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满足你的驱寒需求,又能让你解馋,它就是比老干妈还要火辣的——火锅。
说到火锅,那可是南北皆宜、老少皆爱。俗话说得好: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呗。
< class="pgc-img">▲图为火锅(图片 | Pixabay)
>一锅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我看来,火锅的特点有两个,容量大、热气腾腾。所以最早的时候用鼎来煮火锅也就可以理解了。
▼ 用鼎煮火锅,你没听错
“火锅”顾名思义就是火上有锅,锅下燃火。至于是什么样的锅,燃的是什么火?历朝历代不尽相同。
?
< class="pgc-img">新石器时期的炊器陶鼎(图片 | 搜狗图片)
>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始人就已经发明了陶制的器具来烧煮食物。这些陶器一般都很大,可以满足整个氏族共同进食;同时又很稳定,不会因为加进去的东西太多而不稳倾倒。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一种较为方便、实用的器型逐渐产生并固定下来,这就是“鼎”。先人们把能吃的食物(通常以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加水,再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当时这种食物叫作“羹”,它可以说是火锅的始祖。
因食物投入沸水时会发出的“咕咚”之声,所以火锅也被称为“古董羹”。
?
< class="pgc-img">南京高淳薛城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四足双层方陶鼎。由于是4000年前的生活用品,现在已有些残缺,但仍能
>到了西周时期,铜与铁的发现及应用带来了一场器物的大革新。许多实用器、礼器都改用金属制作,此时的鼎大多为铜鼎。不同大小的鼎有了用途上的区分。用作实用器的鼎大多体量较小,而大的鼎则成为权力的象征。
?
< class="pgc-img">西周有盘鼎,又名灶鼎(图片 | 故宫博物院)
>该鼎通高20.2cm,宽16.4cm,重2.26kg。鼎下有托盘用于盛放炭火,类似于今天的火锅。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品和传世藏品中,带盘鼎较少见。此种形制的鼎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
?
< class="pgc-img">战国时期楚王酓胐鼎(图片 | 故宫博物院)
>该鼎通高59.7cm,宽60.5cm,口径46.6cm,重53.8kg。铭文记:楚王酓胐铸造此鼎,以供岁祭之用,置于集厨。
< class="pgc-img">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图片 | 南京博物院)
>< class="pgc-img">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图片 | 南京博物院)
>该鼎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温鼎属于小型鼎,使用方便、便于移动,可边煮边食。此鼎有夹层可放置炭火,保持鼎内食物常温不冷。
▼ 可以分格的鼎出现了
< class="pgc-img">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火锅形青铜器(图片 | 南昌市博物馆)
>海昏侯刘贺(前92年7月25日—前59年),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该器物三足,上部大肚小口用于容纳食物,下端连接炭盘,上下之间不连通。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介绍:“这是个实用型火锅。它炭盘里有炭迹,锅内也有使用过的迹象,甚至还有板栗等残留物。”
专家学者们通过该器物上的使用痕迹分析,推测这很有可能是墓主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是生前用品,死后还要陪葬,说明墓主人对该器物很是喜爱,从这点可以初步推测当时的贵族已经在使用青铜火锅了。至于平民百姓间是否也已经普及火锅则未可知。
?
< class="pgc-img">汉代江都易王刘非墓中出土的分格鼎(图片 | 南京博物院)
>< class="pgc-img">打开后的分格鼎(图片 | 艾维商机网)
>江都易王刘非(前168年―前127年)为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之兄,死后葬于江苏省盱眙县东阳大云山。
他墓中出土了一种分格鼎,该鼎内部空间分为五格,可放置不同肉品,这样就可以同时品尝五种不同的口味,与今天我们所使用的鸳鸯锅有些类似。
< class="pgc-img">鸳鸯锅(图片 | 大众点评)
>另有《三国志·魏志·钟繇传》中载:“ 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 。曹植《七步诗》中有“豆在釜中泣”,“釜”与鼎不同,虽然都可用于炊煮,但鼎有足而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可视为我们现在所用锅的前身。这种“五熟釜”与现今的火锅就更接近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
▼ 火锅形制定型
到了唐代随着制彩工艺的发展,火锅器皿也变得越发美观,与现在的火锅形制基本没有区别。
< class="pgc-img">唐三彩火锅(图片 | 艾维商机网)
>宋代火锅的美名又叫“拨霞供”。
到北宋时代,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就有火锅。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一书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书中将之称为“拨霞供”。
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色,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因诗之“浪涌睛江雪,风翻晚照霞。”猪、羊皆可。
汤水翻滚,热气升腾,夹起一箸切得薄厚均匀的肉片,在汤里这么来回一摆,便可蘸料、入口。那白色的水气,配以红得恰到好处的薄肉片,不就正合了这“拨霞”二字吗?
