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杨枝甘露又上热搜了。
一夜之间1.4亿的阅读,让我再次关注这个现象级单品。
席卷饮品圈后,杨枝甘露还有哪些机会?7分甜如何靠这个产品,从华东走向全国?
我到上海参加了7分甜的品牌日活动。第三届品牌日,7分甜有哪些重磅举措?
最高单店营业额93万
7分甜要投入1亿扩张全国
这两年,杨枝甘露这一单品,无论你喝没喝过、喜不喜欢,它都如同一个“流量之王”,恨不得让人提前猜又有什么名堂。
7月7日,新动作来了:7分甜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开了一场发布会,着重说了4件事:
1. 最高单店月营收突破93万,闭店率为1.9%
“今年我们的销售目标是接近30亿。” 7分甜创始合伙人吴彬在现场透露。
吴彬的底气来自上半年的营业额,“截至到6月份,7分甜2021年门店营收接近10亿。”
从现场数据看,截止到今年6月份,店均面积39平米的7分甜,全国门店的月均营业额近20万,其中最高的店,月营业额突破93万。
此外,2020年全年到2021上半年,全国门店累积闭店率仅为1.9%,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 15天装好一家店,开启“百城千店”计划
在门店扩张上,7分甜一直比较克制。
2019年,7分甜提出“深耕华东,两年千店”的阶段性目标,直至今年年初已正式完成。
这1000家门店中,上海门店超过260家。90%的门店集中在华东区域,82%门店开在购物中心,且多是A类商圈A类位置,门店质量可圈可点。
目前,7分甜通过门店装修的模块化,已经把一家店的装修时间从20~30天缩减到了15天,为规模化做好了准备。
吴彬在现场分享:“目前7分甜已经进驻全国50+城市,7月底有更多省会城市开出首店,年底城市目标是100+城市,开启‘百城千店’打法。”
关于全国战略,7分甜的计划是:在华东以外的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同步开放直营和加盟门店,合作模式采取单店+多店+城市代理,三种模式方式并行,以同城“蜂巢式布局”的模式,密集开店。
为此,7分甜在多地核心商圈已开出测试店型:
- 比如中部城市:武汉江宸龙湖店,6月19日开业当天,卖出了2600杯产品,单日营业额突破5万。
- 还有北方城市:6月26日开业的哈尔滨学府凯德店,30多平的门店,当天的营业额达到了3.6万。
- 而在北京,7分甜直接签约了北京SKP的门店,高举高打。
武汉江宸龙湖店
>3. 投入1个亿,用于全国战略
作为在华东区域的强势品牌,7分甜在2021年准备拿出1个亿,用于支持全国战略。具体用在:
- 多维度营销
全面开展短视频、插画、动画、社群、影视、娱乐等营销方式,线上线下同步发力,触达更多人群;
- 继续让杨枝甘露出圈
7分甜创始人谢焕城在演讲中提到,今年,7分甜联名小七冰淇淋,出了一款杨枝甘露冰淇淋,在全家门店热卖;又跟盒马烘焙联名出了一款杨枝甘露蛋糕,突破新的圈层和人群。
“通过联名等方式让品牌持续破圈。是7分甜的下一个目标。”
- 数字化赋能
比如建开店加盟小程序,一键直达总部,后续还可以在小程序上实时看业绩、分析毛利等;同时,与阿里云团队合作创建智慧选址模型,让选址更精准,提高开店成功率。
4. 开启“城会玩计划”,让杨枝甘露有更强的生命力
这两年,大街小巷的茶饮店,菜单上都要有一款能打的杨枝甘露。
作为杨枝甘露风潮的引领者,7分甜推出“城会玩计划”,提出“万物皆可杨枝甘露”的口号,根据每个城市独特的饮食风俗,推出城市限定版杨枝甘露,让杨枝甘露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杨枝甘露小笼包
>首站上海,他们推出的#上海小笼包杨枝甘露#,用冰皮+杨枝甘露冰淇淋做成的小笼包作为顶料,一上市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从第1家店到1000家店
复盘7分甜的发展节点
再来回顾下,7分甜是如何凭借杨枝甘露成长为千店级品牌的:
1. 第一代门店,模型初建
2006年,谢焕城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店,叫谢记甜品,2007年,谢记甜品开始推出杨枝甘露。
2015年,谢记甜品改名为7分甜,首店开在苏州十全街,第一代门店以玫红色为主色调,定位“可以喝的甜品”。
后来谢焕城发现这是一个坑:“可以喝的甜品”,最终还是甜品,市场没有那么大。
2. 品牌升级,引领杯装杨枝甘露的风潮
品牌升级发生在2017年,谢焕城在咖门发布的行业数据中,发现芒果的比例很高,基于一直出品杨枝甘露的品牌基因,7分甜做了新的定位:芒果饮品。
同时在品牌主题色、logo、门店空间、售卖氛围、超级符号上,同步做了升级。
新定位造就了7分甜,也做火了杨枝甘露,在行业里引领杯装杨枝甘露的风潮。
这次升级,让7分甜在苏州崭露头角,成为区域强势品牌,开店超过100家。
3. 突围上海,深耕华东
2019年,是新茶饮做规模的关键期。但7分甜并没有在全国跑马圈地,而是瞄准上海、布局华东。
