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吃辣的同学都知道火锅店中牛油锅底是众多食客的最爱。牛油做为传统火锅中不可缺少的油脂,是由牛体内脂肪熔炼而成。它最大的作用是能在受热中产生脂化作用,从而增加汤卤的香味,牛油在汤卤中浮于表面能保持汤卤的温度和浓稠汤卤,使食物煮烫熟后,油润光泽,巴味增香,牛油气味浓郁,如果火锅不用牛油将失去很大风味。当然在调味时根据客人的需要增减牛油用量。
< class="pgc-img">>牛油虽好,但是餐后残汤处理却不容易,火锅熄火后会很快凝固成固体,这会给人造成不少麻烦,比如说你将吃过火锅后的汤倒进下水道后,一旦这些油凝固了,就会堵塞下水道;家庭中大多会这么处理哈,作为火锅店是万万不能滴,一旦违规操作会受到严厉处罚的。
安装餐饮隔油池是解决火锅店汤汁油水分离的最佳解决办法之一,经过分离后的残渣污水可排放至城市排污管道中,省事、省力。
< class="pgc-img">>火锅店餐饮隔油池建议安装带有除渣、加热功能的设备。除渣装置可以将火锅餐后汤料中的剩菜剩饭过滤提渣,油水会自动流入下边的油水分箱体中,因油性锅底极易凝固特点,需通过油水分离箱体中的温控装置加热,快速达到油水分离状态,满足餐饮直排效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随时联系删除。
1 突击检查
2014年,一家名为“古今天下”的火锅店在四川省犍为县开业了。
< class="pgc-img">>一开始这家店还无人问津。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古今天下”火锅店的名声逐渐变大,店内生意也渐渐兴旺起来。
每到晚上,店门口总是坐满了排队等待的消费者,而店内则是座无虚席。这家自助火锅店在犍为县变得小有名气。
渐渐地“古今天下”火锅店变为了网红店。
在犍为县一提起火锅店,大家总会提起“古今天下”。并且在各大平台上,“古今天下”火锅店能够进入火锅店排行榜的前三名。
这家店占地面积极大,足足有1200平方米。店内食品种类众多且采用自助的形式,这样的服务方式获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而让“古今天下”火锅店成为网红店的最主要的因素便是店内的装修风格。
店内的装修风格古色古香,别具一格,是网友们拍照的好地方。
因此,“古今天下”火锅店的名声越来越大。
< class="pgc-img">>但2019年,这家店却悄无声息地关门了,曾经人满为患的场景早已烟消云散。
不少慕名前来的人,看着紧闭的店门失望透顶,白白地吃了一场闭门羹。
生意如此爆火的火锅店怎么会突然关门呢?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了?
据附近的商家表示,“古今天下”火锅店关门的前几天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天有一堆穿着制服的人进去那家店里面,好像搜出来了什么东西……”
“这家店被查封了,老板也被抓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些穿制服的人会是谁呢?他们在店内究竟搜出来了什么东西?
2019年1月30日春节期间,四川省犍为县“古今天下”火锅店如往常一样人满为患,店家和服务员忙得如火如荼,收拾餐桌、打扫卫生、准备菜品……
突然,一群穿着制服的人来到店门口,说要进行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 class="pgc-img">>原来,他们是四川省犍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依照惯例,他们正在犍为县各地开展春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此次检查的领头人是综合执法大队的大队长钟守明。他向店家出示了自己的证件,便指挥手下的人对店内进行搜查。
面对突如其来的搜查,服务员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而店家表面上看似镇定,实则心里慌乱不已。因为他的店内有着不能被搜查出来的东西。
钟守明带着执法人员来到了火锅店的操作间。
操作间内放置了一台油水分离器,三个塑料桶,桶内盛放着从油水分离器中回收的废弃油脂。
操作间内的布置十分简陋,看起来工作人员刚刚在操作间工作过,因为这里各种工具摆放得十分凌乱。
随后,他带着其余执法人员前往火锅店的库房进行检查。
在前往库房的走廊过道上,他们发现了与操作间内三个塑料桶一模一样的塑料桶。
< class="pgc-img">>本以为这里面装的也是废弃油脂,但钟守明一问才发现原来里面装的是已经制作好的火锅底油。
看着那几个塑料桶,执法人员们陷入了深思。
走廊过道旁的这三个塑料桶与在操作间发现的三个塑料桶一模一样,且摆放位置相近。而一个装的是废弃油脂,一个是火锅底油。
一旦弄混,后果不堪设想。不打开盖子都不知道桶里装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在桶上做一些标记呢?
