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飘”品牌的两款奶茶被发现含有未获准使用的添加剂,新加坡食品局下令召回产品。
“香飘飘”品牌的两款奶茶被发现含有未获准使用的添加剂。(新加坡食品局提供)
食品局12月17日发文告说,受影响的两款产品是“香飘飘”的黑糖双拼(珍珠果红豆)奶茶,以及抹茶双拼(珍珠果葡萄干)奶茶,当局发现产品含有脱氢乙酸(dehydroacetic acid)。根据新加坡食品条例,食品不准以脱氢乙酸作为添加剂。当局已下令进口商Green Olive召回产品。
当局指出,尽管食用受影响产品的风险低,购买产品的顾客应停止食用,若有疑问,可向零售商查询。
受影响的产品批号是HZ04L18413和HZ04L18414,原产地是中国。
| 蓝小嗨
< class="pgc-img">>
2000年的11月,周杰伦第一张专辑问世。
发布完专辑的当天夜里,梁俊荣回家和太太感慨:“这个年轻人,如果我们老了以后,回头看,他没有成为一个传奇,那就是我的责任。”
于是,新世纪的华语乐坛迎来了一位超级巨星,他的出现,引领音乐时代的风潮,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
他,就是这两天,用一首《Mojito》刷爆微博和朋友圈的周杰伦。
新歌上线10小时售额超760万,粉丝的狂热让QQ音乐后台系统数次崩溃。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等铁杆粉丝看来,早就习以为常。
流水的明星,铁打的周杰伦。
每一次作品露脸,都能在华语音乐圈内掀起千层浪。不管你是否喜欢他,你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首周杰伦。
< class="pgc-img">>
时间拉回到2006年,我读初二,在稚嫩纯情的少女时代,我听的第一首周杰伦的歌是《发如雪》。
奇特的旋律和古风歌词,让我听完一遍之后不过瘾,循环了几次后惊叹:怎么会有这样风格的歌?这和我之前听的歌太不一样了!
从此,我彻底迷恋上这个小眼睛的酷酷男生。疯狂搜集他的歌曲,抄歌词,模仿他的腔调唱歌。
初中的第一个复读机,高中的第一个MP3,大学的第一部手机,播放最多都是他的歌。
到如今,他专辑里的每一首歌,我几乎都能脱口而出。这种学生时代的感觉,王力宏给不了,陈奕迅也给不了,只有周杰伦能给。
他陪伴我走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时光。
如今回过头来再看,出道20年,浮浮沉沉,风云变幻,有的艺人已不见踪影,有的音乐人却活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周杰伦,这个手捧奶茶,身材发福的中年歌手,为何每次露脸都能秒杀一切小鲜肉,让粉丝们二十年如一日为之痴迷?
从一个普通的青涩少年,到耀眼的歌坛巨星,一路走来,他的亲身经历,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 class="pgc-img">>
一、落榜音乐系,17岁踏入社会,他只是个青涩而倔强的普通少年
1979年1月18日,周杰伦在台北出生。爸爸是个生物老师,妈妈叶惠美是美术老师。学生时代的他,生活有着惨淡灰暗的色彩。
读初二时,父母因性格不合离婚,周杰伦只好跟着妈妈和外婆一起生活。妈妈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他努力学习,以后考个好大学。
然而,即便是教师的儿子,学习成绩依然非常差,数学经常只考40多分,英语老师还一度怀疑周杰伦有学习障碍。
中考时,周杰伦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刚好那年淡江中学第一届音乐班招生,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考试,谁知竟然考上了。