上海是品牌势能的高地,也是饮品店阵亡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7分甜在上海选择了直营模式,在选址、门店形象、产品升级方面形成合力,在饮品店超过2万家的上海市场,开店超过260家,且在竞品不断入驻的情况下,营业额保持平稳增长。
拿下上海市场,就相当于在华东占领了商业制高点,进而能以更高的品牌势能,在全国布局上拥有优势。
做品牌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每个品牌状态不同,发展的路径也不同。
4. 战略融资,推出产品矩阵
2020年至今,7分甜做了几件大事:
- 第一个是门店数量翻番,从400家,到突破1000家;
- 第二件事是融资,获得1.5亿元A轮融资;
- 第三件事是找到新的增长点,建立产品矩阵,比如推出战略型产品“水果奶茶”,又如上个月推出老爸爆柠茶、西瓜甘露冰冰茶等热销款。
老爸爆柠茶
>谢焕城表示,7分甜已经实现“月月上新”的频率,一方面持续加强杨枝甘露的标签,一方面又不断研发防御性的新品,让产品更广泛的味型基础,为全国扩张打下基础。
为什么要在今年开始全国加速?
复盘7分甜的发展路径,至少有两次是可以快速实现规模化扩张的。
第一次是走出苏州的时候,完全可以全国加盟,遍地开花。但是他们选择了华东深耕,打磨门店。
第二次是在去年获得1.5亿融资后,并没有马上攻城略地,而是拿出5000万开直营店。
对品牌来说,直营店不仅能更好地呈现质感,更关键的是用直营店先去空白区域验证单店模式,再开放加盟,这也是一种对加盟商更负责的态度。
在我看来,7分甜是一个足够克制的品牌。
而当规模达到一定量级之后,规模本身就是壁垒,并倒逼完成用户认知。
在品牌初期,稳扎稳打的克制很重要,这时候要在运营、品牌、供应链、物料等方方面面做好准备。
当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就是杠杆,它可以吸纳更大的投资、更多的人才,承载对未来的持续投入。
快与慢,取决于品牌基因,服务于发展需要。
很显然,7分甜已经到了必须用规模换取效率和壁垒的节点。
这或许是新茶饮细分赛道品牌的一个缩影。
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
突检部分奶茶店的结果引起高度关注
在奉贤区宝龙城市生活广场,奉贤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5家品牌奶茶店进行了检查,发现多家门店存在工作人员健康证不齐全、原材料管理不善等问题,涉及1点点、茶百道、7分甜、都可(coco)、熊姬等品牌。(回顾)
市场监管部门表示,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规范问题,已提出整改意见,责令相关经营者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或整改不到位者将依法严肃查处。
昨天,奉贤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
再次对上述5家奶茶店的整改情况
进行“回头看”检查
重点查看此前检查中经营者暴露出的
食品标签不明确、冰箱内食物不加盖
操作区卫生不达标
员工私人物品与食品混放等问题
这回的检查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
1点点
之前,在1点点门店,执法人员发现一名从业人员未办理健康证;收纳茶叶包等原材料的储存箱上没有任何标识,分装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不明;使用过的抹布与袋包装茶叶原料靠在了一起。
店长表示,未办理健康证的员工已暂停上岗,待办理健康证后再上岗。
经整改,该店茶包等所有食品原料都分门别类放入专用的储存箱,贴上显示有品名、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商/供应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储存条件、使用范围等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标识,储存箱外还用记号笔写上了分装日期。原本混放的抹布与袋包装茶叶原料也已分开,各自放在指定区域。
茶百道
之前,在茶百道门店,乳制品等半成品露天放置,没有盖子遮挡;植脂末等部分食品原料使用后未封口;员工个人已开封的薯片等食品与店内原料混放;工作人员健康证不齐全,口罩佩戴得不规范,配制饮料的过程中,佩戴者均露出了鼻子。经整改,上述问题得到规范。
7分甜
7分甜门店,同样存在员工私人食品与店内原料混放、仓库内装原材料的袋子未封口等问题,该店报废的芒果等水果还被发现随意丢弃,未按规定存放和处置。经整改,上述问题得到规范。
都可
都可门店冰柜内的原材料均敞口放置、未密封,部分原料也随意放置在桌面上、未加盖,与电饭煲、电水壶等杂物做了“邻居”。经整改,上述问题得到规范。