这细微的细节,让执法人员们感到十分疑惑。
尽管执法人员们十分疑惑,他们也没有开口直接向店家询问原因,而是继续进行还未完成的检查。
但随着检查的深入,店内的疑点却越来越多了。
02 疑点重重
检查完库房和操作间,执法人员开始对店内的销售记录进行检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古今天下”火锅店的销售记录存在诸多疑点。
< class="pgc-img">>首先是火锅底油的销售数量与店内采购的原料数量匹配不上。
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3日,这几个月期间“古今天下”一共销售了3000多锅火锅底油。换算成重量单位,大约是1万斤。
这期间店内采购了7000斤菜籽油,而无论如何加工,7000斤的菜籽油也不可能变为1万斤的火锅底油。
这3000多斤的缺口,店家是如何填补的?这是执法人员发现的第一个疑点。
其次是废弃油脂不知所踪。
四川火锅讲究的是麻和辣,在四川不吃红油火锅那简直就是两个字“糟蹋”。
因此,每一家火锅店的招牌锅底都是红油锅底。
而红油锅底中含有大量的油脂成分,哪怕变成了厨余垃圾,红油锅底中的油脂成分仍然存在。
一家以红油锅底为主打锅底的火锅店,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油脂。而废弃油脂有专门的单位进行回收,经营者可以将废弃油脂进行销售。
< class="pgc-img">>“古今天下”作为一家在犍为县小有名气且生意火爆的火锅店,应该会有大量的废弃油脂销售记录。
不过执法人员们却发现在“古今天下”的销售记录当中,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与废弃油脂相关的销售记录只有两笔,重量仅有200斤左右。
可根据执法人员分析,“古今天下”这家火锅店每天应该至少会产生50斤的废弃油脂。按照这个数据计算,一个月便是1500斤。
从2018年10月算起,截止2019年1月,“古今天下”至少要销售4500斤的废弃油脂才正常。
但如今只销售了200斤的废弃油脂,剩下的4300斤废弃油脂去了哪里?
为了查清这两个疑点,执法人员进入了更深一步的调查。执法人员们决定从火锅底料入手,将此作为突破口。
执法人员拿起店内分装好的火锅底油,陷入了深思。
店内分装的火锅底油包装以红白为主,包装上印有“一次性使用”“即开即食”“安全放心”等字样。
< class="pgc-img">>这也是“古今天下”火锅店的一大特点——安全健康。
许多曾在“古今天下”消费过的消费者都表示,这家火锅店的食品新鲜卫生,店内环境也十分干净,随时都有店员进行打扫。
执法人员想要了解火锅底油的制作过程及其制作原料,但他们询问了店内的工作人员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看来,“古今天下”火锅店的老板对自家配方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严实。
火锅底料的熬制本就属于火锅店的秘密,一旦被竞争对手知晓自家火锅底料的熬制方法,自家火锅店很可能成为市场的淘汰者。
因此,火锅底料的熬制都是秘密进行的,且只有老板一人知晓。
店家对自己在哪里制作火锅底料、如何制作火锅底料等事情都是闭口不言的。
执法人员从店员的口中并没有问出有用的线索,只知道店家是在郊外的一家小作坊制作火锅底油的。
没有具体的店名和地址,执法人员的调查一度陷入困难。
< class="pgc-img">>但通过执法人员的明察暗访,终于在离店面3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为“古今天下”火锅店熬制火锅底料的作坊。
这是一家极其简陋的作坊,面积小。而且这家小作坊与一般的农村房子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人知道这是熬制火锅底料的作坊。
当执法人员进入作坊的时候,作坊内只有一名人员正在熬制火锅底油。作坊内堆放着九个曾装过废弃油脂的塑料桶,而桶里面的废弃油脂早已不知所踪。
除此之外,作坊内还堆着好几箱已经分装好的火锅底油,包装与执法人员在店内看到的如出一辙。
作坊内的卫生情况并不像店内那样干净明亮,而是昏暗肮脏。同时,作坊内还散发出一阵臭味。
看到这一幕,执法人员瞬间明白,这家作坊正在对回收回来的废弃油脂进行二次加工,再次变为上餐桌的“食用油”。
而这样利用废弃油脂做出来的“食用油”便是大家熟知的地沟油。
< class="pgc-img">>地沟油脂的是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劣质油,它们可能来自厨余垃圾、反复使用的炸油、下水道的隔油池等等。