在淡江中学学习音乐期间,他的音乐天赋和才华获得了老师们的肯定。回忆那段沉浸在音乐里的时光,周杰伦曾说:“那是我最开心,最无忧无虑的几年。”
幸福的时光很短暂,高中毕业时,他两次报考台北大学音乐系,都落榜了。没有大学上,17岁的周杰伦只好早早出来工作,在餐馆打工洗盘子,赚取生活费。
刚入社会的青涩少年,沉闷而忧郁,用长长的刘海遮住眼睛,平时唯一的消遣就是弹钢琴。
< class="pgc-img">>小时候,只要听到音乐,小杰伦就会随着节奏兴奋地摇晃。四岁那年,妈妈看自己儿子似乎有点音乐方面的天赋,就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给周杰伦买了一架钢琴。希望这个爱好能给他带来快乐。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周杰伦打工的那家餐厅老板,为了提高餐厅的档次,吸引更多的客人。决定在大堂放一架钢琴,聘请音乐学院的学生每晚来演奏。
这让喜欢音乐的周杰伦兴奋不已,钢琴回来后,一下班他就迫不及待冲到大厅,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弹了一首钢琴曲。
优美的琴声让周围的同事惊讶不已,包括老板在内,于是他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就这样,周杰伦在餐厅里第一次有了自己公开演奏的机会,也慢慢积累了自己的听众。1997年,周杰伦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娱乐节目《超级新人王》。
即兴演奏时的优秀表现,成功吸引到了当时的主持人吴宗宪,他邀请周杰伦加入他的唱片公司,担任音乐制作助理。
这个选择,成为了周杰伦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在唱片公司里,虽然一开始,周杰伦很努力,每天用心创作,但依然混的不如人意。他给张惠妹和刘德华写的歌,风格新颖,却无一例外被嫌弃和拒绝。
但幸运的是,吴宗宪并没有放弃他。
只是困惑如何给他的作品定位包装,因为风格实在怪异,没人敢唱。
时间转眼到了2000年,一天,吴宗宪对周杰伦说,如果你能够在一周之内写出50首歌曲,我就会从中间挑十首给你出专辑。
< class="pgc-img">>
周杰伦兴奋不已,他废寝忘食沉浸在创作中,三天就写出了十几首歌。刚好吴宗宪的好友杨俊荣来公司,他听了周杰伦的风格迥异的伴奏后,对这个年轻人感到很好奇。
于是周杰伦就把自己刚写好的《可爱女人》放给杨俊荣听,杨俊荣听后大呼过瘾,立刻找到吴宗宪,说一定要赶快给周杰伦发专辑,这绝对是个音乐奇才。
2000年 11月,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Jay》一出世,就一举夺得台湾当年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最佳制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三项大奖。打破了以往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概念。
在此之前,台湾流行乐坛都认定,只有邓丽君和罗大佑才能代表流行歌曲顶峰。
而在新世纪横空出世的周杰伦,一出手,便刮起一阵龙卷风。
2002年9月,周杰伦台北市立体育场举办《THE ONE》演唱会,创下了台湾演唱会近十年的优质记录。
2003年, 《东风破》发行,周杰伦被华语音乐传媒评为最佳作曲人;全亚洲超过50家电台定7月16日为“周杰伦日”。
2004年周杰伦第一次以个人作品《龙拳》亮相春晚......
