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店和餐饮巨头Whitbread周二宣布,计划关闭126家表现不佳的餐厅,这将导致其英国员工人数减少约4%,即1500人。
该公司还宣布将期末股息增加26%,并表示计划回购价值1.5亿英镑的股票。
Whitbread表示,在截至4月18日的七周内,受旗下品牌餐厅需求下降的影响,其食品和饮料部门的销售额下降了2%。
该公司补充说,正在其餐饮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业务,包括裁员和重组某些品牌餐厅。
不过,在英国和德国强劲需求的推动下,该公司全年利润增长了36%。
该公司公布的年度集团税前利润为5.61亿英镑,略低于预期的5.65亿英镑。
本文源自金融界
悉,此前由于经济不景气,美国谷歌、华尔街的企业纷纷宣布将进行裁员削减成本以度过这轮科技寒冬,而就在近日,全球规模最大的快餐集团麦当劳也宣布将开启人员调整计划。
数据显示,截至1月9日,麦当劳的自有餐厅在全球各地有着约20万名员工,其中,超七成以上的员工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麦当劳的首席执行官ChrisKempczinski表示,为了应对未来更多不确定性的风险,更好的优化公司架构,将会对员工组织结构进行评估,然后进行大范围的重组。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麦当劳作为一家餐饮企业,在过去一年里面对着食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承受着巨大的通胀压力。
而且由于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因素,麦当劳完全退出了俄罗斯市场,以及正在计划退出哈萨克斯坦市场,这对于麦当劳来说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据媒体报道称,不仅是麦当劳,由于原料价格上涨的原因,美国食品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企业纷纷透露出有裁员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逆境中,麦当劳方面还表示将会加快开发计划,实现产品创新,以推动更多的需求。
整体来看,全球经济持续受到通货膨胀高企的影响,不仅是科技行业还有食品行业,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行业受到影响。
文|沈佳泓题|黄梓昕审|曾艺
国龙认为占据企业30%成本的人员开支是疫情当下决定企业生死的最大问题。
< class="pgc-img">>投中网的采访实录:
记者提问:西贝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2003年非典期间在北京已经有5家门店,当时你们是如何应对的?
贾国龙:非典的时候我们公司有五六百员工,就放假了,员工高高兴兴地走了。我们租了两辆大巴,把100多家乡的员工送回去。因为是从北京疫区去的,被政府强制隔离半个月,隔离期间政府管吃管住。
隔离完之后,我们这些员工没事就都回家了。5月份陆续通知要恢复营业,他们自己买了火车票回来上班。
在停业期间这些员工是没有工资的,员工也接受,觉得正常,03年嘛。政府也觉得合理,就这样。
现在我们规模也大了,人工成本的占比由15%涨到了30%。现在放假了也得发工资,这个差别太大了。但我们必须把责任担起来,如果我们开始裁员,甚至把员工全部推向社会,这不就麻烦了吗?
餐企闭店带来的用工问题,就不得不让人重视,小编与多名餐企老板交流,把他们的问题做了汇总,再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依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总结了17个餐饮如何给员工发工资的问题,与大家分享,疫情还在变化,我们也会继续关注用工问题。
问题1:疫情下,餐饮企业能否裁员?
答:若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员工协商一致釆取调整薪酬、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若不得不裁员的,应按法律规定程序实施。
问题2: 疫情下,餐饮企业能否对员工进行调岗并降薪?
答:可以通过与员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若未能协商一致的,餐饮企业对员工的单方面调岗必须在公平合理的范围进行,且调岗后的工资待遇应当与原待遇持平。
问题3:如何合法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答:餐饮企业可以通过与员工协商协商方式降低人力成本和运营风险。如双方现阶段签署书面协议的操作难以具体落实的,尽量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明确餐饮企业与员工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但建议后续应补充签署书面协议。
< class="pgc-img">>问题4: 餐饮企业能借助什么政策缓解经营压力?
答:“稳岗补贴”即为了稳定餐饮企业岗位员工,减少裁员或不裁员而对餐饮企业发放补助性补贴。就深圳市而言,餐饮企业申请稳岗补贴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该年度本市城镇登记失业率;财务制度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稳岗补贴标准为餐饮企业及其员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
问题5:国务院或地方政府规定延长假期或延后复工期间,到底是休息日还是法定节假日?