< class="pgc-img">火锅菜品牛肉卷(图片 | Pixabay)
>到了元朝,北方游牧民族本就喜食牛、羊肉,等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更是大受欢迎。关于此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有一年冬天,元世祖忽必烈带部队行军,行至某地时已是饥肠辘辘,便想要吃羊肉。但烤肉一时难成,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便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之,后加调料、葱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赞不绝口,将其赐名为"涮羊肉".。
< class="pgc-img">火锅涮肉(图片 | Pixabay)
>清代的“千叟宴”其实应该叫作“火锅宴”。
到了清朝,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
清代乾隆皇帝对火锅偏爱成癖。据传,他曾六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嘉庆元年正月乾隆帝举办的“千叟宴”上,全席共上火锅1550余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宴。
< class="pgc-img">陈道明主演《康熙王朝》中的千叟宴场景(图片 | 优酷视频截图)
>< class="pgc-img">《延禧攻略》中吃火锅的场景(图片 | 爱奇艺视频截图)
>因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所以自古以来火锅多以铜质为主,但到了清代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好,火锅也做出了众多花样。
清代的火锅质地有陶瓷、纯银、银镀金、铜、锡、铁、珐琅、瓷器等数种。这些丰富的饮食器具无不体现着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精致。
< class="pgc-img">清代咸丰年间的粉彩火锅(图片 | 故宫博物院)
>< class="pgc-img">清代晚期的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图片 | 故宫博物院)
>?
< class="pgc-img">清代光绪年间的银寿字火锅,慈禧太后经常使用(图片 | 故宫博物院)
>冬日里的“席上春风”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眼看就要过年了,还有什么比来一场热气腾腾的火锅盛宴更暖心、暖胃的呢?
< class="pgc-img">九宫格火锅(图片 | 西南民族大学团委)
>我国的火锅品种繁多,百锅千味:四川火锅以麻辣醇香,名扬天下;广东的海鲜、钙骨火锅让人回味无穷;北京的羊肉涮锅别具风味.......这些火锅堪称寒冬里的“席上春风”,让人食之不忘。
< class="pgc-img">海鲜锅(图片 | 大众点评)
>< class="pgc-img">骨汤火锅(图片 | 大众点评)
>< class="pgc-img">辣火锅(图片 | 大众点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全在这满满的一锅里,再配上一样心爱饮品,简直快活似神仙。
如今我们过年讲究的是阖家团圆,一家人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古时候过冬至也是如此。若论吃什么最聚人气,那非火锅莫属。
“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在这冬至时节,约上三五个好友,喝酒吃肉,大快朵颐,没有假模假样的虚情假意,有的只是真情实意,好不自在。
END(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删)
>国人有多爱火锅?有人如此形容:舌尖热度胜过火锅温度100倍。今年的“双十一”,某品牌方便小火锅产品只用了2分钟线上成交额就突破了百万元。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经营范围含“火锅”的在营业、存续及迁出状态的企业数量超过12万家。仅2019年,国内新增火锅企业已超过1.2万家,换句话说,平均每天就有30多家火锅企业诞生。
2020年火锅业有望突破万亿元
“火锅,等于是中国人的自助餐。”一位著名电视主持人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人的火锅情结。
就火锅而言,国内就有六大派系,即以麻辣鲜香著称的川渝火锅,以“涮羊肉”为特色的北派火锅、以牛肉海鲜为代表的粤系火锅、快捷小锅化的台式火锅、口感酸辣的云贵火锅,以及其他特色火锅。
今年7月,中国饭店协会发布了《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一组数据佐证了中国人对于火锅的钟爱。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火锅业实现收入8757亿元,占全国餐饮业收入(42716亿元)的20.5%,成为规模最大的细分品类。“2019年预计将达到9600亿元左右,202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中国饭店协会相关负责人称,火锅业的收入在未来还将继续增加。
随着中国人对火锅的热情不减,一些火锅企业还被成功地“吃”成了上市公司。其中,名气最大的无疑是2018年9月在港股上市的海底捞。记者了解到,海底捞营业收入近几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7年106.37亿元、2018年169.69亿元、2019年上半年116.95亿元,同比增长59.3%;实现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约41%。