华语乐坛从此因为他,开启了新篇章。
< class="pgc-img">>
二、突破传统,不走寻常路,他的风格就是时代的符号
周杰伦的曲,方文山的词,强强联手,天合之作。两人出道以来,相互成就,无论少了谁,出来的歌曲都会差几分味道。
高晓松曾经高度评价过周杰伦和方文山。
< class="pgc-img">>他说,类似《双截棍》《娘子》这样的歌曲,都绝不可能是一个人凑巧作个曲随便找人填个词。这一定是词曲作者二人有着共通的心意、极大的默契和极高的熟悉度,才能创作出来的。在流行音乐领域,很难想象这种高度契合的词曲,居然是两个人分别写的。
的确如此,周杰伦自己也曾坦言:“很多时候,他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音乐想表达什么。我的概念很抽象,而他能够长篇大论很具体。”
两人年轻时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对音乐的理解和想法天马行空,不谋而合。有种伯牙与钟子期惺惺相惜的即时感。
如周杰伦所说,方文山只有小学学历,自己也只是上了高中而已,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性格的相似点:热爱音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为追求极致艺术之美的执着精神。
出道十年之际,有记者问周杰伦,在唱片市场逐渐没落的今天,是否还对自己的舞台有信心。周杰伦回答:“方文山说,我至少还能红十年。我相信他的判断。”
虽然有方文山这样的得力队友,能为自己的音乐锦上添花,但周杰伦并不依赖于此。
每一张专辑出世,他都会尝试新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里,不断创新,为粉丝们展示无限的可能性。
< class="pgc-img">>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许多创作技法甚至在当年是很少见的。融入古典元素,改变和弦、自创RAP、变幻唱腔,玩转中国风,总之,怎么新奇怎么来。
很多资深音乐人曾公开表示:当今市场上大多数流行歌手的创作力,还是停留在90年代的水平,保守、模仿、毫无新意。而周杰伦的曲风灵动而多变,不断捕捉年轻人的喜欢的流行元素,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
在他保持着一年出一本专辑的那些年,无论是创作量、还是作品平均质量、风格丰富性,同龄的歌手几乎无人可比。
而且唱片、演唱会、数字音乐下载的播放量和销售量,都是空前绝后的存在。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在于,他非常接地气,懂得消费市场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不断创作了风格不同的歌曲。
除了年轻人喜爱的小情歌,还有展示温馨亲情的《听妈妈的话》《外婆》《爷爷泡的茶》;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牛仔很忙》《简单爱》;青春励志歌曲《蜗牛》《稻香》;弘扬中国风文化的《青花瓷》《兰亭序》……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你想要的风格他都有,总有一首能打动你。
虽然最近几年,他没有出新专辑,但是新单曲仍然不断发布。但在前期2000-2010年,几乎可以说他统治了华语乐坛的黄金十年。
如今的周杰伦,早就不靠唱歌来赚钱了,做音乐纯粹是为了爱好。在自己一步步的成长蜕变之中,他也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王国。
就拿拍电影这件事来说,他的电影虽然不多,比如《不能说的秘密》《大灌篮》,但和音乐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演技丝毫不违和,让观众乐意买单。
他热衷于音乐IP资源变现,跨界时尚、餐饮、电竞、KTV......商业头脑跟他的创作能力一样优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偶像的多元化发展,也获取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关注。
< class="pgc-img">>
三、出道二十年,初心不改,他以作品服人,更以品行服人
和音乐事业上的辉煌成就相比,周杰伦在娱乐圈,是非常难得一见的踏实低调明星。
毫不客气的说,论作品、论做人、论心态,放眼娱乐圈,真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
14岁时父母离异,早早出来自食其力,这种成长经历也许会导致害羞、内向的个性。
从一个相貌平平,家境一般,学历普通的少年,一步步地走到了亚洲流行天王,实力顶尖的华语唱作人。自身低调内敛性格,和风格张扬的歌曲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才华本身和优秀的作品,人格魅力同样赢得粉丝内心尊敬。
< class="pgc-img">>
娱乐圈也是个大染缸,媒体写虚假绯闻、行业潜规则猫腻、舆论负面压力,让多少人沦陷其中无法自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自出道以来,严于律己,几乎零绯闻,零负面新闻。
坚持用正能量的作品,和积极的言行去引导年轻人,仅凭这一点,周杰伦已经把许多人甩在了身后。
成为巨星之后,资源无限,如日中天,有海量的歌迷为他呐喊,他也能保持初心,时刻清醒,客观评价自己的不足。
后来即使他公开谈恋爱,和昆凌结婚,也依然没有脱粉,反而让粉丝也同样成为了昆凌的迷妹。
回顾周杰伦的一路走来的亲身经历,我内心感慨不已。20岁之前,他的生活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并无差别。
那个数学考试永远不及格,不被老师喜欢的差学生;
那个在餐厅里炫技,失手摔碎盘子,被老板罚钱的服务生;
那个努力学好音乐,不过是为了赚钱养家,让妈妈和外婆过得更好的孝顺男孩……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自己年轻而倔强的身影。
进入唱片公司之前,他也一直为未来迷茫纠结,在理想和现实面前,不知道音乐这条路,坚持走下去,是对还是错。
写着别人不喜欢的歌词,唱着别人听不懂的曲调,每天下班后,就埋头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写歌,他遭受的嘲笑和讽刺,并不比我们任何人要少。
剑未配妥,出门已是江湖。这个爱戴鸭舌帽,沉默寡言,爱面子,好胜,不服输的少年,谁能料到会成为今天的天王巨星呢?