答:延长假期期间(1月31日、2月1日、2月2日)为休息日,延后复工期间中2月3日至2月7日不属于休息日,2月8日及2月9日属于休息日。在此期间餐饮企业个别员工在休息日需上班的,餐饮企业应当予以调休或按休息日加班的标准支付200%的工资,符合规定不受延迟复工限制的餐饮企业在2月3日至2月7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当依法支付劳动者工资。
问题6:延长假期及延迟复工期间,餐饮企业可以强制复工吗?
答:不可以,延长假期和延迟复工期间系各级政府为应对疫情而釆取的紧急应对措施,例外行业除外。例如广东省规定,以下企业可提前复工:
?涉及保障城乡运行必需:供水、供电、油气、通讯、公共交通、环保、市政环卫等行业;疫情防控必需:医疗器械、药品、防护用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等行业;群众生活必需:超市卖场、食品生产、物流配送等行业;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供港供澳及特殊情况急需复工的相关企业。
?特别说明:上海市经信委明确餐饮行业属于保障市民日常生活必需的行业,可以提前复工。
< class="pgc-img">>问题7: 企业因疫情影响导致停工停产的,工资如何支付?
答:应依法支付停工工资/生活费。企业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企业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员工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员工提供了正常劳动,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员工没有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应当发放生活费,生活费标准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办法执行。
问题8:企业因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支付员工工资的,可否推迟发放工资?
答:在保障员工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经与本单位工会同意后,可暂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延期时间的最长限制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各地情况确定。
例如深圳市,因生产经营困难,需延长五日以上的,应当征得本单位工会或者员工本人书面同意,但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问题9:因疫情影响导致餐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可否通过缩短劳动者工作时间,少发放工资?
答:餐饮企业在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缩短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因缩短工时的,可以相应减少劳动报酬,但不应当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问题10: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员工,工资待遇如何确定?
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其隔离治疗期间或医学观察期间以及因政府实施隔离措施或釆取其他紧急措施导致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餐饮企业员工,企业应当支付员工在此期间的工作报酬。
< class="pgc-img">>问题11: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的员工,能否解除劳动合同?
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其隔离治疗期间或医学观察期间以及因政府实施隔离措施或釆取其他紧急措施导致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餐饮企业员工,不得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四十一条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在此期间,劳动合同到期的,分别顺延至员工医疗期期满、医学观察期期满、隔离期期满或者政府釆取的紧急措施结束。
问题12: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的员工在隔离期结束后仍需停止工作治疗的,工资待遇如何确定?
答:该类员工依法享有医疗期,按照医疗期规定享有病假工资。例如深圳市企业应当按照不低于员工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60%支付员工病伤假期工资,但不得低于最低工资的80%。
问题13:因疫情未及时返岗的员工,工资如何支付?
答:因疫情未及时返岗的员工,广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山西省多地均规定可以优先考虑安排员工带薪年休假,但注意广东省、山西省要求安排员工带薪年休假时需与员工协商一致。
若因疫情未复工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一般为一个月),餐饮企业可以安排员工待岗,并支付工资或生活费。
< class="pgc-img">>问题14:假期结束,劳动者未及时返回单位上班,用人单位是否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答:若因在其隔离治疗期间或医学观察期间以及因政府实施隔离措施或采取其他紧急措施导致者未及时返回单位上班的,不能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若不是前述情形,按照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及用人单位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执行。
问题15:员工因担心疫情而拒绝上班,如何处理?
答:1.餐饮企业应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安抚、心理疏导,消除员工恐慌情绪,引导员工逐步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2.若餐饮企业可以远程工作,可以安排员工远程在家工作;
3.如确实无法安抚的,并无法远程工作。可以经沟通后,由员工主动辞职,或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4.员工不主动辞职或双方无法协商一致的,员工经餐饮企业通知返岗后仍拒不返岗的,餐饮企业可按照规章制度的规定处理。
问题16: 员工拒绝检疫,餐饮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吗?
答:1、若员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餐饮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若虽未被追充刑事责任的,但在有关机构釆取医学措施时不予以配合,或阻碍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情节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也可解除劳动合同。
问题17:员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医疗费用能否报销?
答:可以报销。对于确诊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补助。
【作者特别声明】
您应对本文提示中的内容自行加以判断,并承担因使用提示而引起的所有风险,包括因对提示的正确性、完整性或实用性的依赖而产生的风险,本文作者及发文平台无法且不会对因前述风险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