同时,记者梳理发现,海底捞并非首支“火锅股”,在其上市之前,呷哺呷哺、颐海国际已陆续登陆港股市场。
“火锅之都”未进前三?重庆不服
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天眼查公布的数据中,四川省火锅企业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超过3.5万家,占全国的近三成。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陕西省(8833家)和山东省(7611家),而有着“火锅之都”的重庆居然未进入前三名,仅仅位居第四。
“火锅企业数量的排名,并不能说明重庆‘火锅之都’的名号变虚了。相反,重庆的火锅依然是享誉全国的一张城市名片。”在众多重庆火锅从业者眼中,对这个排名表达出明显的不服气。
重庆市火锅协会相关人士也认为这个排名并不能代表重庆火锅的全部。“据我们协会统计,整个大重庆范围内,火锅门店的数量达到了2.6万多家,从业人员接近56万人。如果把火锅全产业链产值加以估算,包括最上游的原料生产基地、中游的火锅调味料及底料制品、最下游的火锅门店和新兴方便火锅在内,重庆火锅的全产业链产值已接近500亿元。”该人士表示,这些数据在国内绝对算得上数一数二。
由重庆大学发布的《大数据深度解读重庆火锅背后的秘密》显示,在重庆内环以内区域,火锅店密度最大,高达21.7家/平方公里,相当于每200米就有一家火锅店。有业内人士玩笑式说道,“在重庆,根本不需要寻找火锅店,火锅店自己就会找到你。”
除此之外,来自重庆市商务委员会的数据显示,重庆火锅企业海外扩张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包括小天鹅、秦妈、苏大姐等本土火锅企业,海外店面已累计200多家,分布在美国、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
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火锅企业的数量多少并不能代表一座城市火锅行业的整体面貌,如果以综合指数评判,在国内众多城市中重庆应该还是排名靠前的。
火锅企业屡遭商标之痛
火锅行业良好的市场受众规模,使得该行业前景诱人,也导致行业竞争极为激烈。《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中就有数据提及,火锅业的关店率同样位于餐饮业各细分品类之首。
所以,为了争抢客流量,火锅行业内“李鬼”也是层出不穷。根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知识产权推进中心发布的《知名企业品牌重复率及品牌保护调查报告(餐饮业)》显示,我国餐饮业网络品牌的发展普遍存在品牌意识不足、注册商标缺失等问题,而品牌名称使用混乱、被“搭便车”与“傍名牌”等问题,正成为掣肘地方美食打造品牌、“走出去”发展的短板。而在火锅行业中,这类现象更为突出。
曾经引发关注的“小龙坎”火锅商标侵权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4年4月,四川仁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立并使用“小龙坎”品牌,并于2015年10月投资成立成都小龙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该品牌运营管理。可是,仅成都市场仿冒店就达到400多家。“起初,仿冒店还只是在店名前加上前缀混淆视听,后来一些店居然直接把小龙坎官网照搬过去,甚至还出现了以仿冒店向外招商加盟的情况。”该公司相关人士回忆道。“小龙坎”商标之争足足持续了两年多,直到2017年6月才正式归四川仁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有。
重庆市火锅协会相关人士谈道,重庆火锅也经常面临“被代表”的困境,以重庆火锅的相关元素和重庆地名在外地开火锅店的情况屡见不鲜,直接冒用重庆知名火锅品牌的情况也不少。“这样的状况致使重庆火锅市场鱼龙混杂,屡现食品安全问题,对重庆火锅的品牌打造和保护产生了不良影响。”
记者了解到,“李鬼”长期混迹国内火锅行业的最大原因,还是在于众多火锅企业缺乏商标意识。天眼查数据报告中也提到:国内超过12万家的火锅企业中,仅2000余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商标信息。
“‘小龙坎’商标侵权案并非特例,很多企业都有类似遭遇,其根源就在于企业起步阶段没有将品牌申请注册成商标,导致做大做强后,品牌名称被他人使用,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法律业内人士同时提醒,“市场未动,商标先行,企业需要具备这样的品牌意识。不管是企业名称、品牌名称还是门店名称,只要是没有被注册为商标的品牌,均可能被他人使用。只有将企业名称、企业品牌注册成为商标,才能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工人日报;原标题:沸腾的火锅:舌尖上的大产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国人有多爱火锅?有人如此形容:舌尖热度胜过火锅温度100倍。今年的“双十一”,某品牌方便小火锅产品只用了2分钟线上成交额就突破了百万元。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经营范围含“火锅”的在营业、存续及迁出状态的企业数量超过12万家。
仅2019年,国内新增火锅企业已超过1.2万家,换句话说,平均每天就有30多家火锅企业诞生。
2020年火锅业有望突破万亿元
“火锅,等于是中国人的自助餐。”一位著名电视主持人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人的火锅情结。
就火锅而言,国内就有六大派系,即以麻辣鲜香著称的川渝火锅,以“涮羊肉”为特色的北派火锅、以牛肉海鲜为代表的粤系火锅、快捷小锅化的台式火锅、口感酸辣的云贵火锅,以及其他特色火锅。