这类油脂对人体危害极大,长期使用会引发癌症。
早在2011年,我国就开始对使用地沟油的商家进行惩处,严厉打击使用地沟油的违法犯罪行为。
但地沟油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因为重复利用废弃油脂变为“食用油”,让商家们省去了大量的成本,其中利润极大,许多商家都因此铤而走险。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文规定,禁止使用地沟油。
但“古今天下”火锅店却明目张胆使用了用废弃油脂加工而成的火锅底油,且包装上还印着“安全健康”等字样,这都是对消费者的欺骗。
这家以安全、健康为卖点的火锅店就此坍塌。
< class="pgc-img">>这家小作坊和“古今天下”火锅店利用废弃油脂加工成食用油这一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行为了。
于是,作坊内的工作人员和“古今天下”火锅店的店家被执法人员抓获。
“古今天下”火锅店也因涉嫌使用地沟油而被查封,就此关门。
这样一来,执法人员在搜查过程中的两个疑点便通通解释清楚了。
火锅底油的销售数量与原料采购数量不匹配、大量废弃油脂不知所踪,都是因为店家利用废弃油脂加工以此来充当食用油而导致的。
大量的废弃油脂便是在加工的过程中被重复利用,由此一来菜籽油的采购数量便大大降低了。
03 消费者获得赔偿
因店家已涉嫌违法犯罪,该案件于2019年3月转交公安机关处理。
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显示,“古今天下”火锅店的老板名叫雷敏。
< class="pgc-img">>1965年,雷敏出生于乐山市市中区,出生于农村。2014年来到犍为县前,雷敏在老家做着服装、鞋帽等生意。
但2011年前后,网络购物逐渐流行,许多实体经济因此受到了冲击,雷敏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差。
雷敏丈夫的餐饮店并没有受到网络购物的影响且收入不菲,因此雷敏便想着开一家餐饮店。
于是,她将自己的店铺卖掉,将所有的钱都拿到犍为县开了一家名为“古今天下”的火锅店。
2014年至2017年,火锅店刚开的前三年是经营的困难时期。
由于雷敏从没有接触过餐饮行业,对于火锅店该如何经营也是一窍不通,前三年时间一直在学习如何经营火锅店。
直到2017年,火锅店的生意才有了起色,收入也逐渐增多。
< class="pgc-img">>2018年5月开始,雷敏与火锅底油熬制师傅李明亮开始商讨如何对废弃油脂进行二次加工,使它变为食用油。
两人商量、讨论了很长时间,最终才成功将回收回来的废弃油脂熬制成新的火锅底油,并将它们搬上餐桌。
由于火锅店不再需要大量购买菜籽油,店内运营成本因此降低,利润逐渐增多。
雷敏从中尝到了甜头,行事越发大胆,将所有回收回来的废弃油脂都熬制成火锅底油,而消费者们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将地沟油吃进肚子里了。
< class="pgc-img">>不仅如此,店内的工作人员也纷纷中招。
根据调查,火锅店内工作人员经常会聚在一起吃店内的火锅。而店内工作人员也会带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店内吃火锅。
其中小邱作为店内的大堂经理,在店内吃火锅的频率最高,每月至少要吃30次。
“古今天下”火锅店不仅是坑了消费者,连自家店员也不放过。
除却雷敏和李明亮外,此次案件还有一个帮手,李明亮的哥哥李某乙。
李某乙原先一直在新疆工作,接到弟弟李明亮的邀请才回到四川。他与李明亮合作,李明亮负责熬制火锅底油,李某乙则是负责分装、运输火锅底油。
而根据公安人员的计算结果,雷敏、李明亮、李某乙三人的犯罪金额高达440万元。
三人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要进行赔偿,还要被关押。
< class="pgc-img">>而此次案件最令人震惊的是,雷敏等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他们也没有意识到用废弃油脂制作而成的油叫做地沟油。
小张得知自己的母亲因使用地沟油而被抓捕后,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在他心里,自己的母亲为了生活一直十分努力,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情?