< class="pgc-img">>在上大学后回家的某一天,突然发现老爸把《千里之外》设置成了手机铃声,老妈把《青花瓷》当做广场舞音乐跳了起来。
我猛然一惊,原来当年唱双截棍的那个炫酷男孩,被大人嗤之以鼻的“非主流”男孩,早已抓住了老一辈的心啊!
前两天在豆瓣上,看到一句印象深刻的话:
曾一度以为,喜欢听周杰伦的人,是因为内心有很多小时候的美好记忆和童年情怀,现在明白了,不是这样的,他是真的有才。
我怀念的,是那些给予我正能量,陪我走过低谷的歌曲。
我怀念的,是那些让我憧憬未来,告诉我一切美好值得等待的歌曲。
我怀念的,是那些在我面对暗恋男生的时候,给我甜蜜和忧伤的歌曲……
我怀念的,是那些留存在少年时代里的,每一个闪光瞬间。
【结语】
一个人的时代,一个人的风格。
能站在乐团顶尖的人,除了天赋资源,还要有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作品的能力和眼光。
从1979到2020年,偶像周杰伦,他已经41岁了。
回首过去的20年,那个长发飘飘,沉默寡言,眼神冷酷,一无所有的青涩少年,如今也儿女双全,有爱人相伴。
他的存在,满足了我们对于一个优秀偶像的所有期待。
当新歌《Mojito》的轻松旋律伴随熟悉的强调在耳边响起时,我眼前仿佛看到了往日校园里,那个17岁的我,坐在课桌前,拖着腮帮听着MP3。
周杰伦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我青春记忆的一部分,缺任何一角,都会让一切黯然失色。
在四十不惑的年纪,越活越精彩的周杰伦,一定会带不负期待,给我们带来刚多优秀的作品。我想,等到我四十岁时,再听他的歌,依然会激动到热泪盈眶。
成名初,周杰伦告诉记者,希望自己能做一个罗大佑式的人物,他说:“罗大佑是当时流行乐坛的头头,一个时代需要一个这样的人物。”
如今,他做到了。
< class="pgc-img">>
(蓝小嗨原创)
我国风景优美、山水秀丽的云南山区,自古以来就天然生长着茶树,经过科研人员的验证,那些幽深的山林里,生长的古茶树最早的有上千年,甚至更久,所以现在云南山区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茶树原产地之一。
云南的茶自古就有,早在武王伐纣时期,当地生活的濮族就曾经将本地产的茶叶进贡给西周天子,关于濮族,之前也提到过,这是一支扎根在云南山区的土著民族。后来,在茶马古道上,云南山区产的茶叶也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之前说过云南的滇红,滇红是红茶里数一数二的好茶,那么云南还有哪些好茶呢?要是放在以前,可能很多人还真不知道云南的什么茶最多、最出名,但是近些年以来,我想各位都听过一种茶:普洱。
普洱茶是云南省的特产茶,也是六大茶类里面的黑茶,普洱的产地是在云南省的普洱市,因此得名普洱。普洱市当地人对孔明兴茶的故事特别熟知,孔明是谁,当然就是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汉丞相诸葛亮了,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孔明兴茶说的就是诸葛亮在云南地区种茶兴茶的故事。
在魏蜀吴时期,三国鼎立,蜀汉建兴三年,就说建兴是蜀国的年号,三年就是第三年,也是刘备刚死两年,其儿子刘禅做皇帝不久。我们都知道刘禅被称为是阿斗,这是因为阿斗也就是刘禅的小名,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他好不容易接手他爹刘备打下的江山,却不思进取,即便是有贤臣诸葛亮的帮助,最后也落得国家破落的局面。