今年7月,中国饭店协会发布了《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一组数据佐证了中国人对于火锅的钟爱。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火锅业实现收入8757亿元,占全国餐饮业收入(42716亿元)的20.5%,成为规模最大的细分品类。“2019年预计将达到9600亿元左右,202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中国饭店协会相关负责人称,火锅业的收入在未来还将继续增加。
随着中国人对火锅的热情不减,一些火锅企业还被成功地“吃”成了上市公司。其中,名气最大的无疑是2018年9月在港股上市的海底捞。记者了解到,海底捞营业收入近几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7年106.37亿元、2018年169.69亿元、2019年上半年116.95亿元,同比增长59.3%;实现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约41%。
同时,记者梳理发现,海底捞并非首支“火锅股”,在其上市之前,呷哺呷哺、颐海国际已陆续登陆港股市场。
“火锅之都”未进前三?重庆不服
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天眼查公布的数据中,四川省火锅企业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超过3.5万家,占全国的近三成。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陕西省(8833家)和山东省(7611家),而有着“火锅之都”的重庆居然未进入前三名,仅仅位居第四。
“火锅企业数量的排名,并不能说明重庆‘火锅之都’的名号变虚了。相反,重庆的火锅依然是享誉全国的一张城市名片。”在众多重庆火锅从业者眼中,对这个排名表达出明显的不服气。
重庆市火锅协会相关人士也认为这个排名并不能代表重庆火锅的全部。“据我们协会统计,整个大重庆范围内,火锅门店的数量达到了2.6万多家,从业人员接近56万人。如果把火锅全产业链产值加以估算,包括最上游的原料生产基地、中游的火锅调味料及底料制品、最下游的火锅门店和新兴方便火锅在内,重庆火锅的全产业链产值已接近500亿元。”该人士表示,这些数据在国内绝对算得上数一数二。
由重庆大学发布的《大数据深度解读重庆火锅背后的秘密》显示,在重庆内环以内区域,火锅店密度最大,高达21.7家/平方公里,相当于每200米就有一家火锅店。有业内人士玩笑式说道,“在重庆,根本不需要寻找火锅店,火锅店自己就会找到你。”
除此之外,来自重庆市商务委员会的数据显示,重庆火锅企业海外扩张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包括小天鹅、秦妈、苏大姐等本土火锅企业,海外店面已累计200多家,分布在美国、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
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火锅企业的数量多少并不能代表一座城市火锅行业的整体面貌,如果以综合指数评判,在国内众多城市中重庆应该还是排名靠前的。
火锅企业屡遭商标之痛
火锅行业良好的市场受众规模,使得该行业前景诱人,也导致行业竞争极为激烈。《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中就有数据提及,火锅业的关店率同样位于餐饮业各细分品类之首。
所以,为了争抢客流量,火锅行业内“李鬼”也是层出不穷。根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知识产权推进中心发布的《知名企业品牌重复率及品牌保护调查报告(餐饮业)》显示,我国餐饮业网络品牌的发展普遍存在品牌意识不足、注册商标缺失等问题,而品牌名称使用混乱、被“搭便车”与“傍名牌”等问题,正成为掣肘地方美食打造品牌、“走出去”发展的短板。而在火锅行业中,这类现象更为突出。
曾经引发关注的“小龙坎”火锅商标侵权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4年4月,四川仁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立并使用“小龙坎”品牌,并于2015年10月投资成立成都小龙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该品牌运营管理。可是,仅成都市场仿冒店就达到400多家。“起初,仿冒店还只是在店名前加上前缀混淆视听,后来一些店居然直接把小龙坎官网照搬过去,甚至还出现了以仿冒店向外招商加盟的情况。”该公司相关人士回忆道。“小龙坎”商标之争足足持续了两年多,直到2017年6月才正式归四川仁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有。
重庆市火锅协会相关人士谈道,重庆火锅也经常面临“被代表”的困境,以重庆火锅的相关元素和重庆地名在外地开火锅店的情况屡见不鲜,直接冒用重庆知名火锅品牌的情况也不少。“这样的状况致使重庆火锅市场鱼龙混杂,屡现食品安全问题,对重庆火锅的品牌打造和保护产生了不良影响。”
记者了解到,“李鬼”长期混迹国内火锅行业的最大原因,还是在于众多火锅企业缺乏商标意识。天眼查数据报告中也提到:国内超过12万家的火锅企业中,仅2000余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商标信息。
“‘小龙坎’商标侵权案并非特例,很多企业都有类似遭遇,其根源就在于企业起步阶段没有将品牌申请注册成商标,导致做大做强后,品牌名称被他人使用,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法律业内人士同时提醒,“市场未动,商标先行,企业需要具备这样的品牌意识。不管是企业名称、品牌名称还是门店名称,只要是没有被注册为商标的品牌,均可能被他人使用。只有将企业名称、企业品牌注册成为商标,才能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工人日报;原标题:沸腾的火锅:舌尖上的大产业)
谁把中国人的早餐拍了100多集?出来挨打!
本期编辑: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