而当公安人员与小张谈话后,公安人员才了解到小张和犯罪嫌疑人雷敏对地沟油相关知识的匮乏以及法律意识的淡薄。
“不是,这个行为降低不了成本,这些废弃油脂经过加工后得出的油脂只占总油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它的作用只是用来提鲜、提味的。”
“在我们火锅店里,这样的废弃油脂是被当作老油来使用的。”
“我自己也经常吃家里的火锅,我母亲也经常吃。”
“这些油是没有问题的,它们不是从地沟里面捞起来的,而是客人用完后的油而已。”
< class="pgc-img">>在小张和雷某眼中,只有从地沟里面捞起来的油才是地沟油。而他们使用的废弃油脂是安全的、健康的。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废弃油脂中也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网友们的广大关注,再加上本次案件的主角“古今天下”是小有名气的网红店,因此此次案件一经曝光就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
网友们都对店家的做法表示严厉的谴责。
而一些曾在店内消费过的消费者向公安机关提出建议“作为消费者,我们是否有机会能够拿到这个赔偿金呢?”
四川省犍为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杨坤听到人民的诉求后,马上召集了相关人员进行研讨,并且还请问了不少专家。
< class="pgc-img">>经过研讨,四川省犍为县最终决定将赔偿金发放给曾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古今天下”火锅店消费过的消费者。
但在执行的情况上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如何发放赔偿金、由谁来发放赔偿金等问题都成了难题。
工作人员并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相反一直在寻求办法解决问题,最终他们采用了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
只要有相关的纸质凭证或电子凭证就可以到相关地点和小程序上登记自己的个人信息,不久后赔偿金便会打到消费者的银行卡上。
于是,2021年四川省犍为县发布了《公告》,上面清晰地写着“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1月30日曾在四川犍为县一家名为古今天下的火锅店消费过的消费者,都可凭借相关凭证获得赔偿。”
< class="pgc-img">>看到消息的消费者纷纷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拿到了赔偿金。
这种倾听群众建议、为人民谋求福利、维护人民权益的做法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与此同时,网友们也对雷某三人的这种做法进行强烈的谴责。
但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屡禁不止,想要保证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同时,还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用最严厉的惩罚来制止此类案件。
除此之外,对百姓宣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希望往后此类案件越来越少,大家都能够吃上安全、健康的食品。
天到了,火锅的消费旺季也到了,但涮火锅时得当心“口水油”。
近日,安徽淮南中院宣判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火锅店老板伙同店内员工,将客人吃剩下的废油提炼加工成“口水油”,继续给客人食用,持续两年十个月之久,累计销售火锅锅底6.5万余个,销售金额170万余元。
自从2011年央视首次曝光“地沟油事件”后,老油、口水油、地沟油等废弃油脂就被明令禁止在火锅店使用,但每年因“地沟油”被罚的案例依旧数不胜数,最重的甚至被罚款上千万元。
< class="pgc-img">>图/图虫创意
给客人吃口水油近三年
资料显示,入川毛肚火锅店于2017年4月开业,是当地知名火锅品牌,由牛某投资,王某负责日常经营管理。