建兴三年的春天,兴许是南中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云南这一带,这里的部落首领们也觉得这位小皇帝不中用,没什么能耐,纷纷联合起来造反叛乱。这伙儿人里边有个头头,就叫孟获,孟获不用多说了吧,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而鲜为人知的是,孟获就是南中地区的豪强,南中地区在古时候是指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一带,而孟获是云南一个部族的酋长,在当地能耐大得很呐。
孟获联合其他部族造反的人合力对抗蜀国,想自立为王,做大做强,但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刘备虽然不在了,可诸葛亮还活着呢,诸葛亮那首经典的《出师表》大家应该都知道吧,这是学校课本里必学的内容。里边有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就说刘备创业是干嘛呢,可不是下海经商开公司,人家干的是大事儿,是建立蜀汉政权,做皇上,但可惜了,刘备刚做两年皇上就病死在白帝城了。“白帝托孤”说的就是刘备临死前,在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后来刘禅虽然继位做皇上,但蜀国的大小事儿都是诸葛亮在操心着。
就是这时候,南中地区,那个孟获在当地打着起义的名号,整天为祸四方,弄得人民百姓苦不堪言,本来刘禅是派了些人去镇压的,可是派去的都是无能之人,不仅没把孟获打败,还让孟获给收服到自己帐下,眼看着孟获的势力越来越大,诸葛亮一琢磨,这不行,还是得我出马。
于是,诸葛亮出山平定南中,他率领蜀汉大军长驱直入,从蜀地,也就是四川,沿路一边走一边打。在追击孟获的一路上,不管是遇见谁,但凡要敢阻拦,诸葛亮毫不留情,直接开打,那些各地的豪强在蜀汉的大军面前宛如蝼蚁、溃不成军,本来那些人说白了也就是一些地痞流氓组织起来的,这会儿看见蜀汉大军来势汹汹的,肯定早就吓的胆儿都没了,所以诸葛亮一路上算是特别顺利,就到了云南腹地哀牢山。
蜀国大军进了山,士兵们陆陆续续沿着当地的桃花江慢慢走着,一直走到江畔的桃叶渡口,眼看着江面上的雾气越来越大,几乎啥都看不见了,士兵们也分不清方向,不知道路在哪里,这时候士兵们可能是吸进身体的烟雾太多,纷纷都晕倒了,远在队伍后面的诸葛亮捂着口鼻,他走近一看,这哪儿是雾气,这分明是瘴气,是有毒的瘴气啊。
说孟获那些人到处霸占土地,搜刮钱财,让云南地区的人苦不堪言,所以诸葛亮一路走来,当地百姓看在眼里,都知道诸葛亮带着蜀军,是来救他们脱离苦海的,那这会儿,当地老百姓知道诸葛亮他们走到桃花江这儿吸了瘴气中了毒,过不去桃花江了,就都赶过来帮忙。
当地老百姓将本地山上的茶叶采集下来,放在水中煮,煮好以后就把茶汤喂给中毒的士兵们喝,没想到士兵们在喝了这茶汤之后,不仅解了身体的毒,还觉得整个人都神清气爽,特别有力气,诸葛亮赞叹这茶叶的神奇,就把此地记在了心里。临走时,当地百姓给每一名士兵分别发放了些茶叶,据百姓说,只要把茶叶含在嘴里,渡过充满瘴气的桃叶渡口时,就不会中毒了,就是这样,蜀军终于顺利过了桃花江。
深入到云南腹地,蜀汉的军队和孟获率领的军队展开大战,其实也算不上是什么大战,因为孟获是个蛮横而自信的人,他小打小闹还行,但要领兵打仗,那怎么能跟蜀汉军师诸葛亮相比。所以,孟获在第一次跟诸葛亮的战斗中就惨败了,他气不过,打算着趁夜里风大,放火烧了诸葛亮的粮草,没了粮草,那就只能先乖乖回去了。可是三国纷争大大小小多少场战斗,诸葛亮都经历过了,而且三十六计是诸葛亮用烂了的招数,论计谋谁还能比得过他。再说了,你孟获这么点小心思诸葛亮猜不到吗?