熊姬
熊姬门店待加工的橙子等水果与百洁布堆放在一起;垃圾溢出,工作人员未及时清理垃圾桶;厨房地面潮湿脏乱、煮完的茶叶不及时清理,随意放在地上;部分原料不封口、不加盖,直接放入脏乱差的柜子、制作台。经整改,上述问题得到规范。
经查,所有门店
上一轮检查暴露的问题及隐患
已全部消除
其中7分甜等门店
经过停业整改后重新开门营业
其中,关于工作人员健康证不齐全、口罩佩戴不规范的问题,门店方面已要求所有员工必须证件齐全才能上岗,且不得存在随意拉扯口罩等乱戴口罩的行为。
该封口、加盖的原料,该加盖的垃圾桶,即使店内再忙碌,非使用状态下也要全部采取封闭措施,避免交叉污染隐患。
奉贤区奉浦市场监管所副所长郭锐表示,对于包括奶茶店在内的餐饮经营者,主要采取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管,以日常监管为主。
针对前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已经督促经营者落实整改措施,结合2月24日的检查情况来看,经营者均落实了整改。
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要求奶茶店严格落实餐饮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并与所在商场的管理方一起,建立食品安全检查员制度,市场监管部门也会持续跟进检查经营者的整改落实以及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并组织开展奶茶类专项食品监督抽检。
此次检查结果的公布,给饮品连锁业上了一课。
多家此次未被“点名”的连锁品牌相关管理方人士均向记者表示,行业内人员流动性较大,一旦疏忽,人员就会疏于培训、管理,没有牢固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近期要加强对各门店的飞行检查,切实抓好常态管理,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松懈。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上海奉贤等
相关作者:陈玺撼
来源: 上观新闻
于奶茶的含糖量,一直是吃货们关注的话题。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日暗访了10家奶茶店发现,奶茶的含糖量和甜度是笔糊涂账。
关于奶茶的含糖量,上海市消保委一直都在关注。早在2017年,上海市消保委就进行过测试,喝上一杯正常甜的奶茶相当于吃掉了7块4.5克左右的方糖;喝到一杯更甜的奶茶就相当于吃掉了13块4.5克左右的方糖。
随着年轻人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养生、美容等原因都需要减糖。各大奶茶店为了照顾部分消费者追求的“减糖低脂”,也在不断改变,推出了无糖、三分糖、五分糖等不同的选择。
这些区分真的是按比例加糖的吗?上海市消保委对10家奶茶店进行了暗访,结果发现,因为奶茶加糖是完全手工操作,所以误差较大且参差不齐。有些品牌的八分糖甚至超过了全糖的甜度。例如,“湊湊”经典奶茶,商家标示的含糖量比例有0、30%、50%、80%和100%,而实际测出的含糖量比例为0、43%、68%、122%和100%。其中,八分糖含糖量122%,高于全糖的100%。
此外,在不同品牌奶茶中,标示同样糖分的奶茶其含糖量也不完全相同,甚至有些标示三分糖的奶茶比其他品牌的七分糖更甜,而有些五分糖比其他品牌的三分糖的含糖量还少。例如,“一点点”和“湊湊”的三分糖奶茶的含糖量超过了“COCO”“KOI”“茶桔便”“贡茶”和“悸动”的七分糖奶茶。
检测人员表示,现在大多数奶茶店不再用白砂糖熬糖浆,而是直接使用各类糖浆。其中,果葡糖浆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糖浆,它能增加饮品的甜蜜感,但不会掩盖本身的风味。过量摄入果葡糖浆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如果消费者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糖等疾病,应减少或避免食用果葡糖浆。
由此可见,即便是同样的奶茶,其中的含糖量以及甜味剂也是完全不同的,单从商家给出的甜度来选择,可能会有误解。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由于奶茶是复合产品,其含糖量和甜度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很强的随意性。商家需尽可能地在含糖量或甜味剂的使用上予以清晰化和标准化。对于消费者来说,清晰明确的标准才能使其在选择饮品以及甜度时更准确。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