为节约经营成本,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21日期间,王某、牛某等人伙同厨师长及后厨工作人员、前厅经理等人,等顾客吃完火锅后,将含有牛油的火锅汤倒入放有滤网的桶内,过滤掉火锅的残渣后,将浮在上面的油品收集存放。次日,再将回收的油品添加到顾客下单的火锅中,给顾客食用。至案发时,入川毛肚火锅店累计销售火锅锅底6.5万余个。经鉴定、审计,涉案火锅锅底销售金额共计170万余元。
经认定,本案的“口水油”属于废弃油脂,包含在“地沟油”的范畴之内,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最终牛某、王某等13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至一年,并处罚金125万元至2000元;同时判决支持安徽省消费者保护协会对涉案火锅店、牛某、王某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判令各被告连带支付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金共计512万余元。
在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看来,虽然口水油与地沟油获取方式不同,但造成的危害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废弃食用油脂。
根据我国《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废弃食用油脂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存在多种危害。
刘少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口水油的危害首先是不卫生,会残存食用者留下的唾液,不少疾病通过唾液传播,因此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其次口水油经过反复高温熬制,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氰化物,这些物质在被食用后,随着量的积累,会对人体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另外,口水油如果存放不当,还可能发生水解、氧化反应,成为黄曲霉毒素生长的温床。
事实上,我国是最主要的废弃油脂生产国。废弃油脂主要来源于食用油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因此废弃油脂的资源量与食用油消费量、饮食习惯挂钩。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2021年我国年食用油消费量约 4255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约20%,排全球食用油消费国第一。以废弃油脂产生量约占食用油总消费量的30%估算,对应2021年食用油消费预计产生废弃油脂约1200万吨。
从饮食习惯来看,中餐特殊的烹饪方式决定了餐厨垃圾中含有较多的废弃油脂,且部分油会伴随烹饪过程流入下水道成为地沟油,而海外(尤其是欧洲)饮食以色拉油、煎炸油为主,烹食方式产生的废油量小。上述原因造就了我国废弃油脂供应量在全球领先的格局。
暴利之下铤而走险
中国新闻周刊梳理过往报道发现,火锅领域一直是口水油的重灾区。
2022年,成都高新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火锅店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经鉴定,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22日,成都高新区起航巴蜀印象火锅店生产、销售添加“老油”的火锅锅底金额达137万余元。
法院判处该店负责人付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处罚金260万元,并向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人成都高新区人民检察院支付赔偿金1376.028万元。该案也是成都史上金额最大的食品安全处罚案。
千万级赔偿金历历在目,为何仍挡不住餐饮企业铤而走险?