就在孟获深夜带着十几个人悄悄潜入诸葛亮的军营时,忽然间,军营里四面擂鼓,到处都是举着火把的士兵,原来这还真是一招诸葛亮用烂了的招数,叫瓮中捉鳖。看着周围举着火把的蜀国士兵,加上那震慑心扉的鼓声,孟获早就慌了神,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被带到营帐里诸葛亮的面前,本来按理说孟获今晚得交代在这儿,但诸葛亮并没有惩治孟获,而是将他放了。
孟获不知道诸葛亮啥意思,但他也不管,放了我就继续反抗,继续对抗蜀汉,于是孟获又联合各地豪强,向诸葛亮带领的蜀军进攻,结果又是惨败,按理说,孟获好歹也是云南当地部族的酋长,是地头蛇,怎么“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句话到了孟获这儿,就反过来了,一个地头蛇被强龙压着打,而且还是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孟获屡战屡败,败了就被捉去诸葛亮的帐前,诸葛亮将他放走,完了他再次进攻,不得不说,孟获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称赞。也许诸葛亮就是看中了孟获坚韧不拔、与命运抗争的这股子劲儿,当七擒七纵孟获之后,孟获也终于对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就带着自己的族人归顺诸葛亮。孟获跪在诸葛亮面前,说:行了,不打了,我服了,从今以后,我孟获唯你诸葛亮马首是瞻,你让我往东我就不往西走,你让我去南边我也绝对不去北边。
孟获臣服,这才是诸葛亮想要的,孟获好歹是一个部族的酋长,好说歹说在当地也算有些威望,当诸葛亮把孟获降服以后,这地方还要靠他去治理,所以孟获大败,诸葛亮却不杀他,而是让孟获保一方安定。在诸葛亮的指派下,孟获一改从前的蛮横,效仿诸葛亮的治军之策,也把当地管理的井然有序。那诸葛亮一看,挺好的,那你好好治理这个地方,我就带着大军先撤了。
诸葛亮不愧是才智双全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离开云南之前,还干了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什么好事儿呢,他又返回桃花江,找到当时救蜀军士兵的那些百姓,他让士兵们跟着百姓收集茶种,因为在此之前,茶树大多都是山上的野茶树,所以诸葛亮派人将茶种又分发给当地的人,诸葛亮亲自带着百姓种茶,把茶树种在开垦过的每一寸土地上,能种的地方都给它种上,极大地推动了当地茶业的发展,也终于是让百姓有了生计来源。
后来,诸葛亮带着大军离开,当地的百姓靠着诸葛亮教给他们的种茶技术和做茶技术,把茶叶卖到外地,生活慢慢变得好了起来,大家为了感念诸葛亮的恩惠、恩德,就把诸葛亮奉为当地的茶祖。
日月轮转,朝代更迭,到了今时今日,当年诸葛亮种茶兴茶的地方有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叫思茅,有人说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诸葛亮那时候帮助百姓种茶,那段耕读的时光让他思念起了当年隐居时待过的隆中茅庐,所以当地人就把地名改叫了思茅,不过这毕竟只是传说,大家听听就好。现在,每年农历6月19,云南普洱市一带做茶的人都会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他们祭拜诸葛亮,以纪念他在千百年前对当地百姓做出的杰出贡献。
说完故事,继续说茶,今天要说的主角,就是普洱茶,普洱茶分生普洱和熟普洱,生茶自古就有,而熟茶呢,上世纪70年代才诞生,距今也就50来年,在咱们中国茶种类里面,按生熟来分的,普洱茶可以说是蝎子粑粑独一份,除了普洱茶,还没有任何其他的茶,按生熟来分的。
说起普洱茶,不禁就会想起一句话:丑小鸭变白天鹅。而普洱茶,从起初的没什么名气、上不了台面,到今天的受人追捧、身价暴增,仅仅用了三十年,就完成了自己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
