。
这也给在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今全国都在提倡的光盘行动,早在几十年前就在邓小平家中每顿饭时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他也常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要浪费。
< class="pgc-img">>四菜一汤走天下
如今差旅公务中,提倡简朴,四菜一汤是最常见的标准,而这个简单而不浪费的标准,也是邓小平出门在外长期坚持身体力行的,多年来参与过接待邓小平的工作人员,都对四菜一汤这个标准印象深刻。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邓小平因公出差到武汉,下榻在武汉的东湖宾馆,当时的服务人员方思娥和王合荣,就还清晰的记得当时为邓小平服务的场景。
< class="pgc-img">>当时邓小平刚下车,早已等在门口的方思娥和王合荣就赶紧迎上前去,递上早已准备好的毛巾。
没想到,邓小平一手接过毛巾,另一只手却主动伸出来,与服务人员一一握手,并向他们亲切问好,一下子就缓解了服务人员的紧张情绪,让大家放松下来。
入住后,邓小平也没什么要求,他说自己吃饭很简单,就按湖北当地的习惯来准备就好了。
王合荣回忆起为邓小平服务的日子,仿佛还历历在目:
“在生活上,他从来都没提过要求,每次都是四菜一汤,一般是一个荤菜、一个夹荤菜、两个素菜。都是我们这里准备的一些简单时令菜。”
< class="pgc-img">>另一位服务人员方思娥也对邓小平的简朴作风印象深刻,他在东湖宾馆下榻的时间里,都没有吃过什么高档食材,宾馆的厨师考虑到邓小平是四川人,为他准备过一些川菜,也从来没有超出过四菜一汤的标准。
厨师们还为邓小平准备过武汉特色的小吃热干面、豆皮、面窝和春卷等,邓小平对这些平价实惠的当地小吃也十分喜爱。
吃饭时,邓小平为了避免服务人员太多张罗操劳,有时就直接在住的房间里简单吃点,免得去餐厅。
< class="pgc-img">>1980年时,邓小平曾有一次视察峨眉山,当地的厨师也为他准备过一顿别具特色的四菜一汤。
视察时,邓小平在峨眉山上留宿了一晚,担任峨眉山管理局报国寺管理站副站长的翟文斌是厨师出身,为邓小平准备过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
当时,邓小平同样没有对饮食提过任何其他的要求,唯一的标准就是指定了四菜一汤的规格。
< class="pgc-img">>而翟文斌本就是四川本地人,他结合邓小平喜爱川菜的口味和峨眉山当地的地方特色,为他准备了怪味胡豆、雪魔芋烧鸭、莴笋大蒜烧鳝段、咸菜回锅肉和石磨豆花汤这四菜一汤。
这四菜一汤,都是四川当地人民群众餐桌上常见的家常菜。
怪味胡豆将原本坚硬的胡豆做的十分软糯,让当时已经76岁的邓小平咬起来也不费劲,雪魔芋是将魔芋冷冻发泡成海绵状的一种食材,在当地十分常见,咸菜回锅肉和豆花更是四川当地的经典菜品,这四菜一汤也是人民群众常吃的家常便饭。
四菜一汤,再加上翟文斌自己泡制的一点嫩姜、红椒和苦笋作为开胃小菜,就成了邓小平一行在峨眉山上的晚饭。
< class="pgc-img">>邓小平等人对这顿简单而有特色的晚饭十分满意,翟文斌眼见人多,怕四菜一汤不够吃,想再加个烩菜也被邓小平拒绝了,邓小平说够吃就好,不必浪费。
第二天的早餐就更是简单了,邓小平一行吃的是烙玉米饼、煮玉米棒子,再配上些四川泡菜,跟工作人员日常吃的没什么两样。
邓小平在外的工作餐,都是以简单朴实的家常菜为主,规格也从不超过四菜一汤,而在他出差的火车专列上,饮食更是精简。
< class="pgc-img">>从1951年到1994年,邓小平因公出差,累计乘过专列79次,在火车上足足有796天,相当于在火车上整整呆了两年。
在火车上的时间,自然一日三餐也都在火车上解决,邓小平体谅到火车上准备饮食比较麻烦,也不让工作人员们准备四菜一汤了,而是让他们准备点最简单的家常便饭就可以了。
也因此,邓小平常年在火车专列上,吃的就是炒青菜、西红柿炒鸡蛋、砂锅豆腐等这些最常见的下饭菜,有一两个菜配上米饭就算一顿了。
< class="pgc-img">>有一次,火车上的工作人员觉得邓小平舟车劳顿,太过辛苦,就想为他做点鲍鱼补补身子,邓小平得知后也坚决拒绝了,说鲍鱼太过名贵,不准做。
早饭时,邓小平最常吃的,就是油条加豆浆了,而关于油条,也曾在火车上发生过一则趣事。
当时火车餐车的厨师在做油条时,揉面团放多了盐,厨师怕重新做时间来不及,耽误了饭点,丢掉已经做好的油条又太浪费,就把不放盐的面团和放盐的面团混在一起,放到油锅里一起炸,这样炸出来的油条虽然可以吃,但颜色和味道都不太均匀。
没想到邓小平吃到油条时,十分开心,不但没有指责厨师,反而风趣地给它命名为鸳鸯油条,赞扬了厨师急中生智的做法节约了国家粮食。
< class="pgc-img">>在火车上,邓小平同样要求工作人员们不要倒掉剩菜,留下了下顿热着吃,把他不浪费粮食的家规带到了火车专利上。
从邓小平的饮食风格中,我们也能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搞特殊化的优良作风。
而如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魅力,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14年时光,是华夏的崛起,也是民族的振兴。
今日之中华,不付当年那些以华夏复兴为目标的先驱们的期盼。
爱我中华,威之我中华,壮兮我中华!