多位行业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口水油屡禁不止,不外乎两个原因——味道和成本。
在川渝地区,口水油还有个别称——“老油”,其特点是口感厚重、味道醇香。其做法是将火锅油料先沉淀,然后把浮油打捞出来,加入清水洗油除渣取油,再加入香料、辣椒、花椒提香提麻,精炼而得。多年来,老油也被称为川渝火锅的“精髓”。
有火锅行业人士表示,现在火锅的红油锅底用的都是“新油”,“新油”吃起来没什么香气,而从客人吃剩的红油锅底中提炼出的“老油”,可以起到一个类似酵母的作用,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
不过随着近来调料产业日趋成熟,以及多年来的市场严查和教育,老油已经逐渐退出川渝市场,绝大部分火锅商户已经改用一次性油。
因此,仍在使用老油的餐饮企业,更多是出于成本考量。
众所周知,传统川渝火锅味道之所以好,是因为油料和底料用量非常足。正宗的川渝火锅底料,油脂成分主要是牛油。按目前的市场价格,好的牛油价格最少在十几元,甚至要到二十几元,一份锅底的成本动辄可能要几十甚至上百元。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的商家就选择了成本较低的“老油”。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1斤火锅底料成本为15-20元,一般情况小锅要用2-3斤火锅底料,大锅用4-5斤,但大部分火锅店的锅底费仅为30-50元(含大小锅)左右,还不够成本。而使用口水油,小锅耗油0.8斤左右,大锅耗油1.2斤左右,剩下的六七成油可以循环使用,省出来的一大半成本就是商家的纯利润。一家火锅店按每天接待30桌算,使用口水油可节约成本1000多元,一个月下来可以增加数万元的收入。
监管依旧任重道远
自从2011年央视首次曝光“地沟油事件”后,老油、口水油、地沟油等废弃油脂就被明令禁止在餐饮行业使用,但相关情况仍屡禁不止,监管难在哪儿?
一位从事市场监管工作的行业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是不好认定。“现在国家对什么是地沟油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标准,如果只是从外观、色泽上看,用地沟油炼制的食用油与正常食用油很难区分。”
刘少伟表示,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目前没有特别有效鉴别地沟油的办法,即便是鉴别酸度或者过氧化值的试纸,也只能证明油品合不合格,并不能直接证明是地沟油;如果要想证明是地沟油,必须去专业鉴定机构,费用动辄都是上千元。
二是环节太多,让监管没有抓手。
这与我国废弃油脂主要通过个体商贩实现回收有关。历史上我国对废弃油脂的收运管理体系不甚规范,废弃油脂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初始进入门槛低,加之收集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人力成本高、工作时间特殊,行业逐渐形成了以个体商贩为主的行业格局。
虽然近年来,餐厨处理企业作为新进参与者开始规范收运体系,但仍面临独立的隔油池废油及油炸食品废油无法获得、餐厨垃圾中的浮油常被个体商贩提前收取的尴尬处境。
由于监管环节和主体过于分散,导致在地沟油转运、处理过程中,时有偷运现象出现,特别是个体商贩,出入库登记制度不完善,目前还未做到原材料和生产成品完全跟踪。
在大力打击地沟油回流餐桌的同时,为地沟油寻找“出路”也被提上日程,其中生物柴油是重要方向。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生物柴油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的替代燃料备受关注。
生物柴油的原材料可来自植物油、动物油、废弃油脂和微生物油脂。在我国,“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国家安全政策,让利用植物油来生产生物柴油基本不可行;另外,由于动物油脂杂质含量高、微生物油脂提取成本高,也均难以成为生物柴油的主流原材料。因此,废弃油脂是唯一稳定可用的原材料来源。
近年来,我国废弃油脂市场供不应求,上游价格仅在2020-2022年便翻了一番。但由于地沟油底数不清,黑色产业链泛滥,这就造成一个尴尬现象——地沟油能源化利用企业“吃不饱”,普遍陷入原材料短缺的境地。根据USDA统计,2022年,我国生物柴油行业产能约414万吨,实际产量为214万吨,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处于较低水平。
有餐企负责人举了一个例子:把地沟油卖给小作坊,每个月可以多挣上万元,但如果找有环保部门认证的公司回收,不仅卖不了钱,反而要交一笔处理费,“换成你,你干吗?”
地沟油整治依旧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
地沟油为何难治理?"高档地沟油"检测技术难识别,法制日报,2017-05-04
火锅内卷,困在68元一锅的底料争议中,红餐网,2023-11-17
废弃油脂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概况及特点,思瀚产业研究院,2023-10-12
“火锅老油”里到底有多少“油水”?——重庆火锅“潲水油”问题调查,新华社,2018-01-25
火锅桌上,摆着美食也摆着行业痛点,每日经济新闻,2018-06-12
作者: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