可能有朋友就说了,普洱茶怎么会是丑小鸭呢,普洱茶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一饼茶动不动就大几千上万,是能喝的古董,是所有爱茶人的终级选择。虽说普洱茶崛起的速度非常迅猛,今天确实在许多爱茶人心中,她的地位犹如泰山北斗,但在过去可不是这样。二十年前,也就在2000年左右,普洱茶在云南当地,都没多少人喝,不管大家相不相信,这都是铁一般的事实。
历史上,普洱茶一直不被各朝各代的中央政府所重视。直到清代,由于少数民族满族入关,开始坐江山,普洱茶才开始破天荒的成了贡品。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是满清皇室慧眼识珠,突然发现普洱茶是被忽视的茶中珍品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在入关之前,就喝普洱茶,喝习惯了,一时间改不了罢了。
至今我们到西北地区旅游,还会看到少数民族同胞爱煮奶茶喝,而且常用的除了茯茶就是普洱茶,那早在三百多年以前的满族,他们也一样啊,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满族跟现如今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基本一样,共同点都是爱吃肉,肚子里油水多,需要苦涩味重的茶刮刮油,消脂去腻,而普洱茶,不就是现成的刮油神器嘛。
这些年普洱茶是越来越火了,对普洱茶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可能就要说了:这都是炒作。当然,这也不是空穴来风,要不然茶圈也不会流行一种说法,说:“普洱茶长在云南,喝在香港,炒在台湾”。不过,炒作归炒作,普洱也确实是好茶,就这么说吧,如果一样东西没有自身价值的支撑,肯定是炒不起来的,更不会历经两次大崩盘,一次在2007年,一次在2015年,也就是价格大跌,后来照样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
因为普洱茶的功效,极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已经完全从过去的物质贫乏,一年吃不了几回肉,到现在好些人都因为营养过剩,变得肥胖,被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所困扰。因此,需要这么一款去油解腻的茶,而普洱茶恰逢其时地做到了这一点。普洱茶,不光消脂去腻、降三高,跟其他具有同样功效的黑茶相比,她还具有极高的品饮价值,什么意思?普洱茶不光好喝,而且富于变化、耐琢磨。
鄙人头回喝普洱,喝的是生茶,说实在的,没留下什么好印象,只记得喝起来又苦又涩,还喝的人肚子不太舒服。直到后来,有一回跟朋友在我们当地的茶城,喝了一款古树普洱,才让我真了解了普洱。那款普洱是古树料做的,可能有些朋友不太了解古树这个概念,在茶圈里一般讲古树,指的是茶树树龄超过300年的;但在一般市场上售卖的,树龄超过一百年的也可以叫古树了。那款茶正巧就是用从300多年树龄的茶树上采的茶青做的,因此喝起来苦涩度极低,而且四五杯下肚,我竟不自主的开始冒汗,那种汗可跟一般运动时出的汗不一样,而是一种细密的汗,整个一泡茶喝下去,周体通泰,神清气爽,整个过程中,茶香都是那么的清新自然,淡淡的兰花香里裹着些熟果香,实在是让人妙不可言。
正是那次的喝茶体验,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许多人钟爱生普洱,他们要是隔三差五不喝上一泡生普,就总觉得缺点乐趣。再后来,我也开始慢慢的了解一些普洱茶的知识,比如普洱茶的四大产区:普洱、临沧、西双版纳,还有保山,这四个地方分别是云南省的四个地级市,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方向,其中临沧跟西双版纳所产的普洱茶最优。也开始慢慢知道,喝生普洱,品的就是一个苦涩,只要喝到嘴里,苦能化、涩不挂,这款普洱就算是不错的好茶。
那么,什么是“苦能化、涩不挂”呢?在茶汤喝到嘴里,从喉咙咽下这个过程中,当你感觉到苦涩,准备张口说这茶苦涩的时候,苦涩便已经消失了,或者说已经不像一开始感觉到的那么明显了。这时候,会不由想起张爱玲曾说过的:“生活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长路漫漫,唯茶作伴,我们下回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