< class="pgc-img">>参考文献:
《邓家厨师眼里的小平:特别喜欢吃家乡菜》,《广安日报》,2017年04月21日
《邓小平的工作餐》,《党史纵览》,2018年第一期
<>意生活中的小吃。研究分享自己的吃货经验。
每天吃够25种食物,少吃四条腿动物的肉, 少肉多粗粮少量多餐……日前流传的“领导食谱”引起不少注重保健的市民关注。而所谓的“25”其实是说食物的种类,而非25道菜。在营养学专家看来, 食用多品种的蔬菜,少食肉类多吃粗粮,是个非常好的饮食习惯,也从另一侧面说明领导们吃的很简单和绿色。
吃肉类“腿”越少越好
“吃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很多年前,我国营养专家就对人类食肉方式给出以上说法。意思是说,吃四条腿的牛、羊、猪的肉不如吃鸡、鸭等禽类的肉,吃禽类的肉不如吃鱼肉。
专家指出,食用过多的肉类会造成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超标,从营养角度来说,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属于白肉,自然比在地上跑的红肉营养均衡。不过,饮食讲究的是少食多餐的原则,只有当食物种类够杂,才能使营养均衡。而不是因为某一种食物营养好而盲目摄入很多。
吃粗粮类越杂越好
报道中提到的领导食谱,不像一般人想像的满是山珍海味,恰恰相反,他们吃更多的粗粮,更少的肉类;他们一系列饮食方法,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如法炮制。
专家指出,现在饮食单一,白面、大米,很少食用杂粮,使得人体热量增加,也是癌的发生诱因之一。现代人吃饭不注重粮食而摄入的菜类和脂肪太多。其实一个人每天需要摄入4两米饭,如果能增加一些粗粮的摄入,对身体会更好。盲目的光吃菜少吃或不吃饭也是违背营养学原理的。
零食选择越健康越好
油炸类、硼化类、酸辣类……现代人茶余饭后的小零食越来越多,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却不容小觑。
据报道,领导们的零食多为酸奶、坚果、水果、银耳莲子羹或麦麸等。因为这些食物可以健脑、养心,尤其是有宴请时,吃些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会避免胃黏膜损伤,所以需要在喝酒前用粗粮、杂粮、瘦肉、花生等“打底”。
健康膳食的一二三四五
一指每天喝一袋牛奶,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膳食中钙摄入量普遍偏低现象。如有牛奶不耐症,可用酸奶,低乳糖奶或两倍豆浆代替。
二指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当于主食6-8两,可依个人胖瘦情况而增减,如为超重者,应减少主食摄入量。
三指每日进食三到四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1两,或鸡蛋1个,或豆腐2两,或鸡鸭2两,或鱼虾2两。以鱼类、豆类蛋白较好。
四指四句话: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不甜不咸(广东型膳食每日摄盐6-7克,上海型8-9克,北京型14-15克,东北型18-19克。以广东型最佳,上海型次之);三四五顿(指在总量控制下,分餐次数多,有利于防治糖尿病、高血脂);七八分饱。
五指每天吃500克新鲜蔬菜及水果,是预防多种疾病的有效措施。当然配餐时可再用适量烹调油、干果及调味品等。
什么东西营养好
中国临床营养学界泰斗、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称,领导人们吃“四条腿动物”的肉比较少,从营养上来说,“四条腿(猪、牛、羊)的不如两条腿的(鸡、鹅),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菌类),一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鱼)。
曾煦媛(北京医院原营养部主任、首长营养保健专家)指出,就秋冬季而言,适合吃些牛羊肉进行“热补”,或鸡肉、兔肉等低脂高蛋白质的食物;在蔬菜中,根茎类蔬菜如白萝卜、百合、芋头等则适合冬天食用。此外,还要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米、紫菜、木耳等。
中央领导的零食
两餐之间要加零食。少食多餐一直是被推崇的健康饮食理念,领导们也不例外。曾煦媛介绍说,他们除一顿正餐吃到七成饱外,还会在上午十点左右和下午三点左右补充一些零食。
比如上午吃一小碗银耳莲子羹或麦麸,下午则喝半杯酸奶,吃上几粒坚果。坚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癌症、心脑血管病都有不错的预防作用。享寿 91岁的陈云每天都要吃十三粒花生、散步十三分钟,会客三分钟。
而其妻子——著名营养专家若木,则坚持“五果为助”的原则,要陈云饭后吃两根香蕉或其他水果
领导餐的烹饪方法
烹饪方法以蒸、煮、焖、拌、汆为主。选择这些烹饪方法自然是为了减少营养流失,保证低脂饮食。但领导的食谱中也并非完全没有炸和炒。每星期也能吃上一次,因为这样做的菜好吃。
不管何种烹饪方法,低盐、低脂、高膳食纤维是食谱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饮食莫忘健脑养心
多吃健脑、养心食物。由于脑力消耗较大,老首长的食谱中有不少健脑、养心的食物。如豆类、杏仁、芝麻、核桃、葡萄酒等。尤其是杏仁,它富含维生素E、镁等元素和有益于心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喝酒前吃些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由于经常要出席酒会,又不可能一点酒都不喝,所以之前的防护措施就特别重要。酒精损伤胃黏膜后,会让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所以需要在喝酒前用粗粮、杂粮、瘦肉、花生等“打底”。
只注重饮食远远不够,还要有豁达的心胸和不懈的锻炼。
曾煦媛说:“一位102岁高龄的将军,他从年轻时便开始打网球,直到88岁时,每周还能坚持打四、五场,每次一,两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